浅谈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摘要:纵观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普遍存在只有极少数学生举手发言及回答问题的现象,这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课堂表现的尤为明显。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从以“师”为主到以“生”为主的一种转变。从传统的讲解法——传道授业解惑,到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今后教学的一大趋势。那么如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斗胆谈谈我的浅薄之见。关键字:被动主动敢说会说鼓励引导
正文
语文即生活,它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它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知识广泛,引人入胜。然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变成了老师一味地知识灌输,唱着独角戏,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一味的别动的接受知识,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不是靠老师的说服教育和家长的严厉训斥就能够达成的。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说,还要引导学生会说。
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少言,甚至想说而不敢说,造成课堂的“寂寞”。
究其原因,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生理变化,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心理。因而,他们不敢也不愿多说话。且其心理日趋成熟,顾虑也会增多,有时顾及到面子问题,说出来怕出错,怕别人笑话;有的同学怕自己语言表达得不够好,干脆不出声,别人也就无从评判等。这种心理势必造成学生从“不敢说”到“不说”,最终到“不会说”。因此,鼓励学生大胆“说”。同时,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说”的胆量,让学生敢说。如当学生被叫到回答问题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我总会加上一句“不要怕,错了也没关系”。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我感觉每次我话音刚落,学生都会放松很多,从而说出自己的看法。当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也会及时地加以肯定,给学生加油打气,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哪位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是怎样的答案,我都从不吝惜赞美之词,我总会努力找出他答案的闪光点,让学生知道他有这个能力,下次还敢说。因而,在我的关爱、鼓励下,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互动,语文课堂“动”了起来。这是实现教学有效互动的前提。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
我今年刚接了一个毕业班,我第一节课上课发现他们班纪律特别好,但是当我让他们回答问题时才发现,他们不光听课时纪律好,连回答问题纪律也好,因为根本就没人敢说话,甚至连呼
吸都感觉怕出声。后来经过打听我才发现,原来他们以前的老师要求特别严格,回答问题错误时就会受到一顿臭骂,久而久之,就再也没人敢回答问题了,他们班变得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沉闷。于是,我就慢慢的鼓励他们,找他们谈心,跟他们做朋友,后来我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一开始只是一位同学很胆怯的举手回答问题,后来慢慢带动了一些性格外向的同学,现在我上课基本大家敢说也会说了,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了。就上次我让同学默写论语十二章时,鼓励他们说,谁先上来默写,谁就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简单的或者你会写的,要不然等到后来我找到你的时候你再上来默写,可能就会写到一些难度偏大的句子了,没想到我话还没说完,哗啦啦的上来一大片,黑板都站不下了,还有的同学想上来已经没有机会了。我感到很惊喜并且也表现的很惊喜,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鼓励,我说: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太让老师骄傲了,你们已经有一个质的飞跃了,为你们自己鼓掌。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二、其次,学生敢说只是第一步,还要会说,这需要我们有耐心。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材、教师的用意,回答问题时,常常东拉西扯甚至不着边际。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要尽量地点拨引导,而讨论时,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此时,教师要敢于放弃,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例如,对《我的叔叔于勒》做人物形象分
析时,2004届学生赵凯洪突然问:“为什么于勒没有认出买牡蛎的若瑟夫?”这是我备课时始料不及的,且这个问题于人物形象分析似无多大关联,但我并没有因此搪塞引开,而是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参与讨论。有学生答,于勒离开时若瑟夫还未出生,并以于勒离家已十多年为依据;有的说,于勒一直低头手上的活路,没来得及抬头看,等等。我都一一点头、微笑予以欣赏赞同。我想,学生已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思维想象,且又合乎情理,至于是与非,对还是错,已无关紧要了。再者,老师如此对待学生思维火花的态度,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敢于独特思维的习惯。这样让学生有话能说、有感可谈,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语文课,谁不喜欢上呢?
三、要想学生会说,还需要我们善于适时引导、点拨。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
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就算考取了大学也没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观点再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双方都各据一辞,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
家境优越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境比较贫困的同学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自己去对比。最后学生通过再次的讨论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如教学《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给学生:假如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与柳宗元对话。学生看到题目后,与同桌讨论、交流,他们的答案也合情合理又不乏创意。而后对我说:“老师,我会安慰柳宗元:车到山前必有路,柳大叔,希望你永远有一颗乐观的心。”有的说:“我非常佩服柳宗元……”;还有的说……这时,教室里形成了一种活跃讨论、探究、交流的互动课堂。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更深入思考,自己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如我在教学《在沙漠中心》的过程中由于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探险的意义和探险的精神,这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所以教学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圣埃克在沙漠中心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样克服的?他在这个过程中思想上心理上有哪些变化?圣埃克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从而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只要老师关爱学生,精心指导,给学生搭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