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和脂类 -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919891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6.png)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能够快速 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维持血糖稳定
碳水化合物能够维持血糖的稳定,避免低血糖或 高血糖的发生。
ABCD
构成细胞结构
碳水化合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参与细胞膜、 细胞器等的合成和功能。
促进肠道健康
某些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能够促进肠 道蠕动,维护肠道健康。
蛋白质是细胞和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维持生理功能
蛋白质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作用、激素 的调节作用等。
营养和能量来源
在某些情况下,蛋白质也可以作为营养和能量的来源,但通常不 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02
脂类
脂类的组成
脂肪酸
是构成脂类的主要成分,由碳、氢、 氧三种元素组成,根据碳链长度和双 键数量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 脂肪酸。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目录
• 蛋白质 • 脂类 • 碳水化合物 • 三大营养素的相互关系 • 三大营养素的摄入建议
01
蛋白质
蛋白质的组成
氨基酸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共有20种不同 的氨基酸。
01
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通过肽键连接,形 成特定的空间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 叠和无规则卷曲等。
脂肪摄入应适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选择健康脂肪
橄榄油、鱼油、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是健康脂肪的良好 来源。
避免高热量脂肪
如动物油脂、黄油等高热量脂肪,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建议
控制摄入量
01
碳水化合物摄入应适量,过多可能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
脂类碳水化合物
![脂类碳水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c09777c6b4daa58da1114a98.png)
.
25
(2)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出现沉淀。是糖尿检验的一种方法。
.
26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 提供能量: 1g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可提
供16.7kJ (4.0kcal) 的能量。 2. 机体的构成成分和生命物质: 糖脂、糖蛋白核糖。香菇多糖。 3. 节约蛋白质作用: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节省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合成
分解
肝糖元
合成 肌糖元
转变 脂肪、某些氨基酸 等
.
31
食物
(主要)
葡萄糖
血糖
80~012.10%mg/dl
CO2+H2O +能量
糖元
脂肪、某些 氨基酸等
.
32
饥饿或者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 血糖含量的变化
血糖
0.1%
0.05%
低血糖:头昏、心慌、出冷汗、
四肢无力、面色苍白
.
33
糖的转化受阻
血糖 ≥0.16%
0.1%
糖尿病
尿糖
.
34
四、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
1. 碳水化合物适宜摄入量(AI): 碳水化合物应提供55%~65%
的膳食总能量(2岁以下婴幼儿除 外)。
相当于每天摄入约300~400g碳 水化合物,至少为250g。 2. 膳食纤维的推荐摄入量(推算结果):
.
23
结构式:
H H HH H O
HC C C C C C H
OH OH OH OH OH
结构简式:
(多羟基醛)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CH2OH —(CHOH)4 — CHO
脂类 碳水化合物.
![脂类 碳水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087ddd32fad6195f312ba6bf.png)
抗生酮作用
脂 类 乙酰基 碳水化合物 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
彻底 氧化
若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 脂肪不能彻底氧化分解, 将产生大量酮体
每天至少摄入 50~100g 碳水化合物,可防
止酮血症。
提供能量
是细胞膜构成成分,利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乳化剂 脂肪悬浮 促进脂肪吸收、转运、代谢
预防心血管疾病 防止胆固醇沉积血管壁、降低血粘度
食物中磷脂释放胆碱 织功能
乙酰胆碱 促进脑、神经组
磷脂缺乏
脂肪 代谢 紊乱
膜受损
毛细血管脆性 通透性增加
皮肤通 透性增 高
脂肪肝 动脉粥样硬化
皮疹
含磷脂较多的食物: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的节氮作用?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
膳食纤维的概念和功能?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人体在休息时,60%的能量来源于体内脂肪,运动 或长时间饥饿时,体脂供能更多。
体内脂肪细胞贮存和提供能量的特点:
脂肪细胞可不断储存脂肪, 未发现其吸收脂肪的上限。
墨 西 哥 560 公斤
应限制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 摄入。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EFA、
简述体内脂肪的生理功能
EFA的生理功能?包含哪两种脂肪酸?
脂类的摄入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食物来源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
一、碳水化合物分类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 基本单位 组成,包括: D、L型 单糖:果糖、葡萄糖、半乳糖 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 寡糖:3~10单糖缩合,棉子糖(3糖)和水苏糖(4糖) 多糖:>10单糖,糖原、淀粉、纤维。
蛋白质_脂类_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知识介绍(ppt 53页)
![蛋白质_脂类_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知识介绍(ppt 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661b768b5ef7ba0d4a733be9.png)
= 吸收氮 摄入氮
= 储留氮 摄入氮
储留氮
×
吸收氮
×100 %
×100 %
(4)蛋白质的功效比值(PER) • 定义:指每摄入1g蛋白质所增加的动物体重。
该指标被广泛用于婴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指标。
• 计算公式:
蛋白质的功效比值(PER)= 动物体重增加量(g) 摄入食物蛋白质(g)
(5)氨基酸评分(AAS) • 定义:待测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参考蛋白质的
• 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没有蛋白质就没 有生命
• 蛋白质占整个人体重量的1/5
• 蛋白质占人体干物质重量的一半
(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 元素组成:C、H、O、N 、少量S (Fe、Cu、Mo) • 氨基酸 是 蛋白质 组成的 基本单位。 • 蛋白质的特点: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多样性)
特点1:分子量大
碳水化合物的膳食来源及参考摄入量
• 膳食来源 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粮谷类、根茎类蔬菜、 薯类、豆类、食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 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协会推荐,成年人摄入量占人体每日能量 总需求的60℅-65℅
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间(24小时)内,机体应 保持零氮平衡。
实际上, 摄入氮(蛋白质供给量) = 最低生理需要量 + 5%(安全系数)
三、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EAA):指人体不能合成的或合成的速 度和数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 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AA):指人体可以合成、不一定非 得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9种)
• 对成年人来说,有 8 种必需氨基酸: 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 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 • 对婴幼儿来说,除以上8种外,组氨酸 也是必需氨基
碳水化合物PPT课件
![碳水化合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0d4928a417866fb84a8e78.png)
性质: (1) 具有很强的持水性和膨胀力 (2) 可以鳌合吸附胆酸、胆固醇、化学药物及
有毒物质等有机分子,从而抑制人体对它 们的吸收,促进其排出体外 (3) 改变肠道菌群
2020年9月28日
12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生理作用: (1)增强肠道功能,预防便秘。
膳食纤维在肠腔中被细菌产生的酶所降解,产生二氧化碳 并使酸度增加、粪便量增加以及加速肠内容物在结肠内的转移 而使粪便易于排出,从而达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2)调节肠内菌群和辅助抑制肿瘤作用。 (3)减轻有害物质所导致的中毒和腹泻。
相当于每天摄入约300~400g碳水化合物, 至少为275g
2020年9月28日
16
四、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2.膳食纤维适宜摄入量(AI) 总膳食纤维25~35g
2020年9月28日
17
五、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1.一般性碳水化合物
• 谷类 65%(麦子)~80%(大米)
膳食纤维可减缓许多有害物质对肠道的损害作用,从而减 轻中毒程度。 (4)降低血胆固醇,调节血脂。 (5)降低血糖,调节血糖。 (6)控制控制体重和减肥。
2020年9月28日
倍健果蔬纤维片
13
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1. 小肠消化吸收 ① 淀粉:经胰淀粉酶分解为双糖。 ② 双糖:经小肠粘膜细胞麦芽糖酶、 蔗糖酶、乳糖酶分解为单糖。 ③ 单糖:直接吸收入血。
4
一、碳水化合物概述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1.概念
碳水化合物: 也称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
成的一大类化合物。 它在人体主要为生命活动提供燃料,是
有毒物质等有机分子,从而抑制人体对它 们的吸收,促进其排出体外 (3) 改变肠道菌群
2020年9月28日
12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生理作用: (1)增强肠道功能,预防便秘。
膳食纤维在肠腔中被细菌产生的酶所降解,产生二氧化碳 并使酸度增加、粪便量增加以及加速肠内容物在结肠内的转移 而使粪便易于排出,从而达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2)调节肠内菌群和辅助抑制肿瘤作用。 (3)减轻有害物质所导致的中毒和腹泻。
相当于每天摄入约300~400g碳水化合物, 至少为275g
2020年9月28日
16
四、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2.膳食纤维适宜摄入量(AI) 总膳食纤维25~35g
2020年9月28日
17
五、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1.一般性碳水化合物
• 谷类 65%(麦子)~80%(大米)
膳食纤维可减缓许多有害物质对肠道的损害作用,从而减 轻中毒程度。 (4)降低血胆固醇,调节血脂。 (5)降低血糖,调节血糖。 (6)控制控制体重和减肥。
2020年9月28日
倍健果蔬纤维片
13
三、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1. 小肠消化吸收 ① 淀粉:经胰淀粉酶分解为双糖。 ② 双糖:经小肠粘膜细胞麦芽糖酶、 蔗糖酶、乳糖酶分解为单糖。 ③ 单糖:直接吸收入血。
4
一、碳水化合物概述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1.概念
碳水化合物: 也称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
成的一大类化合物。 它在人体主要为生命活动提供燃料,是
第2章 营养学基础(3)脂肪与碳水化合物-2学时
![第2章 营养学基础(3)脂肪与碳水化合物-2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848e25ed19e8b8f67c1cb90a.png)
4.5 14.8 12.5 15.2 27.9 19.9 20.8 53.0 91.5 42.7 51.6 58.3 62.6
14.2 52.2 43.7 47.8 55.6 37.6 34.0 9.0 6.0 8.3 3.9 3.6 2.0
7.3 10.6 2.9 0.5 ––– ––– 1.2 ––– 2.0 0.2 1.3 1.3 0.8
1. 脂 类 的 分 类
FA
脂肪 95%
甘油三酯
甘 油
FA FA FA
甘油磷脂
甘 油
FA Pi X FA
类脂 5%
胆固醇酯
X = 胆碱、水、乙 醇胺、丝氨酸、甘 油、肌醇、磷脂酰 甘油等
胆固醇
2. 脂肪(甘油三酯) 的 功 能
体内甘油三酯的生理功能:
(1)机体重要组成部分
(2)体内储存和提供能量:1g脂肪产生39.7kJ能量 (3) 维持正常体温 (4) 保护作用:对器官有支撑和衬垫作用 (5) 内分泌作用 (6) 帮助机体有效利用碳水化合物,节约蛋白质
代 号
C4 :0 C8 :0 C12:0 C14:0 C16:0 C18:0 C20:0 C16:1,n-7 cis C18:1,n-9 cis C18:1,n-9 trans C18:2,n-6,9,all cis C18:3,n-3,6,9,all cis C18:3,n-6,9,12 all cis C20:4,n-6,9,12,15 all cis C20:5,n-3,6,9,12,15 all cis C22:5,n-3,6,9,12,15 all cis C22:6,n-3,6,9,12,15,18 all cis C24:1,n-9 cis
常温固态,植物为液态。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94066f4e172ded630a1cb662.png)
饮食营养学课件第一部分 营养素和热量
几种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
食物
真消化 率
食物
真消化 率
食物
真消化 率
鸡蛋
97±3 大米
88±4 大豆粉 87±7
牛奶
95±3 精面粉 96±4 菜豆
78
肉、鱼 94±3 燕麦
86±7 花生酱
88
玉 米 85±6 小米
79 混合膳
96
蛋白质的消化率是指该食物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 吸收的程度。
饮食营养学课件第一部分 营养素和热量
营养素
饮食营养学课件第一部分 营养素和热量
饮食营养学课件第一部分 营养素和热量
营养素:
一、 蛋白质 二、 脂类 三、 碳水化合物 四、 维生素 五、 矿物元素 六、 水
饮食营养学课件第一部分 营养素和热量
蛋 白质
饮食营养学课件第一部分 营养素和热量
蛋白质的功能
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等,人体需要,但能够在体内
合成,不一定通过食物供给。
饮食营养学课件第一部分 营养素和热量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
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组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 丙氨酸 精氨酸
英文
氨基酸
天门冬氨酸
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
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利用率 按蛋白质质量分:
(1)完全蛋白质:或称优质蛋白质,这类蛋白质所含 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的比例适合 人体的需要,如肉、禽、鱼、蛋、乳等。
(2)不完全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不齐全,如 玉米、豌豆、肉皮等。
第三章生物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第三章生物有机质的化学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4f2d4f1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1.png)
1、脂肪酸(R-COOH)
在生物体组织和细胞中绝大部分的脂肪酸是作为复合脂类的基本结构成 分,以游离形式存在的脂肪酸含量极少。以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出的 脂肪酸已有一百种以上。
脂肪酸按其烃基组成可以分为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脂肪酸。组成油脂的脂 肪酸绝大多数是含偶数碳原子的直链酸,仅在个别油脂中发现带有支链,脂 环或羟基的脂肪酸。
正构烷烃相对含量
2、直链烷烃具有明显奇偶优势。高等植物中的正构烷烃C27、C29和C31为
优势。而海生植物中正构烷烃以C17、C19和C21为主。生长在滨海和微咸
水的水草正构烷烃碳数介于上述
两者之间,以C21、C23和C25为主。
细菌
陆源植物
3、支链烷烃以2-甲基异构烷烃和 3-甲基反异构烷烃为主,部分X型 异构烷烃。
5、甾类化合物
6、萜类化合物
单萜: 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C10 倍半萜: 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15 双萜: 四个异戊二烯单元 C20 二倍半萜: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C25 三萜: 六个异戊二烯单元 C30 四萜: 八个异戊二烯单元 C40 环状的萜多为双环、三环、五环、具有特征的结构及丰富的主体异构体。
1、单糖
单糖根据它所含的羰基类型分为醛糖和酮糖两类。自然界中的单糖以含 四个、五个或六个碳原子的最为普遍。
醛糖中以含六个碳原子的D型葡萄糖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它有α、β 两种半缩醛异构体,分子式是C6H12O6,结构式为:
H OH C
H OH HO H
H OH HO
CH2OH
半缩醛式α-D-葡萄糖 (环式)
天然萜类分子常有双键,并含羟基、羰基、羧基等官能团,以烯、酸 、醇、酮等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尤其是高等植物和细菌之中。
OH
在生物体组织和细胞中绝大部分的脂肪酸是作为复合脂类的基本结构成 分,以游离形式存在的脂肪酸含量极少。以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出的 脂肪酸已有一百种以上。
脂肪酸按其烃基组成可以分为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脂肪酸。组成油脂的脂 肪酸绝大多数是含偶数碳原子的直链酸,仅在个别油脂中发现带有支链,脂 环或羟基的脂肪酸。
正构烷烃相对含量
2、直链烷烃具有明显奇偶优势。高等植物中的正构烷烃C27、C29和C31为
优势。而海生植物中正构烷烃以C17、C19和C21为主。生长在滨海和微咸
水的水草正构烷烃碳数介于上述
两者之间,以C21、C23和C25为主。
细菌
陆源植物
3、支链烷烃以2-甲基异构烷烃和 3-甲基反异构烷烃为主,部分X型 异构烷烃。
5、甾类化合物
6、萜类化合物
单萜: 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C10 倍半萜: 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15 双萜: 四个异戊二烯单元 C20 二倍半萜: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C25 三萜: 六个异戊二烯单元 C30 四萜: 八个异戊二烯单元 C40 环状的萜多为双环、三环、五环、具有特征的结构及丰富的主体异构体。
1、单糖
单糖根据它所含的羰基类型分为醛糖和酮糖两类。自然界中的单糖以含 四个、五个或六个碳原子的最为普遍。
醛糖中以含六个碳原子的D型葡萄糖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它有α、β 两种半缩醛异构体,分子式是C6H12O6,结构式为:
H OH C
H OH HO H
H OH HO
CH2OH
半缩醛式α-D-葡萄糖 (环式)
天然萜类分子常有双键,并含羟基、羰基、羧基等官能团,以烯、酸 、醇、酮等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尤其是高等植物和细菌之中。
OH
碳水化合物PPT课件
![碳水化合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69d44b561252d380eb6ea4.png)
第二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淀粉(糖类) 其他营养素 (蛋白质、脂肪等) 葡萄糖
1.酵解(无氧) 2.醛酸途径(生成葡糖醛酸) 3.磷酸己糖旁路 4.三羧酸循环 (有氧)
三羧酸循环在有氧代谢后,产生水(H2O)、 二氧化碳(CO2)、能量(ATP)。
肝糖原、 肌糖原 储藏
第二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5).糖原的合成和分解 • a) 糖原: • 当血液中糖浓度过高时,机体可把葡萄糖合成为多糖, 由肝脏合成糖原。糖原在肝脏和肌肉中储存,是糖的储 存形式。糖原储存在肝脏为肝糖原,糖原存在肌肉中为 肌糖原。 • 在肝脏中有丰富的酶,能够起到调节血糖水平。 • 肌肉中没有这类酶,肌糖原只能提供肌肉组织本身氧化 供能的需要。 • b) 糖的异生作用: 指从非糖类物质(如蛋白质或脂肪)生成葡萄糖或 糖原的过程,以补充没有糖或不足时对能量的补充。
路失去动态平衡,来源多,消耗少,收入 大于支出造成。而病因包括多种基因参与 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或者代谢综合征。
外,还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的营养 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物, 它们不能直接为人体所利用,而是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 解,变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再透过消化道粘膜的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再供人体组织利用这样一 种分解过程,被叫作消化。
第二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胃液、胰液、肠 液) 。 消化液中包含各 种消化酶,分别 对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等物质进 行化学分解,成为 可被吸收的小分子 物质。
第二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 消化液的成分
唾 液 日分泌量 1~1.5升 pH 水 固体物 有机物 蛋白质 无机盐 包含酶 6.35~6.85 99.4% 0.6% 0.32% 0.30% 0.28% 淀粉酶 胃 液 2~3升 99.4% 0.6% 0.41% 0.38% 0.14% 胃蛋白酶 胰 液 0.5~0.8升 98.4% 1.6% 0.6% / 1.0% 胰蛋白酶、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糜蛋白酶、 肽酶 肠 液 1~3升 7.1~7.6 98.4% 1.6% 0.6% / 1.0% 肠淀粉酶、 肠肽酶、 肠脂肪酶、 二糖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有.
②海洋生物(植物、动物)
◆海生植物: 海 藻 是 其 重 要 来 源 , 从 藻 类 植 物 中 生 产 的 n3PUFA,不含胆固醇且无腥臭味、无污染.
◆海洋动物: 如鱼、虾中含丰富n-3PUFA,尤其深海鱼油含 量丰富,备受关注.
2.脂肪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大约是糖、蛋白质的2.25倍. (2)保护机体,维持体温. (3)构成组织的成分. (4)促进维生素A、D、E、K的吸收. (5)具有美味、饱腹感. (6)提高膳食感官性状 (7)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3)参与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需要和亚油酸形成胆固醇亚油酸 酯后,才能在体内转运,进行正常代 谢。若缺乏之,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 结合,则不能正常代谢,而在动脉沉 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4)参与动物精子形成;
(5)维护视力.
α-亚麻酸的衍生物DHA是视网膜光受体中 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若缺乏之, 可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视力减退. (6)长期缺乏α-亚麻酸时,对调节注意 力和认知过程有不良影响.
(4)脂肪酸适宜比例
包括2方面: • 饱和(S)、单不饱和(M)、多不饱和
脂肪酸(P)之间的比例,以1:1::1为 宜; • n-6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2岁以下及60岁以上人群为4:1; 其他人群为(4-6):1
3.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口腔弱,胃内也少,主要在小肠 (T)。
(2)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80%以上, 最高如菜籽油可达99%。
碳水化合物
(一)糖的分类及存在 (二)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四)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五)血糖生成指数
(一)分类和存在
分类: 1. 单糖——葡萄糖、果糖 2. 低聚糖——双糖为主,蔗糖、麦芽糖、乳 糖等 3.高聚糖——多糖,如淀粉、糊精、纤维素、 糖原(肌糖原、肝糖原)、果胶等.
◆食物来源:
1.谷类、薯类、小麦、大麦、玉米等植物性原 料——淀粉主要来源;
2.果蔬——单糖、纤维素、果胶的主要来源; 3.各种食用糖; 400~500g/d—— 成 年 男 、 中 轻 体 力 , 其 他 参
照. 注:摄入过量或不足,对身体健康都有害.
(五)血糖生成指数(GI)
1.定义:
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 (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 口腔弱,胃内几乎没有,主要在小肠进行。 • 小肠内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到达结肠后,
被结肠菌群分解的过程叫发酵。发酵也是消 化的一种方式。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 主要部位在小肠的空肠。 • 单糖的吸收不但是被动扩散吸收,还是一种
耗能的主动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α-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
◆n-3系列(或称ω-3系列)必需脂肪酸;
◆n-3系列其它重要脂肪酸: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EPA——二十碳五烯酸
◆α-亚麻酸可在体内转变成DHA、EPA等n-3PUFA.
n-3PUFA来源:
①陆地植物: ※ 紫苏籽油最高(含α-亚麻酸); ※ 豆油、橄榄油含少量n-3PUFA; ※ 其它常用油如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均不
食物 GI 食物 GI 馒头 88.1 玉米粉 68.0 熟甘薯 76.6 玉米片 78.5 熟土豆 66.4 大麦粉 66.0 面条 81. 6 菠萝 66.0 大米饭 83.2 闲趣饼干 47.1 烙饼 79.6 荞麦 54.0 苕粉 34.5 生甘薯 54.0
常见食物的GI
食物 GI
葡萄 43.0
菜籽油 13
猪油
43
牛油
62
羊油
57
油酸 22 41 38 83 20 44 29 33
亚油酸 52 38 46 7 14.2 9 2
(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含量越高,营养价值就越高. 1)动物性油脂几乎不含V; 2)植物油如玉米油富含维E(A、D缺乏); 3)鱼肝油富含维A、D, E(少); 4)奶类、蛋黄中 维A较高.
※食物GI不是越低越好,应根据生理需要确定不同人 群可选择不同GI的食物。
常见糖类的GI
糖类 葡萄糖 蔗糖 果糖 乳糖
GI
糖类 GI
100
麦芽糖 105.0±5.7
65.0±6.3 绵白糖 83.8±12.1
23.0±4.6 蜂蜜 73.5±13.3
46.0±3.2 巧克力 49.0±8.0
常见食物的GI
特点2:
天然油脂中高级脂肪酸均为偶数碳.
特点3:
天然油脂中的脂肪酸有: 饱和脂肪酸(SFA)、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之分:
(1)SFA:
软脂酸、硬脂酸、 花生酸、月桂酸 (2)MUFA: 油酸 (3)PUFA: 亚油酸、花生四烯酸 EPA、DHA
特点4.
天然食物中的油脂,其脂肪酸结构为 顺式脂肪酸。人造奶油生产过程,会 使部分顺式结构转化为反式脂肪酸。
4. 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1)一般每日50g,胆固醇<300mg/d; (2)食物来源:油料作物,果仁,肉类.
柚子 25.0
梨
36.0
苹果 36.0
藕粉 32.6
鲜桃 28.0
食物 南瓜 油条
荞麦面条
西瓜 小米 胡萝卜
GI 75.0 74.9 59.3 72.0 71.0 71.0
常见食物的GI
食物 GI 食物 GI
香蕉 52.0 扁豆 38.0
猕猴桃 52.0 绿豆 27.2
山药 51.0 四季豆 27.0
4. 抗生酮作用
◆脂肪正常代谢变化过程: 脂肪酸分解→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 环,最终被彻底氧化和分解产生能量.
◆当膳食中糖类不足时,草酰乙酸供应相应减少,而 体内脂肪或食物脂肪被动员并加速分解为脂肪酸来 供能,此过程中脂肪酸不能彻底分解氧化而产生过 多的酮体在体内蓄积,以至于产生酮血症和酮尿症.
3.脂肪营养价值评价
主要从四个方面评价:
• 消化率 • 必需脂肪酸含量 •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 脂肪酸的适宜比例
(1)消化率
油脂熔点越低,越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越高. 1)熔点低于37℃的,吸收率达97%~98%
如:植物油及海产鱼油,熔点较低,易消化吸收.
花生油0~3℃ 、 大豆油-18~ -15℃ 、 芝麻油-7~ -3℃ 、椰子油20~28℃ (熔点都较低,在体内易于乳化,易于吸收)
◆膳食中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防止上述现象发生.
5.增强肠道功能
• 非淀粉类多糖,如膳食纤维、功能性 低聚糖等,虽然不能在小肠内被消化 吸收,但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结肠 的发酵,增强肠道的排泄功能。
(四)摄入量、食物来源
◆原则: 糖提供的Q占Q的55~65%为宜,可消化 利用的糖提供的Q至少55%,精制糖提 供的≯10%,以防肥胖.
名;饴糖的甜味来自于含有的麦芽糖.
(5)乳糖——动物性来源
◆属于双糖,由1分子半乳糖+1分子葡糖脱水缩合成. ◆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的乳汁中,其中人乳5~7%,牛、羊
奶4~5%(只有乳糖是动物性来源的碳水化合物).
(6)淀粉※
属于多糖,分为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坚果类、薯类中;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来源不同,含有各种脂肪酸的种类、数量、 比例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同.
橄榄油
橄榄油特点:
1.淡黄色透明液体,曾被称为“液体黄 金”;
2.富含维生素A、D、E、K、F,尤其VE, 含量高达8mg/100g橄榄油,是所有植物 中含量最高的;
3.橄榄油含有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55%~83%;
4.世界橄榄油主产国
要是由葡糖提供的). (4)氧化快,供热及时,易排出体外,对人体
无害.
2.构成机体
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之一; 糖脂——存在于神经组织中; 粘蛋白——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
3.节约蛋白质作用
◆人体摄入足够糖时,由糖供能;当其 摄入不足时,则由蛋白质分解供能 (不经济,也不健康).
◆足量糖的摄入可节省蛋白质用于机体 组织构成.
2)﹥体温的,吸收率~90% 如:猪油(36~48℃)
3)﹥50℃的则不易消化 如:牛脂(43~51℃)
羊脂(44~55℃ )
(2)必需脂肪酸含量
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高. 常见油脂的必需脂肪酸含量:
表1:常见食物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占脂酸总量%)
油脂
SFA
豆油
16
花生油 19
芝麻油 15
橄榄油 10
地中海沿岸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希腊、 突尼斯、土耳其、叙利亚、摩洛哥,这7个国 家橄榄油产量占世界橄榄油总产量的90%;
5.橄榄油冷热皆宜,可用于多种烹饪方法 : 冷餐油、煎炸、腌制、烘焙均可;
6.保健功效明显
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癌、改善消化系统 功能、抗衰老等。 还具有美容、嫩肤、除皱、护发、润唇 作用。
特点5:
脂肪来源不同,必需脂肪酸(EFA) 含量不同。
必需脂肪酸:
(1)定义:维持正常生理过程必不可少 的、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从含有 它的食物中获得的高级脂肪酸。
(2)种类: 亚油酸、α-亚麻酸 必需脂肪酸均为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
C18:2 ▲为n-6系列或叫ω-6系列必需脂肪酸;
▲n-6 系 列 其 它 重 要 脂 肪 酸 : 花 生 四 烯 酸 (C20:4,n-6)对人体有重要功能。
影响的一个指标。反映了碳水化合物与血糖的关系, 是评价碳水化合物生理效应的直观指标。
◆GI高的食物,表示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
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表 示在胃内停留时间长释放慢血糖浓度波动小。
②海洋生物(植物、动物)
◆海生植物: 海 藻 是 其 重 要 来 源 , 从 藻 类 植 物 中 生 产 的 n3PUFA,不含胆固醇且无腥臭味、无污染.
◆海洋动物: 如鱼、虾中含丰富n-3PUFA,尤其深海鱼油含 量丰富,备受关注.
2.脂肪的生理功能
(1)提供能量—大约是糖、蛋白质的2.25倍. (2)保护机体,维持体温. (3)构成组织的成分. (4)促进维生素A、D、E、K的吸收. (5)具有美味、饱腹感. (6)提高膳食感官性状 (7)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3)参与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需要和亚油酸形成胆固醇亚油酸 酯后,才能在体内转运,进行正常代 谢。若缺乏之,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 结合,则不能正常代谢,而在动脉沉 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4)参与动物精子形成;
(5)维护视力.
α-亚麻酸的衍生物DHA是视网膜光受体中 最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若缺乏之, 可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受损,视力减退. (6)长期缺乏α-亚麻酸时,对调节注意 力和认知过程有不良影响.
(4)脂肪酸适宜比例
包括2方面: • 饱和(S)、单不饱和(M)、多不饱和
脂肪酸(P)之间的比例,以1:1::1为 宜; • n-6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2岁以下及60岁以上人群为4:1; 其他人群为(4-6):1
3.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口腔弱,胃内也少,主要在小肠 (T)。
(2)食物脂肪的吸收率一般在80%以上, 最高如菜籽油可达99%。
碳水化合物
(一)糖的分类及存在 (二)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四)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五)血糖生成指数
(一)分类和存在
分类: 1. 单糖——葡萄糖、果糖 2. 低聚糖——双糖为主,蔗糖、麦芽糖、乳 糖等 3.高聚糖——多糖,如淀粉、糊精、纤维素、 糖原(肌糖原、肝糖原)、果胶等.
◆食物来源:
1.谷类、薯类、小麦、大麦、玉米等植物性原 料——淀粉主要来源;
2.果蔬——单糖、纤维素、果胶的主要来源; 3.各种食用糖; 400~500g/d—— 成 年 男 、 中 轻 体 力 , 其 他 参
照. 注:摄入过量或不足,对身体健康都有害.
(五)血糖生成指数(GI)
1.定义:
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 (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 口腔弱,胃内几乎没有,主要在小肠进行。 • 小肠内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到达结肠后,
被结肠菌群分解的过程叫发酵。发酵也是消 化的一种方式。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 主要部位在小肠的空肠。 • 单糖的吸收不但是被动扩散吸收,还是一种
耗能的主动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α-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
◆n-3系列(或称ω-3系列)必需脂肪酸;
◆n-3系列其它重要脂肪酸: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EPA——二十碳五烯酸
◆α-亚麻酸可在体内转变成DHA、EPA等n-3PUFA.
n-3PUFA来源:
①陆地植物: ※ 紫苏籽油最高(含α-亚麻酸); ※ 豆油、橄榄油含少量n-3PUFA; ※ 其它常用油如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均不
食物 GI 食物 GI 馒头 88.1 玉米粉 68.0 熟甘薯 76.6 玉米片 78.5 熟土豆 66.4 大麦粉 66.0 面条 81. 6 菠萝 66.0 大米饭 83.2 闲趣饼干 47.1 烙饼 79.6 荞麦 54.0 苕粉 34.5 生甘薯 54.0
常见食物的GI
食物 GI
葡萄 43.0
菜籽油 13
猪油
43
牛油
62
羊油
57
油酸 22 41 38 83 20 44 29 33
亚油酸 52 38 46 7 14.2 9 2
(3)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含量越高,营养价值就越高. 1)动物性油脂几乎不含V; 2)植物油如玉米油富含维E(A、D缺乏); 3)鱼肝油富含维A、D, E(少); 4)奶类、蛋黄中 维A较高.
※食物GI不是越低越好,应根据生理需要确定不同人 群可选择不同GI的食物。
常见糖类的GI
糖类 葡萄糖 蔗糖 果糖 乳糖
GI
糖类 GI
100
麦芽糖 105.0±5.7
65.0±6.3 绵白糖 83.8±12.1
23.0±4.6 蜂蜜 73.5±13.3
46.0±3.2 巧克力 49.0±8.0
常见食物的GI
特点2:
天然油脂中高级脂肪酸均为偶数碳.
特点3:
天然油脂中的脂肪酸有: 饱和脂肪酸(SFA)、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之分:
(1)SFA:
软脂酸、硬脂酸、 花生酸、月桂酸 (2)MUFA: 油酸 (3)PUFA: 亚油酸、花生四烯酸 EPA、DHA
特点4.
天然食物中的油脂,其脂肪酸结构为 顺式脂肪酸。人造奶油生产过程,会 使部分顺式结构转化为反式脂肪酸。
4. 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1)一般每日50g,胆固醇<300mg/d; (2)食物来源:油料作物,果仁,肉类.
柚子 25.0
梨
36.0
苹果 36.0
藕粉 32.6
鲜桃 28.0
食物 南瓜 油条
荞麦面条
西瓜 小米 胡萝卜
GI 75.0 74.9 59.3 72.0 71.0 71.0
常见食物的GI
食物 GI 食物 GI
香蕉 52.0 扁豆 38.0
猕猴桃 52.0 绿豆 27.2
山药 51.0 四季豆 27.0
4. 抗生酮作用
◆脂肪正常代谢变化过程: 脂肪酸分解→乙酰基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 环,最终被彻底氧化和分解产生能量.
◆当膳食中糖类不足时,草酰乙酸供应相应减少,而 体内脂肪或食物脂肪被动员并加速分解为脂肪酸来 供能,此过程中脂肪酸不能彻底分解氧化而产生过 多的酮体在体内蓄积,以至于产生酮血症和酮尿症.
3.脂肪营养价值评价
主要从四个方面评价:
• 消化率 • 必需脂肪酸含量 •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 脂肪酸的适宜比例
(1)消化率
油脂熔点越低,越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越高. 1)熔点低于37℃的,吸收率达97%~98%
如:植物油及海产鱼油,熔点较低,易消化吸收.
花生油0~3℃ 、 大豆油-18~ -15℃ 、 芝麻油-7~ -3℃ 、椰子油20~28℃ (熔点都较低,在体内易于乳化,易于吸收)
◆膳食中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防止上述现象发生.
5.增强肠道功能
• 非淀粉类多糖,如膳食纤维、功能性 低聚糖等,虽然不能在小肠内被消化 吸收,但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结肠 的发酵,增强肠道的排泄功能。
(四)摄入量、食物来源
◆原则: 糖提供的Q占Q的55~65%为宜,可消化 利用的糖提供的Q至少55%,精制糖提 供的≯10%,以防肥胖.
名;饴糖的甜味来自于含有的麦芽糖.
(5)乳糖——动物性来源
◆属于双糖,由1分子半乳糖+1分子葡糖脱水缩合成. ◆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的乳汁中,其中人乳5~7%,牛、羊
奶4~5%(只有乳糖是动物性来源的碳水化合物).
(6)淀粉※
属于多糖,分为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广泛存在于谷类、豆类、坚果类、薯类中;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来源不同,含有各种脂肪酸的种类、数量、 比例不同,其营养价值也不同.
橄榄油
橄榄油特点:
1.淡黄色透明液体,曾被称为“液体黄 金”;
2.富含维生素A、D、E、K、F,尤其VE, 含量高达8mg/100g橄榄油,是所有植物 中含量最高的;
3.橄榄油含有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55%~83%;
4.世界橄榄油主产国
要是由葡糖提供的). (4)氧化快,供热及时,易排出体外,对人体
无害.
2.构成机体
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之一; 糖脂——存在于神经组织中; 粘蛋白——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
3.节约蛋白质作用
◆人体摄入足够糖时,由糖供能;当其 摄入不足时,则由蛋白质分解供能 (不经济,也不健康).
◆足量糖的摄入可节省蛋白质用于机体 组织构成.
2)﹥体温的,吸收率~90% 如:猪油(36~48℃)
3)﹥50℃的则不易消化 如:牛脂(43~51℃)
羊脂(44~55℃ )
(2)必需脂肪酸含量
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高. 常见油脂的必需脂肪酸含量:
表1:常见食物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占脂酸总量%)
油脂
SFA
豆油
16
花生油 19
芝麻油 15
橄榄油 10
地中海沿岸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希腊、 突尼斯、土耳其、叙利亚、摩洛哥,这7个国 家橄榄油产量占世界橄榄油总产量的90%;
5.橄榄油冷热皆宜,可用于多种烹饪方法 : 冷餐油、煎炸、腌制、烘焙均可;
6.保健功效明显
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癌、改善消化系统 功能、抗衰老等。 还具有美容、嫩肤、除皱、护发、润唇 作用。
特点5:
脂肪来源不同,必需脂肪酸(EFA) 含量不同。
必需脂肪酸:
(1)定义:维持正常生理过程必不可少 的、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从含有 它的食物中获得的高级脂肪酸。
(2)种类: 亚油酸、α-亚麻酸 必需脂肪酸均为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
C18:2 ▲为n-6系列或叫ω-6系列必需脂肪酸;
▲n-6 系 列 其 它 重 要 脂 肪 酸 : 花 生 四 烯 酸 (C20:4,n-6)对人体有重要功能。
影响的一个指标。反映了碳水化合物与血糖的关系, 是评价碳水化合物生理效应的直观指标。
◆GI高的食物,表示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
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表 示在胃内停留时间长释放慢血糖浓度波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