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目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浒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二.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四.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五.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的房出版的小报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抄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二章中国近代的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掘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二.{遐迩贯珍}的问世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第三节上海报业的掘起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二.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办报活动的先声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三.{循环日报}与早期香港国人自办报刊第二节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中外纪闻}.{时务报}等维新派报刊的创办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四.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第三节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一.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二.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发展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中国日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二.{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三.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三.国内革命派报的出现与"苏报案"四.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与发展五.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经与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国民初年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泛滥第二节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一.袁世凯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与"癸丑报灾"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三.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扭曲与迫害四.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第二节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三.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一.《每周评论》的创办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三.进步学生报刊的纷起四.新旧思潮在报刊的大激战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一.《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二.《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三.中俄通讯社四.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工作改革二.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三.工人报刊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五.军队报刊的出现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一.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二.邵飘萍/林白水遇害三.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四.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进展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一.革命报刊对于北伐战争的宣传二.国民党右派对革命报刊的抵制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间的革命报刊第八章十年内战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一.国发党新闻统制的建立二.共产党报刊的艰苦斗争三.革命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第二节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二.其他革命根据地报刊和报刊三.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第三节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二.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三.抗日救亡宣传的广泛开展四.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五.范长江/斯诺等的西北采访活动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新闻学研究二.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三.新闻教育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延安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一.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四.中外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采访第二节国统区新闻事业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一.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二.重庆/桂林等地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三.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四.香港/澳门与海外的抗日报刊及其宣传活动第三节沦陷区的新闻事业一.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二.伪满等早期汉奸政权的新闻立法活动三.汪伪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四.上海"孤鸟"抗日报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第十章人民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编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一.新闻事业中心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斗争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哀落第二节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三.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第三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一.人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与趟向全面胜利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面崩溃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的探索与改进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第十二章全面建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一.报纸与期刊二.新华社三.广播与电视四.新闻摄影与新闻纪录片五.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三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一.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第四节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新闻宣传中"左"倾错误的发展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四.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五.杂文的大发展第五节主要新闻思想评价一.解放后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二.刘少奇的新闻思想评价三.邓拓新闻思想研究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一.报纸与期刊二.小报的兴衰三.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四.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第二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一.林彪"四人帮"的宣传伎俩二."四人帮"控制下的党报的彻底堕落三."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上)第一节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一.喉舌论的继承与发展二.新闻本位的回归三.西方新闻传播观念对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影响第二节传播者的角色变化与传播内容的相应改变一.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二.宣传促进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四.提供信息,满足社会需求五.扶正祛邪,实行新闻舆论监督六.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水平逐步提高第三节受众的变化一.受众的媒介接触与使用二.受众对新闻媒体内容的评价三.媒体受众的影响四.受众对媒体的反馈作用五.我国的受众调查第四节制约因素与传播体制的变化一.宏观管理体制的变化二.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三.新闻立法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五.传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下)第五节各部类新闻的发展状况一.报纸二.期刊三.通讯社四.广播事业五.电视与纪录电影六.网络媒体的发展第六节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一.新闻学术研究二.新闻教育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的台湾/香港/澳门传播事业第一节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传播事业一.1949年以来的台湾报刊二.1949年以来的台湾新闻通讯事业三.1949年以来的台湾广播电视事业四.台湾的新闻法与台湾当局的新闻政策第二节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一.香港的报业二.香港的广播电视业三.香港的新闻政策与媒介管理第三节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澳门报业二.澳门的广播电视业三.澳门的新闻管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式样象钟,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2、露布(99传名):指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形式犹如一面大幅旌旗,上面抄写着进呈皇帝的告捷奏报。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也较广。

3、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道士发现,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邸报:是宋朝的一种官报名称,也称“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邸报”,其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

8、小报(90名):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报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9、民间报房:始于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各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距今422年。

该报选用雕版印刷,做“小本”状,共六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 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 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 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 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 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 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 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 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学分析(一)本能的需求(二)生存、生产的需要(三)文化生活的需要二、古代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二)语言的产生及其在传播史上的意义1、语言的产生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三)古代口语传播的诸种形式(四)古代口语传播阶段的辅助传播手段三、古代传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传播(一)文字的产生(二)文字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三)文字的产生及应用的历史意义第二个里程碑:四、古代传播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印刷传播(一)印刷术的发明(二)印刷术最初的应用(三)印刷传播的历史意义第三个里程碑第二节中国封建官报一、“新闻”概念的形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二、唐代的封建官报(一)唐玄宗开元年间朝政简报“开元杂报”。

(二)唐代中后期的进奏院状“新闻信”性质“敦煌进奏院状”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邸报”“定本”制度(六)宋代的非法小报。

小报产生的原因。

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五、明代的邸报和民间报房“批红”六、清代的官报与报房京报“辕门抄”七、封建官报在近代没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二、鸦片战争前的“外报”情况(一)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三)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勃兴香港成为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基地。

(二)外国人在香港办报的“三步曲”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上海报业发展模式与香港相似。

五、外报的性质和影响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一)林则徐译报活动和《澳门新闻纸》(二)容闳及《汇报》(三)王韬及《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四)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第一章
宋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67年,台湾新闻学者朱传誉先生,出版了一部 史料翔实、考辩精细的《宋代新闻史》。 这部书里,他对宋代的邸报,包括其内容、形式、 发行机构、编辑程序等一系列事项做了充分论述, 令人信服地确立宋代已有邸报的结论。
第一章
唐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83年,方汉奇先生在影响广泛的一篇论文里, 通过研究唐代进奏院及其传发的进奏院状报,得 出了邸报源于唐代的观点。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邸报起源于何时?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第一章
汉代说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里,提出了邸 报起源于汉代的观点。 依据是《西汉会要》里的一段话,(“郡国皆有 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 )其中说到当时 郡国在京师所设的办事处:邸。 邸的日常工作是“通奏报,待朝宿”,即所谓 “下情上达”。
第一章中Biblioteka 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这份邸报藏于平遥苗 世明藏报馆,出自清嘉 庆八年七月初二,在 首页盖有著名报人、 延安大学校长李敷仁 印章。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文学作品中关于邸报的描述 北宋诗词 《苏轼诗集》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金瓶梅》 西门庆的亲家因吃官司,女儿和女婿便回来躲避, 西门庆一见,顿时慌了手脚,一面安顿女婿女儿, 一面“叫了吴主管来,与了他五两银子,教他连 夜往县中孔目房中,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 邸报。上面端的是甚言语:‘兵科给事中宇文虚 邸报 中等一本,恳乞宸断,及诛误国权奸,以振本兵, 以消虏患事。(以下内容从略),西门庆不看万 事皆休,看了耳边厢只听飕的一声,魂魄不知往 哪里,正是惊损六叶连肝肺,吓坏三毛七孔心”。 ——《金瓶梅》第17回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孙樵在文中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副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这是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速迅速。

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没有固定的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看法,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是已知的最早的官报。

原件早已失存。

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园713年至公元741年)。

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失,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延续。

敦煌进奏院状: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出土,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它已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以上两种报纸的性质:以这两种报纸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此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差别。

属于一种又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16世纪诞生在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其早诞生大约800年。

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松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中国新闻传播史》(翟光勇)

《中国新闻传播史》(翟光勇)

“开元杂报”
B、“敦煌进奏院状”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两张“进奏院状” 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 义军节度史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因沙州 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 状”。
20世纪初1907年-1914年,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 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分别将这两份“敦煌进奏 院状”抢走。如今这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分别存放于
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 馆内。
★ “开元杂报”早已无存,两份“敦煌进奏院状”已
成我国乃至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报纸。
第三节
宋代官办“邸报”和民间“小 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背景:1、汲取唐朝安史之乱教训,采取巩固中央集权和实 行高度的政治统一管理。 2、宋初20年间,官报管理发行基本沿用唐制。但随 着进奏官雇人敷衍等问题出现,宋开始整顿。
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 状”
A、 “开元杂报”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孙樵《经 纬集》卷三所收的《读开元报》。“开元杂报” 只是孙樵行文方便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关于开 元时期政事杂乱的报道。它被成为“报”,但无 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其原件早已失存。但国内外学者多数都认为: 它是一种报纸,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 状”之类报纸。 这说明中国开始拥有报纸的时间应该不晚于 唐玄宗开元年间。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因元代存在时间很短(90年),以至其还未 来得及建立全国性官报发行体制并随即灭亡。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严(P21)。流行于元代 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是“小本”,这种“小 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 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和形式看,很可能是宋 代“小报”的延续。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差不多上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治理下统一公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公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显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名词讲明一个)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进展1、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制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3、《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3名词讲明或填空)4、《申报》的创新。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2)重视新闻的真实性;(3)为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4)持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加大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之 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zhi)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 悛悛(xun)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 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i)。”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也。
3、古代报纸的出现
报纸——采用尽量及时的、能引起普遍兴趣的材 料的连续出版物。
大凡报纸出现,先官报,后民报,中西皆然。中 国官报最早何时出现,历来新闻史家说法不一。
Q:中国从何时出现原始状态的报纸?
• 先秦(周朝)? • 汉代? • 唐代?
• 戈公振:始于汉唐 《中国报学史》
• 方汉奇:唐代 1983年 《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
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 率有泄露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 隐现于元明清
宋代的非法民报“小报”在明、清时出现过它的 变 种,性质如前,名称变换,时隐时现。 元代: “小本” 明代 :“朝报” 清代: “小钞”、“报条”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何遇恩、邵南山 “捏造小钞,刊刻散播”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封建统治阶 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的历史。
三、从中国古代报纸看新闻传播规律 1、新闻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2、新闻传播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3、新闻传播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wulin0809@
➢ 史官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史官在记录重大新闻事件时,已注重本国利益。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选全文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2.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3.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4.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5.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6.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唐以前)(一)上古时期1.文字产生以前:海蚶壳、陶制喇叭筒、谣谚、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以口头传播为主。

2.商业性传播活动:集市贸易、经济广告(口头广告、音响广告、悬帜广告)3.文字产生以后: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之一)、甲骨、金属铸件(金文)等。

•木铎[duó]•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

中国特有。

•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

•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二)夏商周时期•甲骨•金属铸件(金文)、铜器铭文•毛公鼎•西周虢季子白盘文字产生的意义:1.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2.打破时空限制3.更易保存4.促进人类社会化5.产生了专职的传播者或职业(三)秦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阴山岩刻(四)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邸、邸吏•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机构,这个住处叫作“邸”(类似现在各省市的驻京办事处),派有常驻代表。

叫做邸吏。

•邸吏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连接全国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邸报•“邸报”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一说源于唐代进奏院状报)。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两汉时期•蔡伦•蔡伦,东汉人。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重大改进者。

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

•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布告•政府文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定、颁布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露布”用于军事紧急事务,不加封启,以使沿途尽知,多作为报捷、请兵文书,由兵部负责上奏。

二、唐代的新闻事业•中国的报纸雏形始于唐代中期•邸、进奏官、进奏院状(官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1-公元741)•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于隋唐之际请阅读P6-7,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有关于中国唐代早期官报的相关问题:1.新闻史地位?(评价)性质?2.出现的时间?原因?3.机构名?职务名?报纸名?4.作用(功能)?定义(内涵范围)?5.内容?特点?•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原件已失传。

•敦煌进奏院状•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进奏院状的特点1.形式:无报头2.文体:开头和结尾保留官文书色彩3.发行和传递:进奏官直接发给节度使4.信息来源方式:自行采集5.内容:朝廷大事,有关节度使的小事•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

该实物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在洞中发现,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三、宋代•官办的“邸报”VS. 民间的“小报”•“邸报”、都进奏院、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 年)•“定本制度”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 年)•“小报”是从11 世纪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请阅读P14-17,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有关于中国宋代小报的相关问题:1.新闻史地位?(评价)性质?2.形式?内容?3.发行频率?存在时间?专业性?4.发行人?消息源?5.优势?劣势?小报•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的报纸。

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

•特点:1.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

小报的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2.读者范围广。

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3.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漏之禁。

因此受到了封建统治者和派官员的查禁。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陆游《钗头凤》——题壁•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受蒙古游牧文化影响,没有官办的邸报。

•“小本”是民间私自雕印发卖的报纸,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小本主要传报来自朝廷的政事消息。

•小本私下印刻售卖,处于不合法的地位,受到朝廷查禁。

•五、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提塘报房•明中叶以前的“邸报”手写抄传,中叶以后,部分开始采用印刷,明思宗崇祯末年,部分“邸报”采用活字版抄送“邸报”,最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是一项公开的社会行业了。

•塘报(自下而上)和告示(自上而下)•明代“邸报”1.别称:“邸抄”(邸钞、钞报、科抄、阁钞)“朝报”“除目”“京报”2.形式:无固定报头,作书册状,字数、页数不定3.内容:皇帝的谕旨、起居言行、有关皇室的消息、官吏的任免和觐见、奏章(最多、最重要)、军事信息、社会新闻、鼎甲单(科举信息)4.来源:奏折、谕旨5.发行频率:每日6.技术水平:手抄—(明中叶)—印刷7.读者:政府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明代邸报的发行制度•通政司:通政使司简称,长官为通政使。

信息汇聚之地,当权者把持。

•六科:吏户礼兵刑工。

(谕、旨)•提塘:类似唐代进奏官。

•提塘报房:报房•复制—传驿—分送—传抄•省城、总兵驻地—地方—乡里•明代邸报制作发行图•《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1580)北京,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也是目前惟一的明代报纸原件,现存北京图书馆。

•据考,《急选报》是邸报的一种,以黄纸为封面,左上端印有加黑框的报头。

•正文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情况,使用雕版印刷,未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姓名,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

•明代的民间报业1.经营2.发行3.官方减税待遇4.职业岗位——抄报•天变邸钞•关于北京火药厂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天变”即自然灾异事件。

•明天启年间•无原件•时间跨度大:近一个月•传播范围广•涉及人物阶层多:从皇帝到百姓•信息汇集:民间报房•《万历邸钞》•是明代万历年间邸报的抄本。

现藏于台北中央图书馆。

按时间先后顺序,有间断。

•作者人数不详,未署名。

•部分的反映:有间断,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等。

••请阅读P27-30,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有关于中国明代稍微小众的传播活动方式的相关问题:•塘报的定义、内容、频率及其特点是什么?•告示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明代农民起义队伍的宣传手段有哪些?各有何特点?•揭帖:开始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旗报和牌报•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

1.旗报源于露布,是一种书写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于旗子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

2.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

六、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邸报——官报提塘小报——半官方报纸京报——民间报纸辕门抄——地方报纸自乾隆以后,基本上都是印刷的,光绪末年以后才开始用铅印阅读:请快速阅读P30-39的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清代早中期报纸的属性有哪些不同?2.你觉得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活力的报纸是哪种?为什么?清—邸报—官报制度:三级传播:通政使司(满汉科员)搜集、六科发抄(科抄)、提塘抄传(京塘、省塘;由兵部掌管发行;大量传抄)机构:无都进奏院、隶都察院守门人:皇帝频率:每日发行技术:逐渐印刷读者:官员内容:宫门抄、上谕、奏章(少量原文、大量目录)《宫门抄》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

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

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京塘:各省驻扎北京的提塘。

兼职:翻印京报给当地的乡绅性质:公开销售发出地:北京附近的良乡特点:速度快、发行面广提塘报房(抄房)——半官方性质主职:发行邸报官方:提塘自设报房(乾隆时)非官方:1.工作人员无官职2.体制和兵部无关3.业务独立4.受提塘管辖民间报房报纸——京报——非官方性质诞生时间:清乾隆以后地点:北京产生:提塘报房分离而来(印刻)消息源:六科和提塘业务:抄传和发行邸报。

技术:最初为手抄,后来又加入印刷性质:专门从事抄报活动的民间行业,获利微薄。

评价:低级官员的副业;有行业组织;主要集中于铁鸟胡同知名品牌:公慎堂、聚兴堂、公兴堂报房京报报房京报: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