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ef80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7.png)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它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如卢照邻的《三国论》、苏辙的《六国论》。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可以确定: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是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2.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自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但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进行的。
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除了应有的诵读准备如正音、疏通文义、品味语气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
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
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运用此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有较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得草率从事。
3.课时安排:用了课时教读。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朗读课文,主要是读好第1、2段,要求读音正确,能读出一点语气。
《六国论》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3.思厥先祖父。
他们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5.与赢而不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5a5b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d.png)
《六国论》优秀教案教案:《六国论》目标学生:高中生课时:2课时(90分钟/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六国论》的内容和作者2. 掌握《六国论》的核心思想3. 能够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纸笔等学习用具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我们都知道,《六国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意义。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六国论》?它的作者是谁?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六国论》的了解。
2. 学习《六国论》的背景(15分钟)a) 教师通过PPT介绍《六国论》的背景,包括作者及写作背景等。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记下重要的背景知识,并展开讨论。
3. 阅读《六国论》的部分内容(25分钟)a) 教师出示《六国论》的相关章节或者摘录,学生独立阅读;b) 学生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观点;c) 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分组汇报(15分钟)a) 学生将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b)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来复习《六国论》的背景和核心观点。
2. 介绍《六国论》的核心思想(20分钟)a) 教师用PPT介绍《六国论》的核心思想,重点解读经济、军队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内容;b) 学生做好笔记,并与教师进行互动问答。
3. 探讨《六国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六国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b) 学生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a)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补充温习重点内容;b)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等进行评价,鼓励积极的学生。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六国论》等相关文献;2. 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
《六国论》实用教案
![《六国论》实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9550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a.png)
《六国论》实用教案《六国论》是战国时期大儒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六篇,分别揭示了六个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从中总结出六条政治治国的实用法则。
本文将根据《六国论》的内容,提供一份实用教案,并对其中的文言知识进行梳理。
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六国论》的基本内容;2.掌握《六国论》中提出的政治治国的实用法则;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六国论》的基本内容;2.理解《六国论》中提出的政治治国的实用法则。
教学难点:1.理解《六国论》中的文言法则;2.能够将《六国论》中的实用法则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复习《六国论》的背景知识,介绍《六国论》的基本内容;2.学习:讲解《六国论》中的第一篇《鲁论》,重点分析鲁国的政治情况和治国法则;3.讨论:学生小组讨论,结合现实问题,思考如何运用《鲁论》中的治国法则来解决实际问题;4.总结:回顾《鲁论》中的治国法则,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第二课时: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学习:讲解《六国论》中的第二篇《齐论》,重点分析齐国的政治情况和治国法则;3.讨论:学生小组讨论,结合现实问题,思考如何运用《齐论》中的治国法则来解决实际问题;4.总结:回顾《齐论》中的治国法则,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第三课时: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学习:讲解《六国论》中的第三篇《赵论》,重点分析赵国的政治情况和治国法则;3.讨论:学生小组讨论,结合现实问题,思考如何运用《赵论》中的治国法则来解决实际问题;4.总结:回顾《赵论》中的治国法则,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第四课时: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学习:讲解《六国论》中的第四篇《韩论》,重点分析韩国的政治情况和治国法则;3.讨论:学生小组讨论,结合现实问题,思考如何运用《韩论》中的治国法则来解决实际问题;4.总结:回顾《韩论》中的治国法则,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第八单元第七节《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
![第八单元第七节《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ce1d1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c.png)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史料补充: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三、巩固提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于:比。
而:却。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苟:如果。
以:凭借。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精选7篇)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cfc94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6.png)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精选7篇)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篇1【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https://img.taocdn.com/s3/m/92db3d46bcd126fff7050bbd.png)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一】教学目的: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
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
课文《六国论》选自《嘉佑集·权书》。
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句式:状后、被动、定后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三、揭示写作目的(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北宋,北宋当权者——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
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堕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
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
六国论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六国论第二课时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7d8eb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e.png)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 继续研习课文。
2. 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1.指名背诵(3——5名)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一)研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板书:(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反面(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正面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3) 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胜负或未易量反面假设赵将犹在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二)研习四、五自然段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意义和用法(1)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3)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4) 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3. 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90072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4.png)
六国论教案(精选10篇)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意味着持续五百多年的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说说曾经称雄一时的韩、魏、楚、赵、燕、齐六个诸侯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亡?……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
(板书:六国论)(二)梳理积累互助讨论学习。
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
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
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省略句)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
(省略句)(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六国论教案(完整)
![六国论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0227045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2.png)
六国论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六国论》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 使学生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2. 背景介绍:文章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被贬为阳山令。
3. 文本解读: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论点。
三、教学重点1. 重点字词:族、尝、宾、封、刺、辞、衡、尝、宾、封、刺、辞、衡。
2. 重点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
四、教学难点1. 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理解和分析。
2. 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本内容和重点字词句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六国论教案(二)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解析:详细讲解《六国论》的内容,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六国灭亡的内在原因。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六国论》,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重点字词句式的掌握。
2. 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国论教案(三)九、教学内容1. 分析《六国论》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本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六国论教案(六)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高中语文《六国论(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六国论(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d462c376edb6f1aff001f9c.png)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2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
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
3.总结
(1)相同点:
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
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同点
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
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
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
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202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79729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f.png)
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教案(优秀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篇一率()赂()秦耶暴()霜露思厥()先祖父与( )嬴洎()牧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六、文本研读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1)重要词句:兵不利(兵器)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率(全,都)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研读第二部分(1)重要词句:秦以(用)攻取之外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固( )不在战思厥(其)先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然后()得一夕安寝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以地事()秦此言得()之(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不赂秦始()速(招致,动词)祸焉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革灭()殆( )尽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名爱其地刺客不行()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文段分析: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2024版六国论优秀教案(通用)
![2024版六国论优秀教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42eab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7.png)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极的学习态度,共同探讨更多有趣的话
题。
下一讲预告
• 下一讲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代历史散文的相关知识,探讨《阿房宫赋》等经典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我们还将 进行课堂互动和答疑环节,解答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做好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THANKS
感谢观看
学生提问
六国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回答
六国论的中心思想是“团结则存,分裂则亡”。通过论述六 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 和平,避免分裂。
学生提问
如何理解六国论中的“弊在赂秦”?
回答
“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六国为了苟安一 时,不惜以土地、财物贿赂秦国,结果削弱了自身的实力, 助长了秦国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个人成长 六国论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成长也具有 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 发展。
05 艺术手法与表现 技巧
对比手法运用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间的文化、 政治、经济等方面,凸显各国 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运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揭示 历史的循环和现实的困境。
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展现不 同立场和性格的人物形象,增 强故事的戏剧性。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形象地比喻六国以土地贿赂秦国的行为如同抱薪救火,自取灭亡。
写作风格与特点
逻辑严密
文章从引言到结论,逻 辑清晰,层层递进,使 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语言简练
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表 达深刻的道理,使文章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感
染力。
善于用典
文章多处运用典故和历 史事件,既丰富了文章 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
六国论教案(完整)
![六国论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a6aa943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f.png)
六国论教案(完整)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
2.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六国争雄,最终被秦所灭。
3. 课文概述:文章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法治的观点。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央集权和法治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六国灭亡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六国论》中关于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战争失败、政治腐败。
2. 六国灭亡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中央集权、法治不健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六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2. 分析六国灭亡的深层次原因。
3. 讨论:如何避免重蹈六国的覆辙?【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 结合现实,谈谈对政治腐败的认识和看法。
第三章:中央集权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中央集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央集权的定义:国家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2. 中央集权的优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教学步骤】1. 讲解中央集权的定义和优势。
2.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中央集权在六国灭亡中的作用。
3. 讨论: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 结合我国现实,谈谈对中央集权的看法。
第四章:法治国家的必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法治国家的定义:国家权力受到法律制约,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义务。
2. 法治国家的优势:社会公平、正义、和谐。
《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
![《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fa5a2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c.png)
《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
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
)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9f90e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6.png)
六国论教案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名著之一,作者为战国时期韩非子。
该书主要讨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强弱”的国际政治原理,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深入研究这部经典之作,还应该将其教学于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原理和理念。
本教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六国论》的相关内容,为您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理解和掌握《六国论》的主要思想和理念•掌握“强弱”国际政治原理的应用方法•发掘《六国论》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的启示和参考•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三、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六国论》的重要性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强弱”国际政治原理•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六国论》与现代国际关系联系起来,理解其中的启示和参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强弱”国际政治原理五、教学方法本课程着重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件展示•课堂讨论•群体分析与对比•案例分析六、教学内容6.1 教学前置知识在介绍《六国论》前,需要先向学生介绍以下相关概念和知识:•国际政治•强弱国关系•外交政策•政治哲学6.2 教学过程第一节:《六国论》的概述和历史背景•介绍《六国论》的作者和出版背景•讲解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二节:《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分析《六国论》中的思想和理念•突出“强弱”国际政治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探究《六国论》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的启示和参考第三节:《六国论》的案例分析•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六国论》的思想和理念•联系现代国际关系,探究案例的意义和启示•帮助学生训练思辨和分析能力6.3 教学后续•引导学生发掘和应用《六国论》中的思想和理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实践,提高政治素养和人文素质七、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六国论》的短文,并联系现实情况,谈谈其启示和意义。
六国论 教案
![六国论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29785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7.png)
六国论教案
主题:《六国论》教案
教材:《六国论》原文
教学目标:
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掌握《六国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六国论》的背景和简介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六国论》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介绍《六国论》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3. 学生们讨论《六国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第二课:《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1. 分析《六国论》中的六种政治情形和各种政治力量的特点;
2. 深入探讨《六国论》中“变法兴国”和“治国有常”的观点;
3.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运用《六国论》的思想指导现代政治。
第三课:《六国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1. 分析《六国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解读《六国论》中的隐喻和比喻;
3. 学生们尝试仿写《六国论》的段落,锻炼写作能力。
第四课: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欣赏
1. 引导学生们对《六国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过程;
2. 鼓励学生们分析《六国论》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3. 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以展示对《六国论》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价和反思:
1. 学生能准确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学生能熟练掌握《六国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运用《六国论》的思想指导现代政治,并能展示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4.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多采用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b624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c.png)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苏轼;2. 分析并掌握《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4.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苏轼生平、时代背景、《六国论》的成文背景;2. 文本解析: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3. 主要观点梳理:六国失败的原因、对待人才的态度、君主与臣子的关系等;4. 论证方法分析: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5. 历史思考:六国灭亡的启示、现实意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难点:古文词汇、句式的理解,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六国论》;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答课文中的问题;3.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4. 观点阐述: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六国失败原因的看法,并与课文观点进行对比;5. 论证方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6. 历史思考: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六国灭亡的启示和现实意义;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六国论》,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学生对《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观点的独特性、论证的合理性等。
七、教学策略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案例分析:以六国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观点;3. 小组合作: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六国论》原文及注释;2. 相关历史资料: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的生平介绍等;3. 教学辅助工具:PPT、视频、图片等。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b0ad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8.png)
《六国论》语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国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2.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六国论(二)》教学设计
![《六国论(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b0ff8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5.png)
《六国论(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六国论》的论证逻辑和历史观点。
2.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论证逻辑和对比手法分析。
2.难点:理解作者的历史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写作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
2.论证逻辑分析
(1)梳理文中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如何从不同角度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
(2)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逻辑推理方法。
3.对比手法分析
(1)分析文中的对比,如六国与秦的对比、赂秦与不赂秦的对比等。
(2)引导学生学习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4.历史思维培养
(1)通过《六国论》,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2)组织学生讨论历史对现代国家发展的启示。
5.课堂讨论
(1)《六国论》的论证逻辑有哪些优点?
(2)你从历史中吸取了哪些教训?
6.课堂小结
总结《六国论》的论证逻辑和对比手法,强调历史思维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历史与现实的议论文。
(2)阅读其他历史论著,拓宽历史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
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句话的?(“五国既丧”。
)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
)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
)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
)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
)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
“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换“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也”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矣”有讽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也”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且”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1)句意辨析
①“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 以“之”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 以“之”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
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
(2)层次分析
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
)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留作业。
1.流畅地背诵前四段,准备诵读第5段。
2.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做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
附:苏辙《六国论》(全文印发,但只要求读懂划线部分)
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