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草木
用在“如……何” 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叹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
幼儿、小孩
即使
不如,比不上
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穷尽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愁苦。这里指担心
无,没有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被……感 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背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隔绝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同“垄”,高地
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积累文言知识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曲折,绕远
汉水南岸
尽、全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险峻的大山 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 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地
赞同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 语气,可译为“连……都”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如……何:把……怎么 样
况且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板书设计
移山之因:塞、迂 愚
公 移山过程:决心之大、坚忍不拔 不怕困难
移
持之以恒
山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智叟的笑、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 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 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 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 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人力、物力、 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 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课文主旨
这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通过叙述愚公带领众人移山的壮举,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告诉 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全文共勾画了五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 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 ;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 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 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 的精神感天动地。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为什么搬走?
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 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 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 “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 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 “告之”。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 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全家人正视 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 的坚决。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 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共2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难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 形成初步的语感,把握故事大意。(重点)
新知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 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 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 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同学们随我一起走进古代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朗读指导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疏通文意
山名
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助词,相当于“的”
将近
面向
苦于
阻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积累文言知识
4.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跟踪检测 一、解释文中加彩的词。
1.出入之迂也
迂: 曲折,绕远 。
2.聚室而谋曰
谋: 谋划、商量
。
3.杂然相许
许:
跟踪检测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 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 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 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 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积累文言知识
(4)其 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 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积累文言知识
(5)而 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于 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②告之于帝(介词,向)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 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夸娥氏二子”帮愚 公把两座山搬走,根本原因是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这最后一段既是 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 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对于愚公移山的壮举,大家会有不同的见解。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用 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搬家还是移山?并简要阐述理由。
赞同
。
二、翻译下面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 (两座山)怎么样呢?
学习目标
1.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重点)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 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情回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 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 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什么愚公移山的精 神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 移山》。
分析讨论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 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 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 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 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 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 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列子小故事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 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国使者入郑拜访列子时,发现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 之士,竟然经常在饿肚子的情况下,埋头做学问。郑国宰相子阳听说此事, 随即派遣官吏给列子送粮食。列子不为所动,拜谢说:“无功不受禄。”使 者只得带上粮食返回复命。列子之妻对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释道:“子阳并 不了解我的“道”的伟大,只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后来,事实正如列子 所料,不久人民作乱杀了这个叫子阳的高官。列子如果当时接受了馈赠,为 其所用,肯定也难免于祸。
2.一词多义 (1)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2)焉 ①且焉置土石(哪里);②始一反焉(语气词)
积累文言知识
(3)之 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 ②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 难毫不退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 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 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 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 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 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积累文言知识
3.古今异义 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愚公移山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frictionless chains. Dramatically customize empowered networks rather than goal-opportunities.
学习字词
高万仞(ren) 冀州(ji)
惩山北之塞(cheng)
箕畚(jiben) 孀妻(shuang) 始龀(chen)
智叟(sou)
穷匮(kui)
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 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探究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哪里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当于“之于”
肩负、扛
儿子和孙子
三个人
敲、打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wk.baidu.com
寡妇
换牙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更替 季节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死了父亲 的男孩
同“返”,往返
老年男子
严重
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2)写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 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 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