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 阅读答案
2024届甘肃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甘肃省高三月考试卷(4月)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中国考古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体现出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大地塑造了全民族的历史认知。
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商代以前的历史,始终只能依靠神话和传说来勉强支撑;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之前,通过考古学的介入,就已经有了5000年前后有关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掘资料作为实证。
相比之下,一部中华文明史似乎整整比人家少了1000年。
知识上的困境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处于被动挨打、任人欺凌的境地。
时人不仅对中华文化丧失信心,甚至对中国人种的来源和“种族优劣”,都持种种怀疑、悲观的论调,“动言中国不如各国之文明”。
曾经在西方学者中早已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此时也再度泛起,影响甚烈。
如何改变国人的文化弱势心态,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重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成为解放全民族思想桎格至关重要的一步。
20世纪初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考古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重建国史”成为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历史使命。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与文本进行比较。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
B项,“增长率则逐年递减”错误,由材料二“2010-202X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统计表”可知,增长率不是逐年递减,而是有波动,2010到2011是递增,2011到2012是递减,2012到2013是递增,2013之后是递减。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很少提及它”的不是学术界,而是“人们”;同时原文里没有说“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B项,“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理解错误。原文只说“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C项,分折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国不是“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事”,而是“许多史料也都提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B.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C.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
D.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文章没有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原文在第一段提到“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不存在对比一说。
2021届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越千年、蜿蜒万里的长城静穆矗立、巍峨壮丽,它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奋勇顽强、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
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长城的认识,从更高层面保护、利用长城刻不容缓。
长城是一张闪亮的“北京名片”。
由于具有拱卫京师的重要战略作用,北京段长城历来受到重视并多次加固,明代更是将修筑北京段长城当作国家大事。
我国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长城分布,目前北京段长城是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也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之冠”。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而北京作为首都,肩负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责任。
北京有浩大壮观的明长城,也有分布在门头沟、密云等多个地点的北齐长城城堡遗址,北京段长城沿线有“威震边关”的杨令公庙,至今回响着杨家将喋血沙场、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
北京长城更留下了长城抗战的铁血烙印,长城抗战最激烈的古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北京长城沿线还有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纪念地,包括门头沟区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平谷区将军关抗战时期战道遗址、鱼子山抗战遗址等。
北京长城不仅饱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传承着雄浑激越的红色基因,长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播工作大有可为。
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依法修缮保护,也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发利用。
北京段长城除少部分进行旅游开放外,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自然状态,在长期风吹雨打、灌木滋生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影响下,多数墙体损害严重,抗自然损毁能力减弱,有的甚至濒临倒塌、消失。
此次北京市建立长城保护员管理体系,保护员职责包括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劝阻游人攀爬野长城等。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国之歌者 时遂营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 而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 字仿佛回响着岁月的跫音。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 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 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 快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这位伟人产生了精神共振。 1932年2月7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第10天,聂耳在日记中质问自己:“能成 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 吗?早些醒悟吧!” 醒悟后的聂耳开始从人民大众中寻求出路,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占 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主要部分。 在创作歌曲《新女性》过程中,聂耳曾多次于繁星满天、寒霜遍地的秋夜去沪西的纱 厂观察女工的劳动、生活情景。为了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 苦痛,除了谱曲、配乐,聂耳还招募了一群女青年,成立了“联华声乐团”,并亲自担任 钢琴伴奏。 从摄影棚传出来的歌声,和谐、明快、有力,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却很快就忘了那 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斗争的场景。我看到 了在晨光朦胧、街灯暗淡的街头,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在匆匆赶路的情 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看到了人们成为特权阶级和机器的奴隶那种悲惨的景象 ……”歌声停歇,聂耳好像刚经过了一场剧烈的搏斗,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 燃烧着斗争的火焰。 在离家去上海的前一天,聂耳曾和胞兄聂叙伦去了一趟西山,风雨大作中,聂耳拉响 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合着风雨声的优美旋律中,聂叙伦喃喃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人 能谱写出像《马赛曲》这样的歌曲,该有多好。聂耳干脆又坚定地说,中国,肯定会有这 样的人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会是他自己! 1932年4月的明月歌剧社,弦歌满耳。激动、拘谨的聂耳受到了上海文艺界赫赫有名的 “田老大”田汉的接见。
黄金卷08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专用)黄金卷08(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其中,在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两个时代,文字都是承载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文字复制的效率及成本上。
从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20世纪初电子媒介诞生的数千年漫长岁月中,文字一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而存在。
文字不仅使信息的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积累成为可能,正是在跨越时空的信息交流与传承中,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字亦成为凝结人类文明的精粹所在。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日渐取代文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文字阅读也日渐被视听化的观看行为挤占甚至替代。
20世纪80年代,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学者担心电视让“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化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相比至少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具备读写能力的文字媒介来说,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显然更符合人们的感观需求。
信息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为了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我国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一直主动地从文字媒介中汲取养分:电视文学曾令人眼前一亮,但只是昙花一现;电视读书节目在与娱乐节目、综艺节目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争中几无还手之力。
然而,近年来,文字再次成为电视文艺深入开掘的对象,涌现了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书简阅中国》等优秀电视作品,让一度边缘化的文字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随着电视节目的破圈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但午剑《媒介变迁视野下电视文艺的创新与思考》)材料二: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中国古文典籍因其书写文本的缘故,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也造成了现代受众与古文典籍渐行渐远。
2025届辽宁省部分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辽宁省部分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调研测试卷2024.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上的讲话中,中央领导人从五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
第一是延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未中断的文明。
不少学者指出,西方文明带有很强的断裂性特征,特别是近三百年来的西方近代文明,其与古典文明之间经历了长期的断裂。
反观中国,文明的传承绵延不绝。
正是这样一种文明的延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第二是创新性。
《礼记》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类似这样的论述还可以举出很多,旨在强调中华文明积极进取、追求创造的品格。
但是,中华文明的这种进取不会以损害全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害或片面追求个人欲望为目的,而要在和谐融通中追求进取,在事态平衡中谋划创新。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第三是统一性。
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举《春秋公羊传》所提出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夷夏观,不论哪个民族,只要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就当以华夏视之。
这是以文化而非种族为标准来区分夷夏,深刻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统一性和包容性。
周秦汉唐,中国封建社会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富强,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此后历朝历代,官方无不尊奉中华始祖。
第四是包容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宽怀心态对待本国文明和外来文明,不仅要“和而不同”,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不同文明在对立统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补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2024届湖北省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2024届湖北省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真题试卷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Ⅰ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杭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再次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前进路上,中国将携手各方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持交流、互鉴和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A、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攀花赠友”展现依依惜别之礼,“荷桂共融”传达B。
回忆与不舍化作新的希望、新的出发。
世界各国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必将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19.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树叶有的变红,有的变黄。
秋天树叶的色彩为何如此绚丽?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要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原理说起。
(1),实际上是对物体反射光线的识别。
植物叶片里的叶绿素吸收蓝光、红光的能力很强,当阳光照到叶片上时,蓝光、红光被吸收,绿光——黄光波段的光被反射出来。
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眼里,叶片通常是绿色的。
秋天到来后,叶绿素的降解使得叶片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力逐渐减弱,叶片中残存的叶红素、叶黄素开始起主导作用。
叶红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绿光,照在叶片上的黄光、橙光和红光则被反射出来,(2)。
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2024.11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题共8页,包括五个大题,23个小题。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一、(16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共9分)①即使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够在文字中再现: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仿佛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正以锐不可当之势解放全中国;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到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是为奖励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设立;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来到当年的比赛场馆,观众为跳水姑娘吕伟的欢呼声让我们叹为观止;②读《藤野先生》,我们认识了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他激励鲁迅继续写令“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读《回忆我的母亲》,朱德的母亲一生不辍劳作的精神,让我们敬佩;③读《三峡》,我们领略了三峡的四季之美和渔者之艰;读《与朱元思书》,④那高耸雄奇的山峰使人平息追求功名利禄。
1.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横渡B.遗嘱C. 诲.人不倦(huǐ)D. 狭隘.(ài)2.材料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锐不可当B.叹为观止C.深恶痛疾D.不辍劳作3.材料中的四处划线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①B.②C.③D.④(二)根据要求,完成4~5题。
(共7分)4.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
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
北京市石景山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石景山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
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
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
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
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
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
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
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
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
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
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
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
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
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
自强的最佳体现,是使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因为一切文化最终都是要寄寓在具体而实际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
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
实际上,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外,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
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
对此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
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在中小学阶段着力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一轮科学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全面部署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化“双减”改革、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意义。
科学教育也是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各国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将其视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美国先后颁布《美国竞争力法》《无尽前沿法案》等战略法案,不断强化科学教育的战略引领作用。
2022年,德国宣布实施MINT(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教育行动计划2.0,强调从多元合作、确保质量、家庭参与、加强研究、早期培养等方面深化落实。
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大势。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课程教材体系,专兼职相结合的科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一大批科普场馆和实践基地主动向学生开放,馆校合作行动不断深化,科技类校外培训得到全面规范,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
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2024学年八省新高考高三语文(上)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八省新高考高三语文(上)11月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没有“完成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长征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
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是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的依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仅靠老思维、老经验、老路子显然不行。
只有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摘编自王诗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材料二:当我们看到电视里熟悉的火箭升空画面,感受升空那一刻的激动人心,有多少人了解几代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又有多少人清楚其背后经历的多次试验与失败?长征故事在祖国大地继续吟唱着。
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级以上干部,就超过400人。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
2023_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八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言语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东方大佛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
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一切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每天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
它雄踞窟区之上,最突出的成为莫高窟内部建筑标志。
但九层阁没有习以为常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而是自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使得木质结构与石窟愈加②。
沿着加固修整过的栈道,穿过曲折峻峭的山崖,登上九层阁的处,眼前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洞窟,窟内端然坐着一尊高达33米的释迦牟尼塑像。
这尊佛像艺术造①(yì)惊人,集中了敦煌彩塑艺术发展到黄金时期的许多特征和精粹。
1.文中加点字“栈”的读音正确的是()(1分)A.jiàn B.zhàn C.zàn D.xiàn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1分)A.旨B.皆C.诣D.谐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2分)A.天衣无缝B.水交融C.十全十美D.浑然一体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内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
B.在窟区之上,最突出的成为莫高窟内部建筑标志。
C.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内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
D.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最突出的莫高窟内部建筑标志。
5.把上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次要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
②中国先民不只编竹为筏,还将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
③孔子因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于是有了“韦编三绝”的佳话。
④儒家经典很多写在竹简上。
⑤人们先竹削片,晒干后钻孔,再用牛皮绳串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
⑥由于竹简的利用,中国文字记载的经典得以保存传世,可以说竹子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A.⑥④①②③⑤B.②⑥④⑤③①C.⑥②①④⑤③D.②⑤③①④⑥6.上面情境下,言语表达最为精确得体的一项是()(2分)小刚最近很苦恼,居家上课期间,妈妈常常推门而入,还时常挪动他房间里的物品。
2024学年福建部分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检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福建部分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检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
线的艺术又恰好是与情感有关的。
正如音乐一样,它的重点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
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
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同样展现出中国民族在审美上的某些基本特色。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
据文献记载,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史记·泰始皇本纪》)可见,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
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那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
从这些陶俑的身材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这个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2024.1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
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
“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人文主题阅读专训——行万里路,赏世界景观
苏州
融入江南风俗的古典 园林
文化遗产 美誉 地理位置
景点特色
秦始皇陵及 世界第八 兵马俑坑 大奇迹
西安
规模宏大
点拨:认清文化遗产的名称,找到相应的材料,找到关键词填入对
应的表格中即可。
3.这四则材料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用“
”
画出其中一个,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92个洞窟里保存着2000多尊彩塑像以及45000多平方
课后练习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阅读下列四则材料,完成练习。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指南
材料一: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 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古堡”,它兼顾 实用功能和诸多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相结合的 缩影。平时一楼住着几十户上百人,体现了和睦相处的家 庭传统。因此,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土楼 史”,往往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衰。
旅行推荐卡 推荐景点: 武夷山
景点特点: 自然风光秀美,物种资源丰富,文化源
远深厚。
推荐理由: 遗产。
旅行推荐卡
它是最为珍贵和独特的文化和自然双重
点拨:要按题作答,抓住福建特色,搜集关于福建被列入自然、文 化遗产方面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再完成旅行推荐卡。
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坐落在河西走廊西 端的敦煌,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 综合艺术殿堂。492个洞窟里保存着2000多尊彩塑像以及 45000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材料三: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 宋,全盛于明清,历史绵延2000余年,其中所蕴含的中华 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风俗的缩影,以拙政园、留 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解析版)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江苏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
陕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然题材纪录片拍摄难度大,门槛高。
这是因为其不仅要展现山川万物非同寻常的“外在美",还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在美”,在意蕴表达、审美旨趣、主题凸显等方面展现自然之美。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人在自然题材领域持续发力,制作出《遇见最极致的中国》《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行进中的美丽中国》等一批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以极强的影像表现力和情感冲击力给观众带来震撼心灵的观赏体验。
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资源,是自然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天然富矿。
无论是高山大川、江河湖海、森林沙漠,还是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要将自然之美、生命之奇转化为高品质影像,抗战是多方面的。
风景常在于险远,自然题材纪录片的拍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现实题材,很多“极致”影像都来自特珠环境与“极蝙”场景。
为了呈现难得一见的画面,创作团队克服野外生存困难,深入人迹罕至的场所,采用蹲守、伪装、隐蔽等特殊拍摄方式,利用航拍、微距、水下摄影、遥感卫星摄影、超高清影像等技术,捕捉大量稍纵即逝的珍贵影像。
自然题材纪录片除了借助科技力量打造极致震撼的视听奇观,还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严谨的语言提升作品的信息量、科普性。
除了需要创作者熟悉拍摄对象的资源分布、物种习性这个基本前提,还需要相应研究领域的学术支持。
为了保障作品内容的权威性,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尤为重要。
(大地之上》的主创团队关注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人类学及历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采访清华大学等高校与中科院等研究机构的近50名专家学者,与他们探讨土地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千里冰封的极寒地带,到热带海域的酷热之地,《蔚蓝之境》涉猎红树林、册期礁、海草床等中国海域最具代表性的生物,这也得益于权威海洋研究机构和顶尖海洋学家的把控与指导。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江和黄河虽然同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果,但从夏商周到西晋末,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长江流域。
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多次遭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历次兵燹带来大规模北人南迁,而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优越的自然条件日益凸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皆具水热条件,故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而长江流域拥有更丰沛的水热资源。
但在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末这一文明初始阶段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先民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更适合开发北方黄河流域。
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变暖,长江、黄河流域较之现在更加温暖湿润。
黄河流域森林密布,受低温和干旱的威胁较轻;而气候炎热潮湿的长江流域则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当时的原始农业以木石农具为主,黄河中上游的粟作农业依托肥沃疏松的黄土和黄河及其大小支流的灌溉,通过精耕细作实现了蓬勃发展,各早期文明也借此绵延不绝并逐渐融合;而长江流域则因其红壤的土质较为紧密,水稻种植所需平整土地及引水灌溉的劳动量大、技术要求高,而当时人员、技术所能达到的稻作生产方式又较为粗放,且常受洪水威胁,故其农业产出量不及黄河流域。
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在进入青铜时代后仍长期延续,直至铁质农具产生及其后一系列灌溉排水工具的出现、防洪手段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江流域的水热优势才逐渐彰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农业生产重心的转变过程中,近5000年来的中国气候总体向干冷演变,这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趋向脆弱,而长江流域则变得更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
另外,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而导致水土流失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总体而言,在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长江流域铁农具的推广和兴修水利工程的力度仍不及黄河流域,“火耕水耨”仍是南方水稻耕作的主要方式。
四川省遂宁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
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生必需保持答题卡的整齐。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斗争和冲突,构建长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
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行能的。
在他看来,斗争是伦理发展的必定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
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
正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
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斗争和冲突是不行避开的,短暂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
在这种状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气,平衡便必定会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接着。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当今世界现代性的问题的严峻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
对外斗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明显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
时代发展呼喊新的全球治理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阅读答案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
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
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
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
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臵;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人类进人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地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
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当今时代的主语文试题卷第 3 页
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不和谐。
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
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
8.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B.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
C.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9.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B.汤因比认为,拥有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国文化,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了新的智慧。
C.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
D.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
10.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8.B
9.C
10.①选拔中国文化精英作为中国文化的交流大使;②抓住一切时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力争放大中国的文化之声;③以东道主身份,主动搭建若干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