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主题。

它涉及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来探讨一下区域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它包括了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等多个方面。

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地域内部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相互联系。

它体现了地域内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集聚、扩散和相互作用关系。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差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

而在经济地理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着关于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区间的差异可以调动地区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整个地域的发展。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大,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他们认为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转移等手段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经济、政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处理和引导这种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相信经济地理学领域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理论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并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地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地域内部,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表示交通网络的兴旺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综合体,其形成与开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设备等。

顾名思义这种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往往具有更新年限和地理惯性。

* 指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

它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三大根底,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及光纤通讯、海洋工程等为代表。

表现出信息化、综合化、分散化、全球化和快速化等特点,具有节能化、节约原材料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知识集约化等职能特征。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P60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P61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那么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城市利用,即愈接近城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农业生产也愈粗放,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出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直到城市扩大或开展潜力终止的地带,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模式。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环境:指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四个圈层的地球表面或地球外表。

地理学(自然):它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与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产业: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经济活动: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

经济活动区位: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场所,亦理解为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场所。

第二章区位条件: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位置:指一个国家、区域、城镇或乡村在与外围地区的经济联系中所形成的空间关系。

距离递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其距离成反比,是经济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

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指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和技能等。

技术创新: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技术领域根本性的对技术和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人口质量:综合概率,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道德觉悟。

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分工:一个地方为一个地方劳动;地域分工: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商品流通交换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GDP:一国一地区经济总量。

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GDP:绿色GDPGNP:(国民收入总值)=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业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空间增长极)。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5章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是地理学中研究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其核心是通过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相互关系来揭示地理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规律。

本文将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分异等。

区域是指具有一定地理范围和相对封闭性的空间单元,可以是城市、国家、地区等。

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各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空间分异是指区域内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可以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集聚性等方面。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

2024届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和组织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规划管理等诸多因素有关。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一、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城市的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和公共设施空间等。

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城市内部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空间网络。

1.居住空间城市的居住空间主要包括住宅区、住宅小区、居住建筑等。

居住空间通常分为高档住宅区、中档住宅区和低档住宅区。

高档住宅区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和繁华商业区附近,而低档住宅区多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2.商业空间城市的商业空间主要包括商业街、商场、超市等商业场所。

商业空间通常分为中心商业区和周边商业区。

中心商业区通常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商业活动繁荣,商业设施齐全。

而周边商业区则是中心商业区的辐射区,商业活动相对较少。

3.工业空间城市的工业空间主要包括工业区、工业园区、工业厂区等。

工业空间通常分为重工业区和轻工业区。

重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远郊,而轻工业区则更多的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4.公共设施空间城市的公共设施空间主要包括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设施。

这些公共设施通常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以便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

二、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1.城市体系结构城市体系结构包括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普通城市和小城镇等城市类型。

中心城市通常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总部功能和辐射功能,次中心城市则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区,普通城市和小城镇则是次中心城市的辐射区。

2.城市区域结构城市区域结构包括城市主体区、城市辐射区和城市影响区等。

城市主体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包括市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城市辐射区是城市的扩展区域,包括市郊区域、工矿区等;城市影响区是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包括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空间结构的特点

空间结构的特点

空间结构的特点空间结构是指在物理或抽象空间中存在的一种有组织的结构形式。

它可以是一种物理上的结构,如建筑物、城市规划等;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结构,如数据结构、组织结构等。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抽象空间,空间结构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

空间结构通常是由多个层次组成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关系。

这些层次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关系,上层的结构对下层的结构具有约束和支配作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规划要求。

空间结构具有扩展性。

空间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的环境条件。

这种扩展性可以表现为结构的增加、减少、改变或重组等形式。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楼层来进行扩展或缩小,以适应不同的人口需求。

空间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空间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通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这是因为空间结构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和功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和演化。

例如,城市的规划和建筑物的设计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更新。

空间结构具有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

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的联系。

它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不同的空间结构之间需要考虑相互的功能和协调关系,以实现整体的和谐和统一。

空间结构具有可视化和可感知性。

空间结构是可以被感知和观察到的,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知和理解空间结构。

这种可视化和可感知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空间结构,进而进行相应的活动和决策。

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扩展性、相对稳定性、相互关联性和可视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空间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变化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和利用空间的可能性。

什么是空间结构

什么是空间结构

什么是空间结构当我们谈论“空间结构”这个词时,或许您会感到有些抽象和陌生。

但实际上,空间结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我们居住的房屋到宏伟的建筑,从宇宙中的星系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结构,都有着空间结构的身影。

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间结构呢?简单来说,空间结构就是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组成、排列和相互关系。

它不仅仅是物体的外形,更是关于物体内部各个部分如何在空间中分布和连接的一种描述。

让我们从最常见的建筑物来理解空间结构。

比如一座高楼大厦,它的空间结构包括了框架、梁柱的布局,楼层的划分,房间的分布等等。

合理的空间结构设计能够使建筑物更加稳固,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功能和美观的需求。

想象一下,如果建筑的空间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承重不均,甚至有倒塌的危险;或者内部空间布局混乱,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再把视角放大到城市规划中。

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涵盖了道路网络、功能区域的划分(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以及公共设施的布局等。

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促进交通流畅,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反,如果城市的空间结构规划不善,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奇妙的空间结构。

比如蜂巢,由一个个六边形的巢室紧密排列而成,这种结构既节省了材料,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又如雪花,其精美的对称结构令人赞叹,这是在特定的物理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空间结构。

从微观角度来看,原子和分子也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

比如钻石,其由碳原子以特定的空间结构排列而成,从而具备了极高的硬度和独特的光学性质。

在航天领域,卫星和空间站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空间结构。

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各种设备和生活区域,同时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需要对空间结构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计算。

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局限于上述领域,在艺术、设计、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艺术领域,雕塑家和画家通过对空间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创作出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作品。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讲义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讲义

第21讲城市空间结构【最新考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考点一城市区位分析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城市(1)含义:城市是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密集,生产效率和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

(2)城市区位因素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湖、地区城镇较多,在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和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提示: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即城市密集地区必然是人口密度高、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图所示:【活学巧用】读“湘北某城市略图”,完成(1)~(2)题。

(1)根据上图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A.水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C.地形条件好 D.气候适宜(2)该城市城区建设发展的方向是()A.向西扩展 B.向北扩展C.向南扩展 D.向东扩展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全国卷]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思维流程]第1步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可知该国主要发展运输业和贸易。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名词解释文化转向: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而这些制度和社会文化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逆杜能圈:现在城市周围不仅有农业利用的土地,同时也有夹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

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的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既所谓的“逆杜能圈”。

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的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简答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的区位影响①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

②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规模。

(2)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②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③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④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城市是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结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活动、社会关系和生活质量。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如地理位置、城市规划、交通网络等。

本文将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几个关键方面,并探讨它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与城市发展地理位置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性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例如,位于海岸线附近的城市通常会发展成为港口城市,依托海洋资源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而位于内陆地区的城市则可能侧重农业、工业等不同产业发展。

地理位置还会影响城市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如位于边境地区的城市往往具有跨国交流和合作的优势。

二、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城市规划是指为了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保护城市环境而进行的规划活动。

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和目标会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如,如果规划目标是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那么城市布局会注重居住区和商业区的混合发展,提倡便利的公共交通和可达性;如果规划目标是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那么城市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产业区划分,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的集中。

三、交通网络与城市联系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城市内外的联系和人们的出行方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交通发展息息相关。

交通网络的稳定与便捷会促进城市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交通道路的密集和交通枢纽的分布对城市的发展和区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交通正在逐渐朝着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自动驾驶、共享经济等新兴交通方式的出现,将进一步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四、城市功能与空间分布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对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商业中心、办公区、居住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和布局,会形成城市的核心区和辐射区,进而影响城市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功能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协调发展也是提高城市空间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3.以城镇为中心的环状土地利用模式探讨 以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利 用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的概念,推导出郊区以土地作为最 主要生产资料产业的各种经营方式的纯收益函数,进而得 出经营地带的划分。 4.最佳规模问题。 以农业区位论和集聚效果理论为基础,认为空间 集聚的效果并不总是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当规模 扩大到一定的“门槛值”,可能会产生诸如出行距离增大、 交通费用增加、公共设施边际效益递减等一系列集聚不经 济现象,因此,集聚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为企业、居民点 乃至城市的最佳规模。
正六边形市场区结构
◎ ◎
一、空间结构概述
(二)空间结构的地域模式
2、基地非连续的区域空间结构
点线型的网络结构
①河流网络,呈典型的树枝状结构,网络中的点和线有明显的功能等级,为 无环网的连接图。②界线网络,呈栅栏型结构,交界处存在界面效应和交错过渡 性特征,从边界到区内节点可能存在经济梯队。如在某些存在经济联系的边境地 区,统一而均质的区域基底被某种分界线(国境线)分割开,两侧的生产区和生 产区从属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分界线两侧,城市的经济活动指向等都受到相反 的经济引力作用,没有越过分界线而融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一直特殊的以分界
要素及其组合 点——点 点——线 点——面 线——线 线——面 面——面 点—线—面 空间子系统 节点系统 经济枢纽系统 城市-区域系统 网络设施系统 产业区域系统 宏观经济地域系统 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 空间组合类型 村镇系统、集镇系统、城市体系 交通枢纽、工业枢纽 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 交通通讯网络、电力网络、给排水网络 作物带、工矿带、工业走廊 基本经济区、经济地带 等级规模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地理学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结构:是衡量交通便捷度的指标,要综合考虑连接度和通达度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地租曲线: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有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课标的理解

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课标的理解

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课标的理解这节课的课标是:应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本条“课标”有三个要求: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所谓会“分析”,就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二是要让学生学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我觉得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性教学,注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结合学生所在城市(邹平)发展的有关图片与影视等直观具体资料的收集、整理、读图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把握两条线索:一是邹平城市发展前后,城市功能分区特点的讨论及其原因探究分析,让学生感受体会城市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及组合特点,并理解掌握其形成原因。

二是邹平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服务功能、影响范围关系的讨论分析,让学生感受体会并理解掌握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本节课难点------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教材旧版本、新版本、教参均不一样,无所适从。

从三条直线的地理原理而言,应以三个区域为好。

商业付租能力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直线最陡直,说明受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大;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小,直线最平缓,说明受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小;住宅则介于两者之间。

对某一待定土地,只有付租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所以,在市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形成商业区;在远离市中心的城市边缘,工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形成工业区,这也符合因地租低可降低工业成本的原理;在两者之间,住宅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形成住宅区。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标的一点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

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之一,这一理论既是区域规划和生产力布局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写制定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笔者深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尚有相当大的难度,国内同类专著也不是很多,要完成有特色的专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区域空间结构概论》里展现给读者的是笔者这几年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不足之处甚至是错误在所难免,谨请同行专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更大的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