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认真阅读了《大地震临震预报预警的有效途径》的系列文章,收获颇丰,在此也想写一下自己的一些感触,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在该系列文章中,系统的描述了地震预报决策中存在的两个障碍,一个是技术人员的预测结论的对和错的问题,因为过的技术和预测结果之间,技术人员缺乏足够的信息去明确预测结论的高概率正确性;其二是政府对地震预报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任,不敢承担科研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败。这两个方面也是地震职能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地震研究爱好者自身需要去反思和去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民间众多的预测技术和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家知道,地震预测预报的方式有统计预测和前兆预测两种模式,其中的统计预测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趋势预报,由于其不能具体到临震预报的应用层面上来,这里不与详谈,在此仅着重分析地震前兆预测技术。我们知道,地震前兆预测技术又细分为分为宏观和微观异常观测两大类:宏观异常是指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觉察到的前兆异常现象,包括地下水、生物、地声、地光、地气、气象等等异常;微观异常是指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前兆异常,主要包括地形变、地球物理(重力、地电和地磁等)、地下流体等等异常。以上这些前兆在过去的地震研究中都得到了很多的观测和记录,面对海量的数据,得出的预测结论却是很让人矛盾的,其结果无法证明这些前兆和地震之间存在充要的直接联系,难以有效的去根据这些前兆资料和监测数

据去用于准确的地震临震预报。在过去的工作中,人们在在注重实践观测和数据分析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去进行理论探讨,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一点,在搞不清楚这些前兆数据的来源和变化规律和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前,仅从数据上的变化是无法找到其与地震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过去的前兆预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地震相关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使前兆信息的搜集和数据分析在理论上缺乏有力的支持,由此带来的地震预测预报准确率自然也不能达到让人信服的预测实践数据,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前兆问题的束、散性共存现象,即存在规律性的相关数据,但仅仅是停留在承认其相关,却无法去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去进行预测却无法得到准确的预测结果,操作的问题理论问题也成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制约因素,正是现实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难以协调的这些问题,使地震预测预报研究难以从单一的理论或提高预测比对率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突破,而是相互掣肘,理论和实践都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

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模式是一致的,自然就应当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没有捷径可寻。地震研究需要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逐步踏实的推进,逐步走向成熟,这个研究结果的最终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理论和预测实践为依据,让政府及相关地震行业人士相信你的地震预测预报模式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预测和政府管控职能的有机结合,让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走向正常的预计线路。分析过去的地震研究过程,我们知道,目前限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关键因素是理论,到现在为止,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具有很多版本,

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被业内专业人士广泛认可,其主要原因是每一种理论都难以去系统解释所有地震伴生的前兆现象问题,目前,地震理论的探讨仅是停留在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自然也就没有一种理论可以用于去指导地震前兆数据分析并做出正确的预测结论。

通过上分析可以知道,目前制约地震预测预报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地震理论上的突破,只有明晰了地震的发生机制问题,才能在理论指导下,去探讨地震孕育过程中,其地震应力的来源和应力累积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物理及化学现象,以及这些物理和化学效应所引起的宏观和微观前兆现象,这样才能去系统的分析地震孕震过程中我们所搜集观测的前兆数据,去了解和把握地震形成机制与前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做出准确的地震预测预报,如果方向错了,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把月亮从海底捞出来!

大家知道,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后伴生的一种宏观可视前兆,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本人对地震云与地震发生之间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分析研究,基本理顺了地震云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系统综合测量数据和验证试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在这个过程中,为探讨地震云的异常形态及其出现的时间段问题,本人基于地震的板块漂移成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惯性动量不均匀分布地震成因论,也明晰了旱震关系的形成机制,从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地震产生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预测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预测验证,这个理论很好的涵盖了地震成因、地光地声成因、地震云形成机制和观测、旱震理论机制、地磁异常等地震伴生现象,为今后实现准确的破坏性地

震的临震预测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预测数据,该理论具有实测数据的支持,其依据的宏观云室效应也被列夫塔装置证实是存在的。

大家知道,在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一文中指出,地震云按照地震应力累积过程分为前兆地震云、临震地震云和震后云三种:(1)前兆地震云:在板块应力开始蓄积增加初期,这时期氡气释放量大,成云规模大,这种云彩出现后,对应的发震时间一般是1---1000天。(2)临震地震云:临震地震云就是我们所称的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几个到一百八十个小时出现的云彩,是重要的临震前兆。(3)震后云:震后云一般表现为降雨,也就是常说的震后暴雨,其出现的时间也和临震云的时间范围一致。以上地震云的三个阶段,体现是地震应力累积和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地震云同步出现的还有其它前兆,与地震云这个前兆相对应的各个阶段都会由于地下性元素的释放而出现地下水、生物、地声、地光、地气、气象等等异常;也包括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地形变、地球物理(重力、地电和地磁等)、地下流体等等异常,据《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借助实验室测试发现,在地震前夕,地壳岩石会释放带电粒子,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改变动物生活环境,促使动物可以感受到地震的到来。这些带电粒子能够穿透周围岩石,当它们抵达地球表面时,与空气发生反应,使空气中分子带电,变成离子。从医学角度看,空气中阳离子令人产生头疼、恶心感,促使动物体内血清素这种压力激素水平上升。带电粒子能与水发生反应,将水分子变成过氧化氢。这一化学反应可能影响溶解在水池中的有机物,将无害的有机物质变成对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