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哲学视角反思我国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合集下载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环境可被定义为:环绕生命体或生命群体的情况或条件;影响个体或种群的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篇一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凭借高科技手段,以主人翁的姿态,大举向自然界进军,不断加剧开发利用自然的深度和广度,也加剧了对自然的索取,导致地球上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自然遗产库出现巨大亏损。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本质环境可被定义为:环绕生命体或生命群体的情况或条件;影响个体或种群的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

既然人同时生活在自然世界和技术、社会、文化世界中,所有这些组成了我们环境的重要部分。

环境问题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破坏,从而对人类或生物圈造成负面影响,需要防止、改善以适合生物与人类生存的那部分环境现象的总称。

环境问题是个集合概念,是各种具体环境事件及其相互作用的集成;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人类乃至生物圈而言的,如果超出这个基点,环境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

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对人类或生物圈产生了负面影响,危及其和谐与稳定,危及其生存和发展。

环境问题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种种“对立”的表现。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主要根植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十六”大报告描述是:“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描述是:“资源环境压力大”。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2007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一份全球环境综合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名为《全球环境展望:环境与发展》由390名专家联合撰写,是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20年前发表《全球环境展望: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公布的第四部系列报告。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近年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

为什么雾霾问题会如此严重?我们如何从哲学角度思考雾霾治理的方法与策略呢?雾霾天气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

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的大量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建筑扬尘等活动导致大量污染物的释放,直接造成了大气中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增加。

同时,农业活动中的化肥施用和农药使用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

另一方面,自然因素如气象条件、地形等也会对城市雾霾产生影响。

从哲学角度来看,我国城市雾霾问题不仅仅是空气污染的问题,更是人类和自然关系失衡的显现。

哲学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然而,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保护经常被经济利益所取代,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往往带来了污染物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最终反过来危害了人类自身。

因此,城市雾霾问题不仅仅需要技术手段解决,更需要根本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的调整。

雾霾治理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这需要政府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执行力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业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推进燃煤减排、汽车尾气治理、清洁能源的使用等措施也是关键。

在哲学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价值判断。

人们是否可以更加注重绿色生活方式、降低过度消费的欲望,从而减少环境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不可持续性破坏?此外,雾霾治理也需要加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人们需要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

自觉遵守环保规定、少开车、鼓励低碳出行、节约能源等,都是每个人为雾霾治理贡献力量的具体行动。

这背后需要培养人们的环境伦理观和责任观,也需要加强教育的力度。

治理雾霾问题需要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施策,但哲学思考的角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

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

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行动,更是一种哲学思考,涉及到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未来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环境保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也无法生存和发展。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人类应当树立起一种对自然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护好人类自己。

二、人类与社会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费等活动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也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需要建立起一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才能切实做到环境保护工作。

三、人类与未来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将会对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人类应当从长远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一种哲学思考,需要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出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只有真正树立起一种对环境尊重的观念,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地球更加美丽宜居。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出自己的努力,为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从哲学角度看环境问题

从哲学角度看环境问题

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国的环境问题最近看了电影《后天》,颇有感想。

影片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

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

杰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员采取预防行动,但警告显然已经太晚。

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急剧下降的气温让一切生物冻死。

悲剧就这样由着导演一手缔造了出来。

当然,不是说电影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匠心独运,其实,科幻电影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比较鲜明的悲观的意识。

电影中这些关于环境的恶化导致的人类的悲惨境地,都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的一种深化。

这种由现实社会所引发而在电影中进行表现的关于未来的悲观,与现代社会中关于环境的保护有着明显的联系。

于是,我希望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从全国来看,环境问题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音为重点的环境污染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中国所起的反面作用是那么令人瞩目。

全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

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2004年6月第16卷第3期沈阳大学学报JO URNA L OF S HE NY AN G U NI VERSIT YJun.2004Vol.16l.3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X刘鲁红1,赵越2(1.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15;2.沈阳大学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44)1摘要2工业文明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在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实践过程中实现。

1关键词2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统一1中图分类号2X24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8-9225(2004)03-0032-03一、环境问题形成的历史回顾人类对其自身生存的关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一书中,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0,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0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0[1]。

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从自然界大系统中分化出来的子系统,有了人才有社会。

而社会环境是人类作用下形成的第二自然环境,它包括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卫生环境等。

环境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

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仍维持着平衡,人类活动虽然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但鉴于问题的规模,总体上或是没有被觉察,或是虽然有所觉察,却往往认识不到是人类自身的原因。

工业文明以来,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己经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

另一方面,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由于破坏森林而招来水灾和旱灾,由于污染大气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臭氧层变薄,由于人口爆炸、耕地锐减而造成粮食危机以及淡水短缺等。

这些激化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下的哲学思考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森林覆盖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生存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及生态哲学的视域来研究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进而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哲学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党中央如此重视环境问题是因为改革开放35以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近些年来重大灾害事件、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地方已经触及了环境承载力的底线。

同时,环境污染已经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全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环境投诉密集出现,由此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越来越剧烈。

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一个哲学问题。

因此,研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哲学思想根源对于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环境问题及其现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

生态危机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危机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环境污染、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森林锐减等现象,正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避免和挽救一切与生态有关的事件呢?如何从哲学上反思生态危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进行反思。

首先,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绝对化、神秘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观念,人对自然认识上的这种错误,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次,将自然看成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物,试图用人工自然取代天然自然,实际上仍然是把自然看成是一种“第二性”或“客体”,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尊重自然。

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人类才可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可能使自己健康地发展下去。

同样,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来看,人类对自然的需要不断增长,但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却越来越多。

尽管各国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计划,但只有极少数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大多数人却依然破坏环境。

这说明对自然的需求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矛盾。

因此,人类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树立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价值观,才能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要持慎重态度,对待自然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尽可能少对自然施加压力,促进生态平衡。

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敬畏的心情善待大自然,维护自然的安宁与和谐,改变那种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传统观念,切实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另一方面,从生态危机产生的条件来看,当今的人类社会,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逐步实现工业化,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在客观上使资源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社会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更应该高度警惕生态危机的产生,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在历史上,宗教对人们解决这类问题也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要深刻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借鉴哲学思考的力量。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并阐述哲学思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和指导。

一、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分支,它不仅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还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生态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学”。

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生态与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生态哲学则将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推向哲学水平,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

生态哲学的视野广阔,不仅关注环保问题,更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哲学意义。

它重点探讨自然、社会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呼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

二、自然观和人类观的转变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密切相关。

传统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可得的,因此不加节制的采取自然资源,导致大量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必将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现代社会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

自然观的转变表现为人们不再将自然看做是一种被开发和消耗的资源,而是一种具有自我价值的生命体系。

人类观的转变则意味着我们要摆脱过去“人类至上”的思维方式,真正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地结合起来。

这种新的自然观和人类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伦理的实践生态伦理是一种以环境和生态为基础的道德伦理。

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和谐。

实践生态伦理需要站在自我认识和社会责任的高度上。

我们应该认识到环保是一种公共责任,而非单纯的个人行为。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生态伦理的教育和宣传。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精选文档】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精选文档】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之他们面临着无产阶级解放的繁重历史任务,使他们没有可能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

可是,将分散于众多著作之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论述集中表述后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是系统的、全面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和结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本原理,那么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环境思想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实践,仍然是完全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将会使我们从理论和原理上理解并做好环境保护,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

环境保护是过程,生态平衡是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

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标,反之,没有环境保护就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论断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敲响环境问题的警钟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于当时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

针对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更大战果的时候,恩格斯及时地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2)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2)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2)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论文篇二[论文摘要]在环境问题上我国政府先后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大量的环保政策、法律和规章,但环境状况目前仍然严峻。

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当前消费社会的人们的价值导向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解读使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为必然,同时也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从科学自然观、生态教育和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三方面了提出意见与建议。

我们知道:“环境要素不同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它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

因此,在环保领域不能有效地靠市场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来承担起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任。

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不可更移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政府担当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正如《斯德哥尔摩宣言》所宣告的:“各国政府对保护和改善现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具有庄严的责任。

各国政府应加强现有环境管理机构的能力和作用。

”一、我国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中国政府于1973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于1988年发展为国家环境保护局,到了1998年又发展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最近也有国外学者建议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以加强对地方环保机构的监督管理。

1973年国务院在《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中提出一个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三同时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项使用行政手段管理环境的制度;1983年宣布环境政策为一项基本国策;1996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制定充实了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和法规; 2006年2月20日,《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公布;2006年2月22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公布;2007年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虽然政府的环保职能在不断加强,然而中国环境整体上现在仍不容乐观。

2007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 向中国政府递交了一份长达300余页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

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们”但人类并没有深刻领悟其含义,继续“人定胜天”的思想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引发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

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

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

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

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

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整体“人靠自然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化中机器的轰鸣和人类文明的脚步出现的,从"雾都"到南极的臭氧层空洞这都说明了环境问题正在愈演愈烈。

目前,环境问题已不仅仅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区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极富前瞻性的眼光,深刻地研究了环境污染的根源,并对此试图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对于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环境保护;启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环境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环境污染变本加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然而环保工作却是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迫切的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实质,这对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缓解环境压力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的理论精要环境哲学是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它反映了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及自然环境的地位与价值,正确认识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看来,环境哲学是在克服了传统自然观的种种弊端和缺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厄运后,开始探索生态环境问题,他们的环境哲学思想主要见诸于其各个时期的理论著作中。

马克思早在其《博士论文》中,就已经开始讨论环境,并认识到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人与环境的统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哲学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思考

哲学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思考

哲学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思考步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然而,高速发展的代价就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水体污染”,“雾霾”,“pm2.5”等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水质污染,有毒空气,河流干涸,物种灭绝,气候异常,臭氧空洞……这些问题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表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和能源需求,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更是带来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但是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却无法适应和制约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各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层出不穷,过度的开发资源,造成土壤状况的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泥石流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得不到重视,还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进一步增加。

马克思哲学理论表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的改变自然界。

人类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都取自自然环境,煤炭,矿石,还有赖以生存的水,空气。

这种所需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人与自然的联系则会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压力不断加大,为了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对资源的需要变得日益增加,造成了人类需求大于自然所能供给的。

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远远超过自然环境所能自我净化的。

所以,环境的恶化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6-7329(2002)06-0048-04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X罗 平(重庆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教研室,重庆 400044)摘要:环境问题,除了单纯自然灾害以外,多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都与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球环境变化、人口剧增、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等为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都是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后果。

当今的环境问题源自于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世界是/人)社会)自然0的复合生态系统,环境哲学以整体论世界观,从而建立起了人与自然的/合理的协调0关系,这是环境哲学对现代哲学的一个贡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哲学;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X-1文献标识码:A1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人类已走过了数十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期间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脱离了蒙昧和野蛮的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但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现代科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引起的人口、生态环境和贫困间的恶性循环;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和资源、能源的耗竭;这些对于全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已经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全球问题。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阶段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出现同人类发展中的一些客观过程,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国际化,科技的加速发展有关。

人类出现后,在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人类运用自己智慧和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自然,创造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同时,又将经过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种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使它们又进入自然界参与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其中,某些成分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产生了环境问题。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第一篇: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和应对策略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发展,也威胁到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思考哪些哲学思想和应对策略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问题。

生态哲学主张人类应该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生态哲学还强调了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应该尊重和珍惜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大自然负责。

如果我们把这些哲学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发展更为环保的经济和生活方式。

例如,可以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建立合适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破坏的发生。

其次,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我们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

伦理学的核心理念是道德与良心,也就是说,人类应该在道德上坚定地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因为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人类自身,也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上升到了道德层面。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可以开始从小事做起,比如减少使用塑料袋、纸杯等一次性使用的物品,鼓励身边人做出同样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最后,关于应对策略,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地域和经济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推广低碳经济,抑制排放和浪费,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三种低碳方式,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国政治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针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不尽相同。

他们有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比如北欧国家和美国加州等地。

有的重视减排,如英国、法国等国家大力推广无碳出行。

而在中国,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制定了很多环保政策,如重提绿色地球,发布了《中国的复兴战略》等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
贾凤姿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在新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不科学的发展观、不公正的伦理观、片面的私德观、缺位的政绩观是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基本国策.【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贾凤姿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
【相关文献】
1.我国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与理论根源探析
2.论赫尔德历史哲学思想的两面性及其产生根源
3.莱布尼茨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理论根源及历史地位、当代启示
4.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价值观根源及其应对
5.试论拉卡托斯数学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思想根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

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

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
史军
【期刊名称】《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不仅是构成哲学的三大主要领域,而且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古希腊人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近代理性派与经验派的哲学探究是为了找到认识世界的最佳方法;现代人对人自身的研究兴趣反映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困惑与迷茫。

因此,探究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需要找出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

人类在世界观、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问题就是:世界观上的机械论、认识论上的主客二分和价值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史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0
【相关文献】
1.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
2.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
3.是伦理的缺失还是“控制自然”的哲学世界观——透过《自然的控制》反思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
4.
哲学的生活与生活的哲学──关于“哲学危机”的反思5.环境污染的根源与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环境哲学视角反思我国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发表时间:2016-08-31T09:56:37.98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9期作者:张雪梅[导读] 究其本质,环境问题应是哲学问题。

文章从环境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主要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

张雪梅广州市天河区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对于环境问题根源的探讨,以往往常单纯的归结于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

究其本质,环境问题应是哲学问题。

文章从环境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主要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

关键词:环境哲学;环境问题;思想根源;价值观;世界观;发展观引言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急切改变本国贫穷落后状态的愿望与行动,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治理刚刚取得某些进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更为严重与突出,反过来又强烈制约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以我国而言,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是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

因此,从环境哲学视角反思环境问题形成的思想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哲学1.1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兼有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性。

概括而论,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为:(1)主要的环境介质受到严重污染。

首先,水污染是“重中之重”。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严重的污染。

2006年,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其次,土壤污染成“燃眉之急”。

截至2008年,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万亩。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200万亩,合计超过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

土壤污染的危害非常大。

据估算,全国每年因受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与之相关联的是工业固体废物增加,据统计,200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9.5亿吨,10年间增加1.6倍。

再次,大气污染“方兴未艾”。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2002年的原煤产量已超过13.9亿吨,煤炭占商品能源总消费的67%。

燃煤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同年,我国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

(2)生态环境亟需修复对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中,森林生态功能较弱、草原退还与减少、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严重、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是主要的生态危机。

2006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28亿元,比2005年上升23.8%。

目前,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近300种,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

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技术落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必将使污染问题异常严重,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生态破坏。

1.2我国的环境哲学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晚于西方,环境哲学的研究也要晚于西方。

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是不存在环境哲学的。

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哲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环境哲学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得益于对西方先进经验的学习。

中国古代的环境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天人关系论与道家的自然观[17]。

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有“唯物”与“唯心”之分,有“心学”与“理学”之分,但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他们基本上持有共同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子,发轫于孟子,也是老子、庄子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明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把人纳入到天的范畴。

如今,科学发展观与环境哲学一脉相承,发展丰富了这一理论。

通过对环境哲学的理解,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把握,更好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而科学发展观则是环境哲学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环境哲学都强调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

2.环境哲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1)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学术意义不容忽视。

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类的价值评判为标准, 围绕人的需要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

正如余谋昌先生认为的那样,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诚然,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表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对人的自我力量和人类价值的理解。

正是该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发展了人的巨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改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构建了人类整个现代文明。

应该说,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它所带来的好处。

不可否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激励之下,人类从完全依附于自然、迷信自然的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但是,与此同时却造成了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

对于是否继续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有学者提倡现在应该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大自然主义”的转向。

对我国而言,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建国后一系列的错误路线上,在“有人就有一切”、“人是最有价值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等论点指导下,不顾自然环境的负荷,人口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肆无忌惮的对自然展开残酷的掠夺。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人口增长从建国初的四亿多人口激增到今天的十三亿,引起水资源危机、粮食和土地资源危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危机等等,使我国环境遭受了严峻考验。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最大根源。

(2)“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我国不断爆发的环境问题,部分原因即是“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思想。

唯意志论与征服论有其不同之处,但二者在结果上是近似的。

战国时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有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不可否认,这些伟大思想在历史上起到过关键作用,但在生产力未达到一定水平,过于征服自然而不加以修复,后果十分严重。

即: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征服而又不损害自然的正常运行,现有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完美地完成。

我国曾有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将征服论发挥到极致,更是陷入了唯意志论的境地。

尽管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大量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水体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3)“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社会的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追求物质财富成为社会发展的惟一目标,环境保护一直让位于经济发展。

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带有工业文明的色彩,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对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律认识水平较低,生态知识有限,将自然环境看作是取之不尽的原料库。

肆意掠夺自然资源,将产生的废弃物不加处理的置于自然界中,使破坏自然界的“发展”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规律,大大损害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自然成本。

传统的发展倾向于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认为“资源无价、环境无限、消费无虑”。

在实践行为上采取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

这样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同时却给地球带来不可估量的污损。

第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曾几何时,我们崇尚和追求物质财富,总是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注意力集中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等经济指标上。

这种对经济增长的狂热崇拜与追求,不仅使人异化为工具和物质的奴隶,导致社会畸形发展,而且引发了大量短期行为:无限度地开发、浪费矿物资源,贪婪地砍伐和捕猎动物,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化学原料与农药,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等等。

3.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环境介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对我国而言,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环境哲学视角上看,其思想根源主要有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迈开步伐,1972年参加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并提出来保护环境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至21世纪初,先后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并于1995年公布《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2003年公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同年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蒸蒸日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

参考文献:[1]何强, 井文涌, 王翊亭. 环境学导论[M]. 第三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2]卢中原. 如何协调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限制的矛盾[J].百年建筑,2007(5):16.[3]白振光, 王成伟, 李冠伦. 我国水污染状况及控制对策[J]. 舰船防化,2006(S1):15~17.[4]毛如柏. 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立法[J]. 法学评论,2008(2):3~9.[5]古春梅. 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环境哲学思想[J].山花,2009(18):153~155.[6]戴昕哲. 我国环境问题根源的哲学思考[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7]丁丽梅. 论马克思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41~42.[8]高静. 浅析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J].东方企业文化,2010(6):100.[9]余谋昌.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10(7):8~14 .[10]李淑文.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与评析-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3~16.[11]韩民青.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J].哲学研究,2010,31(6):5~11.[12]《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EB/OL]. [2003-07-25]. /GB/paper39/9753/89759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