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哲学视角反思我国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环境哲学视角反思我国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
发表时间:2016-08-31T09:56:37.98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9期作者:张雪梅[导读] 究其本质,环境问题应是哲学问题。文章从环境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主要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张雪梅广州市天河区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对于环境问题根源的探讨,以往往常单纯的归结于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究其本质,环境问题应是哲学问题。文章从环境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主要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
观、“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关键词:环境哲学;环境问题;思想根源;价值观;世界观;发展观引言
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急切改变本国贫穷落后状态的愿望与行动,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治理刚刚取得某些进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更为严重与突出,反过来又强烈制约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以我国而言,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是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从环境哲学视角反思环境问题形成的思想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哲学1.1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兼有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性。概括而论,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为:
(1)主要的环境介质受到严重污染。
首先,水污染是“重中之重”。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严重的污染。2006年,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其次,土壤污染成“燃眉之急”。截至2008年,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200万亩,合计超过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土壤污染的危害非常大。据估算,全国每年因受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与之相关联的是工业固体废物增加,据统计,200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9.5亿吨,10年间增加1.6倍。再次,大气污染“方兴未艾”。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2002年的原煤产量已超过13.9亿吨,煤炭占商品能源总消费的67%。燃煤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年,我国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2)生态环境亟需修复
对我国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森林生态功能较弱、草原退还与减少、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严重、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等是主要的生态危机。2006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28亿元,比2005年上升23.8%。目前,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近300种,造成的年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技术落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必将使污染问题异常严重,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生态破坏。
1.2我国的环境哲学
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晚于西方,环境哲学的研究也要晚于西方。可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是不存在环境哲学的。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哲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环境哲学思想的继承;另一方面得益于对西方先进经验的学习。
中国古代的环境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天人关系论与道家的自然观[17]。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有“唯物”与“唯心”之分,有“心学”与“理学”之分,但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他们基本上持有共同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子,发轫于孟子,也是老子、庄子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明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把人纳入到天的范畴。
如今,科学发展观与环境哲学一脉相承,发展丰富了这一理论。通过对环境哲学的理解,可以在更深层次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把握,更好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则是环境哲学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环境哲学都强调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和统一。
2.环境哲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1)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学术意义不容忽视。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类的价值评判为标准, 围绕人的需要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正如余谋昌先生认为的那样,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诚然,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表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对人的自我力量和人类价值的理解。正是该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发展了人的巨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改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构建了人类整个现代文明。应该说,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它所带来的好处。不可否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激励之下,人类从完全依附于自然、迷信自然的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是,与此同时却造成了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对于是否继续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有学者提倡现在应该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大自然主义”的转向。
对我国而言,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建国后一系列的错误路线上,在“有人就有一切”、“人是最有价值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因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等论点指导下,不顾自然环境的负荷,人口急剧增长,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肆无忌惮的对自然展开残酷的掠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人口增长从建国初的四亿多人口激增到今天的十三亿,引起水资源危机、粮食和土地资源危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危机等等,使我国环境遭受了严峻考验。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我国产生环境问题的最大根源。
(2)“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
我国不断爆发的环境问题,部分原因即是“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思想。唯意志论与征服论有其不同之处,但二者在结果上是近似的。战国时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可否认,这些伟大思想在历史上起到过关键作用,但在生产力未达到一定水平,过于征服自然而不加以修复,后果十分严重。即: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征服而又不损害自然的正常运行,现有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完美地完成。我国曾有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将征服论发挥到极致,更是陷入了唯意志论的境地。尽管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大量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水体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3)“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社会的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追求物质财富成为社会发展的惟一目标,环境保护一直让位于经济发展。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带有工业文明的色彩,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对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律认识水平较低,生态知识有限,将自然环境看作是取之不尽的原料库。肆意掠夺自然资源,将产生的废弃物不加处理的置于自然界中,使破坏自然界的“发展”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规律,大大损害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二,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自然成本。传统的发展倾向于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认为“资源无价、环境无限、消费无虑”。在实践行为上采取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这样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同时却给地球带来不可估量的污损。第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曾几何时,我们崇尚和追求物质财富,总是把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注意力集中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等经济指标上。这种对经济增长的狂热崇拜与追求,不仅使人异化为工具和物质的奴隶,导致社会畸形发展,而且引发了大量短期行为:无限度地开发、浪费矿物资源,贪婪地砍伐和捕猎动物,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化学原料与农药,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等等。
3.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环境介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而言,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环境哲学视角上看,其思想根源主要有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世界观、“增长就是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面对这些问题,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迈开步伐,1972年参加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并提出来保护环境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至21世纪初,先后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并于1995年公布《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2003年公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同年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蒸蒸日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
参考文献:
[1]何强, 井文涌, 王翊亭. 环境学导论[M]. 第三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卢中原. 如何协调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限制的矛盾[J].百年建筑,2007(5):16.
[3]白振光, 王成伟, 李冠伦. 我国水污染状况及控制对策[J]. 舰船防化,2006(S1):15~17.
[4]毛如柏. 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立法[J]. 法学评论,2008(2):3~9.
[5]古春梅. 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环境哲学思想[J].山花,2009(18):153~155.
[6]戴昕哲. 我国环境问题根源的哲学思考[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7]丁丽梅. 论马克思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6):41~42.
[8]高静. 浅析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J].东方企业文化,2010(6):100.
[9]余谋昌.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10(7):8~14 .
[10]李淑文.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与评析-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3~16.
[11]韩民青.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J].哲学研究,2010,31(6):5~11.
[12]《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EB/OL]. [2003-07-25]. /GB/paper39/9753/89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