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浅较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浅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两个词汇。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这两种素养似乎自说自话,既没有对二者做过比较,也没有将二者并列研究。
这既折射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天然存在的隔膜,也不利于教育界在整体上思索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内涵上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在培养方式上,也有颇多相似。
笔者不揣简陋,在此浅析。
1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比较之前,我们先厘清二者的内涵。
事实上,不同的学者,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看法或认识不尽相同,但同时又有着相当的共识。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是当前理科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关于科学素养,世界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公众的统一的标准,同时,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的[1]。
尽管对科学素养的表述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其核心的因素却是共同的[2]。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和过程;(2)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3)科学的精神和态度;(4)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笔者总结一下,有三个关键词:理解,即对有关知识的占有或掌握;精神,即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与定势;能力,即能够外显为某方面的行为。
1.2 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论述颇多,笔者在此引用两位学位论文作者的观点: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形成的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与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3]。
人文素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与素养含义是相通的[4],笔者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它主要可分为人文知识及方法、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层面……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5]。
什么是人文素养PPT课件
信息文化:发展史、网络道德、人物、科 技成果、发展趋势
教学形式:辩论赛、知识竞赛、研究报告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 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 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 历史、哲学、文学、法学、音乐等
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 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 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 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 内在品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自评与互评、欣赏与鉴别、 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道德观、社会关系 等方面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中所蕴藏 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 设计相关人文、社会主题,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养成负责、健康的信息技 术使用习惯.P57
信息技术越向前发展,人类越需要信息技术的人道精神、 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 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人为对 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 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 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 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 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 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 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 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 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 何神圣 .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面的了解,缺乏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对人文素养的重视。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常常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思考的能力和综合应对的素养。
急需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全面的认知和综合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关注社会、尊重他人,成为当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需要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1.2 问题提出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
学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意义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通过科学课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展视野,增强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发展。
通过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成为具有发展潜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人文素养 第1课时
人文精神与品质是核心.
三、掌握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人文素养要先行于科学技术,它指引我们学习和应用 科学技术。 2、人文素养越高,就越能够辨别社会和自我、他人和自 我、物质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做到自我精神和认识的独立, 而不是迷失在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中。
3、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我们才能够透过事物或者事件本 身,看到其具有的深刻意义,我们才甘于为了追求自己的 目标,在自己为之奋斗为之工作的东西贡献我们的时间和 精力,并且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尽管在探求的过程中 失去常人应该有的快乐,我们孜孜以求,因为我们深切知 道,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造福与更多人的
2.有助于适应现代职业的高度分化和综合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职业出现 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从职业种类上来说,新 职业层出不穷,这就对人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由过去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 培养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职业的高度综合使得各门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 相交叉 。许多毕业生都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 失业的人更不在少数,而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就可以 轻松地适应这些变化,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3.有助于开展职业交往和国际交流
在当今社会中,优秀的人际关系、丰富的人脉网络在现代职 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摆正自己与领导及其他同事的 位置,开发和维护好与职业合作伙伴的关系,靠的不仅是专业技 能,更重要的是靠良好的口才、辩证的思维、高尚的人格以及健 康的心理。而人文素质正包含了这些品质,它是一个人的精神和 灵魂,在职业发展中不但赢得金钱更赢得尊重。另一方面,随着 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职场“国际人”要求在哲 学、历史、艺术、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要求具备国际交往和 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对外国文化和历史、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 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具备了较好的人文素质就能轻松的 应对。
人文素养与教育介绍
1.人文素养是指人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领域所表现出 的综合素质。 2.它体现了人类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是人类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尊重人性、弘扬人文精神,以及对人类 文化遗产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它关注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 。 2.人文精神强调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思考,以及对真理、美好 和正义的追求。 3.通过培养人文精神,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1.人文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可以帮助学生了 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改进方案。 2.评估结果可以为教育机构提供教学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 段,提高教学质量。 3.人文素养评估可以促进社会对人文素养的重视,提高人才培 养的整体水平。
▪ 人文素养评估的方法
1.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面试、作文、观察等,以全面了 解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 3.加强评估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和客观。
1.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学生的不足制定改进方案,帮助学生提 高人文素养水平。 2.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 3.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 锻炼的机会。
人文素养评估与改进
▪ 人文素养改进方案的实施
1.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 2.加强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 3.对改进方案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改进效果的最大化。
人文素养与学科交叉融合
1.人文素养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有助于形成全面、综合 的教育体系。 2.在STEM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 合素质。 3.跨学科的人文课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 问题解决能力。
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常识
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常识一、人文素养的基本概念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尊重、对人类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对社会和自我情感的认知和合理处理能力。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公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二、人文素养的组成要素1.对自我情感的认知和管理对自我情感的认知是指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状态,包括喜怒哀乐等。
而情感管理则是指一个人能够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避免受到情感的过度影响。
对自我情感的认知和管理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 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这对一个人的职业成功和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对人类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人类文化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化遗产,它包括了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多个方面。
对人类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心,提高个体的文化品位。
4. 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尊重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尊重是指一个人对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认同和尊重的态度。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它包括了尊重他人、讲诚信、守纪律、弘扬人道精神等多个方面。
一个对人文精神具有认同和尊重的人,能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1. 教育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具有对人类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对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2.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个体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人文素养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的一种综合性素养,包括对人生、自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人文领域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之一。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人文素养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1. 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意识是指个体具备对不同文化、民族、宗教、语言和传统的认知和尊重能力。
这种意识包括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和欣赏,能够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通性,避免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
2. 文学艺术欣赏能力文学艺术欣赏能力是指个体对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品味、情感共鸣和内在意义的理解,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滋养。
3. 社会关怀和公民责任社会关怀和公民责任是指个体对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和追求,能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变革。
4. 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是指个体具备从人文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人性、人道、文明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具备宽容、严谨、批判和创新的思维品质,能够运用人文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5.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指个体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有效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6. 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是指个体具备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发展潜能。
这种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能力,能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发挥个性特长,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1. 教育培训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包括提供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开展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人文素养的概念与含义
人文素养的概念与含义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它涵盖了人文科学、人文艺术、人文道德、人文哲学和人文思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具备广泛的学识、开放的思维、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首先,人文素养的概念可以从知识方面来理解。
人文素养要求人们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音乐、舞蹈等领域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人们能够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智慧和艺术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人文视野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其次,人文素养涉及到人们的情感与情操。
人文素养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美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人性、真善美的价值。
同时,人文素养也要求人们具备同理心和包容心,能够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人文素养还涉及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人文素养要求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
人们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观点,并能够通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
最后,人文素养还包含了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人文素养要求人们具备学习新知识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人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人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知识、情感、思维和能力等多个方面。
它是人们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培养人文素养需要个体的主动学习和不断实践,同时也需要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我们才能够拥有更高水平的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人文素养 知识点总结
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对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理解和把握,是人们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种文化性格和文化品质。
它是指人们在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品质和基本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它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实践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这里,我们将对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培养和提高有所帮助。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自身认知、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中所具有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人文情怀:指人们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文明传承和创新的情感态度,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精神的尊重和热爱。
2. 文化修养:指人们对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领域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感悟和体会。
3. 道德情操:指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规则的认同和遵循,以及在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中所具有的一种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
4. 社会责任:指人们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关注,以及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所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二、人文素养的意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个人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高个人对于自我认知和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2. 社会互动: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3. 国家文明: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品格和文明素质,对于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培养和提高,其主要方式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自觉:个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人文情怀、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注重提高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品质。
人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人文素养是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知识的实践、思考,形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判断、协调、评价等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作为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文素养对于人如何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那么,人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该怎么培养呢?有哪些要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文素养包括: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与学科核心价值观;科学素养——实事求是,公正,创新。
其中包含了人文素养中许多内容,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一、教育目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基本的人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上来,这也是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必须具备并保持的基本素质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着新时代人文化内涵。
因此,在小学阶段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在大学阶段开设人文教育课程。
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与精神面貌,使学生具备良好地生活与学习能力,具有良好地人际关系。
1、使学生具备良好地学习与生活习惯。
这是因为人文素养不仅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是终身发展地核心内容。
人的终身发展与学习都离不开良好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学习并且能取得一定地成果,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主动自觉地学习、主动思考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其周围世界加以思考和总结并加以发展与提升,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
良好地学习习惯包括学习目的明确;思维敏捷;主动接受新事物;有创新意识;养成时间观念;独立完成作业;主动交往等能力与习惯;遵守规则、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关爱他人;培养主动学习地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写作能力等。
在学习中能自觉地思考、善于创新;能把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在各种场合中发挥自己应有地作用;能够对知识保持积极地态度并以积极地态度去看待事物进行思考……等等诸多地学习习惯与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学好的基本条件,是在实践中养成地重要习惯之一……良好地学习与生活习惯使人拥有良好地思维、品质。
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
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那么,人文素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具体来说,人文素养包含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历史素养等方面。
下面就分别来谈一下这些方面的知识点。
一、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引导自己积极向上、守规矩、诚实守信、有爱心、有正义感等方面的能力。
人们在道德素养方面的提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和谐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媒体教育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道德素养包括:遵守公序良俗、尊重他人、有爱心、守信用、有正义感、有担当等方面。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培养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本国乃至外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与欣赏能力。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人,不仅能够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能够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的特点。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冲突并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了人们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素质。
文化素养包括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与尊重。
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通过历史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学会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欣赏艺术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三、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美的认知、鉴赏、创造能力的培养。
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的人,不仅对美的事物有着敏感的感受力,还能够进行艺术鉴赏和创作。
在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审美素养被视为人们欣赏和创作艺术的基本能力。
审美素养包括对于美的认知、鉴赏、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需要通过艺术教育、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感受美的事物、欣赏艺术作品、并且能够进行一定的创作。
四、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本国乃至外国历史的了解与认识能力。
具有较高历史素养的人,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国家或者外国的历史,还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且能够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教授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观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教授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教授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观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文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素质,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师的教育工作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教授人文科学知识以及传授人文价值观。
一、教师教授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是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人文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文学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人文主题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教学。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人文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照片、播放历史纪录片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人文科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和应用场景。
例如,在教授艺术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艺术展览馆、博物馆等地,观摩名家作品,领略艺术的魅力。
二、教师传授人文价值观除了教授人文科学知识外,教师还应传授人文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学习和追求。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教师应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关怀和理解。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坚韧精神和积极心态。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素养是指平时的锻炼和修养,是素质获得的后天过程和展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中所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条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利用,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以及兴趣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都取决于教师.而且,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小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养.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也阻碍了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对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的追求.就我们平和而言,整个社会应试教育的的大环境,对学生认知评价的模式, 还有,对人文素养这一概念的误读或认识不清在很多时候也阻碍了我们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误会,认为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就是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就是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也被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人文素养.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极大的误区,文学素养只是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仅仅具有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各方面的广博的文化知识及丰富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所包含的范围是十分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诚实谦逊的态度,诲人不倦的作风等等其实都属于语文教师所必须的范畴.试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如数家珍,分析起来旁征博引,所有相关材料信手拈来,但对一些最起码,最常见的自然常识,数学概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或英文单词都不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他能算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吗(一)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真诚的人文态度——高尚师德修养的"三做到" 德为师之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师德高尚,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神圣形象.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去真诚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中倾注全部精力,真正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1. 做到热爱教育事业.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教育事业是造就人,培养人的事业,它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每一个投身于这一事业的人,都应该感到无尚光荣,都应该为之倾注毕生精力,都应象孔子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象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教育事业要有较高的责任感,提倡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2.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师爱能使学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师爱也是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师爱会影响到学生对世间情态,人情冷暖的感受与体验,他们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相反,厌恶学生,使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到教师的漫骂,讽刺和打击,就会使他们过早地体验人生的残酷,人情的淡薄,就会滋长学生冷漠甚至畸形的心态,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师爱还可以换来学生的爱,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教师而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学好它.所以师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以高尚的教育伦理,宽阔的胸怀,去热爱学生,去塑造学生的人生.热爱学生应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还要将爱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培养出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 .做到为人师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正人,正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保持情绪积极,稳定,以自己积极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给学生. (二)小学教师必须要有雄厚的人文知识——要做到"三具有"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课程,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都促使教师要勤于学习,孜孜以求,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个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1 .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等,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必须讲政治,讲正气,讲奉献;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样,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找准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2. 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必须精通小学语文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小学语文的知识深钻吃透,准确把握,具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所谓深,就是要比小学生高出几筹,深入几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我们只有对小学语文在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我们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小学语文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尽量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真正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小学生求知的促进者.3 .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从事的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事业,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如一地维持对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广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养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基础上.因为科学知识的日益融合和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只精通本专业,知识面狭窄,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三)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人文精神——尊重理解学生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之外,我们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1. 正确认识教学基本目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理解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知识".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明确了教学目标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做人",教给小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小学生人文态度,塑造小学生人文精神.2.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从人文的角度看,小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3 .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人文观念强调,孩子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在遗传素质及后天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就决定了孩子认知方式上,情感类型上,行为习惯上的不同.我们在校园生活中见到,有的孩子具有音乐天赋,有的孩子则偏偏五音不全;有的学生擅于提问,有的学生对他人却不闻不问.这些不同常常是他们的个性,是他们自己独有的特征,不能用"好"与"坏"去评价,一张试卷更不能说明多少问题.理解了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会设计个性化教案,进行个性化讲解,布置个性化作业,安排个性化测试,就会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四)小学教师要掌握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我们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在现代教育中,人文素养不仅是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当前课程标准也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切实建立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模型,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再教育,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有重大意义的.。
人文素养教育知识点总结
人文素养教育知识点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人,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加有担当、有表现、有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指以人文科学为基础,通过学科知识和文化传承,在校园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肩负社会责任,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操和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贯穿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和各个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是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加强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能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执着追求真善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1. 人文科学知识。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 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 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
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5. 美育和审美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事物。
6. 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1.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科学教育进行的反思,就强调今后的科学教育应该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有更广泛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扩展到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要比过去更强调要打破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截然区别、相互对立的传统,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这就涉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才能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素养和人文的内涵.一、何谓“科学素养”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大词典》对“素养”(1iteracy)一词的解释是:an abili.ty to read a short simple passage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it(阅读-小段简单文字并能就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能力)(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etionary,1976).可见,“素养”的原意指人们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读写技能的最低水平.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要求人不仅要能够读、写简单的书信文字,而且要能够读懂诸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列车时刻表、合同协议书之类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普通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素养”概念很自然被扩展为“人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最低水平”.由于其中赋予了“对科学与技术的最起码的理解”这样的内涵,于是就有了“科学素养”的说法.又因为,当传统的文化习俗对人们施加影响时,这种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原有的文化习俗,进而共同创造更新、更有力量的文化形式.所以“科学素养”概念包括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1.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教育长官詹姆斯·卢瑟福提出2061计划,旨在为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科学教育改革规划一个长期的、规模宏大的前景.其核心著作——《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从以下维度来理解科学素养: 1熟悉自然界并认识到它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意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某些方式;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反映人类力量和弱点的事业;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和思考方法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又推出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其中定义了一般科学素养:作为探究活动的结果,学生应该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力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能力.其中的内容标准还提出了科学与技术之间重要的联系,个人和社会的观点以及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本质.至此,国际科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1)科学(和技术)素养最好被界定为对自然界和被改造了的世界从名义上的到有用的、概念的和程序的以及多元的理解的连续统一体.(2)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和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自然现象.(3)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2.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他们对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的报告(1996)中写道“目前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估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客观标准.对过去的评估标准,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在这个领域内长期从事研究的各国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指对科学已经达到一种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种基本的程度.因此,我们认为,我们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国际普遍承认的标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按照这个指标体系的设定,公众应当做到:①对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②对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③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如果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48]可以说,这代表了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在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探讨十分活跃.有人把科学素养分为:①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②科学能力;③科学观;④科学品质四个方 2面来阐述.也有人把科学素养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著名学者梁英豪先生论述科学素养的构成就归类为十个方面:①科学知识;②技能;③科学方法和思维;④价值观;⑤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⑥创新精神;⑦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精神;⑨科学态度;⑩科学伦理和情感.就[49]:①知道什么是科学知识;②能够运用科学概念科学素养应努力使学生达到进行探讨;③能够根据客观事实分析、处理问题;④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积极参与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探究;⑤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⑥知道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为人类社会造福;⑦坚持真理,勇于批判和质疑;⑧乐于与人合作交流;⑨热爱生活,勇于奉献;⑩敢于创新,勇于探索;⑩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不断追求真理为生活的目的,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综合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专家们对科学素养内涵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包括物理课程在内的“新课标”要提出,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以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为课程的分目标.二、关于“人文”“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为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简言之,天文泛指客观上的、严肃的科学;人文泛指人主观上的、文明的教化.我们对“人文”有如下的理解:1.“人文”是一种思想、精神“人文”即人的思想、精神,亦即人对自然和社会各种事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中国的礼仪、中庸、仁爱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当代倡导的尊重个性、珍惜生命、关注人生、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的主张均是人文思想的体现.一句话,主张一切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的思想,即人文思想.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分析和归纳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时说,一是爱国,二是骨气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他的人格是高尚的,这种评价 3就体现了人文精神.2.“人文”与“科学”相通相融从追求目标上讲,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是求真.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但是,科学活动本身不能保证其应用与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人文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做”,是求善.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越人文.但是,人文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其能否建筑在客观世界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是否真正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显然,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两者相融,才能构成正确的追求目标,即求真务善,同时实现的完美.科学求真,敢于面对现实,承认客观,尊重规律;人文求善,勇挑重担,高度负责.尊重客观规律会有高度负责相伴;高度负责也会有尊重客观规律相随,这就体现出科学与人文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科学承认与尊重客观,人文关心他人与外界;一个能面对现实,一个能终极关怀,两者结合,势必是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客观,对待自然.这种相通相融,共同构成“我·人·物·自然”的正确关系.科学与人文相通相融还体现在共同形成正确的创造性的整体思维上.逻辑思维是这一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基础,形象思维是这一整体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源泉.严密的逻辑思维,它保证思维的前后一致及正确性;开放的形象思维,它保证思维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具有创新性.一切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莫不是两种思维兼备.3.对“人文科学”的认识“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泛指那些研究同“神学学科”相对立的、以人或自然为对象的“世俗学问”.后又发生演变,“人文学科”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到了近代,人们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等一类专门研究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规律的学问统称社会科学,而把文学、艺术类的学问排除在外.后来,“人文科学”一词多用于表示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研究.我们认为,社会科学认识的是社会.而社会是由人构成,因此说到底,认识社会也就是认识人.另一方面,文学艺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人性的展示.二者都以“人”为中心;都肯定人的价值、人的能力和人的精神力量,都理性地认 4识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从广义上讲,“人文”涵盖社会科学是合理的.4.关于“文化”从中国的《易经·贲》中“关乎人文以化天下”,人们引申出“文化”概念,可见人们对“文化”的最早期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文明的教化.在西方,“文化”源自拉丁语,意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泰勒提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50]到了近代,学术界达”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成的共识,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围绕“文化”界定,进行过一次大讨论.当时的《中国青年报》曾经有如下概括:“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对于环境的变迁所采取的应变态度,这些应变态度可供选择的程度和范围,以及[51]我这些可供选择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的丰富性、系统层次的复杂性,称文化.”们比较赞同的是解世雄老师后来对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一种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积累;一种物质设备,包括生活、生产用的产品和为探索物质世界奥秘而制成的设备仪器;一种观念形态,包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中创造和形成的思想、方法、精神和价值标准;一种知识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及对语言文字符号赋[52]”予的特殊意义.5.关于“人文素养”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人文学科(指语文、历史、美术等)的老师们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常用在本学科学习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界定本学科的素养.华[53]中师大雷实教授围绕这一界定归纳“语文素养”的新认识:(1)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人文素养要求.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提高文化品位.(2)突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认识.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指出“阅读教 5 学应该是学生、作品、编者、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注重写作的个性化表达和内容的实用价值;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高度重视.(3)力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相结合.(4)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业的发展.从上边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基本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对“人文素养”,我们认为可以如下理解:(1)对人文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理解.比如,对世界各民族在环境变迁中所采取的应变态度、所总结的知识积累、创造的物质设备、形成的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等多元文化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宽容;对人类优秀文化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兼收并蓄.(2)对人文学科方面的应用、审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比如,对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等.(3)对人、自然、社会的基本理解.比如,对“人类只能选择与自然和谐,以及努力推进社会和谐的建设,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而人文素养高者,一定是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三、中学物理教师的思考从上边对科学素养、人文内涵与外延的阐述,值得我们中学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很多.1.怎样从物理教育角度审视科学素养,对物理课程的价值和功能,“新课程标准”有所描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索,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6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54]确的科学观.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55]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上述内容中,我们有意在一些动词下加着重号,希望读者注意.初、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都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学习结果可以理解成课程目标;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正是人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7
据此,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对科学基本
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与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习、理解和体验而形成的由科
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
情感构成的内在品质。
28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
1、科学素养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早期形成的科学
美、真实之美等等,借助于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广泛
联系和渗透,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文学艺 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价值与功能,包括它的娱乐的、教育的 、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种种功能与作用。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
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 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43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 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 部门,可以看作是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 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两个层次。
5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通常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文化。 文化分为三种:科学、伦理和艺术。 科学文化的功能在于求真 伦理在于求善 艺术创作、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在于求美
6
第二、指人的文采。 “观乎天文以差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象” 人的文采不是指人的外表,人的体貌特征,人的长相,而是 指人的一种文雅的举止。这个文雅的举止是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的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指五种德行: 仁、义、理、智、信。
10
(二)人文素养的内容
文学之情
音乐、美术之美
史学之境 哲学之思 伦理道德之善
1、文学之情
古往今来,优秀美好的文学艺术开启着人的智慧,净化着人的 灵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
一段温馨的情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一幅心
灵的诗画,“长歌呤松风,曲尽河星稀”,这是一种心境的浪 漫 。 文学艺术通过对美的创造和追求,以美导善,以美促真,将美 的特性与原则,诸如崇高之美、理想之美、高尚之美、善良之
2、音乐、美术之美
音乐带给人们节奏、韵律美的感受。 《命运》等
美术带给人们结构、色彩、视觉美的感受。 《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3、读史之境
(1)以史为鉴:资政工具。 如《史记》、《三国志》
(2)以史为镜:学习前人的智慧与谋略。 如“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 ”。
34
从科学素养的内容方面看,如果说知识、能力是科
学素养中的基础因素,那么思想、方法、精神和态
度则是科学素养的主干,而科学技术与社会则是科
学素养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
35
(四)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Fra bibliotek科学精神
36
1、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素养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这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 、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素养是靠 后天培养形成的。比如,某人在某个领域的素养高 ,一定是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拥有相当的知识、信息 、经验,掌握独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见识。
素质,感性的素质,讲感觉、讲情感、讲形象,它的 价值判断标准是美。
第三,信仰素质。认知和处理心灵世界(超现实的)素质,悟性 的素质,讲约定、讲虔诚,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善。 第四,人文素质。认知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素质,融
理性、感性、悟性于一身,而又不混用,讲真诚、讲诚信, 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爱。
32
非智力结构包括志趣结构、道德结构、意志结构和
审美结构。这三个层次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形成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是整个素质结构的基础,智力结构是在知
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并反过来促进知识结构的进
一步完善。
33
智力结构是科学素养结构的主干;非智力因素结构是
在知识结构、智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形成的。
7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 基本态度。
8
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就 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以人为 中心,对人类的生存意义的价值关怀。
9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 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 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 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 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素养,是对一个人终身起作用的持久因素。
2、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可以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全
,是一种稳定的因素。
3、科学素养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性的、
整体性的复杂系统。
29
4、科学素养有很强的共性,但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又有
鲜明的个性。科学素养的共性寓于每个人的个性之中
。 5、科学素养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形 成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6、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全民道德 素质的提高。
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
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
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21
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
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
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
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 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37
作为公众科学素养的科学知识只能是科学基本知识 ,或者说通俗的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38
2、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实质是指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
人们看待世界、处理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39
古代科学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人的自然哲
学观念。
万物有灵观、终极本原观和宇宙秩序观是古希腊科
学思想的基本理念。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科学思想的
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许多思想影响极大。
40
近代科学思想由哥白尼开创、并由牛顿完成。
在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思想是机械力学思想。 这一思想的中心论点是: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 理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 理智也没有生命,只是一架机器而已,因而它没有能
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我
国的蔡德诚教授则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六要素”,
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
22
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
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
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23
1996年,美国一批学者根据1946~1964年间的文献
调查,揭示了科学素养的六个方面:
①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
念;
②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世界各国学者 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也一直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19
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 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 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
、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
成。
20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
乐与幸福,并不是一定只能来自对于金钱、权位、财富的占 有享受。
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情壮语的范仲
淹,也曾写过《苏幕遮》这样感悟大自然而情感细腻的诗词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 接水,芳菲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哲学之思
黑格尔:把哲学家比喻为密涅瓦的猫头鹰。黄 昏的时候才起飞。
罗素:哲学就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学问。
用理性的力量解决终极的问题。
哲学回答的是带有根本性的、全局性的
问题。
5、伦理道德:求善
伦理道德:人为自己立法
人存在的意义价值的回答。人之为人的根本。
三、科学素养的内涵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认为,可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
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
学观,四是科学品质。还有专家把科学素养的结构
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
26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发展中心,2001)中指出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
③科学精神: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
中科学家们的行为规范,也称为科学态度或科学精
神;
24
④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
化要素的关系;
⑤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
面的关系;
⑥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25
我国专家对科学素养的内涵也进行过探讨,有专家
横向学科方法指的是由数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
等横向学科抽取出来的一般方法,如各种数学方法
和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
46
特殊科学方法是个别科学领域或学科所运用的各种 特殊方法,如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中的电解 法,生物中的同位素跟踪法、医学中的免疫法,心 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人口学中的人口普查法等。 现代科学方法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经实践检验过的科 学理论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