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课堂节选欣赏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赏析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赏析圆明园历史悠久,曾经是中国令人惊叹的皇家娱乐场所。
它位于北京的宣武门外,与长安街和景山相接,历史跌宕起伏,被海内外人们广为传颂,它的毁灭也令人心碎。
1644年顺治帝称帝之后,圆明园开始兴建,历时14年,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花园之一。
原本圆明园里有周围四十公里的围墙,建筑精美,有各种花草植物,游客和雅客常常光顾,皇家宫殿也位于其中,有多种风景区,有山水池塘,宫殿府院,廊桥楼榭,整个园林集文化、艺术、自然与审美的融合在一起,堪称一部中国古典艺术的集大成。
然而,令圆明园遭到毁灭的原因,是1860年洋务运动发动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为致命的战争就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束时,外国军队攻入了北京,并在宣武门外攻破了圆明园,造成了圆明园遭到毁灭、宫殿和楼阁全毁的悲剧结局。
历经近150年,圆明园毁灭的消息传遍世界,总令人不舍,因为它是一座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地方,便捷的交通使它变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旅游景点,而今,圆明园却残破不堪,只有大概的部分依然存在,其他的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惋惜。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让中国文化遭到毁灭,也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上伤害,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令我们深深地反思历史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外交与文化上的擦撞,以及考察中国自身文化素养的不足和欠缺。
有许多方式来赏析圆明园毁灭,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观看国家有关圆明园的文献资料,建立对圆明园历史悠久的文化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们调查旧式景观的设计以及毁灭后新式景观的特点,并向他们讲解外国势力在洋开中国和中国民间文化灭掉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示范如何在探索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从毁灭的角度去探究中国景观文化的每一个细节,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
圆明园的毁灭,令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历史不断前进,文化向我们传递着学习的重要信息,我们应该细心阅读历史的根源,慎重揣摩历史的因果,以此来教育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让我们更加明智地面对未来社会的文化挑战。
导入,不走寻常路——于永正课堂导入赏析
在不知不 觉 的学 唱 中 , 生对t rb句型 的结构 ,有 了初 步的理解 ,为 学 h ee e
今后 的进一步学 习打下 了 良好 的基础 。
( 自《 摘 福建教 育》2 1 .1】 0 01
33
一
课改与课堂教学
不射 箭 ,就 能把大雁 射下来 ,这是怎 么 回事 呢? 天 ,我 们学 习 《 弓之 鸟 》这 今 惊
浦欧叨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玛哈酒坦。 ( 教师一 口 气念完4+字 ) o
生 :哈 哈哈… … ( 已经笑成 了一 团 ) 早 师 :知道是 什么意 思吗 ? 生 : ( 笑边摇头 ) 边
师 :它 的意思 就是说 ,曼谷 是个神 仙城 、伟 大的城 、玉佛 的住处 、坚不 可
摧 的城 、被 赠与 九块宝 石 的世界 大都会 、幸福 的城 。这个 名字 实在太 长 ,泰 国 人 叫它 “ 台甫 ” ,外 国人则 管它 叫 “ 共 曼 ”。有一 天 ,中 国记 者代 表 团到曼
始 ,疑 窦生 ,叫人怎能不 心动 !
【 片段二 】 师 :小 朋友 ,我 国南边有 一友好 邻邦— —泰 国 。泰 国的首 都 叫曼谷 。 ( 板
书 :曼 谷 )曼谷 是一 座终年 百花 盛开 、景色迷 人 的城市 。它是 世界上 名字最 长
的城 市 ,汉 字译 音全名 是—— 共 台甫马 哈那坤 奔他 哇劳狄 希 阿由他亚 玛哈底 陆
三 、改编歌词 ,突破重 难点
句 型 教学是 英 语 教学 中的重 难点 。巧用 歌 谣教 学 ,把 重点 句 型放 在轻 松 、愉快 的歌谣 里 ,让 学生在 唱和跳 的无 意识状态 下 ,快速记 住单词 发音 ,
快 速记 住 重点 句 型 ,从 而突 破教 学 重难 点 。同时 又 能操 练 和巩 固新 学 的句
学文扎实有功底趣从细读课中来——于永正老师《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学文扎实有功底趣从细读课中来——于永正老师《祖父的
园子》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本篇文章是对于于永正老师《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片断的赏析。
通过对于这段课堂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授课风格十分扎实和有据可查。
他在课堂上对于小说的背景、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都有详细而准确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小说的大部分内容。
同时,他还对于小说中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扎实的功底和全面的解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有力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于老师在课堂上注重细节和情感。
他带领学生们仔细品读小说,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
当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难懂或者复杂的段落时,他会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和解释,同时也耐心地指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细节和情感,以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和理解小说的魅力和内涵。
这种注重细节和情感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受。
综合来看,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他的扎实功底、注重细节和情感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爱。
希望我们今后也可以在教学中注重这些重要的素质和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翠鸟》片段欣赏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翠鸟》片段欣赏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案例
学完《翠鸟》的一、二两段,准备开始学第三段,这时,于老师发现小庆先是打了个哈欠,继而又与同桌小声说话。
于老师把他叫起来,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
”
小庆茫然不知所措。
于老师再次认真地说,“你一定要去逮一只翠鸟,请不要推辞。
”
“到哪儿去逮呀?”小庆可怜巴巴,紧皱眉头,不知如何是好。
其他同学也都神色惘然。
“你看书嘛!大家都读读第三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
”
大家忙低头看书。
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就抢着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而这,正是第三段的内容。
无疑,小庆已经读懂了。
于老师哈哈大笑,问:“知道为什么让你捉翠鸟吗?”小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因为我和同学说话。
”其他学生都笑了,于老师说:“是不是还有点犯困?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同学们,第三段告诉我们的正是翠鸟的住处……”
(评:于老师不愧是教育大家!面对课堂上犯困、和同桌说话的学生,他没有批评指责,而是一本正经地让他去逮鸟,借助这样一个幽默的举措,既帮助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疲劳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可谓一箭双雕。
)。
学文扎实有功底趣从细读课中来——于永正老师《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学文扎实有功底趣从细读课中来——于永正老师《祖父的
园子》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于永正老师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以其扎实的
文化功底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受到广大读者的尊重和崇敬。
在他的多
年教学生涯中,他深刻理解了中外文学的魅力和教学的重要性,创
造了一系列优秀的课堂教学片段,其中《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片
段被誉为范本。
这段教学片段主要讲述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学作品的精髓
所在。
在教学中,于永正老师首先解释了文学作品的作用,并强调
了文学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他指出,文学可以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了解
自己。
然后,于永正老师开始对《祖父的园子》进行深度解读。
他以
文本中的事实和细节为例,分析了文本中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哲理。
他从文本中抽丝剥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和思想。
他指出,这篇作品强调了个人和家庭的历史意义,反映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神内涵,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珍惜家园、珍惜传统文化。
最后,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他鼓励
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掌握文学语言和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审
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他强调,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精神
境界。
总之,于永正老师的《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片段是一堂堂优
秀的文学教育课,他用自己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
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草》片断赏析(节选)于永正教学实录-word文档
《草》片断赏析(节选)——于永正教学实录教育格言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教育案例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好。
(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
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
(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
(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师:好。
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
你背吧。
(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
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记者感悟]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
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
在情趣交融中绽放课堂魅力——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课例赏析
***************教学JIAOXUE近日,笔者在网上观摩了于永正老师于大约15年前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视频。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
于老师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于老师的教学情与趣交融,使课堂绽放出无穷魅力,让人陶醉其中,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有启示意义。
下面结合于永正老师这节课中的几个经典教学片段进行简要赏析。
一、品读课题,道出情趣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对理解课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通过品读课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地展开教学。
但是,不少教师往往重视文章内容的分析,却很少关注课题的开发和利用。
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前板书好课题,然后在导入新课时指着课题让学生看一遍便草草了事。
于永正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小稻秧脱险记》。
请你们抬起右手,跟于老师一起写课文题目。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读课题,学生跟着教师用右手书空课题)师:请同学们把课文题目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这个课文题目,你脑袋里立刻想到什么问题?生:是谁要欺负小稻秧?师:哦,谁要欺负小稻秧?他遇到什么危险?(师在课题后打问号)还有什么问题?生: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师:它后来是怎么脱险的呢?好,请坐。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
于老师一开始便让学生从课文题目中读出一连串的疑问,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带着问题和期待学习课文。
这种做法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复朗读,读出情趣朗读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朗读课文的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二是流利,三是有感情。
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交替使用自由读、齐读、个读、范读、带读、伴读、轮读、对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于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和学语文在情趣交融中绽放课堂魅力——于永正《小稻秧脱险记》课例赏析广东省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廖圣河李肇燕372020.06其实都很简单,无非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一节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好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艺术赏析
一节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好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艺术赏析
于永正先生从教近四十年,拥有”知识孜孜,教育智慧“的他,用他细腻耐心
的教学艺术将有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全神贯注”的心态在他的课堂上非常受欢迎。
于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在他的课堂里,每位学生备受关注,每句话都深入浅
出的剖析,让每个学生都欣然接受。
他细致耐心的指导引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探究问题,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他不仅深入探究学习内容,他更坚持要求每位学生以上着全神贯注的态度去学习,培养学生踏实、刻苦、恒心的学习习惯。
他 deeply地感染着学生们,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他带
给学生全情投入的学习追求心态,坚持把自己的学习渴望转化为激发学习的动力,这种积极的态度也慢慢地影响了学生,他们也逐渐学会牢记知识,全神贯注地去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负疲,这一切的一切全都要归功于于老师的教学艺术。
于老师教导的精神内涵在今天被作为素质教育的典范,他用自身细心加上耐心
去教育每一位学生,而他以“全神贯注”去学习思考,将生动地影响后代,而“全神贯注”也成为今日教育的精髓,所有的发展也是源自他的教育理念。
于老师的特级教学艺术让无数的学子受益,他以卓越的教学赢得全国“青少年
好师傅”的称号,也让教育更接近了生活,而他这份特级教师的风骨,也点燃了无数学子敢于追求理想的心,他将每一句话都用全身心深厚感染着孩子们,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规划,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更好地运用到社会上,这就是他对素质教育的贡献。
特级教师于永正《望月》精彩片断品析
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特级教师于永正《望月》精彩片断品析- 蔡海鹏最近观摩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我的感受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简简单单,实实在在”。
我认为,于老师的这堂课不但是对现在“语文教学应该‘倡简’”这一观念的最好的诠释,而且针对“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本文就其中几个精彩片断进行赏析。
片断一:尊重,在细节中体现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的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
(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
)不愧是班长。
谁再读?(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
)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
(笑声)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
(笑声)师:实话实说。
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
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
课文读得怎么样?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
(该生是男同学)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
再换一位女同学。
——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该男生又请了一位女生。
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
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
初读课文很实在。
)赏析:在这个片断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一个细节是,于老师与班长耳语,让班长指定几个学生读课文。
因为是借班上课,于老师对这班学生不太熟悉,所以请班长推荐几名学困生读课文,这种方法于老师经常在公开课上使用,看似平常,但细细想来,这个细节中却包含着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我觉得这充分体现了教者“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观念,学困生往往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对象,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课堂教学进展得顺利,往往不太愿意在学困生身上耽搁过多的时间。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优秀6篇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优秀6篇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成语积累训练。
2、过程与方法: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情感态度:⑴有感情朗读课文。
⑴习作训练。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成语接龙,分类成语二、复习导入导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新知1、板书课题。
2、《学习指南》提出学习要求。
3、学生自主学习第五自然段。
4、合作交流:不明白地地方和你的收获。
5、学习成果汇报:⑴说话训练:“先……再……最后……”;“不仅……还……”⑴换词法学习:“凡是”,“统统”,“任意”。
6、朗读指导。
7、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
8、说话训练:你想说点什么?9、朗读。
10、质疑:圆明园到底毁灭了些什么?11、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1、读“雨果赞名园”。
2、写作提示:你想学学大文豪雨果吗?你能为让全人类魂牵梦引的圆明园写点什么吗?3、片断写作练习。
4、片断写作展示。
五、小结,作业布置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篇二一、看拼音写词语。
sun shi huang jia xiang zheng hong wei() () () ()tang dai yi shu xiao hui qin lue() () () ()二、读句子,再造句。
1、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有-------也有------()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但------还------()3、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也是------()三、按课文填空,再背一背。
于永正执教的《草》片断赏析
于永正执教的《草》片断赏析
于永正执教的《草》片断赏析
教师在教学的巩固阶段,创设了学生背诗给家人听的情境。
教师先后扮演了妈妈、哥哥、奶奶。
下面是一个给“奶奶”听的片断。
师:现在,我当你奶奶。
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注意。
生:奶奶,我背古诗给您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
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
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第 1 页。
于永正执教的《草》片断赏析(节选)
于永正执教的《草》片断赏析(节选)
于永正执教的《草》片断赏析(节选)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
(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
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
(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领略于永正老师的课堂魅力——《秋天的怀念》《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赏析
语文2014·6《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在《第一次抱母亲》和《秋天的怀念》这两节课上,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潮起伏,使课堂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意味深长地说:“听了于老师的范读,可以少讲三分之二。
”于老师不仅善于朗读,而且善于指导朗读,善于把解读文本和朗读指导有机融为一体。
范读完《第一次抱母亲》后,他“现身说法”:“多好的母亲!多好的儿子!我每次读眼里都含着泪水,因为我是用心读的。
你们刚才读的是字,而我读的是故事。
读书要用心读,反复读,把作者的感情体会出来。
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朗读。
当然你们才四年级,可以慢慢来,但是一定要去练,要去学,要去听……”无论是第一课时,抑或第二课时,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指导朗读,使学生于一次次身心入境的朗读中,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与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二、聚焦细节,款款走进母亲的情怀于老师说:“细节往往是不起眼的,但是细节决定一切,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细节。
”教学中,他没有凌驾教材去谈悠悠母爱,而是紧扣一些司空见惯的字眼和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咀嚼,进而感受文字背后饱含的深厚意蕴。
这样的解读看似平淡无奇,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的。
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他引领学生聚焦课文中的“躲”、“挡”、“笑”这几个不经意的动作和“?”这一标点符号,深入体会其中所凝聚的无限深情,使学生豁然开朗:“哦,母爱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他紧扣“重担”、“翻山越岭”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母亲养育儿女时那超乎想象的艰辛历程;他还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是幸福的,还是激动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引领学生款款走进母亲的内心,走进母爱的情怀里。
一“让”,更使课堂精彩纷呈——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赏析
六整 体 读 一 遍 后 , 把 范 围 缩 小 请 认 真 读 第 3 要 、
【 片段 2 品读“ 深刻 。 】 让” 师 : 同 学 们 自读 课 文 第 34 7 自然 段 . 你 认 请 、、 把
为是 重 点 的词 画 下来 .
生 :圈 点 批 注 后 交 流 ) 画 的是 “ 身 施 礼 ” “ ( 我 躬 、起 身让座” 。从 这 俩 词 中 可 看 出 林 冲 的 “ ” 让 师 : 是 一 种 什 么 “ ” 这 - 一 让 ? 生 : 让。 礼 师 : 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 你
六这 些 生 字 你 们 会 读 吗 ? 些 多 音 字 隐藏 在 词 句 这
中 . 们 可别 读 错 了 哦 你
六 渎书 就 得 像 说话 一样 自然 听 老 师 读 一 读 . . 女能 读 出 三个 人 的 不 同 身 份 吗 7 六你 读 得 很 流 畅 . 果 速 度 快 一 点 、 急 点 会 如 焦 更 好 听 老 师 怎 么 凑 ! 六会 读 书 的孩 子 能读 出 字 面 背 后 的 意 思 你 能把
以 读 为 本 . 织 教 学 , 受“ ” 组 感 让 意 1 程 标 准 指 出 :要 让 学 生 充 分 地 读 , 读 中 整 . 课 “ 在
一
师 : 同 学 们 自读 课 文 . 从 哪 些 词 中 可 看 出 林 请 看 冲 的人 品 ? 一 个 字 概 括 。 师 手 中也 写 了一 个 字 , 用 老 看 谁 跟 老 师 的不 谋 而合 生 :渎书 , ( 片刻 后 纷纷 举 手 ) 、 、 、 、 … … 让 忍 敬 礼 善
师 :向学生 张开手掌 ) 师 写 的“ ”写“ ” ( 老 让 . 忍 的
、
体 感 知 , 读 中有 所 感 悟 . 读 中 培 养 语 感 , 读 中受 在 在 在 敏 锐 感 觉 的表 现 “ 读 为 本 ” 阅读 教 学 的基 本 特 征 . 本 课 教 学 以 是 在 中 . 老 师 始 终 以读 作 为 主 线 组 织 教 学 . 学 生 充 足 于 给
阅读教学于永正课堂实录与评析
阅读教学于永正课堂实录与评析一块面包——“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课堂实录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
(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
[评: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到说写训练的题材,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
由此可见:训练题材何处找?处处留心皆材料]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
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们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生:(站起来)我……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
生:我不敢问……(笑声)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
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
[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光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
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
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
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
(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
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辩能力。
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
]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
导入,不走寻常路——于永正课堂导入赏析
【 片段一】
师 : 小朋 友 .我 在
黑 板 上 画一 样 东 西 .你 们 看 这 是 什 么 ? ( 师 老 用 彩 色粉 笔 在 黑板 上 画
了一 张 弓)
一。期 年 。第 一十
一
谷” 。有一天 。中国记 者代 表 团到 曼谷 访 问 。遇 到 了 点麻 烦 ,结果 一 头小 象 给 解 了 围。 ( 师在 “ 教 曼
然 主 动 向我 要 求 : “ 师 ,我 想 再 老
信 ,MJ 显得 十分局促 不安 ,手 紧
紧地抓住讲桌 ,目光四处游荡 ,声
音也极其模糊。大概讲 了不到一分 钟 ,他 的脸就红得不得 了 ,大家还 没 明 白怎么 回事 ,他竞 冲下讲 台 ,
跑 回到 自己的 座 位上 。
时候他 宁愿在讲台上站十分钟 ,也 不愿意说一 句话 ,更谈不 上演讲 。 我当时并没有生气 ,只是漠然地告
块 宝石的世界 大都会 、幸福的城 。 这个 名字 实在 太长 ,泰 国人 叫 它 “ 台甫” 共 ,外 国人 则管 它叫 “ 曼
师 :我在 上 中 学的 时候就 爱
马哈 那坤 奔他哇 劳狄 希 阿 由他 亚
玛 哈 底 陆 浦 欧 叨 辣 塔 尼 布 黎 隆 乌
看 《 铁是 怎样 炼成的》 钢 ,记住 了
生 :这 是 箭 。
足 气念 这 四十字 的地 名时 ,学 生
师 : 大家知道 有 了弓 .有 了 箭 ,才能射 到 鸟 。可是 古 时候 有
个 人 只 拉 弓不 射 箭 .就 能 把 大 雁
●
早 导 破 赏 析 于 永 正 课 堂 已笑入 了肚 皮 。在 这笑 声 中 ,
学 生 了解 了这一 名 字的含 义 ;在 这 笑声 中 ,学 生感 受到 了这一 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引言于永正作为著名特级教师,以其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风格,成为了广大学生心中的偶像。
他擅长以文学作品为教材,给予学生深入思考以及感悟生活的机会。
本文将以于永正的教学案例《翠鸟》为例,探讨其教学方法及其赏析。
一、教学方法1. 生动叙事于永正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生动叙事的方式,通过引入真实故事或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情感。
在《翠鸟》教学案例中,他通过描写主角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翠鸟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了勇气、成长以及珍惜生活的重要性。
2. 提问引导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翠鸟》教学中,他会提问一些问题,如“翠鸟如何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角从翠鸟身上学到了什么?”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作品主题以及人性的思考。
3. 合作讨论于永正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鼓励他们交流想法和观点。
这种合作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二、教学赏析1. 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在《翠鸟》这个故事中,于永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角与翠鸟的互动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通过让学生思考主角如何与翠鸟建立友谊,以及如何保护翠鸟和环境,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热爱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2. 勇气和成长通过主角从一个胆小害怕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少女的故事情节,于永正引导学生思考勇气和成长的重要性。
他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追求梦想,并通过与主角的情感共鸣来激发学生内心的自信和勇气。
3. 珍惜生活的态度通过主角与翠鸟之间的感情交流,于永正教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他通过让学生思考翠鸟给主角带来的快乐与共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并学会感悟生活中的细节。
结论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以其特有的教学方法和赏析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优秀6篇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优秀6篇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不可估量、玲珑剔透、青铜礼器、众星拱月”等词语。
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记住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1、利用计算机教室,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揭题导入。
看来同学们对圆明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的确,圆明园曾以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那么辉煌的圆明园还存在吗?(不存在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读通课文,边读边想,哪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呢?2、检查反馈。
三、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那前面的4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呢?教师小结:文章分三部分,先写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再介绍曾经的辉煌,最后写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四、研读辉煌部分。
(2-4段)初读第一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你能体会出什么。
(出示句子)(板书:不可估量)那你读着读着,会有什么疑问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2—4段,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旁边写点感受、批注。
(板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宏伟的建筑)汇报并讨论A、研读第3段“宏伟的建筑”。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lóng)剔(tī)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老师课堂节选欣赏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这是我从心底里赞同的。
至于我们能够学习多少,能够把多少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就要看个人的理解和运用了。
现将于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节选下来与大家共赏。
一、巧妙的开头
于老师给人的感觉是大气而平实的。
课堂的开始是抓住学生的一个关键,看他是如何在平实中迅速抓住学生的心的。
《狐狸和乌鸦》
师:小朋友,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大脑不但会思考还会想象。
说完,板书:狐狸。
读读这两个字。
生齐读。
你读了这两个字脑子里立刻出现了什么?
生:我立刻想到了狐狸的样子。
师:你想到的狐狸是什么样子?众生答。
生:我想到的是这只狐狸正跟在老虎后面吓唬兔子斑马和小鹿呢!
师:你听过《狐假虎威》的故事吗?
生:我看过。
师:小朋友你们说的这些就是想象。
转身板书:乌鸦
师:看到乌鸦二字,你脑子里出现了乌鸦的样子吗/
生:它叫得很难听,一身乌黑的羽毛。
师:它叫的声音很难听,那是天生的,是嗓子不好,不是感冒造成的。
(笑声) 生:看到乌鸦,我想起了奶奶说的:乌鸦叫没好声,不是下雨就刮风。
师:乌鸦还会预报天气?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什么来着?
生:我马上想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乌鸦多聪明啊,多会动脑筋啊!
(至此狐狸与乌鸦的形象已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乌鸦喝水的故事是一个点睛之笔,为了反衬后面乌鸦的虚荣做了很好的铺垫。
)
师转身在“狐狸”、“乌鸦”之间加了一个和字。
二、扎实的字词教学
于老师的字词教学是以身作则的。
他说备课要备字。
事实上我们又有哪个老师能够做到字字入心呢?有时我们只是想到却没做到,也许这就是我们与教育家的区别吧!
《狐狸和乌鸦》
出示生字:洞、肉、叼、站、流、亲、漂、麻雀、极
老师要求大家边观察边书空,记住每个字怎么写。
请大家把“站、亲、雀”在书上描红,再在方框里临帖,要求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师:写字,要认真“读帖、描红、仿影、临帖”。
刚才,我们也读了描了临了,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写这三个字。
生写字。
师:这三个字都写对了,但都不大规范。
站字右边的口要写小一点。
因此,口上边的竖必须写长,不给口字留很大的空。
“亲”字上边是个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这个字有三横,他最长。
雀字要注意两点,第五笔竖要像下拉长,这一竖上边要稍出一点头。
大家看字帖。
生看字帖,看于老师的板书。
师:请全班同学把这个字认真写一写,先看字帖,观察好了再写,写完了再对照字帖,看写得规范不规范。
如果你自己不满意,就再写一遍。
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学生写,师巡视表扬。
(于老师不断地告诉学生要一看二写三对照,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
只要我们也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告诉学生,认真地指导。
慢工出细活,相信学生一定能掌握好字的。
)
三、朗读指导的真功夫
语文教学多半是读出来的。
而于老师在他的课堂中把朗读指导得入木三分。
有的课堂是入情入境的表演读,有的课堂是老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有的课堂是热烈的比赛读。
不过,最佩服的是于老师那充满感情的范读,当学生还未背会时,于老师那流利感情充沛的背诵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导和激励。
《梅兰芳学艺》
请大家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这次要求高了,看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
师范读第一句,要慢一些。
生自由练读。
谁能把第一段的意思通过表情和读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这个要求更高了。
生练读。
师:我发现一位小朋友的表情特别好,请他到前面来读
生皱眉晃脑读出了师傅对梅兰芳的瞧不起。
师:看他的表情,听她的声音就知道他对师傅的话完全理解了。
谁愿意和他比赛?一生读得更好,师肯定奖励。
师:第一段会背的举手。
背的时候能不能加上动作?要求更高了。
生站起来加动作背。
师:真好,老师也背背吧!
师背完,生再次加动作背。
(这样的朗读指导不光是学生不断地在提高,老师更是通过朗读在让学生去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朗读。
于老师的背诵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使不会背的同学也受到感染。
这就是功力!)
四、板画,高效的理解
于老师的板画经常会出现在他的课堂中。
通过板画学生可能更直观地学习一些词语,理解课文。
对于农村的我们,多媒体并不常用,所以板画会成为我们教学中有效的一项手段。
印象最深的就是《草》这一课。
师:1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
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
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
生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于教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岁一枯荣”的情境,使学生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
于老师的课堂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学习,希望我们都可以在这些大家的风范里找到自己能够走的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