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讲义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嵋山月歌ppt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嵋山月歌ppt优质课件

《峨眉山月歌》作者是( )朝诗唐人( )
诗中包含了五处地名是:
峨眉山
山名
平羌
江名
清溪、三峡、渝州
地名
诗中的“峨眉”是山名, “平羌”是江名, 清溪、三峡、渝州都是地名。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 也有思乡的情怀。
读一读
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峨 眉 山 月 半 轮 秋,
yǐnɡ rù pínɡ qiānɡ jiānɡ shuǐ liú
影 入 平 羌 江 水 流。
yè fā qīnɡ xī xiànɡ sān xiá
夜 发 清 溪 向 三 峡,
sī jūn bú jiàn xià yú zh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人教版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①月半轮②秋, 影入平羌③江水流。 夜发④清溪⑤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⑥渝州⑦。
诗歌理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内。 ②半轮:半边,半个。 ③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④发:出发。 ⑤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⑥下:顺流而下。 ⑦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歌理解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诗歌理解
·
作 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
威)人,唐代诗人。他以边塞诗作见长,擅长绝句,尤其
背 景
工于七绝。
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
诗歌赏析

பைடு நூலகம்

此诗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

拨 的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诗歌赏析


首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写
鉴 作时间;“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景况。第二 赏
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第三句写诗人想到了故园长安。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寄托到了“故园菊”
诗歌理解
【译文】 峨眉山头悬挂着半轮秋月, 月影静静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里(我)乘船从青溪驿出发驶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就看不到你了。
诗歌理解
·
作 者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
诗句全译: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1、试试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歌所叙之事。
探究:
2、诗中“思君”作何理解?
——"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
3、在写法上本诗有何特点?
——第一,擅用地名,不露痕迹。第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 白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呢?
李白画像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他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简介: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坐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读文了解拼音、注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节奏,示例:
1、标题解析:以写作对象和体裁命名。“峨眉山月”为该诗主写事物,“歌”揭示文体是诗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PPT课件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 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 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 见此老炉锤之妙。”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 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 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 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 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 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 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 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 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 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 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 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 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 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 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 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 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 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 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 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 诗人。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0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0张PPT)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也许一个问题, 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 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教学中,首先以含有“月”的诗句导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容,揣摩诗词意 境,直至悟情悟理其次,通过重点词句品析,探究诗词内涵, 理解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 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 的,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
2.写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 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 之月。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释 出示古诗名 “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板块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 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月只“半轮”,使人联 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 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 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峨眉山月 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最新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精品教学课件
①今夜。②发:出发。 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④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重庆、湖北两省交界
处译。文一说:指今四夜川乐从山清的溪犁头驿、出背发峨、,平乘羌船三峡向,三清峡溪在奔黎去头,峡的上
游。
⑤想君你:指却峨难眉见山月面。,一只说指能作依者依的友不人舍。顺流去往渝州。
⑥下:顺流而下。⑦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贰 诗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
1.首句点明此诗的时令是什么? 秋季 2.为什么不是“峨眉山秋半轮月”?“秋”字有什么妙处?
把“秋’字放在后面是为了归韵。秋高气爽,月亮显得特别明 亮、皎洁,用“秋”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3.“半轮”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小结与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探索 很成功,但探索远还没有结束,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一 起慢慢句赏析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中诗人直接抒情的词是什么?结合全诗,分析诗人 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直接抒情:思君。诗人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思君”二 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 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 “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 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峨 眉

月 歌
李 白
壹 字词释义
峨眉山①月半轮秋②,影③入平羌④江水流。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③影:月光的影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课件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 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 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简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 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 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 “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
知识链接—古代诗歌意象
另外,羌笛、月亮、芳草、归鸟、登高望远、苦寒 也往往能引发人 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木叶、落叶、黄叶则引发的是凄凉伤感之情。 渔者、钓者、渔父、鱼竿等与归隐、隐者有关。 朱雀桥、乌衣巷、梁园与繁华、奢靡连在一起。 梁园,繁华奢靡的代名词。
强烈的思乡情怀
研读感知
2.本诗中的哪两个景色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对故乡故 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 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研读感知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知识链接—古代诗歌意象
(2)梅花。 •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
此梅花傲雪、坚强、不词作《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句,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 污的高尚情操。 • 元人王冕《墨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 浅而意深。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讲义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讲义新人教版
注意:自读古诗,读后同桌对读,检查是否
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能找出来吗?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 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 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 自然天成,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 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 也有思乡的情怀。
• 到了渝洲看不见你,多么想念啊。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 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 情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 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是 怎样的呢?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友 人的思想感情。
看 一 看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 2.学习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3.熟读并背诵诗歌。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 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 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 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 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 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 人。
李白在26岁那年离开故乡, 四处游历,从长江中下游到 中原和华北地区都有他的踪 迹。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 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个 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力旺盛, 并且已臻成熟阶段。这首诗 即李白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优质课课件_1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优质课课件_15
一、自主诵读,理解诗意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重点突破,体悟诗情
1.《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 写作背景是什么? 2.“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 “君”指谁?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赏析“俱怀逸 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月。”
四、共吟明月诗
五、小结
从诗意和艺术手法的角度 对这三首古诗进行小结。
六、作业
1.背诵以上三首古月下独酌》,试从诗 意、抒发的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 进行赏析。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赏析:“我寄 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郎西。”
三、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1张PPT).ppt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1张PPT).ppt

赏析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 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 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 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 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 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 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秋高气爽,月在峨眉,影入江流,诗人因月色而发清溪,“月亮走,我也 走”,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乘舟顺流而下,向三峡驶去。看到“影 入江水流”的妙景。诗人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 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全诗表达了诗人 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思想情感。
赏析(其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 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 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 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 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 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 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 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 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 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峨眉山月歌》课件(共28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峨眉山月歌》课件(共28张PPT)
峨眉山月歌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02.会意体境,思考“怎么写”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峨 眉 山
秀甲天下
峨眉山月歌
写作背景(齐读)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 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 即将出蜀时所作。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峨眉山月歌”的“歌”这个字 如何理解?
推荐课后阅读李白的《关山月》 、《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 晏入中京》三首诗,读一读,想一想, 背一背。
谢谢
Thank you for your criticism
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 意象: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平羌江水。 诗
一二两句紧扣“月”来写。
月?
重难点2:三四句写“月”吗?怎么写?
读一读、想一想
读三四两句,作为主要歌咏对象的“月” 似乎与大家玩起了“捉迷藏”,大家一起 来找找“月”。
齐读: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敢于质疑,树立科学精神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诗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全诗以“月”来构筑诗情。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重难点3:(讨论) 李白何以写“峨眉山月”?“ 君”指“亲友”还是指“月”?思考 “月”在诗中的妙用。
“君”既是“友”又是“月”。峨眉山是 作者故乡,写峨眉山月,就是写故乡写亲 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 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 见月,如见故人。以月拟人富含诗意,语 短而情长,表达了作者惜别之情。这样理 解,诗歌的情感更深沉,意境也更悠远。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4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干里蜀江行旅图。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自然天成,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柔婉,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诗歌的鉴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从方法上予以指导。

这节课将从诵读——思境——品情的角度教学生赏析诗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把握读音、节奏、语气和语调,揣摩诗歌意境,体味作者情感。

2.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3.体会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以及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教学PPT,制作“月文化”微课,配置朗诵音乐,学生搜集李白的资料,准备这首诗的诗配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谁来把他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完善)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平生最爱的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月亮。

在他留下的1050首诗歌中,有近四百首写月亮的诗,可以说,月亮是李白的诗魂。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最早的一首写月亮的诗——《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李白的基本资料引出话题,由李白的诗魂引入《峨眉山月歌》,导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峨眉山月歌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峨眉山月歌 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 《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 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 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 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 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 做。)
的意思。途中见到月亮,勾起诗人思念( 友人 )、 ( 故乡 )的感情。Fra bibliotek诗词主旨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月色,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按迟遵候上穿超尊管不保听经师要课刻离并闭学时到守。课无短敬理做持教允爱桌划注开协电生上、课时袖裙老。与师期许必护意教助源课课早堂衣背、师有同间后须公门保室老。堂退礼着心,良离方按共要师,拖堂问意窗持行是。仪要、服好开可座财整关不鞋教题后、为:,整吊从纪教离位物理好得等学,墙室规与洁带任律室开表,好门无进应起壁环范老,上课秩须。就不桌窗故入关先立上境的师不衣老序经坐得椅、缺教的举提涂卫内问得、师。老在,关课室事手问写生容、。,
新课导入
峨眉山
走进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唐代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诗 多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 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 富,语言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 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绚烂色彩。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品有 《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 布》《月下独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 一 看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 2.学习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3.熟读并背诵诗歌。
作品名称:峨眉山月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 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 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 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 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 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 人。
• 到了渝洲看不见你,多么想念啊。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 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 情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 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是 怎样的呢?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友 人的思想感情。
注意:自读古诗,读后同桌对读,检查是否
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 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 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 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 自然天成,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 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 也有思乡的情怀。
当堂训练:
《峨眉山月歌》是(唐 )代诗人
(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
出发峨,眉驶山向( ),最三后峡到达( )。
表达渝了州诗人思念(
)的思
想感故情乡。和友人
•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 朝诗人 ,全
诗:


, 。诗中包含了五处地名
是: , , ,


李白在26岁那年离开故乡, 四处游历,从长江中下游到 中原和华北地区都有他的踪 迹。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 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个 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力旺盛, 并且已臻成熟阶段。这首诗 即李白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小组合作,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半轮秋
半轮即半圆,是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上弦月
下弦月

峨眉山月歌

唐·月悬挂在峨眉山巅。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 夜发清溪向三峡,

• 在夜色中我从清溪泽出发,奔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