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1、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答:(1)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2)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3)美是什么?劳动实践成果对人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或者什么是美,美是什么,堪称美学中的“斯芬克思之迷”或者“歌德巴赫猜想”,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回答的美学问题,许多美学家都是谈别人的多,谈自己的少,或者干脆就回避了。

根据各种理论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对美下定义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美的定义必须建立在劳动创造美这一基本前提之上;(2)美必然是有形象性的,即必须是具体可感的,美永远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她必然在具体的事物中显示而被人们所感;(3)美必然对人性产生积极的功利作用,即必然对人性产生促进、提升、涵濡、陶冶等正面的效应。因此,可以把美定义为“美是人性的证明”;至于什么是人性,则是又一个极为重大的美学核心课题。

2、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

答:(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肯定美的客观性和现实性,也找出了形式美的某些规律。这种模式,可以说开出了后世“自下而上”研究美的理论模型。所谓“自下而上”的研究,其实就是绕开了真正的美的本质问题而转向具体定量的分析,并在两个方向上发展。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学。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当然,这个决定着美的本质”神”或“上帝”也可以被替换成抽象的人,从休谟开始,西方许多学者就是这么做的。在他们那里,人的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定性没有了,美的现实转变成了纯粹“主体性”的东西,从而形成了近代、现代、和当代美学史上的主观唯心派和非理性的潮流。(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综合。他们都意识到了美必须放在人类社会之中才能得到理解,但由于认识条件的限制,他们对“生活是什么”并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最后只能将“生活”生物化了。

3、剧性美感的类型和实质。

答:悲剧性美感的类型:

(1)一种是起源于代表社会先进思想的正面人物因时代因素、对手条件或自身局限而导致的失败和毁灭。

(2)是源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3)是源于落后人物的英雄行为的悲剧。

悲剧性美感的实质:悲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悲剧性美感即崇高感。

1)悲剧的崇高感是美好期待的不断强化,这种美好期待不仅发生在悲剧结局出现前,更在悲剧后获得升华。

2)剧的崇高感是直面人性处境的艰难而产生的理性升华。

3)悲剧的崇高感是人类人性尊严的自我证明。

4)悲剧的崇高感不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而且能够启迪人们进行深入的人生思考,使人们在体验悲怆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

4、试述“艺术符号”说艺术观的特点,并论述它的局限。

答:从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可以看出他们的艺术本质观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这种符号说试图在传统的模仿说与表现说之外另寻他途,开拓一条探索艺术本质的新路,从艺术的符号性上规定艺术的本质,阐释艺术的特性。第二、这种符号论力图摆脱摹仿

说和表现说的影响,但最终有对它们有所保留,承认了艺术模仿与表现的因素。这两个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学说的弱点,即:它主要仍是从艺术的符号形式方面来规定艺术本质的,这就与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以及其他形式学派的艺术本质说殊途同归了,我们从他们对模仿说和表现说的部分认可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两种理论传统的选择态度仍较含糊,并未能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显然,“符号论”的艺术本质观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5、述说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

答:唐代诗歌艺术的繁盛,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基本范畴“意境”的诞生。“意境说”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王昌龄在《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昌龄之后,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更明确规定“意境”的内涵与特征。皎然则把“境”与“情”联系起来,“缘境不尽曰情”,“诗情缘境发”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的概念。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区分了诗歌意境的不同类型,并对“意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至宋元时期,美学沿着中唐以后的思想路径继续向前发展,整个民族特别是士大夫的审美观,基本上获得确立与完善。明清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在这一时期,诗文美学贡献最大的是王夫之和叶夔。王夫之提出的“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的“情景融合论”对诗歌的意象结构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近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的是梁启超,他要求诗歌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如果说梁启超吹响了美学革新的号角,那么,真正在美学领域树立现代美学界碑的人则是王国维。王国维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境界说”。这是他在中西交融的文化视野中对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理论的总结。他对传统“境界”或“意境”范畴的阐述,已经不是在原来古典美学的体系框架中作自然延伸,不是将前人点点滴滴的论述简单地加以条理化、体系化。同时,也不止于以西方美学的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容,而是试图寻找思维方式、知识范型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美学话语方式和理论形态与构架式自身的变化。但这一过程中可能也存在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失真与特殊价值遗漏的危险。这其中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6、在生产、一般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这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中理解艺术的本质。

答:首先,就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而言,实际上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人类的艺术创造,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实践,具有一般实践所具有的上述各种规定性。其次,就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言,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性。人的精神生产除了这种能动的反映性之外,还具有历史具体的社会属性,从而构成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形式,如科学、宗教、哲学、语言、艺术等等。一般地说,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艺术也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的,但具体地说,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在体现意识形态属性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就是说,艺术往往是意识形态因素和非意识形态因素的统一。再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这种特殊规定,一言以蔽之,就是审美特性。就是说,在其他各种精神生产形式中,虽然也可能含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因素,但却惟有艺术这一种精神生产形式是专门创造审美对象,从而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求这一目的。因此,我们所说的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在肯定艺术是一种生产、一种精神生产的前提下来谈它的审美属性的,这样便能把艺术这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与一般的审美意识区别开来。

具体地说,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7、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谈谈崇高的本质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