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人们对虚幻 神灵的臣服和恐惧,以及对超脱现实、追求心 灵安宁的向往。
4、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规定的其所 属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属于组织 控制的手段。
纪律对其成员具有强制力。但纪律的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 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 强制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包括法令、法案、 条例等具体形式。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而越轨行为就是由于自我和超我没有得到 充分的发展,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抑制而造 成的。
3、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的理论不赞成从生物学和心理学因 素去寻求社会越轨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 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 生的原因。
差异交往理论:
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探求越轨行为的原因。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 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 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什么人交往 。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三、分类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
积极性控制主要是指运用舆论、宣传和教育等 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诱导,以 鼓励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消极性控制是对已经发生的违犯社会规范的行 为进行惩罚,造成危惧,以达到警告本人再犯或其 他社会成员效尤的目的。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二、特征
1、普遍性
一方面,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控制及其相
应的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社会控制是以一
个社会的所有成员为对象的,
2、阶级性
阶级社会里社会控制的目的及与此相关的 行为规范和控制手段,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 意志。虽然社会控制总是以全社会的或全体
“人民”的名义,但首先是或者在本质上是
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之体现。
外在控制是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 会规范的类型。
内在控制又叫自我控制,主要靠社会规范的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个人对群体或社会规 范的认同来实现。
四、社会控制手段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1、习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
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越轨者,并受其强烈 影响,那他自己也可能成为一个越轨者。
标签理论:
从社会对行为的评价方面来解释越轨的原 因。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本 质上就是越轨的社会行为。那些被多数人看 作是越轨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 他们被社会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
失范理论: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环境方面寻找越轨的原 因。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 • (一)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 • 追溯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我们大体可以把它划分为古代
的社会保障和现代社会保障两个时期。早期或古代的社会 保障制度又经历了“慈善”和“济贫”两个阶段。 • 1.古代的“慈善”活动 : • 在古代欧洲,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始见于 公元6世纪兴起的罗马城邦社会。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 城邦社会里,市政当局曾用公款和捐款购买谷物,通过廉 价出售以压低市场价格,或将谷物无偿地分发给丧失劳动 能力的人和阵亡将士的遗属,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 a.广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
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 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 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 b.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偏差)行为 者实行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 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 念。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是 以教区领地或氏族地主对农奴的“保护”面目出现的。
• 2. “福利改革”与济贫制度: • 中世纪末期,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
开始解体。面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传统的以慈 善为特征的社会保障机制只是杯水车薪,显得力不从心, 迫切需要由国家出面介入,使救助行为成为政府的一项社 会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发了欧洲最早的“福利改 革”。 • 16世纪30年代,法国开始“福利改革”。这场改革适应 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宗教团体掌握的“慈善”事业逐 步由世俗政权接管,由非神职人员主持的社会福利事业应 运而生。社会保障机构也由乡村转向城市,由分散走向统 一。
12社会学概论—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12社会学概论—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1.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
2.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3.偏差行为的类型(1)按照表现方式分为①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如偷抢/强奸/杀人/自杀。
②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如打麻将。
③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④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变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2)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①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②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
如交通违章,考试作弊。
③违规行为: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如不适应行为,不从众、不道德行为。
4.偏差行为的功能负功能:①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②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③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④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正功能: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②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③有助于社会预警④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隆布罗梭和谢尔顿):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查理斯戈林发现。
2.心理学解释(费洛伊德):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 也有助于个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 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 的压抑。提倡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避免社会 失控或社会过控。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 自由散漫性提高。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一面,忽视 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1.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指由 于社会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 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 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 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 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人口素质低下已引起严重的社会劳动问题,我国职工 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择业竞争上岗能力不强,不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制约了道 德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国民素质处在一种较低的 发展水平,国民素质低下是民族精神不振、社会道德 滑坡、低级文化流行、社会丑恶滋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查,国有企业职工努 力程度仅为0.548分,显然其能力发挥水平较差。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控制领域:经济控制、政治控制、思 想、文化控制
2。控制对象:对社会组织的控制、对社 会成员的控制
3。控制性质: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4。控制强度:硬控制与软控制 5:控制主体:内控制与外控制
三、社会控制的手段
1)法律 2)政策 3)纪律 4)舆论 5)道德 4)民俗 5)宗教
社会解组三种形式:无序状态——社会生活没有 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文化冲突——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对立的价 值规范和规则使人无所适从;价值崩溃——社会 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
社会学概论(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
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含义:在特定的社会流动领域形成的一整套持续,稳定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活动的重要结构框架特征:1.普遍性深度上贯穿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广度上覆盖了所辖的整个社会2.相对稳定性优点:保障社会秩序缺点:存在保守滞后性3.变异性:制度变迁4.系统性:复合性不同层次的范围和制度会形成一个体系5.强制性:个体必须服从相关制度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概念系统社会制度有一套由概念组成的理论基础说明其目的与价值2.规范系统社会制度包含一整套行为规则规定成员之间的关系3.组织系统制度发挥作用的组织实施保证核心:结构与效率4.设备系统制度运行的物质手段和条件实用设备象征性标识三、社会制度的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提倡或禁止某种行为,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2.社会整合功能: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清除运行障碍,建立新秩序强制手段:越轨行为积极建设:合理有效社会秩序3.文化传递功能把前人文化保存并传给后代制度本身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四、社会制度的分类1.美英格尔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表意整合制度亲属制度2.马克思本原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派生制度五、社会制度功能的失调(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矛盾)1.小范围和可调节:制度改革2.不可调和:革命六、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1.从层次上分析(美默顿)显功能潜功能2.从性质上分析正功能负功能3.负功能通常表现为潜功能,但也可以表现为显功能潜功能通常是负功能,但不是所有七、社会控制含义(美罗斯1901年正式提出)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方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构成要素1.控制主体(1)社会场的控制:成员间相互制约(2)社会组织的控制:组织内成员(3)全社会的控制:某些组织以全社会的名义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2.控制客体:社会行为个人行为组织行为3.控制的手段:社会规范政权、法律4.控制的保障:明确有力的奖惩功能正功能1.维持社会稳定2.促进社会发展3.维持成员间的正常生活负功能:限制社会发展控制手段1.组织控制手段组织指令:规范文件,口头指示组织规章2.制度控制手段政权(政府)法律3.文化控制手段特征:非强制性、自觉性、广泛性具体形式:伦理道德(价值规范)风俗习惯(日常生活行为)信仰观念(宗教信仰与主义信仰)社会舆论特点:大众传播性、现实性、软约束性形成方式:自上而下(国家倡导)自下而上(群众中形成)社会作用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社会行为的导向作用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八、越轨行为及其控制定义: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了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分类:按主体不同个体越轨群体越轨按后果不同消极越轨积极越轨:移风易俗中性越轨常见划分违俗行为:风俗违德行为:道德违纪行为:组织纪律违警行为:社会治安与公共秩序违法行为:受刑罚处罚越轨行为的功能负功能1.破坏秩序危害稳定2.破坏人们遵守规范的自觉性3.降低社会的凝聚力正功能1.积极越轨能够促进社会发展2.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3.从反面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会控制-657
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 社会成 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 与制约。
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一是由社会公 众自发形成, 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 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体现为社会 系统的自在控制
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 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 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 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 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 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 体和明确的目的, 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 动权的把握
▪ 2.心理学解释
弗洛伊德(S.Frud)为代 表:本能理论
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 是与生俱来的。发生侵 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 内部。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 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 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 犯行为缓解挫折感
3.社会学解释
(1)差异交往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个 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们在社 会化过程中同什么人交往 . 与越轨人员交往密切会 促使越轨行为发生。
1.生物学解释 龙勃罗梭认为越轨是 由于遗传而得来的生 物学上的变态的结果。
1、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 理的异常现象区别于非犯罪 人。 2、犯罪人是人的变种,一种 人类学类型,一种退化现象。 3、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 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 4、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从 C.龙勃罗梭(C.Lombroso) 犯罪天赋中产生。
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过程中也有其无能为力的 地方,有的领域和场所是不适宜用法律的方式调 整和规范的。
有些在道德上重要但又不能在法律上予以执行的 义务很难加以把握;
法律对侵犯了重大利益但又微妙模糊的行为方 式往往是无能为力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度的三个维度
〔1〕控制力度。 〔2〕控制刚度。 〔3〕控制网络致密度。
〔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1〕历史的角度。 〔2〕社会稳定的角度。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 秩序的维系。过度控制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 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开展。 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 秩序的根本功能,又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成员由于各自的社会地位不同、自 身的素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需要和社会 利益,他们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及因此引发的 行动彼此不可能完全一样,而是呈现出多样 性。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社会控制体系是一个系统,是通过社会 的组织、制度、文化等控制手段,及社会控 制的决策、实施、监控和反响等过程的运转 来实现的。
思考问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5.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social ance〕,亦称越
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 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标准的行为。
社会控制分为三类:
〔1〕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 〔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 〔3〕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
〔一〕社会控制的特征 〔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社会学概论简答题包括答案
社会学概论简答题答案4、请详述社会控制的功能。
答:社会控制的功能有:1、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促使人们行为制度化,通过社会控制为社会成员提供符合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调剂其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制约和知道他们的社会行为。
2、为促进社会开展进步提供条件。
一方面,通过社会控制从正面鼓励引导良好行为,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限制其利益竞争范围,调整利益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纠正越轨犯罪行为,抑制个人间和社会各个利益群体间的冲突,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对抗和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系统,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其运行轨道,控制运行方向和速率,促进良性运行和协调开展。
4、作为阶级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斗争工具。
简述社会控制的手段有?答:社会控制的手段:1、国家政权:这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利,也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根本方式。
2、法律:是有国家立法机关定立和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划。
3、纪律: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为自己成员制定的行为准那么。
4、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互相模仿逐渐形成的并共同村手的风俗和习惯。
5、道德: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或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标准。
6、宗教:社会共同持有的一套信仰和惯例。
7,、社会舆论: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具有切身性、重要性、新颖性和争议性的问题所公开表达的情绪性的一致意见。
317 题目完成10.00 总分值标记题目题干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答: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拟稳定的结构关系。
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开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
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开展的不平衡。
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
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
社会学概论(六)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 c.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 (1)外在控制: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
遵从社会规范。外在控制对个人而言是被动的、 消极的,包括法律控制、规章制度控制、习俗控 制、道德控制。社会权威、角色期望也是外在控 制。 • (2)内在控制:由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 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 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它对个人而言是主动的、 积极的,强调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内化。
社会失控与社会过控
• 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 有助于个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提倡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避免社会失控或社会 过控。
•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 由散漫性提高。
•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一面,忽视了 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 b.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在社会控制过程中 相辅相成:
• (1)制度化控制: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由某种 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包括法 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这种社会控 制能够较为固定和明确的社会规范。
• (2)非制度化控制: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 规定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 的共识来实现。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 舆论控制。
社会越轨的原因
•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 • (3)有助于社会预警; • (4)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 • 4.社会越轨的理论解释: • a.生物学解释 : • (1)观点: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
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 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和思维的规范化要求,而社会控制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施加影响和限制。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研究,并就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社会规范的概念与类型社会规范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准则,规定了个人在社会中应当如何行为和思考。
它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等各种规范。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类。
正式规范是被明确规定的规范,具有强制力和可执行性。
例如,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的制度规定等都属于正式规范。
这些规范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威严来限制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非正式规范则是通过社会习俗、风俗习惯等方式形成的社会规范。
这些规范虽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约束力。
例如,礼仪规范、道德规范等都属于非正式规范。
社会规范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引导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形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的过程。
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两类。
正式控制是通过法律、制度和组织等正式的机制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例如,警察、法院、监狱等法律机构和行政机关都属于正式控制的范畴。
正式控制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威严和制度的力量。
非正式控制则是通过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式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这种控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通过社会习俗和道德约束来实施。
非正式控制可以通过舆论监督、道德批评、社会评价等途径对个人行为进行制约和引导。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合理的社会控制措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预防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三、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机制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化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学中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它们是解释和理解人类在社会中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以及受制约的过程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机制,以及它们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一、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社会经验和社会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内容的过程。
社会化是人类成为社会人的途径,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也塑造和维持社会的稳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社会化机制:1. 内化:内化是指个体根据外界给予的信息和经验,逐渐接受并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这个过程通常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学习和接触社会化的代理人,如家庭、学校、媒体等,个体逐渐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2. 规范引导:规范引导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明确和隐含的规范要求,引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社会化代理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向个体传递社会规范,使之遵循和接受社会价值标准。
3.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馈,从中获取信息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观察模仿和反馈,个体能够了解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4. 激励与惩罚: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激励与惩罚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代理人和社会组织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调节。
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激励,也可以是口头和心理层面的认可,而惩罚则是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以达到纠正和约束的目的。
二、社会控制的机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控制机制的存在和发挥,使得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遵循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社会控制机制:1. 外部控制:外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限制。
例如,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处罚来维护社会秩序;教育机构通过学校纪律和评价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社会学概论 第十四章社会控制
四、习俗控制 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虽无 明文规定但社会大多数人都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 方式。 习俗具有以下特征: 稳定性、 变异性、 历史性、 地方性。
习俗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又是最广泛而普遍的社会控制形式。尽管 它没有任何强制性,却也能在大大小小的 方面发生作用。尽管习俗并没有明文规定, 但实际上人人都在不知不觉地按它的规范 行事,这就是习俗的约束力。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
本章旨在使大家了解社会控制的涵义、 特征及其类型,认识社会控制对于社会, 特别是对于转型社会的重要功能,掌握社 会控制若干方式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越 轨行为与犯罪行为,学会运用有关越轨原 因的理论分析我国当前各种越轨行为。
第一 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社会控制是外来语,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爱德 华· 罗斯提出来的。在罗斯那里,社会控制是针 A· 对人的天性的衰弱而言的,是用人性之外的社会 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3、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行为就是公然违反法典,对他 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按照法律应受处罚的 行为。 犯罪行为有三个特征: 社会危害性; 违法性; 应受惩罚性。
犯罪和越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对 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 所不同。越轨既包括对社会规范的轻度违反,又 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的违 反;越轨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规范例如纪律、习 俗、道德、宗教律条等,而犯罪违反的较高层次 的社会规范,即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越轨行为 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惩治,而犯罪行为理应受 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罚与制裁。当然,越轨与犯 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越轨行为往往是 形成犯罪的基础和准备阶段。
第十五章 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 PPT课件
从内容上讲,社会控制可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规定、引导、促进、鼓励人们按照既存的 社会规范从事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是防范、阻止、处罚一切有害社会稳定和 社会发展的行为。
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 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 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
2.越轨的正功能
(1)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增强群 体团结,增强社
会控制的效果。 (2)越轨能带来某些规范与制度的变化。
(3)越轨行为有时可以提高一个组织的效率。
(4)越轨行为给社会提供一个缓冲的余地。
三、关于越轨的有关理论
1.越轨的病理学观点 2.文化冲突理论 3.亚文化群理论 4.标签论
1.越轨的病理学观点
• 这一观点在1890—1910年即社会学早期非常盛行。 • 社会病理学观点源于有机体类比法,其主要观点有:
①妨害社会正常机能的个人或情况则被视为有毛病的,这种毛病就是 社会问题。
②社会病态就是指社会关系中不协调的现象,而社会病理则是指社会 的生理功能处于失调状态。
③造成社会问题的最大原因是社会化过程的失败。 ④所有麻烦都是那些在遗传上具有缺点的个人造成的,优生学运动作
第十五章 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
老的标准被打破新的标准又不能建立。 ——迪尔凯姆
第一节 失范
一、失范的含义
迪尔凯姆主要是在社会结构的层面研究失范。 迪尔凯姆认为失范主要指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 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丧失整合的混乱 无序的社会状态。
迪尔凯姆认为这种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 “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结果。
某一社会如何依据其价值体系对某人或某事“定名”或“标示”的 过程。 • 标签论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问题的主观方面而不是偏差的 起因和由来。 • 那些被多数人看作是越轨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被 社会打上了烙印——那种把“越轨者”和所谓“正常人”区别开来 的社会耻辱标记。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机制解析
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机制解析社会学概论: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作用与机制解析社会化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的概念、作用及其机制。
一、社会化的概念及其作用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角色要求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并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社会化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 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社会化让个体从出生起就接触到社会的各种元素,从而快速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个体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养成了适应社会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2. 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家庭、学校、工作等各个方面接受到不同的社会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与其他成员建立起联系和互动。
3. 传承社会文化社会化不仅仅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
通过社会化,社会能够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给后代,并延续和发展社会文化的内涵。
二、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过程中的机制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和同侪社会化。
这些机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个体进行社会化:1. 家庭社会化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化机制,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在家庭中,个体通过模仿父母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学习语言和价值观念,并形成初步的社会角色认同。
家庭的社会化机制对个体在后续的社会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学校社会化学校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学校中,个体不仅学习学科知识,还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适应规则等等。
学校社会化培养了个体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其在社会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同侪社会化同侪关系在个体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同龄群体中,个体学会了如何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培养了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控制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是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
其特点是:范围小,即控制范围局限于该组织内部;层级控制,即在社会组织体系内部,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组织实施控制。
(2)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并对全体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
(3)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
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
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必须运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使他们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正常运行、良性发展。
上述过程就是社会控制,它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机制。
本章将讨论社会控制的定义、类型、几种具体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越轨现象。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含义在一个车辆稀少的十字路口,过往司机只要稍加克制,不强行抢道,则大家都可相安无事通过路口,无需采用其他的强制性措施。
但随着车辆的增多,单凭司机们之间的谦让和默契再也不能保证大家顺利地通过路口,进一步的控制手段也就应运而生:安置红绿灯、设立岗亭、制定交通规则、委派交通警察,对那些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予以处罚等等,从而使车辆畅通,秩序井然。
上面所述可看作社会控制产生的一个例子。
社会控制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明确提出来的,他于1901年出版了一本名字就叫《社会控制》的著作。
罗斯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天生具有对秩序的某种适应品质,”①“在良好的环境中,同情心、友善、正义感和怨恨能够靠它们自身产生出一个纯粹的自然秩序,亦即一个没有人工设计和作用的秩序。
”②在他看来,结构简单的前现代社会大都能产生上述“自然秩序”,因而无需特别的社会控制手段,但到了结构复杂的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多,群体的分化,使得自然秩序再也难以维持,因而必须运用各式各样的社会控制手段,建立起“人工设计”的秩序即社会秩序,以确保社会不致因混乱而解体。
罗斯非常强调社会控制的基本作用,而在他之后,社会控制也确实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尽管社会控制的概念早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来了,但社会学界并不是在完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该概念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现代控制论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事实上,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所① ①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确立和维护社会规范;进行社会活动的计划、组
织、协调实施
实质:
制约社会行为;调解社会机制
目的:社会的规则性、秩序性;社会活动的有效性 或效率性
8
第一节
一
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2.巩固政治统治 3.保障正常生活 4.促进社会发展
9
第一节
一
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相对平衡、稳定、有序 2.巩固政治统治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国家政权;将矛盾、 冲突限制在所能允许的范围内
二
1
法律方式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力保证实施 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的特点: a.严格的程序性 b.绝对的权威性 c.最大的强制性 d.普遍的适用性
22
第二节
二
1
法律方式
法律方式——制定法律和实施法治 法律控制方式的功能——约束全体社会成员主要的 行为和关系
a.指导作用 b.威慑作用 c.惩罚作用
外在控制——控制力量来源于社会,社会环 境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压力,从而约束人们 行为的控制
18
第二节
一
6
依控制约束力程度
强制性控制或硬控制:以强力、武力、暴力为 后盾、以强制性手段实施的、具有严格约束的控制 非强制性控制或软控制 :以社会舆论和个人 信念为基础的,以非强制性手段实施的、约束不严 格的控制
33
第二节
三
3
宗教方式
宗教(教义)的特点: a.产生的复杂性 b.内容的神秘性 c.形式的内在性 d.作用范围的有限性
34
第二节
三
3
宗教方式
宗教控制方式——存在的宗教对信仰人群的约束作用
宗教控制方式的功能——调节、指导、约束信仰人群 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过程 a.有限约束社会行为 b.提供心理支柱 c.维护现存秩序 d.加强社会整合 e.作用的两面性
31
第二节
三
2
道德方式
道德方式——存在的道德及自然和人为的约束作用 道德控制的方式和功能——调节和指导社会、日常 生活中较重要的行为和关系
a.作用方式内化为观念 b.非强制性 c.广泛的补充性
32
第二节
三
3
宗教方式
宗教——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 幻反映的产物 宗教教义、教规——神职人员以神的名义宣称 的意志、戒律、义务、祭仪等规则的总和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1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
越轨
2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及特征
二、社会控制的功能
3
第一节
一
社会控制的含义及特征
1.研究起源 2.社会控制的含义
3.社会控制的特征
4
第一节
一
1
研究起源
爱德华· 罗斯 :《社会控制》(1901年)
37
第三节
越轨
一、越轨的含义和性质
二、越轨的类型
三、越轨的功能 四、越轨的原因
38
第三节
一
越轨的含义和性质
1.越轨的含义 2.越轨与犯罪
3.越轨的相对性
39
第三节
一
1
越轨的含义
越轨——偏离和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40
第三节
一
2
越轨与犯罪
犯罪的三要素:危害社会;依据法律应受到惩处;主观动 机和行为 广义越轨:包括犯罪
43
第三节
二
2
依越轨违反社会规范的 内容
目的性越轨——行为主体不认同、接受或违 反社会提供的目标 手段性越轨——行为主体不认同、接受或违 反社会提供的实现目标的手段
44
第三节
二
3
依越轨违反社会规范的 性质或程度
违俗
违德
违纪
违法
犯罪
45
第三节
二
4
依越轨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志
失常性越轨——行为者认可社会规范,非有 意或不知道规范的违反社会规范
25
第二节
二
3
政策方式
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关于事业、工作、 事项的基本原则、措施及行为规则的总称 政策的特点: a.法律的补充性 b.一定的强制性 c.明显的针对性
26
第二节
二
3
政策方式
政策方式——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 政策控制方式的功能——约束一定事业、工作、 事项过程中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和关系 a.事项目标性 b.相对灵动性 c.对象特定性
反叛性越轨——行为者不认可、不接受甚至 反对社会规范,有意违反社会规范
46
第三节
三
越轨的功能
1.负功能
2.正功能
47
第三节
三
1
负功能
A.破坏社会秩序 B.损失社会财力、人力 C.损害和减弱社会信任 D.诱导他人或集体越轨,降低社会规范意识
48
第三节
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正功能
A.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B.从反面强化规范
狭义越轨:犯罪之外的偏离和背离社会规范,并被否定
41
第三节
二
越轨的类型
1.依越轨行为主体 2.依越轨违反社会规范的内容 3.依越轨违反社会规范的性质或程度 4.依越轨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志
42
第三节
二
1
依越轨行为主体
个人越轨——个体成员偏离和背离社会规范
集体越轨——社会群体、组织、人群偏离和背离 社会规范
3.依控制的出发点 4.依控制力起作用的方式 5.依控制力的来源 6.依控制约束力程度 7.依控制的社会影响或后果
13
第二节
一
1
依控制的范围
宏观——整体观点、社会行动系统 中观——区域社会、部分、方面行动 微观——具体行为
14
第二节 一 2 依控制的结构性或形式化程度
正式控制——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形式化程度
19
第二节
一
7
依控制的社会影响或后果
积极性控制——不仅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 会秩序,而且有利或推动社会发展或进步的控制 消极性控制——虽然约束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某 种社会秩序,但却延缓或阻碍社会发展或进步的控制
20
第二节
二
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
1.法律方式 2.纪律方式 3.政策方式
21
第二节
27
第二节
三
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
1.习俗方式 2.道德方式 3.宗教方式
4.舆论方式
28
第二节
三
1
习俗方式
习俗——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自然而然形成的、为人 们相互模仿、相习成风、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模式
习俗的特点:
a.形成的自然性 b.存在的普遍性 c.内容的广泛性 d.特点的地域性 e.相对的稳定性 f.非强制性
直接控制——控制者直接制约被控制者言行 或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直接施加影响的控制 间接控制——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一 定的媒介施加影响或控制者非直接约束被控制者 的控制
17
第二节
一
5
依控制力量来源
内在控制或自我控制——控制力量来源于人 们自身的信念、观念、内化的行为准则,自觉约 束、检点自己行为的控制
10
第一节
一
社会控制的功能
3.保障正常生活 指导、引导、约束和制裁社会行为,保证日 常生活顺利
4.促进社会发展 在相对有序、平衡中稳定向前推进
11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
二、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
三、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
12
第二节
一
社会控制的类型
1.依控制的范围
2.依控制的结构性或形式化程度
C.一定条件下维护和加强团结、统一、凝聚力
D.安全阀作用
E.对社会缺陷发出信号
F.社会改革的动力或诱因
49
第三节
四
越轨的原因
1.多种角度的解释 2.社会学的理论
50
第三节
四
1
多种角度的解释
A.生物学的 B.神学的
C.心理学的
51
第三节
四
2
社会学的理论
A.失范论:社会失范状态产生越轨
B.社会结构论:社会为所有人规定了文化 肯定的目的;但是社会结构安排上未向所有人 提供受社会肯定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一部 分人产生挫折和紧张,使用不受社会肯定的手 段去实现社会文化肯定的目标
29
第二节
三
1
习俗方式
习俗方式:——存在的习俗及自然的作用
习俗控制方式的功能——调节、导向日常生 活中的行为和关系 a.作用范围的广泛性 b.非强制性或自发、自然而然的方式 c.一定的社会凝聚作用 d.影响的两面性
30
第二节
三
2
道德方式
道德——一定社会中以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维系的,以 是非、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的,约束、协调、评价社会 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则总和 道德的特点: a.产生的二元性 b.内容的结构性 c.形式的内在性 d.相对重要性 e.性质的多样性
自然秩序
人工设计秩序
5
第一节
一
2
社会控制的含义
——社会运用多种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 范,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和过程 广义:对全体社会成员,对各类社会关系的……
狭义:对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防范、惩处和改造
6
第一节
一
3
社会控制的特征
A.普遍性 B.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