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是唐代道士陶渊明所编写的一篇散文,内容讲述一个神秘的桃花源,人们在那里享受美好生活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传递了陶渊明对人文关怀和理想社会的构想。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桃花源记》教案,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篇经典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生平事迹,掌握其写作风格。
2、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其影响和意义。
3、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建立自信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
2、掌握如何从文中描绘和比较描写等多个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导入教师可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风格,以及《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探究(1)分析桃花源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文中的关键词,如桃花、山水等,分析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2)比较描写:教师可以选择文中结构相似但语言形式不同的段落,分析作者用比较描写手法的原因和意义。
(3)寓意分析: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和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构想等。
3、拓展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教师可以安排相关拓展活动,如课外阅读推荐、写作练习、文学讨论等。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掌握程度,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3、通过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成效和满意度。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其个性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同学们畅所欲言。
根据故事,试着背诵。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3、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桃花源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从而提高审美素养。(第2课时,指向目标3)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能表述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第2课时,指向目标4)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1.读文章,划分结构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并表述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小组间自主翻译,代表回答,最后总结疏通。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
教学反思:
1.试着分类别总结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2.你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了吗?
第3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是难点,如“乃”、“若”、“之”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结构。
(2)文化背景理解: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东晋时期的社会状况、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于写作练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文言文写作手法时感到吃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增强他们对文言文写作的信心。
此外,课堂氛围的调动也是我需要关注的地方。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沉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上尝试采用更多互动性强的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
5.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3.朗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
4.掌握重点句子,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
5.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6.探讨文章主题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使其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是我非常欣慰的地方。不过,我也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太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尝试调整讨论主题,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课堂展示环节,同学们的表现也各有千秋。有的小组准备得非常充分,展示内容丰富多样;而有的小组则稍显紧张,展示效果不够理想。我认为,这里的问题可能在于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没有提前让他们充分练习。为了提高课堂展示的效果,我打算在下次类似活动中,提前给同学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在班级面前展示自己。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修辞手法应用到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对比手法在你的写作中可以如何运用?”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情节、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写作和生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桃花源的发现者和桃花源的描述。
2. 掌握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出示一张美丽的桃花源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想象和期望。
2. 观看一段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呈现桃花源的美丽和神奇。
【展示】1. 让学生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快速浏览文章,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分享读后感。
【讲解】1. 分析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活动】1. 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桃花源人民,你会如何利用这样的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可以提供一些创新思路,如建设图书馆、艺术馆、健身房等。
2. 团队合作,设计一个海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画出桃花源的美景和幸福的生活。
【总结】1. 整理归纳桃花源人民幸福生活的原因,并分享到班级中。
2. 重点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文章,继续了解和研究桃花源的故事和桃花源人民的生活方式。
【作业】1. 完成课堂讨论设计的海报。
2.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感想。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一、情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教法探究在这节课的朗读环节,教师用“朗读工具”辅助教学。
在“朗读工具”里,将课文以文字加音频两种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跟着音频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画意,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辅助教学,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形象地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例呈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原指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这个世外桃源,来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作者多媒体显示: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桃花源记》的主旨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出相关的启示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由发挥和拓展。
教学准备:1.课本:《桃花源记》2.多媒体设备3.课堂讨论问题和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打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通过展示桃花树的图片或播放音乐,激发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二、阅读课文(10分钟)1课文朗读2学生跟读三、理解课文(25分钟)1.问题引导: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桃花源是怎样被发现的?(2)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怎样?(3)桃花源中的人们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是怎样断绝的?(4)桃花源的存在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启示?2.让学生课堂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四、课文分析(20分钟)1.理解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解读,分析隐喻和象征意义。
五、拓展思考(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桃花源的故事,继续发展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展示。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知识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拓展思考,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2.作业布置:作文《我的桃花源》(以桃花源为背景,发表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参考教案,仅供参考。
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资源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理想生活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学生们通过创作一幅描绘自己心中理想世界的画或写一段描述,来体验创作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提升生活质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生活中追求美好、实现自我价值。如有疑问,请随时提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及其创作意图的了解;深入探讨文章的叙事结构、描写手法和寓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及文言文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结合现实生活,教育学生珍惜自然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它描绘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了解陶渊明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程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桃源的美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角色:1名学生——渔人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3名学生--记者1、采访对象:村民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们这里缴税吗?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你想出去吗?为什么?2、采访对象:渔人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四.赞美桃源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问题: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六.课外练笔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课文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不太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在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意境。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以提问方式引入课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于“世外桃源”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本阅读与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特别是“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描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学象征意义:文章中的“桃花源”不仅是现实中的理想之地,也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其深层含义。
举例解释:
-针对句式结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对比,辅以图表、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引入相关历史故事、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它是文言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桃花源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思维品质: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词汇,突破词汇运用的难点。
(3)思维品质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思维品质。
(4)实践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文化意识: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实践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准确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桃花源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桃花吗?你觉得桃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桃花的话题,例如: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吗?为什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精思细研中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2.从本课中体会写作游记的一般技巧。
3.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切身感受如今幸福生活,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和检查本课的文言积累;1. 通假字:要;2. 重点字词:缘、豁然开朗、悉、语、诣;3.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4. 一词多义:志、寻、舍、闻、之、其、为、乃;5.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 检查课文背诵,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一位渔人误入桃花源的奇幻之旅。
二、精思细研,把握内容。
1. 请仿照示例逐段概括内容,并竖行板书。
误入桃林(示例)——()——()——()——无人问津。
2. 从刚才概括可以看出,此次之旅为桃林——桃源——既出——再寻——未果,能够看出本课游踪清晰,于是,我们不妨把文章看做是一篇游记。
3. 作者在每个游踪上,欣赏到什么样的景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请以原文语句为基础概括其特征?(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桃花源记(游踪清晰)(特征鲜明)误入桃林——广阔纯洁美丽初入桃源——神秘平坦整齐富饶淳朴(景)桃源做客——好客热情真诚勤劳和平(桃源人)既出再寻——奸诈势利(渔人)无人问津——浮躁(世人)4.从刚才的概括,你还有什么体会?明确:(1)关于桃林桃源;(2)关于世人和桃源人的。
三、探究体悟,培养情趣。
1.大家相信在东晋年间存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吗?2.作者创作《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3.我们应该咋样评价文中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结合课文学习,比较文章和《桃花源诗》节选的异同。
2.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3.从本课学到的写作知识。
五、答疑解惑,小结教学。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学生联想
学生思考
交流
学生积累
学生回忆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积累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
备建议)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能力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三、课文诵读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后附)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和文言字词。而这篇小短文,有故事有情节,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所以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 桃花源记课前准备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结合语境辨析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意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对于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古义的掌握是关键,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来帮助理解:(1)从字形上分析。
如“孙权劝学”中的“劝”从力而不从言,可见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励、奋力”。
(2)从语境上分析。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指“第二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近义词上分析。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它的反义词是“退”而不是“出”,可见它的意义不是“进去”,而是“前进”,引申为“在朝廷做官”。
(4)从现代汉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分析。
如“赴汤蹈火”中的“汤”古义是“热水”的意思。
与“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汤”意义相同。
素材积累:陶渊明读书方法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遵照嘱咐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导语】《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辞赋家、散⽂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的⼀般⽅法,也积累了⼀定的⽂⾔常识和⽂⾔字词。
⽽这篇⼩短⽂,有故事有情节,学⽣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让学⽣⾃学感悟。
⼆、学习⽬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了解本⽂的写作背景。
2、认读⽣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
3、掌握常见⽂⾔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
4、学习本⽂叙事脉络清晰、描写⽣动、语⾔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 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直在探究的“⼀四三”教学模式。
即“⼀个中⼼、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些资料,以减少学⽣查阅资料的时间,从⽽减轻学⽣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学会有效的预习⽂⾔⽂。
⽐如,反复诵读,熟悉⽂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把有难度的句⼦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学预习,课堂上的⼩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有本之⽊”。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感情。
3.虚实相间,详略得当。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略写了由于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发现桃花林。然后详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渔人“处处志之”,后人却“不复得路”,又表现出了桃花源的不真实性,文末的刘子骥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虚实相间的写法赋予了桃花源无限的神秘感。
六、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第 三 单 元
第9课桃 花 源 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俨然、交通、无论、皆、咸、具、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1.发现桃花林
2.进入桃花源
3.出而复寻桃花源
三、研讨释疑——重点探究
1.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
明确:如陈胜、吴广起义,垓下之战,赤壁之战等。
2.陶渊明在现实社会异常黑暗的情况下,个人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营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来告诉人们他理想的社会,因此,有人把他笔下的桃花源称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材料,给“乌托邦”做个注解。
2.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情境导入】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品析】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很美的境界:这里有清澈的溪水,有嫩绿的鲜草,有粉红的桃花,花瓣从树上一片片洒落下来,那么纯净,那么浪漫,真可谓人间仙境。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附板书设计:
2.重点注意对古今异义词的学习,翻译时注意省略句。
3.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二、梳理思路——探究文意
【点拨】本题分析要注意陶渊明和沈从文笔下描绘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但描绘的都是美好的世界,这是“乌托邦”的核心。
明确: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或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社会。
七、本课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品析】这几句话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连汉朝都不知道,更不必说魏和晋了。古朴的桃花源人目无古今,这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双重失望的寓言式的艺术折射。
4.后遂无问津者。
【品析】全文用这句作结,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韵味,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同时也暗示人们: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3.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字斟句酌——名句品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技法赏析——写作借鉴
1.用词准确,语言精练。
本文语言非常精练,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
2.语言晓畅,言简意赅。
本文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晓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至今还有生命力。如“豁然开朗”“怡然自乐”等。
【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一个美丽却闭塞的小镇上,这里民风淳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由于受城市文明影响,民风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存在的淳朴民风,他只能在小说里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称为“乌托邦”。
【品析】作者概括地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和社会人事,描写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再写桃花源人的劳动、服饰、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自然景象到生活情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作者描绘的这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