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内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接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

生物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它的形成使土壤表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均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具有较强的抗风蚀、水蚀功能,也是干旱荒漠地区植被演替的重要基础。

: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类型、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死亡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标。

: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变化的物质。

这类物质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一) 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微弱的x射线能使水蚤的生命延长1-2倍;低剂量的DDT能延长雄性大鼠的生命;硒是阻氧化剂;铬能减缓动脉硬化过程,能协助胰岛素改善糖和脂肪的代谢。

)(二) 易变性(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反应生成其他危害更大、或无害或毒性减轻物质。

毒性变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汞转变成甲基汞或亚甲基汞;毒性降低:农药等;发生加和、协同、拮抗等作用使毒性增大或降低。

)第二节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 concentration)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食品卫生标准:铅<0.3mg/kg;饮用水质标准:铅<0.1mg/L;大气中标准:铅<0.0017mg/m3。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也称致死阈值。

用LC50代表毒害致死50%的个体的阈值。

甲基汞的周致死浓度:0.2 mg/人(按0.0033 mg/kg);异氰酸甲酯(LC50) 6.1ppm (6小时,大鼠、吸入)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第三节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污染生态学第一章思考题: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三章思考题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第四章思考题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第五章思考题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1第六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第七章思考题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

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最新整理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知识讲解1. 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污染的生态系统是其研究对象)2.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2. 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与修复3. 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监测和评价3. 污染生态学的任务1. 阐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2. 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生态学途径3. 建立和完善污染环境的生物监测评价体系4.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具体研究时常把它分解”为各个单元进行研究,最后综合为整体。

野外调查、受控实验、多学科交叉、新技术的运用5. 污染生态学侧重于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的生物过程和生态效应,核心是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目的是要利用生物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并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提出生态规划和管理对策。

6.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粘附的数量决定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吸收主要通过气孔和叶孔进入植物体,积累后并对这些部位产生伤害。

(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两个途径:1. 质体流(mass flow)途径: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2. 扩散途径:通过分子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3.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过程的物理化学解释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污染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细胞壁等质外空间的吸收,一种是污染物透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的生物过程。

1. 不带电荷分子的跨膜扩散(2)带电离子的跨膜扩散3. 离子被动运输①离子运输②促进运输(4)主动运输4.7.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细胞质通道。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中国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与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与评价!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与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第1页共16页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

(浓度愈高吸收愈多。

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名解:1.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2.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3.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出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的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4.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6.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7.生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物屏蔽(隔离)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9.解毒作用:有毒物质通过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

10.前适应: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是适应的现象。

11.生态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

12.生理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

13.进化代价-对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度降低,以至于可能失去适应其它环境的可能性。

14.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5.污水灌溉:一般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

分类--纯污水灌溉、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16.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的正常的氧气交换,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17.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8.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质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1
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这种使 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EC50、 EC70 、EC9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有 50%、 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即开始出现受害症状。 致死浓度 :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 度.也称致死阈值。LC50、 LC70 、LC90 、 LC10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毒害致死 50%、70%、90%、 100%的个体的阈值。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 LC50 表示。使受试动物半数 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 LD50 表示。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吸收:过程:①黏附和吸收②气孔、皮孔进入。粘附决定于植 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不同植物种类,截获粉尘的数量不同。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 的主要部位。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 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这是污染物到达根部的主要途径。;另 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 Fick 定律。扩散作用很 慢,只有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到达根表的污染物不一定被吸收。 吸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污染物、土壤与植物特性。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污染物-根表面-细胞壁-体内细胞膜 ①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 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从溶液中吸收的 Pb 首先沉积在根表面,然 后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非代谢性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 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 Pb 的沉积。当铅浓度较低和吸收的开始阶段,铅被细胞壁吸附,与 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当这种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铅沿细胞 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②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有的金属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通过共质体迁移,当环境 Pb 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 Pb 透过细胞壁,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污染物透过细 胞膜的过程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③植物叶片对液态污染物的吸收:叶片对农药的吸收:气孔吸收和角质层吸收。与表面活性 剂的浓度、植物种类、光强、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第一阶段:将污染物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第二阶段:污染物 通过质外空间和质体空间进入木质部。第三阶段:污染物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进入导管。 第四阶段:污染物沿导管向地上部运输。第五阶段:污染物进入叶片等部位。叶片吸收的物 质沿着韧皮部向下运输。也有部分物质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 1. 根表向根中心运输过程: 1>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 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 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的可能有两种途径: 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 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 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 第二条 是共质体通道, 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的细胞质通道。 环境中的重金属元 素的浓度低时, 则以络合成有机络合物的形态迁移, 并按共质体通路高效移动; 在高浓度时, 则以游离的离子形式存在, 主要是按非代谢的非共质体通路移动。 当离子进入内皮层中柱周 围的细胞内,就会在这里沉积,使移动速度变慢,主要是因为凯氏带的作用。植物吸收重金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污染生态学总复习

污染生态学总复习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一、基本概念1 污染物2 安全浓度3 最高允许浓度4 致死浓度5 效应浓度6 相加作用7 协调作用8 拮抗作用9 独立作用二、填空题或选择题1 按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2 按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

3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

4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

5 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6 植物粘附近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决定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等。

7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另一条是(扩散)途径。

8 植物吸收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于(土壤特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植物特性)。

9 (植物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10 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污染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细胞壁等(质外空间)的吸收;一种是污染物透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的生物过程。

11 金属离子跨膜运输有两种方式,一是顺电化学梯度的(被动运输),一是逆电化学梯度的(主动运输)。

12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一是(非共质体)通道;二是(共质体)通道。

13 根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大量的重金属分布在(根部);流动性大的元素可向上运输到(茎)、(叶)、(果实)中。

14 重金属的物理形态不同,植物对其(吸收)、(迁移)的方式也不同。

15 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的方式有两类,即(被动运输)和(特殊运转)。

16 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作用)。

17 特殊转运分为(载体转运)、(主动运输)、(吞噬)、(胞饮作用)。

18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一般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污染⽣态修复技术(复习资料)1.⽣态修复:指利⽤⽣态系统的⾃我恢复能⼒,辅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向发展。

2.⽣态恢复是指对受到⼲扰、破坏的⽣态环境修复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态修复是指根据⼟地利⽤计划,将受⼲扰和破坏的⼟地恢复到具有⽣产⼒的状态,确保该⼟地保持稳定的⽣产状态,不再造成环境恶化,并与周围环境的景观(艺术欣赏性)保持⼀致。

4.⽣态重建是指通过外界⼒量使完全受损的⽣态系统恢复到原初状态。

5.⽣态改建是指通过外界⼒的⼒量使部分受损的⽣态系统进⾏改善,增加⼈类所期望的⼈⼯特点,减少⼈类不希望的⾃然特点。

6.⽣态改良是指将被⼲扰和破坏的⽣境恢复到使它原来定居的物种能够重新定居,或者使原来物种相似的。

7.提问:⼈们在⼀⽚空地上种上花草,这就是绿化,也是⽣态恢复。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ν绿化不等于⽣态修复,只是⽣态修复的⼿段之⼀。

恢复⽣态是恢复当地⽣物多样性、⽣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态系统⾃我维持性。

绿化最终不能达到⾃我维持能⼒。

8.⽣态修复的特点1)严格遵循循环再⽣、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态学原理2)影响因素多⽽复杂:影响⽣命活性的因素3)多学科交叉:环境⼯程、⽣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物学、分⼦⽣物学及栽培学等多学科.9.修复机制ν 1)污染物的⽣物吸收与富集机制ν 2)有机污染物的⽣物降解机制ν 3)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机制ν 4)⽣态修复的强化机制10.⽣物富集:⽣物个体或处于同⼀营养级的许多⽣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物浓缩11.有机污染物的⽣物降解机制ν有机污染物⾸先通过物理沉降,形成沉淀;ν然后会被⽔中的细菌等微⽣物分解,分解为⽆机物,也就是⼀些矿质元素,这些物质⼜会被⽔中的藻类等⾃养型⽣物利⽤;ν这样有机物就被⽣物所降解了12.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机制ν物理转化机制: 扩散、⼤量流动和进⼊⼤⽓中三种主要的运动⽅式;ν化学转化机制: ⽔解反应、光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异构化反应13.强化机制包括:ν提⾼⽣物本⾝的修复能⼒;——反复驯化ν提⾼污染物的可⽣物利⽤性,如深层曝⽓、投⼊营养盐、投加添加剂等。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名词解释环境问题P1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表现:究其原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问题。

2.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

P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

3.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概念P6,P7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4.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重点: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P9第二章1.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P11,12(1)遗传多样性:指同一物种内不同种群之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和基因水平的变异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一个物种遗传变异越丰富,对环境适应能力越强,进化的潜力越大。

(2)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物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类容。

(3)生物多样性:自己看看。

(4)景观多样性: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廊道是呈线状或带状的联系斑块的纽带,基质是景观中面积大、连续性高的部分。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1、污染:污染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危害生物的过程和现象;2、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3、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4、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为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5、最高允许浓度: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最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对生命活动能力或生产力未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6、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7、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8、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M = M1 + M2)9、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M >M1 + M2)10、颉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的毒性的总和;(M <M1 + M2)11、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理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M = M1 + M2*(1—M1))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13、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14、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因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15、外部排斥: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16、内部解毒: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外排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排除;1、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两个基本内涵:①污染生态过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污染物对生物的作用过程及生物对污染的反应的适应性;②污染控制及污染修复生态工程: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修复。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变化的物质。

这类物质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一) 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微弱的x射线能使水蚤的生命延长1-2倍;低剂量的DDT能延长雄性大鼠的生命;硒是阻氧化剂;铬能减缓动脉硬化过程,能协助胰岛素改善糖和脂肪的代谢。

)(二) 易变性(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反应生成其他危害更大、或无害或毒性减轻物质。

毒性变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汞转变成甲基汞或亚甲基汞;毒性降低:农药等;发生加和、协同、拮抗等作用使毒性增大或降低。

)第二节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 concentration)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食品卫生标准:铅<0.3mg/kg;饮用水质标准:铅<0.1mg/L;大气中标准:铅<0.0017mg/m3。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也称致死阈值。

用LC50代表毒害致死50%的个体的阈值。

甲基汞的周致死浓度:0.2 mg/人(按0.0033 mg/kg);异氰酸甲酯(LC50) 6.1ppm (6小时,大鼠、吸入)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第三节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

扩散一般遵循Fick的第二法则:植物叶片吸收(如农药):气孔吸收与角质层吸收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吸收重金属: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透过细胞质膜在细胞内积累。

大豆约70%的铅沉积在细胞质部分,只有10%左右结合到细胞壁及其他细胞器。

2 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1)进入植物细胞第一障碍——细胞壁溶液中吸收的铅沉积在根表面,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

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铅的沉积。

当铅浓度较低和吸收的开始阶段,铅被细胞壁吸附,与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

当这种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铅沿细胞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当外界铅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铅透过细胞壁、穿过质膜进入细胞质中。

(2)第二屏障——细胞膜——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被动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第四节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动物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途径----------一般是通过呼吸道、消化管、皮肤等途径。

经呼吸道吸收肺;消化管(胃和小肠)是动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部位,通常主要是小肠粘膜微绒毛(增加吸收面积约600倍);皮肤吸收污染物:以扩散的方式通过表皮的角质层。

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真皮污染物在动物机体内的迁移与排出迁移:经血液传到肝、脾、肾、甲状腺等脏器。

排出:主要以粪和尿形式,此外还有乳汁、呼气、毛发等,但机制尚不甚清楚。

1 、肾脏——随尿液经肾脏排出体外2 、经肝脏随同胆汁排泄——污染物在肝脏中先经过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一部分代谢产物,可被肝细胞直接排入胆汁,再混入粪便排出体外。

3、经肺随同呼出气排泄——受溶解度、呼吸速度和流经肺部的血液速度的影响4、其它排泄途径——汗液、唾液和乳汁第五节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污染物连接到微生物细胞壁上有三种机制离子交换反应、沉淀作用、络合作用第六节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六、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一)相加作用(addition)——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

(二)协同作用(synergism)——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

如稻瘟净与马拉硫磷。

(三)拮抗作用(antagnism)——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

(四)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

但常出现在一种有毒物质作用后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使另一种毒物再作用时毒性明显增强第二章生物富集1、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浓缩。

(生物与环境)2.、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与其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的比值。

3.、生物积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一个生物个体在不同生长时期)4.、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具备两个条件:难以生物降解;亲脂性食物链的结构和长度和生物放大密切相关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是生物有机体在某些金属的诱导下合成的一类脱辅基硫蛋白。

特性为:①是低分子量(6000~10000D)的蛋白质;②含有高达30%半胱氨酸,对重金属具有很高的结合量和结合力;③S-S不能与芳香族氨基酸结合;④镉硫蛋白在250nm处吸收最强;⑤属热稳定性蛋白质;⑥局限于细胞质中;⑦作为细胞内蛋白质存在,不存在于一般体液中。

超量积累的植物:有些植物能超量吸收和积累重金属,Brook称这种植物为重金属超量积累的植物。

这类植物的三个主要特征:1、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2、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即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3、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这类植物能良好地生长,一般不会发生重金属毒害现象。

第三章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机制对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一)对动物的影响1 污染物对动物的组织器官和内脏的破坏作用重金属元素能严重影响和破坏鱼类的呼吸器官,导致呼吸功能减弱。

降低血液中呼吸色素的浓度,使红细胞减少。

污染物对动物内脏的破坏作用极明显。

动物肝变大,肾衰竭,蛋白尿,心动过速,脏器受损而致死2 生长发育的干扰营养不良,个体偏小,体重偏轻,后代数量减少,种群衰退。

某些污染物还能使动物骨骼变形。

铅、镉使鱼脊椎弯曲。

有机氯农药对鱼类、水鸟、哺乳动物的繁殖有严重的影响。

3、衰老生物长寿程度与自身DNA损伤修复能力有关,修复能力强寿命长。

DNA修复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污染物作用下,酶促受到干扰,修复作用失调,增大DNA 损伤,影响生物寿命。

(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①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渠道进入人体;②受环境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③人群常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较难;④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转化、降解而形成新的污染物;⑤不同污染物常常联合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与原有污染物不同的危害作用。

2. 对人群健康损害的方式①污染物在食物链中延伸和放大,并转移到人体内不断积累出现中毒。

②直接引起慢性疾病。

③人体免疫力下降,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下降,对生物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一般的健康状况逐步下降,人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3.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化学物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目前登记在册800万种左右,全球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常用化学物质约有77万种。

在已评价的834种化学物中(包括生物毒素),确定为人类致癌物的有75种,可疑致癌物758种。

已发现的人类致畸物约有30种,神经毒物则多达1000余种以上,不少环境化合物(如有机氯、二噁英等)最近还被发现具有激素样作用。

1无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汞作用机理:甲基汞能抑制神经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钾离子和ATP酶活性,导致膜去极化,影响神经细胞之间的神经传递;还能使髓神经纤维出现鞘层脱节和分离,影响神经电信息传递的进程和速度。

氟:造成斑釉齿、骨质硬化症和软化症、甲状腺肿瘤。

2有机化合物进入机体后的毒害机制有两方面:其一,毒性来自本身的化学结构;其二,毒性与代谢有关(慢性毒性)慢性毒性产生不稳定中间代谢产物。

可与蛋白质、核酸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化合物。

其一导致蛋白质变性;其二破坏正常传递遗传信息,引起细胞突变、死亡,组织出现肿瘤。

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在生物体内有羧肽酶、碱性磷酸酶、碳酸酐酶、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以及铁氧还原蛋白等。

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1、有毒金属进攻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取代活性点位上有益金属,破坏了生物大分子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造成生物的病变;对核酸的影响:(1)金属对DNA双螺旋结构有稳定作用-------浓度低时,DNA两条链作用还不太稳定,只有互补的碱基才能发生配对作用,使两条链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浓度较高时,除了互补的碱基能配对外,非互补的碱基也能配对,从而导致碱基的配对错误,使遗传密码的传递发生错误,使生物体产生病变。

(2)金属离子能使核酸解聚,结合磷酸酯基上的金属离子可从RNA和多核酸的磷酸二酯链上夺取电子,从而使得成键不稳定和易水解,生物大分子可降解成小的碎片,使生物机体发生病变。

如Co、Mn、Ni、Cu及Zn等有降解作用。

2、有毒金属键结合到生物大分子的去活性位置上,降低或消除了生物大分子(如酶)原有的生物活性,同样使生物发生病变。

低浓度时.酶的活性较高,因为低浓度时金属离子结合到酶的活性位置上,对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低浓度时.酶的活性较高,因为低浓度时金属离子结合到酶的活性位置上,对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及生物监测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称为生物的耐性或抗性。

动物对污染物的排泄作用(一) 肾排泄—小分子毒物排泄污染物的机制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被动扩散和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二)肝胆排泄—大分子毒物肝胆系统是很多污染物结合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