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_以湖南方言研究为例
摘要: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
具有通俗性、形象性、流行性的特点,它直接敏锐地反映了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湖南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文艺作品、地方报纸等产生和传播的。
求异求奇的社会心态是其产生和流传的基础,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其诞生和流传的沃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催生湖南方言流行词的动力,而湖南当地传媒对方言词语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流行词语;方言词语;语言文化学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15-03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言岚(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
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变化最频繁、最迅速、最活跃的因素。
从词汇的生成来看,反映最灵敏的又是流行词语。
什么是方言流行词语呢?方言流行词语是指具有很强流行感,频频在媒体、人们口头出现的,具有不同于共同语词义的词汇。
方言流行词语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能够直接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
由于在一个时期里使用极其频繁,方言流行词语有着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相当深刻和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
其中不少词语具有浓厚的湖南地域文化色彩。
一、湖南方言流行词语的产生途径(一)通过电视媒体产生的湖南方言流行词语近年来,湖南广播、电视传媒事业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些颇具影响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栏目。
方言与地名趣谈(全文5篇)
方言与地名趣谈(全文5篇)第一篇:方言与地名趣谈方言与地名趣谈方言是地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认同标志。
由于居住地不同,人们对地名的称呼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地域特征。
我们从湘方言和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区地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方言的这种差异。
首先,不同方言对地形地貌有不同指称。
同样是山,不同的方言系统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崮:山东有座有名的山,叫做“孟良崮”。
同样的地形,在西北叫做“塬”。
岭:南方特别是湘方言区,多习惯于把山叫做“岭”。
长沙市区现在有不少以“岭”为名的地名,如“识字岭”、“留芳岭”、“黄土岭”、“金盆岭”、“长岭”、“窑岭”等等,这些地名所界定的区域,在历史上多是小山。
仑:处在湘方言和北方方言分界线的益阳,对山有一个独特的称呼——“仑”,例如“桃花仑”。
益阳话的“仑”与普通话的意思正好相反,按普通话的解释,“仑”,是大山,而益阳话的“仑”是小山(普通话中称小山为“丘”)。
界:西南官话中,有的把山叫做“界”,如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四川的“老山界”,都是名山。
“界”的本意是分界,如界山、界河、界碑等等。
同样是水,不同的方言系统也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塘:湘方言多把屋门口的小水坑叫做“塘”,大塘就叫“湖”。
而北方有的地方把水坑称为“淀”,知名的有“白洋淀”、“荷花淀”;有的地方称为“泊”,如“梁山泊”;有的地方则称为“海”或“池”,如新疆的“天池”。
冲:作为地名的本意是交通要道,如“要冲”。
但湘方言区习惯于把山谷中的平地称为“冲”,最著名的要算韶山的“韶山冲”。
而在北方方言区,山谷中的平地叫做“峪”,还有的地方叫做“塆”,如河北的“马兰峪”、甘肃的“嘉峪关”,都是名“峪”。
湖南的张家界处在西南官话区,其部分地名也就体现出北方方言的特征,如习惯于把湘方言区叫做“冲”的地方称为“峪”,如著名风景区“索溪峪”。
嘴:嘴巴,本义指的是动物进食的器官,用于地名则是指“嘴子”,即某个突出的地方,如“山嘴”。
探寻方言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方言的传承,传统节日的习俗得以保留和发扬,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方言重要性
及其未来发展
6 方言对于文化传承重要性
•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 文化和历史信息,是当地 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 要工具。
• 方言是身份认同的标志
方言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使用方言能够让人们 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方言描述烹饪方法
方言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也 影响了当地的烹饪方法和 口味偏好。
方言传承饮食文化
通过方言的传承,当地的 饮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Leabharlann 5 传统节日中方言习俗展示
• 方言中的节日祝福
在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用方言表达祝福和问候,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增添了节日的温馨氛围。
• 方言中的节日活动
许多传统节日的活动都融入了方言元素,如特定的仪式、表演等,这些活动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
方言演唱风格
方言歌曲的演唱风格 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 特色,如运用特定的 唱腔、音调等。
方言歌曲 传承文化
方言歌曲不仅丰富了 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还成为传承和弘扬 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
5 方言对当地饮食习惯影响
方言命名特色美食
许多地方的特色美食都以 方言命名,这些美食往往 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
方言电视节目 的类型与特点
方言电视节目涵盖了新闻 、综艺、电视剧等多种类 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和亲民风格。
方言电视节目 的发展困境与挑战
尽管方言电视节目受到一 定欢迎,但仍面临着制作 成本、受众范围、政策限 制等方面的挑战。
4 方言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 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引导
工作心得:地区方言与地域文化探究
工作心得:地区方言与地域文化探究汉语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汉语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地域的方言折射了该地区的地理、人文特征以及风俗文化。
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而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每个地区的方言都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X 方言作为这样一种符号,反映的是X地区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X地区方言概况X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地跨淮河,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线上,也就是说正位于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上,素有“南方北国,北国江南”之称。
在行政区划上,X市隶属河南省管辖,它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重地,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
[1]在这样的过渡带上,X市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这也使X地区方言与河南省其他地区的方言大不相同。
河南大部分属于中原官话,这种方言内部分歧较小,而到X,差别就很大。
X方言受各种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以及大量赣语词汇和客家词汇相结合的方言,成为了区别于中原官话的另一套方言体系。
总体来说,X方言可以分为三个小片:中原官话———信蚌片,西南官话———鄂北片、江淮官话———黄孝片。
二.X方言的形成原因1.历史文化的影响X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西周时期,X市是申伯的封邑。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攻陷楚国都城,楚王逃到X,并以此为都,从此楚文化便在X 地区成长起来,但是X的楚文化并不像湖北地区是在当地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被“楚化”的,所以X文化同时也包含中原文化的特点。
[2]多种文化的融合最终在这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淮河文化。
X深受楚文化的熏陶,在语言上也有所体现,如今X方言语音仍能寻觅到“楚语”的影子。
2.自然条件的影响X市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上,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量上与河南其他地区都不相同,所以在种植粮食作物的选择上也不相同,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种植大麦,吃面食,而X地区种植水稻,一日三餐都是大米,这样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到语言。
浅析汉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收稿日期]2017-04-28[作者简介]龙洁虹(197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浅析汉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龙洁虹(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11)[摘要]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地名的由来、变化和发展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特征。
我们试图从地名与宗族文化、祈福文化、地理文化、民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着手,探究汉语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7)04-0087-03 地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记号,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
地名通常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能比较完整地保留命名之初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地名的形成大都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它反映了人们的宗族观念和祈福心理,记载了地理变迁与民族融合,体现了社会政治观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地名蕴含的宗族文化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宗族是社会构成的基础,同一宗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拥有相同的姓氏。
上古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氏是代表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战国时期起姓氏开始通用,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写到,氏的来源有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等。
而“国”“邑”“乡”“亭”都与“地”有密切的关系。
如屈原是楚国贵族,“芈”姓“屈”氏,“芈”是楚国的国姓,“屈”是屈原祖先作为皇族的一支被封到“屈”地后,为区别于楚国王族的“熊”氏,而以封地名称“屈”作为氏的。
由此可见,姓氏与地望紧密相连。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老百姓安土重迁,流动性小,同族或同姓的人聚集居住在一起,他们把居住地当做自己的领地,形成独立的村落,村落的名称往往就以聚居地宗族大姓的姓氏来命名。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如王村、李庄、张店等以姓氏来命名的地名。
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
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地名的语言文化涵义论文一、“某场”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这或即《说文》所言:“场,一曰治谷田也。
”当用来收获或储藏时,需将“场”碾压成平整的地块。
《汉书·郊祀志》:“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
”颜师古注:“积土为坛,平地为场。
”不过,早期“场”中所种植的并非一般的菜蔬或谷物,而是珍异之物,并由专人管理,且为此设立了官职,称作“场人”。
《周礼·地官·场人》:“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又《序官》“场人”孙诒让正义:“场人者,掌园地之官也。
”《国语·周语上》:“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
”韦昭注:“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
”盐城东台地名中所含的“场”指的或即这样一种机构。
早在汉代,官府就在盛产海盐的地区设立了这一管理机构,其中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西溪即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设立盐场,称“西溪盐亭”。
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场”不同,该机构所司并非菜蔬、庄稼或蓏果等物,而是关乎人类生命的盐。
掌管场圃的称“场人”,掌管盐业的则被称作“盐人”,此称《周礼》亦见,为《天官·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
”之所以会有众多含“场”的地名出现于东台,这与东台的海盐文化历史密切相关。
东台东濒黄海,自然地理条件于产盐而言可谓得天独厚,自古即以盛产海盐著称。
据载,“(东台)因位于西溪之东,且烧盐亭场林立,故又名东亭。
”由此即可见东台当时海盐生产的繁荣程度。
二、“某总”类地名的语言文化意蕴盐城还有不少成序列的以“总”入名之地,如二总、三总、五总。
欲探求以“总”入名的理据,首先应清楚“总”的语义。
《说文·糸部》:“总,聚束也。
”段玉裁注:“谓聚而缚之也。
悤有散意,系以束之。
”《释名·释首饰》:“总,束发也,总而束之也。
”《淮南子·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从地名看语言文化——以潍坊为例
智库时代 ·113·智库观察一、引言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如同一块块活化石,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地名属于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对地名进行分析探究,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特征、风土人情、历史演变等,再现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从而深层次了解中国社会的物质和思想。
[1]对潍坊地名进行语言文化研究,深入发掘潍坊地名中的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探析中国语言文化在地名中的表现和特征。
二、潍坊地理历史概况潍坊,山东省下辖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和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城市,也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城市。
[2]潍坊南高北低,南部是低山丘陵区,森林茂密,植被丰富。
中部河流冲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区,北部为滨海地区,沿海滩涂广阔。
有潍河、白浪河等六条主要河流流经。
潍坊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不乏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众多。
祖先们在潍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发展,使潍坊成为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潍坊人才辈出,英杰荟萃。
公冶长、贾思勰、郑板桥等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所乐道。
这些名人轶事给当地带来了莫大的影响,现存的很多村名都带着他们曾活动过的痕迹。
三、潍坊地名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潍坊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低山区,森林茂密,植被丰富;中部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区,农业高度发展;沿海地区滩涂广阔,海运交通便利。
背陆面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潍坊独特的地名文化。
(一)山与地名潍坊境内地势高低起伏,丘陵众多。
临朐、青州境内,山脉连绵,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
这些村落依山而建,村民起居、耕种、饮食等都深受山脉影响,其地名也与山相关。
岭、谷、峪、崖、崮、谷等都是与山有关的汉字,潍坊诸多村落以此命名。
崮是山东中南部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指的是山顶平展,四周陡峭地貌景观。
潍坊地名中就有以“崮”命名的村落,如上丹崮、下丹崮。
地名的文化内涵 河南地名用语的文化内涵
地名的文化内涵河南地名用语的文化内涵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命的名称。
地名是人类社会消失以后相互交往、生产生活的产物,是人们依据自己的观看、熟悉和需要,对四周的地理实体加以区分和支撑,所赐予的共同商定的语言符号。
地名往往带有长久和稳定的特征,尽管人类社会不断进展变化,一些民族迁徙或消逝,语言分化或融合,但地名却世代相传,变化不大,较完整地保存了地名命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所以很多地名成为民族文化史中的珍贵遗产。
地名作为人类活动的缩影和聪慧才智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地名和人名都属于词汇中的专出名词,但地名还拥有其他专出名词所不具备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由于地方的命名、地名的沿革,都与地方的地理方位、地方的历史沿革、地名所反映的地方民俗等方面有关……牵涉到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问。
”因而,通过对地名的讨论,可以发觉很多有关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等珍贵的资料。
河南位于中原核心地带,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就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同样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
河南现有127个县(市),各县市名称的形成有三个高峰期,即秦汉38个、隋唐五代25个,民国、新中国各16个,其余则由其他时间形成,这就是各县(市)名称命名的大致状况。
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化看,地名的命名都是有其缘由的,或是纪念某物,或是表明某个位置,或是描述某些地理特征,或是寄予某种意义,或是由于生产、生活,或是当地的方言俗语等,这都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亲密相关。
地名与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的关系当人们为某地或部落命名时,多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以该地某一突出之山川、海洋的位置命名,有些描摹其外形外貌,有些是明确其位置,有些取当地的性质特点,因而可以看出地名多反映当地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与少数民族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水、 黎、白、土家、仡(ge)佬(lao)族 、佤、傣等 族和克木人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滇、黔、川、 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它是由作为炊具用的 铜釜演变而来。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文化在地名上也留下深刻的印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地名
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 散见于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广东曲江铜鼓岭、丰顺和文昌的铜鼓山; 广西博白的铜鼓潭、合浦的铜鼓塘、昭平的 铜鼓墟; 云南盐津的铜鼓溪;湖南靖县的铜鼓卫;贵 州石阡(qiān)的铜鼓关;福建永定的铜鼓 山;江西的铜鼓县。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鼠场,鼠街;牛场,牛街; 实际上十二生肖用于地名的机会并不均等。虎街 (仅见云南南涧县一例),蛇场(仅见广西隆林一 例),*猪场至今未曾发现。 民间禁忌心理(字面上写成虎街,但是在实际读音 上还是称作猫街;蛇街称作长虫街,很多用方言同 音字替代,如“朱、珠”代替“猪”;“阳”代替 “羊”;“久”代替“狗”;“基”代替“鸡”。) 与“场”、“街”相类似的同名在南方各省还有 “墟、圩”,在北方有“店、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猜一猜
祖先种过的地(福建地名) 古田 黄河解冻(中国省级行政区名) 江苏 持久和平(陕西地名) 长安 全面整顿(云南地名) 大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思考题
搜集一下你所在县市(或乡镇)的所有地名 (能够精细到多大程度就精细到多大程度), 然后分类试试,看看能发现什么。
中国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可见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现象,也是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地名中民俗文化的印记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与历史社会文化的联系时千丝万缕的,从地名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历史长河的踪迹。
1.神话特色的地名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膜拜与理解,是对自然之谜的假想,因而这些假设便会渗透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地名文化中。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初民就对天地山河的形成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进行过思考,产生了创世神话传说。
现今河南桐柏县有盘古山,当地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该县群众每逢三月三还上山祭祀盘古爷。
盘古山以南约三十里,有座“八子山”,八个山峰,传说是盘古八个儿子灵魂的栖息地。
另外,在中国神话中,西王母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女神仙,玉皇大帝的信仰兴起后,人们便将其称为王母娘娘。
有关她的神话传说地名很多。
新疆的天山天池,古籍中称为“瑶池”,传说是西王母宫殿。
山东有王母池、王母泉;甘肃的回中山,相传是王母娘娘宴请穆王的地方,故又得名为“王母宫山”。
这些地名是古人对天神崇之情的体现,包含了初民祈求天神保护和赐福的愿望。
2.祈福文化特色的地名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求福寿,昌盛的心态,常用许多美好的言词来祝人们长寿。
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福寿无疆等。
这种喜好也反映在地名中,“寿”“吉”“福”等吉祥词语也频繁出现在地名中,借以寄予福寿、昌盛、吉利的良好愿望。
如:寿宁县、寿安山、万寿桥以“寿”为名,祈求多寿,昌盛街、昌乐县、昌瑞山等以“昌”为名,希冀安康繁华,这些遍及各地的地名中,充满了吉祥的词语,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社会反映。
同时,历史上的中国,朝代更迭,战乱不断,致使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民不甚其苦,于是人们便产生了祈求天下太平,安宁的心态,并将这种心态流露在所居住的地方。
在现代地名中不难发现“太平”“永宁”“永和”等象征和平安宁的词语出现了很多。
莆田方言(莆仙话、兴化方言)与莆田文化
莆田方言目录∙莆仙话∙莆田方言与莆田文化莆田方言又称莆仙话、兴化方言,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具有中原汉语的许多特征,而且留存了古汉语江东吴语和南楚方言的痕迹。
史书有记载过唐代就有人唱莆仙戏了。
兴化方言属汉语方言系中的闽海方言群,为福建省十个汉语方言之一,在中国的整个语言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
莆仙方言是以中原古语、闽越语音的结合体为主,并逐渐吸取现代语汇和一些外国语为辅的地方话。
外地人刚接触莆仙方言时,只闻叽叽喳喳,不知所云,常常比喻为雀舌鸟语。
其实,莆仙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语音特点。
莆仙方言的独特标志是:八音分明,保存着较多的唐以前中原古汉语,保留着边擦清音。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著名论断,可在莆仙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
如“肥、飞、饭、蜂”等字,普通话读为唇音“f”,而这些中古汉语中为轻唇音的字,用莆仙方言念白时,其声母为p、ph。
又如“中、直、虫、抽、除”等字,今普通话的声母为zh、ch,而兴化话念白时,其声母却是t、th。
在莆田南山广化寺的宋代石经幢上,用中、梵文泐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梵文英译的“伽、迦、俱、揭”,读为k,kh,而“咤、侄、耻、胝”读为t、th一类,这与莆仙方言读音如出一辙。
莆仙方言沿革及发音变更是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不断发展而来的。
莆仙方言是古代闽越族原住人和不断南迁的中原汉人产生文化交融的结果。
历史上,大量中原汉人迁徙入闽。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朱买臣率兵南征东越王余善,部分汉兵就在莆仙定居下来。
当年留下的鸡子城和越王台遗迹就是佐证。
晋代“永嘉之乱”时八姓入闽,很多人也迁入莆仙,现存的氏族谱有清楚的载述。
五代时中原人士避乱入莆,是较大规模的中原士族进入莆仙。
由于大量古音的存在,莆仙方言中的口语使用大量的古语词,如称“脚”为“骨交”,称“书”为“册”、称“绳”为“索”、称“晚”为“晏”、称“哭”为“吼”、称“蛋”为“卵”、称“立”为“企”、称“房”为“厝”、称“饭”与“糜”、称“藏”为“囥”,称“踩”为“蹂”、称“尝”为“味”等等。
论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论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引言语言在现实中产生是社会的产物,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活动必然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与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要想真正掌握好一种民族语言,就必须了解该民族语言的文化特点,区分民族文化间的异同,才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范克(Funk,1950)在《词源》一书中曾这样形象地描述:“词汇常常隐藏着传奇故事,它往往把我们引入神话和历史,使我们了解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
词汇像一个个小窗口,通过它可以熟悉一个民族的过去。
”① 地名,作为词汇组成的一个方面,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用来识别不同地域的语言符号,也是人类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介,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从语言的分析开始,来揭示探讨地名所蕴涵的文化特色,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名与典籍文化1.唐代的山水游记与地名文化在中国有不少地名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可以从一些文化典籍里反映出来,例如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文化集中体现在大量的诗歌与散文中,山水游记是散文中的一部分,从中也能发现地名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三游洞”,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的山崖上,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山水秀丽,是湖北省着名名胜古迹。
2006年5月25日,宜昌市三游洞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等、宋代诗人苏轼等亲历此地,且作诗赋文。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白居易在其《三游洞序》中记录了他们游览山洞的过程,文中所述:“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Þa danh tiÕng H¸n vµ hµm ý v¨n ho¸ trong ®ã阮氏翠幸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提要:地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世界上各国民族语言中皆有自己的地名系统,而每种语言的地名都蕴含着本民族浓厚的文化特色。
本文从汉语地名的语义、命名类型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关心汉语、汉文化的学者更加了解汉语地名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命名文化内涵引言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
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
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
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
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
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
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
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
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一、地名的语义语言学家所感兴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而且还有地名的意义(它的语义)。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5篇材料)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5篇材料)第一篇: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要认识现今上海方言和其地域文化的关系,得先从了解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开始。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
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
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上海的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
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
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
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而这时的上海也是中国一块发光的繁华之地。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要认识现今上海方言和其地域文化的关系,得先从了解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开始。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
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
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上海的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
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
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
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而这时的上海也是中国一块发光的繁华之地。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
淳安地名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
淳安地名语言符号特点及文化内涵摘要:地名是人类认识和区别居住环境的符号和标志,是进行历史研究的窗口,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素描。
淳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极具特色的方言都对淳安的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对淳安地名展开研究,试从地名来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淳安地名文化淳安,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县,迄今1800年,地形“环万山以为邑”。
五十年前因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又“环千山以为湖”。
境内群山连绵,溪流遍布,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全境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0多座。
淳安县因原淳安、遂安两县合并,地方方言有淳安话和遂安话两大类。
淳安、遂安古为歙县的东乡和南乡,明清时又属严州府,所以淳安大多话属于“徽语严州片”。
又因与吴语地域相连,淳安方言与吴语方言多处相似。
在淳安县境内,又有若干“方言孤岛”,讲“常山方言”“开化方言”“江山方言”和“温州方言”。
淳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山地为主的地理环境、极具特色的方言都对淳安的地名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它是精神文化活动的产物,寄托了人们的理想,表达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共同规律。
可见,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地名是反映地域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地名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地名的语言特点(一)地名的音节地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可以从地名的音节上鲜明地表现出来。
在上古汉语书面语和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中,单音词一直占主导地位。
上古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范围有限,单音词就可以描述清楚事物。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从单音节发展到多音节,这符合社会和语言发展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在淳安地名中也有迹可循。
现在淳安地名多以双音节为主,三音节的也很多,也有一些四音节构成的地名。
例如:单音节:堨双音节:潭头、双坞、飞源、高洲、宅上、石川、亲睦、琴溪、春联、良岸、殿下、东塔、松坪、妙石、坑下、横石、西山、长岭、五星三音节:孟坑坞、卢家庄、横坑口、千岛湖、九龙源、驮岭上、叶家畈、卸岭后、李公坪、侯川口、杨家畈、黄石潭、长岭脚、首岭后四音节:前门湾口、何家门里、雄中岭上、马坪地里、阳山童家、盃坑坞口、白鹤岭脚、上庄基凸、大坪坞口、上七叶湾、双坑岭脚、公坑桥头、中央屋里、杨村郑家(二)地名的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流型壮乡铜鼓
壮乡铜鼓从历史文献来看,有关 广西壮乡铜鼓的载籍,自汉代以 至明清,两千年来,真可谓史不 绝书。这种史不绝书的情况,是 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这 样大量、丰富的历史文献,对探 讨铜鼓的来源、族属、使用方法 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有着十分 重要的价值。广西壮乡铜鼓分布 范围之广,蕴藏密度之大,也是 世所罕有的。其数字就更为惊人。 据几个县的初步统计,灵山县历 年累计五十多面,桂平县历年累 计也突破五十大关。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
在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合流处。1949年 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置武汉市,取三镇 首字为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襄樊
在湖北省北部,汉置襄阳县,1950年以襄阳、 樊城两镇合并置襄樊市,取二镇首字为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长沙
在湖南省湘江下游。秦置长沙郡。汉置长沙 国。隋置长沙县。据《元和郡县志》:《东 方朔记》,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 地可万里,故曰长沙。另据《通典》:轸旁 有小星名长沙,应其地而名。1933年设长沙 市。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灵山型铜鼓
汉代 高45.5厘米 直径79厘米 灵 山型铜鼓 详细信息 广西灵山出 土 形似圆石墩。鼓面平,面沿较 薄伸出鼓颈外。鼓胸圆凸,束腰, 胸与腰部之间附双扁耳,两侧共 有四耳。敞足,空腔。鼓面中心 饰十芒日纹,光体突出,边缘立 三蛙与三组叠蛙相间,以逆时针 方向排列。耳饰绳纹,有方孔。 胸、腰及足部纹饰主要有四出钱 纹、鸟纹、蝉纹、骑士纹等。 灵 山型铜鼓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 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时当公 元3世纪东汉末年到10世纪的晚 唐时期。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 (公元前六世纪,约春 秋晚期)出土铜鼓,鼓 身似釜,表面有烟痕;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遵义型铜鼓:一种少数民族地区 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 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 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 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 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 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 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 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 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 界最大的铜鼓。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安西县以“工”为名的乡村名
堡筑吐《 ,城鲁安 依安番西 次置回县 取,民新 名四八志 为里千》 头见多: 工方口雍 ,筑在正 二一安年 工工西间 ,
文学院
武汉大学选修课
· · · · · ·
使用与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
岭南客家区的地名通名和浙南、闽北很明显 古同 是属于同一系统的。它启示我们部分客家人 “砌”, 隔塞 台阶 是从闽北、浙南迁过去的。 这些通名是:墇(zhà ng )、磜(qì )、栋、 崠(dòng )、坑、潭、黑、里、峰、洋、源、 州、濑(lài )、坪、浦、陇、墩、圳等。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三、地名和历史交通地理
交通路线与地名的关系最为 密切,自古以来,任何一种 交通制度都在地名上留下了 印记。 秦汉时期完善起来的驿传制 度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实施, 变化不大,直到近代由于交 通工具的进步,驿传制度才 发生巨大变革。即使如此, 到清代,交通大臣依然叫做 邮传大臣。
方言与中国文化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什么是地名?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 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 地名变化的滞后性。 各种各样的地名,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猜猜以下地名的来历
山西、山东 河南、河北 湖南、湖北 江西
武汉大学选修课
珍珠港(中国城市名) 蚌埠
用拳头说话的男人(中国城 市名) 武汉 银河渡口(中国城市名) 天津 两个胖子(中国城市名) 合肥
文学院
猜一猜
双喜临门(中国城市名) 重庆 努力炼钢(中国城市名) 大冶 海中绿洲(中国城市名) 青岛 空中码头(中国城市名) 连云港 骆驼背(湖南地名) 双峰 我做(江西地名) 余干 基本一样(山西地名) 大同 水陆要塞(河北地名) 山海关 航空信(江苏地名) 高邮 豁然开朗(湖北地名) 大悟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站
元代传驿制度称为“站赤”。“站赤”是蒙 古语的译音,明清以后直接称为“站”,现 代的“车站”之“站”即源于此。 黑龙江有很多“站”字地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猜一猜
一路平安(中国城市名) 旅顺
风平浪静(中国城市名) 宁波 夸夸其谈(中国城市名) 海口 大家都笑你(中国城市名) 齐齐哈尔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邮铺
宋代的驿传制度又采用邮铺以传递文书; 《元经世大典· 急递铺总序》: 元代发展为成系统的急递制度。 “十里或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 三十里铺、四十里铺 急递铺。十铺设一邮长,铺 卒五人。文书至¨¨¨卒腰 伏铺(客店) 革带,带悬铃,¨¨¨赉文 书以行,夜则持炬火焉。”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与少数民族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水、 黎、白、土家、仡(ge)佬(lao)族 、佤、傣等 族和克木人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滇、黔、川、 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起源, 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它是由作为炊具用的 铜釜演变而来。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文化在地名上也留下深刻的印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地名
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 散见于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广东曲江铜鼓岭、丰顺和文昌的铜鼓山; 广西博白的铜鼓潭、合浦的铜鼓塘、昭平的 铜鼓墟; 云南盐津的铜鼓溪;湖南靖县的铜鼓卫;贵 州石阡(qiān)的铜鼓关;福建永定的铜鼓 山;江西的铜鼓县。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生肖地名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天干地支纪日 生肖用来纪日(天干) 云南贵州一带自古就有赶场或赶街的生活风 俗,在北方叫赶集,在湖南、江西等地叫赶 墟。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生肖地名大部分集中在广西西部的安顺、毕 节、兴义、六盘水等地区和广西南部自治州 以及云南东部的曲靖、昭通、玉溪等地和楚 雄、红河、文山诸自治州一带。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一、地名和历史文化景观
地名具有地域性,某些地名只出现在某些地 方,在其他地方绝少或者完全看不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那”地名
云南和两广自古盛行稻作文化。壮傣两族自 古以来称“田”为na。na在云南、两广还大 量用于小地名(汉字写作“那”)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铜鼓地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邮、亭、驿、置、传舍
秦汉时代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 至少每个县一个传舍。 唐代,亭、置、传舍之名取消,但是驿的名 称依然大量使用。 唐代交通我们可以从今天含驿字的地名中推 知一二: 驿前(江西)、驿马关(甘肃)、走马驿 (河北)、驿道(山东)、张店驿(陕西)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水利、井泉地名
堤、坝、堰、塘、埭(dài )、闸、渠等水 里地名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凡是当地水田 作物栽培发达,就能发现这些地名。 沙漠地区的地名多用井泉命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市”字地名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两湖地区,有许多县级 以下的小地名的同名是“市”字。 这些地名中的“市”是历史上草市的遗迹。 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滋生了许多作为商品交 易集散地的草市的集镇(湖南攸yōu县至今还 保留了一个叫“草市”的地名)。 一些比较怪的地名: 沙市市、景德镇市、二六市乡、三七市镇
山 脊
从沙石上流 过的急水
山脉阻隔。 山冈高地
田边水沟 (多用于 地名)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岭南、闽北和浙南地名对照
岭南:磜下(qì ) 、仙花墇、黄竹洋、雁濑 塘(lài)、龙潭、楼子崠、朱坑 闽北:刘地磜(qì )、牛皮濑、小洋州、牛牯岭、 洋坑、旧墩 浙南:白水磜(qì )、崑濑、青墇、梅坑、 横洋、吴墩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乾安县
据《乾安县志》,1926年前,此处是一片荒 原,属于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1928年设 治建县,乾安镇为县治。位于松嫩平原腹地, 松花江、嫩江汇合处以南,属松花江第二和 第三阶地,有“乾安台地”之称。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开地元黄,宇宙洪荒······”,《千字文》是与《三字经》一 样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和普及甚广的传统启蒙读物。 中国吉林省乾安县保留至今的“千字井”村镇地名称谓,则 完全是用《千字文》依序择字而取名的,从而形成了一道国 内独一无二的、奇特的人文地名与区划景观。 它以地名的方式,既保留和传送了传统儒家启蒙文化的精粹, 又相当程度上因袭了中国古代“井田制”的行政区划模式, 为此可以说,素有“井字荒”之旧称的乾安县,把一部《千 字文》工工整整地写在361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武汉大学选修课 文学院
北京地区村名与山西移民
《明史· 成祖纪》: 大兴县东部和顺义县西北部有大同营、屯留 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 营、河津营、上下黎城、潞城营、霍州营、 民万户实北京。 忻州营、夏县营、东西绛州营、稷山营、蒲 清《宸垣识略》卷十二: 州营、红铜(即洪洞)营。 大兴县凤河永乐二年移 山东西民填之,计营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