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史人物
孟喜
孟喜,生于汉昭、宣帝之时,约公元前90-前年前后,字长卿。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后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喜遵父之命习《易》,与施仇、梁丘贺同学于田王孙,为汉代第一位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他自称得田王之真传,“师田王孙,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汉书·儒林传》)。其实,这是孟喜为了假借其老师声望抬高自己在当时的地位而编
造的故事。同门的梁丘贺曾疏通证明之:“田生绝于施仇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同上)孟喜学有师法,这是事实。但他并不是田何的正宗传人,而是一位叛离儒家师门、敢干接受异端邪说的易学家。他“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以阴阳灾异解说《周易》。正因为如此,起初汉举博士,“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同上)。讫于宣帝时,孟氏易才列于学官,与施仇、梁丘贺并称汉初三大家,“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同上)从经学言之,他属今文经派,曾参加过汉宣帝召集的经学讨论会,“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根据《汉书·艺文志》载,著作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氏》六十六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已亡佚。《隋书·经籍志》有“《孟氏易》
八卷,残阙”。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有《孟氏章句》一卷,今天我们研究孟喜的易学思想,主要凭借唐僧一行《卦议》所引孟喜思想。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版第54页)
焦延寿焦延寿,西汉梁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字赣。家贫贱,因好学而得到梁敬王的资助。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小黄,为西汉陈留郡之属县,今河南兰考附近)。任职期间,常先知奸邪,而使为盗者不敢轻举妄动。后因“爱养吏民,化行县中”,被举荐,升迁外地为官。三老官属上书挽留,得到批准,并使官职增高。最后死于小黄。于《周易》自称学于孟喜,其学生京房也认为“延寿易即孟氏学”。而孟喜正传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其实,“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以上所引,见《汉书·京房传》)这些思想后来被其弟子汉代著名易学大师京房继承和发挥。焦氏的易学著作有《易林》、《易林变占》。《隋书·经籍志》载有焦氏撰《易林》十六卷,梁又本三十二卷。《易林变占》十六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有焦氏《易林》十六卷,《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亦有著录。今存焦氏著作有《易林》。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
版第67页)
返回页首
京房西汉两位京房,于易学皆有研究。一位受学于杨何,官至太中大夫、齐郡太守。其学传梁丘贺,《汉书·儒林传》云:“梁丘贺,字长翁。……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另一位是西汉今文易、京氏之学创始人。这里所言的是后者。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好音律,推律自定为京氏。元帝时立为博士,官至魏郡太守。屡次上疏,以卦气、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后因劾奏中书令石显专权,为石氏所忌恨,被捕下狱处死。死时年四十一。于易学师从梁人焦延寿,对《周易》象数多有发明,言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而且能够运用象数理论进行占验。据其弟子说:“房言灾异,未尝不中。”(《汉书·京房传》)死后,其学传与东海段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形成了西汉易学中的“京氏之学”。京氏一生撰写了不少的易学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而《五行志》又引京房《易传》、《易占》二书。《隋书·经籍志》载有:《京房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错》八卷、《周易占》十二卷、《周易妖占》十三卷、《周易飞候》、九卷、《周易混沌》四卷、《周
易占事》十二卷、《风角五音占》五卷、《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集林》十二卷、《周易四时候》四卷、《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周易委化》四卷、《逆刺》一卷、《方正百对》一卷、《晋灾异》一卷、《占梦书》三卷等。《唐书·艺文志》载:《京氏章句》十卷、《占候》三十三卷。《经典释文·序录》载:《京房章句》十二卷。以上京氏著作大多佚失,今只存《京氏易传》三卷。“考《汉志》作十一篇、《文献通考》作四卷,均与此本不同。然《汉志》所载古书卷帙多与今互异,不但此篇,《通考》所谓四卷者,以晁、陈二家书目考之,盖以《杂占条例》一卷,合于《易传》三卷,共为四卷,亦不足疑,惟晁氏以《易传》为即《错卦》、《杂占条例》为即《逆剌占灾异》,则未免臆断无据耳。”(《四库提要》)然今存《京氏易传》与《汉书》所引《易传》大不相同。前者言与纳甲筮法相关的内容,后者言卦气、灾异。故知二者是京氏两本不同的易著。清人对京氏佚失的书有辑录。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也有辑录。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1994年7月第1版第77页)
返回页首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
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他一生博学多师,兼通今古文:“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后汉书·郑玄列传》)在外游学十余年,后回乡里聚徒讲学,其门生“相随已数百千人”。后因政治上反对宦官专权而被禁锢。自此,他闭门不出,潜心著述,通过注释、研究诸经和当时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而创立了郑学。根据《后汉书》记载,郑玄著作很多,其中有反驳何休而作的《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有弟子撰郑氏答弟子问五经的《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均佚。清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孔广森《通德遗书所见录》、黄奭《高密遗书》也有辑载。据历代史志记载,其易学著作主要有《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现存的有《易纬注》,其余佚失。郑玄的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易纬注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王应麟、清人丁杰、张惠言、
等人辑有《周易郑康成注》、《周易郑注》、《周易郑氏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