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仪器评价程序

合集下载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对公司在体系中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控制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使之符合预期的不确定度要求,确保测量结果的正确。

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在进行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策划或实施测量过程,及在使用测量结果时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分析。

有关人员在选用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时也可参照本程序。

3.0定义3.1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3.2标准不确定度:以标准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3.3 A类标准不确定度: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不确定度。

3.4 B类标准不确定度: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4.0职责4.1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实施的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4.2质检部负责监督、考核各单位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

5.0工作流程5.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5.1.1过程识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的输入是国家法规、规范、统计数据、测量设备的证书(或报告)、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条件、测量人员素质等;输出是测量不确定度报告;其活动是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合成及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5.1.2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计量确认过程、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应不断完善。

5.1.3各部门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

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时,可对类似形式的测量设备给予一个通用的陈述,并同时对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化给出说明。

5.1.4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

5.1.5根据测量过程的重要程度的不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定。

对于使用要求较低的测量设备,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可采用简化方法进行评定。

5.1.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方法执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有效版本。

5.1.6.1确定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试验人员的因素;➢测量仪器的因素;➢环境条件的因素;➢试验方法的因素;➢被测量本身的因素。

校准证书评价方法

校准证书评价方法

校准证书评价方法一.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测试报告中测量仪器设备误差符合性评定程序(1)校准证书、测试报告中未对被校准的仪器设备的主要特性进行评定时,为确保测量仪器设备出示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行政事务部在收到仪器设备的校准证书、测试报告时,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其给出的结果进行符合性判定。

(2)由于校准证书、测试报告上只反映出被校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有的是引用误差,有的是相对误差,有的是绝对误差),因此只能对测量仪器设备示值误差的符合性进行评定。

(3)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标准对仪器设备的精度要求是评定的依据,应对示值误差是否符合某一最大允许误差(MPEV)做出符合性判定,如果各个点均不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则得出被评定仪器设备整个范围符合要求。

若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在某一使用范围内不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则得出被评定仪器设备可在该范围内准用的评定。

(4)仪器设备示值误差符合性评定的基本方法:对仪器设备特性进行符合性评定时,若评定值误差的不确定度()与被评定仪器设备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MPEV)之比,小于或等于1:3,即:,则可不考虑示值误差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由于测试报告中未给出被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因此认定计量部门出示的测试报告中的测量示值的不确定度()满足。

被评定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在其最大允许误差限内时,可判为合格,即为合格。

被评定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超出其最大允许误差时,可判为不合格,即为不合格。

如果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不符合的要求,则按以下判据进行评定:a)合格判据,被评定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其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MPEV)与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之差时可判为合格,即:为合格;b)不合格判据,被评定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其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MPEV与示值误差的扩展不确定度之和时可判为不合格,即:为不合格;c)待定区,当被评定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既不符合合格判据又不符合合格判据时,处于待定区,这时不能下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即:为待定区;当仪器设备示值误差的评定处在不能做出符合性判定时,可以通过采用准确度更高的测量标准、改善环境条件、增加测量次数和改变测量方法等措施,以降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不确定度,使满足与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MPEV之比小于或等于1:3的要求,然后对仪器设备的示值误差重新进行评定。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含表格)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含表格)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IATF16949-2016/ISO9001-2015)1.0目的 :对所有量具、量测及试验设备实施统计分析, 藉以了解量具系统之准确度与精确度。

2.0范围 :所有控制计划(Control Plan)中包含的/或客户要求的各种量测系统均适用之。

3.0定义 :3.1MSA:量测系统分析3.2量具:是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

经常是用在工厂现场的装置,包括通/止规(go/nogodevice)。

3.3量测系统: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4量具重复性(EV):一个评价人多次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某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变差。

3.5量具再现性(AV):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偏性:同一人使用同一量具在管制计划规划地点与在实验室量测同一产品之相同特性所得平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3.7稳定性:指同一量具于不同时间量测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变异。

3.8线性:指量具在预期内之偏性表现。

4.0权责:4.1量测系统测试的排定、数据分析、仪器操作人员的选择:品保部4.2测试执行:各相关单位4.3MSA操作人员的培训:品保部5.0执行方法5.1QA工程师人员依公司PCP文件建立《xx年MSA实施计划表》或客户要求,并依据计划表之排程进行对仪器做量测系统分析。

5.2取样方法:5.2.1计量型取样:从代表整个工作范围的过程中随机抽取10件样品,但所抽取的10件样品其数值必须涵盖该产品的公差带。

5.2.2计数型取样:取50PCS样品,其中包含临近值,不良品与合格品。

5.2.3.需要2或3个测量者随机抽取对每个产品各测量取一定数量样品.5.3计数型:5.3.1被评价的零件的选定随机抽取50个零件,把零件编号,由研究小组给出该50个零件的标准,必须含合格,不合格,模糊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各占1/3。

医院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程序

医院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程序

医院实验室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程序1.目的: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程序,保证仪器设备正常使用,使得测量数据和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溯源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范围:检验科计量设备和检验仪器。

3.定义:无。

4.权责4.1计量检定所或设备厂商工程师负责检测仪器的检定和校准。

4.2检验科主任批准仪器设备的检定或校准。

4.3医院设备科负责联系法定计量检定所检定或校准。

5.制度内容5.1计量设备的检定5.1.1设备科负责收集需要检定的计量设备报医院设备科批准和联系法定计量检定所进行检定。

5.1.2对小型计量设备可以送医院设备科,然后再送计量所检定,对较大型设备一般由计量所来检验科进行检定。

5.1.3检验科使用的计量设备都应当是经过检定合格的计量设备。

5.2检测仪器的校准5.2.1绝对量值的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校准合格鉴定,以维持计量的可信度,定期对其性能进行适当的评价。

5.2.2对曾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和长期不用的设备,在重新投入使用前应按规定程序进行校准或核查,确保其功能和校准状态符合检测要求。

5.2.3在计量所不能对专业的大型检测仪器进行检定的情况下,由仪器厂商工程师进行校准。

5.2.4对检测仪器,每年进行坎全面保养维护和校准,特殊仪器按需要进行检定、校准。

5.2.5在常规工作中,使用校准物对仪器进行的校准,可由检验科工作人员执行,并做好记录。

5.3仪器校准后的验证:检测仪器校准后,应当进行验证,确保校准的可靠性,可采用的验证方法有下列四种。

5.3.1参考物测定。

5.3.2定值质控物测定在控。

5.3.3低中高标本仪器间比对。

5.3.4检测项目重复测定同一标本,计算精密度是否达到仪器要求的允许范围。

5.4校准评估报告:每次检定、校准后,要写1份完整的报告,以表明仪器处于良好的性能状态。

报告内容一般包括下列七项。

5.4.1仪器名称;5.4.2仪器型号;5.4.3仪器编号或序列号;5.4.4校准工作纪要:校准的项目、校准品名称、厂家、批号、校准结果;5.4.5校准验证记录;5.4.6校准人,日期;5.4.7附页(原始数据或材料)。

测量设备检定校准流程

测量设备检定校准流程

测量设备检定校准流程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说明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流程和步骤。

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非常重要,因此进行周期性的检定校准是必需的。

2. 检定校准流程
2.1. 设备准备
在开始检定校准之前,需要做好适当的设备准备工作。

这包括确保测量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并且有适当的校准工具和参考标准可用。

2.2. 校准前测试
在进行正式的校准之前,需要进行校准前测试以确定设备的初始状态。

这包括检查设备的功能性和性能,以及校准所需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要求。

2.3. 校准过程
校准过程涉及对测量设备进行一系列准确的测量,并与已知精
度的参考标准进行比较。

校准过程应按照预定的校准程序进行,并
记录每个步骤的结果。

2.4. 校准结果评估
校准完成后,需要评估校准结果以确定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包括计算误差,并与规定的校准容差进行比较。

2.5. 校准报告和记录
完成校准后,需要生成详细的校准报告和记录。

校准报告应包
括设备的标识信息、校准结果、误差计算和任何建议的校准调整。

2.6. 后续操作
根据校准结果,需要采取适当的后续操作。

这可能包括调整设备、更换零件或重新进行校准。

3. 结论
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流程是确保准确测量的关键步骤。

按照本
文档所述的步骤进行检定校准,可以提高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ISOIATF16949监视测量仪器校正与维护管理程序

ISOIATF16949监视测量仪器校正与维护管理程序

为使公司新购与使用中的计量器具,保持正确度与精确度,避免因磨损或其他误差使用而影响质量判别,及保证质量、环境及有害物质管理体系运行及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建立并保持监视与测量装置控制程序2、适用范围Scope适用于检验、测量、试验设备和计量标准器具的校准,并对公司综合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质量、环境监测与测量活动的管理3、职责Responsibility3.1 采购课:根据“申购单”负责量规仪器的采购3.2品质管理部:负责量规仪器的归口管理及对量规仪器按校验计划进行校验或送外校验及对公司综合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总体监督检查3.3使用部门:按规定要求正确使用、保管和维护量规仪器3.4部门主管:对本部门综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与配合品质管理部的监督检查4、定义Definition4.1仪器校正:指量测仪器或标准件,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基准的测量基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为确保其有效性4.2 厂内校验:利用可追溯国家标准的标准件,校验工厂内的一般量规仪器4.3厂外校验:凡本厂无法校验之量规仪器或量校所需的标准件,经由国家认可的校验单位,或仪器设备的原供应厂商或客户认可的实验室,送出厂外检验,或请至厂内检验,并提供校验报告书,並可追溯国家或国际标准(如 :恒温恒湿试验机、投影仪等)4.4免校验:4.4.1量规仪器之使用不直接影响生产品质,或仅为参考用时(如:直/卷尺等)4.4.2凡非用于检验品质所用的仪器,均列为免校验,并由品质管理部贴[免校验]标签,每年要对免校的量规仪器进行功能确认4.5可疑物品:当仪器校验不合格时,所用此仪器量测的物品为可疑物品5、程序内容Procedure Process5.1量规仪器的选用和购置使用单位视需求状况及使用率提出购置新的量规仪器[申购单],经部门最高主管审核,确定所选型号、规格和精度要求,由总经理核准后交采购课执行采购5.2量规仪器的验收5.2.1新购的国产仪器,供应商必须提供原大陆生产厂家之计量单位认可资格证书或授权合格的实验室证书影印件,否則,将拒绝接收5.2.2新购的量规仪器进厂时,由品质管理部最高主管针对量规仪器的数量、规格、说明书,原厂出厂检验报告等进行验收,验收后直接送至第三方校验机构进行校准,将所校验合格之量规仪器接受后,由实验室主管人员对仪器数量、是否加贴合格标签和校验报告做验收,验收合格登记至[量测仪器汇总表] 中,且登记[量规仪器履历表]和加贴内部标识后直接发给申请部门使用5.2.3新进量規仪器,符合5.2.1、5.2.2内容要求作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可贴上[量测仪器标识]标签,厂外校验的量规仪器亦同此作业方式5.2.4量规仪器的储存标准需依照厂商或说明书的标准加以储存,以避免因储存不当而受损,若无特殊要求,均以室温标准下储存5.2.5若验收不合格时,直接由品质管理部通知原厂商交換其他同规格的新品,而新品入厂后仍应按上述验收程序处理5.3 建档管理5.3.1分类与编号:全厂的量规仪器均需予以编号,由品质管理部编号统一管理,其编号原则为AJ-Y-XXX (AJ:表示安洁公司,Y表示量测仪器,ⅹⅹⅹ表示序列号);5.3.2 建档: 所有量规仪器自接收日起一切历史资料均应填列在[量规仪器履历表]上,一物一表分別登记为原则5.3.3量规仪器应建立合理的校验周期,外校为一年,内校为半年,并于每年初制定《量测仪器年度校验计划表》,待批准后,所有的量测仪器按校验计划进行仪器的校验,属内校的,需将校验过程记录在《量测仪器内校记录表》上。

测量仪器管理制度(4篇)

测量仪器管理制度(4篇)

测量仪器管理制度一、导则为了规范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管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机构测量仪器的管理由公司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具体负责人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

该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测量仪器管理制度,并监督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三、测量仪器的购置和验收1.测量仪器的购置应符合公司的需求,并经过合理的评估和审批程序。

购置程序应如下:(1)确定需求: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测量仪器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要求和性能参数。

(2)评估供应商:对符合需求的供应商进行评估,包括供应商的信誉、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

(3)编制采购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包括预算、数量、型号等。

(4)申请审批:将采购计划提交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5)申请采购:经审批后,向供应商提交正式的采购申请,包括采购合同、技术要求和性能参数等。

(6)采购验收:在供应商交付测量仪器之前,质量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测量仪器进行验收,确保其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参数。

2.测量仪器的验收标准应参照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外观检查:检查测量仪器的外观是否完好无损,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2)功能检测:检查测量仪器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能否满足工作需求。

(3)精度测试:对测量仪器的精度进行测试,包括重复性、线性、零点漂移等。

(4)校准记录:测量仪器应有相应的校准记录,记录校准日期、校准结果等信息。

(5)包装和运输:检查测量仪器的包装是否完好,并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

四、测量仪器的标识和登记1.测量仪器应标识清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1)仪器名称:标明测量仪器的具体名称。

(2)型号规格:标明测量仪器的型号和规格。

(3)生产厂家:标明测量仪器的生产厂家。

(4)购置日期:标明测量仪器的购置日期。

(5)使用部门:标明测量仪器所属的使用部门。

2.测量仪器应进行登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仪器清单:建立测量仪器的清单,包括仪器名称、型号规格、购置日期、使用部门等信息。

仪器校验管理程序

仪器校验管理程序

仪器校验管理程序文件编号:50-M20-2-007 制定部门:品质部版本:A/0制定:审核:批准:页次:1/6生效日期:日期:2016/01/07日期:日期:仪器校验管理程序一、目的对测量、检测、试验等仪器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其测量精度满足使用要求, 确保测量、检测、试验等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影响产品品质的测量仪器、量具和试验设备。

三、权责1.品管部统筹仪器校正工作并保持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安排校正、保存记录。

负责仪器(必要)的会同验收,编号并对仪器日常保养项目的编制。

2.使用单位采购有关事项的审查,会同验收。

使用说明之指导及监督,保管、盘点、异动之管理。

保持本部门所用仪器完好及不超出校正周期。

如有丢失、损坏、失准应及时报告品管部。

3.采购部采购仪器及有关事项。

四、定义1.标准仪器:指用作校验量测仪器、仪表及量具等,标准仪器需经国家计量机构校验合格。

2.校验:用标准仪器对量测设备的精度进行校正和调整。

3.厂外校验:凡本公司无法校验之量测仪器或量校所需之标准条件,经由国家认可之校验单位、仪器设备之原供应商或经本公司评估合格之供应商,可提供检验报告书,并可追溯国家或国际标准。

4.厂内校验:利用可追溯国家或国际标准之品管部的仪器,校验其它单位的仪器量具。

5.免校:量测仪器之使用不直接影响产品品质,或提供为参考使用时。

五、流程图见附件1六、作业内容仪表采购:各使用单位依需求规格知会品管部,由品管部填写《请购单》呈经理核准后,交采购人员进行采购。

验收:品管部依据订购机型,对仪器设备进行验收,合格则依规定实施管理;若不符合则退回采购处理。

入帐管理:新购品验收合格后,由品管部编写厂内统一编号并记录制造商,型号机身编号使用单位建立《测量仪器清单》并调校合格后,再交给使用单位。

由品管部对全厂用于检测产品合格与否的仪器 ,及用于监控过程参数的测量设备表列于《测量装置一览表》上。

对于作为内校基准的仪器, 应送至国家认可的计量机构进行校正, 如上述机构无法校正, 则由原制造厂商校正, 必要时, 则由企业自校,并在校正指引中说明校正方法和依据。

检验科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程序

检验科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程序

检验科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程序目的: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使得测量数据和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溯源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规范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程序。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检验科计量设备和检测仪器。

职责:1.设备责任人负责检测仪器的校准与验证或检定。

2.技术负责人批准仪器设备的检定或校准。

3.医院设备部负责联系法定计量检定所的检定。

工作程序:4.1 计量设备的检定4.1.1 设备责任人收集需要检定的计量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天平、离心机、电导仪、酶标仪等,分类整理,并报技术负责人审核。

4.1.2 医院设备部批准和联系法定计量检定所进行检定。

4.1.3 对小型计量设备,如温度计、加样器、移液管等,可以送医院设备部,然后再送计量所;对较大设备,如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一般由计量所来检验科进行检定。

4.1.4 检验科可以制定作业指导书,对温度计、加样器、移液管等进行自校。

可以采用计量所检定合格的计量设备来校准其他相应的计量设备,用来校准其他计量设备的校准设备的精确度不能低于被校准的计量设备。

自校的计量设备也要报技术负责人审批。

4.1.5 检验科使用的计量设备应当都是经过检定合格或校准合格的计量设备。

4.2 检测仪器的校准4.2.1 对测量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校准鉴定合格,应制定校准计划;在使用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期间核查或质量控制,以维持其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其它设备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定期对其性能进行适当评价。

4.2.2 对曾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的设备和长期不用的设备在重新投入使用前应按规定程序进行校准或核查,确保其功能和校准状态符合检测的要求。

4.2.3 在计量所不能对专业的大型检测仪器进行检定的情况下,由仪器工程师进行校准。

4.2.4 对检测仪器,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保养维护和校准。

4.2.5 对大型分析仪器,如生化分析仪、五分类血细胞仪、化学发光仪等,由设备责任人联系仪器工程师校准。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技术规范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技术规范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技术规范篇一:计量技术规范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目录JJF(截止2014年05月)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02-2010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定规则JJF 1004-2004 流量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 1005-2005 标准物质常用术语和定义JJF 1006-1994 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JJF 1007-2007 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 1008-2008 压力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 1009-2006 容量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10-1987 长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 1011-2006 力值与硬度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12-2007 湿度与水分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 1013-1989 磁学计量常用名词术语及定义(试行)JJF 1014-1989 罐内液体石油产品计量技术规范JJF 1015-2002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 JJF 1016-2009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JJF 1017-1990 使用硫酸铈-亚铈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JJF 1018-1990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JJF 1019-1990 60Co远距离治疗束吸收剂量的邮寄监测方法JJF 1020-1990 r射线辐射加工剂量保证监测方法JJF 1021-199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JJF 1022-1991 计量标准命名规范JJF 1023-1991 常用电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JJF 1024-2006 测量仪器可靠性分析JJF 1025-1991 机械秤改装规范JJF 1026-1991 光子和高能电子束吸收剂量测定方法JJF 1028-1991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JJF 1029-1991 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用标准物质研制规范 JJF 1030-1998 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JJF 1031-1992 依法管理的物理化学计量器具分类规范JJF 1032-2005 光学辐射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 1033-2008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 1034-2005 声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JJF 1035-2006 电离辐射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36-1993 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试验规范JJF 1037-1993 线列固体图像传感器特性参数测试技术规范JJF 1038-1993 直流电阻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JJF 1039-1993 同轴功率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JJF 1040-1993 射频衰减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1-1993 磁性材料磁参数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JJF 1042-1993 直流电动势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3-1993 维氏硬度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4-1993 放射性核素活度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JJF 1045-1993 长度(量块)计量保证方案技术规范(试行) JJF 1046-1994 金属电阻应变计的工作特性技术规范JJF 1047-1994 磁耦合直流电流测量变换器校准规范JJF 1048-1995 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JJF 1049-1995 温度传感器动态响应校准规范JJF 1050-1996 工作用热传导真空计校准规范JJF 1051-2009 工作计量器具命名与分类代码规范JJF 1052-1996 气流式纤维细度测定仪的校准规范JJF 1053-1996 负荷传感器动态特性校准规范JJF 1054-1996 人血清无机成分分析结果评定规范JJF 1056-1998 燃油加油机税控装置技术规范JJF 1057-1998 数字存储示波器校准规范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61-1999 税控燃油加油机制造许可证考核规范JJF 1062-1999 电离真空计校准规范JJF 1063-2000 石油螺纹单项参数检查仪校准规范JJF 1064-2004 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JJF 1065-2000 射频通信测试校准规范JJF 1066-2000 测长机校准规范JJF 1067-2000 工频电压比例标准装置校准规范【废除】 JJF 1068-2000 工频电流比例标准装置校准规范JJF 1069-2007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JJF 1070-2005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JJF 1071-200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 1072-2000 齿厚卡尺校准规范JJF 1073-2000 高频Q表校准规范JJF 1074-2001 酒精密度-浓度测量用表JJF 1075-2001 钳形电流表校准规范JJF 1076-2001 湿度传感器校准规范JJF 1077-2002 测微准直望远镜校准规范JJF 1078-2002 光学测角比较仪校准规范JJF 1079-2002 阴极射线管彩色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080-2002 (-50~90)℃黑体辐射源校准规范JJF 1081-2002 垂准仪校准规范JJF 1082-2002 平板仪校准规范JJF 1083-2002 光学倾斜仪校准规范JJF 1084-2002 框式水平仪和条式水平仪校准规范JJF 1085-2002 水平尺校准规范JJF 1087-2002 直流大电流测量过程控制技术规范JJF 1088-2002 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500mm~3000mm)校准规范JJF 1089-2002 滚动轴承径向游隙测量仪校准规范JJF 1090-2002 非金属建材塑限测定仪校准规范JJF 1091-2002 测量内尺寸千分尺校准规范JJF 1092-2002 光切显微镜校准规范JJF 1093-2002 投影仪校准规范JJF 1094-2002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技术规范JJF 1096-2002 引申计标定器校准规范JJF 1097-2003 平尺校准规范JJF 1098-2003 热电偶、热电阻自动测量系统校准规范 JJF 1099-2003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校准规范JJF 1100-2003 平面等厚干涉仪校准规范JJF 1101-2003 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JJF 1102-2003 内径表校准规范JJF 1103-2003 万能试验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JJF 1104-2003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JJF 1105-2003 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校准规范JJF 1106-2003 眼镜产品透射比测量装置校准规范JJF 1107-2003 测量人体温度的红外温度计校准规范JJF 1108-2003 石油钻具接头螺纹工作量规、圆螺纹套管工作量规和油管螺纹工作量规校准规范JJF 1109-2003 跳动检查仪校准规范JJF 1110-2003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器组校准规范JJF 1111-2003 调制度测量仪校准规范JJF 1112-2003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JJF 1113-2004 轴承套圈角度表针件测量仪校准规范JJF 1114-2004 光学、数显分度台校准规范JJF 1115-2004 光电轴角编码器校准规范JJF 1116-2004 线加速度计的精密离心机校准规范JJF 1117-2004 测量仪器比对规范JJF 1118-2004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测地型和导航型)校准规范JJF 1119-2004 电子水平尺校准规范JJF 1120-2004 热电离同位素质谱计校准规范JJF 1121-2004 手持式齿距比较仪校准规范JJF 1122-2004 齿轮螺旋线测量仪器校准规范JJF 1123-2004 基圆齿距比较仪校准规范JJF 1125-2004 滚刀检查仪校准规范JJF 1126-2004 超声波测厚仪校准规范JJF 1127-2004 射频阻抗/材料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128-2004 矢量信号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129-2005 尿液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130-2005 几何量测量设备校准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JJF 1131-2005 TDMA-GSM数字移动通信综合测试仪校准规范JJF 1132-2005 组合式角度尺校准规范JJF 1133-2005 X射线荧光光谱法黄金含量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134-2005 专用工作测力机校准规范JJF 1135-2005 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JF 1136-2005 音准仪校准规范JJF 1137-2005 传声器前置放大器校准规范JJF 1138-2005 铣刀磨后检查仪校准规范JJF 1139-2005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JJF 1140-2006 直角式检查仪校准规范JJF 1141-2006 汽车转向角检验台校准规范JJF 1142-2006 建筑声学分析仪校准规范JJF 1143-2006 混响室声学特性校准规范JJF 1144-2006 电磁骚扰测量接收机校准规范JJF 1145-2006 驻极体传声器测试仪校准规范JJF 1146-2006 消声水池声学特性校准规范JJF 1147-2006 消声室和半消声室声学特性校准规范JJF 1148-2006 角膜接触镜检测仪校准规范JJF 1149-2006 心脏除颤器和心脏除颤监护仪校准规范JJF 1150-2006 光电探测器相对光谱响应度校准规范JJF 1151-2006 车轮动平衡机校准规范JJF 1152-2006 任意波发生器校准规范JJF 1153-2006 冲击加速度计(绝对法)校准规范篇二: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033—2008JJF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33—2008计量标准考核规范Rul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Measurement Standard2008-01-31 发布2008-09-01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计量标准考核规范Rule for the Examinationof Measurement Standard本规范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8年1月31日批准,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测量仪器控制程序

测量仪器控制程序

生效日期2012-03-24 页次1/5佛山市南海TCL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测量仪器控制程序编制部门:质量管理部编制:陈胜审核:王华会签部门:制造部、研发中心会签:梅啟荣、朱飞批准: 是唯一修订记录:No 章节号修订摘要修订人修订日期备注:如本修订记录页不够,可另加修订的记录页面。

生效日期2012-03-24 页次2/51 目的为规范公司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以下简称检测设备)的有效管理,保证检测设备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满足使用要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检测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3 权责3.1 设备动力室负责检测设备的综合管理。

3.2 质量管理部负责检测设备的定期检定/校准。

3.3 各使用部门负责该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及日常维护保养。

4 定义4.1 检定/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仪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其目的是通过与标准比较确定测量装置的示值。

5 程序5.1检测设备的购置5.1.1 因使用需要,由需求部门填写《低值资产申购表》或《固定资产申购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交由设备动力室统一组织采购。

5.1.2 新购置的检测设备须报质量管理部组织计量机构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验收。

检测设备验收具体按《设备控制程序》执行。

5.2 检测设备的建档5.2.1 所有采购及自制的检测设备均需要进行编号管理,编号规则如下:□□□/ □□- □□□顺序号(001~999)设备代号(JY)公司缩写(TCL)(注:认证检测室使用的检测设备在设备代号前加“L”进行标识,即TCL/L□□-□□□。

)5.2.2 设备动力室建立《检测设备台帐》(认证检测室的检测设备由质量管理部单独建立台生效日期2012-03-24 页次3/5 帐),并对台帐及时更新、维护。

该台帐应能反映检测设备的分类、检定/校准周期、使用状态、配备地点等。

5.2.3 设备动力室负责归档保存检测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

测量仪器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重复性评价统计受控状态的分析精密

测量仪器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重复性评价统计受控状态的分析精密

测量仪器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重复性评价统计受控状态的分析精密1.测量目标确定:在开始评价测量仪器之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标和要求。

这可以包括确定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精度要求以及合理的误差范围等。

2.重复性评价: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仪器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

为了评估重复性,需要选择一个稳定的测量对象,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比较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t检验等,来评估重复性。

3.统计受控状态的分析:在重复性评价之后,需要对仪器进行统计受控状态的分析。

这一步骤目的是确定测量仪器是否处于统计受控状态,即在规定的误差限度内能够稳定地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通常可以采用控制图的方法,如均值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等,来评估仪器的统计受控状态。

4.精密度评价:精密度是指同一仪器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

为了评估精密度,需要选择不同的测量条件,如不同的测量范围、环境温度等,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比较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t检验等,来评估精密度。

5.分析结果和决策:根据重复性评价、统计受控状态分析和精密度评价的结果,对测量仪器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决策。

如果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和精密度都满足要求,并且统计受控状态良好,说明该仪器可以进行正式的测量任务;如果测量仪器未能满足要求,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校准或维修措施,否则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总之,测量仪器评价的基本流程包括测量目标确定、重复性评价、统计受控状态的分析和精密度评价。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评估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决策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测量仪器精确性评估方法与步骤

测量仪器精确性评估方法与步骤

测量仪器精确性评估方法与步骤引言: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生产制造等领域中,测量仪器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测量仪器的精确性对于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和测试结果至关重要。

因此,评估仪器的精确性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测量仪器精确性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一、确定评估目标和指标评估仪器的精确性首先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所关注的指标。

比如,对于一个温度计来说,关注的指标可能包括准确度、重复性、稳定性等。

确定这些指标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二、建立评估方案建立评估方案是评估仪器精确性的核心步骤。

评估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选择参考标准评估仪器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将其与参考标准进行比对。

参考标准可以是已知准确度的仪器或者是被广泛认可的测量方法。

选择合适的参考标准是保证评估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2.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评估目标和指标,设计适当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应该包括样本的选择、实验条件的确定以及实验过程的规范。

合理的实验方案可以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数据收集与处理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处理。

通常,需要多次测量并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探索仪器的系统误差。

三、实施评估方案在评估方案确定后,即可开始实施评估工作。

在实施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执行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实验方案,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特别是在多次测量时,需要确保每次测量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2. 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是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

数据记录应包括实验的日期、时间、测量值等详细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3. 分析评估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评估结果。

可以比较实验结果与参考标准的偏差,计算准确度、重复性等指标,并进行合理解释。

四、评估结果的解读与应用评估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仪器的精确性进行准确评估,并推导出仪器的可靠度、适用范围等信息。

测量仪器管理程序

测量仪器管理程序
《仪器总览表》
品保部
记录
参照《记录管理程序》
补充说明
a.测量设备编号规则:(□□-□□-□□仪器类型+部门代号+流水号)。
b.免校验量规仪器定义
1.闲置不用仪器;
2.仅限观察无需数据需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不作为品质控制判定用;
4.制造设备之量规仪表,倘该参数或品质特性可经由制程参数查核或品质特性验证者。
c.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追溯
4.2使用部门负责对使用中的监视及测量设备的日常使用管理。
5.检测设备管理程序:
作业流程图
检测设备管理程序
负责部门
输入
过程重点提示
输出文件/表单
相关部门
相关需求
需求部门依据设计开发、产品制程要求必需时,由需求部门填写《需求申请单》转给品保部填写《设备请购单》或《工装治具制造申主单》经部门主管审核、总经理批准。
7.《仪器操作指导书》
8.《仪器日常点检表》
9.《设备(工装)维修、报废申请单》
10.《设备保养及维修记录表》
11.《设备(工装)维修、报废申请单》
12.《设备(工装》盘点表》同设备管理一样
6.参考文件:
6.1《采购及供应商管理程序》
6.2《记录管理程序》
6.3《测量设备操作指导书》
6.4《仪器外校标准》
6.5《内校作业指导书》
7.使用表单:
1.《设备请购单》同设备管理一样
2.《设备(工装)验收单》同设备管理一样
3.《仪器管理一览表》
4.《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
5.《校验报告》及标签
6.《仪器校验履历表》
《设备(仪器)验收单》
品保部

ISO9001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

ISO9001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DATE : 19-Sep-20141 OBJECTIVE目的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cedure is to assist in determining the precision, major problems, amount of variation, and acceptability of measurement systems.制定此程序,以帮助确定测量系统的准确度,重大问题,变差量及可接收性。

2 SCOPE范围This procedure is applicable to measurement systems used in 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此程序适用于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使用的测量系统。

3 DEFINITION定义3.1Measurement测量Measurement is defined as “the assignment of numbers [or values] to material things to represent therelations among them with respect to particular properties.” The process of assigning the numbers is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the value assigned is 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value.测量的定义是 “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

赋予数字的过程被定义为测量过程,所分配的数值被定义为测量值。

3.2Gage量具Gage is any device used to obtain measurements,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devicesused on the shop floor, includes go/no-go devices.量具是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的装置,通常指用于工厂现场的装置,包括go/no-go装置。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控制状态:发放编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编号)第A版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名称修改记录1.目的通过对测量过程、测量结果的不确度的分析、评定,实施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有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职责3.1 计量职能部门负责测量不确定度分析、评定方法的提出,并负责监督、考核各单位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

3.2 公司的计量检定校准实验室负责测量设备检定/校准过程中测量数据的采集汇总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3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实施的关键/特殊测量过程控制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测量不确定度评价过程要求4.1 过程的输入是:国家法规、规范、统计数据、测量设备的证书或(报告)、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条件、测量人员素质等;4.2 过程的输出是:测量不确定度报告;4.3 过程的活动是:识别被测量和输入量;建立数学模型;对测量不确度各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分析;判定不确定度是否满足要求;找出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检测方案;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报告。

5.工作程序5.1 计量职能部门根据公司测量过程要求和人员情况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 计量检测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

检定/校准、关键测量过程以及其它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在计量检测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应不断完善。

5.3 各单位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

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记录时,可对类似形式的测量设备给予一个通用的陈述,并同时对每个独立的测量过程所特有的变化给出说明。

5.4 测量不确定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

5.5 根据测量过程的重要程度的不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定。

ISO13485-2016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ISO13485-2016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更改历史1.0目的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需求进行识别和配置、校准/检定、标识以及维护等进行控制,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实现全过程(如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监视和测量,关键工序的监视和测量)所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3.0职责3.1质管部根据产品实现过程的需要,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提出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3.2质管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配置、管理以及校准/检定,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考核。

3.3供应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工作。

3.4有关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部门按时送检,确保监视和测量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4.0工作程序4.1质管部应在技术文件中明确产品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监视和测量(包括为验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全部测量、检验、试验和验证活动),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

4.2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购置各部门根据需要购置监视和测量设备时应填写《采购申请单》,送供应部审核、汇总,对各部门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签署意见后,报管理层批准后方可购置。

4.3验收与登记4.3.1所采购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到厂后,质管部核对其名称、型号、精度、生产厂家、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然后进行验收,并填写设备验收记录。

相关人员应根据仪器使用的地点、预期用途及准确性的要求来判断此仪器是否需要校准/检定/验证。

4.3.2若需校准/检定的新增仪器设备有生产商所提供的校准/检定证书,则此仪器在初次使用前可以不进行校准/检定,直接投入使用,在下次有效期前对其进行校准/检定。

若没有校准/检定证书,则新增需校准/检定的仪器设备在初次使用前需要进行校准/检定。

4.3.3所有仪器设备应汇总到《检验设备台账》。

4.3.4校准/检定的仪器设备需要登记到《监视和测量设备履历表》和《校准/检定设备一览表》中,《校准/检定设备一览表》应包含所有校准/检定/验证的测量仪器以及复校/复检的日期,由质管部负责编制、维持及更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设备评价程序1 目的为规范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要求,特制订本程序。

2 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多层瓷介电容器实施SPC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测量仪器或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3 术语和定义3.1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器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2 测量系统分析对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研究,以确定其存在的变差,并据以判断该测量系统是否可以接受的一种方法,简称MSA。

3.3 分辨力测量系统检测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3.4 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5 重复性由一位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6 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7 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8 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 管理职责4.1 设备部负责测量设备的管理;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在测量系统分析结果超出接收准则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相关文件的保存;负责提供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以及测量设备的改进。

4.2 质量部负责选择配备适合的测量设备,包括分辨力、量程等;负责按照计划完成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工作。

4.3 生产部门负责选择配备适合的测量设备,包括分辨力、量程等。

5 流程图6 工作程序6.1 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之前,由质量部确定以下条件满足要求。

6.1.1 确定测量系统中所有测量设备在有效期内,计量特性符合使用要求。

6.1.2 确定测量系统中测量人员的操作符合规范,测试项目(零件的测量点)符合工序操作卡中的相应要求,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测量设备)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进行测量。

6.1.3 确定测量系统中不存在显著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振动等。

6.1.4 评价人是在该测量系统中测量设备日常操作的人员中随机指定的。

6.1.5 样品的选择6.1.5.1 样品必须是生产过程中随机选取并在测量系统工作范围内。

6.1.5.2 样品的取值范围应能代表实际生产过程中零件或产品的特性值范围。

6.1.5.3 样品可以通过每一天取一个样本,持续若干天或从不同批次产品中取样的方式进行选取。

6.1.6 在测量时应按照随机顺序采用盲测的方法获得测量结果,以确保整个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漂移或变化将随机分布。

6.2 测量系统分析特性顺序6.2.1 判别测量系统的类型。

6.2.1.1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顺序:分辨力、稳定性、偏倚、线性、重复性及再现性。

6.2.1.2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使用小样法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6.3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和接收准则6.3.1 分辨力(适用时)6.3.1.1 在一段时期内,每个工作日每隔两小时随机选取5只零件测量其特性,将测量结果记录在X R-控制图中,并计算出R值。

6.3.1.2 根据测量次数、零件数量以及评价人数量,查表得常数d*。

26.3.1.3 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到过程标准偏差6σ。

266R d σ⨯=*6.3.1.4 根据测量设备实际使用量程的最小分度值(即可视分辨力)与总过程标准偏差6σ的十分之一相比较,如果可视分辨力小于总过程偏差的十分之一,则分辨力是可接受的。

6.3.1.5 当分辨力不能满足要求时,设备部为测量系统提供分辨力适合的测量设备。

6.3.2 稳定性(适用时)6.3.2.1 从测量系统中随机获取一个样品,并用设备部提供的参考标准测量该样品的实际值,并确定为基准值。

6.3.2.2 按固定时刻进行25次测量,每次测量(包括相同人员、测量设备、测试方法、环境)该样品5遍,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和标绘在X R -控制图中。

6.3.2.3 按照SPC 控制图的算法,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判断出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满足下列条件时,认为测量过程是稳定的:(1)所有的点都在允许范围内。

(2)点的排列无下述异常现象:a 、连续7点或更多的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b 、连续7点或有更多的点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c 、连续11点中至少有10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d 、连续14点中至少有12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e 、连续17点中至少有14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f 、连续20点中至少有16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g 、连续3点中至少有2点或连续7点中至少有3点在2~3倍标准偏差范围内。

6.3.2.4 在测量系统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析原因进行改进,如:改进辅助测量工具、改善工作环境等,以消除影响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在失效的控制图中注明改进措施,并重新分析稳定性,直至稳定性满足要求。

6.3.3 偏倚(适用时)6.3.3.1 从测量系统中随机选取一个样品,并用参考标准仪器检测该样品的实际值确定为基准值。

6.3.3.2 让一位评价人使用同一测量设备以通常的测量方法检测该样品10次,并记录在《测量系统偏倚分析表》中。

6.3.3.3 相对于基准值将数据画出直方图。

评审直方图,确定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出现异常,如果没有异常则按以下方法继续分析;如果出现异常,找出异常原因予以排除或改进。

6.3.3.4 计算这10次读数的观测平均值及偏倚(观测平均值-基准值)。

6.3.3.5 按照《测量系统偏倚分析表》中的公式计算出可重复性标准偏差(σ)、均值的标准偏r差(σ)以及95%偏倚置信区间等的值。

b6.3.3.6 根据95%偏倚置信区间的位置是否包括“0”来判断测量系统偏倚水平是否出现异常,如果“0”落在置信区间以内,则偏倚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是可接受的。

6.3.3.7 分析偏倚产生的原因6.3.3.7.1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检查标准程序。

6.3.3.7.2 测量方法、测试程序是否合适。

6.3.3.7.3 测量设备维护、检定/校准是否得当。

6.3.3.7.4 测量设备修正运算是否正确。

6.3.4 线性(适用时)6.3.4.1 从测量系统中挑选5个零件,要求这5个零件有较大范围的变差,其测量值能覆盖分析测量设备的工作范围。

6.3.4.2 用设备部的参考标准设备检测每个零件,确定其基准值以及确认是否包含测量系统中测量设备的工作范围。

6.3.4.3 让一个操作人使用被分析测量设备,按随机的顺序测量每个零件12次,并记录在《测量系统线性分析表》中。

6.3.4.4 计算每个零件平均值和偏倚平均值。

零件偏倚平均值是通过从零件基准值中减去零件平均值计算出来的。

6.3.4.5 在线性图上画出单值偏倚和基准值的偏倚均值。

6.3.4.6 计算和画出偏倚平均值和基准值的最佳拟合线和置信带,并计算出直线的拟合优度R2。

6.3.4.7 画出“偏倚=0”线,评审线性图是否有显示特殊原因及线性的可接受性。

若“偏倚=0”线位于置信带以内,则判定线性是可接受的。

6.3.4.8 当测量系统为非线性时,应对测量设备进行检定/校准,以确定测量系统非线性的主要因素。

6.3.5 重复性及再现性6.3.5.1 从正常工作的生产过程中随机取得一组样本(10个样品),样品应符合6.1.5,然后进行编号。

6.3.5.2 选取A、B、C 三人为评价人,分别让其以随机的顺序独自测量10个样品,并进行记录。

6.3.5.3 以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3次,将数据记录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记录表》中。

6.3.5.4 依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表》提供的公式和方法,计算出GRR的百分比值。

6.3.5.5 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GRR)的可接受准则是:6.3.5.5.1 小于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

6.3.5.5.2 10%至30%的误差——应结合不同评价人的测量均值和极差进行分析,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可以接受。

6.3.5.5.2.1 测量均值应有一半以上的点落在控制线以外,说明测量系统能够充分检测零件--零件间的变差。

6.3.5.5.2.2 测量极差应严格受控,若评价人极差落在控制线以外,应对该评价人的测量方法进行确认,确保所有评价人的测量方法正确、一致。

6.3.5.5.2.3 根据测量系统在生产流程中的位置、重要性以及测量设备成本和维修费用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可以接受。

6.3.5.5.3 大于30%的误差——测量系统需要改进,不给予接受。

6.3.5.6 分析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6.3.5.6.1 如果重复性比再现性大,应考虑对测量设备进行改进,如:仪器是否需要维护、夹具和测量点是否需要改进,同时还应考虑是否存在过大的零件变差。

6.3.5.6.2 如果再现性比重复性大,应考虑测量设备以外的因素如:是否需要对评价人进行测量设备使用和读数的培训,改进测量辅助装置,帮助评价人提高测量的一致性。

6.3.5.6.3 当GRR不可接受时,采取措施,并在原记录中注明,重新进行GRR分析,直至GRR 满足要求。

6.3.6小样法6.3.6.1 选取两名操作人员,分别对20只样品进行两次判定,得出判定结果。

6.3.6.2 应确保这20只样品中有一部分合格产品,一部分不合格产品。

6.3.6.3 如果两名操作者分别测量两次得到的四个结果均相同,则接受该测量器具,否则不接受。

6.4 综合分析和改进措施6.4.1 根据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测量系统是否符合接受准则要求。

6.4.2 对不符合要求的测量系统要采取改进措施,并重新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直至测量系统满足要求,且需保留采取措施及重新评定的记录。

6.4.3 质量部将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6.4.4 设备部根据测量系统分析的整体情况,在有必要时,对测量设备进行改进,以及对员工进行测量设备使用方法培训。

6.4.5 测量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和数据分析图表由设备部存档,保存时间5年。

7 质量记录7.1 《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记录表》7.2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表》7.3 《测量系统线性分析数据表》7.4 《测量系统稳定性分析表》7.5 《测量系统偏倚分析表》7.6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小样法)》(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