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科技的发展模式和动力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3)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3)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这一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科技成果。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工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第二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成就以及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成就,理解第二次工业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数据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第二次工业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的特点和主要成就的理解和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第二次工业的相关知识。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第二次工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第一次工业的图片和成果,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第二次工业的发生、特点、主要成就,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5课:走科教兴国之路 第二框:创新是关键贾文翠

第5课:走科教兴国之路    第二框:创新是关键贾文翠

互联网搜索教案教学课题:第5课:走科教兴国之路第二框:创新是关键一、教案背景1、面向初三级学生;2、鲁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节;3、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与创新相关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我国创新的成就,增强创新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改变祖国科技落后的状况做出应有的贡献。

2、能力: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知识: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怎样进行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四、学习方法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观察对比法:通过对各种图片类比,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清思路,升华感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五、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百科搜集以“创新是关键”为主题的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歌曲等。

2、预习自我检测:课前能否应充分阅读本文,对本课是否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否借助互联网搜索相关的人物信息,做到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相关内容进行口头表述。

/question/51630051.html/question/122836531.html/question/83257867.html?fr=qrl&cid=761&index=2&fr2=que ry六、讲授新课自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自己喝水的水杯问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本子或者是一支铅笔),“这个杯子的实际价值是十几块钱,怎样提升它的价值?”学生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是(1、让名人签字,2、名人用它喝水3、随神七一起飞天等)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同学们都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它既可以是一种新发现、新想法、新观点,也可以是一种新方法、新设计、新发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创新的精神来学习本课,创新是关键。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科技改变世界》优质教案设计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科技改变世界》优质教案设计

科技改变世界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2.能辩证地看待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到善用科技才能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科技能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认识到善用课技才能造福人类。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第8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环节一:观看视频,理解什么是科技1.视频导入,理解什么是科技2.引出课题---科技改变世界【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科技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便利。

(二)环节二: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1.观察一下,图中都是以什么为动力的?2.动力的升级,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呢?3.出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图片,根据课下查阅资料,你能讲出图片背后的故事吗?学生讨论: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知多少。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时间中期(大概是1760年至1850年)特点: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而开创了以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业浪潮。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的机器都是以蒸汽或者水力作为动力驱动,首次用机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工厂出现,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汽车”。

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

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总结: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课件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课件华东师大版

03 奋发图强的历史人物
古代的奋发图强者
孔子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他通过讲学和著述,积极推 广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
秦始皇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政治家, 他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措施,统一 了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为 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和
明朝时期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 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 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示了中华
团队合作的力量
课程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实
现更大的目标。
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持续学习与进步
拓展国际视野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我 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拓展国际视 野,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发展趋势,为 未来的创业和创新打下基础。
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创业是一种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 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本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 团队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 综合素质。
02 中国历史上的艰苦创业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促进社会进步
奋发图强和艰苦创业的精 神能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 活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 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创业活动能够创造更多的 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 压力,为更多人提供就业 机会。
提升社会福祉
通过创新和创业,能够推 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 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国家繁荣的意义
1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ppt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ppt
1、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中,更加强调了中国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自然、科学技术及 其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概括总结, 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2、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自 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相结合,成为 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实施科教 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中国自然辩证法突出 了其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 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
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这时,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
术→生产”的作用关系开始占据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
(2)在第二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第一目“科学 技术的本质特征”中,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增加了“科学具 有双刃剑作用”。
2、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在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目“马克思 、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增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 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解释了生产力系统中“
科学—技术—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他们看来,大工业出
4、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修改较多,具体修改如下: 一是节的标题变动; 二是某些目的标题以及目以下四级标题和相关 内容的变动; 三是增加和减少了某些内容。
(一)节的标题变动
如:原先的第一节标题“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改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便与第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共32张PPT)
(美)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科技丰富生活
诺贝尔奖于 1901年第一次 颁发
由于发明赛璐珞, 海厄特在1914年 获得了珀金斯奖 章。
夏尔多内被西 方誉为人造丝 工业之父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
年(1份)生产英力国:促进法了国生产美力国的发德展国,极 1大义87地国0改家善取3了得2 人跨们越1的式0生的活发,展23使,主成要为13资工本业主化 1强91国3。 14 6 38 16
战争
水污染
雾霾
沙漠化
战争
废气排放
结启示: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发 展的同时要注雾霾意保护环境,走可沙持漠化 续发展之路
我们要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保护
整体感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电气时代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影响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 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电力展馆:科技点亮生活
电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法拉第(英) 1791年~1867年
电磁感应现象:为利用电提供了理论基础
电的发现:从理论到应用
早期发电机
1866年,德意 志人西门子研制 出发电机,电力 开始用来带动机 器,成为补充和 取代蒸汽动力的 新能源。
负面影响“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4)社材会料生:然活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 须模了方废看地支便水开 配到了、发自一人废个大然们气自界潜的、然的在社废的, 能会渣虽 力危然 ,生等险正掌 但活造握 却显;成了 动露环出更 摇境高 了来污的 人;染能类人。量生类,存大有的规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思维导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精编思维导图与高频考点强化(选择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思维导图)-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精编思维导图与高频考点强化(选择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联系: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创造了阶级条件。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机器大生产2.工厂制度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拓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展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因素拓展3: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转型的影响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②表现: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拓展4:近代中国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异同点相同点不同点拓展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启示①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使中国丧失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条件。

②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正是近代民族企业抓住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及科技革命都为我们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

③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

近代官僚资本的垄断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大障碍。

当前建立公平、公正的经营投资环境,是推动我国民族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条件。

①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①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④特点: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⑤作用:推动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蜕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③影响: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幅增长的原因是( A )
时间
1870年 188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世界石油产量 80万吨 400万吨 2100万吨 4600万吨 9400万吨
A.内燃机的发明 C.火车的发明
B.电的应用 D.蒸汽机的发明
1234567
4. 【新情境】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两次工业革命 的过程中排演了历史课本剧《交通的革命》,他们设 计的情节合理的是( C ) A.爱迪生改进的蒸汽机为机器提供动力 B.斯蒂芬森在电灯照明下绘制火车图纸 C.卡尔·本茨向人们展示他制造的汽车 D.德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123
3.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因其成本低廉 、节省人力,很快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但是 它也因破坏性大受到各国军工企业青睐。这表明( D ) A.炸药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B.炸药加剧了战争烈度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
123
点拨:材料“因其成本低廉、节省人力, 很快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表述了 科学技术的积极意义,材料“它也因破坏 性大受到各国军工企业青睐”表述的是科 学技术的消极影响。所以题干表述的是科 学技术的两面性,D正确。
1234567
2星题 能力提升
1.18世纪中期,由于木材匮乏引发的能源危机,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 机械能领域实现转轨,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始于19世 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 会步入了电力时代,而石油为内燃机的出现提供了有效的动力来
源。材料意在说明( D )
A.工业革命出现的根源是能源危机 B.工业革命促进了能源的转型 C.工业革命为能源转型带来了契机 D.能源转型推动工业革命产生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3)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发明及对世界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对工业革命有一定的认识。

但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领域等方面都有所拓展,因此学生需要更深入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发明及影响,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资料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图片、资料等教学素材。

3.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进而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以及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思革命之意—工业革命的影响
美国钢铁行业统计:
年份
1870
企业总数(个) 808
工人总数(个) 78000
1900 669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工厂出现了。这时候工厂 的规模都比较小,他们的经营者信奉自由主义,倡导自 由竞争。 随着工厂规模的空前扩大,资金需求也空前庞大。同时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资产阶级一定程 度上放弃了自由主义的信条,开始进行联合,并采取各 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垄断组织出现了。
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集团垄断着美国的整个银行业 德国的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
生产和资本的高 度集中就叫垄断
英国的盐业联合公司垄断了91%的食盐生产;法国的亚麻辛迪加垄断了90%的麻织品生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 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

的石油,他也由此成为世界

上首位亿万富翁


1859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
80万吨
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 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
1870年
1900年
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 2000万吨.
寻发明之果—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形成
探革命之因—工业革命的特点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 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 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 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齐柏林飞艇
(5)1913年,美国 企业家福特使用流 水线生产汽车。 (汽车制造业革命)
1900年,德国人齐柏林设计 飞艇试飞成功。飞艇的艇体 是一个雪茄型的气囊,里面 充满了氢气和氦气,艇身下 有两个外挂吊舱,舱内装有 发动机。飞艇可以载人载物, 但飞行速度慢、造价高、机 动性差,很不安全,在使用 中多次出现燃烧和爆炸事件。






伽利尔摩·马可尼
无线电报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电话之父”
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的伦敦街头
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成就2)
• 1、重大成就: • 内燃机的发明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 • 2、发明过程: •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煤气
内燃机。
• (2)1883年,德国工程师载姆勒研制出汽油 内燃机。
徒,利用此机会博览群书。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
应。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生最伟大的发明。电磁感
2应021现/10/1象0 的发现为利用电提供了理论基础。
5
早期发电机 早期电动机
1866年,德意志人 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 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电力开始用来带动机器, 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 力的新能源。随后,电 车、电话、电灯、电报 等新发明大量涌现出来。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3
二、电的应用——成就1
1、显著成就: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
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 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2、应用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 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出生于英国新英格兰,他出身贫寒,主

【自然辩证法】第5课 科技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自然辩证法】第5课  科技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 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 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 恩格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一 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马克思: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主体原因之一,正如德国 以异乎寻常的精力致力于自然科学,这是与1848年以来资产阶级的强 大发展相适应的。
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如生物化学既是有生命的物体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是专门的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
第5课 科技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一、马恩关于科技发展模式、动力的思想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一、马恩关于科技发展模式、动力的思想
•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硬核、保护带、正反启示法 •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 证伪、取代阶段 新的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化的演变模式:主张无政府主义方法 论,“怎么都行”。 • 劳丹的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进步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 理论1 问题2 理论2 • 夏皮尔的“信息域”演变模式:科学理论的进步过程就 是信息域不断扩大或重组、中心问题不断转变或进化的 过程。 • 日本武谷三男的科学发展三阶段论:现象论、实体论和 本质论三个阶段
• 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 造部门等。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 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 1、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 • 欧美: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的 社会历史发展模式。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作业设计方案-中职历史高教版23中国历史

《第5课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作业设计方案-中职历史高教版23中国历史

《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能够熟悉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概况。

2.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秦汉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 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提高历史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并分析《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的相关篇章,总结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特点。

2. 结合秦汉时期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等因素,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 选取秦汉时期的一个或多个文化现象,如建筑风格、艺术形式、科技发明等,阐述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

2. 按照要求认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确保作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按照时间顺序对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进行梳理,逻辑清晰。

4. 作业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内容是否覆盖了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主要方面;分析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表述是否准确、流畅。

2.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小组互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评价将根据作业的整体质量和反馈情况给出最终评分。

五、作业反馈: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教师将在批改后将反馈意见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将给出指导性建议,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3. 作业反馈将作为下次上课的重要参考,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进度,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这次作业的完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历史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这次作业,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客观、真实地完成作业。

北师大版初中政治九年级上册5第5课树立科学发展观word教案(5)

北师大版初中政治九年级上册5第5课树立科学发展观word教案(5)

第五课树立科学发展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要进一步持续地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懂得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初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学会保护环境的一些技能;通过联系实际例子分析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树立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人口问题。

2、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站:正视现实的压力。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并明确解决的国家政策和途径;通过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国家责任感,自觉投身于保护资源环境的行动中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改革开放,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积极性,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同时要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发展承受着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思想驿站:想一想上面几幅图所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压力。

你在生活中还会发现哪些实例?面对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做?二、新课学习1、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九年级政治第三单元发展科技振兴教育复习课件湘教版

九年级政治第三单元发展科技振兴教育复习课件湘教版

参与线上讨论和交流,与他人 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促进共 同进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80%
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具备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00%
教育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教育领域的科研活动和学术研究 对科技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80%
教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教育推广科技成果,促进科 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02
科技发展历程与教育变革
科技发展简史
网络信息安全风险
法律法规滞后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网络安全威胁 和信息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未能及时跟上科 技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步伐,导致监管 空白和责任不明确。
隐私保护挑战
在收集和使用学生个人信息的过程中, 如何确保学生的隐私权益不受侵犯是 一大挑战。
05
个人如何适应科技振兴教育的发展
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线课程、学习网站、教育 APP等。
了解并掌握新媒体工具,如社交 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拓展学习
渠道和交流方式。积极参与来自上线下学习活动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线上线 下学习活动,如讲座、研讨会、 培训班等。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 如MOOC、网络公开课等,拓 宽知识面和视野。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02
01
03
人工智能可以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 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辅助教师批改作业和答疑解惑,减轻教师负担。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实验 环境和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原因:1.政治前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基础: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条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4.市场条件:市场的扩大。

二、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四、成就:1.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代表人物:爱迪生成就: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的优点:更加强劲;清洁环保;传递速度快;能远距离输送;控制方便。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内燃机发明国家:(德国)①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②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③德国人:迪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内燃机的的发明,使得(石油)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之一,因此产生了石油开采业等新行业.3.交通工具: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②1913年,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开始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

因此产生了汽车工业等新行业4.化学工业和新材料:①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②19世纪60—80年代,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③1867年,瑞典的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④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⑤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夏皮尔的“信息域”演变模式:科学理论的进步过程就 是信息域不断扩大或重组、中心问题不断转变或进化的 过程。
日本武谷三男的科学发展三阶段论:现象论、实体论和 本质论三个阶段
总之,要把握科学最深刻的基础:科学实践。科学在本 质上是人们在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 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可检验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 分界标准。
我们认为,在纵向上,科学的发展表现为渐进 与飞跃的统一;
在横向上,科学的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 一;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的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 的统一。
思考题: 1、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表明
了什么样的科学发展模式? 2、医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医学的发展模式)?
2、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运动:最基本最
用; 哲学社会科学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 医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1、技术的发展模式
国外的观点—— 技术自主论:技术是独立的、自在的、自我决
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我扩展。 社会建构论: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
决定性作用。
它们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但具 有片面性。
第5课 科技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一、马恩关于科技发展模式、动力的思想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一、马恩关于科技发展模式、动力的思想
恩格斯: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 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和综合材料,即各种 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另一 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较复杂的运 动形式,如生物化学既是有生命的物体的化学,“但同 时它又不是专门的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 制了,另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
我们认为,技术发展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互联
网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 术规范组成的、能满足社会整体目的的需要 而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整体。
②技术生命周期模式: 技术的生命周期:初始期、加速期、转变期、
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
新的危机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硬核、保护带、 正反启示法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的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化的演变模式:主张无政府主义方法 论,“怎么都行”。
劳丹的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进步的科学发展模式:问题 1 理论1 问题2 理论2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发展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模式:通过归纳获得科学知 识的不断增长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科学否证发展模式:否定旧的,创造 新的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的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 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 生产决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马克思:资产阶级的需要是近代科学发展的 主体原因之一,正如德国以异乎寻常的精力 致力于自然科学,这是与1848年以来资产阶 级的强大发展相适应的。
“应用机器的大规范协作——第一次使自然 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范地从属于直 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 素。”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 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 用方式。”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 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 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 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 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 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 的发展”。
减速期、饱和期。 技术的发展过程:投入期、进展期、成熟期
和衰退期。 ③技术梯度递进模式(空间)
④技术跃升发展模式(时间)
思考题:医疗技术怎样发展起来?推动医疗 技术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2、技术发展的动力 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直接动力); 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之间的矛盾; 不同技术之间的矛盾。 技术发展的外在动力—— 社会需要和生产需要是基本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技、教育、文化制度的重要推动作用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主要动力; 科学理论的内部(逻辑)矛盾; 不同科学理论、观点和学派之间的争论; 不同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科学发展的外在动力—— 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是根本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技、教育、文化制度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
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 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棉纺业 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 的发明,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 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1、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 欧美: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
的社会历史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