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一)_中基(十四)病机(二)_2011年版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
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
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七章 病机-基本病机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形成阴偏胜的原因:
感受阴寒邪气,或是过食生冷之物,或是阴寒性病理产物 积聚,寒阻阳气,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
“阴胜则寒” ——形寒肢冷,水肿,身体踡缩
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 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 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 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 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 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畏寒喜暖,四肢不 温,血液凝滞,水液停蓄,精神不振,喜静踡卧
阳气不足,以心脾肾三脏较为多见,尤其是肾。所以肾 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阳虚则寒——以阳虚为主的虚寒 阴胜则寒——以阴胜为主的实寒
2.阴偏衰
• 阴偏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精、血、津液等物质亏 损,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 病理状态。
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实邪内生 或复感邪气者,可致“虚实夹杂”性病变。
•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实热伤津,出现高热,烦渴,尿少,齿舌干燥
•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痰饮、水湿、瘀血、 宿食等实邪停留,或复感邪气。
脾阳虚衰,水湿内生,而见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水肿
虚实夹杂性病变,由于病邪所在的部位、层次不同, 正气亏损的程度各异,可以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 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课件
• 发病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 酒、葱、蒜等可通过酒精或挥发刺激物质直 接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原 有的皮肤病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
医学课件
30
• 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 失当,而致复发者。
• 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 如癔病、癫狂、梅核气。
• 环境变化而复发——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导 致旧病复发,如肺胀(肺气肿)、荨麻疹 等
•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钱乙在《小 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 儿疾病病机特 点为:“易虚 易实”,“易 寒易热”及小 儿五脏病机。
刘完素,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并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
热甚”的著名论点,论述了火热机。
李东垣提出“阴火”的病机概 念
朱丹溪倡“相火论” 提出: “阴虚火旺”的病机。 “六郁”病机。 即气、血、湿、火、痰、食六郁学 说
•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实际上 是指临床症状的轻重交替,如哮喘。
医学课件
28
复发的诱因
• 复感新邪——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者。其 机理是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 病机,从而干扰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 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 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饮食不节 可致脾胃病复发,鱼虾海鲜可致瘾疹和哮喘 病复发,饮酒和过食辛辣之品可致痔疮、淋 证复发 (发物)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 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学说
1、气不足
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 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的化生不足
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 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太多
如:过于劳倦、外感热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
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 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 病理状态。
发病的基本原理 影响发病的因素 发病的途径 发病的形式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气候变化 (二)地域特点 (三)生活、工作条件 (四)体质特点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胆结石
基本类型
食复
重感致复
药复
劳复
自复 其他因素致复
复发
病后用药不当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 或房室而致复发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
复发的因素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胜衰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津停气阻、气随津脱、 津血两伤、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四、“内生五邪”病机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 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 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内热)”)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生活工作环境等
环境因素
•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 •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导致地
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
阴偏衰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久病伤阴
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 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肾阴为诸阴之本)
表现: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消瘦、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阴阳互损
• 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 对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 形成: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互损 • 由于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
相关概念
• 发病的原因
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一、发病机理
• 正邪与发病 •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正邪与发病
•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是疾病发生的
徐发
• 概念——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黏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
癖,日久可成虚劳
Hale Waihona Puke 发• 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病因病机、诊断 与治疗原则。
病因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外因 包括环境、气候等。
1 内因
2 外因
体质和情志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不同体 质和情志的人对同一病因的反应会有所 不同。
病机的分类与特点
阴阳失调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 概念,疾病常与阴阳失调 相关。
气血不足
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 要物质,不足会导致各种 疾病。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器官 系统的描述,功能失调是 疾病的根本原因。
病机的病理过程
1
Hale Waihona Puke 发病外界病因入侵,导致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失调。
2
病程
病机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病情逐渐加重或缓解。
外因与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风、寒、湿 等。不同地域、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病因 也有所区别。
病机的定义和作用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和机理。了解病机有助于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决 策。
发生
病机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发展
病机描述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转归
病机预测了疾病的转归和病情的变化。
病机与治疗方法的关系
1 病机指导
2 治疗调理
病机可以指导中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草药、针灸、按摩等。
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病机,改善病情,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
康复
治疗过程中病机逐渐调整,疾病得到缓解和康复。
病机对中医诊断的意义
病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病机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和预后。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机 PPT课件
【目的要求】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 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阴阳偏胜
含义: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 亢盛状态。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表现 转归 阳胜则热(实热) 阳胜则阴病 “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阳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 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 机体反应性增强, 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 甚)的实热病证。 多因感受温热阳邪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 杂病变。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瘀 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 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 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
主要内容: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 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 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
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中医基础-病机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缺乏锻炼,可导致身体虚 弱、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禀赋不足
先天遗传因素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
瘀血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停留于体内 的病理产物,可引起咳嗽、喘息、胸闷等 症状。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局部 的病理产物,可引起疼痛、肿块、出血等 症状。
热邪
热邪易耗气伤津,导致发热、口渴、尿多等 症状。
寒邪
寒邪侵袭人体,易闭阻气血、凝结经脉,导 致疼痛、痹证等。
湿邪
湿邪易阻滞气机,导致四肢困重、脘腹满闷 、腹泻等。
内伤病因
情志内伤
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 创伤,如大怒、大喜、大悲等,可导 致脏腑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肥甘厚味,可 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泻 、恶心等症状。
脾虚湿盛
脾虚湿盛,可导致身体乏 力、腹胀、便溏等症状。
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升降失常,可导致胃 痛、嗳气、反酸等症状。
肺与大肠病机
肺气郁闭
肺气郁闭,可导致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状。
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可出现腹泻、腹痛、 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可导致大 肠实热,出现便秘、痔疮等症状
温病与伤寒病机
温病病机
温热侵袭
温病多由温热邪气侵袭人体而导致。
热毒内盛
温病邪气易致热毒内盛,使人体内脏受损。
阴虚火旺
温病后期易出现阴虚火旺之象,伤及人体阴液。
湿热蕴结
温病邪气可致湿热蕴结,影响人体气机运行。
伤寒病机
寒邪侵袭
伤寒病多由寒邪侵袭人体而导致。
病机_中医基础学
4 正虚邪恋
含义:正气已虚,余邪未尽,但正气难 复,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 相持的特殊病机。
形成: 多见于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 久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致。 转归: 1.增强正气,祛除余邪,病趋好转或痊愈。 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 病邪粘滞缠绵、难以速除, 正气虚,病转迁延或慢性,留下后遗症。
特点:1、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 实热病证。2、高热、面红目赤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阳偏胜
机理: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阳热亢盛
感受温热阳邪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热——壮热、面红、目赤 表现:动——脉数、心烦、躁扰 燥——口渴、便干、苔黄
阳偏胜
2、“至虚之病,反见盛候” “大实之病,反见羸状”
特点:1、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某
(《景岳全书》)
(1)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 病机本质为“虚”,却见某些假实之象的病 理变化。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 退所致。 表现:本虚表实 脾气虚,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 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 等假象
病邪 作用于 人体 机体的正气抗击 1)破坏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 正邪相争 2)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3)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从而影响及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产生 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颈项强,皆属于湿 诸病浮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中医学基础(病机)
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邪气的观点邪气:简称“邪”,泛指全部致病要素。
正气:简称“正”,指人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样保护健康的能力,包含自我调理、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2.发病原理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③邪正斗争的输赢决定发病不发病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3.影响发病的要素①环境要素与发病②体质要素与发病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体质种类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种类决定疾病的证候种类③精神状态与发病病机一、邪正盛衰1.实证:含义: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特色:亢盛、有余、不通形成原由:①外感病的早期或中期;②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
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邪气不盛,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1病理特色:衰败、虚弱、不固形成原由: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损失,脏腑功能衰败,抗病能力低下。
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耗伤。
3.虚实变化(1)虚实错乱形成原由:邪气损正正虚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种类: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逗留或复感外邪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变形成原由: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正气不足,变生实邪种类:由实转虚:实邪耗伤正气,邪去而正气大伤由虚转实:正气不足,推进、气化无力致痰湿水饮、瘀血(3)虚实真假种类:真虚假实:正气虚弱,推进无力“至虚有盛候”真切假虚:邪气内阻,气血郁闭不可以外达“大实有羸状”4.邪正盛衰对疾病发辗转归的影响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康复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常见于重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一、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阳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代谢亢进的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而阴未虚2病理特色:热、动、燥成因:感觉温热之邪,或感觉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病机发展趋向:阳盛则阴病2.阴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阻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聚集的病理状态病机:阴盛而阳未虚病理特色:寒、静、湿成因:感觉寒邪过食生冷病机发展趋向: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1.阴偏衰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液损失,阴不制阳,致使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第七章 病机
第七章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又称“病理”。
其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和人体产生病理反应的全过程及其规律。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归,与患病机体的正气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感邪的轻重、邪气所伤部位等均密切相关。
当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引起邪正斗争。
因此邪正斗争就成为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的斗争必然导致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从而造成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失调,或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失常,或脏腑经络机能的紊乱,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
第一节发病原理发病即指疾病的发生(包括疾病复发)。
人体健康与疾病是相对而言的,正常情况下,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气血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且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状态,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如此人体就处于健康的状态。
人体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的斗争,使人体的某些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出现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形态结构异常,或气、血、津液、精的耗损与代谢失常,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劳动能力,便发生了疾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发生的因素虽然十分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乎人体本身的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简称“正”,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产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物质基础。
正气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人体在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具有抵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使人体免受病邪伤害,而一旦受到损害则能促使其康复的能力。
邪气,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邪气、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及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结石、宿食)等。
这些因素都具有损伤人体的正气,破坏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形态结构的特性。
因此疾病的发生,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中医发病学十分重视人体的正气,强调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或虽有邪气侵犯,正气亦能抗邪外出而免于发病。
中医学基础(中基)试卷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中基)试卷适用专业及层次:中药学、制药工程、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填写在试卷上者答题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异病同治2.阴阳3.滋水涵木法4.藏象5.神6.后天之本7.经络8.气机9.六淫 10.辨证求因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2.金元四大家中,为“补土派”代表,为“滋阴派”代表。
3.《尚书·洪范》中说:“金曰”,“水曰”。
4.火之所胜者为,所不胜者为。
5.宗气是由与相结合,聚于胸中而生成。
6.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和。
7.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8.血液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二是。
9.《内经》有言:“怒则气上,喜则,悲则,恐则气下,……”10.调整阴阳的根本原则是和。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请将最佳答案填在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每小题1分,共30分。
)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古典医籍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士D.以上都不是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A.推动B.兴奋C.温煦D.滋润4.阴阳属性的“征兆”是:A.寒热B.上下C.水火D.左右5.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和火B.土和水C.金和木D.火和土6.属于五行相侮的是:A.肾病及心B.肝病及心C.肝病及肺D.肺病及肾7.以五脏主五志言,下列中何项为错:A.思为脾之志B.忧为肺之志C.恐为心之志D.怒为肝之志8.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肾B.肝与肾C.肺与肾D.肝与脾9.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A.肾B.肺C.心D.脾10.膀胱的贮尿和排尿的功能主要依赖于:A.脾气升清B.肝主疏泄C.肺气肃降D.肾之气化11.“血之余”是指:A.齿B.爪C.筋D.发12.称作“中精之府”的是:A.脉B.胆C.胃D.心包13.《金匮要略心典》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其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载气14.津液输布的通道是:A.脉管B.三焦C.经络D.腠理15.中医学强调人身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A.水谷精气B.宗气C.营气D.元气16. 具有“精专柔和”特性的气是:A.宗气B.营气C.真气D.元气17.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水谷精微B.津液C.精D.营气18. 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是:A.肝肺(左升右降)B.心肾(水火既济)C.肺肾(呼浊纳新)D.脾胃(升降相因)19. 下列所述十二经脉名称错误的是:A.手太阴肺经B.足厥阴肝经C.足少阳胆经D.手少阴心包经20.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头为诸阳之会B.督脉为阳脉之海C.任脉为阴脉之海D.带脉为血海21.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A.外寒B.内寒C.伤寒D.中寒22. 邪气是指:A.六气B.清气C.抗邪能力D.致病因素23.属于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A.阴阳互损B.阴阳格拒C.阴阳转化D.阴阳盛衰2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脏腑机能减退C.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25.“至虚有盛候”的病证性质是:A.真实假虚证B.真虚假实证C.虚中夹实证D.实中夹虚证26. 所谓“实证”的病理是:A.邪盛正衰B.邪盛正未衰C.正衰邪不盛D.正虚邪恋27.“治病求本”之“本”系指:A.正气B.症状C.病机D.邪气28.“阴胜则寒”,治当:A.寒者热之B.寒因寒用C.阴病治阳D.用寒远寒29.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用热远热B.寒因寒用C.寒者热之D.用寒远寒3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实热证B.虚寒证C.实寒证D.虚热证四、多选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A:邪正俱盛
B:邪正相持
C:邪盛正衰
D:正胜邪退
E:正虚邪恋
答案:A
2、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结
答案:B
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A:子宫脱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E:胃下垂
答案:C
4、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
B:胸胁胀痛
C:肌肤甲错
D:面目黎黑
E: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
答案:B
5、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A:气郁
B:气陷
C:气脱
D:气闭
E:气结
答案:C
6、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E:误用辛燥之剂伤津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