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丝绸研究(3课时)

苏州的丝绸研究

第一课时 我眼中的“苏州丝绸”

活动目标:

⒈初步了解苏州丝绸的历史,开题课,制定方案,确定小组研究主题,分组。 ⒉学习如何设计调查问卷。

活动准备:

投影仪、调查表格设计样稿

活动过程:

一.学生的养蚕活动引入

⑴江南地区蚕农养蚕的目的是什么?

⑵蚕丝可以做什么?

⑶苏州又可称为什么之乡?

二.确定主题

1. 提出问题:

你对丝绸了解多少?你想了解什么?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为活动内容的开展创造条件。

2. 讨论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3. 根据发言归纳主题:

⑴中国丝绸的历史

⑵蚕丝的形成过程

⑶丝绸的纺织工艺

⑷美丽的丝绸制品

⑸丝绸与其他面料的比较

三. 成立研究小组

1.在老师指导下,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并选好组长,确定小组研究的方向和名称。

2.师生评价并进一步规范各组主题的表述。

3.讨论研究方法、制定活动方案、讨论组内分工。

4.集体交流评议,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案。

四.总结全课。

1.学生思考、交流

2.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对平时的所见所闻进行初步的了解。

3.小组确定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

4.学生讨论分组,选好组长,写出一份名单。

5.分组进行调查,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资料积累

⒈小组确定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绘制表格;

⒉分组丝绸的历史、过程、工艺等情况,整理数据并分析总结。

活动反思

第二课时 苏州丝绸的历史

活动目标:

⒈方法指导课,学习设计调查表格,学会如何进行调查。

2.知道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能够合理地使用问卷调查这一方法开展研究活动。

活动准备:

投影仪、评价表、调查表格设计样稿

活动过程:

一.回顾各小组研究课题,导入主题。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围绕主题“走近丝绸”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且制定了各组活动方案。在同学们制定的活动方案中,老师发现多数小组选用了表格调查的方法,老师也很赞同,这种方法调查的对象多、信息针对性强。要进行此类调查,必须先学会科学地设计调查表格。

(板书:设计调查表格)

今天,我们就围绕各小组的课题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

二. 认识调查表格

出示表格样品:

调查感想

组织学生认识、了解表格上的选项和表格分布。

三.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格

1.每人围绕小组子课题设计一个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表格标题确定后,小组合作,把写有题目的纸条合并贴在一张纸上,同时完成表格绘画、栏目设置等内容,形成本组的课题研究调查表。

3.教师组织学生论证、修改。

蚕房见闻

写一篇小小的说明文,讲述养蚕方法,小组交流后整理成文。

资料积累

⒈《苏州丝绸的历史》样表

⒉《神秘的丝绸之路》样表

3. 《蚕丝的形成过程》样表

4. 《丝绸与生活》样表

5.《 丝绸与其他面料的比较》样表

活动反思

第三课时 设计丝巾

活动目标:

⒈收集相关资料,明确参观目的,做好参观准备工作。

⒉各组展示调查整理成果。

活动准备:

各组制作的调查表、投影仪、ppt 、照片、各种丝巾等

活动过程:

一.明确调查要求

1.各小组按课题分组调查,认真完成调查报告。

组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2.各小组在参观苏州丝绸博物馆时注意结合所搜集到的资料、图片进行归类整理,拍摄所需要的照片。

3.参观完毕后进行分组整理: 学生根据自己参观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并完

成图表、贴上图片、配以文字说明。

二.其他参观注意事项

请学生讨论明确参观博物馆时的文明礼仪等其它方面的注意点。

三.做好参观准备。

四.活动成果交流

1.每组根据制作完毕的表格内容以及ppt 照片等,利用多媒体在班上进行汇报。 ⑴中国丝绸的历史

⑵蚕丝的形成过程

⑶丝绸的纺织工艺

⑷美丽的丝绸制品

⑸丝绸与其他面料的比较

2.学生演讲活动

学生演讲,从各个角度来赞美苏州的丝绸文化,展望四周丝绸的未来。

五.设计丝巾活动

1.讨论思考:学生通过讨论,了解中国丝绸源远流长的历史,体会蚕农养蚕的辛劳并探讨关于蚕的科学知识,思考丝绸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例如:丝绸虽然是苏州的骄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丝绸似乎远离了人民的生活。如何发展苏州的丝绸事业,又将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新话题。

2.欣赏体验:设计丝巾

⑴展示丝巾。

在班级的展示窗中布置各种美丽的丝巾,请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丝巾,让学生欣赏丝绸的美丽。

⑵教师示范。

A 、教师讲解图形。

如:简单的几何图形;可爱的小动物造型;简单的条纹装饰。

B 、现场示范丝巾的设计。

C 用铅笔构思图案。

D 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设计时要有自己的创意。

E 学生用色笔涂色。

F 完成设计稿。

⑶作品展示。

A 按人物、动物、图案、花卉等对作品进行分类。

B 给作品贴上标签,标签上写上作品的名称、创意、制作人、时间。

六.活动评价

“苏州的丝绸”活动评价表

我参与的主题活动:

□1.走近丝绸、设计调查表

□2.参观苏州丝绸博物馆

□3.姑苏——丝绸之乡

我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怎么解决的?

我是否满意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非常满意

我与同伴的合作是否愉快?□不愉快 □愉快 □非常愉快

我最愿意与谁合作?为什么?

我最不愿意与谁合作?为什么?

用一小段话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签名:

同伴对我的评价和建议:

签名:

总评分: (涂星计分,满分5星)

四、小组交流

【参考资料】

㈠丝路花雨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因朝代不同,西去目的地的不同,它并非只有一条,但主要线路有三条:沿天山山脉北侧的是天山北路,沿天山山脉南侧的是天山南路,沿昆仑山脉的是西域南道。这三条路,由北至南依次为北道、中道、南道。北、中、南三路在新疆楼兰之前,基本呈现出一条路,即:西安——兰州——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玉门关(阳关)——楼兰。

㈡苏州丝绸的历史

苏州为春秋吴国古都。地处太湖之滨,千里沃野,遍地蚕桑,为生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其丝绸生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三国吴时,已开辟海上丝路向罗马、日本等国出口。唐宋时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在虎丘塔和瑞光塔出土的五代和宋代锦、绫、绢和印花绸,锦花经贴,技术之精湛,堪为后世赞颂。明清时期,苏州为著名的“江南三织造”之一,宫廷织造或民间丝织,规模和水平均为全国之冠。建国以来,苏州丝织业的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新老品种畅销国际市场,饮誉世界。

㈢苏州丝绸博物馆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位于北寺塔风景区。馆内设有序厅、古代厅、蚕桑居、桑园农家、织造坊、中厅、近代馆(明清一条街)、现代馆(锦绣苑)等。其间既有丰富的文物系列,又有奇妙生动的操作表演,观众还能亲自动手参与,科普知识性强。开馆以来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普遍赞誉,特别是大中小学校先后把该馆列为校外科普教育基地。

开设科普项目主要有:《蚕丝之光——丝绸的由来》科普片放映与科普知识竞赛;栽桑养蚕科普实践;缫丝织绸手工操作等等。面向青少年群体,项目参与性强,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地址:苏州市人民路661号

资料积累:

⒈ “苏州的丝绸”活动评价表

⒉ 参考资料:丝路花雨、苏州丝绸的历史、苏州丝绸博物馆。

活动反思:

古老的丝绸文化

引言 鑫缘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在鑫缘的丝绸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产量上已赶上并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绸都:苏州、杭州、湖州与吴江盛泽。丝绸业一直是海安及至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海安地区不仅是我国真丝绸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有着“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茧丝绸生产基地”和“中国湖桑之乡”之美誉。以“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三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保有量,鑫缘集团成为我国专业从事桑蚕良种选育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制丝、丝织、真丝服饰、真丝家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研发与生产经营的品种齐全、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的集群产业。“鑫缘”牌桑蚕丝、蚕丝被、丝绸等产品研发加工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丝绵功能性整理技术、天然彩色加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国内较有影响的茧丝绸特色产业群。实施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发生产丝绸文化艺术创意新产品,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优势。同时也是我国丝绸行 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史话:古老的丝绸文化 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成功地驯化了野生的桑蚕,利用它所吐的丝织造丝绸织物。根据我国丝绸遗存的分布地区来看,蚕桑丝绸生产早已普及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一些地方丝绸名产。当时丝绸生产的重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魏晋之后,北方受战乱困扰,南方经济相对稳步发展,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长江中下游特别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在安史之乱后发展很快,到唐后期基本形成了黄河下游地区、四川巴蜀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到宋室南迁,南方更加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尤其是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很多以丝绸为主业的专业城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丝绸专业市场。元代起,棉花种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带。至此蚕桑丝绸生产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南方大量生产丝绸,北方则大量消费丝绸。 独具魅力的丝绸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已深深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衣的生活,而且还丰富了其他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如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舞蹈、民俗等,在这些领域内总能找到与丝绸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商业交流的纽带,联系着遥远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往来,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苏州丝绸研究(3课时)

苏州的丝绸研究 第一课时 我眼中的“苏州丝绸” 活动目标: ⒈初步了解苏州丝绸的历史,开题课,制定方案,确定小组研究主题,分组。 ⒉学习如何设计调查问卷。 活动准备: 投影仪、调查表格设计样稿 活动过程: 一.学生的养蚕活动引入 ⑴江南地区蚕农养蚕的目的是什么? ⑵蚕丝可以做什么? ⑶苏州又可称为什么之乡? 二.确定主题 1. 提出问题: 你对丝绸了解多少?你想了解什么?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为活动内容的开展创造条件。 2. 讨论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3. 根据发言归纳主题: ⑴中国丝绸的历史 ⑵蚕丝的形成过程 ⑶丝绸的纺织工艺 ⑷美丽的丝绸制品 ⑸丝绸与其他面料的比较 三. 成立研究小组 1.在老师指导下,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并选好组长,确定小组研究的方向和名称。 2.师生评价并进一步规范各组主题的表述。 3.讨论研究方法、制定活动方案、讨论组内分工。 4.集体交流评议,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案。

四.总结全课。 1.学生思考、交流 2.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对平时的所见所闻进行初步的了解。 3.小组确定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 4.学生讨论分组,选好组长,写出一份名单。 5.分组进行调查,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资料积累 ⒈小组确定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绘制表格; ⒉分组丝绸的历史、过程、工艺等情况,整理数据并分析总结。 活动反思 第二课时 苏州丝绸的历史 活动目标: ⒈方法指导课,学习设计调查表格,学会如何进行调查。 2.知道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能够合理地使用问卷调查这一方法开展研究活动。 活动准备: 投影仪、评价表、调查表格设计样稿 活动过程: 一.回顾各小组研究课题,导入主题。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围绕主题“走近丝绸”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且制定了各组活动方案。在同学们制定的活动方案中,老师发现多数小组选用了表格调查的方法,老师也很赞同,这种方法调查的对象多、信息针对性强。要进行此类调查,必须先学会科学地设计调查表格。 (板书:设计调查表格) 今天,我们就围绕各小组的课题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 二. 认识调查表格 出示表格样品: 调查感想 组织学生认识、了解表格上的选项和表格分布。 三.小组合作,设计调查表格 1.每人围绕小组子课题设计一个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表格标题确定后,小组合作,把写有题目的纸条合并贴在一张纸上,同时完成表格绘画、栏目设置等内容,形成本组的课题研究调查表。 3.教师组织学生论证、修改。

丝绸发展的历程

丝绸发展的历程 初级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可视为中国丝绸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中,丝绸生产的各项技术初步形成。 人们已具有较高的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当时采用的是原始腰机,能织出平纹组织,也能编出丝带、绞丝织物。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初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已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 通往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已初步开通。 辉煌的战国秦汉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秦汉丝织品种空前丰富,有绢、纱、绮、罗、缟、素、锦、縠等品类。縠是一种极为轻薄的丝织品,所以古人用雾来形容它。 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仅马王堆出土的绢颜色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赤色等十余种。 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富贵之家不仅衣服,帷帐也要刺绣。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 战国秦汉时期,脚踏板在织机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较完善的提花机已在此时出现。经锦的定型及绒圈锦的诞生都说明丝织提花技术已达极高的水平。总体而言,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正式开通。至迟在5世纪中叶,丝绸传入波斯,接着传入欧洲,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在欧洲发展。 转折的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现象,它导致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中逐渐注入新的内容,终于在隋唐之际出现了较大的转折。 在织造技术方面,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被大量使用,绞经织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织机的类型也随之换代和更新。 在印染技术方面,大量新染料得到使用,如红花、苏木、靛蓝等,许多新的印花方法被发明或被采用,防染印花法在这一时期占了上风,使唐代各缬(xié)名扬千古。

震泽丝绸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震泽丝绸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苏州震泽镇素来享有中国“蚕丝之乡”美誉,勤劳勇敢的震泽人在丝绸产业日渐萎缩的时候默默坚守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珍宝,并不断从丝绸的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改进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创新,震泽目前已经聚齐大小蚕丝被企业160家,形成了从养蚕、抽丝、生产、经营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成功将丝绸做成了震泽的“文化名片”。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方法,旨在总结出震泽丝绸文化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震泽;丝绸;创新 2007年底,震泽镇被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中国蚕丝被之乡”称号。2013年,震泽镇又将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授予的“中国蚕丝之乡”名号收入囊中。如今,震泽丝绸企业上榜“中国驰名商标”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4个、江苏省名牌4个。2015年13个“中国优秀丝绸创新品牌”,震泽独占5席。要知道在十年前,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养蚕行业机械化水平低、养蚕收益率不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震泽的蚕桑产业曾经严重萎缩。年饲养蚕种从乡镇合并之后锐减,减幅达87.4%;桑园面积大幅减少,减幅高达49.69%。整个吴江丝绸产业只剩下一家缫丝厂,产量不足1600万米。震泽是如何在短短几年重振当地丝绸文化的可以被当做地方发展特色产业的教科书。 一坚守震泽丝绸文化 1 坚守质量底线 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通报蚕丝被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专项抽查情况,在随机抽取的135家企业、154 批次蚕丝被产品中,抽检不合格率为51.9%,其中有不少知名品牌。而来自“中国蚕丝之乡”震泽的 4 家企业、5 批次产品全部合格。其中,规模企业慈云蚕丝、山水丝绸、丝立方共有4 个批次产品抽检合格,规模较小的锦泽依家,1 个批次产品抽检合格。1震泽丝绸的高质量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震泽丝绸企业的行业自律:2012年,太湖雪与太平洋保险签约,发布“假一赔十”承诺;2013 年,丝立方携手中国人保,至今没有开出一张理赔单;慈云坚持“用人品做产品”,摒弃任何形式代工,建厂23 年来从未收到一起产品质量投诉;山水丝绸从原料、设计到加工,每个环节精益求精,而且不实行计件考核,员工的首要任务不是追求数量,而是保证品质。不仅仅是大企业坚持品质,新兴的企业也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虽然我们论规模排不上号,但在蚕丝被行业,没有什么比质量更重要。我们的产品都经过质检中心严格检测,宁可麻烦一点,利润薄一点,也要用上等原料。”锦泽依家的创始人宋卫芳这样说道。另一方面是政府对丝绸品质的严格监督。2009年,震泽发布了全省首个《蚕丝被联盟标准》,明确规定震泽蚕丝被必须为100%的桑蚕丝,此标准远高于蚕丝被50%蚕丝填充量的国家标准。此外还制定了蚕丝被联盟标识,只有符合该条件的企业才能使用。二是建立丝绸检测平台。“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13年在震泽设立办事处,成为其在乡镇一级唯一单独设立的派出机构,免费为企业提供从蚕丝原料到出厂成品的质量检测,对不合格的产品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2 坚持良性发展 震泽丝绸目前拥有大大小小的丝绸企业160余家,有太湖雪、慈云、山水、丝立方和辑里这样的大企业,被誉为震泽丝绸“五朵金花”。也有绿中缘、怡泰祥这样的新兴企业,被誉为震泽丝绸的“小花”。震泽丝绸业坚持“金花领衔,小花紧跟,百花齐放”的发展理念,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竞争关系,但更是互利关系。因为每一朵花都是扎根“震泽丝绸”这片土壤的,如果因为个别企业让这片土壤土质变差,不利于所有震泽丝绸企业的发展。大家共同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丝绸文化,震泽蚕丝产业的未来才会更加繁茂。 2015年,国家茧丝办主任陈国凯调研震泽时说:“一个小乡镇,打造了一条丝绸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特色和亮 1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黄亮苏报通讯员汤伟忠. 解读震泽蚕丝的情感密码[N]. 苏州日报,2015-11-20A01.

丝绸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古代丝绸的地位和作用 论点:研究丝绸文化的作用 摘要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丝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丝绸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先导,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1]。世界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丝绸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丝绸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丝绸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研究丝绸文化,既有利于我们把握丝绸文化的发展脉络,又有利于我们发掘丝绸文化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所能发挥的现实意义。 重点词:丝绸文化中国作用 丝绸文化的作用: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丝绸文化对纺织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外来丝绸文化对本土纺织业的发展与革新所产生的作用更为巨大。中国的丝绸进入欧洲各国后,各国君主们纷纷建立与发展本国的丝织业。在此过程中丝绸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断完善、不断丰满的。例如西欧抽丝织绸工人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融于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力之中,使纺织技术日益精湛、科学,成为近代工业的先导。正是由于这种极富创造性的糅合,极大地丰富与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国外丝绸文化形成后又反馈

苏州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

研究性学习 主题名称:文化生活 课题名称:社会生活中的文化 组长:邱丽萍 小组成员:邱丽萍彭薇陈丽娟 指导老师:郁金福

苏州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 苏州的传统节日从历史源流上溯源,都是根植于历史积淀深厚的吴文化这片富庶沃土,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形成了具有苏州地方特色传统节日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这些传统节日的孕育和文化的形成,向上可以追溯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两千多年来,苏州节日文化经历了发生、发展、嬗变的漫长过程,从其发展过程来看,至少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稻渔并重、船桥相望:景观独特的水乡文化”;“吴歌、昆曲、吴语小说:土语十足的吴语文化”;“尚武与重文:由刚及柔的民风习性”;“融摄与更新:适时顺变的开放功能”。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已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三山文化。在古代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苏州节日文化对于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对海外主要是传播;从明代中叶开始,则逐渐变为愈来愈多地吸收海外文化,并向中原传播,发展成为独具风采的吴语文化。 在苏州的节日及其文化研究中,苏州节日文化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历史最长、涵盖面最广。今天我们来研究苏州节日和文化就要注意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目的是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经过我们问卷调查和深入街巷乡村的走访,我们现将苏州的节日综述如下: 苏州地区旅游节庆西山太湖梅花节3月1日—10日 虎丘花会3月—5月 拙政园杜鹃花会3月—6月 甪直水乡服饰文化节4月 南浩街神仙庙会5月 拙政园荷花节7月—8月 虎丘庙会9月—10月 中国丝绸旅游节9月20日—25日 苏州天平红枫节11月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12月31日23时起 苏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轧神仙农历四月十四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农历六月初六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农历六月廿四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

丝绸文化简介

3.丝绸文化简介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丝绸从那时起,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是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诸文化的遗址。 关于丝绸中国有一个悠远的传说:远古时代,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后世民间崇奉嫘祖为养蚕的蚕神,黄帝为织丝的机神。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里,不少诗篇是以蚕桑丝绸为题材的。如《诗经》中反映妇女从事农桑事业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 大量对蚕桑丝绸的描写,可以窥见丝绸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中国流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神话和传说。如蚕马神话、螺祖教民、天仙配等等,都以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艺术地概括了人们对蚕桑丝绸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蚕桑丝绸的亲情。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纤维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一富有诗意的美好名称,最初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公元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条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曾使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四大文明古国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两千一百多年前,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前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也是一条最长最古的丝绸之路,它横贯亚洲,直达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代交通要道,因运送中国

苏州现代丝织业浅述

苏州现代丝织业浅述 苏州现代丝织业浅述 商大民 说明:对刚刚流淌过的苏州现代丝织业的历史,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应该说还不到述史之时。或许是对该产业情结太深之缘,力求试着以淡定、客观、公允之心态,分上、中、下三篇成文,并求教于熟识苏州现代丝织业并感兴趣的诸位专家、同学与同业朋友。文中史料均实,但判析之语,仅为本人一家的“事后诸葛亮”之言也。 苏州丝织业历经风雨坎坷,进入现代之后,得到前所未有发展。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初,一度登上辉煌的顶峰。然而在之后的短短七、八年间,黯然告退:近乎90%的丝织产能,或退出,或转移,其中沿袭千年并凝聚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绸缎织造,全部告罄。一部苏州丝织业历史的现代部分,真可谓既能欣喜,又有无奈,更透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上篇

(1949年-1978年) 一、丝织产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丝织业景况仍十分萧条。在经济恢复过程中,1950年5月国营中蚕上海进出口公司委托东吴、千里、大中、美彰等绸厂加工代织,并收购存货,以维持生产。这一救助措施,使得在风雨飘摇中的苏州丝织业,又一次显露生机。1950年到1955年的六年间,代国家加工销售的绸缎,从开始占生产总量19.78万米的25.72%,提高到占生产总量445.84万米的99.97%。苏州丝织业迅速得到恢复。 国家对绸缎产品实行委托加工,既扶持了私营丝织工厂,又可以通过绸缎的出口赚取外汇或进行易货贸易,一举两得。自1950年起,苏州所产的古香缎、塔夫绸、花累缎等,就作为易货贸易,销往苏联、东欧、蒙古,也少量销往香港。当时仅1匹塔夫绸就可以换回1吨国家最为紧缺的钢材。逐渐地由国家统一销售遂成为主渠道。据1955年上半年统计,由工厂自销的绸缎仅2270米,只占总产量的0.12%,已经微乎其微。这表明,丝织业是苏州第一个出口导向型产业,也是全市最早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的行业。 工业与贸易的严格分开,为计划经济模式所限定。1950年时,仅东吴绸厂一家就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和香港等地有一批直接销售的老

人类历史发展与动物·蚕与丝绸文化篇

人类历史发展与动物·蚕与丝绸文化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再次成为社会共识。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野味”坚定说不,与动物和谐共处,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大自然和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的标准答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离开动物,人类就难以很好地生产生活,人类历史也就难以快速推进发展: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最早的牛是用来帮人们耕耘的,如老黄牛负责旱地,大水牛负责水田;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在战场态势和战争胜负上的作用至关重要,蒙古族就是依仗骑兵横扫亚欧大陆。除此之外,在生物科技方面,动物仿生学也为人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创新。 近期我们专门推出几期节目,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几种动物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和历史渊源。重点给同学们讲一讲动物和人类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化故事。今天我讲第一集:蚕与丝绸文化。 说到蚕,同学们一定都听说过,有的说不定还亲眼见过,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有的会说白白胖胖的蚕宝,有的会说鼓鼓囊囊的蚕茧、有的会说缠缠绕绕的蚕丝,还有的会说摇头晃脑的茧蛹,当然有的同学也会把飞蛾这样蚕的成虫也当成蚕的一种存在形体。有的同学一定怀疑下面我就会讲蚕的养殖、种类和生活习性了,不是,我这里不讲蚕的自然属性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大家在课本里都有过了解和学习,这次我主要想告诉大家蚕身上衍生出来的丝绸文化。为什么我要讲蚕与丝绸文化呢?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也最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明。

讲蚕和丝绸文化,首先要说一说关于蚕起源的传说:传说螺祖本为西陵之女,后来做了黄帝的夫人,是最先教民育蚕抽丝之神,后世尊为“先蚕”,所以螺祖又叫“先蚕娘娘”,也称“蚕母”。古代蚕农之家必祭祀螺祖,螺祖成为农村妇孺皆知的大神。《资治通鉴》中写道:“西陵之女螺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始治丝以供衣服。” 我国自古以来号称“农桑立国”,几千年来,植桑养蚕在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丰富的蚕桑文化。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从此人类就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是国人的骄傲。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从图腾文化来看,在上古时代,各个部落都有着自己的图腾,比如胡族为狐狸图腾,朝鲜族为鱼图腾,有熊氏族为天龟图腾,绝大多数图腾在民族融合、社会发展中慢慢消亡。但是虞氏族虞舜的蚕图腾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沉淀、发展,最终演变成了为现代人们所熟悉的“龙”。 蚕图腾之所以能在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甚至得到发展,这就和蚕桑文化在古代重要的地位密不可分。上古时期,夏族有虞氏的舜是当时的首领,他生性宽厚仁爱、贤明有德。舜在全氏族大力推广种桑养蚕、缫丝织帛,命他的妹妹前去跟桑王去研究嫁接桑树,命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钻研养蚕织帛技术,开发丝帛文化。因此当时的蚕桑文化发达迅速,种桑养蚕也非常的普遍,蚕桑巢织已是当时

2019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章节【完整】

2019智慧树知到《中国蚕丝绸文化》答案 章节【完整】 第一章 《幽风?七月》出于《诗经》,是描写幽地人民从事丝绸生产的诗篇。对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秦国一部记载官手工业生产的典籍。 错 唐代机械改革家马钧改革了绫机,提高了生产效率。 错 联珠动物纹样是北朝至唐代流行的一种外来丝绸纹样。 对

《耕织图》描绘了中国古代蚕丝绸的生产全过程,诞生于北宋。 错 在商代有学者认为,()与金(青铜)、玉一样,都是专门的礼用材料。 帛 所谓十二章纹,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 《尚书?益稷》 汉唐时期丝绸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是()。 中原和四川地区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丝绸服饰是()。 素纱单衣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是()。 苏南和浙江

第二章 考古发现,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古墓中,发现了中国战国时期的织锦和刺绣。 对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发现了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错 在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38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 对 “币”的原意就是丝绸。 对 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是李希霍芬。

错 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更悠久。 对 利玛窦是在清朝时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错 南怀仁是通过一场历法比赛得到了康熙赏识? 对 陆上的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 西安(长安) ---------------- ----支付5元---- ①购买完整版答案一科 ②免费代考期末一科

联系 QQ:3570709496 ----------------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蚕、桑、丝、帛。 A.对 B.错 2在唐代买房子、马、田地都可以用丝绸交易。 A.对 B.错 3成语“两厢厮守”中提到的做箱子的木材,是来自古桑树。 A.对

探析《红楼梦》中的丝绸文化

探析《红楼梦》中的丝绸文化 摘要: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于清代江宁织造局世袭织造之家,耳濡目染的丝绸文化伴随着他的呕心沥血之作。笔者透过《红楼梦》从丝绸品种和丝绸纹样两个方面探讨分析清代中后期的丝绸发展状况和丝绸文化折射出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红楼梦;丝绸品种;丝绸纹样;文化 中国古典名蓍《红楼梦》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说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引得众文人墨客为之动容,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人称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涉猎广泛,不同行业的人们,从这部名著中都会搜寻到本专业的蛛丝马迹。丝绸作为我们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载体,也不例外。更令人鼓舞的是,据历史考证曹雪芹的祖上曾为清代江宁织造局的世袭织造(官职名),历任达六十年之久。《红楼梦》前八十回中频繁接触到与丝绸相关的服装及饰物,丝绸面料,陈设用品等,其专业知识的精确宽泛,品类的繁多和真实,无不令人惊叹。曹雪芹向我们生动详实地展现了清代中后期的丝绸发展状况,浓郁的丝绸文化气息从原著的叙写中可窥见一斑。笔者凭浓厚的兴趣,在此斗胆从两大方面对《红楼梦》(下简称《红》)的丝绸文化作条分缕析,以飨读者,慰己夙愿。 1 琳琅满目的丝绸品种 《红》中荟萃丝绸品种不下十几种,虽不全面倒也丰富,现分类粗作整理,并加以解释。 1.1薄型织物 纱罗是质地轻薄,纱线组织稀疏的丝绸织物,“方孔曰纱,椒孔曰罗”,唐代美其名曰“轻容”,即所谓的“纱之至轻者曰轻容,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新疆古墓中出土的唐代白地绿花罗,丝线细如毫发,光洁的罗面上印着翠绿的枝叶,微风掠过,轻罗如云雾缭绕,似香烟飘浮。,所以古人常以“蝉翼”“轻烟”来比拟轻薄柔软的纱罗,红楼梦中称纱罗为“软烟罗”“霞影纱”,真是令人叫绝。且听第四十回,贾母由窗纱引发的一番议论:“那个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软烟罗。那银红的叫作“霞影纱”。“老祖宗”简直既是丝绸专家,又是艺术家,既内行,又有诗情画意,颇值玩味。刘姥姥离开贾府之际,收到赠别礼品,其中就有“实地子月白纱“,实地纱是纱

丝绸文化 论文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姓名:李恬学号:201131140410 学院班级:经管学院11级国贸2班 众所周知,丝绸是一种舒适、高雅的织物。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真丝绸一直到现在都还属于比较名贵的织品,是制作各种高级衣物常见的原料,其质地之光滑柔顺美丽常常令女人们为之倾倒。在女人们眼里,丝绸从来都是人间最美丽的云彩。华丽的绫、罗、绸、缎来源于蚕吐的丝,蚕在生物学上是属于鳞翅目的昆虫。 关于丝绸的起源,正史中记载着我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元《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几千年里,桑蚕丝织与粮食生产一样重要,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而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古代政治家重点关注的产业经济和财税来源,中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种粮和养蚕,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也是与此有关的织丝和刺绣,它比制茶、制瓷都要普及得多。 西域文化在世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翻开人类古代文明的实测,可以看到,在黄河流域有古中国文明,在印度河流域有古印度文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亚述文明,尼罗河有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有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但当时由于交通不发达,工具的落后,各文明之间在很长

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丝绸文化论文 ——丝绸文化地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丝绸文化地发展历程 【摘要】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地象征,中国古老地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地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地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地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地品质、精美地花色和丰富地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关键字】丝绸文化发展历程影响 丝绸文化地含义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地概念,广义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地总和.狭义地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地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地总和.它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地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桑蚕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丝绸文化是亚文化地一种,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 悠久地发展历程 起源 丝绸起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蚕神献丝”“天神化蚕”地故事.相传,中西陵氏之女,黄帝地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地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而专家们根据考古学地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地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可以说在相当长地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丝绸地国家.而中国丝绸地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丝绸文化地摇篮. 西周至秦汉时期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地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地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地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地一个重要地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地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地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地.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地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地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地地步.贸易地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地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亚欧大陆地“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架起了桥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地纽带.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地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地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地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地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地水平.丝绸地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地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地发展,不但"丝绸之路"地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地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地生产和贸易为唐代地繁荣做出了巨大地贡献.

苏州人文环境

这次,人文精神俨然从边缘来到中心位置,如果能在制度层面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对接点,那么,它必将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此找到安身立命的居所。目睹苏州近几年城市嬗变,的确为人文精神在城市的复兴中,提供了不可小视的现实理由。 苏绣的双面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有座匠心独具的雕塑,呈现螺旋上升结构,雕塑上刻着两个字—“圆融”。这是苏州城市变迁的一个鲜明标志,它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就是—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共生。所以,回味苏州近年来一鸣惊人之变,发人深醒之处,其实并不仅只是GDP的跳跃增长,科技产业旋风的高调掀起,更耐人寻味的是,苏州的现代化与科技化进程,为什么竟没有割断与传统的联系?千百年来的老街古巷为什么可以完好无损?为什么旧貌不改,却依然能够另塑新颜?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认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所有的城市都努力往“现代化”的方向走去,但城市发展的目标其实不应该是在“现代”那一端,而是在传统与现代这两点的中间。 显然,苏州就是一个沿着传统与现代交汇互融的方向走去的城市,不但古风依旧,又一步踏上了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原因之一也许是,苏州人深谙“双面绣”之道。

凡是亲眼目睹过苏绣技法的人,都会被“双面绣”的高超技艺所折服。苏州副市长朱永新形象地指出,苏州的城市发展就如同“双面绣”: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协调地合为一体。 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140个城市与它同时代建城,如今仅存六个,而苏州是惟一在原址上没有变迁的城市,被称为城市中的“活化石”。1000年前宋朝平江图所展现的城市格局一直未变,“凝固”至今,不仅安顿了人的肉体,也安顿了人的精神。粉墙黛瓦的建筑、雅俗共赏的评弹、惟一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昆剧等等,多种文化形态成为苏州最大的财富。 很多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跟苏州比,但是从文化的长度、厚度和宽度来看,国内却鲜有可比者。从明清开始,文化发展就成为带动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使它一度成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苏州也是整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方,文庙里面记载着最早的工人罢工。明清两朝全国的行会总部大部分都建在苏州。 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赋予苏州的独特人文精神,今天再次成为苏州崛起的强大根基和动力。在古韵与今风合奏齐鸣之下,苏州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市转型之路。朱永新说,人文精神是苏州这个城市品牌最主要的特征,也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吴地蚕桑丝绸文化

吴地蚕桑丝绸文化 在世界上,中国人最早把一种野生昆虫驯化成服从人类意志的“蚕宝宝”,让其吐出缕缕雪白的蚕丝,美化人类的生活。丝绸也赢得了“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吴地就有蚕桑丝织活动。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新石器遗址的下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一小片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绢片的年代为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中国是丝绸文化的发祥地,而吴地则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魏晋时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太湖流域吴文化的发展。太湖流域土地肥沃,但由于地势低洼,降雨量充沛,历史上水患频繁。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派8千士兵屯驻太湖流域,负责修治、疏浚水利工程。吴地军民同心协力,挖深河道,用淤泥筑起堤坝,形成了少则数十亩、多则上百亩的圩田。挖深的河道便于排洪、引水,加高的圩埂又能护田,大大加强了太湖流域的防洪抗洪能力。圩田种稻,圩埂植桑,田蚕相得益彰。旱涝保收的“圩田”,大大促进了吴地稻作文化和蚕桑丝绸文化的发展。南宋时,临安(杭州)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吴地成为中国丝绸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明清之际,吴地的丝绸文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东亚,乃至全世界。 太湖流域原先的桑树称“荆桑”,也叫野桑。宋时,太湖流域的蚕农从黄淮流域引进了经嫁接的鲁桑,学会了桑树嫁接技术。荆桑根须发达,能从土壤中充分吸收养分,但桑叶既小又薄,出叶率不高;鲁桑的桑叶既宽大又厚泽,但根须不够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逊于荆桑。太湖流域的蚕农通过荆桑与鲁桑的嫁接,培育出了一种新的品种――湖桑。湖桑,吴地俗称“家桑”,兼具荆桑与鲁桑的优点,成为一种优良的桑树品种。 明清之际,湖州菱湖一带的养鱼业十分发达。清代诗人厉鹗在《菱湖诗》中写道:“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当地农民在鱼塘堤埂上“播谷种蔬,树植蚕巢”,让鱼与桑形成良性的食物链,即桑叶喂蚕,蚕沙(蚕屎)喂鱼,鱼塘淤泥作为桑林肥料,这便是颇具特色的“桑基鱼塘”。

丝绸文化论文

丝绸文化论文 --丝绸在现代的发展及前景

丝绸在现代的发展及前景 【摘要】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但当今纤维及合成技术等的发展使得丝绸在现代的发展并不十分景气,丝绸文化的发展更是停步不前。因此,重新看待丝绸,让丝绸焕发新的活力,让丝绸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是我们新一代华夏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关键字】丝绸现代发展前景 1丝绸市场发展现状与特点 1.1 纤维产业总的发展趋势 人造纤维只有1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人类都依靠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应用于纺织服装和其它生产领域。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合成纤维先后问世,量大价廉,大大丰富了纺织纤维总产量和使用范围,成为天然纤维的竞争对手。合成纤维的原料是石油,但地球的石油资源30-50年后即告枯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人口的增加、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回归自然和爱护环境的低碳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1.2 国际上发展丝绸的必要性 开发新的天然纤维资源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天然纤维使用量占到纤维总使用量的40%。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消耗的总量一定是不断增长的。这个比例即使维持不变,也需要增加数百万吨的供应量。 在世界范围内棉花产量受耕地面积限制和粮食安全的影响,近20年一直稳定在二千五百万吨左右,再要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以羊毛为主的天然毛纤维会受草场面积限制,大量增加饲养量将导致草原沙漠化加剧,对本就比较脆弱的草原生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桑树本身不占用良田,可以保持水土,即使不养蚕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通过采摘桑叶养蚕对提高贫困地区人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丝绸产业的发展符合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茧丝及相关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中,能同时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蚕农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茧丝绸产业都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扶持。综合比较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是既满足纤维增长需求,又有利于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1.3丝绸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茧丝绸行业,不仅不与粮棉争地,而且有利绿化环境,涵养水源;还可为城乡劳动力新增就业机会。茧丝绸行业独具的良好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必将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凸显其独特作用。 丝绸产业具有显著的循环经济特色,桑、蚕、丝浑身是“宝”,桑叶、桑果、桑条、桑皮、蚕蛹、蚕沙,均可物尽其用,丝绸产品广泛应用于从航天航空到人们

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丝绸文化论文 ——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关键字】丝绸文化发展历程影响 1丝绸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 丝绸文化是人们在丝绸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它集中反映在与丝绸相关的历史记载、文物遗迹、诗歌文章、人物传记、工艺美术、织绣产品、雕刻绘画、宗教信仰、风俗礼仪、桑蚕丝绸生产等各个领域之中。丝绸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悠久的发展历程 2.1起源 丝绸起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蚕神献丝”“天神化蚕”的故事。相传,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而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而中国丝绸的文化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丝绸文化的摇篮。 2.2西周至秦汉时期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是很深远的。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架起了桥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2.3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了。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宋元至明清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阻碍也十分突出,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布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3独具魅力的丝绸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已深深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衣的生活,而且还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