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

合集下载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十分不利的隐患。

这里从城市综合防灾的发展现状、城市防灾基本内容、城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城市抗灾能力分析、城市综合防灾信息系统这几个方面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做了简单概述,简要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的意义与作用,对加深人们的城市综合防灾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灾害评价;防灾信息系统1.引言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工业化显著提高,城市化的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人类的居住分布在城市越来越密集,以发达城市为中心形成了无数的环形城市圈。

这样的人口密度分布虽然可以让大城市的经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但却把各种城市灾害的影响成倍放大。

现代城市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概率与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为例,由于城市交通发达的缘故,疫情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疾病传播更快,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地震减灾法》。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990至2000年期间的十年定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这标志着国际灾害防治研究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项目,在典型城市开展大规模防灾减灾项目和研究、地震减灾规划专题研究和城市综合减灾工程研究。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不断与相关学科交流和融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应用于灾难研究。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国力逐渐强盛,对城市灾害的防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综合体系,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对于单项灾害种类的防灾减灾规划相对突出,但是综合性的灾害预防管理系统仍存在缺陷,防灾内容稍显不足。

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研究

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研究

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研究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地质环境的特征和演化过程,评估不同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的影响,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一、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内容1.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与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地下水、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征和演化过程,了解不同地质环境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

2.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响应,例如土地开发、矿产资源开采、水资源利用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性。

3.地质环境对自然系统的影响:探讨不同地质环境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如地下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地质构造对气候的影响等。

4.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地质环境评价的目标和需求,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对不同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估。

二、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地质环境要素进行实地观察和采样,获取地质环境的基础数据。

2.遥感与GIS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地质环境评价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3.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研究不同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可能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4.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采集大量地质环境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环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地质环境变化的规律。

三、地质环境评价的应用1.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价,确定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预测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

2.矿产资源开发: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价,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质量和开采条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3.地质灾害防治: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评价,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灾害防治措施,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

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地质环境特征是指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工艺、地形地貌等因素形成的特点。

地质环境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地质环境特征中,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构造背景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例如,地震是地球构造活动的结果之一,与地球板块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就会相对较高。

而另一方面,构造背景的不稳定也容易导致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因此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中,需要重点考虑地质构造的特点。

其次,地形地貌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会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陡坡、悬崖等地形特征容易导致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

而河流河道的特征也会影响洪水的形成和演变,从而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

因此,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一环。

此外,地质工艺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考虑因素。

地质工艺是指地壳运动和二次构造造山等地质过程的总称。

不同的地质工艺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例如,地下水的侵蚀会导致地表下陷,增加地震发生的风险;岩溶地貌的形成容易导致地下水溶洞的生成,从而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因此,对地质工艺的分析可以提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特征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质工艺的特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调查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机器设备和人工观测获取相关数据,对地质环境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研究,以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此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还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地区和环境敏感区域往往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域。

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控策略。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工程地质勘察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的一系列活动,而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则是对勘察过程中发现的地质灾害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评估是指对工程区域内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评估,可以准确判断工程区域存在的潜在危险,为工程设计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工作应从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系统、工程活动等角度入手,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步骤包括:规划确定评估区域、收集和整理调查资料、分析灾害历史和发生规律、构建地质灾害评估模型、评估预测灾害风险、制定防治措施和预警机制。

这些步骤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地质灾害评估团队,他们会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进行采样取样、现场测量和监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在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工程地质勘察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包括加固措施、治理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

加固措施是指对已知灾害隐患点进行加固和治理,以消除危险因素。

例如,在山体滑坡隐患区域,可以采取护坡加固、排水措施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治理措施是指对地质灾害危险源进行有效治理,以减少或消除灾害的发生。

例如,对于泥石流灾害,可以进行护岸、引导通道等工程措施的建设。

应急管理措施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思想教育、预警系统的建立和组织疏散等。

为了提高工程地质勘察中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的能力,还需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工具。

例如,在遥感技术方面,可以借助遥感影像对工程区域进行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

在地下水系统方面,可以借助地下水测量和监测技术,了解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质环境的特征会直接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作为科学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工具,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基本原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地质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数学模型。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要素的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首先需要对地质环境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这些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以了解灾害发生的背景条件和可能影响因素。

2. 自然灾害概率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还需要对自然灾害的概率进行分析。

这需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历史发生频率、灾害发展趋势等因素,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自然灾害概率进行量化和评估。

3. 风险评估与预测基于地质环境要素和自然灾害概率的分析结果,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通过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程度和可能性。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广泛运用于防灾减灾工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城市规划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可以识别出高风险区域,避免在该区域开展建设活动,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工程设计与建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工程设计与建设中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环境和自然灾害概率进行评估,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3. 灾害应急响应与救援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灾害应急响应与救援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时监测和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风险的认识与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环境,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貌、地理位置等因素。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活动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正确认识地质环境并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对于保护人类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环境的评估地质环境的评估是指对一个地区地质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过程。

评估地质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地质情况的基本资料,以便制定相应的地质工程规划和环境保护措施。

常用的地质环境评估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岩石物性测试、地形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获得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重要信息,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指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对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即地质灾害对人类、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包括损失程度和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2. 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即地质灾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可能性。

这需要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3. 脆弱性和暴露度:即人类和财产对地质灾害的脆弱性和暴露程度。

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居民密度等因素都会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修正。

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提供给政府和相关部门,以便他们制定适当的灾害管理和防治措施。

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评价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评价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参考文献: [1] 吴信才.MAPGIS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程出版
社,2016. [2] 吴树仁,董诚,石菊松,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5,23(6):683692. [3] 张晓博,蔡恩琪,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J].科技与企业,2013(16):234-235.
易损性是指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 易损性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评价因子的确定; 2)易损性评价权重的确定;3)在完成易损性评价因子量 化的前提上,利用ArcGIS软件叠加各评价指标得出评价单 元易损性最终值,再将值进行重分类即等级划分,完成沁 源县地质灾害易损性划分。
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建筑物易损性、人员易损性、交通 设施易损性三大类,分别评价各自易损性,而后将不同类 型承灾体易损性按照一定的权重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 价图。本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人员、 建筑物、交通设施的权重值分别为0.6、0.3、0.1。将不同 类型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价图,并 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易损性分为四级:极高易损性、高易损 性、中易损性、低易损性。 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 信息量指标权重分配
根据各单因素信息量计算结果,将各种状态的信息量值 按大小排序,较前的状态分别为:1)在距离道路30-60m区 间内;2)坡高>30m;3)坡度>60°;4)距离居民地 <10m区间内;5)距离河流在100-200m范围内;6)植被指 数0-0.4(覆盖率低);7)粘性土岩土体类型;8)梁峁状 黄土丘陵类型;9)坡型>0.5(权重分配见表2)。上述单 因素分布区间属本次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的区域,这 些因素对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是 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

第九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

第九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

第九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基本方法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基本目的与内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两种解释。

从广义上看,地质灾害防治既包括区域地质自然环境治理,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防、治理,还包括地质灾害救灾以及减灾宣传、减灾法规等减灾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

广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不但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还常常涉及广泛的地区。

为了更有效地减灾防灾,促进地区经济或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分析评价一般都需要结合地区或区域环境整治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研究,属于区域环境经济研究范畴。

与此相区别的是狭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它是针对某一个地质灾害体或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某种地质灾害,如一个危岩、滑坡、泥石流或一个地区的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所实施的以限制地质灾害活动和保护受灾体为目的的直接眭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上面已经介绍的工程措施,监测、预测、预报措施。

在此防治工程评价是对狭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分析评价,就是针对某一具体灾害对象,对它的防治措施的减灾效果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目的就是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最优化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相对性特点。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面积辽阔的大国,地质灾害分布十分广泛,不可能对所有的地质灾害都进行全面的预防和治理;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财力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少部分重点灾害进行专门防治。

因此,这就需要通过防治工程评价,对比不同灾害防治项目的可能效益,在此基础上规划安排防治顺序,确定优先防治项目,以便使有限的防治资金最充分的发挥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益评价除了为确定防治项目提供直接依据外,对于已经选定的防治项目要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同样有许多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评定。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形式,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准确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和工具。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应用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GIS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首先,GIS是一种以地理空间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管理和共享的系统。

它可以通过将各种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空间信息来支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例如,在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中,GIS可以整合地质构造、地震断层、地震历史和人类活动等多种数据源,建立地震危险性模型,并通过模型来评估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

其次,GIS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价。

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地貌地貌、土壤类型、气候变化等因素,可以确定地区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

例如,在山体滑坡的潜在危险性评估中,GIS可以分析地形斜率、坡度、土地覆盖等因素,并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建立潜在危险性模型。

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地区,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此外,GIS在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脆弱性评估是评估地区受灾程度和损失程度的关键环节。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将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叠加分析,从而确定受灾程度和损失风险。

例如,在台风灾害脆弱性评估中,GIS可以将建筑物、环境、居民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区域的脆弱性指数,并根据指数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最后,GIS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

通过GIS的决策支持功能,可以将上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例如,在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中,GIS可以将地震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政策和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风险评估

05
02
泥石流
由于降水、融雪等水源激发,在沟谷或山坡 上产生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 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04
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 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的自然现象。
06
火山
地下岩浆通过地壳的裂缝喷出地表或形成其他 形态的现象。
地质灾害成因
自然因素
地震、降雨、融雪、地下水位变 化等自然现象或自然条件,可能 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丧失,从而影 响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失调
地质灾害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生命安全威胁
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可能直接 导致人员伤亡。
基础设施破坏
道路、桥梁、房屋等基础设施可能因 地质灾害而损坏,影响人们的正常生 活和出行。
识别风险触发条件
03
分析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环境因素和触发条件,如降雨、地震
等。
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潜在风险源的规模、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风险 进行等级划分,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区域。
评估风险发展趋势
分析潜在风险源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 灾害。
评估风险防范措施
评估现有防范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和补充的建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开挖、填 筑、水库蓄放水等,可能引发地 质灾害。
0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1 2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地质灾害:指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某一地区或工程项目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为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从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确定出高风险区域,从而采取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加以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还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机制、诱发因素和历史灾害事件进行分析,评估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地质灾害敏感性分析:分析某一地区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敏感性程度,从而判断该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损失评估: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的损失进行评估,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敏感性和损失评估结果,对某一地区或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管理措施制定: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预警机制、应急预案、防范工程设计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地震、滑坡等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救援中,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展望未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评估是对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旨在了解地质灾害造成的危险性和风险,为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概念、评估指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概念地质灾害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危险性和风险程度进行科学评判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还要对其可能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的灾害性后果进行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自然环境中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认识灾害的性质、原因、发展过程和灾害后果,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评估结果还可以引导分析其他相关问题,比如对土地规划、自然资源利用、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

二、地质灾害评估的指标地质灾害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灾害概率、危险程度和风险程度等。

灾害概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通常以年均发生概率来表示。

危险程度是指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的大小,可以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指标来衡量。

风险程度是指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损失的综合评估,一般是通过综合考虑灾害概率和危险程度来评估。

评估指标的选择需根据具体的地质灾害类型和评估目的来确定。

例如,在评估滑坡灾害时,可以考虑滑坡体规模、坡度、坡高、坡面积等指标;在评估地震灾害时,可以考虑震源深度、震级以及地表破裂等指标。

三、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是根据经验和专家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估,主要通过对地质环境、地质遗迹、地质构造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历史地震、地面塌陷等进行调查和研究来判断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险程度。

定量评估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大量的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险程度。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价和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域的一种体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这些灾害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必须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以编制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

1.地质灾害历史:评价一个区域地质灾害的历史,包括灾害频发的时间、灾害类型及其影响范围等。

通过分析历史灾害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

2.地质灾害过程: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包括地震地质条件、河流水文特征、地表地貌特征等。

这些过程可以提供预测地质灾害的基础。

3.地质条件:评价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位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4.地貌条件:评价区域的地形高差、坡度等地貌条件,这些条件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影响。

5.气候条件:评价区域的降雨量、温度变化等气候条件,这些条件对于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6.土地利用和开发程度:评价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这些条件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扩大具有重要影响。

7.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区域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地质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以上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

根据不同区域的风险程度,可以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失。

总之,地质灾害区划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可以为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可以选择适合的指标,在不同的指标解释中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地质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现象。

它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评估是对特定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危险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提前了解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估时,首先需要对评估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这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

通过实地勘察、地质测绘、钻探等手段,获取第一手的地质资料。

然后,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计算和预测。

常见的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信息量法等。

例如,在山区进行工程建设前,需要对可能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评估。

通过对山体的坡度、坡向、岩石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分析,判断滑坡的可能性和潜在规模。

同时,还要考虑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如开挖边坡、填方等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是为了减轻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常见的防治技术包括工程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监测预警技术等。

工程防治技术是通过修建各种工程设施来改变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或阻止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滑坡体上修建抗滑桩、挡土墙等,可以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在泥石流沟道中修建拦挡坝、排导槽等,可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

生物防治技术则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保持水土的作用来防治地质灾害。

例如,在山坡上种植树木、草地等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监测预警技术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地质灾害是自然界非常常见的一种灾害形式。

它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预防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一种系统地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预防的方法。

下文将更加详细地介绍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一、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概念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是一种对于一定区域内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的报告。

评估过程中,要考虑地质灾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和前提条件,以及可能的后果。

通过评估报告的结果,可以为该区域的决策部门提供参考,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二、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内容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调查和研究评估报告的第一步是对调查和研究。

这包括对该区域历史上发生的地质灾害的调查,现场勘察,以及地质、地形、气象、水文、工程等多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估。

(二)潜在危害评估在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之后,需要对潜在危害进行评估。

这需要根据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通过对潜在危害的评估,可以为该区域的决策部门提供参考,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三)对策和建议在对潜在危害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评估报告还应该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地质、地形、气象、水文、工程等因素。

报告中需要提供有关降低地质灾害风险的各种方法和技术,以及适用于该区域的减灾方案。

(四)报告分析和总结最后,评估报告需要对评估过程中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需要综合考虑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评估的结论和对策建议,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评估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为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和指导。

三、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应用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对于防灾减灾非常重要。

在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完成之后,相关部门和决策者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这包括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管控,修建防护工程,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等。

此外,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也可以为公众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指导。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在工程建设、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破坏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进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和环境破坏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评价内容包括地质灾害潜势分析、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和机理分析、环境破坏的程度评估,以及对可能采取的防治措施的可行性研究等。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研究中,首先应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系统和综合监测系统,实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演化规律和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要加强地质调查和评估工作,对工程建设、开发和利用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地质灾害潜势,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还应注重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了解环境破坏的程度和趋势,为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也是必要的。

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只有通过综合评价,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原因,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地质调查和评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估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的综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的破坏。

地质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地的塌陷、滑坡等现象,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无法再次利用。

二是水资源的污染。

地质灾害可能会引起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混浊,甚至造成水体污染,对水资源造成严重危害。

三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地质灾害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其次,环境保护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保护可以通过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建立防灾减灾体系等措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环境保护也可以通过采取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措施,减轻灾害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综合评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需要考虑地质灾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影响所起到的
作用。

只有在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决策。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在综合评估中需要充分考虑多个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

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陕西凤县为例

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陕西凤县为例

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陕西凤县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频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秦岭山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其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并以陕西省凤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文章首先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概述,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原则、流程和方法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岭山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构建了适用于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质、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多因素,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

以陕西省凤县为例,文章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过程。

通过对凤县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地质环境背景、气象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和权重,进而计算了凤县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和风险分布。

评估结果表明,凤县地质灾害风险整体较高,部分区域存在明显的风险集中区,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文章对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指出了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也对未来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地质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秦岭山区,作为中国的地理重要分界线,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地质灾害频发。

陕西凤县作为秦岭山区的一部分,其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且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在凤县境内,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往往受到地形、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滑坡是凤县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由于秦岭山区的地形陡峭,加之土壤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使得滑坡事件频发。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造成的地表物质破坏和环境变化,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为了及时了解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是利用现代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综合手段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的工具。

该系统可以综合考虑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灾害因素,分析地区受灾概率、灾害强度和损失程度,并给出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进行灾害因子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包括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岩性结构等地质信息,以及降雨、坡度、土壤类型等因素。

其次,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灾害概率和影响程度。

最后,利用GIS技术将评估结果进行空间展示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提前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地震波、地表位移、气象监测等手段,对地质灾害的迹象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和减灾措施的实施。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核心是数据采集和处理。

通过地下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获取地震波、位移数据等信息,并传输到预警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同时,系统还需具备快速准确的预警发布机制,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系统应用与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检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望进一步发展。

首先,加强数据共享与整合,通过卫星遥感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
思想与模型
摘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防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于此,本文针对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与模型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地质灾害评价
地质灾难是一种灾难性的地质现象或事件,它是一种自然、人为或综合性的自然或连续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强化对环境、人口、资源三者之间的协调。

1、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区域地质灾害环境体系的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作用水平不同,彼此之间也有联系。

而代表地区的地质灾难等级(严重或易发生)等级的各个因子的标志和分界都比较含糊,即使是其范围也很不明确。

因此,对地区地质灾难的等级划分和风险等级划分十分含糊,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式对不同的因子进行统一衡量,同时也难以将复杂的影响因子组合在一起进行评估[1]。

有时候从不同的视角或者因素去认识和考虑,采用的方法也会产生互相冲突的结论,而事实上,地区的地质灾害状况(严重或易发生)划分和评估都是一个十分复杂、含糊的问题。

所以,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此类大的复杂问题。

为了让更多的影响因子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评价中,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对权重的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的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利用多层次综合评判理论,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判计算模式和评价效
果进行了研究。

它的综合评估和划分将能够更好的反映该地区的灾情强度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2、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2.1基本概念
灾害风险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段中出现的多种可能性的变化,它的实质是一个不确定的期望,一个包含了可能性的预期,而非真实的价值。

危险程度的量化表示就是风险度,其主要作用是对危险程度进行对比,并绘制危险分区地图,为地区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灾难危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界定和量化,例如"危险是一个灾难的可能性和一个灾难的后果的总和"风险是指在灾难后所产生的损害,其程度="危险性+脆弱性"[2]。

以上结论虽然都是不符合常理的,但为今后进行量化的危险程度提供了依据。

联合国人道事务部门随后将其正式界定为:"在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因一次自然灾难造成的人员的生命、财产及经济行为的预期损失,其对应的风险性表示为:风险等级=危险度×易损度,或者R= H× V"。

这种概念和表述比较完整地体现了灾害的性质,它是指灾害的危害等级,是灾害规模和发生几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灾害规模、频率、孕育条件等的度量标准,也就是灾害危险性评估或灾害的危害评估;易损度 V反映了社会经济脆弱性和对灾难反应的承受能力,它是一种对人口、财产和经济的度量;对资源与环境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法为: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或灾害主体脆弱性评估;风险程度 R是由灾情的自然与社会-经济两种性质相组合而成的,由危险度与脆弱性之积表示。

以上的概念和表述已经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国际组织所认可,并在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中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评价的一个基本的模型。

2.2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2.2.1基于格网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历史灾害”与“可能灾害”两类,“过去灾害”是“已经发生灾害”的规模、频次、密度等指标;地质灾害风险是指具备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人类等多种基本情况及引发的环境变化。

区域评估是指
一个地域范围的单一或多个地质灾难。

首先,根据“少而精”、“易操作”、“数据易获取”的原则,构建了“指数”系统的层级,并对其进行定量分类或编制“指数”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了专家评分、模糊聚类、层次分析、因素分析、特尔菲顾问等多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证据权重,隶属函数法,单一的分析法,不是主观因素过强,就是对数学建模的依赖度过高,导致权重偏低。

两者相结合,可以填补这一缺陷,实现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统一[3]。

专家评分—— AHP是一种最优的主观和客观综合评判的综合评判法,由专家组组成,然后将各评判因素的评判矩阵发送到每个人的手中,并解释该矩阵的含义和判定方式。

再由各个专业人员进行比对,形成各个不同的模型,并仔细核对它们的精确度,收集所有的表格,利用统计学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评判模型,供各位专家参考。

这样,经过多次校验和修正,直到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整体。

采用分层排序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一致性、随机性和随机性及一致性的测试,得出最后的合理权数。

以此为依据,对该地区进行了多个评估单元的评估,其划分方式包括网格单元、地域单元和均一条件单元、分流域和坡面5个类型[4]。

这些方法或以自然单元、行政区等划分为规整单元,在风险评估时,采用格网单元十分适宜。

但是网格的尺寸要视研究区域的特点、研究的精度和规模而定,如果网格尺寸过小,会给资料的加工带来困难,如果网格尺寸过大,就会达不到精度的标准。

最后,通过构建评估模式,对各网格单位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各网格单位进行风险划分和归类。

2.2.2基于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社会经济脆弱性的评估受灾害主体的自身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区域评估中,承灾体的特定数据难以获得,而以行政区划(县级市、县、市)为基础的区域脆弱性评价较好,以人口密度、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成区等为代表,综合分析耕地密度、货物(旅客)运量、人均用电量、人口素质、人均保险金额等[5]。

在进行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时,所使用的权值和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与所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2.2.3区域综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危险评估以危险度和脆弱性为依据。

通过对危险性评估的定量(危险程度的
量化)和易损性的评估结果,即易损度(易损程度),采用R= H× V的方法,
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 R、 H、 V分别设为不同的数值,对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形成风险分区,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最后,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测、防灾,为政府决策机构和领导人提供救灾等基本信息。

结语
地质灾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即使用最完善的数学手段,在进行地
质灾难的分析时,也不能做到统筹规划,缺少对各种问题的全面认识。

如果不能
从解释地质灾难产生的过程中得到新的知识,就很难得到更好的风险评估结论。

因此,需要在全面了解地区地质灾难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区域地质灾难评估。

在指标选取和定量方面,对各个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并对其
进行最优组合,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连远, 焦德智, 司栋栋,等. 海岛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以岱山县衢山镇为例[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1, 23(1):9.
[2]何静、刘强、许丁友等. 基于聚类-信息量耦合模型下的广元市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 43(12):7.
[3]铁永波, 徐勇, 张勇, et al. 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主要进
展与成果[J]. 中国地质调查, 2020, 7(2):12.
[4]陈朝亮, 彭树宏, 钱静,等. 基于AHP-Logistic熵权模型的西南浅丘区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研究——以内江市为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 37(2):7.
[5]常亚婷, 刘征宇, 向刚,等. 信息量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
应用[J]. 贵州地质, 2021, 38(4):7.
作者简介:李浩然,男,1992年10月生。

工学硕士,工程师,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邮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