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是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

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因素

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叫派生性分异因素。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规律分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

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

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是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 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因素 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叫派生性分异因素。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规律分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 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

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 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 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 (1)大尺度地域分异 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 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 内的地带性因素) (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 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独立性。 (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通常被视为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其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从狭义上看,地带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讲明基本概念,自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地域分异在不同尺度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与分类奠定理论基础。 难点:本章似乎是纯理论内容,但也是从实际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很多规律均有实际内容,因此学习本章时要注意从事实上去理解各种规律,不必离开客观实际去背诵这些理论。 第五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前面讲到地球表层的整体性,地球表层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负熵流)才能维持一定的有序性,使地球表层具有整体特征。从整体上看,地球表层具有整体性,那么内部有无差异呢?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由于输入地球表层的能量(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 a.时间上,公转产生四季,自转产生昼夜,一天中接受的太阳能不同。 b.空间上,赤道、中纬、高纬不同的纬度获得的能量不同。 由于内力作用结果,使地球表层不均匀,产生了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 所以内部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自然综合体在不同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分纬向、经向、垂直和局部。 热带 亚热带(土壤、植被相应的 1.从赤道——极地温带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纬向变化)亚寒带 寒带 湿润森林 2.从沿海——内陆半湿润森林草原 (经向变化)干旱草原 半干旱荒漠 3.从山下——山顶,自然带垂直变化。 4.局部小到一个山地的阴坡、阳坡都不相同。

前述现象都是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分异的结果。 第一节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 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2.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各组成部分及整个的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狭义的是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3.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各种分异的原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太阳能——地带性分异因素 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球内能)——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的地球内能称为非地带性因素(或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这两种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和地方性地域分异因素。例如,地方性(小)地域分异因素只是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如岩性不同,地表物质组成不同,而基本的(大)地域分异因素是作为整个地球所引起的地表分异。两者完全不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是地方性分异因素的背景和基础。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这里很难分出哪种分异因素为主。 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 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 半干旱草原地区 干旱荒漠地区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 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 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 纬 度 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是地域分异因素。 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因素 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㈡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其所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必须区分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不同含义。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非地带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㈠全球性地域分异 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属全 球性分异。 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两者都是全球性分异的表现。 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全海洋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山系和高原。 ㈢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以上三种地域分异都是大尺度地域分异。 ㈣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分异。 ㈤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通常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但是,无论

地域分布规律有哪几种

地域分布规律有哪几种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发生更替的规律。 四种地域分异规律的详细解释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大概沿纬线方向延伸,呈一定宽度的带状分布,并沿经线方向做南北更替的规律变化。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一样纬度的地带,热量和水分都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一样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布,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因为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当然,经度地带性的

产生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使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布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有些相似。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在地球外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好或很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因为大局部是海洋,因此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我认为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除此之外,由于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影响到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壤植被环境的非地带性。 @@@@ 对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我认为,太阳辐射能是地球表面气候过程的能量基础,由于纬度的不同,接收太阳能量不同,所以由赤道向两极形成不同的分异规律,从温度带来说,有热带,温带,寒带;从气候分布来说,南北纬0-23.5°大多为热带气候(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季风),23.5°-66.5°大多为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温带海洋等),66.5°-90°大多为寒带气候(冰原气候,苔原气候)。相应的气候条件下,对应着相应的植物,所以从赤道向两级植被的分布也是由热带植物向温带,寒带苔藓地衣类过度。从人种来说,热带地区以黑种人为主,温带地区以黄种人和白种人为主,寒带地区以白种人为主。而且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都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南北方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细北爽,南轻北重等俗语)。@@@@纬度地带性不仅分布在大陆上,在海洋上也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纬度因素可以将世界大洋分为:北极带,亚北极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亚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纬度地带。@@@@对于由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高中时期我们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多种说法,因为海陆的比热容不同,所以发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使沿海到内陆从植被,气候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不同。从植被来说,以中国北部为例,从沿海到内陆经历的就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由沿海到内陆的降水差异)。从气候来说,沿海地区海洋性比较强,内陆地区大陆性比较强。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中部,而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则以温带季风,温带海洋,地中海气候为主。当然,海陆梯带性分异规律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也有影响。@@@@垂直地带性主要在高山处显示出来,随着山地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时最显著的,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减低,降水的垂直变化更加复杂,所以随着山地海拔的增高,植被分布的差异越明显。庐山有典型的山地植被,其水平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其中落叶阔叶林主要包括:①阔叶林;②针叶林;③竹林;④灌丛;⑤草丛;⑥草甸;⑦沼泽植被。垂直地带性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也十分重要,在山地地区,根据山的高度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及山地不适宜居住的原因,影响人们的居住,对于文化的影响更加重要,例如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谚语产生。@@@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也有垂直地带性,海洋水体在垂直方向可划分为表面膜,光亮层(生产层),浮游动物带,底层四个部分。@@@@非地带性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组成的差异造成的,其中非地带性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从气候上来讲,地球上除南极大陆外,其他大陆的高山高原气候属于非地带性,原因是海拔高,气候寒冷。从大陆分布上来讲: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气候,原因是南半球40°S——60°S几乎没有陆地。从海陆分布上讲,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3°S——30°S,原因是秘鲁寒流的影响。@@@非地带性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尤为重要,非地带性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灾害性破坏。由于非地带性的存在,产生了许多旅游景观,景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灾害性,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因此所派生的海啸,火灾等系列性灾害,威胁人类生存。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2万人,94%民房被毁。2011年日本海啸,2004年印尼海啸造成人类的伤亡,财务的损失是无法计量的。 地域分异规律在地理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于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在地理学中研究其他事物的重要基础。而且在某些方面,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充满着乐趣。无论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还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等等,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知识结构 ◆ 对应的课标点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 主要知识点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类型 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要表现 示意简图 显著地区 低纬地区,北半球高纬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赤道地区的高山: 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盛行风从沿海吹向内陆,导致 湿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海拔越高,热量越低,水分、 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有 规律地变化

【补充】垂直地带性的地区差异 1.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相对高度相关。 (1)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高的山地,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层次越多。而山麓自然带和当地水平地带性的自然带一致,如下图中①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层次比北坡多的原因是南坡的相对高度比北坡大。

2. 湿润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主要表现为森林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与纬度地带性类似;干旱地区的垂直地带性除受温度变化影响外,受水分影响也很明显,如天山垂直自然带(见下图),山麓是荒漠石山,海拔1000米以上却出现草原、森林等景观,这就和水分状况的垂直差异有关。因有丰富的地下水出露,干旱地区出现了绿洲,也是非地带性的体现,下图中的乌鲁木齐、库尔勒,都位于绿洲。 3.某山峰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分布高度的差异:如新疆天山自然带图所示,阳坡比阴坡高,雪线在迎风坡比背风坡低。 4.典型例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甲、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课时数:8课时 重点: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 难点: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透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透析 受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和高中阶段将地理学科划入文科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他们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知识,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主动探究,最终导致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域分异规律是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一个系统总结与归纳,其总括性和规律性很强。因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感觉很难理解,在知识的应用上也经常出错。下面,我们对这些难点知识一一进行解释。 一、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 概念是对各种零散、感性知识的系统总结,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知识系统性、个体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这三个基本概念时往往模棱两可,出现了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 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大兴安岭雪花飘舞,而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鲜花盛开;西北地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内蒙古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东北地区则是“林海雪原”。从这些感性的知识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地域分异现象。然后将这些现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地

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现象,即地域分异规律。而引起地域分异现象的要素,则称为地域分异因素,如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貌等。地域分异因素是产生地域分异现象的根源,而地域分异现象的概括、总结和深化就形成了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不清,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地带性规律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的综合。而非地带性规律就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和某个要素的特殊情况,如沙漠中的绿洲、回归线附近的雨林等。这些认识都是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是纬度地带性规律的简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热量的纬度差异是形成纬度地带性规律的基础。地带性规律虽在全球具有普遍性,但它仅仅指的是纬度地带性,不包括干湿度和垂直分异规律。 概念理解得不深刻就有可能导致知识应用的错位。如对热带内部气候类型的南北更替,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疑惑:“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之间的年均温差异不大,而区域内自然景观差异巨大却是因为降水。但这三种气候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纬向性,那么形成它们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就应该是热量而不是降水啊?”显然,学生出现这种疑惑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纬度地带性的本质和三

地域分异因素

一地域分异因素 1.地带性因素: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 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上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二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 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2016/5/1 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具体表现,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浅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3) 一:地域分异规律定义 (3) 二: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 (3) 1太阳辐射; (3) 2地球内能: (3) 3经济因素: (3)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3) 1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纬向地带性 (3) (1)降水的纬度地带性 (4) (2)植被的纬向地带性 (4) (3)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4) 2 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经向地带性(干湿地带性) (4) 3 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共同影响下的具体表现:垂直地带性。 (4) (1)地带幅窄,递变急剧。 (5) (2)带间联系密切(带间分割不清楚)。 (5) (3)水热对比特殊。 (5) (4)节律变化同步。 (5) (5)微域差异显著 (5) 四:地域分异规律等级分化 (5) 1 全球性地域分异:全球性地域分异涵盖了全球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5) (1)热量分带: (5) (2)海陆分异 (6) (3)海陆起伏分异 (6) 2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6) (1)全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 (2)全海洋地域分异规律 (7) 3 区域性地域分异 (8) (1)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 (8)

(2)省性分异 (8) (3)带段性分异 (8) 4 中级地域分异 (9) (1)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2)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9) (3)垂直带性分异 (10) 5 低级地域分异 (10)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10) (2)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10) (3)人为活动引起的地域分异 (10) 五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11)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它的各个部分又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揭示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性,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正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研究才构成了本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自从19世纪A.洪堡及其后B.B.道库恰耶夫最初揭示植物和土壤的地带性特征以来,有关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已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地深化。然而,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概括,在目前依然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当然存在的分歧主要是术语之争,对本质问题的认识则基本上趋于一致。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界中地域分异的现象是非常显著的。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从山麓到高山顶部,甚至在局部地段(如山坡和谷底)都可以观察到不同属性的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毫无疑问,地域分异规律应该反映整个自然环境各个部分的空间分化。然而,近百年来人们对陆表地域分异的研究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陆地上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差异性具有更典型的表现,因而也被研究得最为清楚。因此,本章仅着重讨论陆地表面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的规模 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范围大小、等级高低的自然综合体,这是地域分异的客观事实。它表明地域分异具有相对性,即具有大小不同的规模。对于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往往采用大小不同尺度加以衡量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各有自己具体的成因和具体的表现,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次级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级分异的背景上发生,因而总是带着高级分异规律的烙印,并受到高级分异规律所制约。反过来,低级的地域分异特性的逐级综合也将把高级分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高级分异的基础。 三、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与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在各种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下,分异出大小不等、属性有别的众多的自然区域。这些自然区域构成一个多级次、多类别的复杂的镶嵌系统,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性。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一是地球内能。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上或时间上的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两者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便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地域分异规律本质成因的概括。而其他的地域分异规律则是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或派生出来的。 1.地带性 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匀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称为地带性。 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因为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因此它最能反映地带性的本质特点。 热量分带决定了其它要素的地带性分异。 2.非地带性 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表的构造区域性。由于区域地质发展史的差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组合,从而得出一系列大地构造分区。每一大地构造分区,不仅具有区域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组合的共同性,而且具有岩性组合的共同性以及共同的地貌表现特点,即表现为相应的大山系、大平原或大高原地貌,或表现为山脉、平原、高原等的中小级别的有规律的组合。在大地构造-地貌分异的基础上,便可形成其他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非地带性分异。大地构造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存在热量带那种近乎完美的数学规则性,相反常表现为使地带性发生畸变的破坏作用,使得地表热量和水分重新分配。在我国,非地带性的典型表现就是分异出这样的三大区域:东部隆陷区、西北差异上升区和青藏高原新褶皱高隆区。在这三大区域内分别发展着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成为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色。 地带性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非地带性的能量来自地球内能,因此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互不从属,两者具有矛盾性;但它们又共同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两者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联系,具有统一性。正是这两种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