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幸福德育助力学生成长主题征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幸福德育助力学生成长主题征文

众所皆知,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项中心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念形成和建立的关键阶段,是个人生活习惯、道德品格的重要塑造期和形成期,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奠基作用。但传统的小学德育工作过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幸福指数”没有形成相应的重视。近年来,针对了现阶段小学生德育效果不理想和学生幸福感普遍缺失的问题,积极践行“幸福德育”的先进理念,坚持以幸福德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大力开发“幸福德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幸福德育”系列特色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引导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朝着健康、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和终身幸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幸福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笔者认为,幸福德育的内涵、方法与目标均不同于学校传统的德育,幸福德育是传统德育的“升级版”。幸福德育是指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为基础,以焕发学生的幸福情感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个体的幸福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从而培养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所需要的幸福观念、品质和能力的一种教育行动。

小学生的幸福观和道德观尚处于启蒙和发育阶段,还未真正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幸福观的引导,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幸福、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幸福德育”存在的典型问题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当前学校“幸福德育”工作普遍仍然存在幾个明显的缺陷。

(一)开展幸福德育的工作力度不够

就现阶段小学教育培养的整体情况而言,小学阶段教育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轻视德育工作。有些学校尽管能够将“幸福德育”工作划为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内容,并没有将德育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如德育专任教师配备、活动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情感熏陶和示范带动作用),甚至仍然有学校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存在明显的教育功利化趋势。“把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的首位”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由于教育培养中幸福感的缺失,许多学生对于学习的感受往往是“痛苦”、“紧张”的,不利于学生正确幸福感的建立,不利于学生人格素养、人格品质的有效培养。

(二)“幸福德育”的情感参与度不高

研究表明: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感悟是“幸福德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许多学校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培养的主要阵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辅之以日常的德育管理。许多学校也有意识地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资源进行渗透德育教育,小学德育工作正积极的朝着全面化、完善化、妥善化方向发展。然而就目前小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培养力度并不够。有些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很容易受到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的影响,并没能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等进行科学的教学培养目标的设置。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混淆了课程培养的最终目的——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

成。这种堪称“教条”的僵硬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幸福感,也就更谈不上融会贯通。

(三)“幸福德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一是对幸福德育的内涵认识不全面,把幸福德育等同于传统德育活动。幸福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为目的的,它包括幸福智育、幸福德育、幸福美育、幸福课堂、幸福劳动等多个方面内容。

二是对幸福德育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教育模式形成的定势思维和功利思想的影响,家长和社会仍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养成,错过了道德培育期。

三是德育活动的范围的偏差。把德育的实施对象仅限于教师,范围仅限于学校内。没有渗透到小学生校内外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我们既要注重校内教育但也不能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失,每位家长和社会成员都应积极参与。

三、优化“幸福德育”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幸福教育理念

“幸福德育”贵在践行,就是要通过日常德育工作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育,帮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约束的自觉能力,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和道德思维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幸福观。要明确道德与幸福的相关关系。简言之,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需要道德来约束和解决相关问题,而通过道德实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就可以被看作是“幸福”。幸福德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有效地德育培育,加强学生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信心。

(二)将幸福观贯穿于《道德与法治》等幸福课程教育中

我校要求教师把握好学生身心发展、认知结构的基本规律,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灵活的展开教育教学。致力于加强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帮助学生找到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要明确“减负”的实在价值,将幸福观贯穿课堂教学之中,明确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幸福观,杜绝本末倒置。教师要营造充满幸福感的灵动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受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指引。

以三年级课程《父母多爱我》为例,课堂中教师举例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关爱的事件展开引导,从故事讲述、课堂辩论、角色演绎、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寻找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的点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和体会父母对自己真切的关爱。课堂中通过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幸福感有更切实、更真切地感受和体会。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体课堂的德育效果,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那么,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理、崇尚、明辨、有礼,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行为。

(三)构建起以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协同幸福德育体系

幸福德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协同合作。通过协同参与机制的构建,切实推动幸福感在学生所处的方方面面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幫助建立良好的幸福观。家庭方面,要调整过于追求学业成绩的培养目标,关注到学生对幸福感的实际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