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一、引言

分层抽样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抽样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一个庞大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研究。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某城市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消费行为。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消费习惯,包括购买力、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2. 总体定义

本研究的总体为某城市的居民,按照年龄段划分为青年群体(18-30岁)、中年群体(31-50岁)和老年群体(51岁以上)。

3.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首先根据城市人口数据,确定每个年龄段的总体比例。然后,从每个年龄段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

4. 样本规模

每个年龄段的样本数量均为100人,总共抽取300人作为样本。

5.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消费习惯、购买意愿等方面的问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 样本特征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对样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占总样本的30%,中年群体占总样本的50%,老年群体占总样本的20%。这与城市人口的年龄分布相符合。

2. 购买力分析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购买力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年群体的购买力相对较高,平均月消费额为5000元;青年群体的购买力次之,平均月消费额为3000元;老年群体的购买力最低,平均月消费额为2000元。

3. 消费偏好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偏好存在一定差异。青年群体更注重时尚和品牌,他们更愿意购买新潮的产品和名牌商品;中年群体更注重实用性和品质,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功能齐全且质量可靠的产品;老年群体则更注重价格和服务,他们更愿意购买价格合理且服务周到的产品。

4. 消费习惯分析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习惯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青年群体更倾向于线上购物,他们更喜欢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中年群体更习惯于线下购物,他们更喜欢去实体店铺购买商品;老年群体则更倾向于传统购物方式,他们更喜欢去市场或商场购买商品。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分层抽样实验,我们对某城市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购买力、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者在

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

2. 青年群体更注重时尚和品牌,中年群体更注重实用性和品质,老年群体更注

重价格和服务。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上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进行调整。

3. 青年群体更倾向于线上购物,中年群体更习惯于线下购物,老年群体则更倾

向于传统购物方式。企业在销售渠道上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购物习惯进行合

理布局。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企业可以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满足不

同年龄段的需求。

2. 企业应该根据消费群体的消费偏好和习惯,调整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提供

符合不同年龄段需求的产品。

3. 在销售渠道上,企业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群

体的购物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分层抽样实验,我们对某城市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消费习惯

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相关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本

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规模有限,只涉及某城市的调查,未能覆盖更广

泛的地区。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可以扩大样本规模和调查范围,以获

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结果。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练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 3.抽样:抽样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容量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 3.文献:文献是使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等方式记录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4.参与观察法 是指观察者深入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中,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故又称为局内观察。 5.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指那些有较强理论性,可以直接增加有关研究领域知识内容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6.因变量 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或结果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在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7.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对象的检索活动,即采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8.一次文献 又称原始文献或第一手资料,是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包括专着、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档案资料等。 9.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是将总体按照单位属性的特征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在各层次或各类别中随机抽取样本单元的抽样方法。 10.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 是指研究的前后一致性,采用的研究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

11.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在统一确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出现与否,行为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12.教育研究的效度 教育研究的效度是指所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否基于事实或证据,研究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证实。 1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或第二手资料,是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整理之后形成的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文献。 14.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以个体的自然组为单位进行的随机抽样。 15.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深入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中,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故又称为局内观察。 16.有意抽样法 有意抽样法,又称为按目的抽样,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抽取样本的方法。17.三次文献 又称参考性文献,是研究者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之后而形成的综合性的产物,包括各种述评、动态综述、专题研究报告、年度百科全书以及文献指南等。 18.间接观察法 是指以一定的仪器或其它技术手段作为中介,获得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的方法。19.直接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直接通过感官,在现场获得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的方法。 20.实验室观察法 实验室观察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者的某些行为的发生,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被研究者进行观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21.自然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22.课题论证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分层抽样实验报告 一、引言 分层抽样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抽样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一个庞大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样本进行研究。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某城市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消费行为。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调查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消费习惯,包括购买力、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2. 总体定义 本研究的总体为某城市的居民,按照年龄段划分为青年群体(18-30岁)、中年群体(31-50岁)和老年群体(51岁以上)。 3.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首先根据城市人口数据,确定每个年龄段的总体比例。然后,从每个年龄段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 4. 样本规模 每个年龄段的样本数量均为100人,总共抽取300人作为样本。 5.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消费习惯、购买意愿等方面的问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 样本特征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对样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占总样本的30%,中年群体占总样本的50%,老年群体占总样本的20%。这与城市人口的年龄分布相符合。 2. 购买力分析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购买力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中年群体的购买力相对较高,平均月消费额为5000元;青年群体的购买力次之,平均月消费额为3000元;老年群体的购买力最低,平均月消费额为2000元。 3. 消费偏好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不同年龄段的消费偏好存在一定差异。青年群体更注重时尚和品牌,他们更愿意购买新潮的产品和名牌商品;中年群体更注重实用性和品质,他们更倾向于购买功能齐全且质量可靠的产品;老年群体则更注重价格和服务,他们更愿意购买价格合理且服务周到的产品。 4. 消费习惯分析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习惯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青年群体更倾向于线上购物,他们更喜欢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中年群体更习惯于线下购物,他们更喜欢去实体店铺购买商品;老年群体则更倾向于传统购物方式,他们更喜欢去市场或商场购买商品。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分层抽样实验,我们对某城市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消费习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4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4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和选项Y的被选率都是35%。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表述为“仅为35%。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分数:2.00)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公共性原则 D.伦理原则 解析:解析:违背了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尊重教育事实,所研究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坚持客观性原则还必须坚持教育方法使用中严格的操作程序,不能随意更改和省略。 3.教育研究中的“研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创造知识,二是( ) (分数:2.00) A.更新知识 B.整理知识√ C.掌握知识 D.运用知识 解析: 4.通过统计某校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人数、标准均分来比较、考察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研究属于( ) (分数:2.00)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实验研究 D.教育价值研究 解析: 5.标志着课题研究的构思阶段基本结束的是( ) (分数:2.00) A.研究工作计划的完成√ B.研究方法的确定 C.研究对象的成功选择 D.课题论证的完成 解析: 6.下列哪项不是根据假设的形成所做的分类?( ) (分数:2.00) A.归纳假设 B.演绎假设 C.研究假设 D.描述假设√ 解析: 7.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最重要的工作是( ) (分数:2.00) A.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省课题结题报告 该课题由去年12月份提出,2010年5月份被省教研室立项为省研究课题,并由东明县第三实验小学承担。一年来,经过我精心的研究设计以及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同事们的热心配合,我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把他们培养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拓人才。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来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最终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达到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发展的理想效果。 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缺乏活力。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极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旧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彻底抛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我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确实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3)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4)通过该课题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 (三)主要内容: 我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效率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学习方式改进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及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探索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教学方式改进策略。小学数学推行“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练习巩固运用—回顾总结收获”六步教学程序。通过推行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程序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与条件、指导与训练。 2、学习能力训练策略。通过讲解指导、专门训练、交流经验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明确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任务、自主检测阶段学习效果、自主总结和提炼学习策略、自主监控和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元认知学习能力。 3、学习成果展示策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研究性学习、特长展示、独立组织团队活动等形式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

《传播学》——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传播学》——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①简单随机抽样:使用乱数表或随机抽样表,能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②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在随机排列的对象总表中随意选取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抽出。简单省力,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③分层抽样(分类抽样):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进行随机抽取。使大规模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可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④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一般分三级,大型调查中常用。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①定义: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②特点:a.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结论);b.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c.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③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3、控制实验法 ①关注的条件:信源条件、信息内容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受传者的社会条件、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②基本步骤:确定实验课题;选定实验对象;制作信息测试材料;实施测试;提出实验报告。 ③常用类型: a.单一事后测试控制实验: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2个等质小组,只对其中1组实施信息刺激,对2组均只进行事后测试,旨在观察两组之间因信息刺激提示的有无而产生的差异; b.前后测试控制实验:对第1组实施2次测试,以观察比较信息刺激提示前后的变化;对第2组同样实施前后测试,但不提示信息刺激,以观察无刺激条件下的自然变化,并对2组进行比较; c.所罗门4组控制实验: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的实验条件,旨在对测试结果进行多方面比较。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 任何一项课题研究都要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此外还有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最常用的是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概论 1、实验研究法的定义: 实验研究法就是在可控的教育情景中,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目的地改变一些教育因素(自变量)。控制无关因素,观察记录另一些教育因素的变化,到了一定时间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两类教育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理论假设的方法。 自变量也叫实验变量,它是指实验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予实验对象后出现的教育结果。 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 2、教育实验的操作步骤 (1)定题就是提出实验课题 定题要遵循有价值、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等原则。 (2)建立实验假说 所谓假说就是实验者对自变量(实验变量)与因变量(反变量)之间关系的推测与判断。它是自己的教育经验,科学理论,他人经验综合加工的结果。(好比实现理想先有的幻想)假如:北京市宏庙小学的研究者看到的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于是确定了“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课题建立了“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假说,开展了小学生教育整体优化实验。 实验假说具有三个特征:假说应当没想出实验变量与反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说要用表述或条件句的形式明确地毫不含糊地展述出来。假说应当是可以检验的.

(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际着手验证假说之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它的目的在与更科学更经济地验证假说.实验设计的问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变量的操作与控制.确保实验者依据实验要求操作不走样(自变量) ②反应变量的观测方法.(因变量)测量手段:通过制表、绘图等进行比较分析。 ③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消除法、恒定法) ④实验对象的选择。(被式的选择) ⑤实验的组织形式。(单组或等组) ⑥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确定。 (4)实验的实施 实验的实施就是实验工作者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记录、测量反应变量,搜集实验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实验方案物质化、现实化的过程。 实施设计(计划)必须做到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实验进程的控制,保持实验过程按实验设计的要求,程序进行。 二是经常地有重点地客观地搜集实验信息与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事实和依据。 实验进程的控制需做好以下的工作: ①健全实验组织机构,准备好实验的表格与器材。 ②处理好教育实验过程中的“动”(实验因子、实验变量)“静”(非实验因子,无关变量)关系。 ③做好阶段性总结。阶段性小结的目的是查明在实验措施的作用下,反应变量每个阶段的变化情况,并认真地事实求事地记录下来,看看哪些主观假说被验证,哪些被推翻,哪些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为修改方案,进一步做好下一段工作提供依据与经验。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 课题的申报课题的开题 课题的中期检查(课题的过程管理:现在越来越强调这项工作)课题的结项(二)课题的申报 选好研究课题(新颖、表述准确)填好课题申请书(过去相关研究的概述、研究过程的表述、研究方法等、预期研究结果)活页的填写(三)课题的开题研究的框架研究方法 研究所用的材料预期研究结果 预备研究结果的分析(四)课题的中期检查 进展情况有形成果困难 能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五)课题的结项 对照项目任务书,看预期的目标是否已经完成 有形成果(结项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发表的相关论文等)(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自上而下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它是指对知觉者(研究者)头脑中已经存储信息的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它是指对直接作用于知觉者(研究者)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知觉加工。 二、研究的类型 实证研究(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 理论研究(思辩性:用理论来论述、用名人的话语论证等) 量化研究(数据说话)质化研究(理论支撑) 三、实验研究 选题:解决什么问题设计:如何进行实验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举例 1

(一)确定研究课题 探讨过去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和文献寻找)。 解决当前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个人的经验、实际的需要、验证某一理论)。要阐明进行这项研究的意义,说清楚这项研究的来龙去脉。 经验型研究与科学型研究的主要区别 (二)如何控制因素 在一个研究中,往往有许多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发生变化的因素,我们将它们称之为“变量”。具体到教育科学研究中,变量有3种: 1、自变量它是由研究者所操纵(引起、改变或终止),并能施加于被试的各种刺激,所以又叫刺激变量。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观察由于它的改变所引起的被试反应的变化。 要有操作定义,例(略) 使用的教材、教法;教师的水平;不同的考试方法;课外活动情况;与家长的配合;学校整体环境等等。 2、因变量 它是研究中所要测量(观察和记录)的被试的各种反应,所以又叫反应变量。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业数量与质量;作业完成的速度;道德品质;身体健康水平等等。如果因变量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两者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一般用y=f(_)来表示。在这个公式中,_代表自变量,y代表因变量。研究过程就是看当_发生变化时,y是否也随之而变。或者当_不变时,y是否也不变。 3、无关变量 它是在研究中除自变量以外,其它一切可能对因变量发生影响,因而需要加以限制的变量。之所以称为“无关变量”,是因为这些变量与所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无关。故又被称为“次要变量”(针对自变量是“主要变量”而言)或“控制变量”(指对它应加以控制而言)。 无关变量既有属于被试主观方面的,如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兴趣、期望、习惯等等。 也有属于客观环境方面的,如研究场所的照明、温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房屋安全鉴定实验方案

房屋安全鉴定实验方案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屋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市场上多数房屋购买者对于房屋安全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缺乏了解,导致房屋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为了保障购房者的权益和居民的安全,开展房屋安全鉴定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居民住宅的安全性进行鉴定,为购房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房屋选择依据,为政府提供改进住宅安全标准的依据,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 实验设计 抽样方法 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划分、建筑年限、楼层高度和建筑材料,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实验内容 1.结构鉴定实验: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测量和分析,评估其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2.电气设备鉴定实验:对居民住宅的电气系统进行安全鉴定,包括线路布局、设备接地、接线端子和开关插座等的检测和评估。 3.消防设施鉴定实验:对住宅区内的消防设施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疏散通道等的配备和可操作性。 4.水管设施鉴定实验:对住宅的自来水供应和排水设施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水表、水管材料、阀门和排水口等的状况和运行情况。 5.室内环境鉴定实验:对住宅的室内空气质量、噪音水平和光照条件进行测试和评估,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监测仪器 1.测距仪:用于测量建筑结构的尺寸和间距,提供结构稳定性的数据。 2.震动表:用于测量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抗震等级评估依据。 3.电气测试仪器:用于对居民住宅的电气设备进行测试,包括线路电压、设备接地电阻等。 4.消防设施检测仪器:用于检测住宅区内的消防设施的性能和配备情况。 5.水质测试仪器:用于对住宅的自来水和排水设施的水质进行测试,包括水质指标、重金属含量等。 6.空气质量测试仪器:用于对住宅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测试,包括PM2.5浓度、CO2浓度等。

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

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诊断和教育 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诊断和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l.学业成绩鉴别 (1)学科学习成绩。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若有部分或大部不及格或仅勉强及格,是评定学习困难的一项重要标准。 (2)学业成就测验。学业成就测验直接测量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发展情况。目前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学业成就测验,主要用于对已学知识与技能的总体评价,对学生目前状况或水平的总体估计。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的内容,如数学、语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同时也测量了一些基本学习技能,如听、说、算、拼、阅读等。具有代表性的测验有加利福尼亚成就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依阿华基本技能测验。 另一种学业成绩测验主要用于对学习困难的详细诊断。这种测验所测量的内容主要是某一学科或基本技能方面的,如阅读测验,测量儿童口头阅读技能、理解技能、词的获取技能、阅读率等;数学能力测验,主要测量儿童数的概念与知识、运算技能、数学应用能力等。具有代表性的测验有加利福尼亚阅读测验、Durell 阅读困难分析量表、Gilmore口头阅读测验、斯坦福数学诊断测验及小学数学能力测验(张天孝教授主编)。 2.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对儿童的智力进行的一种总体的、全面的评价。在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中,它主要用于鉴别和筛查。常用的智力测验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图片词汇测验等。 3.各项认知能力的诊断测验 学习困难儿童往往有某种或某些认知能力的失调,如语言能力、感知一动作能力、知觉一运动能力等。这方面的测验主要有: (1)CRT瑞文测验。测验共分五个水平,要求对图形的缺少部分进行填空。该测验主要测量视觉辨别、观察、思维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2) Woodcock—Johnson心理教育测验。主要内容包括推理、记忆、视觉运动技能、理解力以及亲社会能力等。 (3)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1--3年级)(浙江大学心理系吕静教授等编)。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记忆和思维推理能力。 (4) Bender—Gestalt测验(5岁~成人)。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复制九种几何图形,以评价视觉运动能力、测量心理协调能力。 (5)视知觉发展测验(Frostig等)。测量手一眼协调、图形一背景知觉、形状稳定性、空间位置、空间关系等五方面的能力。 (6)语言测验。主要由口头语言测验与一般语言能力测验两大部分组成。口头语言测验主要评价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情况,如检测字、词、句的发育水平,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听与说的水平等。这类测验有Templin —Darley发音筛查与诊断测验、图片词汇测验(测量对词的理解)、西北句法筛选测验以及语言的听觉理解测验等。一般语言测验除了测量上述一些内容外,还涉及与语言发展和语言能力有关的一些心理能力。最著名的测验是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验(简称ITPA,1968)。此测验的年龄范围为2~10岁,测量儿童对言语和非言语(如手势语)语言的理解、加工、产生能力。另外还有一些有关书面表达语言能力的测验,如图片故事语言测验,通过向儿童呈现图片,要求儿童把图片中的内容写成故事。 4.神经——生理检查 这方面的检查主要是感觉筛查测验。感觉困难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一个原因。感觉困难可能会造成接受信息上的错误或不正确,直接影响学习的有效性。感觉困难大多表现在听觉与视觉方面,如弱视、弱听、色盲等。这主要是医学方面的检查,在此不作详细讨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与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与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与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已经于2001年9月在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有近500个县(区)开展实验,新课程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以学科为本、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学生不会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突出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视。那么什么是口语交际?它的特点是什么?新大纲对口语交际这门新课型又是如何界定的?教师要怎样把握新口语交际课的特点,领会教学要求,并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要采用什么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都是在教学工作中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的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

领会的东西。”就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来看,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从社会的需求看,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而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需求。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更是应该重视的。 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工作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育部也在提出了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围绕新课程加强教师培训,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业务素养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推进。 南昌市教科所在教育部的“十五”课题基础上确定了我市的研究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有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3年6月开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工作。我校在市研究课题的带领下,结合本校教学特色,确立了子课题:《小学语文口语交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留守儿童比较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上。农村小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 2.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及时联系家长,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它的背景有如下要素: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基础有一定好转等。 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的学习要求的学生。其特点为: 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规定要求; 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 ③造成的学困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转化的。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课题选择: 就是要求人们考察和分析现有的事实和理论相互之间的矛盾,他们各自内在的矛盾,他们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已知的科学材料中找出尚未解决的矛盾,由已知向未知进发。 2.调查研究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 3.观察法: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是研究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和发展假说的实践基础。 4.结构化观察: 指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化观察,并要做严格详细的可量化记录的一种观察方法。 5.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指根据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实验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实验对象、搜集事实和获取感性材料。 1 / 9

实验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 6.准实验研究: 在无需随机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7.内容分析法: 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8.教育技术文献: 是记载教育技术学知识的载体,它包括对人类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汇集了大量的教育案例、数据、课件、理论方法和假设等,记载了应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促进教与学的经验和教训,是人们在教与学活动中积累的成果。 9,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是人们为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填空 1.课题选择原则: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2.假设的基本成分:

2021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综合检测试题A卷 附解析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2021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综合检测试题A 卷 附解析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 1、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8分,小明得92分,则小明的标准分数是( ) A.1.12 B.1.37 C.2.13 D.6.52 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是( ) A.返回基础 B.普及科学 C.天才教育 D.大众教育 3、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4、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5、某班一组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是:72、80、5 6、8 7、61、94、76、9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76 B.78 C.80 D.82 6、在法国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的新式学校,这类学校被称为( ) A.泛爱学校 B.文科学校 C.实科学校 D.国民学校 7、学生学习时用简介的语言写出材料中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及各观点之间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调节策略 D.组织策略 8、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练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 3.抽样:抽样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容量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 3.文献:文献是使用文字、符号或图形等方式记录人类活动或知识的一种信息载体;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 4.参与观察法 是指观察者深入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中;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故又称为局内观察.. 5.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指那些有较强理论性;可以直接增加有关研究领域知识内容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6.因变量 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或结果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在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7.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对象的检索活动;即采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8.一次文献 又称原始文献或第一手资料;是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包括专着、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档案资料等.. 9.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是将总体按照单位属性的特征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在各层次或各类别中随机抽取样本单元的抽样方法.. 10.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 是指研究的前后一致性;采用的研究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 11.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在统一确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出现与否;行为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12.教育研究的效度 教育研究的效度是指所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否基于事实或证据;研究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证实.. 1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或第二手资料;是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整理之后形成的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文献.. 14.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以个体的自然组为单位进行的随机抽样.. 15.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深入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中;充当其中的一

体育科研_0

体育科研 体育科研 科学研究概念: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体育科研:就是人们认识体育运动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体育科研方法:就是人们为了科学的认识和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组合。 体育科研的意义:①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迫切需求,②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的客观体现。注:“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化训练阶段。体育科研的任务:研究体育的普及。 体育科研的类型:①基础理论研究②应用研究③开发研究体育科研的特点:①创新性:方法创新、观点见解的创新②综合性:衣服、营养、疲劳恢复③应用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④复杂性:被研究者具有动态的变化⑤精确性体育科研的主要形式:①文献研究②经验总结③研究报告④专题研究 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①选题②建立假说和制定研究计划③搜集资料及科研计划的实施④整理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⑤撰

写研究报告和论文⑥科研成果发表体育科研方法功能①驾驭知识②创造促进创造的才能③支配科学仪器 体育科研分类:1基础理论问题研究2学校问题的研究3群众体育问题的研究4竞技体育问题的研究5运功医学问题研究6体育史的研究7运动训练学的研究8体育场馆器材设备的研究9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方法的研究10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选题的概念:根据体育发展的可能与需要提出研究的问题以确定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的过程 选题的途径:1从体育运动的实际问题中去选题2从文献资料中去选题3从体育改革与发展中选题4从本学科或专业的怀疑去选题5从学科的交叉点、空白点,边缘地带去选题6从有争议的问题中去选题7从体育实践中发现问题8从学术交流中去发现问题9从技站术及规则和场地器材的改变中发现问题。 选题的原则:1实践需要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效益性原则 选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方向2提出初步的课题3查阅文献资料4择优选择课题5论证文献综述概念:文献综述是对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它是在全面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的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中和称述和评论。作用①为描

海阳市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试验研究计划

海阳市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试验研究计划

海阳市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实验研究计划 前言 海阳市《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着眼素质教育,着眼构建有效和高效化学课堂,并初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它的前期实验都系准实验。为了完善和发展这个教学模式,决定设立《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课题,于2010—2011学年度在全市范围内展开,由海阳市教研室直接管理。 一、课题论证 1.实践效果 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前期实验已在市直、和全市各乡镇中心初中及民办(私立)学校进行,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成绩已由教研室统计备案)。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的假设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它已经改变了实验单位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新课标教学不和谐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我市的初中八、九年级化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2.理论价值 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分的强调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体验和感知,从而颠倒了课堂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位置。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旨在探索适合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提高化学教学效益和素质教学要求。此法力求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四个“以”。即“以发展教育教学功能为目标——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主动积极参与;以小组活动为

主要方式——面向全体;以活动为主体——生动活泼学习。”所以此法值得深入研究。 二、实验的目的 实验将实行规范实验进行,研究三种变量,观察实验过程,积累科学数据。 1.弥补前期实验的不足。 2.探讨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特点及其教学原则。 3.研究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及其操作程序更准确的表述方式。 4.探讨适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并能多快好省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绩。 三、实验的变量 1、刺激变量 (1)初中化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原则,结构特点和操作程序。 (2)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反应变量 (1)期中、期末、中考成绩高于上一学年(考虑试题难易变量)。 (2)提高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基本的实验技能、理论与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提高其化学学习兴趣。 3、控制变量 (1)实验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实验学校和实验班。

奥鹏东师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练习题答案.docx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练习题答案 练习题一 一、单选题: 1—5 ADBAB 6—10 ADABC 1 1—15 ACBAB 16—200 DAAAA 21—25 BADDC 26—30 ABDDD 二、多选题: 1—5 BC ABC ABCD ABC CD 6—10 ABC CD ABCD ABCD AB 11—15 AB ABCD ABC ABCD BC 16—20 ABCD ABCD ACD ABCD AB 21—25 ABCD ABC ABCD AC ABCD 26—30 ABC 1 ABC ABCD AB AC 三、判断题: 1—5 √×√√√6—10×√×√√ 11—15 √√√×√ 16—20√××√√ 21—25 ×√√×√ 26—30√√√×√ 四、简答题: 1.观察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观察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制定观察计划、进入观察领域、开始观察记录、整理分析观察结果等步骤。 2.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哪些? (1)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2)从理论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3)从讨论和交往中发现问题;(4)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问题;(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寻找问题;(6)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3.科学研究的具体步骤有哪些? 科学研究的具体步骤可归纳为:(1)选题;(2)查阅文献;(3)提出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5)收集资料;(6)分析资料;(7)得出结论;(8)撰写研究报告。 4.撰写实验报告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要以陈述事实为主 (2)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3)应遵循撰写报告的常规 (4)要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

5.简述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特别适用于中小规模课程的研究与改革以及对具体教育结构的整体性考察。还可以用于对教学方法和程序、行为管理和控制、教育组织、行政工作效率、教师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 6.好的研究假设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好的研究假设在内容与表述上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假设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2)当有两个以上的变量时,在每一个假设中,只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假设有待检验并必须可以检验 7.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指向性 (2)观察环境的自然性 (3)观察过程的直接性 (4)观察主体的能动性 (5)观察结果的客观性 8.课题选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迫切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9.搜集文献应注意哪些问题?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尽量使用逆查法。 (2)以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为主。 (3)尽量多搜集第一手资料,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4)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结论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文献。 (5)不仅搜集教育科学领域的资料,还应该搜集相关领域、学科、专业的有关资料。 10.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些? (1)简单随机抽样 (2)等距抽样 (3)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 (4)整群抽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