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学与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3 学与问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规范书写,能结合语境正确理解“日星月异”“瞬息万变”“相辅相成”“不懈探求”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说理性文章的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

3.抓住首尾段中的两个比喻句,依托哥白尼和沈括的典型事例,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学生在搜集、交流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中得到启示,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正确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文中名人的典型事例及学生搜集的名人故事或名言,领悟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阅读教学方面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两个要求,在目标2、3中得到了落实,而目标1则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的阅读教学扫清障碍,而目标4则是在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实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分段轮读课文,默写生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大声读、浏览、默读等方式,结合说理性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了解说理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标划批注、事例对比、链接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借助拓展练笔,进一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促使学生学会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二一无所获吗?假如你是你一位智者,你会给这位只知道学的老二指点迷津吗?今天咱就来学习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能否读正确。

钥匙沈括日新月异不懈探求

翱翔强健瞬息万变相辅相成

(1)指名读正确,纠正发音不准的,“钥匙”中的“匙”读轻声;“瞬”读“shùn”。

(2)指导书写,提醒学生左右结构的生字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重点指导写好“沈”字的最后一笔。

(3)指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认识文体结构。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指导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思考课文的结构与学过的哪些课文相同?

结合《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这篇课文属于说理性文章。

3. 默读思考,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说明观点、总结明确观点”把课文分作三部分。(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说理文的结构,感悟第1自然段是提出观点;2、3、4自然段是举例论证,5自然段是总结观点。)

4.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1)默读课文,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2)齐读,你读出了什么?

(3)认识首尾呼应

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结论。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4)质疑: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举事例: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在理解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说理性文章的结构,感知首尾呼应的重要性,把《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落实到实处。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抓住比喻句,突破“学”与“问”的关系

1、学和问有着怎样的关系?结合课文的事例谈谈认识,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交流:

-----比喻句:抓住“金钥匙”和“铺路石”感知“问”的重要性;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初感“学”与“问”的联系。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相辅相成

2、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在刚开始上课时给你讲的那个故事吗?

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3.请你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列举具体的事例。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例如: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落实这一实施建议,我抓住比喻句和结论理解学与问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决本课的重点。回归故事,解决故事中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初学课文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积累名人名言,用名人名言阐明观点能深化学生对说理性文章写法的理解。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学与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