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学与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3 学与问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规范书写,能结合语境正确理解“日星月异”“瞬息万变”“相辅相成”“不懈探求”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明确说理性文章的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
3.抓住首尾段中的两个比喻句,依托哥白尼和沈括的典型事例,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的道理。
4.学生在搜集、交流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中得到启示,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正确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文中名人的典型事例及学生搜集的名人故事或名言,领悟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阅读教学方面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两个要求,在目标2、3中得到了落实,而目标1则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的阅读教学扫清障碍,而目标4则是在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实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分段轮读课文,默写生字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大声读、浏览、默读等方式,结合说理性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了解说理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标划批注、事例对比、链接生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借助拓展练笔,进一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促使学生学会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
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
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
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
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
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二一无所获吗?假如你是你一位智者,你会给这位只知道学的老二指点迷津吗?今天咱就来学习23课《学与问》。
2.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能否读正确。
钥匙沈括日新月异不懈探求
翱翔强健瞬息万变相辅相成
(1)指名读正确,纠正发音不准的,“钥匙”中的“匙”读轻声;“瞬”读“shùn”。
(2)指导书写,提醒学生左右结构的生字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重点指导写好“沈”字的最后一笔。
(3)指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认识文体结构。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指导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思考课文的结构与学过的哪些课文相同?
结合《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这篇课文属于说理性文章。
3. 默读思考,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说明观点、总结明确观点”把课文分作三部分。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说理文的结构,感悟第1自然段是提出观点;2、3、4自然段是举例论证,5自然段是总结观点。
)
4.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1)默读课文,思考并标画相关语句。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齐读,你读出了什么?
(3)认识首尾呼应
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结论。
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4)质疑: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举事例: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在理解各段意思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说理性文章的结构,感知首尾呼应的重要性,把《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落实到实处。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抓住比喻句,突破“学”与“问”的关系
1、学和问有着怎样的关系?结合课文的事例谈谈认识,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交流:
-----比喻句:抓住“金钥匙”和“铺路石”感知“问”的重要性;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初感“学”与“问”的联系。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
板书:学与问------相辅相成
2、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在刚开始上课时给你讲的那个故事吗?
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3.请你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列举具体的事例。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例如: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为落实这一实施建议,我抓住比喻句和结论理解学与问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决本课的重点。
回归故事,解决故事中的问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初学课文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积累名人名言,用名人名言阐明观点能深化学生对说理性文章写法的理解。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学与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板书)
为了让别人也信服自己的观点,作者是如何利用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思考:从哥白尼的事例、沈括的事例中你领悟到什么?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理解。
(六)走进哥白尼的故事,感受“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重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勤学好问,沈括的善于观察思考,明白只有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感知说理性文章围绕观点选择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看法的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哥白尼图片)介绍哥白尼的成就,简单讲解他创立的”日心说”。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哥白尼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好问)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
3.交流预设:
(1)——学生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省略号)
(2)从"经常" "缠着"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
(3)指导朗读------谁愿意当小哥白尼,带着缠着的语气读这几句话?
(4)同学们注意到省略号了吗?省略了什么?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师引导学法: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比喻句:理解“金钥匙”和“铺路石”,感知“问”的重要性。
5.知识迁移训练
照例子,仿写句子。
例句:“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是的金钥匙,是的铺路石。
“学”是的,是的。
6.师小结:哥白尼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学好问。
可见,问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课文说的,引读两个论点。
(七)走进沈括的故事,感悟“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过渡:从哥白尼的事例上,我们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
1.出示:《大林寺桃花》这是白居易的诗,谁来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2.质疑:
---你有什么疑问吗?
---沈括满意妈妈的答案吗?
---沈括是怎样获取最准确答案的?
---从“仍然”一词中你感悟到什么?
3.你从中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4.你还能举出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名人例子吗?
(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第3段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结合语境,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意思。
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
什么叫“能者为师”?(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齐读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天资聪明,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
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九)总结拓展: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明确结论,感悟怎样才能做学习真正的主人,解决课文的难点。
拓展延伸一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让学生设计两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配上图画做成卡片送给别人作为座右铭,意在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把语言应用到实处,更赋有语文味。
1.学和问有着怎样的关系?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齐读
理解“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并感知“学”与“问”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现在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哪位同学能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
4.检测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是围绕的中心观点,列举了和的事例,从他们的身上,我懂得了的道理。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
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老师已经将这些名言做成卡片,你想拥有一张吗?说一说想要的理由! ---请你能设计两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吗?配上图画,做成卡片送给同学。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板书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求得真知
观察思考
附件一:预习单
23.学与问
一、请读准字音,并规范书写生词。
Sh ěn ku ò áo xi áng sh ùn x ī w àn bi àn
xi āng f ǔ xi āng ch éng r ì x īn yu è y ì
二、阅读课文,填写自己的收获。
1、全文的论点是 、 。
2、第四自然段中的总起句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刘献章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3.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4、时期的沈括是个,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三、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四、搜集关于哥白尼与沈括的相关资料。
五、预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请记录下来。
附:沈括的趣闻轶事: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
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
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
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
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
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b、哥白尼的故事
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作客,老师不在。
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
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说:“孩子,又看什么书了?哥白
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
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
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孩子,天命决定一切,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一条老规矩,我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
至于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
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老师的希望,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文是说理性的文章,我注重了说理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如何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三个部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通过默读,圈画批注,分析事例,拓展延伸等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读悟结合,明确了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在精读课文时抓住中心论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经常”“缠”省略号,联系上下文细致研读哥白尼的事例,感受哥白尼勤学好问的精神;从沈括的事例中感受沈括的勤于观察思考的精神;最后在对比研读中,懂得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完成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
2、抓住“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比喻句,引导学生仿写句子,进行语言知识点的训练,学会知识迁移。
拓展延伸了很多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让学生设计两条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配上图画做成卡片送给别人作为座右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语言赋有语文味。
不足之处:
实用标准文案
在阅读理解文本以后,没有时间引导学生联系自我情况,说说自己平时是如何处理学和问的关系的,今后该如何做,从而达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的目的。
教学建议:
说理性的文章切忌盲目说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抓住关键词语,链接生活实际去感受、去体会,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中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渗透,要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的观点、事例,理清作者的说理的思路。
精彩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