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

推荐书目:《傅雷家书》格罗塞《艺术的起源》黑格尔《美学》

*选择一两门艺术历史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中国诗歌史,中国小说史,西方音乐史,西方电影史,西方戏剧史…

绪论

1750年鲍姆加通出版的《美学》第一卷,在美学史上一般把这一年作为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

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西方美学2500多年历史)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老子是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他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审美心胸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玄学)……(“心物不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史上的美并不是离开人的一种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人心上显现(彰显)的世界)

清朝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和宗白华

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要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对于物质生产活动、实用功利活动的超越,也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超越。”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

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活动,人的心灵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从而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庄子“游”的境界;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真善美得到了统一:“美”是意象世界,“真”是存在的本来面目(本然的生活世界),“善”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李凯尔特:“价值绝不是现实,既不是物理的显示,也不是心理的现实。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意义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美学特点:1.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的各个部分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人生,不能离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2.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人的生活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注意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是政治的动物,不仅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而且是有灵魂的动物,是有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动物,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即追求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动物,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人是一种理论的动物。(人类最高幸福就在于‘纯理论’)

第一章美是什么

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从此西方学术界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一类是从的物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最早的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早于柏拉图。---“美是和谐”

接下来是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一类是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继承柏拉图)

英·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要想寻求实在的美或丑,就像想要确定是在的甜与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探讨。

——都是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为前提----把“我”与世界分割开,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作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研究“美”的问题不应该依照主客二分的模式而是应该依照天人合一的模式)

!!!在西方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由海德格尔于20世纪提出~~“主客二分”的模式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两个现成的东西的彼此外在的关系,实际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融于世界万物之中,沉浸于世界万物之中,世界由于人的在“此”被照亮。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美学大讨论中,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的观点:

(一)蔡仪:美是客观的,认为自然物本身就是美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即美感决定美。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即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性,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

但无论是哪一派,都是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审美活动。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术界重新审视这场大讨论。很多学者开始试图跳出这个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框框。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提出的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从三个层面来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察都带有创造性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美不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格罗塞:从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明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

(唐代画家张宣、周舫----仕女图)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马祖道一提出的命题:“心不自心,因色有故。”张璪提出的命题:“外物造化,中得心源。”“心”是照亮美的光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

(宗华白: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宗华白说:“‘美’(艺术境界)乃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万象在人的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是情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的宇宙,一个显示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的虚灵的世界,是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的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审美意象的主要性质有以下四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彰”就是生成。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3.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这里说的“真”不是逻辑的“真”,不是柏拉图的“理念”或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世界相对立),而是存在的“真”,就是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快,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王夫之:“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意象世界显现的是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世界万物与人的生存和命运是不可分离的。这是最本原的世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当意象世界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时,必然含有人的情感(情趣),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