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干扰素对于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新
药物对甲状腺功能检测的影响
( 城 市 人 民 医院 , 丰 江西 丰 城 3 1 0 ) 3 10
中图 分 类 号 R 2 . 1 .9 71 3 2 + R 7 .+ 5 2 4
文献标识码 C
文 章 编 号 17 — 92 1) — 3 9 0 64 12 (000 0 7 ~ 2 1 0
d i 1 .9 9 . s .6 4 1 2 .0 0 0 . 2 o : 0 3 6 d i n 1 7 — 9 2 1 .4 0 1 s 1
药 物 常 常 改 变 实 验 室 检 测 结 果 。据 报 告 . 响 实 验 室 检 影 测 结 果 的 药 物 达 4万 多 种 [ 1 7 1 9 1年 Mu zn eg r J n e b re 等 报 告
可 使 患 者 住 院 时 间 明 显 延 长 在 17 1 次 的 药物 一 94 例 实验 室
试验相互作 用监测 中发现 55 9 4例 次 出 现 假 阳性 结 果 , 4 2 84 例 次 出现 假 阴 性 结 果 :每 次 假 阳 性 结 果 导 致 住 院 时 间 延 长 00 1 ( 5 C . 1 01 2 : 每 次 假 阴性 结 果 导 致 住 院 时 . d 9 % 1 0 ~ .0 ) 而 5 00 间延 长 00 5 ( 5 1 . 8 0 8 ) 结 果 使 患 者 住 院 总 天 数 . d 9 %C 00 ~ . 1 . 4 0 0
2例 次 ( 1 %) 多 巴胺 1 次 ( 09 。 占 . 9 、 例 占 .%) 23 游 离 甲状 腺 激 素 ( Y ) . F 4
药 物 影 响 F 4检 测 结 果 的例 次 虽 然 不 多 f 8 0例 次 中 r 总 7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竟然可以抗肿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竟然可以抗肿瘤
导语:看见干扰素这三个字,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是什么东东。
可以说大家没有几个人知道干扰素的,甚至都有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三个字。
因
看见干扰素这三个字,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是什么东东。
可以说大家没有几个人知道干扰素的,甚至都有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三个字。
因此,大家对于干扰素的了解可想而知。
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干扰素是什么。
同时也为大家介绍一下干扰素的副作用以及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干扰素是什么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但是它并不能直接杀死或抑制病毒。
而是通过细胞之间的作用效果,使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的蛋白,因此能干扰病毒的复制,从而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
1、流感样综合征
服用干扰素后,有的患者2到6小时内体温可升至38-40℃,6到12小时达到高峰,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一般24小时内均能恢复,如症状不减,则需及时咨询医师。
2、皮肤反应
用干扰素治疗4个月的患者,会有轻中度脱发现象,有些患者躯干和四肢会出现暂时性的斑丘疹等其他皮肤过敏现象。
如比较严重,则需要注意。
3、造血系统改变
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骨髓得到一定的抑制,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减少。
生活常识分享。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桥本甲状腺炎免疫治疗的进展分析
桥本甲状腺炎免疫治疗的进展分析发布时间:2021-09-29T06:12:39.43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作者:陶亚敏[导读]陶亚敏(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100)摘要:本文旨在综述桥本甲状腺炎的免疫治疗情况及研究进展。
桥本甲状腺炎作为一种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公认治疗方法为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可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这一治疗方式不能从病因上解决问题,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多次复查甲状腺功能,根据检查结果适当调整用药剂量,且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与痛苦。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针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采用各种生物与基因治疗、局部免疫调节等能获得明显治疗效果。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桥本甲状腺炎又被称之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桥本病等,临床对于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血清检查、超声检查等,经检查显示血清TGAb或(和)TPOAb阳性,同时甲状腺呈现出弥漫性肿大、质地较韧则可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
高频超声检查不但能对甲状腺大小、内部回声以及结节样改变等进行检查,还能辅助鉴别桥本甲状腺炎。
但桥本甲状腺炎发病比较隐匿,没有典型临床症状,患者多数不能及时就诊,即便及时就诊也只能延缓病情,不能避免甲状腺功能持续性减退,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的结果。
一、桥本甲状腺炎与免疫微环境改变桥本甲状腺炎被认为是复杂的自身免疫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均参与其中,如B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这些成分构成炎性免疫微环境,导致机体本身抗原免疫耐受性受到不良损伤,甲状腺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1]。
二、在桥本甲状腺炎治疗中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一)局部注射局部注射、全身静脉应用地塞米松都能有效降低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提升Lyt-2阳性T细胞数,最终能达到扭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理改变,说明地塞米松的应用能有效抑制细胞因子释放,调整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从而抑制自身比较强的免疫反应。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殖发育的影响
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殖发育的影响刘亚芳;裴丽君;郑晓瑛【摘要】内分泌是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行为的系统,不仅与人类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还直接影响生殖细胞的生长成熟.环境内分泌干扰素与激素结构类似,只需很小剂量即可产生危害性后果,并有蓄积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持久影响.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动物研究、人类细胞和组织研究证据显示,环境内分泌干扰素可能引起基因突变、细胞破坏,尤其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人类生殖系统、胚胎发育均有影响,可引起出生缺陷或癌症等.综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对胚胎发育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类的生命质量,预防和降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6页(P164-168,194)【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素;人口健康;生殖健康【作者】刘亚芳;裴丽君;郑晓瑛【作者单位】100780,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100780,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100780,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可以复制和合成有机化合物,从合成橡胶到各类药物。
这些物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带来一些潜在危害。
随着20世纪工业化不断发展,激素依赖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与不断增多的暴露于环境污染物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有关[1]。
内分泌干扰素的问题逐渐被认识,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人类和野生动物体内,这类化合物仅通过很微小的剂量即可以与内分泌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对人体内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从而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危害。
国外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后研究明显增多。
但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本文将综述环境内分泌干扰素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影响,阐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素污染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旨在为减少出生缺陷、促进人口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
干扰素的作用范文
干扰素的作用范文干扰素(Interferons)是一类由人体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感染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毒效应。
当宿主细胞感染病毒时,病毒感染细胞会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的潜伏、复制和传播。
首先,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阻碍病毒的复制。
其次,干扰素可增加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能力,促进天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杀灭病毒感染细胞。
此外,干扰素还可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成熟和释放。
2.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并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干扰素还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干扰素也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抗原识别和抗体产生,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干扰素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干扰素还可增加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表达和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
此外,干扰素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平衡机体的免疫应答。
干扰素还可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记忆和协同效应。
4.抗炎作用:干扰素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的产生。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感染、损伤和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
干扰素可通过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5.抗自身免疫病作用:干扰素对自身免疫病具有抑制作用。
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的疾病。
干扰素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免疫细胞的攻击和破坏。
干扰素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2009年AASLD慢性乙肝指南中指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7种药物,可优先考虑聚乙二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应用。
为什么首推聚乙二醇干扰素α(α2A、α2B)呢?我们知道,人体的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直接抗病毒外,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
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将惰性的聚乙二醇分子(无活性、无毒性),一线性或者分枝状连接在干扰素分子上,而达到延缓其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
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主要为亚型。
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
然而,干扰素也有禁忌症和适应症,今天作此文以供参考。
禁忌症: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酗酒/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
相对禁忌症: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总胆红素>50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干扰素疗效好坏可以采用预测因素:(以下因素越多疗效越好)1,治疗前的高ALT水平;2,HBVDNA<1.000E+008;3,女性;4,病情短;5,非母婴传播;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7,对治疗依从性好;8,无HCV、HDV、HIV合并者。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不过它有一些对我们不好的副作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打干扰素的副作用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打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的副作用一:对于打完干扰素的乙肝患者,会在2-5小时内出现发热、恶心、浑身乏力、头晕、头痛等类似于发烧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多在24小时后症状消失。
干扰素的副作用二:干扰素还可影响乙肝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使得乙肝患者患者恶心、呕吐、厌油腻、无食欲、腹胀腹痛等现象。
干扰素的副作用三:长期打干扰素治疗还可抑制乙肝患者的骨髓组织,使得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含量降低,引发造血异常病症。
干扰素的副作用四:一般在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乙肝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更为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轻度皮疹等现在。
干扰素适应症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
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反应较好,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者;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3.病程较短者;4.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5.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6.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7.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8.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9.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急性丙型型肝炎病人因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一般认为应该用干扰素治疗,此外,有的病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如:1) 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
那些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2014-10-24 11:41:11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临床医生一直在探寻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 SH )、总甲状腺激素和游离 T4 (FT4 )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敏感性,辅助性的检测手段诸如颈部超声以及放射性碘摄取率测定等,使得检测甲状腺功能障碍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改变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出现,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对甲状腺功能产生了副作用甚至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检测,本文对上述两类药物综述如下。
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1胺碘酮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尤其适用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的患者。
胺碘酮的使用常常会引起潜在的全身多器官受损,如肺纤维化、胃肠道不适、眼部及皮肤疾病、神经系统紊乱以及甲状腺功能受累。
胺碘酮被推出不久,就因其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受到关注。
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往往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但最具特点的是其对心脏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虽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引起的全身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较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明显,但如果两者长期未经正规治疗,均会导致心功能异常。
1.1 胺碘酮所致甲减( AIH )对于合并有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发生 AIH 的风险明显上升,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女:男为 1.5 :1 )。
有报道指出,有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女性患者发生 AIH 的风险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男性患者的14 倍。
在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碘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摄取再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氧化成活性碘,随后被酪氨酸有机化。
胺碘酮导致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增加,从而抑制甲状腺的聚碘作用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释放,即Wollf-Chaikoff效应,一般会持续2 —— 14 d ,随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摄取碘的过程恢复正常,即Wollf-Chaikoff效应的逃逸现象。
对于具有潜在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胺碘酮会干扰wollf-Chaikoff效应逃逸现象,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的减少,TSH 水平持续性升高,甲状腺体积发生代偿性增大,最终发展成AIH 。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基础知识一、内容描述本文将全面介绍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性质、功能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首先概述干扰素的起源与概念,阐释其在生物化学与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阐述干扰素的基本性质,如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其与其他生物分子的关系。
其次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干扰素的产生机制及其在人体内的调控过程。
此外还将介绍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其临床应用范围、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展望干扰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以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全面了解干扰素的基础知识,为深入了解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1. 介绍干扰素的发现与重要性干扰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对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同回顾干扰素的发展历程,并深入探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干扰素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在对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干扰素的存在。
最初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细胞在被病毒感染后,可以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病毒在周围细胞的扩散和复制。
这种物质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扰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逐渐明确了干扰素的分子结构,并对其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干扰素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强大的抗病毒功能上,它是一种典型的宿主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外,干扰素还在许多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它在抗肿瘤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和抗炎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发现和研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干扰素的潜在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广泛的挖掘和开发。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一、干扰素二、干扰素简介三、干扰素多少钱四、发现五、什么叫干扰素(IFN)六、品种及价位七、作用机制①间接性②广谱性③种属特异性④发挥作用迅速八、分类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1自然干扰素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3复合干扰素十一、干扰素适应症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二十、用途及用法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一、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又影响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作更为详细的解读。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流感样副作用: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反应的强烈和病人的体质、剂量大小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注射的1~3针,个别病人第3针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1针反应最为强烈,大多发生于注射后3~6小时。
预防的方法可选择在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也可视出现症状的轻重酌情处理,如出现较重,给予解热镇痛药,如较轻给予多饮水,多休息即可。
一般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大多病人能渡过这个时期,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而不能耐受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系统作用:也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其发生的机理大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往往见于用药2周~2个月内,3个月后则趋于稳定,故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当每2~4周检测血象,必要时1周检测一次,甚至2~3天复查一次。
是否预防性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尚有争议,如血象低于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 109/L,血小板计数>75 x 109/L,可加强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同时严密监测血象,干扰素剂量和用法不变。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α 剂量;1~2 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干扰素——精选推荐
⼲扰素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利⽤鸡胚绒⽑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扰现象时⾸先发现的,是⼀种细胞因⼦,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
其本质是蛋⽩质,类型可分为α、β、γ、ω等⼏种。
IFN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抗性,它通过⼲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组分的翻译,从⽽阻⽌或限制病毒感染,是⽬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物制品。
折叠编辑本段发现历程1957年,英国病毒⽣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研究⼈员Jean Lindenmann,在利⽤鸡胚绒⽑尿囊膜研究流感⼲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种因⼦,后者作⽤于其他细胞,⼲扰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扰素。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起了⼈们对⼲扰素抗病毒作⽤的关注,⽽后,⼲扰素的免疫调控及抗病毒作⽤、抗增殖作⽤以及抗肿瘤作⽤逐渐被⼈们认识。
1976年Greenberg等⾸先报道⽤⼈⽩细胞⼲扰素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肝,治疗后有2例HBeAg 消失。
但是由于⼈⽩细胞⼲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量应⽤于临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学界发现慢性⼄型肝炎患者⾃⾝产⽣⼲扰素的能⼒低下,在应⽤外源性⼲扰素后,不仅产⽣了上述抗病毒作⽤,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成⼈注射(2~5)×106 单位⼲扰素后,3⼩时⾎清中⼲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时达⾼位,48⼩时基本消失。
⼗余年之后,IFN开始⽤于治疗⼄型肝炎。
20世纪80年代初:瑞⼠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代基因⼯程IFN α。
1980-1982年,科学家⽤基因⼯程⽅法在⼤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扰素,从每1升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得到20-40毫升⼲扰素。
从1987年开始,⽤基因⼯程⽅法⽣产的⼲扰素进⼊了⼯业化⽣产,并且⼤量投放市场。
甲状腺功能详解
甲状腺激素测定(TT4、TT3、FT4、FT3)
甲状腺素(T4)全部由甲状腺分泌,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仅有20%直接来自甲状腺,其余约80%在外周组织中由T4经脱碘代谢转化而来。T3是甲状腺激素在组织实现生物作用的活性形式。 正常情况下,循环中T4约99.98%与特异的血浆蛋白相结合,仅有0.02%为游离状态(FT4)循环中T3的99.7%特异性与TBG结合,约0.3%为游离状态(FT3)。结合型甲状腺激素是激素的贮存和运输形式;游离型甲状腺激素则是甲状腺激素的活性部分,直接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不受血清TBG浓度变化的影响。结合型与游离型之和为总T4(TT4)、总T3 (TT3)。 TT4、TT3受血清TBG水平变化影响,尤其TT4影响较大,如妊娠、病毒性肝炎、遗传性TBG增多症和某些药物(雌激素、口服避孕药、三苯氧胺等)可使TBG增高而导致TT4和TT3测定结果假性增高;低蛋白血症、遗传性TBG缺乏症和多种药物(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则可降低TBG,使TT4和TT3测定结果出现假性降低。所以临床上需要时可选用FT4、FT3。 血清TT4、TT3测定是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指标,它们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时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时降低。一般而言,二者呈平行变化。但是在甲亢时,血清TT3增高常较TT4增高出现更早,对轻型甲亢、早期甲亢及甲亢治疗后复发的诊断更为敏感,T3型甲亢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TT3测定,TT4可以不增高。而在甲减时,通常TT4降低更明显,早期TT3水平可以正常;而且,许多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可有TT3降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ESS)。因此TT4在甲减诊断中起关键作用。
妊娠、哺乳期妇女禁忌。
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
该项检查应成为甲状腺的常规诊断手段,放射性核素有:131I和99mTc。通过显像可以显示甲状腺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放射性分布状况。
干扰素治疗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I例
功 能减退 症期 间 ,辗转 多家 医 院求 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 名指似有麻木感 。 体检无 明显功能障
讨论
干扰 素可 引起 治 疗效 果 以 却没 能确诊 。为降 低不 良反 应 的发生
如寒战、 发热、 肌 几率 , 对于慢 性病 需长期 用 药 的患者 . 碍, 怀 疑因双手持续操作 电脑可 能有压 外 的 各种 不 良反应 . 迫 。2 8周后 患者诉 双眼肿 胀 ,查 肝功 痛 等 流感 样 症 状 ,也 可引 起 失 眠 、 脱 医者 应认 真 评估 长期 用 药 的 利 弊 . 履 发、 食 欲 减低 、 皮 疹等 。而 甲状 腺 功能 行 告知义 务 ,使患 者 了解药 物 的疗效
『 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 . 2 0 0 2 :3 4 2— 3 6 2 .
[ 3 ] 龙层花 , 段俊峰 , 王正和 , 等. 脊椎病 因治疗 学 [ M] . 香港 : 商
务印书馆 . 2 0 0 7 : 4 8 .
[ 4 ] 俞 大方 , 臧福 科 , 孙 承南 , 等. 推 拿学 [ M] . 上海 : 上 海科 学技
1 8 9 -1 9 O
[ 7 ] 陈泽林 , 刘 富林 . 龙 氏正 骨手 法治疗 颈性 眩晕 临床观 察 [ J ] .
新 中医 , 2 0 1 3 , 4 5 ( 7 ) : 1 4 9 — 1 5 0 .
[ 8 ] 万 金来 , 肖树 明 , 杜跃, 等. 定 位旋转 复位 法治疗 椎动脉 型颈
术出版社 . 1 9 8 5 : l 1 8 .
[ 5 ] 王楚怀 . 卓大宏 . 颈性 眩晕患者 症状与功 能评估 的初步研 究 [ J ] . 中国康 复 医学 杂志 , 1 9 9 8 , 1 3 ( 6 ) : 2 4 5 — 2 4 7 . [ 6 ] 国家 中 医药 管理 局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 中医管理 行业 标准 《 中 医病证 诊 断疗效 标 准》[ M] . 南京 : 南 京大 学 出版社 , 1 9 9 4 :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
胡章勇;黄赛;夏绍碧;石菡;范凌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27)007
【摘要】@@ 例1 患儿女,12岁,因发现反复乏力、纳差、厌油8个月,再发5 d 于2006年7月18日第2次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在我科住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无黄疸型,给予甘草酸二胺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查体:发育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 cm,肝区叩痛(+),余无特殊.【总页数】1页(P1324)
【作者】胡章勇;黄赛;夏绍碧;石菡;范凌
【作者单位】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反复转院对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抑郁症的影响 [J], 陈芳;胡慧;王凌;熊振芳
2.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抑郁症病人应用辨证施膳合五音调式干预研究 [J], 王小珍;黄笑美;余春芳;李慧
3.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 [J], 李庆云;黄开红;王凌云
4.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 1例 [J], 李正良
5.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J], 刘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一、干扰素的治疗作用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有两种,即人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和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
由于它们是通过诱导剂在体外作用于人体细胞产生,故又称为外源性干扰素。
干扰素主要作用是: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以及选择性等,可抑制病毒的繁殖;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调节免疫作用,干扰素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干扰素可通过调节K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来调节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对免疫自稳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已有10多年的历史,虽然效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干扰素却是目前唯一的得到国内外绝大多数医学专家认可的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它是目前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特别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慢性病毒性肝炎通过应用干扰素治疗可达到如下的目的:抑制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复制,消除其感染,使病人的传染性降低,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生理功能,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的损害,延缓或降低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二、用法α-干扰素的常用剂量为3~5mU/次,每周3次,疗程4~6个月。
也可每日1次,五个月后改为每周3次,疗程同上。
可酌情应用1~2疗程。
较小剂量(如lmU/次)达不到治疗效果,更大剂量(如>10 mU/次)易出现不良反应,对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
适当延长疗程可以减少复制指标的反跳。
三、副作用病人首次接受干扰素治疗时可产生短暂的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肉疼痛、头痛等,称为流感样综合征,其严重的程度与干扰素的类型、纯度、剂量、给药的途径以及病人的身体状态等有关,多数情况下不会影响治疗,多数患者在注射3-5次后,症状会逐渐减轻和消失,大剂量应用时,可产生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昏睡等,干扰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可逆的,一般在几天内就可消失;干扰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比较常见,可在用药后逐渐出现白细胞减少,一般是粒细胞先降低,2~3日内淋巴细胞也开始降低,停药后或间歇5天以上,白细胞数可迅速恢复;消化系统的反应,主要包括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腹泻等,其出现与否与用药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胃肠道的症状出现越频繁,一般不需要处理;大剂量使用干扰素时常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一过性升高,一般认为属良性的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乔本甲亢 甲亢 亚临床甲亢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亚临床甲减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功能异常发生的特点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高危人群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处理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炎的种类及诊断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状;实验 室检查为TSH增高,FT3、FT4减低 • Grave病:甲状腺毒症、甲状腺肿大伴或不伴眼 病;实验室检查为TSH降低, FT4、FT3增高 • 破坏性甲状腺毒症:一过性甲状腺毒症,随后甲 状腺功能降低;实验室检查:TSH降低, FT4、 FT3增高,但放射碘摄取减低
Jamie C. Mandac,et al. The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Spectrum of Interferon-Alpha Induced Thyroiditis: To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HEPATOLOGY 2006;43:661-672. C. CARELLA, et al. Interferon--Related Thyroid Disease:Pathophysiolog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4; 89(8):3656–3661.
IFNα的调节作用
免疫学机制
• • • • • • 增加了甲状腺细胞MHC类抗原的表达 激活 CD8+细胞毒性T细胞 激活细胞因子的表达 (IL-6) 调节性T细胞功能下降 激活JAK-STAT通路,从而介导Th1细胞反应 增加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 的活性
非免疫学机制
•抑制TSH诱导的Tg, TPO和 NIS的基因表达;降 低碘有机化;降低甲状腺素的释放
• 采用干扰素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 6.2%,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3.9%,稍高 于甲状腺功能亢进2.3%
疾病 乙肝 丙肝 恶性肿瘤 多发性硬化 合计 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毒症 合计
F. Monzani, et al. Thyroid autoimmunity and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ype I interferon Therapy. Clin Exp Med. 2004; 3:199–210.
R. MALIK and H. HODG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yroid gland and the liver. Q J Med 2002; 95:559 –569.
与IFN治疗有关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的 甲状腺疾病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永久性甲状腺炎 复发性甲状腺炎 暂时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
结论
• 本研究发现DC亚群在GD患者的外周血中的数量发生了偏 移,表现出pDC的数量的增多及m/p的比值的降低. • 体外试验发现从GD患者外周血分离出的pDC对naï ve T细 胞具有更明显的诱导分化功能. • 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上的变化都提示pDC在GD的发 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
IFNα: Mechanism of Action
调控机制
病毒 pDC↑ IFN a↑ 甲状腺细胞 甲状腺细胞
MHCⅡ/TSHR↑ (类抗原递呈)
T 细胞 B 细胞
抗体(TRAb)
Graves’甲亢
加速/引发甲状腺细胞的自体免疫反应
Graves’甲亢外周血中的DC亚群-mDC和pDC
mDC和pDC诱导T细胞增殖
高危人群: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
• 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者在干扰素治疗后更易发生 甲状腺功能异常
基线时甲状腺 自身抗体 阳性 阴性 发生甲状腺 功能异常 未发生甲状腺 功能异常
F. Monzani, et al. Thyroid autoimmunity and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ype I interferon Therapy. Clin Exp Med. 2004; 3:199 –210.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 高危人群
• 丙肝患者更易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很多研究表明丙肝患者较乙肝及正常人群更常出 现甲状腺自身抗体和甲状腺功能异常,因为HCV 与甲状腺自身抗原具有区域性氨基酸同源性,因 此可以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
J-F. Huang, et al. The role of thyroid autoantibo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yroid dysfunction in Taiwanese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with interferon-alpha and ribavirin combination therapy.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006, 13, 396 –401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功能异常发生的特点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高危人群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处理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 高危人群
• 女性是干扰素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高危 人群
性别 男性 女性 总计 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毒症 总计
F. Monzani, et al. Thyroid autoimmunity and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ype I interferon Therapy. Clin Exp Med. 2004; 3:199–210. Koh LK, et al. Interferon-alpha induced thyroid dysfunction: thre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yroid. 1997 Dec;7(6):891-6.
高危人群:丙肝患者
• 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后促甲状腺素水平较乙肝高
治疗前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pmol/L 游离甲状腺素,pmol/L 促甲状腺素,µIU/L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Luisa Fernandez-Soto,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 in Hepatitis C vs Hepatitis B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Discontinuing Interferon Therapy. Arch Intern Med. 1998;158:1445-1448.
对于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后 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瑞金医院
概 况
• 干扰素在治疗病毒性肝炎过程中易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甲状腺疾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方面的不良反 应。 • 据文献报道,接受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15%发 展成临床甲状腺疾病,有40%的患者产生甲状腺 抗体。 • 这些变化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TSH正常而TAb阳性
每两个月随访一次TSH 直至干扰素治疗结束 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检测 TSH和TAb 如出现异常,处理见后
TSH异常而TAb+/-
进一步明确甲状腺 功能异常的种类 处理见后
Jamie C. Mandac,et al. The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Spectrum of Interferon-Alpha Induced Thyroiditis: To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HEPATOLOGY 2006;43:661-672.
Jamie C. Mandac,et al. The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Spectrum of Interferon-Alpha Induced Thyroiditis: To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HEPATOLOGY 2006;43:661-672.
干扰素治疗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 与药物剂量及疗效无关
所有患者 甲状腺功能异常 无甲状腺功能异常
干扰素诱导治疗 n(%) 干扰素剂量/体重 平均(MIU kg-1) 治疗结束时HCV转阴(n(%) 治疗结束后6个月HCV转阴(n(%)
O. DALGARD, et al. Thyroid dysfunction during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with interferon alpha: no association with either interferon dosage or efficacy of therapy.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2; 251: 400 –406.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功能异常发生的特点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高危人群 • 干扰素导致甲状腺素异常发生的处理
干扰素治疗前、中、后的筛查
病毒性肝炎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干扰素治疗前 检测TSH和甲状腺自身抗体(TAb)
TSH正常且TAb阴性
每三个月随访一次TSH 直至干扰素治疗结束 干扰素治疗结束时检测 TSH和TAb 如出现异常,处理见后
干扰素治疗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 通常为一过性的
• 干扰素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通常为一过性的, 持续性功能异常见于1/3的患者,主要是甲状腺功 能减退症以及之前存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毒症 一过性 持续性
F. Monzani, et al. Thyroid autoimmunity and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ype I interferon Therapy. Clin Exp Med. 2004; 3: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