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心灵话文学——解读王国维之《文学小言》

合集下载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王国维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古雅(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

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2.《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Jan.2019/No.l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徐艳凤(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17)摘要: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

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殳体的审视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同时将陶渊明放在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而总体梳理清代文士的精神面貌,还原陶渊明的精神文化品格,明确清代士人对陶渊明之接受。

关键词:清代士人;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1-0023-04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也是清代士人的一个心灵导师。

陶渊明最大魅力在于人格上的淡泊与超然,而这种淡泊的人格魅力正是清代士人所肯定与推崇的。

正如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所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①王国维认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如果说杜甫身上所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济世思想,苏轼提供了如何将兼济与独善融合的范例,那么陶渊明则是提供了归隐以及比归隐更高层次的人格魅力。

一、对陶渊明人格魅力之推崇清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清代的士人们在严酷的封建统治、尖锐民族矛盾以及文字狱的制约等多重矛盾之下,形成一种隐逸的社会风气,这种挥之不去的隐逸情结致使他们在残酷的社会境遇面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正因如此,清代士人急需一位心灵皈依的前贤领袖以指导方向,他们寻寻觅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具有极大人格魅力的陶渊明身上。

清代士人对陶渊明极为赞赏和倾慕,正如方体在《晋征士靖节先生祠碑记》所云:呜呼!自古高隐之士,或愤世绝俗,或委蜕遗荣,其中心之嚼然不滓者,皆有贯日星而流金石之气,是以精耀同乎天地,令名传聆无穷,盖其志节有不可磨灭者矣。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超然心灵话文学——解读王国维之《文学小言》

超然心灵话文学——解读王国维之《文学小言》

学 批 评 观 点 :第 一 , 由 于 其 反 对 功 利 主 义
“ 镊 ”“ 铺 、文绣 ” 的文 学 , 以在 文学 理论 方 面乃 所
渤 或者追名逐利的手段。开篇便提出了该主张 :
“ 司马迁 推本 汉武 时学 术之 盛 , 昔 以为 利禄 之途 使然 。 余谓 一 切学 问 皆能 以利 禄劝 , 哲学 与文 独 学 不然 ……铺镊 的文 学 , 非 真正 之文 学也 。” 绝 暂 “ 亦有 言 , 人 名者利 之 宾也 。故 文绣 的文学 之不
在《 文学小言》 中占据主要地位并且代表 了
王 国维重 要 文 学思想 的 ,是 其超 然 的非 功 利文 学 观 , 来源 于 叔本 华美 学 , 它 带有 一种 西方 美 学 艺 术框 架 中的 自主 自律 论 。王 国维 坚持 纯 文学
0 6 的 自主性 ,反 对文 学成 为任 何政 治形 式 的工具 5
两篇文章的背后的人间词话删稿44则又别录蕙风琴趣评写作心境虽不至于南辕北辙却也并非完全一语2则与平日论学时评词之语2则此外附录了致不过作为人间词话的附录文学小言17文学小言一部分加上王国维所藏各家诗集则的补充所提供的
超然心灵话文学
— —
解读王国维之《 文学小言》
蔡 耘 (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 206 002)


要 : 为 晚 清 著 名 学 者 , 国维 虽 身 处 文 化 认 同 混 乱 之 时代 、 旧 文 学 交替 之 际 , 他 以 作 王 新 但
个 文人 特 有 的执 著和 超 然 之 心 , 中 国文 学献 出 了 一 己之 力 。 通 过 短 而精 的 《 学 小 言} 7 为 文 1
社 科
值, 反对传统的以劝善惩恶为 目的之载道文学 . 足为真文学也, 与铺镊的文学同。 古代文学之所 所 以乃形成 了他 对 于元 明 以来 之戏 曲小说 等通 以有不朽之价值者,岂不以无名之见者存乎? 俗文学的重视。(( ) 1这些观点在《 ] 文学小言》 中 至 文学之 名起 , 于是有 因之 以为 名者 , 而真 正文 也有 所体现 ,… …逮 此体 流行 之后 .则又 为虚 “ 学乃复托放不重于世之文体 以自见。”第3 ) 玄矣。 ( 则 故模仿之文学 , 是文绣的文学与铺镊的文 “ 学 中有二 原质 焉 : 文 日景 , 日情 … …文学 者 , 不 学之记号也”( 则 ) 国维素来讲求“ , 。第3 王 真”在 外 知识 与情感 交代 之 结果 而 已。苟无 锐 敏之知 《 间 词话 》 人 中就 曾 提 出“ 能 写 真 景物 真 感情 故 识 与深遂 之感 情 者 , 足 与于文 学之 事 。”第4 不 ( 者谓 之 有境 界 ” 说 及 “ 切 文体 始 盛终 衰 ” 一 一 的 则) 文学 演进 历史 观 。而此处 他将 “ 模仿 ” 为其非 视 由此三 则不 难看 出 .王 国维 主张文 学 只有 功 利文 学 观 中力 斥 的为 “ ” 学 的“ 号 ” 认 名 文 记 . 在 与功 利相 分离 的情 况下 才可 以称 之为 真正 的 为模 仿缺 乏真 情 ,而无 真情 的文 学不过 是一 具 文 学 ,铺 镊 的文学 ” “ 意在 求利 , 因此绝 不是 真正 失去 灵魂 的躯 壳罢 了 。并 且从 抒情 文学 层 面上 的文学 。 学 的性 质 在他看 来必 须是 非 功利 的。 文 推崇 屈原 、 陶渊 明 、 白 、 李 杜甫 的诗 ,屈子 之后 , “ 并 且 他 随之 批 评 了“ 铺镊 的文 学 ” “ 绣 的文 文学 上之 雄者 , 明其尤 也 。 、 之视 渊 明 , 与 文 渊 韦 柳 其

人生三境界的三首古诗

人生三境界的三首古诗

人生三境界的三首古诗1.关于境界的诗句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描写境界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论《庄子》中“寓名”的“非庄化”体现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论《庄子》中“寓名”的“非庄化”体现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论《庄子》中“寓名”的“非庄化”体现梁凤连【摘要】《庄子》中“寓名”的使用是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之“非庄化”追求的重要体现。

《庄子》中的“寓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假寓名”,此类“寓名”总是充满着夸张大胆的想象,并常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一起出现,使得《庄子》中的人物真假一体;一类是“设寓名”,此类寓名皆为虚构之名,寄寓更深的含义,也是庄子浪漫风格的突出代表。

“寓名”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完美地实现了庄子“非庄化”的追求。

【期刊名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庄子》;寓名;假寓名;设寓名【作者】梁凤连【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翻开《庄子》,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纷至沓来,众多的人物构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庄子》中提到的人名大约有四百个,其中的“寓名”虽没有占到绝大部分却也是最为突出的部分。

本文主要是以整体的《庄子》中的“寓名”特色加以论述概括的。

《庄子》中“寓名”的设立和使用,不仅体现出了《庄子》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力,也是《庄子》浪漫风格和“游戏”①王国维在其《文学小言》中提出了关于“游戏说”的观点,认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

“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

”人“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是对其自己之情感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

②张洪兴在其《〈庄子〉三言研究》中使用了“非庄化”这一观点。

据此,笔者认为,所谓的“非庄化”即面对“天下沉浊”的局面时,庄子认为端庄而语诚实之事的“庄语”会产生是非,因而他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来说尽人间之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表达了庄子对一种“无有”的、混沌的、没有是非标准的“非庄”追求。

《人间词话》恶评龚自珍原因探析

《人间词话》恶评龚自珍原因探析

《人间词话》恶评龚自珍原因探析作者:张波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02期《人间词话手稿》(未刊)云:读《会真记》者,恶张生之薄倖而恕其奸非;读《水浒传》者,恕宋江之横暴而责其深险,此人人之所同也。

故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

龚定庵诗云:“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间慕逐初衣。

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

”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

王国维以一诗而直斥龚自珍凉薄无行,可谓恶评,这引发了后来研究者的争论,都认为王氏的评价有失公正,然而结合文本语境,似乎得以理出更多内在原因。

《人间词话》所引龚自珍诗,出自《己亥杂诗》第一百三十五。

刘逸生注曰:[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江淹《别赋》:“赋有凌云之称。

”原指司马相如写的《大人赋》,这里是指作者自己参加殿试,中了进士。

[倦飞]陶潜《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

”指对做官不感兴趣。

[逐初衣]《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

”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久辞荣禄逐初衣。

”指辞官回家,穿上原来的衣服。

[锦瑟佳人]杜甫《曲江对雨》诗:“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刘逸生在这首诗后特别加了按语,即针对王国维之“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一说:“眼下能有多少人理解这个必然(指由于自己议论时政,主张变革,得罪了顽固派,受到打击,只好辞官)?而且,又何必说它必然,何必不说它是偶然呢?作者感慨深沉,终于提笔写下几个‘偶’字。

愤怒至极,出诸冷嘲,痛哭无从,遂成惨笑,是心情极度痛苦的变形……有人既不理解作者的深意,甚至对作者抱持成见……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后几句所言之“有人”,正是指王国维。

“不理解作者深意”云云,其实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推测,至于所谓“抱持成见”,则是不满王氏抓住几个“偶”字做文章,对龚自珍进行人格攻击。

而读王氏原文,“凉薄无行”所针对的似乎并不是那几个“偶”字,而是在诗的后半句: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这当是王国维所说的“儇薄语”,所以才有“凉薄无行”的评价。

境界之解读

境界之解读

境界之解读本文的“境界”一词《辞源》中解释为境地。

《辞海》中解释为㈠景象、境地,并引耶律楚材诗“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㈡指造诣;㈢指诗文、图画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词典上的解释总是那么客观而失去人情味,它尽可能搜罗万象以全概全,一般人将境界理解为莫测高深的东西,其实做事有做事的境界,做人有做人的境界,做学问有做学问的境界,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各有各的境界,境界有深浅高低之分,有纯乎天籁和刻意而为之别,“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既有天然也有人为的因素,“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则是执著追求之使然,“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乃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高境界。

下列将各种人生境界统而览之,穿凿个人主观的意会,以飨读者。

一、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二、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三部分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早期把人的精神生活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后期又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文本解读浅见(特级教师黄吉鸿讲座)

文本解读浅见(特级教师黄吉鸿讲座)

(6)学生被“绑架”,被教 师、教参、教材所蒙蔽,被 硬生生地押进“囚笼”,丝 毫没有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 空间。
2011版“实施建议”部分: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 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 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7)教师自身阅读量的贫乏, 阅读层次的肤浅,制约了教 师对于文本的解读的程度。
(1)作者崇拜,一切对文本 意义的解读,都要追溯到作 者“本意”上理解,凡是有 关作者的资料都要全面具体 地了解。文本的意义是由作 者决定的,是单一的,只能 严格地尊奉。
王国维先生在《文学 小言》中断言:“无高尚 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 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 也。”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如此注重作者和时代背景的 介绍。在一些专家看来,不 “知人论世”便不能准确、 深刻地理解作品。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 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 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 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 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 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 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 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 上踩印几朵小霉花。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 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 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 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 上踩印几朵梅花。
三位教师教学《景阳 冈》
第一位教师没看过《水浒传》; 第二位教师看过《水浒传》; 第三位教师既看过《水浒传》, 又看过有关名家对于《水浒传》 的评点和解读。(如清· 金圣叹 批评本《水浒传》)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一 段著名点评:一百零八人中, 定考武松上上。时迁、宋江定 考下下。武松何许人也?曰: “武松,天人也。”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思与境谐-意与境浑

思与境谐-意与境浑

思与境谐\意与境浑摘要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兴起,其“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与世无争的“我心自山林大地”的人生境界与旨趣,带给诗人以强烈的灵感启发。

在这种灵感的感发之下,王维在其山水诗作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中有禅”、“字字入禅”的意境,其特点是思与境谐、意与境浑,它以一种融化了理解的自然意象而显现出来,构成了其诗歌意境形上的禅宗美学意蕴。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自然意象禅宗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兴起,其“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与世无争的“我心自山林大地”境界,带给士大夫们强烈的创作灵感,他们在山水中找寻,在诗文绘画中表现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在这种灵感的感发之下,王维在其山水诗作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诗中有禅”、“字字入禅”的意境,其特点是思与境谐、意与境浑,它以一种融化了理解的自然意象而显现出来,构成了其诗歌意境上的禅宗美学意蕴。

一王维诗歌意境中所呈现的禅宗美学意蕴何谓思与境谐、意与境浑?且看如下三句名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这三句诗,题材一致,描写的都是“江”、“山”、“天地”,等等,但是意境的风格不同:杜诗显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李诗显现了道家的洒脱阔大,王诗则显现了禅宗的妙悟自得。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讲,杜甫的诗歌意境侧重于情感的抒发,李白的诗歌意境侧重于想象的飞跃,王维的诗歌意境则侧重于对自然宇宙的形上理解与顿悟,即“色”而悟“空”,透过对景色的描写而瞬间理解、顿悟宇宙自然永恒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情感与想象的生成。

三句名诗各自体现出了意境的不同风格的美。

需要指出的是,王维诗歌意境之“思与境谐”、“意与境浑”,是指融化在自然意象中的理解,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理解完全化入到情感与想象中,构成了诗歌意境形上的意在言外、旨外之旨。

关于意境的观象本源——王国维观象意境说简释

关于意境的观象本源——王国维观象意境说简释

关于意境的观象本源——王国维观象意境说简释张俊;欧阳旻;徐文锐【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关于审美意境的本体根源即"意境本源"一直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主要存在"意象本源论"、"乐象本源论"和"观象本源论"等说法,其理论源头都可追溯到"易象本源论".这一重大问题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常说常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能观—观象本源论"具有深远的艺术哲学启蒙意义,但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意境;观象;乐象;意象【作者】张俊;欧阳旻;徐文锐【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长沙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意境或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艺术和诗学的主题,关于审美意境的本体根源,存在“意象本源论”和“乐(岳 )象本源论”的说法*传统艺术审美意象“另有一个源头多为人所忽略,那便是先秦两汉之间出现的‘乐(岳)象’说”,作者认为乐(岳)象是意象的源头。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参见刘汉光《略论意境的乐本源》(《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刘文对《乐记》中“乐(岳)象”思想的论述非常精到,但忽视了乐(勒)象从时间在先和逻辑在先上显然比乐(岳)象更为根本,二者都是“象性在先”的体现,乐(勒)象即乐意之象包含乐(岳)象即乐音之象,音象是乐象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整体与部分的重合关系,或者说是抽象本源与具体本源的互补关系。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作为“意境说(境界说)”的首论者,其“观象本源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并未被学界予以充分重视,需要进一步阐发其合理内涵。

最新初中语文20个经典作文话题素材集锦

最新初中语文20个经典作文话题素材集锦

最新初中语文20个经典作文话题素材集锦01毅力/坚持话题:“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成就天才”素材: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

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大师候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无腿飞行将军素材: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回到自己的阵地。

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锻炼,又驾驶歼击机作战。

他很重视人的体育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

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运动,喜欢划船,踢过足球,当过守门员。

他停飞后每天早晨拼命锻炼,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预防感冒。

分析:对于一个双腿截肢后又重回驾驶室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奇迹。

奇迹的发生需要一个支撑点,那就是毅力。

话题:“真正的残废”“毅力”名言: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话题:“挫折与成功”“坚守与放弃”02积累的作用话题:“读书与作文”“积累的重要”巴金背书素材: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会几部书了,其中包括《古文观止》。

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

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思路连上来的。

”分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不要奇怪为什么看书多的人文章就是高人一等,巴金老人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学论文论文导读::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古为今用的体现。

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它也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课堂。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是高校中文系(文学院)的主干课。

使学生系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线索、熟悉历代文学名篇,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却不是唯一目标。

传承本土文化传统,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是不能忽略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布《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摘要载体,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

从传授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而换种视角来看,它也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课堂。

高师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进入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字、词、句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分析,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被语文教师解剖得支离破碎。

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文艺,对于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审美角度的价值却视而不见,这是当前中学语文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提高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即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做起。

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哲学、史学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融而未分,《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诸多文学作品,同时又兼有哲学或史学著作的性质。

学生在从文学角度学习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悉上古的历史,接触先贤的哲学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综合素质。

以《史记》为例,它被后世列为正史之首;而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教育学论文,无韵之《离骚》”的塙评又指出了它横跨文、史的性质;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追求,则使其具备了哲学著作的品格,《史记》一书因而也就兼备了文、史、哲三种性质。

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讲解到《史记》时,学生除了收获相关文学知识外,也能获得史学和哲学知识。

满分作文开头汇总(含20个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开头汇总(含20个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开头汇总(含20个作文素材)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一篇好文章,必须要有个好的开头。

下面这12个满分作文开头的套路,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落笔入题,总领全篇例:小时候,对印在连环画、贺卡上那些“挥着翅膀的孩子一一天使”爱得痴迷。

那纯洁的,绒棉似的白翅膀是一切美好的象征,它装饰着我儿时的梦。

(《白翅膀装饰着我的梦》开头)这篇文章一开头就交代自己喜欢白翅膀,并用“它装饰着我儿时的梦”既照应文题,又领起下文。

这种开头能给人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的感觉。

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二、序记题记,醒人耳目例: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

(《翅膀,落在天上的叶子》题记)这个题记采用比喻的方法来揭示“翅膀”和“叶子”的关系。

“翅膀”和“叶子”怎么可以划上等于号呢?这个疑问,犹如一个谜团,一下子勾起阅读者的好奇心,只有当你读完全文才知道这是一篇“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翻版的童话故事,作者用一个落叶代替“丑小鸭”,写他的无悔选择,写他的执著梦想,写他的美好心灵,新颖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三、写景烘托,渲染心情例:又是炎夏了,开始有知了叫了。

(《动力来自那双眸子》开头)这篇文章不落别人窠臼,独辟蹊径,从小处切入,从一双具体可见、可感的“眸子”切入,来写一位数学教师的目光情感的传达,给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所带来的阳光般的温暖和突飞式的进步。

此处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既渲染了特定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巧用对比,说明问题例:早晨8点刚过,一位怒容满面的妈妈就扯着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孩推开了张教授办公室的门。

一进门,妈妈就开始向张教授数落孩子的不是。

而那个男孩似乎满不在乎,总是抬着头看天花板,身体还在不停地晃动着。

时不时的还回上一句表示反对。

(《其实并不是这样》开头)文章开头大肆渲染母亲眼中孩子的“不好”,可到了教授那里,教授反而轻易地就指出了孩子的“优点”,这样的对比,只能说明一点,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好,是“母亲”的眼光有问题,教育孩子的思想有问题。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的文学创作心态摘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

他在《人间世》里提出的“无用之用”同样在文艺创作的层面上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创作者应秉持“无用”的审美心态进行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学创作,使人类在快餐文化时代依然能够“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庄子《人间世》无用创作心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诸如美与丑、虚与实、巧与拙、一与多、有用与无用、意与言、有我与无我等。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无用之用”的思想体现在《庄子》的诸多篇目中。

笔者从《人间世》出发,探讨其“无用之用”论对文学创作心态的影响及启发。

一、庄子及其《人间世》中的“无用之用”论庄子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为的精神自由。

他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这一思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 (P.142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心态——“无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

他追求像天地万物般自然祥和、宁静自足、丰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希望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庄子在对人生乃至宇宙的反思和深刻体悟之后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思想。

其“无用之用”论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当时的人与物提出来的,但两千多年后,在我们看来,他所诠释的“无用之用”的思想,给我们启发了一种非功利又合功利,无目的又合目的的艺术创作境界。

赤子之心昭昭——从王国维“有我之境”说看李煜词作

赤子之心昭昭——从王国维“有我之境”说看李煜词作

赤子之心昭昭——从王国维。有我之境”说看李煜词作
Abstract
Wang Guo-wei divides state conception into“in-mind state”and“out—of-mind state”.In Wang’s opinion。Li Yu is the best
one
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攀煜作为南唐的末代国君,在登基老初极尽奢华,辜尽了人间繁华:而在亡国之后
又受嚣屈释,琵尝了毽闻辛酸。李缝的诵也豫袍静入生境通~样,由欢乐和憨苦的两级 所搀成。戈其是蠹裴攒写入生愁苦戆运稼,雯是激起了无数久懿茭噻,极富感染力。 由于王国维对李煜词作的欣赏,李熳在‘人闻词话》中被多次提及。王氏将李煜樾 为正面典型,认为他的词达到了词作中“有我之境”的颠峰。 本文鄄获王国维豹。辘界”说特剐爱。有我之麓”说入芋,班李懋各个时期词作选 调炼字翦菱冥、鞋空意象熬变倪为耪辩,在魄较李煜各令孵麓蠲佟与爨家谣终异羁戆基 础上对李爆词份进行赏析,并结合王国缑词话的理论批评和对李燥词传的文本细读,探
means
Li
Yu’s Ci—poems
can
meet to
the
of“in-mind state”,which
using
extrinsic things
break
internal desire.
Key Words:state conception:in-mind state:pure heart:Li Yu
也。”(第8条)
9.虬…”德沧浪所谓‘兴趣’,阮事所谓‘神韵’,犹不过遵其面目,不著酃人拈磁 ‘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第9条) iO。。吉之藏大事娩、大学褥者,鹤不经过纛粹之境界‘昨夜西风溺磐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 赛氇。‘众里寻{篷手吾凌,回头器冕,箨久正在订灾阕鬻缝。’就第三境界氇。鼗 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第26条) ll。。乡游逶麓最必凄娩。至‘霹臻程镑}ll器寒,投鹃声通话'条目按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奉‘墓成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 挂,1960年箍).鞋下条季察特鬟注驿嚣虢眭秀堆.

《人间词话》“三境界”新解

《人间词话》“三境界”新解

《人间词话》“三境界”新解[摘要]笔者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第26则“三种之境界”的解读与阐发首先从“境界”的词源入手,分析《人间词话》之前“境界”的含义,然后对“三种之境界”的雏形文本“三种之阶级”到最后定型文本与康德的“纯粹理性之综合”的“三阶级”进行对应分析,认为以“境界”说为审美核心范畴的《人间词话》的审美范畴体系框架与康德美学范畴体系的框架有对应关系。

[关键词]《人间词话》三种之境界三阶级“境界”一语在中国文、诗、词、曲中常见。

将“境界”作为文学最高审美标准则自《人间词话》始:“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其《人间词话》26则“三种之境界”近百年来常为人引用、解读与阐发,“境界”的含义也就愈来愈深广而不能确指,也更引发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论者的解读兴趣。

“境界”,本义为疆界,如《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

使远者不过二百里。

”也有“境况”。

“情景”之义,如陆游《怀昔》诗:“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

”“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的情况”义较常用。

如《无量寿经》“比丘白佛。

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后也常指佛教“境界”,《大乘唯识论序》“唯识论者。

乃是诸佛甚深境界。

”“唯识论言唯识者,明但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

”此“境界”亦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的情况”义,不能表明佛教“境界”确凿之义。

“境界”作为艺术审美的一个标准。

笔者见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2》最早:“横浦张子韶《心传录》日:读子美‘野色更无山隔断。

山光直与水相通’,已而叹曰:子美此诗,非特为山光野色,凡悟一道理透彻处,往往境界皆如此也。

”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云:“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

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

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