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①主张“仁义”和“王道”;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提出“人之性恶”的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把握三点
1、道家老子:①朴素辩证法思想。②主张“无为而治”。
2、法家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③教学讲义(教师用)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分析与思考】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孔子名言: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道不同,不相为谋。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考考你?①亚圣、宗圣分别指孟子、曾子;②书圣王羲之;③画圣吴道子;④草圣张旭;⑤诗圣:中国的杜甫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彼特拉克;⑥医圣张仲景;⑦乐圣贝多芬。
1、老子:①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即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②政治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即黄老之术(黄帝、老子学说),如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无为”就是不妄为、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等。③思想精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名言: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形成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孔子、老子、庄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孟子、荀子、韩非子
代表小生产者:
墨子
1.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
A
C.官办为主私办为次 D.私办为主官办为次
A.都是官办
B.都是私办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A. 文化运动 B. 社会变革 C. 学术交流
D
D. 思想解放运动
(2)荀子:
主张“仁义”和“王道” 主 要 思 想
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的著名论断 认为人性本恶 主张礼法并用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子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人性论 孟 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 子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①老子: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对传 统儒 五代十国 隋 唐 学的 批判 明 清 继承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 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 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 会的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儒家(1)孔子
思想核心:“仁”即仁者爱人,人 与人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 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杀;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 “克己复礼”;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 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1.儒家(2)孟子
政治: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民本思想;
辩证法思想:万物总是不停 地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2.道家 (2)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起 来,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 治理论,主张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主 张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
1.儒家(3)荀子
政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伦理观:提出“性本恶” 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使人向善。
2.道家 (1)老子
哲学:万物本原是道,强调 一切顺应自然; 政治:提出“无为而治”,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2.特点 3.历史意义
1.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推广,生产力 大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战不断, 分封制宗法制升渐级趋瓦解;
阶级关系上:社会下层的士,活跃起 来,代表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要求, 提出各种主张;
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出现,平民接 受教育,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百家争鸣”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重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3.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方法导拨】1.如何全面地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必须从“百家争鸣”所处的春秋战国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出发,结合必修一(政治文明)、必修二(物质文明)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考察“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首先,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其次,在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中,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其各自代表人物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再次,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最后,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较为礼贤下士,而“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2.如何全面地掌握诸子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诸子百家的主张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应注意学习方法。
诸子百家在互相争鸣、驳难的同时,也相互吸收、融合。
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进行改革的理论武器,等。
而对具体的内容,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记忆。
如:比较诸子的思想的相同之处(同),进而比较后来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思想有何继承和发展(异)。
也可以采用列表法(图表法),在一个表格里面,穷尽诸子的思想,在一个表格中比较记忆。
【要点导学】要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导致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同时,学术下移,出现了,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道家:、;儒家:、孟子、;墨家:墨子;家:商鞅、,等。
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结构】【拓展基础】1.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 秋 战 国 时 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儒学创立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成为显学儒家思想的形成2.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理由是什么?【拓展整合】3.扼要比较分析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高考选择】1.(2014·山东卷13题)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2009海南单科1题)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重 D .民水君舟3.(2010山东文综9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B .墨家“兼爱”思想C .儒家“礼治”思想D .墨家“非攻”思想 4.(2010浙江文综13题)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不以人助天B .制天命而用之C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6.(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 .爱无差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 .存天理,灭人欲 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

【相关练习】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 )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
D.择优而教
2.孟子
(1)政治: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政在 得民”,反对苛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与魏征)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 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
二、儒学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1)政治思想 A.礼:维护周礼(保守性)
B.“仁”: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
德观和伦理观)
——核心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文化教育
A.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十三: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学七十术有二逐人。渐下移──,司马从迁《“史记学·孔子在世家》
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基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舆论阵地
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材料三: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推荐下载】高二必修三历史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键入文字]
高二必修三历史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必修三历史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1。
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_0

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孔子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列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排名第一的正是中国的孔子。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影响力无人能及。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后来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并流传至今,浸入全球华人的骨髓。
他的文化地位太重要,以至于后来整个中国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都对他推崇备至,称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享有和上帝、国家同等规模的祭祀地位,被誉为素王,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冕之王。
但是我们要知道,孔子的地位是在他死后很多年才得到肯定的。
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理论其实并不被认同,各地的诸侯都不待见他,所以他只能周游列国,最后实在得不到重用才安心写书搞教育的。
而在那个时候,除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外,还同时存在其他学术流派。
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发表各自的言论,他们著书讲学,你争我夺,互不买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术最为繁荣的景象,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背景孔子所处的大时代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被称为春秋战国的时期。
春秋战国之前是西周,当时周天子是天下的统治者,诸侯、大夫、公卿士族都得听天子的。
但是后来犬戎部落攻破了西周首都镐[hào]京,西周就灭亡了,天子不得不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王朝,就是所谓的平王东迁。
王室经过战火和被迫搬家以后,愈发衰落,周天子名义上还是统治者,实际上实权都在地方诸侯那里。
从政治角度上讲,诸侯们为了强大自己,就得抢地盘啊。
要抢地盘就得招揽人才,好为自己出谋划策。
这样一来,不同的思想学说或主张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只要能让诸侯变强大,就能得到重用。
这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土壤。
另外,在春秋以前,读书写字受教育这种事儿是贵族才能干的。
那个时候教师是由官府的史官兼任的,并不是专门的职业,就是所谓的以吏为师,而这些官员被称为王官。
后来天子式微,中央没有精力再养着这群人了,他们有的投靠诸侯,有的散落民间,办学讲课,以此为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
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1)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知识要点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知识要点
百家争鸣”局面
时间
春秋战国
概念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 社会原因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 学在民间 派别代表
道家 老子、庄子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历史影响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和儒学
孔子生平
时代
春秋末期
创办了儒家
学说,儒学勃兴
经历
勤奋好学、政绩显著、周游列国、著
书立说、创办私学
孔子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代表作:“六经” 政治思想
核心是“仁”
战国时期儒家
孟子思想(战
“仁政”
丰富和发展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代表
国中期)
“民贵君亲”——民本思想 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
需要
“性善论” 荀子思想(战国末期)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
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
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
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
“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
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
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
“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
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
综上,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士”可以成为一个脱离生产的阶层或群体而大量的存在。
众多新旧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发声”,才有可能“百家争鸣”。
如有人认为孔子、老子、庄子代表没落贵族,孟子、荀子、商鞅、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手工业者)等。
③文化上,从官学到私学,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其意义,一是壮大了“士”的群体,推动了不同学派的形成;二是思想文化不受官府垄断、控制,自由讲学、自由传授有利于民间各种不同思想的产生与争鸣。
综上,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思想条件(学者多、学派多;思想、学术自由)。
(2)西周春秋时期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百家思想不是无源之水。
如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但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孔子整理的“六经”,即是西周时的六部文献。
孔子的以民为本、以德治国、重视礼乐等思想,就是继承了周初周公的思想。
2、主要学派及代表十家九流。
最主要学派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3、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精神觉醒。
主要表现:由夏商西周时期对天命、鬼神、祖先的崇拜到春秋战国时期对人的崇拜与重视。
表现:①反思人与自然(或者“天”)的关系:此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天” (或神)的创造物,人没有独立性,即所谓“天人合一”。
由“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是一种进步。
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论者,荀子主张利用自然、战胜自然,是天人相分论者。
②反思人与人的关系:如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等差之爱),爱惜民力,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韩非子主张君贵民轻,墨子主张兼爱(无等差之爱)。
③探讨人性:如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韩非子主张性恶论。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处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其思想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而对人性的探讨,则是“人类精神的觉醒” 的最高层次。
刘泽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作三段论:神化阶段,三代时期,其特征为神道设教,率民以事神;圣化阶段,自春秋至辛亥革命,从尊神转向尊圣,圣王即是神;民主化阶段,自辛亥革命至今,从圣人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诸子百家均以圣人为其理想人格,由崇神转向崇圣,也反映了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兴起。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奠基,犹如启蒙运动对西方近现代思想发展的奠定。
社会契约、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至今,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也影响深远。
(3)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如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宋明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等。
二、早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地位一直比较高;唐宋之际“孟子升格运动”,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荀子地位一直不高。
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不是诸侯,《史记》列入“世家”,是对孔子的推崇。
孔子是高人,身高寿亦高,典型的山东大汉,鹤立鸡群,学生需仰视。
(1)主要思想①伦理思想上,提出“仁” 的学说(孔曰成仁)。
含义:仁者,爱人(仁,二人,人与人)。
目的:建立人际关系和谐有序的社会。
手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维: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今观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起码修养,“己所欲,勿施于人”则是高级修养。
②政治思想上,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人的体力);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③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
类即类别,不分政治上贵贱、经济上贫富、地域上远近。
其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人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实施教育的必要性。
(2)主要活动①周游列国;②首创私学(或者创立儒家学派);③整理六经。
中唐以前,一般认为“六经”是孔子编订或著述的。
中唐以后,不少学者表示怀疑,如理学家朱熹。
2、孟子孔子之后,儒分为八。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的一个附属国)。
孟子晚孔子179 年出生,享年84 岁。
韩愈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战国中期,儒学由显学而走向边缘化。
孟子挺身而出,“舍我其谁”,捍卫儒学、振兴儒学。
(1)主要思想①实行“仁政”。
内容:其一制民之产,规定要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财产,保护小农经济。
其二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兵役、徭役要少。
其三宽刑,减轻刑罚。
其四薄税,减轻赋税。
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 性善论。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有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④人格: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文质彬彬;成人之美等),孟子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孔孟思想特点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孟子论证:人有四端,否则禽兽不如)。
忽视宇宙本体论,忽视探究世界万物的本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不太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宇宙本体论重视不够,对探究世界万物的本原兴趣不大,这为后世儒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如董仲舒受道家影响,提出“天”是万物的本原,朱熹、王阳明等人受佛教、道教影响,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3、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今天山西、河北一带)。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故有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从未入经。
(1)主要思想①以德服人,德主刑辅,礼法兼用。
礼法兼用,是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② 民水君舟的民本思想。
③性恶论,故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他律”)。
④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对孔、孟较少谈及的世界本原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自然界发展有自身规律,是唯物思想。
(2)思想特点①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如德主刑辅、礼法兼用。
“礼法兼用”开汉代儒法合流之先河)。
②明确提出性恶论。
③关注了人与自然关系(天人相分)。
冯友兰认为,在儒家思想中,孟子代表了理想主义的一派,荀子则是现实主义一派。
(3)孟、荀贡献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②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③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1、道家代表(1)“春晚”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未有“李子”之称。
从孔问礼于老来看,老子可能年长于孔子。
楚国人(南方人),曾经做过周朝图书馆馆长,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非道教)。
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上,其一,探究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道” 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其二,探究世界万物的发展,认为万物不停运动,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如高低、贵贱、强弱、祸福等,属于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思想上,提出“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清净无为、知足寡欲,不妄为,与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相似。
小国寡民:反对诸侯做大做强争霸。
(2)战国庄子老子之后,道家分二,一是庄子一派,一是黄老之学(托名黄帝,赢得争鸣)。
庄子生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河南商丘)人。
是物质世界的穷人,精神世界的“富人”。
主要思想:提出“万物相对论”和“精神自由论”。
“齐物论”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齐,就是等同,没有差别。
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可知在玄学兴盛的时代,王羲之不认同“齐物论”。
雅典智者学派: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是人为的产物,而人的感觉是有差别,因而是相对的。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普罗泰格拉和庄子有相似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空间、质量都是相对的。
庄子竭力逃避现实与责任,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这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老子不同,更与主张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有很大不同。
2、法家代表一般认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韩非子。
主要思想:①依法律治理国家。
法是按照国君的意志而制定的;法不阿贵;严刑重罚。
②用权术驾驭大臣。
不承认道德的调节作用,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阴谋和暴力,是建立在极端性恶论的思想基础之上。
③君权至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孔孟没有把国君捧为绝对权威,认为君臣对等,从道不从君,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④文化专制(焚书)。
法家另外有“重农抑商”。
四、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之处,一是出身平民,二是科学家,《墨子》中有很多物理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
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就是纪念伟大科学家墨子。
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用”“节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