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信息类材料题 训练卷含答案解析 高考备考题型专练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信息提取类 材料题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信息提取类材料题讲义题型分析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和图文结合题两种类型。
所谓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
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它旨在考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考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方法点拨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古文史料,必须明确其中的主题概念,以及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史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
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所学课本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可以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文字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
题型示例1. 2022湖北卷.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
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示例1:人在历史旅途中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2021高考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专练含答案
信息获取能力(2020·河南南阳中学高三月考)公元641年,造纸术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但造纸术传入的前几年却在这雪域高原“水土不服”。
经探索实践,造纸术与藏区的狼毒草(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毒性较大)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
狼毒纸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有11道工序:采料、泡洗、锤捣、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揭纸,一道出错整张就会废掉。
目前,狼毒纸是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要用纸。
据此完成1~3题。
1.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主要指()A.造纸缺乏原料B.用纸需求量小C.造纸技术门槛高D.藏区文化迥异[解析]由于华北地区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植被类型不同,原来在华北地区造纸用的植物,在雪域高原并没有,因此造纸缺乏原料,导致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选项A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显示,藏区需要大量抄写经文的纸张,因此用纸需求量小不是导致“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B。
人工造纸技术难度不大,当时已经有成熟的造纸技术,造纸术已经传入青藏高原,排除C。
藏区文化并不抵制造纸术,因此藏区文化迥异并不是导致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D。
[答案] A2.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A.生产量大B.保存时间长C.生产工艺独特D.平整而美观[解析]藏区重要经文是需要保存很久的文献,这些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保存时间长,选项B符合题意。
狼毒纸主要是传统手工制作,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生产量不大,排除A。
狼毒纸的生产工艺独特,但不是成为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要用纸的原因,排除C。
与现代工业造纸相比,手工制作的狼毒纸不可能更平整而美观,排除D。
[答案] B3.雪拉村是一千多年前狼毒纸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主要是由于()A.原料匮乏B.制作过程对人体的危害大C.制作工艺复杂,产量低D.现代工业造纸的冲击[解析]狼毒纸的原料是狼毒草,材料信息表明,狼毒草是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因此原料匮乏不是当地人放弃的原因,排除A。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新高考+全国卷)(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适用于新高考卷地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
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
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
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
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
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
信息必刷05(江苏省专用)(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九省专用)05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选择题:本卷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0题除外)1236710111215C D B D A BEH A B D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4. ①科技进步(互联网、共享经济等)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其中一部分因不花钱而被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忽略。
②互联网、共享经济减少了民众一些日常支出,从而降低了国内生产总值。
(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5. ①当我们看到一组有利或不利的统计数字,要思考它是否代表了全部的真相;②两组或多组矛盾的统计数字(辛普森悖论)出现,它们可能传达了不同的真相,我们要分析悖论产生的原因,找出真相;③尽量掌握全面的数字一群体的和各子群体的,这样才能接近全部的真相,避免以偏概全;④既不能轻信和迷信数字,也不能失去对数字的信任,我们需要更好地解读数字。
(写出任意三点即可)(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每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8.①阿廷芳想把所有的战马都带回去;②突出表现人和马战友般的深厚感情;③凸显了阿廷芳作为一名军人拥有的责任担当精神。
(答对第一点得1分,其余每一点得2分,共5分)9.①雪青马面对炒玉米的香味身体剧烈地颤抖,暗示阿廷芳也有强烈的饥饿感。
②雪青马不吃递到跟前的炒玉米,表现阿廷芳与军马心意相通、互相体贴。
③雪青马的前腿跪下倒地,衬托阿廷芳激动之下身体疲乏的极限状态。
④雪青马用舌头为阿廷芳添手保暖,映衬阿廷芳对战马的倾情付出。
(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每一点得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3.(1)事物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适宜的位置上,所以君主可以无为而治。
(“所宜”,适宜的用处;“所施”,施展的地方;“处”,处在;“故”,所以。
高考复习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挑选并提取(tíqǔ)文中的信息所谓(suǒwèi)“挑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理解文章的根底上从全文(quán wén)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展区分,挑选并提取组合。
这本质上仍然是在考察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新教材就有专门以“整体把握(bǎwò),挑选信息〞为教学目的的单元设计。
高考文言文考试,在阅读方面越来越接近现代文阅读,我们要调整复习策略,认真研究考纲,有意识的及早从全篇的角度加强文言文全篇阅读才能的训练。
一、考察形式1、对某一方面的详细问题设题或者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展表达。
(从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根据,或者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开展导致的结果等)如:92年第7题题干为“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关键在其字的指代,选D项〕这样说的根据是〞选项列出四项根据,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条正确的。
这种形式的考察在91年94年也曾出现过,此种考法的缺乏:考察的角度较单一,信息量不大。
2、选择可以说明同一问题的数个句子。
(近几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一种新款式)如:99年“可以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2000年高考“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组是〞2021年“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此种考法综合性强,考察效果好。
二、才能训练方法1、平时阅读时,多进展圈点和摘记训练圈点文中关键(guānjiàn)的词语,摘记文中的主要内容。
这样可以将长文读短,把内容简化,利于抽译出文章的要点。
3、建立整体的阅读观,既要注意题干、选项的分析,又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二者不可偏废。
整体把握(bǎwò)是挑选信息的手段和途径。
三、解题(jiětí)思路第一步、参透(cān tòu)题干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挑选相关信息的HY。
第二步、分析信息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拟,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才能,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才能,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高考题型41题题型之提取信息类专题训练 小论文
高考题型41题题型之提取信息类专题训练1.(2013年全国课标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3.(12分)下图是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趋势图。
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增长率趋势图——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请任选四国中的一个国家,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描述其GDP年均增长率走势,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每个阶段变化的原因。
4.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表3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 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6.(12分)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项关于古,近,中,西“幸福观”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参考答案1.【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信息必刷卷03(北京专用)(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03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1.D2.C3.C4.B5.要学习借鉴⾃然科学的思想⽅法。
要运⽤⼤数据和计算分析⽅法。
在开发数字⼈⽂⼯具时,将⼈⽂研究的经验融⼊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6.B7.C8.C9.D10.①[甲]吕公不动,语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
”闭门谢之。
【乙]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以束帛赆之。
(或“以他事俾去。
”)②品质:能包容不同的见解主张;尊重前辈;谦让,不贪功;实事求是。
1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1)金兰契:指感情投合的朋友。
这里指黛玉和宝钗互剖心迹,感情极其融洽。
(2)A(3)示例1:同意。
节选部分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以前她认为宝钗心里藏奸,如今却与宝钗推心置腹说了很多体己话,表明她对人的认识更深了一层;她肯放下孤傲真心交友,这也是成长的表现。
示例2:不同意。
宝钗仅仅劝导了黛玉几句,黛玉就将一片赤诚之心捧出来,把自己的烦难都告诉宝钗,恰恰表明黛玉心思还是很单纯,这不是成长的表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12.B13.C14.“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描绘了一幅山重水复、长路漫漫、居无定所的行旅图。
作者想象友人在羁旅途中的寂寞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体贴,以及此刻分别的不忍。
“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描绘了一幅临别之际反复嘱托的感人画面。
尽管此后相距千里,但彼此会在梦中相聚,醒后通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以及对彼此友谊的坚定信念。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重点字:覆)(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3)无边落木萧萧下但见悲鸟号古木(重点字:萧)(4)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重点字:胜)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习题:考前主题练(小题练)三、文字材料信息提取型(解析版)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习题:考前主题练(小题练)三、文字材料信息提取型(解析版)三、文字材料信息提取型近年来全球绿化面积正在扩大。
气候变暖和CO2施肥效应(是指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是主要成因。
数据表明,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
中国的绿色面积增长中有42%是森林,32%是农业用地。
印度的绿色面积增长中82%是农业用地,森林增长面积仅为4.4%。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9甘肃兰州二诊)对全球绿化面积进行监测主要借助()A.RSB.GISC.GPSD.数字地球答案A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对全球绿化面积进行监测,需借助遥感技术。
2.(2019甘肃兰州二诊)中国森林面积增长快,主要得益于()A.气候变暖和CO2施肥效应B.国家战略和持续植树造林C.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D.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答案B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破坏性的开发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还牧,植树造林等一系列的策略,在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全民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上升。
3.(2019甘肃兰州二诊)印度农业用地对绿化面积增长贡献大,主要原因是()①农业技术先进②农业复种指数高③农业集约化经营④耕地面积有限,精耕细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印度农业用地对绿化面积增长贡献大,主要原因是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水热组合好,农业复种指数高,农业集约化经营。
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绿化方法。
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2019辽宁葫芦岛一模)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A.防治滑坡B.恢复植被C.美化环境D.成本低廉答案B与传统混凝土工程护坡法相比,边坡绿化客土法最显著的优势是恢复植被,B项正确。
高中语文2024届新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真题练习(2021-2023)(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在高考语文中,信息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察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包括新闻报道、科普知识、统计数据等文本类型。
正确地阅读和理解信息类文本,不仅能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还能在高考中为我们赚取更多的分数。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专项练习和答案解析,为高考做好准备。
一、新闻类文本【例题一】标题:英国政府推出电子补贴购车计划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政府建议在2020年前投入4000万英镑,为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2000英镑的车辆补贴,并建立500个充电站点。
问题:这篇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答案及解析:这篇新闻主要报道了英国政府推出电气补贴购车计划的内容。
关键信息包括投入4000万英镑、为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2000英镑的车辆补贴、建立500个充电站点。
在阅读新闻类文本时,重点关注标题、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例题二】标题:2019年中国医学科技奖揭晓:57项项目获奖2019年中国医学科技奖揭晓,共有57项项目获奖,其中包括3项特等奖、18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和2项三等奖。
问题:这篇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答案及解析:这篇新闻主要报道了2019年中国医学科技奖的获奖情况。
关键信息包括:57项项目获奖、3项特等奖、18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和2项三等奖。
当阅读新闻类文本时,要注意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统计数据类文本【例题一】据统计,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6.1亿人次,同比增长9.4%,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空旅客吞吐量1194.4万人次,同比增长10.6%。
问题: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多少?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多少?答案及解析: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了9.4%。
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了10.6%。
语文图文转换题及信息提取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题及信息提取题一、考试说明1.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根据设置的情景和提供的资料,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简单方案。
3.根据要求提取文字材料的重要信息,说明归纳图标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二、复习要求1.学生能灵活第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如:给新闻拟标题、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探究材料的结论、写短信、写颁奖词、开场白及一些应用性的文字等。
2.能根据提供的具体的情境,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
3.能根据所提供的图表、漫画、徽标等,完整归纳或清楚说明其中的主要内容,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言之有理的观点或认识。
三、题型解析及指导(一)图表题图表题是语言和图形的综合题,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等特点。
这类题型的出现无疑使较为单一的文字材料变得活泼而生动。
而且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它要求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
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试题注意情境的设置,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
1.试题形式(1)概括图表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2)说说从图表中得到的启示;(3)与图表相关的开放性题。
2.解题思路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的信息作出相关的答题,主要考察学生认图判断、查找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一步:仔细审读扣题旨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
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
审题要三审:一审标题: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因此标题对我们答题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
抓住了标题,就圈定了答题的范围,把握了答题的主题,明确了解题方向,答题就不会走题。
二审图表:图表是得出结论或反映问题的主要依据。
在审图表时,要特别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十四开放性非选择题题型:提取信息说明类非选择题作业课件
题型突破2 提取信息说明类非选择题题型模板提取信息说明类试题共同特点是图文材料蕴含着历史信息,但是命题者并未明确给出信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并进行分析说明。
此类试题的解答步骤一般分为两步:一是提取材料信息,即“是什么”;二是说明“为什么”,最后写出回扣主题信息的历史结论。
该类题目与观点评价或论证题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主要区别是提取信息说明类题目侧重于历史现象的说明和阐释,观点评价或论证类题目侧重于对观点的评价或论证。
1. [202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爬梳剔抉”,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人类历史演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史料,而这些史料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信息去接近历史的真相。
材料二 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图片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9分)(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清代前期历史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
(9分)答案1.【参考答案】 (1)图1的交河故城为唐朝安西都护府府址。
唐朝前期,为加强对西域的直接管辖,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统辖天山南北,密切了唐朝与西域各民族关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3分)图2的《职贡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情景,彰显了唐朝积极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生动地再现了唐朝的统一、繁荣与富强。
(3分)图3的“唐蕃会盟碑”,是唐朝与西藏吐蕃政权会盟的历史见证,史称“长庆会盟”,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唐蕃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分)(2)观点: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因素。
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专用)(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02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2023年全国卷依然保持原来的势态,呈现出“适应性”特点,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部分创新,包括设题方式、选择题数量以及大单元教学方面,这极大可能代表着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的方向,也符合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
2024年高考语文将更强调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作文等题型中衔接课本单元研习任务和课内文言实词、虚词;同时注重“因文设题”“以材设题”,保证题目设置与文本特点的紧密衔接。
试题尽量囊括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同时也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特别是在试题的设置上尽量以教材为基础,文言文阅读的第2道选择试题,就与教材相联系,情景默写更是紧紧抓住教材,教材是备考的基础,在知识点灵活运用的前提下,自然会游刃有余地解决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道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籍史”与“书史”,二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味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在现代大学的文献学和图书情报学领域中,早就有关于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可以说,在“书籍史”舶来以前,“书史”一名行之已久,至少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中国书籍史研究方兴未艾,可以结合传统文献学、中国书史和西方书籍史研究的思路,建构中国的书籍史研究体系。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各种专题史的角度展开。
将书籍研究与各种史学、文化学相结合,开展书籍社会史、书籍经济史、书籍史料学、书籍阅读史、书籍艺术史、比较书籍史的研究。
所谓比较书籍史既可以是中外书籍史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各种汉籍之间的比较研究。
域内汉籍与域外汉籍之间,东亚汉籍的和刻本(也称日本本),朝鲜本和越南本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比较书籍史的内容。
信息必刷卷01(全国甲乙卷通用)(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01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道小题,每题3分,共9分)【答案】1(3分).A 2.(3分)D 3.(3分)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每一种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长期奋斗形成的”说法不当,原文有“每一种精神都彰显了先进人群在特定环境、特定考验面前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应该是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长期奋斗形成的,而每一种精神是特定时期形成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都体现出勇攀科技高峰的追求”错误,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不能体现出勇攀科技高峰的追求。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内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长征精神”错误,大战指抗日战争,应是抗战精神。
故选C。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试题3道小题,共12分)【答案】4.(3分)D5.(3分)A6.(6分)①让非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时代需求。
②政府积极作为,支持非遗基础建设,并与高校一起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
③在学校开设非遗校本课程,将非遗传承融入素质教育,让师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A.“我国是世界上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表述不严密,原文为“目前,我国已拥有3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和153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缺少限制语“目前”。
B.选项强加因果关系。
“有些习俗被取缔,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淡薄”有其主观客观的原因,和“我国非遗领域超过百分之四十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保护”没有因果关系。
C.“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乐观”错误,仅仅比较存续状态良好的非遗领域占比和濒临消亡的非遗领域占比得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乐观的结论理由不充分。
信息必刷卷03(全国甲乙卷通用)(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03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道小题,每题3分,共9分)【答案】1(3分).C 2.(3分)C 3.(3分)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指中国人类学面临的研究困境:‘田野作业’是否适用于研究拥有文字传承的族群”错,根据原文“以这样的族群作为研究对象是否仍然需要坚持人类学主要依靠‘田野’的传统?在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今天的‘田野’能反映昨天的存在吗?如果不能,中国的人类学是否需要借助历史文献来从事相关研究?而借助历史文献会否因为与人类学对‘田野’的强调在方法上背离,导致其研究失去人类学的学科属性?这都有待中国学者认真思考”可知,“这”指的是上文提出的几个问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旨在阐释原始部落文明的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错,根据原文“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
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可知,文章援引摩尔根研究印第安人部落社会的例子,旨在阐释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所谓‘移情’,就是‘把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陈寅恪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了解之同情”,主张研究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可知,第一段论述的是“移情”对历史学的启示,强调要“设身处地”观察认知人事。
A.强调史学研究应注意运用“地下之新材料”。
B.说明人类学的某些知识还有助于理解传统史学难以认知的社会历史现象。
C.“进入局中人的世界”与“设身处地”观察认知人事的观点一致。
D.强调文化及宗教信仰的不同会使调查存在巨大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02 提取信息类材料题【题型特点】随着各地新高考的出台,各种新颖的考查形式也随之产生,传统全国卷的思维与题型应该有所改变。
2020年山东高考重点考察了提取信息类材料题,通过对图片的分析提取必要的历史信息,从而归纳该现象所处的时期与阶段,这就要求提高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地图、图片的观察分析能力。
【满分技巧】阅读图片,提取信息并回答问题,是基本考查形式。
1.明确材料类型,人口类,地点变迁与分布等;2.充分利用题干信息,明白可选选项;3.严格区分时间变化,思考在当下时期内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4.完成上述的信息提取,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广角度(中外古今)回答事件所产生的影响;【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1.(2020·山东卷)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
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
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
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
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
【详解】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
图六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由此判断图七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
2.(2020·河北冀州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图1、图2、图3分别是两汉、北魏、明代的都城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1、图2,分析西周到隋唐时期一直定都在长安至洛阳一带的原因。
(2)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和意义。
(3)据图1、图2、图3,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王朝都城迁移的趋势。
【答案】(1)原因:这里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原因:为有效抗击蒙古人的南袭;进一步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和根据地。
意义:增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量;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3)趋势: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从南宋到清朝,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详解】(1)原因:从文明起源来看,长安到洛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来看,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西周到隋唐时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从政治和战略位置来看,西周到隋唐,主要的政权活动区域在长安和洛阳一带,因此这里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面临的主要敌人是北元,因此迁都北京能有效抗击蒙古人的南袭;从政治控制范围来看,都城北迁可以进一步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从朱棣个人因素来看,其受封地在北京,因此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迁都北京增强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北京将政治中心北移,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政治中心北移带动大量人口北迁,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3)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结合时间分布来看,从南宋到清朝,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3.(2020·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
(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
【答案】(1)政治上: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经济上: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废道改路;北宋面临的少数民族威胁更加严重(或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失去了幽云地区。
(3)问题:出现积贫积弱局面。
举措:为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
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详解】(1)据图一可知,唐中后期藩镇遍布,严重威胁的中央集权。
因此此时在政治上主要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削弱唐朝的统治;经济上由于北方战乱,经济被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加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由图二可以看出,北宋结束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北宋不是大一统的政权,面临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巍峨,并失去了北方幽云地区。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北宋时期维持了庞大的军队,并给北方政权缴纳“岁币”,由此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
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4.(2020·山东威海·高三一模)如图分别是德国不同时期领土变化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原因。
(2)结合图2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领土不断扩张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3中德国领土变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重新划定了德国疆界。
(2)原因:《凡尔赛和约》刺激了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蔓延;二战前德国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长;国际上绥靖政策的纵容。
(3)影响:为德国的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加速了两极格局(或冷战)局面的到来。
【详解】(1)“原因”,依据图1中对德国领土的分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凡尔赛和约》重新划定了德国疆界。
(2)“原因”,依据图2中德国领土的扩张及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凡尔赛和约》刺激了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蔓延、二战前德国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长、国际上绥靖政策的纵容等角度分析。
(3)依据图3中德国领土变化可知,这是二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德国的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加速了两极格局(或冷战)局面的到来等角度分析。
5.(2020·山东青岛·一模)1961年,曲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孔庙、孔府和孔林三处文化遗产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姜腾根据曲阜鲁故城各时期平面复原图自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
【答案】(1)演变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
政治原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
文化因素:周朝实行周礼制度;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及周、汉、明清时期孔庙、孔府、孔林位置布局可知,“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并且从周至明清一直延续下落,历史悠久;周、汉时期,孔庙、孔府等规模不大,但到明清时期“三孔”规模明显扩大,体现了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
政治因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阜市孔子故乡,商殷故国,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而曲阜是鲁都;汉至明清,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时期曲阜市地方城市。
文化因素,曲阜是孔子故乡,周朝时期文化方面实行礼乐制度,孔子维护礼乐制度;汉代通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汉至明清,使曲阜古城逐渐完成了作为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6.(2020·山东滨州·高三二模)下图分别是秦朝和元朝的陆路交通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据上图,指出与秦代相比,元代陆路交通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简述古代交通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案】(1)变化:从空间布局看,向东、向南转移;从数量看,道路建设更加密集;从范围看更广。
原因: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城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
(2)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详解】(1)变化:对比两幅示意图可从陆路交通的空间布局、陆路交通的数量、陆路交通的覆盖范围三个视角进行说明。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的发展、国家疆城的扩大、民族交融的加强等角度进行说明。
(2)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说明。
从政治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经济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密切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发达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