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XXX《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施展阐发。
神衰的施展阐发。
神态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回响反映痴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反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欠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XXX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名词解释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运用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进行疾病诊断的学科。
下面将对中医诊断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脉象、眼底等特征,以及各种症状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轻重、病因等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听取患者主诉的症状、病史和自述,以及进行问诊,从中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病位病因等,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详细的病史、症状以及身体感受等信息,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疾病情况。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特点、发病原因、病史等重要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方法,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以及病情的变化。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5. 辩证施治辩证施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再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辩证施治注重于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强调“因病而治”,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在中医诊断学中,医生还会借助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九窗望诊法、唇色、目色、声音等,来进一步辅助判断和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强调病因、病机和机体整体状况的综合分析,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学是一门以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为主要方法,通过辩证施治发现疾病本质和机体整体状况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诊断学习题
新病暴泻:泻下清稀如水,肠鸣腹痛,或伴有恶寒发热者,属寒湿泄泻。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兼见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者,属湿热泄泻。
脘闷纳呆,腹痛泄泻,泻下臭秽,泻后痛减,或大便中伴有不消化食物,属伤食。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5、瘿瘤的病机是什么?
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调,痰气凝结。
15、便秘可分为哪些类型?其症状表现如何?
若患者便秘,腹胀痛拒按,口渴喜饮,舌苔黄燥者,为热结便秘。因邪热结聚于胃肠,大肠津液受伤,肠失濡润所致。
若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数日一行,兼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属阴虚。
大便秘结,难以排出,兼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头晕目眩者,为气血亏虚,因气血虚衰,或阴寒内盛,阻滞大肠气机所致。
(4)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便出不爽、肛门重坠。
17、肝脾不调、脾胃虚弱、肾阳亏虚大便可有哪些改变?
P95-97
肝脾不调:溏结不调。
脾胃虚弱:远血;
肾阳亏虚:五更泻(脾肾阳虚)
18、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称为主色,属个体肤色特征。多由于种族、禀赋等原因影响,导致个体肤色出现偏青、赤、黄、白、黑的差异。
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称为客色。如春季可面色稍青,夏季可面色稍赤,长夏可面色稍黄,秋季可面色稍白,冬季可面色稍黑。
善色: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亦称“气至”。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
一、名词解释:1、症状:是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各个具体临床表现,如头痛、牙痛等。
是疾病的表现现象,时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2、证候:是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所处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壮热:身发高热(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病症。
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属里实热证。
5、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热甚,有一定的时间按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见于阳明腑实证、阴虚证或湿温病。
6、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C以下,或自觉发热的症状。
多见于内伤病或温病后期。
7、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虽加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者,见于实寒症。
8、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解其寒者,见于虚寒证。
9、日晡潮热: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
见于阳明腑实证。
10、寒热往来:指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属半表半里证,可见于少阳病,疟疾。
11、自汗:指病人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属气虚阳虚证。
12、盗汗: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属阴虚证。
13、战汗:病势沉重之时,先见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称战汗。
见于伤寒病邪正据争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14、目眩:指病人自觉事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
15、雀盲: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症状。
16、纳呆:指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病变。
17、消谷善讥: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18、饥不欲食:指病人虽有饥饿之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
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19、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索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20、嘈杂:指似饥非饥,欲食不食,时而即厌,食后胃中有酸辣不舒之感,多为痰湿、停饮、气郁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说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说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连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常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准时发热或准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准时。
4.寒热来往——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常常汗出不只,活动后愈甚者,常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眠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常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可以食,忽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况,不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巧,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语言清楚,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眼光呆板,面色昏暗,神态萎糜,身重愚钝,语声断续,意识模糊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彩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昏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挪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可以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向来延长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品或药物,以致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不是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贫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身不由己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by 文乐1、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辨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做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3、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的揭示出当前的病位、病性、病机等。
4、症:中医诊断病症的基本依据,包括症状和体征。
5、假神:患者病情危重阶段,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现象。
并非病情真正好转,是阴阳将欲离决的危候。
补充: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区别?同:在重病阶段;好转异:逐步好转,疾病向愈;突然短暂,向死6、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肤色,一生基本不变。
7、客色:受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
8、善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尚有光泽。
9、恶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晦暗枯槁。
10、囟门:婴幼儿颅骨闭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11、囟填:囟门凸出。
12、囟陷:囟门凹陷。
13、解颅: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14、戴眼(目睛上视):病人两目上视,眼球不能转动。
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
15、乳蛾:喉核红肿灼痛,甚则溃烂或有红白脓点。
16、白喉:咽喉间起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剥则出血,很快复生。
17、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肝郁气滞痰凝,地方水土18、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外感。
19、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
20、斑:色深红或青紫,多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分为阴斑(脾气虚衰,血失统摄)和阳斑(外感热毒,内迫营血)。
21、疹: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22、白㾦: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
湿温病。
23、透关射甲:络脉直达指端,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24、真苔:25、染苔:口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
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
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
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25. 简述症、病、证、辨证各自的含义。
答:①症是指疾病单个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气短、面赤、苔腻、脉细等等。
②病,是对疾病以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百喉病、麻疹病、消渴病、肺痈病等。
③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犯肺证,心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等。
④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求得当前证名的过程。
26. 何谓半表半里证?有何临床表现?答: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的证候。
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27. 怎样鉴别虚寒证与实寒证?答:虚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嫩少苔,脉沉细无力。
实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促,舌苔厚腻,脉沉弦或弦紧有力。
28. 何谓阴虚证?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答:阴虚证是在慢性病过程中,由于阴津亏损,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其临床表现是:由于阴精亏虚,肌体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等;由于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9. 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
答: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粘,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30. 试述痰、饮、水、湿的异同。
答: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神衰的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是通过辨识病情,确定病因与病机,判断病情与预后,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望其色、闻其声、问其病情、切其脉象。
3. 中医四诊是如何进行的?中医四诊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舌体颜色、眼神等外部表现,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发声、呼吸声、腹音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3) 问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病史、病因等,进一步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弦数、浮沉等来进一步确定病情。
4. 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是指什么?“八纲”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判断病情的属性和特点。
包括四个对立的方面,即:表里、寒热、虚实、缓急。
5. 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哪些?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六经辨证、四诊合参等。
六经辨证是通过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病情所属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从而确定治疗方向。
四诊合参则是通过综合观察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推断病因与病机。
6.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是如何进行的?“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四诊的结果进行判断。
具体步骤为: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得的信息,结合病史和个人体质等综合因素,确定病因与病机,最终得出诊断结果。
7. 中医诊断学中如何确定舌诊的诊断结果?在中医诊断学中,舌诊是辨识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舌体的形态特征等来推断病情。
例如,苔黄腻常见于湿热证,苔白腻多见于寒湿证。
8. 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辨证施治,请简要介绍。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在全面分析病情的基础上,判断病因、病机和病情的一种方法。
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就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就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就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透露,就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热深厥亦深——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至虚有盛候——就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37.阴虚证——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38.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衰弱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
39.合病——六经病证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40.逆传心包证——肺经温热之邪从肺卫直接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简答题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就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
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
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
诊法合参的理由就是:疾病的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就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就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
02、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
记录主诉注意事项就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与病程,文字要精炼。
03、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就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就是太阳中风证。
04、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
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
05、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答:亡阴之汗就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就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06、盗汗为什么“寐出寤止”?答:盗汗之寐出寤止多由阴虚内热所致。
中医理论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故寐则卫阳行伏于内,一方面使体表卫阳暂少而失密,二方面阳伏于内则阴虚内热更甚,蒸化阴液从暂时失密的体表排出而成盗汗。
而阳出于阴则寤,故醒则阳气从内而外行,使卫表失固的现象得到纠正,体内阴虚之热亦有减轻,故汗液蒸化减少,亦不能自然排出。
07、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答: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均为发热定时而如潮汐,二者不同点就是:①病机上,阴虚潮热就是阴虚生内热;阳明潮热就是阳热亢盛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
②时间上,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发热较甚,晨起消退;阳明潮热每至日晡热增。
③程度上,阴虚潮热多见烦热、低热;而阳明热盛以大热身热为主。
④兼症上,阴虚潮热多兼颧红、盗汗、失眠等症;而阳明潮热兼见面赤、口渴、便秘、神昏等实热症状。
08、试述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精神萎糜,反应迟钝,呼吸气微,为失神的特征。
失神重证者可进一步出现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穴理线,或卒然倒地,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症。
失神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改,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不良。
09、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答:疾病中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为善色,以晦暗暴露为恶色。
善色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故为病轻,预后良好;恶色表现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为病重,预后不良。
10、试述面部赤色的主病及临床意义。
答:赤色主热,就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
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热盛之实热证;若久病两颧潮红,则属阴虚阳亢之虚热证;如重病面白时而泛红如妆,则为虚阳浮越于上,阴盛格阳之假热证。
11、何谓四季平色?其形成原因如何?答:人之肤色,特别就是面色,随一年四季时令不同而微有变化,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秋季稍白,冬季稍黑,长夏稍黄,称之为四季平色。
四季平色的产生就是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形成的,其变化不十分明显,也就是暂时的。
四季平色属常色范畴。
12、如何鉴别斑疹之顺逆?答:不论斑或疹,若布点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就是邪去正安之顺证;若布点不匀,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发后身热不退,甚至神识不清者,就是邪气内陷之逆证。
13、举例说明望痰辨别疾病的性质。
答:若痰稀色白,就是外感风寒之征;痰黄而稠,为外感风热所致;若干咳少痰,夹有血丝,就是燥热犯肺损伤肺络,或肺阴亏虚,虚火灼络;若吐痰色绛,如铁锈,就是邪热蕴肺,损伤肺络;若咳唾脓痰腥臭,多为痰热搏结之肺痈。
14、试述中医舌诊原理。
答: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与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舌为心之苗,且为呼吸、消化的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的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上荣于舌。
综上所述,由于舌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都广有联系,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舌。
15、举例说明望舌可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进退。
答:①辨别病邪的性质:红舌为热证,舌淡多主虚主寒,青紫舌为瘀血内阻;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腐苔多食积,腻苔为痰湿。
②判断病势的进退:舌苔由润转燥,就是热盛伤津,主病进;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多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苔色由白转黄变黑,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由轻变重。
16、腐苔与腻苔怎样鉴别?各主何病?答:腐苔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如豆腐渣布于舌面,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为食积痰浊,亦见于内痈或湿热口糜。
腻苔颗粒致密、细腻,揩之不去,若舌面涂布一层油腻状粘液,多因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湿浊停积于舌面,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
17、何谓喘、哮?临床怎样鉴别喘、哮?答:病人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者,称为喘。
喘有虚实之别。
若呼吸急促似喘,且喉中有哮鸣声音者为哮,哮有寒热之分。
喘哮常并称,其区别在于喘以气息迫促为主,哮以喉中鸣响而言。
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相兼,而喘则不一定兼哮。
18、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就是什么?答:①肺朝百脉:寸口乃手太阴肺经搏动之处,肺朝百脉,经肺气的作用运行全身,故五脏六腑的气血盛衰皆反映于寸口。
②肺经为十二经的始终,故可反映诸经脉之气血。
③肺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在肺气作用下运行于全身,故寸口部可反映脏腑气血情况。
19、正常脉象的特点就是什么?答:正常脉象的基本形象就是: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节律一致,一息四至;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上从容与缓,应指有力。
其中尤以“三部有脉,与缓有力”最为重要,它反映了正常脉象的胃(与缓)、神(有力)、根(三部有脉)的特点。
20、简述细脉的脉象、主病及脉理。
答:细脉的脉象特点就是细小如线,应指明显;主病就是气血亏虚与湿病。
由于营血亏虚,不充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故气血两虚脉体细小且软弱无力;湿邪内盛,压抑脉道,也可导致脉体细小。
21、试比较濡、细、弱脉的脉象特点。
答:濡脉就是浮细而软之脉;细脉就是细小如线,但应指明显之脉;弱脉就是沉细而软之脉。
可见三者皆有脉体细小,力量较弱之共性。
但濡、弱二脉较之细脉更细更软;从脉位上瞧,濡脉偏浮,弱脉偏沉,三者同中有异,须当细辨。
22、试比较弦脉与紧脉之异同。
答:弦脉端直以长,如按弓弦;紧脉脉来紧张,左右弹手,如按转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