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2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知情意)
人格:人格特征、人格倾向、自我意识
3.心理的实质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例题】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
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是主观想象的反映
D.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心理是想什么就反映什么
【答案】D
(二)感觉与知觉
感觉
一、概述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感觉的这一界定包括着多层含义:
1.感觉是客观的
感觉是客观的感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没有客观对象,也就没有感觉可言。

作为感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既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人本身,如人既可以感觉外界的声、光、色,也可以感觉自身的痛痒、躯体姿势和运动状况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这种直接性,意味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感觉为开端的。

3.感觉是脑的功能
感觉是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最终在大脑产生的。

人的大脑乃至整个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学基础。

从生理水平上说,感觉是把外界的物理能量转换为体内的神经化学能量并在大脑中产生映象的过程。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分别反映着客体的声、形、色等属性,但并不是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体;整体反映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功能。

5.感觉具有主观性
感觉既是客观的,同时也带有主观色彩。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说,它是主观的。

感觉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和结果,故而对同一客体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如,正常视觉者和色盲者在感觉颜色时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②感觉既然是客体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结果,是人脑的反映,它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人的主观烙印。

由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常常是有效的、可靠的,以至于我们觉得似乎感觉是正确的、无误的。

但实际上,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这个主观形象不可能同客观原型完全一样。

③感觉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主观能动性。

感觉是能够被人自身意识到的,是受人的意识控制的。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分析器和它反映的适宜刺激物的不同,以及根据不同的目的、需要,可对感觉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

(一)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
按照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的接触方式,可将感觉分为距离感觉,如视觉、听觉等;接触感觉,如触觉、味觉等。

(二)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
根据医学临床需要,按照感受器的分布及作用特征可将感觉分为体表感觉,如视、听觉;深部感觉,如姿势和运动感觉;内脏感觉。

(三)外感觉、内感觉和本体感觉
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将感觉分为外感觉、内感觉、本体感觉。

1.外感觉
外分析器的各种感受器分布于身体表面,接受各种外部刺激,形成外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

2.内感觉
内分析器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接受机体的内部信息,产生内感觉,也叫机体觉。

它由机体内进行的各种活动刺激相应的内脏器官及组织内的神经末梢而产生。

3.本体感觉
运动分析器的感受器介于内、外分析器的感受器之间,分布于肌肉和韧带内,接受有关身体各部位器官的运动和位置的信号,产生本体感觉,它包括运动觉、平衡觉。

4.痛觉
痛觉是较特殊的一种感觉,没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器系统。

对任何感受器来说,如果接受的刺激强度过大或达到伤害的程度,便会产生痛觉。

痛觉的这种特殊性使它能够成为人体的报警系统,监视来自任何感觉的异常刺激,引起警觉,使人处
于防御状态,设法避开或消除伤害性刺激,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

三、感觉现象
主要的感觉现象有: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融合、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

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的升高(仅见于视觉),但大多是感受性的降低。

古语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正是对嗅觉的适应现象的描述。

视觉的适应尤为人们所熟悉。

如刚步人电影院,除了屏幕,什么都看不见,过一会儿则能看清座位上的观众。

这种现象叫做“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二)感觉后像
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像。

后像有正、负之分。

正后像在性质上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负后像的性质则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例如,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仍有一种灯在那亮着的感觉现象,这是正后像。

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是负后像。

后像的持续时间与原刺激作用的时间有关。

刺激作用的时间越长,后像持续的时间越长,这是因为刺激的持续作用有时间上的累积效应。

(三)感觉的空间积累与空间融合
感觉不仅有时间积累现象,也有空间积累现象。

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比如,用一定温度的冷或热刺激(如冰或热水袋)作用于皮肤,随着受作用的皮肤面积的增大,冷或热的感觉也增强,但这时刺激的强度并没有改变。

这是由于皮肤各部位的温度觉反应累积在一起的结果。

感觉的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把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的现象。

例如,红光和绿光混合时,我们看到的是黄光。

又如,用不同味道的刺激混合作用于舌头,会产生另外一种味觉。

(四)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是由于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抑制了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表现。

由此可知,感觉对比是与感觉的空间积累恰恰相反过程的结果。

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

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叫做同时对比。

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先后对比。

(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前面介绍的各种感觉现象都发生在同一感觉道内。

不同感觉道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

所谓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因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形式是感觉补偿,它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会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比如,盲人没有视觉,但可以用触觉阅读;聋哑人听觉缺失,但可以靠视觉来“听”(手势语)。

联觉也是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它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

生活中联觉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听到美妙的音乐会使人觉得看到了绚丽多彩的景色,闻到花的芳香。

又如,红色、黄色看上去使人觉得温暖,被称为“暖色”,而蓝色、紫色常引起人冷的感受,被称之为“冷色”。

暖色的东西看上去显得大,有使视觉膨胀的作用;
冷色的东西看上去则显得小,使视觉收缩。

联觉的规律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装演、广告及医疗等领域。

知觉
一、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因此,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detection)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discrimination)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

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人们比较容易觉察一个物体是否存在,那么要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得多,需要的加工时间也更长。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知觉的产生有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如物体颜色和明度的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音调和音响的知觉依赖于声波的频率与声压水平;形状知觉依赖于物体的原始特征和线条朝向;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等。

对刺激物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孤立的眼睛、耳朵和鼻子。

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
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易成为选择的对象。

客体自身的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规律性等,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对象。

这就是所谓的良好图形原则。

图形的良好性越差,知觉起来就越困难。

良好图形是容易被迅速而准确地知觉、记忆、描述的图形。

此外,知觉者的经验、兴趣、爱好及职业等也都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

(二)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间的构成关系有关。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种特点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同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如对于是同一张X线片,内行与外行的人的理解不一样,实习医生与经验丰富的医生的理解也不一样。

(四)知觉的恒常性
我们周围的世界在不停地变化着,它向我们的知觉系统输送的刺激信息也在不停地改变。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客观对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的知觉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以便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本来面貌。

知觉的任务就是要从不断变化的知觉模式中揭示客观环境的稳定性、连续性。

三、错觉
错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的感知,属于一种歪曲的知觉。

有时候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即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错觉是看(感觉)错了(有-但是错了),
幻觉是没有客观事物,而感觉(看)到的
研究错觉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原因,而且有主观原因。

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

例如,飞机驾驶员在海上飞行时,由于远处水天一色,失去了环境中的视觉线索,容易产生“倒飞”错觉。

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飞行事故。

研究这些错觉的成因,在训练飞行员时增加有关的训练,有助于消除错觉,避免事故的产生。

②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例如,在军事上,可以创设条件,给敌人造成错觉,以达到伪装和隐蔽的目的。

将错觉用于建筑、造型、绘画、摄影、化妆、布景、服装设计等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幻觉
1.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A.个别属性的反映
B.整体属性的反映
C.本质属性的反映
D.特殊属性的反映
E.发展属性的反映
【答案】B
2.“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说明的是
A.感觉过敏
B.感觉适应
C.感觉相互作用
D.感觉减退
E.感受性补偿
【答案】B
3.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被称为“暖色调”,这种心理现象是感觉的
A.适应
B.后像
C.相互作用
D.联觉
E.感受性
【答案】D
4.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A.个别属性的反映
B.整体属性的反映
C.本质属性的反映
D.特殊属性的反映
E.发展属性的反映
【答案】A
6.知觉过程中,依据过去的知识经验,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知觉的
A.选择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定势
【答案】C
7.结合自己的经验,并用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的特征为
A.知觉的多维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E.知觉的选择性
【答案】D
8.从高层建筑物向下俯视时,看到地面上的人像蚂蚁般大小,汽车像活动的火柴盒,可我们并不会觉得任何汽车真的变小,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自主性
E.选择性
【答案】B
(三)情绪过程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是个体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生理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

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
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社会性需要
人与动物共有人才有
受情境影响大,不稳定情境影响小,较稳定
反应强烈,外部表现明显反应深沉,外部表现不明显
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基本情绪
根据情绪与需要的关系,把快乐、悲哀、愤怒、恐惧作为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2)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3)高级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情感对于情绪来说具有的特点是
A.强烈而冲动
B.伴有明显的行为变化
C.带有明显的情境性
D.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
E.稳定而深刻
【答案】E
3.情绪的作用
(1)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2)情绪与健康
(四)意志过程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人的活动的能动方面
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任何意志过程都包含有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任何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也都包含有意志过程。

意志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意志行动的前提是有目的的行动。

2.克服困难的行动。

这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3.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和非随意运动(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运动和反射运动)。

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力
(五)需要与动机
1.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和发展: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需要对象的性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类。

2.需要层次论
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基本原则。

需要划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的一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
的产生和发展。

3.动机的定义和分类
(1)动机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意念活动。

动机是个体的内隐活动,而行动则是这种内隐活动的外部表现或结果。

动机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内部条件是需要的存在;另一个是外部的刺激或诱导。

(2)类别: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4.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可归为三种基本类型: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2.双避冲突“后有追兵,前遇大河”
3.趋避冲突“想吃鱼又怕腥”,既想又怕,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例题】判断下列情况属于哪种动机冲突类型
(1)既想参赛锻炼自己,又怕成绩不好被人讥笑。

(2)某患者,女,68岁,诊断为胃癌,既想做手术切除病灶,又怕胃大部切除术后影响消化功能,于是犹豫不决,心理矛盾。

(六)人格
1.人格的定义和特性
(1)定义: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个别性)、社会性、倾向性
2.气质
(1)概念: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人的气质类型
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3)气质的意义
1)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气质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但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

气质无好坏之分。

2)在职业选择和工作分配时,要考虑个体的气质类型。

3)气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

3.性格
(1)概念: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

(2)性格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倾向性
(3)性格的形成更多地依赖后天环境,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4.人格形成的标志:
(1)自我意识的确立;
(2)社会化的完善。

(七)行为
1.行为的定义:
行为是人类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

2.分类:
(1)本能行为;(2)社会行为
A型、B型、C型行为与疾病
(1)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

(2)B型行为类型与A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3)C型行为类型 C型行为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发生。

【例题】某患者,竞争意识强。

总想胜过他人;老觉得时间不够用,说话快、走路快;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常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

他患哪种疾病的风险较大
A.脑出血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冠心病
D.慢性结肠炎
E.癌症
【答案】C
某中年人,童年生活受挫折,个性克制,情绪压抑,经常焦虑、抑郁,又不善于宣泄,过分谨慎,强求合作、调和。

他最容易患的疾病是
A.脑出血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冠心病
D.慢性结肠炎
E.癌症
【答案】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