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师的启示

中介语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师的启示
介绍
中介语理论(mediate language theory)是由美国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奥斯比(John Osbourne)提出的。
该理论提出,奥斯比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用一种“中介”的方式开发的,而不是被直接编码的。
这种“中介”的方式是指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人们并不是真实顺序地涉及到具体的语言元素,而是通过连接不同的概念组合来表达。
现今,中介语言理论对语言教师有重要的启示。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概念构建上,而不是英语的具体表达上,以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意图表达。
而教师也可以运用中介语言理论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模型和概念体系,从而更好的学习语言。
此外,Wanamaker(2002)建议,语言教师还可以用中介语言理论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他提出,教师应该专注于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而不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组织语言,而不是僵化地从简单的语言形式学习起。
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不是只强调单一的语言知识要点。
总之,中介语言理论改变了语言教学的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语言时应注重认知思维而不是僵化的语言形式模式。
它鼓励语言教师运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大的灵活性,以便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语言学习。
;。
中介语理论

精选ppt
35
(二)错误的分类
科德把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口误或笔误,是偶然现象, 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失误不是 系统的,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出这样的错误。 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 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 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 力。
精选ppt
精选ppt
9
(二)关于中介语的不同术语
在塞林格之前,科德将它称为具有独特 风格的“个人特异方言”,内姆塞尔称它 为“近似系统” 或“学习者的语言”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 “Interlanguage”这一提法。但我国学界对 此术语的翻译不完全一致,有的译成“中 介语”,也有译成“中间语”或“过渡语” 的。近年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译为“中介 语”或“过渡语”。二者侧重点不同。
精选ppt
20
造成“化石化”现象的原因:
(1)学习外语的成年人大脑灵活性减 退。
(2)成年人由于抽象思维活动能力的 发展,对目的语规则进行的不正确归 纳总结、抽象概括。(如“打球”一 词)
(3)不能产生移情作用。
精选ppt
21
几个概念 1.母语、本族语 2.第一语言 3.第二语言 4.目标语(目的语) 5.正迁移 6.负迁移(干扰)
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
1.语音方面,普通话和方言。在方言和标准的 普通话之间,有地方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就是
“中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中介语”。不
同的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会产生不同的地方普通
话。在我国汉语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说普通
话人,大多数人说的都是“地方普通话”,如
“广东普通话”、“上海普通话”、“四川普
(2)就其交际功能看:可用于交际。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概述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和描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尝试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逐渐理解和内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介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
通过对中介语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中介语理论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1. 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与背景中介语理论,又称为中介语假说或过渡语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独立的、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目标语的语言规则。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中介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一、中介语理论概述中介语理论是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由美国学者斯特凡·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和法国学者亚克·多布罗蒂(Yves Doborg)提出。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外语)过程中,将母语和目标语言结合形成一种中介语言。
这种中介语言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阶段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和课程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和优化外语课程的开发提供启示。
1. 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言特点中介语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形成一种中介语言,这种中介语言是由母语和目标语言相互作用形成的,呈现出特定的语言特点和发展规律。
我们在进行外语课程开发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言特点,包括其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课程教材,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
在外语课程开发中,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策略引导学习者建立有效的中介语言。
通过对中介语言的规范引导和塑造,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加快语言习得的进程。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语言层次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促进中介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3. 创设多样化的语言输入环境根据中介语理论,语言输入是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重要来源,而且中介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与语言输入密切相关。
在外语课程开发中,我们应该创设多样化的语言输入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场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入和互动体验,促进中介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提升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效果。
4.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中介语理论中强调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与文化、社会和交际密切相关。
在外语课程开发中,我们既要注重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培养,也要重视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增加文化元素的渗透和交际实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素养。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对外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中介语理论的基本观点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会简单地从母语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而是会产生一种中介语,即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尝试去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时产生的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它同时受到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影响,在语法结构、词汇选择、语用规则等方面都可能与母语或目标语言有所不同。
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是语言习得的中间阶段,学习者在接触和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中介语,逐渐接近目标语言的规范。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出现各种语言错误和偏误,但这些错误和偏误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学习者在努力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规则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探索和尝试。
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习者的中介语,不能简单地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偏误视为不合乎规范的表达,而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错误和偏误,帮助他们逐步修正并接近目标语言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和表达,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表达,同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中介语理论提醒我们要设计符合学习者中介语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语言背景和水平,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之符合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既不过于简单和容易,也不过于难以理解和掌握。
通过适当的教学安排,可以引导学习者逐步克服中介语阶段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来的。
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KK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zation)。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假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则的过程。
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1. 引言1.1 中介语理论的起源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语言学家史蒂芬·克罗伊尔提出。
克罗伊尔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现,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形成一种中间语言,即中介语。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临时性语言,是学习者根据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性而创造的一种妥协性语言。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
中介语理论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尊重学习者的习得路径,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交际,积极探索语言规律。
通过理解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有效习得汉语,提高教学效果。
1.2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汉语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将中文这门美丽的语言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 正文2.1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中介语(第二语言)来促进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中介语的分析,了解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误解。
通过了解学生的中介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中介语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中文和中介语之间的对比,帮助他们发现中文的特点和规律。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中介语理论作为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分支,主要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出的语言现象,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并且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基本概念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阶段上形成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现象,即中介语。
中介语并非简单地将母语和目标语作简单交叉,而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具有自己的语法规则、词汇和语言特征。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时,通过中介语的阶段来逐步接近目标语,最终实现对目标语的真正习得。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中单一语言转换的观念,提出了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式过程的理念,从而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无法简单地归因于母语干扰或单词拼接错误,而是展现出了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规律,为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一些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常常出现的动词时态错误、名词性语素使用不当等问题,都是中介语的典型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汉语。
中介语理论也可以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质量和内容设计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形成一种处于自己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中间语,被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是学习者用来表达意思和沟通的工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介语的形成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由于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许多差异,无法完全按照目标语的规则来进行表达。
这就导致了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形成了一种中介语。
中介语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形成是学习者在多次实践中通过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介语理论说明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母语对其习得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
这就要求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中介语使用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指出了学习者的发展过程。
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种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会通过不断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意识和策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中,通过反思和修正来提高自己的中介语能力。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中介语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已经基本形成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教学法,直接教授目标语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仍在形成中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情境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具有启示作用。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

对于中介语的性质特点,Selinker(1972)首次论述为系统性(systematic) 、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这三个特点是任何一种自然语 言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国内语言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把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为: 可变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王永德,盛永生,2005); 可渗透性、化石化现象和反复性(鲁健骥,1993); 系统性、渗透性、僵化性(徐海铭,1997); 而司联合(2004)认为除了上述特点外,过渡语还具有:母语依靠性、目的 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点和特点
3.4.2中介语的特点
(一)系统性 中介语的系统性指的是学生在使用目标语时虽然会出现错误
,会与目标语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 的。 (二)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指的是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 ,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它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 和发展。
本民族和外 民族文化的
干扰
学习策略与 交际策略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 以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为例
3.3.1语言迁移
正迁移 例:
{ 语言迁移
负迁移 例:
3.33.中3中介语介出语现出的现根的源根源
3.3.2.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知识的不足,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有 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 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过度泛化”。举例:
把“
”用“
”来表达。
二是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记住某些难点,便采取重复、复述等
方法帮助记忆.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点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语言,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学习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混合语。
中介语具有一定的语法系统和词汇,同时也存在
着一些误用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的运用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都有
一定的影响。
首先,中介语可以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困难,这使他们不得不使用自己的母语或其他已知语言作为中介语进行交流。
中介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更加顺畅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想法。
其次,中介语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中介语的使用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
新的汉语语法结构时,如果没有对应的中介语,很可能会使学习过程变得十分困难。
在这
种情况下,使用中介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
然而,中介语也可能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文时的正确性。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很多
学生可能会将自己的母语语法和汉语语法进行混淆,从而形成错误的语法结构和用词不当
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不仅会给学生的汉语学习带来困难,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中介语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解汉语的同时正确使用中介语,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质量和速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对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掌握过程中使用的中间语言的产生和演变的解释性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常常会使用中介语来弥补自身的语言能力不足或者缺陷,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中介语理论指出,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会逐渐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中介语系统,直至最终掌握目标语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上。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发现学生的语言问题和困难,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句子结构方面存在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语法教学。
在教学实施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中介语,鼓励学生运用中介语进行交际,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和交际能力。
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影响。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理解和解释学生可能产生的中介语现象,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还需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运用中介语进行交际和表达思想。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帮助他们发展和掌握中介语系统,并逐步引导他们产生正确的目标语言。
中介语理论也对学习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者通过使用中介语,可以更好地对比和分析自己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目标语。
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中介语,将目标语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与自己的母语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目标语言的语法系统。
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使用中介语来解决自己的语言障碍和困难,借助中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对于学习者来说,过多地使用中介语可能会成为一种依赖,阻碍他们直接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减少中介语的使用,鼓励他们敢于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
中介语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会随着学习的进展而发生变化。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第四讲: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MLchiglishm other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母语的干扰: Transfer (迁移)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 --by Schunman (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 S .D.Krashen (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 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 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by Selinker TL target language一、 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 .GTM (语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中,源于欧洲 (西欧), (18 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 1872 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中介语理论

• 一、中介语性质的探讨 1、3种理论和3个理论模式 2、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和系统性 • 二、中介语的描写 • 三、中介语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角色
一、中介语性质的探讨 1、三种理论模式
塞林克(Selinker)——“中介语之父” 塞林克(Selinker)——“中介语之父” 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
中介语习得过程 (两个研究角度) 两个研究角度)
功能的角度( 功能的角度(功能 分析) 分析) 研究结论:第二语 言学习者在交际 时对语言形式的 选择基于他们所 要表达的功能
对话分析角度( 对话分析角度(话 语理论) 语理论) 始于美国描写语言 学,海里斯主张 对话语语料进行 分析 后期话语理论的进 步:关注语境条 件下的第二语言 习得过程
• 前期研究:中介语性质探讨&中介语的描写 • 后期研究: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系统
性 • 中介语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角色
是 中介语是否是一种 自然语言 塔容 艾杰敏
否 塞林克 塔容 塞林克
中介语是否受学习 艾杰敏 塞林克 者第一语言影响 中介语是否是一种 过渡语言 艾杰敏 塔容
2、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系统性 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变性、
• 可渗透性 可渗透性permeable:随着语言间的相互接触, 某种自然语言会吸收 吸收其他一些语言的特点。中介 吸收 语也有这个特点 • 可变性 可变性dynamic:中介语在不断变化 不断变化(与可渗透 不断变化 性一致)第二语言学习者会随着正确的表达方法 不断输入改变中介语中原有的表达方法 • 系统性 系统性systematic: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根据他 (她)所认定的目的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来使用中 介语规则。偏误 偏误是用目的语的标准来衡量中介语 偏误 的结果,第二语言学习者本身自己并不认为这是 偏误,当我们这样看中介语的时候,中介语本身 依旧是具有系统性的
中介语理论

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二十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一统天下。
但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它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的立场上,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由于此种原因,对比分析在60年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困境。
1967年,Corder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者身上。
Corder主张从学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母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自此,偏误分析理论正式诞生并有力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它仍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回避的缺陷:偏误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偏误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通过观察到的偏误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往往以偏概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Nemser(1967、1971)三位学者先后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共同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的概念“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第一,“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第二,“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由此,中介语的定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中介语是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
Selinker倾向于把中介语看作一种语言的产出而非过程,也就说他所指的“中介语”是人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表达。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也就是说中介语内在结构具有高度系统性,这种结构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的规则基础上的,因而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
最后,中介语独立的语言系统,即它和其他任何自然语言一样,自称体系,其系统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因而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一种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母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目标语上,而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形成一种过渡性的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不断地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发展和变化。
学习者会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作用下进行调整和修正,逐渐接近目标语的规范。
中介语系统中的错误和问题也不是无法纠正的,而是通过合适的语言输入和语言交际环境得到修改和改进的。
中介语理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发展起了一种概念,即“语言交际能力”的层级结构。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阶段来描述和分析,从最初的母语干扰阶段,到目标语近似阶段,再到最终的目标语规范阶段。
这种阶段性的描述和分析对于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轨迹和指导语言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介语理论还对语言教材编写和语言测试有着重要影响。
在语言教材编写中,教材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情况,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和练习形式,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系统。
在语言测试中,应该关注学习者是否在中介语系统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者是否达到了一个固定的目标语水平。
总之,中介语理论对于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以及指导语言教学和测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我们可
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指的主要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语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
再看第二点。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特点都会迁移。哪些能迁移,哪些不能迁移,跟语言的特点有关。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它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比如有人认为,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容易迁移,有标记不容易迁移。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核心规则。比如,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例子见230页)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
③反复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规范运动的,这种接近是反复、有曲折的。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重又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1、潜在的语言结构和潜在的心理结构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
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种人只有5%;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普遍语法可及性)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它是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演变出来的一种过渡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72年提出。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个人认知和语言知识来建立自己的中介语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临时状态,可以被看作是学习者正在发展成为目标语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重要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通常是非母语背景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介语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并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充分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把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等要素,帮助他们渐渐摆脱中介语的影响,逐渐接近目标语系统。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母语对其中介语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会受到母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的相互影响。
对于某些语言背景相似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与母语系统更接近,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而对于某些语言背景差异较大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与母语系统甚至与目标语系统差异很大,需要更多的语言学习和练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确立正确的中介语系统,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和语言技能。
中介语理论还提出了一些有关中介语系统的特点。
中介语系统是一个逐渐发展并渐进的系统,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中介语系统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一次性的产物。
中介语系统具有一定的逼真性,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在某个阶段可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接近目标语系统的特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卡诺威(Larry Selinker)在1970年首次提出的,它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中间语言,即中介语(Interlanguage),而不是完全照搬母语或目标语。
中介语是学习者根据自身语言资源以及目标语输入所产生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具有一定的规则和系统性,但与目标语仍存在差异。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中介语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中介语系统。
这意味着外语课程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了解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发展和提升中介语。
在课程开发中,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习者逐渐扩展自己的中介语系统,逐步接近目标语。
中介语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个过渡性的语言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或者不完善的语言系统。
这意味着外语课程应该接受学习者的中介语,并帮助他们在中介语的基础上逐渐修正和改进。
在课程开发中,可以通过引导学习者进行错误分析和自我纠正,帮助他们意识到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使用和交流,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介语。
中介语理论提醒我们,学习者的中介语是具有一定规则和系统性的,不同的学习者可能形成不同的中介语系统。
这意味着外语课程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语言背景、学习经历和学习风格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在课程开发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接受和帮助学习者发展中介语,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教学步骤,以及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来促进外语学习的有效进行。
中介语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K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
来的。
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
向目的语靠近。
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重点强调了第二语言学习
中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样的认知过程负责中介语的建构?②
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
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Selinker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
语言的迁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的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
材料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zation)。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
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
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
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
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
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
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
则或形式的渗透。
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
“假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应目的语新规
则的过程。
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KK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
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为后来
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实际
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
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
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这种表征在第二言语学习中的作用
打下了理论基础。
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
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
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
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
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
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
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
影响。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
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语言
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
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 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
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
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
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
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
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
然过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