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现象的系统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分析和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核心内容。

熟悉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重要概念和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市场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具备一定的经济数据处理和经济模型构建能力,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三、课程内容(一)微观经济学部分1、导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2、供求理论需求的定义、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供给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供给曲线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弹性理论及其应用3、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推导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4、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理论长期生产理论中的等产量曲线和规模报酬成本的概念和分类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5、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均衡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和均衡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均衡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和模型6、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土地市场的地租决定资本市场的利息决定7、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的概念和实现条件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帕累托最优的标准和实现条件8、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垄断的管制外部性的治理公共物品的供给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二)宏观经济学部分1、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 GDP 和实际 GDP2、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3、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 模型投资的决定IS 曲线的推导和移动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LM 曲线的推导和移动ISLM 模型的分析4、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类型和推导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5、失业与通货膨胀失业的类型和原因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6、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7、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核算和决定因素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的类型和原因8、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收支平衡开放经济下的 ISLM 模型和政策效果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系统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使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教学大纲《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部分一、适用专业2013级会计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通用基础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进入各自的专业领域的必要知识储备。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三部分。

通过这三大板块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并说明价格机制作用的局限性;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帮助学生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

三、课程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四、课程时间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包括4学时期末复习。

五、使用教材教材名称:《西方经济学》;主编:张建伟、李祥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8月01日第1版。

六、参考教材1、教材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微观部分)》(第四版);主编:高洪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3月第4版。

2、教材名称:《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主编:梁小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01月第2版。

3、教材名称:《经济学原理》;主编:曼昆;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4月第5版。

4、教材名称:《经济学》;主编:萨缪尔森;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1月第18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三个问题,主要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认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懂得辨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XJ041405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总学时数:90实验或上机学时:一、说明(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性质《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经济课程的基础,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版)。

授课对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

(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西方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考核要求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占70%。

平时主要考核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和笔记等;期末考核形式为闭卷、笔试。

二、教学内容主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定位,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结合经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二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三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第四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主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西方经济学流派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流派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流派》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21023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流派英文名称:School of Western Economic Thought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72 / 4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专业:经济学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蒋自强史晋川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要参考书:1、吴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丁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修订本(下)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胡代光、厉以宁主编:《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执笔人:魏晓彬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西方经济学流派》是经济学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其他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和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理论内容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做出相应判断,吸取其中合理的、科学的和先进的部分,并对其中庸俗和错误的观点给予批判,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系统了解主要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并结合其产生时代和主要理论内容进行分析。

2、系统掌握本门课程所学习的主要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理论。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注意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言(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当代主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掌握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一)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公元15世纪)(二)近代西方经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世纪-19世纪60年代))(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20世纪3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含义(二)主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考核要求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第一章新古典综合派(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理解其理论特点;掌握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及经济政策主张。

2024版《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1]

2024版《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1]

2024/1/30
9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函数
描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 的关系。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分析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
成本理论
研究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成本问题,包括固 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等。
2024/1/30
10
市场结构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20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关系
2024/1/30
01 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的内涵、动力与影响
02 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03
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治理
04
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的现状与挑战、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 力
05
中国与世界经济
国际投资环境评估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与 文化环境
国际间接投资理论
证券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与套利定价模型
国际投资风险管理
国家风险、汇率风险与利率风险管 理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与国际 生产折衷理论
2024/1/30
国际投资政策与法规
投资鼓励政策、投资限制政策与国 际投资法规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特点与挑战
21
05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及前沿问题
2024/1/30
22
新古典综合派及其发展动态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基础
该派别以马歇尔为代表,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原则与凯恩斯的 国家干预主义相结合,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和政府的适当 干预。
2024/1/30

西方经济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大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本科生适用徐丽杰教学目的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为一体。

所以,学习西方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标准用语的基础课,也不仅是服务于以后专业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工具课,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

课程内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和广泛,贯彻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在微观、宏观、国际三大范围内的普遍运用。

着眼于普及、打基础的教学需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上。

教学分两学期进行。

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以微观经济学部分为主,微观经济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其中心理论是理解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即通常所言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

所以,其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等内容都是围绕着“均衡价格”来展开的,并且作用于生产、消费、分配等有关方面的政策,都属于国家对价格调节作用干预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表现形式。

西方经济学流派中重点提纲总结

西方经济学流派中重点提纲总结

流派总结by包目录目录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1凯恩斯主义 (1)2新古典综合 (3)3两个剑桥之争 (7)货币主义经济学 (8)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1)供给学派 (15)奥地利学派 (17)新凯恩斯主义 (18)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凯恩斯主义一、产生背景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经济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产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加剧。

学术背景:古典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解释经济衰退和萧条,也无法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对策。

西方经济学陷入了第一次经济理论危机。

二、“凯恩斯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或是凯恩斯革命是20世纪经济科学中最重大的事件。

《通论》掀起的凯恩斯革命包括:研究方法上对微观经济分析方法的革命;理论上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政策上对自由放任主义的革命。

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复活了重商主义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用总体经济分析法取代了古典学派的个体经济分析法,创建了宏观经济体系。

*衡量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销售收入(A)减去使用者成本(U)法:国民收入=∑(A-U)支出法:国民收入=消费(C)+投资(I)收入法:国民收入=付给生产要素的总值+企业家的收入(即净利润)*区分了总收入和净收入,定义了消费、储蓄、投资这些总量以及它们与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些总量概念的定义和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界定是宏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

*第一次明确地把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的二分法: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以及关于既定数量的资源在不同使用上的报酬和分配(微观);另一方面为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宏观)。

✓克服了古典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

✓注重短期分析方法。

理论上的革命:✓前提假设上: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充分就业均衡,是资源的充分利用。

2、凯恩斯的前提假设是非充分就业。

认为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不适合用于一般通常的情况,是各种可能的均衡状态中的一个极端的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1.2 课程编号:ECO1011.3 学分:31.4 授课方式:面授课程1.5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基础二、课程目标2.1 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2 掌握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贡献2.3 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相关实际问题2.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教学内容单元一:古典经济学3.1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1.1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3.1.2 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3.1.3 杰里米·边沁的边际效用理论3.2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2.1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3.2.2 大卫·李嘉图及其《政治经济学及财富的性质》单元二:新古典经济学3.3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3.1 消费者行为理论3.3.2 企业成本理论3.3.3 市场均衡和竞争理论3.4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4.1 马歇尔及其《经济学原理》3.4.2 瓦尔拉斯及其《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单元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3.5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5.1 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定律3.5.2 总需求与总供给3.5.3 政府干预和经济调控3.6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6.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单元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3.7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7.1 粘性工资理论3.7.2 高失业平衡理论3.7.3 具有两部门和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3.8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和思想3.8.1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及其《信息和效率:经济与市场的前沿问题》四、教学方法4.1 面授讲授课程内容4.2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3 组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际问题研究4.4 布置课外阅读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4.5 开展小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五、课程评估5.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5.2 期中考试:30%主要考核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3 期末论文:4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5.4 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10%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六、参考教材6.1 Paul A. Samuelson &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19thedition6.2 Gregory Mankiw,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ition七、参考文献7.1 Mark Blaug,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5th edition7.2 Robert L. Heilbroner & William Milberg, The Making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13th edition以上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意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政策主张。

难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盛行起来。

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

在美国,货币主义者还有卡尔·布朗纳(Karl Brun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等,英国的著名货币主义者有艾伦·沃尔特斯(A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d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等。

货币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基础上。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现代货币数量论20世纪初期,英美经济学家也提出“货币数量论”,其中美国费雪(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国庇古(A.C.Pigou)的“剑桥方程式”最有影响。

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为一国实际国民收入;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

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于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所谓的“剑桥方程式”:其中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即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20世纪30年代以前,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盛行于资本主义世界。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因货币当局未能止住经济大萧条,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货币并不重要,货币数量论名声扫地,凯恩斯又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方程:其中L表示对货币的总需求;L1表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收入水平的函数;L2表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r表示利息率;y表示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

流派12(第十二章弗莱堡学派)

流派12(第十二章弗莱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它萌芽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于1933——1945年的纳粹 统治时期,1945年以后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其标志是 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弗莱堡学派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 为自由竞争和私有制进行辩护。弗莱堡学派经 济学总结战后十余年联邦德国的经济改革的经 验,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模式。在政策 上,弗莱堡学派的政策主张经历了由“有限调 节的社会市场经济”到“全面调节的社会市场 经济”的变化过程。所谓“全面调节”就是要 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
弗莱堡学派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 主张,就是在战后联邦德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 政治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说明
在国外学术界近年来提出一种观点,现行德国的经 济制度离开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尚远,不仅存在着现实 制度与这种经济模式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朝着这种模 式 的 对 立 面 的 方 向 转 化 。 格 拉 纳 多 斯 ( Gilberto Granados) 和 古 尔 克 斯 蒂 斯 ( Erik gurgsdies) 在 《经济学的学习手册和工作手册》(1990年)一书中, 详细分析了这种转化的五种表现;一是从生产决策分 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化;二是企业相互间的竞争向协作 关系的转化;三是市场竞争价格向指令性价格的转化; 四是分等级的物质效率向分等级的非物质效率刺激的 转化;五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的转化。
广义上,还有一些独立从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研究 的学者。他们与弗莱堡大学没有学术联系,也不曾参 加弗莱堡学派的学术活动。但是,他们得出的基本理 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与弗莱堡学派相似,所以被认为是 广义上的弗莱堡学派的成员。在这些人中,最主要的 一位是艾哈德。他领导了德国“二战”后的经济体制 该改革和经济重建,是弗莱堡学派的理论的最主要的 实践者。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2. 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教学内容:1.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3.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检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的了解情况。

教案章节: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内容: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3.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检查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情况。

教案章节:三、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检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情况。

教案章节: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所组成。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优秀经济学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越来越重要。

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1、使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和增强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奠定正确的思想立场观点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大纲的制定依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财经各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管理人才。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为达到上述目的,适应远程教育教学需要,《西方经济学》教材应反映当代世界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使学员在学习中能够一书在手,别无所求。

二、本课程的基本任务《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员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对象高中毕业以上,从事财经类专业学习的成人学员.四、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理解。

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运用到实际中。

五、预修课程:《经济数学》、《政治经济学》。

六、教学环节1。

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使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本课程采取录像教学媒体。

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案例,以专题形式主要讲述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配合主教材讲述本课程的思路、方法,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第十二章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第十二章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

2.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形成:
•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最早发端于科斯1937年 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 1960年,科斯又在其另外一篇经典性论文 《社会成本问题》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 来考察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得出了后来被 乔治·斯蒂格勒最早称作“科斯定理”的结 论。
• 上述这两篇文章提出的交易费用、产权界定、企 业和市场的最优规模与界限、外部性的解决思路 以及这些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都为新制 度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 础,也都涉及到20世纪微观经济学以至于整个新 古典经济学的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 科斯主要研究了产权制度安排对社会和人 们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问题。
• 产权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尔钦认为,“在本质 上,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产权的,一个社会 中稀缺资源的配置是对稀缺资源用途的权利安 排;……经济学问题,或者说,关于价格如何决 定的问题,是产权如何界定和交换,以及按怎样 的条件界定和交换的问题。”
• 当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定是以有限理性假定为前提 的。不过,这是人的本性之一,需要设定各种制度和安 排来约束人的行为,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由此可见, “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
• 要研究现实中人的活动,就必须承认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倾向,着重研究现实中的制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的 一个重要的研究风格,就是注重研究那些现实世界提出 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深奥而又精湛的新制度主 义经济学理论。
• 科斯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研究外部性问题,开 创了现代产权经济学派;
• 威廉姆森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方法研究垂直一体化 问题,开创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 诺斯把产权和交易成本概念引入经济史研究,开 创了新经济史学;

西方经济学流派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流派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流派》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21023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流派英文名称:School of Western Economic Thought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72 / 4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专业:经济学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蒋自强史晋川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要参考书:1、吴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丁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修订本(下)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胡代光、厉以宁主编:《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执笔人:魏晓彬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西方经济学流派》是经济学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其他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和各流派之间的关系,并对其理论内容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做出相应判断,吸取其中合理的、科学的和先进的部分,并对其中庸俗和错误的观点给予批判,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系统了解主要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并结合其产生时代和主要理论内容进行分析。

2、系统掌握本门课程所学习的主要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理论。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注意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言(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当代主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掌握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一)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公元15世纪)(二)近代西方经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世纪-19世纪60年代))(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20世纪3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的含义(二)主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考核要求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第一章新古典综合派(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理解其理论特点;掌握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及经济政策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一、名词解释1. 拉弗曲线2. 适应性预期3. 理性预期4. 市场出清5. 货币主义6. 货币数量论7. 剑桥方程8. 芝加哥学派9. 新制度学派10. 弗里德曼难题11. 货币非中性12. 科斯定理13. 奥地利学派14. 产权学派15. 流动效应的传递二、单项选择题1. 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庇古的剑桥方程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A. 实际收入B. 名义收入C. 一般价格水平D. 总就业量2.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A. 在短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C. 在短期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入3. 卢卡斯供给曲线表示的是()A. GDP和价格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B. GDP和未被预期的价格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C. GDP和被预期的价格变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D. GDP和未被预期的价格变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4. 关于公债是否会影响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B. 新古典主义认为,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C. 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长期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D. 新古典主义认为,短期公债的效果是中性的,长期公债的效果是非中性的5. 以下何种宏观经济学流派的思想认为货币供应量以一固定的比例增长()A. 实际经济周期论者B. 新凯恩斯主义者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D. 货币主义者6. 以下何种宏观经济学流派的思想最不可能主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应盯住实际产量的增长()A. 新凯恩斯主义者B. 实际经济周期论者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D. 货币主义者7. 有一种观点认为“理性的人们的行为抵消了政府行为的影响”。

与这一思想相关的理论是()A. 供应学派经济学B. 新凯恩斯主义者C. 货币主义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8. 与“经济人假定”相一致的预期是()A. 静态预期B. 适应性预期C. 理性预期D. 外插型预期9.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关键是()A. 价格和工资是完全伸缩的B. 预期是合乎理性的C. 价格和工资是完全伸缩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D. 信息是不完全的10. 下列()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A. 经济当事人的最大化原则B. 价格刚性C. 市场出清D. 理性预期11. 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观点是()A. 理性预期B. 价格刚性C. 市场出清D. 自然率假说12. 以下()观点不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A. 在长期中,货币数量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B. 在短期中,货币数量能影响就业量,但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C. 私人经济具有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D.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性作用13.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的主要政策主张A. 新凯恩斯主义B. 货币主义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D. 供给学派14.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劳动供过于求时()A. 一方面会产生非自愿性失业,一方面工资会跌落B. 工资会跌落C. 会产生非自愿性失业D. 工资不会跌落,非自愿性失业也不会产生三、简述题1. 简述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2. 简述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3. 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4.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建立在哪些关键性假说基础之上?5. 试述现代产权理论。

6. 试说明新古典综合派衰落的原因。

7. 简述伦敦学派。

四、论述题1. 试述威克塞尔的货币理论。

2. 试评述现代经济自由主义。

3. 新凯恩斯主义是从哪些方面来解释真实工资黏性的?4. 试述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拉弗曲线:是反映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拉弗提出,他认为,在增加生产的各种刺激中,最主要的是税收,税收的多少与税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它可以用直角坐标曲线表示。

拉弗曲线存在的意义就是说明税率存在一个最佳点,高于和低于这个最佳点都会减少税收。

2. 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

人们进行适应性预期时,事先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没有经过严密的思考和仔细的判断,只能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预期,以适应已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合理预期概念出现前,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就是适应性预期。

3. 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

它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假设,也是他们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理性预期是由约翰·穆思在1961年首先提出的,这一假设包含三个条件,分别是:(1)经济主体是理性的;(2)经济主体做出决策之前,会收集到一切有关的信息;(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也就是说,由于正确的预期能使经济主体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经济主体能随时随地根据它所得到的信息来修正它的预期值的错误,从而从整体上看,变量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

4. 市场出清:即假定商品价格和工资可以适应市场供求状况及时迅速地通过价格的调整(即不存在工资和物价的刚性)一直到每种产品和每种生产要素市场上出现一种价格,与该价格相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为止,这种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5. 货币主义:又称为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在产量、就业和价格变化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的度量标准,货币当局主管货币发行量,因此经济周期都可以运用货币发行量来调节。

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6. 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

它的基本论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

假定其他条件(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等)不变,则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正相关,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负相关,即流通中的货币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则反是。

7. 剑桥方程: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认为,货币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取决于人们手中掌握的货币余额。

据此,其学生庇古在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书中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即著名的“剑桥方程”:kPy M d =其中,M d 代表货币需求。

k 表示货币需求量即人们愿意持有的名义货币(现金)余额在交易量或名义国民收入Py 中的比重,即PyM k d =。

令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M ,则有kPy M =。

假定k 与y 固定不变,则社会一般价格水平P 由货币数量M 决定,与货币数量正相关:kyM P =。

8. 芝加哥学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发展起来的支持经济自由主义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有两个传统,一是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二是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

他们始终认为货币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角色,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是物价水平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政府的作用只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了。

9. 新制度学派:它是制度经济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它强调运用结构分析和制度分析来解释经济现实及发展趋势,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在理论观点上,否定均衡论、和谐论,认为社会不能和谐发展关键是制度结构的不合理。

加尔布雷思和缪尔达尔分别用著名的二元结构体系和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来解释。

新制度学派据此提出了运用国家力量进行社会结构改革的政策主张,即通过改革资本主义的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来达到社会各阶层权力和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目标。

新制度学派还宣扬技术决定论,认为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仅会使权力从资本家的手中转移到技术专家手中,而且最终使社会趋同。

10. 弗里德曼难题: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是“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货币量的增加引起的名义收入的增加,短期内会引起产量的增加。

但在名义收入的增加中,有多少是由于实际收入增加,多少是由于价格水平的提高,弗里德曼认为根据人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是很难划分的,但这种划分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难题就成为弗里德曼难题。

11. 货币非中性:与货币中性相对,是关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的理论,指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引起相对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从而引起消费或投资方式的变化,进而改变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这是因为从短期来看,价格不可能立即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的变动。

相反,各类价格以不同的比率对某种货币做出不同的反应,进而影响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化,并对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

12. 科斯定理:指只要产权明确,假定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情况下,无论最初产权赋予谁,市场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的。

科斯定理是学者根据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而命名的。

该定理揭示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

13. 奥地利学派:是边际学派的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的两个流派之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它以维也纳大学为中心,也叫维也纳学派,创始人为门格尔•卡尔,代表人物有庞巴维克、维塞尔等,他们反对用历史方法,主张用抽象演绎法,主要内容有边际效用价值论、时差利息论。

后来的继承者把经济学解释为关于人类理性行为的通论,也就是人类行为学,反对国家干预,鼓吹经济自由主义。

14. 产权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在9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纳德•科斯、阿尔钦、张五常、德姆塞茨等,主要内容有科斯定理、产权理论、制度选择与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理论。

产权学派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确定产权结构来协调利益冲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绩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并探讨不同产权结构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5. 流动效应的传递:是指通货膨胀率在某些国家的变动会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引起国际范围的资本流动。

而国际范围资本的流动又会引起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和国内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这样,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开放经济国家的国内利率就会在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过程中将国际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来。

二、单项选择题1. C2. A3. B4. B5. D6. A7. D8. C9. C 10. B 11. A 12. B 13. D 14. C三、简答题1.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所谓单一货币政策,是货币主义的政策核心。

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2)反对逆经济风向而动,即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仅起不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

(3)为了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应该取消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制度,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务活动的约束条件。

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之于众是货币政策的惟一最佳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