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1曹刿论战(20201109153505)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1曹刿论战(20201109153505)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1曹刿论战(20201109153505)

第六单元采撷先辈睿智

21曹刿论战

精彩开篇词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

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

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

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

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

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1. 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 1)小惠未徧(bi din 小信未孚(f u)又何间(ji an焉

公与之乘(ch e ng 长勺(sh ao

2. 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力口,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

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 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 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冉,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间: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一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一一(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 一一(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一一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7)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 作者链接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

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3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

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 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的背景一一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

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

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 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

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读通文意

1. 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 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整体感知

1. 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 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 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一一备战一一胜战一一评战

);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一一请问一一参战一一释疑)。

3. 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

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论战

请见一一请问一一参战一一释疑

五、拓展延伸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齐师伐我”------ 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 (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第二课时探究写法悟剪裁

一、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

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点拨】“伐”

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

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 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

3.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

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 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 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 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

【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

(一)文本探究

1. 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 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 ,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 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交流点拨】第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3. 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交流点拨】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 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 “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二)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

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从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2. 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 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主旨探究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四)写法探究

1. 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 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

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

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四、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r

广曹刿」参战卓越才能”远谋

[论战 ---- 过人谋略」

<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一一军事无知

潭庄公{急于备战,三问三答一一实事求是、虚心听取I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一一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交流点拨】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一一歼袁绍10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5万人一一大败曹操20余万人

淝水之战张辽8万人一一大败吴军80万人左右

战争的胜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 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 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 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必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从军行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唐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黄沙茫茫黄入天。轮 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 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 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词拼音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词拼音 第一课藤野先生 绯红fēihɡón:鲜红。 标致biāozh:ì漂亮 落第 luòdì: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 búxùn:无礼。 诘责 jiézé:质问并责备。 托辞tuōc:í借口

油光可鉴yóuɡuānɡkěji:àn形容非常光亮润泽。例句:扎西的头发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yìyánɡdùncuò: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é:厌恶到极点。例句:对于不伪劣产品,大部分是深恶痛绝的。jutɡònshēnwù深恶痛绝 :隐瞒真姓名,不署名。íng nìm匿名 杳无消息yǎowúxiāo:x没ī有一点消息。例句: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

好意难却hǎoyìnán:qu好è的心意难以推却,指不便推辞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物以稀为贵wùyǐxīɡwuéìi: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第二课我的母亲翳yì: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á:责备处罚。fz责罚é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ùuǎnsh管束ɡ 气量qìlinàɡ: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漠ɡuǎnɡmò:广大空旷。 宽恕kuānsh:ù宽容饶恕。 质问zhìwèn:根据事实提出疑问。 文绉绉wénzhōu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 幽默 yōumò: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qīcǎ:凄n凉悲惨。 奥秘àomì: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 册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第二单元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第三单元9故乡10孤独之旅11我的叔叔于勒12心声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第四单元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读好书第五单元17智取生辰纲18杨修之死19范进中举20香菱学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第六单元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词五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课外古诗词背诵名着导读附录第269页:后记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明1诗两首2我用残损的手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二单元说明5孔乙己6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热爱生命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三单元9谈生命10那树11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14变脸15枣儿16音乐之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第五单元17公输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20《庄子》故事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课外古诗词背诵从军行 月下独酌 羌村三首(之三) 登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一、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编排了《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黑人谈河流》等六首新诗,这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土地情思”的主题编排,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主题,选编了《孔乙己》《薄柳人家》《变色龙》《热爱生命》等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在人物刻画方面各有特色。学习重点是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难点在于发掘课文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 第四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所以编排了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即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还有我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变脸》,一个话剧小品《枣儿》,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重点在于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单元:本单元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所选文章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长期被尊为文章典范的议论性散文。有选自《墨子》中的《公输》,选自《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有选自《庄子》中的《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及都喜欢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第六单元:本单元仍是文言文教学。所选的五篇诗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记叙性的文章有:《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歌有选自〈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重点在于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记诵课文。难点是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二、知识技能目标 第一单元: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指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阅读方法。 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旨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个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还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等操作能力 第二单元:指导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帮助学生巩固小说的阅读方法,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再理解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学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学会阅读、欣赏小说,培养复述小说情节、尝试小创作的能力。 第三单元: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反复朗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背诵或摘抄其中精美的篇章、段落或句子,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1.藤野先生 备课时间: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 ()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 红 油光可鉴驿 站 掌故不 逊 诘责杳无消 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编 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 (hóu lóng) 喉咙 (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 (lóu yǐ) 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字词 第一课《诗两首》 黎明嘶sī哑喉咙h?u l?ng 怅惘汹涌(xiōng y?ng)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锦幛zhàng 蝼l?u蚁蓬蒿hāo荇xìng藻zǎo蘸zhàn(qiáo cuì) 憔悴(l?u yǐ) 蝼蚁 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干瘪biě 淤yū滩驳船簇cù新胚pēi芽笑涡wō绯fēi红 纤qiàn绳(多音字:纤xiān细)绯fēi红隧洞迷惘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虔qián信慰藉jia(多音字:狼藉jí)晨曦xī 瞰kàn望 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 黝yǒu黑 第五课《孔乙己》 阔绰chu?(多音字:绰chāo起)颓tuí唐营生格局蘸羼chàn水阔绰chu?绽zhàn出拭shì模mú样拭shì 门槛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分辩(中性) 第六课《蒲柳人家(节选)》 剜wān 腌臜ā zā 捯dáo气唿哨shào 痱fai子擀gǎn面杖梆bāng咯kā吧隐匿nì名讳huì作揖yī栖qī聚 戏谑xua荣膺yīng跳跶da 檎qín 嘬zuō捎shào马子断壁残垣yuán 断壁残垣yuán: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贬义(褒贬误用)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褒义。(程度误用)芒刺在背:芒刺,细刺。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贬义(褒贬误用) 影影绰绰chu?:模模糊糊,不真切。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褒义(范围误用)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中性)。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范围误用)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中性)。 第七课《变色龙》 醋栗lì 戳chuō 赫ha 蜥蜴xī yì魁梧(kuí wú)荒huāng唐 无缘无故:形容没有任何缘故。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同音误写)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第八课《热爱生命(节选)》 巉chán岩骸hái骨窒息狼嚎háo苔藓tái xiǎn咀嚼jǔ ju? 鲦tiáo鱼骸hái 骨舐shì(老牛舐犊、舐犊之情)笑声粗厉lì 黏膜渺无人烟 奄奄yǎn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束手无策: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程度误用)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第三单元 第九课《谈生命》 骄奢清吟荫yìn庇bì 芳馨怡yí悦云翳yì 休憩qì枭xiāo鸟消融 一泻千里:比喻文笔奔放畅达(同音误写:泄)(范围误用) 第十课《那树》 星临万户虬qiú须佝偻gōu l?u倒坍tān紊wěn乱砥dǐ 引颈受戮lù: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贬义。(形声字:戳chuō,以声音辨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 知识点 1.《梅岭三章》从三个侧面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 (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 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 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 “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冥有鱼

第一课北冥有鱼 一、教学内容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北冥有鱼》这一段,说的正是世界里奇特怪诞的事物。故事汪洋恣肆,仅仅描绘了鲲鹏,一鱼一鸟的变化,背天搏浪,不可思议。它拍击翅膀,激起三千里浪,依靠着海风,飞翔于高达九万里的上空。大鹏展翅,看到的不再是常人眼中的世界,也许那才是真正的世界,无线辽阔和远大,大鹏那样在天地南北之间展翅的人生才接近了人生的真谛——所谓的逍遥。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中表现了鲲鹏怎样的情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对鲲化为大鹏,大鹏展翅高飞至南海的描述。 难点:理解大鹏高飞与逍遥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准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学习新课 A 导入 有一句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咱们大家想一想,你们见到过很奇特的事物吗?(大家积极发言),是的们真是应了这一句话。哪有这样一种动物,它是一条鱼,可是化作了一只鸟,而后展翅高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北冥有鱼》。 B 《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庄周及其后学者所著,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庄子是道家的开山人物,他首先提出了“道”“自然”等重要观念,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C 诵读感悟 一读,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景一:你们见过鲸鱼吗?我们知道鲸鱼是一种很大的鱼,那么这种鱼游动的时候,

可以想象,是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可是在鲸鱼的眼中,他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吗?古人早结谈到了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到课文中看看。 二读,根据音频,纠正字音,培养语感。 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跟着读,从而培养语感,纠正字音。 三读,根据注释,疏通课文,读熟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或者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比赛读、表演读等等方式。激发学生竞争热情,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D 课文梳理 (1)“北冥有鱼……其名为鹏” 鲲:一种大鱼,如鲸。这段文字首先介绍鲲之大,还能变化为鹏。它生活在北边的大海,身躯之大,不知究竟有多少千里。它转化为鹏鸟,名字为鹏。(神奇汉字)(2)“鹏之背……南冥着,天池也” 鹏的背非常辽远,不知边垠。当它展开翅膀,如同遮蔽日月的云层,如此巨大的鸟,世间里并不能看到。一用数字表示其大,一用形象描绘其广。如此之鸟,飞翔于北海和南海之间,每当海波涌动,飓风兴起,大鹏即借海波迁徙至南方的大海。 (3)“《齐谐》者,……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它关于大鹏的记载是:大鹏往南海迁徙时,排起巨浪,高达三千里,依风盘旋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度过六个月的远程,方才到达南海。 “抟”,本与转意思相关,此处为盘旋。扶摇:今成为龙卷风,即飓风。 (5)“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状如野马随处游走的气息,还有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小尘埃,都是万物生长吐出的气息,他们相互吹拂着。这是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看到的景象,他看不见那些具体的花草树木,只见一片尘埃与气息。 (6)“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 苍苍:或以为苍然茫昧。 由于大棚看到地面情形只是一片尘埃与气息,于是,庄子想象到,人们看到的天空也是一片苍苍之色,湛蓝绵渺,这是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过遥远而无法看清尽头?大鹏看地面的情形,就如同人们仰望天空一样啊! E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采用了东晋名僧支道林在白马寺妙解“逍遥义”的故事,以深化学生对逍遥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课文注音及解释

【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社戏》 钳qián:1.夹东西的用具。 2.夹住;约束。 撮cuō(zuǒ):[ cuō ] 1.聚合; 2.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 3.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 4.摘取(要点) 5.吃:我请你上馆子~一顿。 6.容量单位。10撮等于1勺。1市撮合1毫升。 7.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盐。一~芝麻。b)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一小~坏人。 [ zuǒ ] 成丛的毛发:一~胡子。 偏僻piān 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 行辈háng bèi:辈分:他~比我大。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春节~放假三天。 欺侮qī wǔ:欺负:备受~。~弱者。 宽慰kuān wèi:1.宽解安慰:她用温和的话语~着妈妈。 2.宽畅欣慰:儿子总算理解了自己的苦心, 嘱咐zhǔ 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再三~。 怠慢dài màn:1.冷淡:不要~了客人。 2.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之处,请多包涵。 凫水fú shuǐ:游水。 潺潺chán 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yǒng yuè:1.跳跃:欢呼~。 2.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参加。 屹立yì 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jiā 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jiǎo 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好歹hǎo dǎi:1.好坏:这人真不知~。 2.指危险(多指生命危险):万一她有个~,这可怎么办 3.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件事):时间太紧了,~吃点儿就行了! 4.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她要是在这里,~也能拿个主意。行辈:辈分。 礼数lǐ shù:礼节。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第二课《回延安》 盏zhǎn:1.小杯子:灯~。 2. 用于灯量词。 登时dēng shí:立刻 糜子méi zi:穄子 油馍yóu mó:饼状食物 脑畔nǎo pàn :方言。指窑洞顶上。 眼眶yǎn kuàng:1.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框儿:~里含着泪水。 2.眼睛周围的部位:他揉了揉~。 第三课《安塞腰鼓》 瞳仁tóng rén:指眼珠 恬静tián jìng:安静;宁静:环境幽雅~。 束缚shù fù:1.捆绑。 2.使受到约束限制 闭塞bì sè:1.堵塞:管道~。 2.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那里十分~。 3.消息不灵通:老人久不出门,~得很。 严峻yán jùn:1.严厉;严肃:~的考验。 2.严重:形势~。 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人心。 磅礴páng bó:1.(气势)盛大,雄伟:气势~。 2.(气势)充满:~宇内。 辐射fú shè:1.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直线伸展出去。 2.电磁波或微观粒子流(如电子流、质子流等)从它们的发射体向各个方向传播的过程。 渺远miǎo yuǎn:同“邈远”。 亢奋kàng fèn:极度兴奋。精神~。 晦暗huì àn:文中指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挣脱~。 冗杂rǒng zá:繁杂。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形容彻底醒悟。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第四课《灯笼》 争讼zhēng sòng:争辩是非。 领域lǐng yù: 1、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 2、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静穆jìng mù:安静庄严:气氛~。 思慕sī mù:思念(自己敬仰的人):~前贤。 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神情~。 锵然qiāng rán:1.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2.形容书声琅琅。 褪色tuì sè: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liáo yuán:火烧原野。 熙熙然xīxīrán:1.温和欢乐的样子。 2.热闹的样子。 暖融融nuǎn róng róng:状态词。暖烘烘 斡旋wò xuán:调解,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 马前卒mǎqián zú: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道理。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测试D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同步测试D卷 一、知识点基础练 (共7题;共29分) 1. (5分)《回延安》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剧作家,创作过剧本________。诗歌紧紧扣住延安,按照________的内容抒发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诗歌格式上借鉴了________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2. (2分)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 .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 .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 .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3. (2分)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 结庐/在/人境 B . 烽火/连三/月 C . 黑云/压城/城欲摧 D . 东风/不与/周郎便 4. (4分)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________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________ ③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________ ④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________ 5. (2分)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

B .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 .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 D .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歌颂了党的领导。) 6. (9分)文学常识填空。 ①文学作品四大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说》的体裁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台湾诗人。 ②“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几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7. (5分)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秀颀挺拔 二、课内品读练 (共1题;共16分) 8. (16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藤野先生》测试卷 班级:姓名:分数: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面词语中加点词的读音和意义。 (1)油光可鉴.(): (2)不倦教诲.(): (3)抑.扬顿挫(): (4)深恶.痛绝():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绯.红(fěi)不逊.(xùn) B、瞥.见(piē)畸.形(qí) C、诘.责(jié)教诲.(huǐ) D、驿.站(yì)托辞.(cí)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地板便常不免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墙上。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肚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答: (2)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答: 5、填入下列句子中恰当的一项是() (1)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的著作。 (2)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3)日本报纸上很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4)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A、学问学术斥责诘责 B、学术学问诘责斥责 C、学术学问斥责诘责 D、学问学术诘责斥责 6、将下列几句话按照正确的次序重新排列,并说明这样排的理由。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2)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3)别的动物也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 (4)别的动物,除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走路都是让身休跟地面下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5)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6)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7)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2)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4)实在标致极了。(5)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6)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1);(2) ;(3)。 3、第(2)句用的修辞方法是,它的作用是。 4、第(4)句用的修辞方法是,它的作用是。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不同的理由是:。文中的“顶”字,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是,理由:。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大学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蘸.水zhàn 奄.奄一息ān 名讳.huì阔绰(chu? B.掂.量diān 契诃.夫kē咀.嚼jǔ隐匿(nì) C.荣膺.yīng 吹毛求疵.cī绽.裂zhàn 荫庇(bì) D.腻.歪nì滑稽.可笑jì颓.唐tuí干瘪(biě 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A.阔绰无原无故侍侯温顺 B.隐匿无精打采吆喝腌臜 C.戏谑不可救要驾驭伶俐 D.置息心甘情愿帐蓬魁梧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是()(2分)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 ....,被责令限期整改。 B、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利用双休日到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团员们积极响应,无独有偶 ....,他也报了名。 C、新出版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分条编排,详加解说,内容丰富,包罗 .. 万象 ..。 D、多年前,妈妈为她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直到现在她都没舍得穿一次,真可谓敝帚自 ...珍.哪!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B、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D、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 个性化。 5、按原文默写(共6分,每空l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②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 ④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6、名著阅读4分 ①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_____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_____。 ②鲁达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位英雄好汉的做 法? 7、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共3分) (1)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画图的内容。(1分) (2)请谈谈你对“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认识。(2分) 8、情景说话(2分) 小明乘火车去北京旅行,途中,邻座的小伙子拿出一瓶饮料请他喝,小明想起学过的安全知识,于是礼貌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解释加点字(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