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的作品风格的描述中,后随着此类影片数量的增多,泛指将影片中的暴力场景仪式化,结合视觉与听觉,将枪战、打斗等场面符号化,抽离其中的意义,发扬其形式上的美感,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暴力美学”风格属于后现代主义文艺基本审美特征中的主体消失和深度消失,即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现代主义中的个性与风格被彻底消除,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且不再具有思想与意义,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快感。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暴力美学”的具体表现也因此更加多元化。

二、暴力美學在东方电影中的体现(一)吴宇森英雄系列与暴力美学的产生吴宇森出生于广东广州,是一位香港导演。

吴氏暴力美学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吴宇森早年受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影响,再加上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抱负与情感,因此拍摄的电影人情味浓重。

另外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吴宇森的不同影片中重复出现,比如双枪,教堂,白鸽,飞扬的风衣。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为自己立下门户的同时也推动着香港电影的发展。

吴氏暴力美学初期代表作《英雄本色》,就是最经典的吴宇森式主题——男儿义薄云天、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部片子奠定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基调。

影片中使用慢镜头和正常速度交替的拍摄方法使打斗场面更具有“舞蹈美”,使人物动作更加流畅优美,由此突显整体的美感,而刻意忽略其暴力本质。

除此之外,吴宇森暴力美学电影还有着重刻画细节,注重听觉与视觉美感,使用蒙太奇手法多画面切换等特点,有人也将其电影特点总结为“纯粹形式主义”。

电影《变脸》是吴氏暴力美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一部作品,甚至被评论为“吴宇森的最高峰”。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

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

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

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一、暴力美学的产生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成熟(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1] 。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对“暴力美学”的界定由于所持话语立场和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定义的种种差异。

大体有三种言说方式:一种说法,认为所谓“暴力美学”不过是就文本有暴力呈现的文艺现象、特别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现象“约定俗成”,在这一视域下才有“暴力电影”之说。

“‘暴力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美学范畴,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才开始在学界流行起来,经过20 年的发展历程,暴力美学在电影中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含义。

”[1]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沿用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郝建教授的观点,而且我们在近期的电影批评文章中发现,类似说法大多认同郝建的观点。

郝建认为“‘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的影评中使用的。

延续至今,这个词有了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

它主要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2]另一种说法,认为所谓“暴力美学”是文艺作品对暴力进行“包装”“修饰”后的产物,凸显的是暴力的形式美,是文艺作品的“暴力叙事”,这是一种结构主义批评视角。

近五年来有关电影“暴力美学”的评论文章多数都认同这一观点。

事实上,这一观点基本上与郝建教授的思想一致。

“它(暴力美学)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炫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情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

暴力在电影中的四种表达:客观纪实、唯美写意(浪漫化、舞蹈化、写意化)、游戏娱乐(娱乐化、喜剧化)、变态恶心暴力电影发展史一、1930-1966 文雅而间接的暴力海斯法典二、1967-1979 直接而尖锐的暴力新好莱坞、香港新武侠电影、日本武士动作片三、1980-1990 复杂而多元的暴力徐克、吴宇森、林岭东、成龙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四、90年代至今昆汀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杀人”系列杜琪峰刘伟强北野武三池崇史冢本晋也吴宇森、北野武、昆汀同:1,内容上,偏爱犯罪题材,集中讲述黑帮、犯罪及警察的故事。

2,时间上,都成名于20世纪80/90年代,吴宇森1986《英雄本色》、北野武1989《一个极其凶暴的男人》、昆汀1992《水库狗》3,影响上,都引领着新一代的暴力美学潮流。

4,性质上,都属于商业片,但自主性较强,有自身艺术特性。

5,背景上,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对视听语言掌握或自学或底层实践开始,异于电影学院学生。

异:一、民族或时代的文化积淀:吴宇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侠义精神焦点始终是男性间肝胆想照的友谊伦理美学北野武:日本崇尚自然的唯美主义和血腥暴力菊与刀交织的悲哀的美快狠的暴力方式昆汀:消费、通俗文化时代解构权威娱乐化游戏精神感官刺激与形式愉悦北野武受本国导演(黑泽明、深作欣二、大岛渚)影响更多,有鲜明日本特色、吴宇森和昆汀更多杂糅中西方经典,吴宇森更多继承中发扬,昆汀却是在拼贴中解构。

二、大相径庭的叙事特征1,叙事视角均以全知视角,擅长以纵横捭阖的概括能力,灵活多变的讲述手段,丰富多彩的叙事层次,灵活自由的焦点转换,避免了作者的主观强加的可能。

①主人公确立●∙吴宇森主人公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孪生英雄为友情拼杀,为职责、尊严、荣誉而战极少涉及男女爱情与社会形势半神形象善恶有报结局平行交错的叙事风格。

●∙北野武永远只关注一个人的世界,围绕一个硬汉固定形象而存在。

绝无英雄化的造型和美丽,缺乏对胜利与男子汉气加以确认的表象。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

论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体现摘要: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中暴力美学理论的阐释,分析并总结产生暴力美学的心理来源,梳理暴力美学电影的发展历程,挖掘暴力美学电影的美学意涵,进而讨论暴力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独特价值。

關键词:暴力美学;暴力电影;审美心理一、绪论近年来,“暴力美学”常常作为影视、游戏的热门标签,这一词汇频繁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于暴力的审美意涵从何而来?暴力美学又是如何在电影艺术中影响着我们的观赏体验的?这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与目的。

二、暴力的美学(一)什么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是一种为迎合感官体验而将暴力以美学方式呈现的表现手法,常用在影视艺术表现中。

与传统美学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观念不同,暴力美学是一种来源于暴力文化的“审丑”视角。

暴力美学作品会以夸张的刻画手法、韵味深厚的画面和奇思妙想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但多数观赏者不会对不适而是得到满足的观赏体验。

(二)暴力美学的美感来源对暴力产生舒适满足感的心理源于每个人的潜意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我们人格中包含的“阴影原型”标志了人最基本的动物属性。

暴力是动物必要的生存手段,是生物进化的要求。

荣格认为暴力倾向会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压抑,但始终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的本能。

这解释了我们看到电影暴力场景会感到爽快的原因,它是对潜意识中的阴暗面进行一种宣泄。

经过艺术化加工,暴力成为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程度,既满足潜意识中的阴暗释放,又引发观者对暴力和人性的思考。

三、暴力美学电影(一)暴力美学电影发展历程暴力美学的本质是一种电影艺术的趣味和电影形式的探索。

这种电影风格起源于好莱坞,在香港走向成熟,又转回西方电影学界。

总体看来,暴力美学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①暴力美学的萌芽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西方年轻人带动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社会情绪及文艺浪潮。

此阶段内的新一代独立电影人引发了“新好莱坞式”风潮,对暴力元素的运用愈加大胆,并逐渐赋予艺术化加工,夸张的刻画、慢镜头拍摄手法也在此阶段内探索而来。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的艺术研究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暴力美学”的艺术研究

“ 暴力美学 ” 起源于美 国 , 成 熟 于香 港 , 发 展 于 日本 圆 , 现 阶段 . “ 暴力美学” 又 逐 渐 开 始 向美 国转 移 。 “ 暴力美学” 作 为 一种 电 影艺 术趣 味 与 形 式 的 一 种 探 索 ,其 主要 是 以 后 现代 手 法 进行 创作 ,即将 电 影 中 出 现 的 打 斗 场 面 或 枪 战 以没 有 特定 意 义 的玩 笑 或游 戏 的方 式 展 现 出来囹 。 另外 ,
现 则 是各 类 电元 素 的 和谐 混 搭 , 影片《 杀 死 比尔 》 就是 其 在 电影 艺术 中 的另 一分 水 岭网 。 昆汀 ・ 塔 伦 蒂诺 对 于 素材 混 搭 方 面具 有 较 高 的 敏 锐 度 ,因 而 其 能 够 成 为 较 受 欢 迎 的 导

“ 暴 力美 学 ” 及 昆汀 ・ 塔 伦 蒂诺 电影 相 关 概 述
中图分 类 号 : J 9 0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7 ) 2 0 — 0 1 3 5 — 0 2

昆汀 ・ 塔 伦 蒂诺 作 为美 国 著名 导 演 之一 , 其 电影 作 品
的显 著 成 就 。 昆汀 ・ 塔 伦 蒂 诺 电影 风格 主要 是 在 运 用 造 型 艺术 来展现影 片风格 , 通过驾驭暴 力行为 、 血 腥场面 、 黑
( 一) “ 暴力美学” 发 展
演 。影片《 无耻混蛋》 是 昆汀 ・ 塔伦蒂诺第一次涉足的历史
战争 题 材作 品 , 是 一 步 战 争 群 戏 。由 此 可见 , 昆汀 ・ 塔 伦 蒂 诺 电影 中 “ 暴力美学” 已经 成 为 其个 人 独 特 的影 片 风 采 。 二、 昆汀 ・ 塔 伦 蒂 诺 电 影 中 的 暴 力 元素 ( 一) 题 材 选 择 及 故 事 内容 昆汀 ・ 塔 伦 蒂 诺 电 影 在 选 择 题 材 方 面 大 多 以黑 帮 题 材 为主 。 而 黑 帮作 为 一个 体 制 之 外 的 群 体 , 其 所 呈 现 给 大 众 的 印象 无 不 是 血 腥 、 背叛 、 杀 戮 以及 仇 恨 等 , 由此 可 见 , 昆汀 ・ 塔伦 蒂诺 电影也是 以此拉开帷幕 的。 影 片《 落水狗》 主要 讲 述 的 是 黑 帮 老 大 乔 的 儿 子 , 为抢劫珠宝店 , 召集 六 名 彼 此 各 不 相 识 的强 盗 , 并 为保密 以白、 橙、 金 等 颜 色 给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电影“暴力美学”研究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展现美丽的风景和温馨的情感,还能够通过暴力的表现方式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冲突与反思。

本文将围绕“暴力美学”这一概念展开研究,探讨电影中呈现暴力场景的目的、手法以及影响等方面。

一、“暴力美学”概述1.1 暴力美学的定义“暴力美学”是一种表现手法,将暴力和美学元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冲突产生视觉震撼力和思想触动力。

1.2 暴力美学的历史发展暴力美学首次出现于20世纪中期,被认为是二战后虚无主义思潮以及反叛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

影响该概念发展的电影包括《无赖者》、《发条橙》等。

二、电影中暴力场景的表现方式2.1 暴力的视觉呈现电影通过运用色彩、构图、镜头语言等手法,将暴力呈现得鲜明而夸张。

例如,《终结者2》中的机器人角逐暴力更是以特效技术表现出了极高的真实感,引起了观众的全神贯注。

2.2 暴力与音乐相结合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突出暴力场景的强烈冲击力,并通过节奏和音调的变化引发观众情绪上的共鸣。

如《黑暗骑士》中的配乐强化了暴力场景的紧张氛围,使得观众身临其境。

2.3 暴力场景的切换电影中通常会通过暴力场景的交替和切换,将暴力的冲击力发挥到极致。

这种切换方式可以让观众情感高涨,体验到暴力冲突带来的情绪冲击。

例如,《低俗小说》中的跨时空叙事方式,将暴力戏剧性地巧妙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电影中暴力场景的目的与意义3.1 表现角色心理电影通过展示人物在暴力场景中的反应,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冲突与挣扎。

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增强电影的艺术性。

3.2 反思社会问题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往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电影《黑暗骑士》通过对犯罪和正义的角力,引发观众对道德与法律的思考。

3.3 探索人性边界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可以使观众进一步认识自己,探索他们心灵深处的人性边界。

对于人性中阴暗与光明的存在,电影具有独特的阐述与启示作用。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的代表人物:
• 吴宇森(香港)
• 代表作品:《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 脸》 、《碟中谍2》 代表作品:《花火》、《座头市》
• 北野武(日本)•Βιβλιοθήκη • 昆廷· 塔兰蒂诺(美国)
• 代表作品: 《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 罗德里格斯(美国)
• 代表作品:《杀人三部曲》、《罪恶之城》、 《弯刀》、《杀出个黎明》 代表作:《黑客帝国》、《忍者刺客》
• 吴宇森电影的暴力场面被渲
染得极为绚烂夺目。教堂、圣 像、飞翔的白鸽、弹孔里透出 的几缕阳光、枪口的袅袅青烟 等等都让我们惊异于这种冰冷 和血腥的美丽。因此,好莱坞 影评界把他的风格诠释为: “优美的慢动作连续镜头、断 奏编辑、冰封并溶解的框架是 具有带着情感和视觉美丽的新 深度的动作电影,是高度暴力 风格与情节剧的交融”。
一提到暴力,很多人不会把它跟美联系在一起。所 以对于“暴力美学”会产生误解甚至错误的认识。 它是一个比较广泛而不太严格的美学概念,与传统 美学的观念有所出入。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阐 释,它的特点就是用很夸张的手法展示一种攻击性 的力量,包括很多打斗、血腥的场面也会被诗意化, 甚至走向一种形式主义,强烈的形式感会使观众产 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甚至可以产生持久的 审美回味。从这种刺激的场面得到一种感官的满足, 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化和社会责任。这种展 现方式往往有两大种。第一种,简单的展现暴力, 仅仅取得感官的刺激。第二种,对暴力进行特殊处 理,弱化暴力,让观众得到另外的享受,从而隐藏 了部分单纯的暴力及其侵害性。
昆氏暴力风格
• 昆廷·塔兰蒂诺笔下的暴力在总体 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喧 嚣、玩闹。他的暴力题材影片充满 了一种荒诞的黑色情绪,暴力场面 充满一种诗意、趣味性和宗教仪式 性。在他的影片中,暴力不再是黑 帮小喽罗之间的混乱的火拼,而是 精心架构的情境、充满机锋的对白、 时髦的服装、狡猾调皮的叙事、可 笑而煞有介事的暴力仪式。

试论美剧中的暴力美学色彩——以《犯罪现场调查》与《犯罪心理》为例

试论美剧中的暴力美学色彩——以《犯罪现场调查》与《犯罪心理》为例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试论美剧中的暴力美学色彩——以《犯罪现场调查》与《犯罪心理》为例吴越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摘 要:“暴力美学”一词起源于美国,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与推广。

作为播放超过十年的“常青”美剧,《犯罪现场调查》与《犯罪心理》中所包含的暴力场景构架与犯罪心理描写等,均是对暴力美学的体现。

本文以《犯罪现场调查》与《犯罪心理》为例,探讨美剧中的暴力美学元素,以及暴力美学的审美教育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暴力美学;犯罪现场调查;犯罪心理作者简介:吴越(1998-),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与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58-02一、暴力美学之定义与发展暴力美学(The aestheticization of violence),主要指在感官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画面,从而表现暴力行为与暴力心理。

我们通常看见的相关“暴力美学”作品,往往通过对暴力内容的“形式化”处理,不但利用血腥或者暴力制造恐惧感,深一层地挖掘出人类内心潜在的欲望,在某一时刻还有感官上的快感[1]。

暴力美学的历史由来已久。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对战争的描写即有对暴力崇拜的表现,《希腊神话与传说》中以大篇幅对特洛伊战争进行描写。

血液、战俘与战利品是英雄的勋章,而英雄往往是暴戾、好战的。

随着基督教的兴盛与发展,西方艺术中同样出现了诸多描绘暴力行为的作品,如耶稣受难。

20世界90年代以来,“暴力美学”一词多用于影视作品之中。

昆廷•塔伦蒂诺、吴宇森以及三池崇史均是著名的暴力美学导演。

这些电影中大多含有暴力血腥的镜头,以刺激观影者的感官,从而带来心理快感。

暴力美学电影的发展使得这一概念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同样得到推广。

二、美剧中的暴力美学元素《犯罪现场调查》(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或CSI)与《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作为表现“犯罪”的影视作品,对血腥犯罪现场的刻画在所难免。

浅论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

浅论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
( 长江大学 文学院 , 湖北 荆州 442 ) 30 3
Hale Waihona Puke [ 摘要] 2 从 0世纪 8 0年代起 ,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新 的电影创作风格 和手法开始 频繁地 出现于一些 电影作 品中。本
文从古典文学 艺术 和荣格 的集体无意识论 中汲取营养 , 对暴力美学 的外在表现 和产生 的心理原 因、社会原 因进行 了 具体论述 , 然后结合一些具有代 表性 导演 的作 品, 将暴力美学 的特点归 纳为对力 量的崇 尚, 形式 的美化及人性 的解放 的总结 , 并论述了暴力美学体现 的时代精神 。关注暴力美学 的发展对 电影艺术和社会都具有重要 意义。 [ 关键词 ] 暴力美学 ; 电影艺术 ; 宣泄 [ 中图分类号]9 2 J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4— 07 2 1 )4— 16— 4 10 7 7 (0 0 0 0 0 0
况 , 正 是 这 一 点 使 得 戏 剧 表 演 中 “形 式 主 也 义 ”大 行 其 道 。 在 观 赏 戏 剧 表 演 的 过 程 中 我 们 可 以 强 烈 的 感 觉 到 这 种 形 式 感 , 如 例
廷 ・塔 伦 蒂 诺 , 港 的 吴 宇 森 都 是 其 代 表 使 它 不 可 能 全 面 的 反 映 所 要 表 达 的 实 际 情 香
种 强烈 的形 式 感 。 戏 剧 作 为 一 种 舞 台 剧 ,
暴 力 美 学 作 为 一 种 电影 流 派 最 早 出现 在 美 国 , 在 香 港 得 到 发 扬 光 大 , 国 的昆 后 美
人 物 。暴 力 美 学 电 影 一 个 很 明 显 的 特 点 是
它受 到场 地 , t , 物 数 量 的 苛 刻 限 制 , 时 N 人

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暴力美学因素

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暴力美学因素

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暴力美学因素作者:万玲玲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5期摘要:近些年来东野圭吾的小说深受大众的喜爱。

经过阅读发现其小说当中包含大量的暴力书写,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野圭吾对于暴力的书写并不同于以往。

一方面保留了以往的暴力场面,例:酗酒,打架,杀人等情节;另一方面呈现出一种新的暴力——精神暴力。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虽然有大量暴力书写,但十分节制合理,让读者在保持阅读热情的同时不觉血腥残忍。

作者通过暴力书写,用这种冷寂的方式让人们得到反省与治愈。

关键词:东野圭吾;暴力美学;“冷”暴力与“热”暴力;节制一、暴力美学的渊源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讲“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

”丑作为否定美极具审美价值,暴力作为人性丑的一部分,自然可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美只是审美判断并不是人们主观认为的道德与真善,虽然暴力会给人们带来感觉上的不适,但是并不能影响其成为审美对象。

暴力美学一词作为一种专业术语首次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影评人的笔下。

影评人将暴力上升到美学的角度,追求血腥,暴力镜头和场面道德诗意化,刺激性、崇高性及悲壮性的形式主义趣味,表现出一种纯粹的视觉快感,至此暴力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一种美学风格和表现方式。

“暴力美学来源于对‘吸引力蒙太奇’的继承与发展。

1923年,埃森斯坦在《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吸引力蒙太奇”的概念,其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列宁的电影工具论,俄国形式主义,美国的蒙太奇技巧和方法。

吸引力蒙太奇的精髓是使用离开现实和脱离叙事情节的画面元素和组接方式创造出有视觉冲击力和表意明确的电影文本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念。

暴力美学从吸引力蒙太奇发展而来的一个技巧论形式美学概念,提供的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原指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其本质是让动作化为美感”。

暴力美学一词的出现也正式标志着暴力与美学的正式融合,并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论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一、本文概述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逐渐成为当代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美学风格不仅赋予了电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对暴力行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现象,并兼论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我们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探究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电影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同时,我们还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暴力美学电影的审美意蕴。

通过对电影文本的深入解读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剖析,我们将揭示暴力美学电影如何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体验,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暴力行为,并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我们将对暴力美学电影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和反思。

在肯定其艺术成就的我们也将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以期对当代电影创作和审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暴力美学电影的分类与特点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其分类和特点在当代电影中尤为显著。

在分类上,暴力美学电影可以分为动作片、警匪片、武侠片、战争片等。

这些类型电影在展现暴力场景时,都具有一定的美学追求和艺术表现力。

动作片中的暴力美学主要体现在高速追逐、激烈打斗等场面中。

通过精准的剪辑、动感的音乐和紧张的节奏,使得暴力场面更加震撼人心。

警匪片则更注重暴力场景与人物性格的塑造相结合,通过暴力行为展现人物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冲突。

武侠片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其暴力美学体现在华丽的武打动作和独特的武侠世界观中。

通过运用武术元素和特效技术,将暴力场面转化为一种视觉盛宴,使观众在欣赏武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暴力所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战争片则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再现,展现了暴力美学的另一种形式。

战争片中的暴力场面往往更加残酷和血腥,通过对战争的真实描绘,使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从而引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浅论暴力美学

浅论暴力美学

浅谈暴力美学----以暴力美学电影为例暴力美学一词的由来,有待考证,但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

它主要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具体的不舒适感。

今天我就来浅谈暴力美学这个有点奇怪却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一什么是暴力美学那到底什么是“暴力美学”?如果要探源的话,“暴力美学”一词最先出现在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作品的评论中,吴在拍摄动作片时擅长利用慢镜头、音乐、鸽子、羽毛等美化暴力镜头。

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郝建将“暴力美学”定义为“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

”。

如果我们从动作片、枪战片、战争片这类类型电影来看,“暴力美学”的版图会更加的广阔。

二暴力美学为何为出现暴力美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很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它的出现。

1. 从心理原因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暴力情节是与生俱来的, 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消解或消失, 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而且法制化的社会中, 人类的这种暴力的欲望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能够进行私人的决斗或者通过国家战争这样一个暴力机器或者其他法律所不允许的形式宣泄出来, 因而暴力的压抑很难得到充分的释放。

暴力美学电影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样一个空白, 电影中情节可以随意编排,极尽曲折血腥, 故事延伸至遥远的史前都是可以的。

大到场面宏阔的古代特洛伊战争, 绞肉机似的二战, 惨无人道的屠杀, 小到杰森斯坦森超人般打斗, 黑帮的聚众斗殴,人们利用电影这种媒介都可以如实地或者夸张地再现这些暴力场景,观众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着的暴力情结与电影制的现实产生共鸣, 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主观意识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深入进去,。

主人公的每一次打斗或者战争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在无形之中使观众产生一种心理观照,暴力的压抑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减压释放。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作者:李沐慈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将“暴力美学”一词拉进人们的视线,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人出现,暴力美学也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以东西方著名导演的影片为例,概述了暴力美学的定义、特征、意义,向读者展示了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在东西方不同时期的发展,力求引导更多人合理看待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入理解暴力美学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东西方一、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的作品风格的描述中,后随着此类影片数量的增多,泛指将影片中的暴力场景仪式化,结合视觉与听觉,将枪战、打斗等场面符号化,抽离其中的意义,发扬其形式上的美感,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暴力美学”风格属于后现代主义文艺基本审美特征中的主体消失和深度消失,即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现代主义中的个性与风格被彻底消除,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且不再具有思想与意义,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快感。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暴力美学”的具体表现也因此更加多元化。

二、暴力美學在东方电影中的体现(一)吴宇森英雄系列与暴力美学的产生吴宇森出生于广东广州,是一位香港导演。

吴氏暴力美学有着相当显著的特点,吴宇森早年受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影响,再加上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抱负与情感,因此拍摄的电影人情味浓重。

另外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吴宇森的不同影片中重复出现,比如双枪,教堂,白鸽,飞扬的风衣。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为自己立下门户的同时也推动着香港电影的发展。

吴氏暴力美学初期代表作《英雄本色》,就是最经典的吴宇森式主题——男儿义薄云天、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部片子奠定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基调。

影片中使用慢镜头和正常速度交替的拍摄方法使打斗场面更具有“舞蹈美”,使人物动作更加流畅优美,由此突显整体的美感,而刻意忽略其暴力本质。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中,美学与暴力的关系历来备受争议。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杂耍蒙太奇这一电影技巧的兴起,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

本文旨在探讨杂耍蒙太奇在电影美学中的运用及其与暴力美学的关系,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杂耍蒙太奇的起源与发展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剪辑技巧,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电影。

它通过将不同场景、不同视角的镜头进行非线性、跳跃式的剪辑,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杂耍蒙太奇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影作品中。

三、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定义美学的暴力指的是在电影作品中,通过画面、音效等手段表达出的强烈情感冲击力,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震撼。

而暴力美学则是指以暴力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影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美学价值,它不仅关注暴力的表现形式,更关注暴力的内在意义和美学效果。

四、杂耍蒙太奇与美学的暴力杂耍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应用往往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震撼。

通过非线性、跳跃式的剪辑方式,将不同场景、不同视角的镜头进行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氛围,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正是美学的暴力所追求的效果。

因此,杂耍蒙太奇成为了一种实现美学暴力的有效手段。

五、杂耍蒙太奇与暴力美学虽然杂耍蒙太奇在电影中常被用来表现暴力的场景,但它并非仅仅关注暴力的表现形式。

相反,它更关注如何通过暴力的内在意义和美学效果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在许多以暴力为主题或背景的电影作品中,杂耍蒙太奇被用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社会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

这种表现方式使得电影作品具有了更高的美学价值,也使得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

因此,杂耍蒙太奇与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六、杂耍蒙太奇新论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杂耍蒙太奇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论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论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论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一、暴力与暴力美学暴力与美学一经融合便在世界影坛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两个看似完全不能相融的个体吸引了许多电影人和观影者的目光,同时,这种独特的美学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国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比于众说纷纭的暴力美学而言,暴力的释义较为单纯,所谓暴力,主要是指暴力的行为和强制的力量,这种行为或力量能够违背个体的意愿对个体的肉体或者精神造成打击及伤害。

暴力行为或者力量作为一种元素在电影中存在已久,尤其是在战争、犯罪类的影片中,以杀戮、枪战、武打为代表的暴力行为经常成为叙事的载体。

同时,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中,暴力的行为在镜头中被夸张而细致地呈现,从而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

暴力美学与电影最早结缘于美国,随后在中国香港、日本等影片中迅速发展,在这些具有暴力美学品质的影片中,暴力被发掘出了更强的仪式性和形式感,在充满炫酷意味的呈现中削减了暴力本身带给人们的不舒适感和恐惧感,反而能够为观影者带来视听刺激,实现释放压力的娱乐作用,从而获得一种别样的观影体验。

纵观具有暴力美学品质的美国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特性,首先暴力美学在美国影片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电影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电影创造制作技术的不断发现,电影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承载,这直接导致了其传统的唯艺术论的创作初衷被颠覆,而娱乐性与艺术性齐头并进则成为电影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中,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运用暴力美学的初衷就是增强影片的娱乐性,使观影者在激烈、血腥又不失艺术美感的打斗场面中宣泄情绪并获得快感。

其次,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还承载着许多电影创制人的批判意识,在许多美国20 世纪末的战争片中,暴力的行为和场景均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及战争发动者对于生命和人权的蔑视,这一现象在曾经参战的美国导演的影片中更为普遍,由此可见,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已不再是单纯地发挥其表层的娱乐作用,还具有深层次的教化意义。

敢死队的暴力美学分析

敢死队的暴力美学分析

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美学分析——以风靡全球的《敢死队》系列电影为例一、暴力美学是何物?暴力美学产生于 20 世纪 60-80 年代的电影领域内,但对暴力美作为一种美感形态却早已存在于文艺和美术领域了。

“暴力美学" 这个词是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

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

在发扬暴力美学的影视作品里,它们主要发掘枪战、杀戮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

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形成了“吴氏暴力美学”。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21世纪以来,其实暴力美学充斥在影视作品中。

下面将以《敢死队》系列为例来阐述并未退热的暴力美学。

二、暴力美学的发展暴力美学有三个发展时期。

暴力电影的萌芽时期是1930—1966年,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有《疤脸大盗》《小凯撒》、《人民公敌》等。

接下来就进入了暴力电影的兴盛时期,1967-1979年,这一时期的暴力美学主要体现在美国的“新好莱坞电影”和中国香港的新派武侠电影。

此阶段的代表作品有《教父》三部曲《美国往事》等经典的暴力电影。

在这一时期,日本电影界的导演黑泽明和深作欣二创作了大量的暴力电影,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风格。

后来就进入了暴力电影的成熟时期,1980—1990 年,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完全发展是在中国香港完成的。

其中,吴宇森、林岭东、徐克等导演和作为动作指导的袁和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使得“吴氏暴力美学”成为暴力电影的又一代表。

而进入21世纪后,暴力电影虽然在不停地发展,但是并没有向90年代时期那样的火热。

浅谈暴力美学的发展

浅谈暴力美学的发展

社会视野农家参谋-277-NONG JIA CAN MOU浅谈暴力美学的发展霍琨 柴明珠(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 要】什么是"暴利美学”?暴力美学是怎样产生的?其实,暴力美学从人类初始一直都在。

本文将从综合角度以时间为线索分别简述暴力美学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暴力美学;绘画;发展;电影;应用初识“暴力美学”这个词汇是在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

百度百科对于“暴力”的解读:露出来的力量,泛指武力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精神的行为。

对于“美学”的解读是产生美的学科,重点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两个词汇在本质上是相矛盾的,是什么原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暴力美学在电影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1 暴力美学的产生“暴力美学”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电影评论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暴力美学这个词汇出现在各个领域。

但因“暴利”与“美学”两个词义的反差性,话题的敏感性,商业模式的利益化,让“暴力美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2 广义的暴力美学从人类的起源看暴力美学一直存在。

原始社会由于食物的缺少与生存环境的恶劣,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武力猎杀动物获得食物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方法。

这就是原始天性的释放——暴力。

康拉德·洛伦兹在《攻击与人性》中提到:人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有攻击行为的普遍本能,清华大学尹鸿先生认为暴力美学是广义的泛审美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

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广义的暴力美学。

3 狭义的暴力美学岩画作为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的第一手资料,记录着人们如何捕猎生活。

作为暴力的输出——捕猎。

它们在岩画中记录最多的是捕猎方式,对于残忍猎杀并没有过多的体现。

这种行为是对暴力的一种淹埋。

从象形文字的发展来看,暴力美学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幅画。

在《字源解说》解读甲骨文中"暴”的字形:鹿头上有一日。

鹿头代表鹿皮,表示太阳下暴晒的鹿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暴力美学”的发展史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

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

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

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

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张艺谋的《英雄》可谓将此发挥到极致。

“暴力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包括:美国昆廷·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天生杀人狂》、《杀死比尔》;由中国香港赴美国发展的导演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英雄本色》、《变脸》;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系列等。

清华大学尹鸿认为“‘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尹鸿的观点显然是针对目前“暴力美学”被当作流行概念和时尚标志到处引用,从而使暴力美学含义泛化的现象而提出的。

在尹氏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暴力在电影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即隐匿暴力的侵害性,通过艺术性和伦理道德产生美感,这里面情感和理性的内容多一些,这种形式的隐藏性很大,经过了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加工、改造,较具合理性和美感而易于接受;另一种是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展示、甚至渲染暴力过程与结果,是显露式表现形式,但也正因为这种表现形式的直观展示特点使其更接近暴力的自然面目,观众对这种表现方式的美丑评判也颇具争议。

前后两种表现形式的区别在于表现与再现的差别。

暴力美学倾向于在形式上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暴力美学的特点即是创作者对暴力的形式美感的表现和探求。

在暴力美学影片中,暴力与美和谐共存。

整体的氛围是美,不是残酷和血腥。

无论作为一种美学风格还是电影表现手法,暴力美学都体现对电影暴力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的唯美主义追求。

暴力美学的本义是以形式的美钝化暴力,它的发展轨迹是由表现暴力出发,向美驶去。

它的极至是美,完全纯粹的美,以至让人忽视暴力的存在。

暴力被彻底消解,在美的羽翼下,暴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点缀其中,失去其实际意义。

这是暴力美的发展方向,也是暴力美学的作用所在。

2.“暴力美学”电影史简述在电影史上,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风格样式,它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时代特点。

按照时间顺序,不同时期的电影暴力美学发展情况简述如下:(1)20 世纪 60-70 年代:这一时期电影暴力美学主要表现在美国的“新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的武侠电影。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掀起反传统、反理性、反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思潮。

当时在美国,国内反对越战的情绪高涨,以文学中的“垮掉的一代”、“愤怒的青年”、音乐中的摇滚乐为代表,兴起了反社会、反文化的青年文化潮流,后现代文化思潮也于此间生成,与现代主义分庭抗礼。

美国暴力美学的奠基性影片《邦尼和克莱德》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青年一代的心理。

这种非理性思潮反映在电影界,表现为“新好莱坞”的形成。

“新好莱坞”是欧洲新浪潮电影的美国翻版。

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被围困在自身造就的藩篱,已不能满足观众更新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传统好莱坞仍是维护意识形态和政治秩序的工具,而且走不出类型片的模式。

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如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枪击钢琴师》,雷乃的《广岛之恋》、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费里尼的《甜蜜生活》等,这些影片以新鲜的视角、新颖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构思深入到美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内心郁结的狂躁而无法发泄的不满情绪在观看这些影片时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

这时出现了一些独立制片团体,他们开始捕捉社会中的新气息和新情绪,并以新的形式来表现。

与传统好莱坞影片迎合政治形式不同,“独立”制片人为电影找回它真实的社会内容。

电影暴力美学就在这种形势下起步开始获得发展。

美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影片有1967年由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帮伙》,1971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年由马丁·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

其中,《邦尼和克莱德》里的反传统、非理性风格及黑色幽默、反讽手法、《野帮伙》中升格夸张暴力及其浪漫化的手法、《发条橘子》的戏谑、《出租车司机》的写实主义都为暴力美学成为一种风格类型做了有益的积累。

《邦尼和克莱德》结尾邦尼和克莱德被机枪打得浑身是洞的场面被导演佩恩用慢动作加以表现,堪称“暴力美学”的开始,80年代香港的《喋血双雄》、90年代的《天生杀人狂》都能看到这部影片的影响。

此外,影片的情节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风格。

这种风格在后世的昆廷的电影《水库狗》、《低俗小说》里皆得到延续和发扬。

在美国电影暴力美学起步的同时,中国电影暴力美学也迈出了开创性的脚步。

主要表现在新派武侠片的创作上。

当时的新派武侠片创作背景是:观众对电影娱乐的要求提高以及要求对银幕阴柔之气的摆脱。

著名电影评论家蔡洪声也曾指出,从1967年到1978年,是香港电影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的要求发生变化,娱乐要求加强。

香港电影的创作开始由重视教育作用的现实主义转向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类型电影。

新派功夫武侠片成为这个时期的创作主流(与世界性注重官能刺激的电影潮流不谋而合,70年代初占产量80%以上)。

张彻是新派武侠片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港台地区)电影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他“阳刚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在电影表现技巧与形式上,张彻的武侠片具有一下特点:1、白衣大侠形象。

这是张彻电影的标志性符号。

2、主角必死。

张彻的武侠电影中总是以英雄悲剧性的死收场,渲染一种悲壮的美感。

3、赤膊上阵。

即男主人公在影片中露出上身肌肉,这样做使人物形象具有阳刚的感觉,又增加了真实感。

4、慢镜表现。

在华语武侠片中使用慢镜头是由张彻开始,他以慢镜头抒发悲壮感,影片《十三太保》中“五马分尸”的场面就是用慢镜头拍摄,成为张彻电影中的经典性镜头。

5、手提机拍摄。

张彻认为这样可以拍出武侠动作片的动感,在《独臂刀》中首先使用。

6、西乐配音。

古典音乐往往太慢、太柔,不大适应动作片节奏及其阳刚奔放情调。

张彻大胆改革,使用西乐配音。

张彻的武侠电影以阳刚和悲壮为主要美学基调,这种风格及他对暴力动作的电影表现形式与技巧都对后世动作片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其弟子吴宇森的“英雄片”的创作。

(2)1979年—90年代中期:暴力美学作为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的形成,是在中国香港。

代表性导演为吴宇森、徐克、林岭东。

1979年,香港兴起“新浪潮”运动,以电影导演追求创作个性,表达主观意识为特征。

在拍摄技巧上,导演们力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他们醉心于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而不是注重题材或故事情节的“写实性”,由此造成既真实又鲜明、大胆,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徐克以其《蝶变》一片成为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

在《蝶变》中,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二为一,刷新了香港观众对武侠电影的观念。

也由此奠定了徐克日后武侠片以“介于科幻与神话之间的想象”为特征的暴力美学风格。

1986年,吴宇森编导的《英雄本色》拉开了“英雄片”系列的序幕,其后,吴宇森又相继拍摄了《英雄本色 II》、《义胆群英》、《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辣手神探》,构成他的“英雄片”系列。

吴宇森继承其师张彻的阳刚美学风格,把武侠精神注入现代枪战片、警匪片,同时融入了美国歌舞片的舞蹈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吴氏暴力美学”。

浪漫、激情、悲壮是主调,往往推到爆炸性极端,高度风格化、美化的打斗、枪战,往往被推到超现实的程度。

将武打动作奇观化,导演徐克居功至伟。

90 年代,徐克以五部《黄飞鸿》系列影片及《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等影片开创了“徐克武侠电影时代”,徐克使武侠电影彻底摆脱了实用技击的束缚,创立了“武侠神话”的表现样式。

拍摄武打场面已不用纯粹依靠武打演员的功夫,而使用科技手段、电影表现手段制造武侠电影奇观。

动作特技、光学视觉特技、拍摄特技、及灵活多变的剪辑,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人物打斗不再完全依靠实用招式、武功套路,而是以出乎想象的“神功”形式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