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典型与意境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选择,填空,判断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
10.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
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
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 和象征型; 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二、文学作品的基本题材: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2.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浓缩的反应现实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3.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5.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三、文本: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特点: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有:(1)文学言语内指性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2)文学言语心理蕴含性(3)文学言语阻拒性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四、文学意蕴三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象、文学意境五、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醒文学根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根底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降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根底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表达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表达,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拟直露、倾向比拟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拟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自己)

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文学典型的特征性1.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地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例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一句遗言变成千古名篇。
2.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1)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例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
(2)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1.这种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心灵是晶莹的、高洁的、可爱的,她多彩的性格侧面主要有“三心”,即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士子之心。
2.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2)二是要看灵魂所呈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3)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文学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第三是情景并茂式。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它在意境中处于核心统帅的地位。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2016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2016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型:名词解释】[1] 客观说答: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这种客观说最早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相关。
【题型:名词解释】[2] 文学文本答: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这种文本我们称之为文学文本。
【题型:名词解释】[3] 典型环境答: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题型:名词解释】[4] 意境答: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系统,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题型:名词解释】[5] 文学象征意象答: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立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题型:名词解释】[6] 叙述视角答: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题型:名词解释】[7] 叙述标记答: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是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识。
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的。
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是它的标题。
【题型:名词解释】[8] “圆形”人物答: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经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这个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圆形”人物。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一、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
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10.艺术真实 (P158)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文学概论[完整版]
![文学概论[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cb0fd304a1b0717fd5dd50.png)
名词解释1、文学作品的类型文学作品可分为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2、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4、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7、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8、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达之意作为观念意象。
9、叙事简单的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10、叙述动作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要由两个基本的因素结合而发生:“讲”的人和“听”的人,即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理解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文学概论基础知识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2、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4、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就是把表面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总结。
5、叙述视角:也叫叙述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6、隐含的作者:隐含作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虚拟作者形象,它介于叙述者和真实作者之间,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7、隐含的作者: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即成心理图式,称期待视野。
9、虚静:是指接受者要进入一种无功力的审美心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
10、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1、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12、文学形象:是作家以语言为媒介和实体,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概括,又由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感性画面或图景。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名词解释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
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答:(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
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
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由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语象: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本书所说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它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结构: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等。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第六章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典型意象意境第一节文学典型典型:最早提出于17世纪以前,实际上为类型概念;18世纪以后强调人物自身的个性;19世纪80年代末,恩格斯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出现“典型”探讨热。
一、典型的美学特征(即典型是什么?)(一)鲜明独特的个性(唯一性)个性:指人与众不同的个别特征,它是由每个人先天的素养的差异和后天不同社会环境、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的。
典型个性:①独特而不可重复性②生动、丰富、复杂(变化)(二)巨大深刻的历史内容(历史感,以金庸小说为例。
)(三)深远持久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指文学作品的各种审美因素衍生出来的综合性的审美效应。
艺术魅力具体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其内涵主要包括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诚挚性:主要指作者的态度很真诚蕴藉性:人物形象的含蓄性二、典型化典型化:作家依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加工,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度真实性的艺术形象过程。
(一)个性化(善于发现人物特征,突出人物特征)1、选取:发现生活中能打动你的人或事,作为原型,要与已有的文学典型不同,才有写作价值。
(要点:原型,比较已有类型)2、组合:对原型加工,对生活的人物形象的突出特征进行组合。
(要点:从很多人物形象中选取适合的材料重新组合)3、突出:不是材料的累积,而是对特点的提升。
(二)本质化(强调人物形象要深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现象的集中或摄取,在个别中表现一般,在偶然中反映本质的过程。
一、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一)典型环境的性质和特征典型环境:是作家以现实社会环境为依据,经过集中提炼、升华的一种审美创造,并表现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态的全局和总情势。
类别: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作品中社会历史背景,即人物活动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
小环境:指人物的具体生活场所,以及该环境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两者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小环境受大环境制约。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比较文学概论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
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
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
“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
“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
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
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要求举例说明)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
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
(要求举例说明)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
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
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
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
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
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10分)四、论述题(共25分)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
文学概论(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家______,在谈到悲剧时,曾说悲剧有"净化"作用;古罗马的贺拉斯则认为文艺的功能在于______。
2.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关系,简而言之,题材是______;主题是______。
3.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______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它包括______和______。
4.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质看,作品主题具有______、______和时代性。
5.所谓文学鉴赏的时代的差异,是指不同时代的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6.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思想,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和人与自然等四个方面。
7.西方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______小说是第一代;19世纪的______小说是第二代。
8.创造诗歌意境的总的方法是______,它可具体化为两条途径,即______的方法和______的方法。
二、选择题(1-5题为单项选择,6-15题为多项选择。
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西方文论史上,第一次对艺术表现说作出完整解释的理论家是( )A.德谟克利特B.柏拉图C.欧盖尼·弗尔龙D.柏格森2.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 )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B.席勒与斯宾塞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D.荣格与克罗齐3.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19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哲学基础是( )A.经验主义B.唯理主义C.实证主义D.实用主义5.语言艺术的最显著、最突出的特点是艺术形象的( )A.直观性B.间接性C.模糊性D.意象性6.自18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如下几个文学思潮(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自然主义E.现代主义7.在阶级社会里,文学之所以有阶级性,是因为( )A.文学反映的对象--社会生活存在阶级关系B.文学造型的材料--语言文字具有阶级特性C.文学表现的手段--艺术手法具有阶级色彩D.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头脑具有阶级意识E.文学存在的方式--作品体裁具有阶级性质8.典型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 )A.性格内容浑然如圆的多侧面性B.性格内容由表及里的多层次性C.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相反相成性D.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矛盾对立性E.性格上多种内容的杂然无序性9.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A.直感性B.理念性C.蕴情性D.想象性E.审美性10.从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来给诗歌作品分类,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A.叙事诗B.格律诗C.散文诗D.抒情诗E.戏剧诗11.依据塑造艺术形象的不同方式来给文学作品进行类的划分,可将其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A.叙事类文学B.诗体类文学C.抒情类文学D.戏剧类文学E.影视类文学12.典型和意境虽然都是主客观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但各自统一的基点是不同的。
文学概论知识汇总

文学概论知识汇总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名词解释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对艺术概括的理解:1从个别到一般(类型化)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论述:试论述艺术真实的特征一首先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一)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总是与发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联系在一起。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形象尽管荒诞,然而其遭际却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生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真实而深刻的感受和发现。
(二)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和虚拟性,艺术情景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外部特征。
如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最讲究艺术情景的假定性。
浪漫型和理想型的艺术情景假定性显而易见。
现实型作品虽然保留着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形象是写实的,但是其艺术情景也是虚构的、假定的。
但无论怎样假定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做到合情合理。
三与科学真实的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一)主观的真实。
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和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与科学真实相去甚远,却表达了普通人的真、真实的生活体验。
(二)诗艺性的真实。
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的出发点不是使读者相信白发真的有三千丈,而只是表现其真实的愁怨之情。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
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又称字法,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文学语方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
1956年正式提出这一主张,作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方针。
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实践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
只有坚持贯彻这一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我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
报告文学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的描写对象.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节奏: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创造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其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 生反作用;
C、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 复存在;
鲁迅《阿Q正传》:
阿 Q 与 未 庄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
第六节 文学意境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宝 黛 共 读 《 西 厢 记 》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 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 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 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 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
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三、意境的分类
1、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 四种意境:
A、明丽鲜艳的美; B、热烈崇高的美; C、悲凉凄清的美; D、和平静穆的美;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2、王国维提出的的分类: A、“有我之境”; B、“无我之境”;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 的“特出的东西”。它包括两层含义:
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 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 映和形成总特征。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它是文学作品的 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诗格》
王国维 :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 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
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想象空间。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王国维 “意境”与“境界”不同
王昌龄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 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第五节 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1、典型:又叫艺术典型、典型形象。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 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 性格。(Tupos)基本上西方文论创 立的一个概念。
2、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A、17世纪以前:类型说
B、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
C、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 义典型观
——王夫之
景中藏情
安太白楼里的 李白雕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中见景
情景并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实境” 与“虚境”
“实境”与“虚境”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刘义庆、谢赫:气韵
刘勰、钟嵘 :滋味 司空图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