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一)

合集下载

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_1

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_1

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是的常态,政府的使命就是尽力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使其最小化,避免成为公共危机。

公共财政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公共危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构建公共财政的应急反应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重要的也许不在于能否马上建成,而是现在就需要考虑,并列入行动计划。

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是现代社会的常态,政府的使命就是尽力防范和化解、社会改革和过程中的公共风险,使其最小化,避免使公共风险转化成为公共危机。

但由于公共风险具有隐蔽性特征,总是会有一些公共风险转化为现实,即变为公共危机。

因此,对政府来说,需要有两手准备:一是监测、防范和化解不断产生的公共风险;二是一旦公共风险变成了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如何去沉着应对。

公共财政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公共危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过去我国的经验来看,各种公共危机一旦来临,财政总是难以置身事外的。

在这次“非典”危机中,公共财政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现实中显露出来的公共风险在时刻提醒我们,不断向我们发出警告,是到了该关注构建公共财政应急机制的时候了。

构建公共财政的应急反应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难以一蹴而就。

重要的也许不在于能否马上建成,而是现在就需要我们考虑,并列入我们的行动计划。

设计从理论设计的角度来看,公共财政的应急反应机制包括如下: 1. 目标系统。

总的目标是尽快地化解危机和结束危机。

但针对不同公共危机来说,其具体的目标是不同的,因而存在多个目标,构成目标系统。

公共危机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结构良性危机,如不可抗拒的灾害、流行性疫病等等,社会成员之间有共同利益,有利于形成社会凝集力,共渡难关。

一类是结构不良性危机,如各种暴力冲突,恐怖活动、社会骚乱等,社会成员之间缺乏共同利益,难以通过形成共识来克服危机。

再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危机,如危机、经济危机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不确定的,存在向前两类危机转化的可能,视不同的条件而定。

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研究I

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研究I

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研究I 作者:郑洁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第4期郑洁1,2(1.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5;2.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引起了各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国从2003年“非典”后更加重视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成熟完善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

本文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经济社会的特征,通过对我国财政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比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推进机制、调控机制、效率提升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管理机制。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管理机制:应急预算中图分类号:F812; 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 2013 )04-0077-06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国际上对突发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来源于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 (Public Emergency)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带来严峻的考验。

突发公共事件无法通过市场途径完全规避风险,它涉及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开始重视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政治领域。

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

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
3 对 策 建 议
面对 突如其来 的各 种危机和 各种突发事件,必须发挥公 共财政的作用 , 建立安全 、 效的应对 机制。 有 () 1加强应对公共 突发事件 的投入。 各级政府都应建立用 于 处理 群 体 性 突发 性 公 共 事件 的专 项 资 金 , 金 的 比率 大 小 可 资 以参照财政收入的大小, 或者按地方经济增长幅度来定 。 据某 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反映: 在某些乡镇, 政府财政每年用于解 决突发性公共事件 的支 出将近 6 %左右 , 济发 展速 度越 是较 经 快 的地区 , 这个 比例越高 , 以此推算 , 各级政府用于 处理 突发 性公共事件的支 出至少 占整个财政支 出的 5 %。如果按 3 %设 置 预 备 费 ,明 显 满 足 不 了经 费 需 求 。财 政 预 算 必 须 要 保 障突 发 性 公 失 事 件 发 生 时 , 于 应 急 启 动 、 险 救 助 、 疗 救 护 等 用 抢 医 系列活动的经费开销。 () 2 加强对财 政应 急资金 的绩效管理与监督, 高资金使 提 用 效 力 。 财 政 应 急经 费进 行 事 前 审 核 、 中 监 控 、 后 检 查 。 对 事 事 建立健 全 日常的财政 支出监督和再监督机制,确保财政应急 管理资金的使用 更加规 范、安全和 有效。财 政应急资金投入 后 ,还 应 对 其 的使 用 所 发 挥 的 效果 进 行 事 后 评 估 。 建 立 有 效 的应 急管理评估机制 ,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 并为以后类 似事件 的 处理 积 累经 验 。 () 3 建立综合性财 政危机管理网络。在当今社会 , 危机会 经 常 发 生 , 府 应 当构 筑 一 个包 括财 政 法 律 制 度 、 构 框 架 和 政 机 风 险预 警 在 内的 综 合 性 财 政 危 机 管 理 网络 。有 了财 政 法 律 制 度 , 可 以 为制 定 非常 时期 的财 政 法 案 提 供 法 律 支 持 , 样 可 便 这 以大大缩短发生后再修改有关财政法律的时间 。同时 ,应 该 将 公 共 财 政 的 应 急 反 应 机 制 纳 入 法 制 化 的 管 理 轨 道 。这 样 , 不仅有 利于提高应 急反应 机制 实施的严 肃性和权威性 ,保障 并 提 高预 算 的硬 约束 , 而且 , 之 与其 他 法 律 相 衔 接 , 以避 使 可 免操作 中的法律 障碍 。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公共危机管理本》形考任务1及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公共危机管理本》形考任务1及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危机管理(本)》形考任务1及3网考题库及答案形考任务11在责任交融情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相关的网民爆料、媒体报道、舆论声音等舆情交融复杂,涉事主体面临无货、全货、部分责任三种责任情况叠加且交融的局面。

O正确答案:正确2 .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由应急最高领导,应急统一领导机构、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专项指挥机构、专家顾问组5大板块构成,进而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O正确答案:正确3 .比例原则是应急响应的重要原则,是指应急人员的配备等级、操作方案的设置等级、资源保障的配置等级应与突发公共危机的事件等级相一致。

O正确答案:正确4 .危机状态的舆情演变发展呈现出“信息管道”的特征,信息管道内,若未被官方信息填充满空隙的地方,会滋生谣言和小道消息。

O正确答案:正确5 .安全防控工作贯穿公共危机管理的全流程,旨在全方位提升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切实保障国家安全。

()正确答案:正确6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公共危机管理的新闻发布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有关公共危机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O正确答案:正确7 .应急综合准备有利于优化应急时的本能反应,规避本能反应失误。

()正确答案:正确8 .危机决策贯穿公共危机管理的始终。

O正确答案:正确9 .灾区现场秩序管理是指,对灾区社会秩序进行全方位管理。

()正确答案:正确10 .危机决策信息来源于()和()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内部I1舆情包含O元素。

正确答案:怎么说一舆情的方式和渠道正确答案:说什么一舆情的客体正确答案:谁在听一舆情的受众正确答案:谁在说一舆情的主体12 .危机公共关系遵循“两场-三维”的操作机理,其中“两场”是指()和()。

正确答案:现场正确答案:舆论场13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科学策略包括O0正确答案:创新突发事件新闻的内容与形式正确答案:拓展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渠道和平台正确答案:以上都是正确答案:突发事件新闻的主动发布策略14 .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OO正确答案:风险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正确答案:风险规避正确答案:风险干预正确答案:风险消除15 .我国的安全风险防控,由()组成,形成“面、线、点”的安全风险防范网络。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一、引言应急管理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保障下,应急管理需要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并得到足够的财力支持。

这就需要构建一种有效的应急管理保障机制,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本文将分析在当前的公共财政背景下,如何构建一种有效的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二、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2.1.公共财政对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公共财政是国家重要的财政基础。

公共财政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非税收入,其中包括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国家政府财政收入。

公共财政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应急管理是一个高风险、高频率的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

公共财政的充足支持可以有效保障应急管理的运转,减轻各类应急事件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

2.2.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方式2.2.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需要通过预算等方式保障该领域经费的充足和有效支出。

政府应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资金资源,支持应急管理的工作。

具体做法包括增加应急管理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增加项目资金支持等等。

2.2.2.建立专项经费,保障应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专项经费来保障应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这种专项经费可以依据应急管理活动的频率、规模、难度等因素进行设定,并通过适当的减免税收等方式给予企业和机构经济支持。

这种专项经费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规定,防止对资金的侵占和浪费。

2.2.3.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合作政府应该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政府和社会的合作,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协助,保障应急管理的工作顺利开展。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培训、奖励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包括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物质资源等。

2.3.构建应急管理专业队伍,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政府可以组建应急管理专业队伍,通过频繁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机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机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机制分析作者:刘诗娇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06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的突发灾害事件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上来说,都比以往有明显的增加。

本文将应对突发事件已有的5个应急机制:公共财政日常运行机制、震前预警防范机制、震时响应机制、震后恢复重建机制和财政监督检查机制,运用于公共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中,并结合汶川地震的案例提出我国地震应急方面的不足和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机制;汶川地震一、文献综述国内部分学者从公共财政角度对突发性事件管理进行了论述。

刘尚希、陈少强(2003)较早研究了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构建问题;马海涛、安秀梅(2003)以SARS为背景提出了构建公共财政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及从体制和管理两个方面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赵要军、陈安(2007)通过对我国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及财政应对地震类灾害的流程分析,结合国外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建立了应对地震类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机制;周品爱(2008)提出公共财政往往是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应急预算制度应当是公共财政应急机制的核心。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所谓突发公共事件,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是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或者潜在危害性的事件。

从狭义上来说,可以定义突发事件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比较大、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或者灾难。

这里的“突发事件”一般会省略“灾难性”这样一个限定词,但是实际上在说突发事件的时候,都说的是灾难性的事件。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虽然发生的几率不高,但是相比于其他灾害地震有一下几个特点:(1)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

(2)破坏性大,成灾广泛。

(3)社会影响深远。

(4)防御难度大。

(5)地震还发生次生灾害。

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机制构建_以汶川地震为例

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机制构建_以汶川地震为例

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机制构建:以汶川地震为例陈华 刘荣(山东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本文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探讨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管理,构建财政应急管理体系的制约因素。

以汶川地震为鉴,构建了我国财政应急体系,主要包括:危机前的预警防范,危机管理的知识和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建设;危机中的应对,建立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简化应急拨款流程,完善危机管理的财政分担政策;危机结束后的重建机制,建立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危机管理;公共财政;应急机制[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06(2008)06-0023-03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for suddenly occurred public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examin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such a response system. Taking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for China.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is system include: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crisis prevention; crisis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command system for crisis management; simplified emergency funding processes; improved financial burden sharing policy; the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after crisis; crisis recovery systems; crisis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ystem.Key words:suddenly occurred event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public finance;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或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合理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合理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二、公共财政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备费的功能弱小 (二)制度缺失 (三)管理缺位
(四)缺乏对救灾资金的有效监督
(五)法律依据不足
二、公共财政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备费的功能弱小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预备费提取比例较低:二是预 备费实行的是流量式管理,而非基金式管理。对突发性公 共事件的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我国政府预 算对突发性公共事务领域普遍存在对事前预防的忽视。
三、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具体措施 (六)推进公共财政应急管理科学化 5、建立预警、防治、救助三位—体的财政投入模式。将 三者纳入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日常化管理。在此基础 上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并将此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予以规 定。 6、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各个法律主 体在公共财政方面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做出新的规定。首 先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救灾资金的提留比例;其次理顺救 灾资金的紧急划拨流程。
三、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具体措施 (三)向市场找资金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缓解财政压力。应通盘考虑可得资金 的总量。千方百计开辟一切可能的筹资渠道,如推行项目 公告制、疏浚捐赠资金进入灾区重建的“导流明渠"。在 基础设施重建中引进P P P(公私合作)模式.向市场找资 金
三、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具体措施 (四)建立公共财政应急制度保障机制 1、建立应急预算。要把应急管理部门工作运转的经费纳 入财政预算。应急预算在性质上属于预案.在形式上也属 于滚动预算。应急预算应是多档次预算,即中央和省级财 政部门每年都要编制几个档次的应急预算,档次的划分应 根据风险程度来决定。 2、逐步建立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在各级财政之间、在 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在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等等方面构 建一个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明确各自的风险责任。以减 少道德风险和相互之间的依赖。 3、建立财政政策启动预案,合理地确立应急财政资金的 政策目标.建立应急资金估算体系.对政策资金的使用范 围、运行途径、效益发挥进行细分.主动公开应急资金申 报、分配、划拨及使用情况。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研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愈加频繁,其处理更加复杂和专业化。

灾害应急管理是保护公民、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其中公共财政应对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的建立以及作用,并针对我国当前的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并进行探讨。

一、公共财政应对机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1. 维护应急资金保障应急管理中,公共财政应对机制提供了其他财政支出无法涵盖或者不易涵盖的支出来源,针对突发事件中紧缺的物资、设备、资金等紧急需求提供保障。

同时,政府应当设立预算储备,以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为实现预算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2. 加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公共财政应对机制对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具有推动作用。

建立健全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有助于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加强公共财政应对机制建设还可以促进应急管理人员普及应急管理知识,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和质量。

3. 服从应急响应公共财政应对机制应当服从应急响应和应急防治工作的承担。

应急防治工作中,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应急部门的联动和沟通,根据应急救援行动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应急资源和资金支持。

二、我国当前的应急管理现状1. 应急管理的组织不够完善我国应急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缺乏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系统中人员水平和能力、应急资源和设施、应急管理法规和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和不适,减弱了其反应和抗击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2. 应急管理的预算不足我国的应急管理中,处于应急响应期的费用减轻了国家财政收入。

同时,应急管理机构对财政资金的不善管理,导致应急管理的预算不足,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并不足够。

为了改善这种当前的应急管理现状,应加大应急管理投资力度,同时制定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减少资金管理的不善导致的问题。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doc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doc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摘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频频暴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针对突发事件,本文通过阐述我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应急管理三个过程的特点,提出公共财政下构建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应急管理突发事件保障机制关键字: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频频暴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势在必行。

就中国而言,2oo8年发生的几起突发事件.如南方地区的雪灾、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等严重危害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政府部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如何开展有效的应急管理.加强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概述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可以将政府应急管理分为准备、回应和恢复三个阶段。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应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

1 准备阶段。

准备是指在危机发生之前.政府为了消除突发事件出现的机会或是为了减轻危机的损害所做的各种预防性工作以及政府针对特定或潜在的突发事件所做的各种应对准备工作。

主要措施有:加大卫生医疗投入,加强土地、建筑规划标准管理.检查排除事故、灾难疫情隐患.提高风险信息分析能力.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予以调整就应急预案组织模拟演习和人员培训,设立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预警系统等工作。

2 回应阶段。

回应是指政府在危机发生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主要措施包括:进行预警提示,启动应急计划,提供紧急救援.实施控制隔离、紧急疏散居民.评估灾难程度.向公众报告危机状况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工作。

探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word版

探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word版

探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前言: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或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范围也相当广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就属于该类突发公共事件。

悲痛之余,我们所做的就是将损害最小化。

本文将从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探讨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机制管理,探讨了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构建的制约性因素,构建了我国财政应急体系,并以汶川地震为例,验证了体系的可行性。

主要包括:危机前的预警防范,危机管理的知识信息系统建设及计划系统建设;危机应对中要建立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简化应急拨款流程,完善危机管理的财政分担政策;危机结束后的重建机制包括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等。

一、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如信息获取与预警、准备与预防、控制与回应、恢复与重建等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

其重点在于增强国家化危机为发展契机的能力。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中所形成的社会成本一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私人成本,而只能由政府承担。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即“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则是实现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职能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具备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应急支持体系,力求使灾害损害最小化。

本文以汶川地震作为案例阐述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机制的构建。

二、我国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构建的制约性因素(一)经济体制缺位从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角度分析,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不足10年时间。

财政尽全力介入或创造条件介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仍会受到体制上的种种制约。

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作用,还保留着短期内迅速集中力量完成某一件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经济和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传统政府职能的退出,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公共问题方面还存在明显的职能缺位,所以,体制上的缺位往往会延迟建立财政应急机制的时间。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构建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构建

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构建1. 引言应急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机制,旨在保障人们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下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公共财政作为政府权力的一项重要支撑,在应急管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在公共财政背景下构建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相关问题。

2. 财政资源配置与应急管理2.1. 财政资源的特点财政资源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国有资产收益等方式获得的资金,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

财政资源具有以下特点:•有限性:财政资源有限,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可变性:财政资源的规模和结构会受到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分配性:财政资源的分配是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应急管理与财政资源的关系应急管理需要充分利用财政资源来支持其工作开展。

财政资源可以用于以下方面:•建设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例如建设应急救援中心、防灾仓库等。

•人员培训和装备采购:提供培训和装备资源,提升应急管理人员的应对能力。

•灾后物资救助和重建:提供灾民生活补助和灾后重建资金。

•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应急管理的信息平台,实现快速响应和决策支持。

3. 公共财政背景下的应急管理保障机制3.1. 财政预算安排机制在公共财政背景下,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安排机制是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该机制应包括以下要素:•预算编制:应急管理机构根据需求提出预算申请,政府部门依据需求和财政状况进行预算编制。

•预算分配:根据综合评估和需求优先级,将财政预算分配到各应急管理机构。

•预算执行:应急管理机构按照预算执行计划,利用财政资源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预算监督:政府部门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

3.2. 公共财政支持补偿机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特定的事件可能导致财政资源不足,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补偿机制。

这种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临时救助预算:针对突发事件灾民的生活救助,预留一定的紧急资金用于救助和重建。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一)【范本模板】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一)【范本模板】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一)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筑起国家公共安全的坚固防线,是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崭新课题。

本报告从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是现代社会的常态这一基本立论出发,认为应急反应机制是公共财政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国外公共财政应急措施,分析中国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的潜在性及当前应急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本报告试图勾画出中国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非典"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足和缺陷,尤其在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方面,更是暴露出了一个重大的缺失-—没有建立起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非典”危机来临之际,公共卫生部门反应迟钝,应对匆忙。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由此及彼,这个教训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而是有普适的意义.对照公共财政的建设进程,我国是否已经把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纳入其中呢?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从这场“非典”危机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是现代社会的常态历史上看,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社会面临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发展过程内部的不确定性。

一旦各种不确定性转为现实性,就演变为危机.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形态,也可以说是人类在应对各种公共风险与危机过程中形成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出现,都是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的产物。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社会分工不发达,加之各种自然屏障的阻隔,社会内部的相互依存性不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局限在自然地理空间的范围内,如自然村落、自然集镇。

在经济、社会活动相对孤立和封闭的这种社会形态,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的传染性相对较弱,时间上较慢,空间上较小,因而爆发的频率也较低,尤其在经济方面,更不会出现什么经济危机。

在现代社会,自然界各种风险至今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一些疾病和地震等等),但真正的威胁却来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内部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首先是各种自然的分工与差别,使互动过程中的社会成员之间难以沟通、协调,构成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自然基础。

如何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应对能力

如何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应对能力

如何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应对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率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增加。

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都会导致财政压力剧增,给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应对能力成为了国家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强化财政预算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是保障财政应对能力的重要基础。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前,各级政府需要加强预算调度,增加专项预算的投入,在预算编制中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和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对于较大规模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当开展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算预案编制工作,并及时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布。

此外,还应当通过财政和审计机关对应急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确保专项预算的使用符合预算用途和法律法规要求。

建立财政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财政应急管理机制是确保突发性公共事件财政应对能力的关键。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需求,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管理效率。

在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时,应当制定应急管理体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等方案,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

拓宽财政应急资金来源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很大,财政应对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应急资金的来源。

因此,拓宽财政应急资金的来源可以提高财政应对能力。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保险机制建设保险机制是最常见的风险分散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市民和企业参加各类保险,以避免因突发性公共事件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收回不合理的财政支出政府应当加强对财政支出的审计和监督,对于不合理的财政支出予以纠正,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

拓宽借款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发放贷款等方式拓宽借款渠道,以便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迅速提供资金支持。

支持财政应对能力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大幅提高财政应对能力,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推荐下载】如何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应对能力

【推荐下载】如何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应对能力

[键入文字]
如何强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财政应对能力
 (一)理论基础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以国家为主体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实现其功能目标。

事实上,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财政部门的角色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资管理和后勤设施保障,还具有提供行政救助的法定职责。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当事人往往丧失自救能力,迫切需要政府财政部门出面,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行政救助。


 (二)现实意义
 突发事件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

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安全,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反应体制与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确保财政对于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管理项目的支持力度,是政府由产业投资主体向公共投资主体角色转换的必然要求,是对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服务意识的具体体现。

1。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

过程 , 企业、 单位和居民等各行为主体的反应 , 以提 高政 府 与社 会 应 对 自然 灾 害 和 突 发 事 件 等异常情况 的应 变能力。较 为完善的风险预
警 评 价体 系 包括 四 个 方 面 : 、 据 财政 收 入 增 1根
以 集 中财权 、 下放 责任 为 主要 特 征 的 体 制 变 革 ,确 实 大 大增 强 了 中央政 府 的 可控 财 力 . 强 化 了 中央 财 政 的宏 观 调控 能 力。 然 而 , 中 央 与 财 政 形 成 鲜 明 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的 是 , 方 财政 特 别是 县 乡 地 级 财 政 的 窘境 与 无 奈 。 S 像 ARS等 重 大 流行
化 解 公 共 风 险 和 财 政 风 险 为 出发 点 和 归 宿 。
基金式管理 。每年安排的预备费, 当年没有 在 突 发 性 支 出的 情 况 下 , 者 用 于 突发 性 支 出后 或 的余额 , 不得 用 于其 他 预 算 开 支 , 应进 入 预 备 费基金 。在性质上, 预备 费基金属 于风险准备
长 率 、主 要 税 种 的 增 长 率 与原 预 算 的 契 合 程
处理 办法 。 一 方 面 , 易导致 一 些 财政 政 策和 容
财 政 行 为 不 透 明 、 规 范 , 符 合 市 场 经 济 下 不 不 公 共 财政 工 作 法 制 化 的要 求 ; 一 方 面 。 各 另 使 级 财政 在 危 机 处理 中 往 往 处 于 被 动 应 付 的 状
关键 词 : 共 财 政 公 应急反应机制 思 路
构 建 公 共 财 政 应 急 反 应 机 制
●林
分析 , 最重要 的是风险管理 , 风险管理 不是 独
立 的 , 它 蕴含 于 财 政 运 行 的 整 个 过 程 及 其 各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

VS
职责
通过科学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 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并向上级报告,为 决策提供依据。
03
应急保障措施
资金保障措施
资金筹措
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包括政府财政资金、社 会捐赠、保险理赔等,确保应急保障资金充裕。
资金调配
建立应急保障资金调配机制,确保资金及时、高 效地用于应急保障工作。
资金监管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 应急保障预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预案概述 • 组织体系与职责 • 应急保障措施 • 应急响应与处置 • 后期处置与恢复 • 预案管理与更新 • 相关文件与附件
01
预案概述
目的和意义
目的
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机制,规范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设立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资源调配
根据需要,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现场处置与救援
1 2
现场处置
根据预案要求,采取相应的现场处置措施。
救援行动
组织救援队伍,实施紧急救援行动。
3
安全防护
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
05
后期处置与恢复
善后处置
补偿与救助
01
为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地区和群体提供资金、
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可预测性和危害性等特点,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应对,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 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及时、高效、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制依据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 策规定
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 应急预案
01

构建突发事件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

构建突发事件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
分 重要 。而作为 防范和化解公 共风 险最后 一道 防线 的公共
校复课 、 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救灾工作以及所管辖地区的
各项水毁 工程设 施修 复工作 。如 果 拒绝履行 或者 拖延 履行 ”
财政 , 必须发挥其不可 替代 的重要作 用 。然 而 , 构建公 共财 政 的应 急反应机制是 一个 复杂 的系统 工程 , 涉及 方方 面面 ,
于危机频 发阶段 , 不仅洪涝 、 台风等 自然灾害频繁 , 而且人 口
基金项 目: 0 5 国家社科基金重 点项 目“ 20 年 社会 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 与 中国特色权力监督 机制研究”0A Z 0) (5 Z 02 子课题 。
( 稿 日期]2 0— 1— 1 收 06 2 O
[ 作者简介] 杨术(99 ,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研究所。 17一)女, 张 晓磊 (92 , , 师范大学公共管理行政学 院行 政管理研究所 。 18一)女 南京
主体 向公共 投资主体角色转换 的必 然要求 , 是对包 括纳税人 在 内的全体 国民服务 意识 的具体 体现 其二 , 何私人 、 任 民
个由众多具有应急职能的部门组成的应急管理体系来说, 其 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 即部门的相对重要程度与部门的实际
应 急能力 部 门的相对重要 程度主要 由危机发生类 型、 对其 他部 门的支持作用等 因素决定 , 一般可从新 闻媒体 公布 的部 门及部 门领导在应急 指挥部 中所处 地位 和职能 分工进 行判 定 。根据 四川省 巴中市 防非 总预案 , 财政部 门主要 承担财力 支持和后勤保 障两项 职能 。部 门的应 急能 力体 现在部 门预
所 以, 我们必须多加研究 。
行政救助的法定职责, 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L 1

财政应急管理预案

财政应急管理预案

财政应急管理预案简介财政应急管理预案是一种重要的应急管理措施,通过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财政部门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恢复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不利影响和损失。

本文将从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应急流程的实施等方面介绍财政应急管理预案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财政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制定背景财政部门在日常运营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和危机,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这些突发情况不仅可能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导致政府形象受损、经济发展受阻等不良后果。

因此,建立完备的财政应急管理预案尤为必要。

制定目的财政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目的是为了:1.预防和控制风险,减少不利影响和损失;2.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资源的利用和分配;3.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制定流程财政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流程包括:1.组织编制工作组;2.明确编制目标和要求;3.进行风险评估和情景分析;4.制定应急响应程序;5.评估和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组织架构财政应急管理组织应包括领导小组、指挥部、应急响应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和权责关系,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协调和顺畅运行。

人员培训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演练工作是财政应急管理预案实施的关键,包括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急处置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等。

通过实战演练和模拟演习等方式,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

装备配置对应急人员的装备配置应符合应急预案要求,包括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特种救援装备等应急物资。

应急流程的实施应急响应程序在财政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中,应设置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程序,根据事件的不同类型和级别,分别制定应急响应的启动阶段、应急处置阶段和恢复重建阶段等。

应急响应措施应急响应措施是财政应急管理预案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分为现场救援、协调处置、媒体沟通、信息报送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一)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筑起国家公共安全的坚固防线,是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崭新课题。

本报告从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是现代社会的常态这一基本立论出发,认为应急反应机制是公共财政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国外公共财政应急措施,分析中国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的潜在性及当前应急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本报告试图勾画出中国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非典”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足和缺陷,尤其在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方面,更是暴露出了一个重大的缺失——没有建立起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

“非典”危机来临之际,公共卫生部门反应迟钝,应对匆忙。

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由此及彼,这个教训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而是有普适的意义。

对照公共财政的建设进程,我国是否已经把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纳入其中呢?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可以从这场“非典”危机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是现代社会的常态历史上看,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

社会面临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发展过程内部的不确定性。

一旦各种不确定性转为现实性,就演变为危机。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社会形态,也可以说是人类在应对各种公共风险与危机过程中形成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出现,都是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的产物。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社会分工不发达,加之各种自然屏障的阻隔,社会内部的相互依存性不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局限在自然地理空间的范围内,如自然村落、自然集镇。

在经济、社会活动相对孤立和封闭的这种社会形态,公共风险与公共危机的传染性相对较弱,时间上较慢,空间上较小,因而爆发的频率也较低,尤其在经济方面,更不会出现什么经济危机。

在现代社会,自然界各种风险至今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一些疾病和地震等等),但真正的威胁却来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内部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首先是各种自然的分工与差别,使互动过程中的社会成员之间难以沟通、协调,构成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自然基础。

如男女之间、种族之间、地域之间以及每个人天然禀赋的差别等等,使社会运行变得扑朔迷离,使人类对自身社会的认识比对自然的认识更加困难。

其次是社会分工使个别的生产过程社会化,劳动产品变成了社会产品,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使彼此协作变得须臾不可离开,不确定性由此产生。

一旦协作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

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的扩大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所带来的。

社会分工带来效率,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社会分工日益技术化以及生产和贸易日益全球化,同时也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而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方式,使分工和技术所引致的经济运行内部的不确定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导致的公共风险也是无与伦比的。

市场经济是高度货币化的经济。

货币本来是一种交易的手段,但在货币化的经济中已经变为一种目的。

一旦成为一种目的,便使货币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运动。

这时,货币与整个经济脱节的可能性就产生了。

经济的高度货币化带来了经济的金融化。

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的发展,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确实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但资本自身一旦成为商品,成为交易的对象,将极易促使整个经济泡沫化和金融危机的形成。

由于经济的市场化、金融化和全球化,经济社会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会一般会通过以下机制传导:(1)溢出效应。

一国的货币贬值和股市狂跌通常会通过汇率这一相对价格机制影响贸易和资本的流动,形成他国的竞争性贬值。

(2)季风效应。

由于主要工业国家商品价格和政策的变化会促成新兴市场国家发生货币和资本危机。

(3)传染效应。

一国出现危机不仅使投资者对该国失去信心,也会动摇对其他类似国家的投资心理预期,造成危机在国际间传递. 现代社会的实践,证实了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在不断扩大。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体,使全球公共危机蔓延到“转轨国家”。

据统计,从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个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危机或问题.1994年墨西哥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递到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底的土耳其财政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到前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和现在遍及全球性的“非典”危机,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公共风险的存在和不可避免性,而且出现的频率在不断提高。

在地球村的框架下,各种公共风险(经济、社会、政治等风险)互为因果,相互传染、叠加和扩展,公共危机已经不是偶然现象,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的一种常态。

政府的使命就是尽力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公共风险,使其最小化,避免使公共风险转化成为公共危机。

但由于公共风险具有隐蔽性特征,总是会有一些公共风险转化为现实,即变为公共危机,因此,对政府来说,需要有两手准备:一是监测、防范和化解不断产生的公共风险;二是一旦当公共风险变成了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如何去沉着应对。

经济、社会的“堤防”在各种压力下总是存在溃决的风险,盛世要有忧患意识;可一旦真的出现了“溃决”,政府就应当有一套应急反应机制。

今年5月12日由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就是在“非典”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力举措,这显示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在增强。

三、应急反应机制是公共财政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私人风险;二是公共风险。

私人风险是指产生“孤立影响”的事件,即不会产生连带性影响。

这类风险可以明晰界定责任,由讲求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市场机制来承担和化解。

例如保险市场,通过将风险在时空上分散、转移,使企业和家庭的某种风险化解于无形。

但公共风险的特点(传染性、不可分割性和隐蔽性)决定了市场规则不可能发挥作用。

因此,当公共风险超过其临界点变成现实,即公共危机时,公共财政从逻辑上和结果上都负有应对公共危机的重任。

公共财政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公共危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国外,公共危机爆发后,政府出面动用一切可用财力和措施出面干预,当国力不足时就只好寻求国际援助。

1989年以来,由于政局不稳,保加利亚经济很不景气。

为化解危机,1997年新政府上台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帮助”下改革,全面推行私有化,拍卖国有资产,以弥补历史欠账;土耳其在2000年11月和2001年2月两次发生财政危机,土耳其里拉大幅度贬值,使全国陷入1945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政府的做法是向IMF借款300亿美元,向世界银行借款60亿美元,在国际经济组织的“指导”下被迫进行改革.2001年年底,阿根廷首先爆发金融危机之后,乌拉圭、巴西成重灾区,为缓解危机,都向IMF求助。

受此影响,其他拉美国家如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拉圭、委内瑞拉等国也先后向IMF发出“求援”.即使公共危机不是全面爆发,而只是在某一个链条上发生,国外公共财政的应急机制也发挥著作用,以免“全线崩溃”。

例如,当银行不良资产率过高,动摇投资者的信心,导致股票下跌和经济衰退时,政府会出面援助。

资料表明,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印度政府压缩财政开支,用大量预算资金和其他资金对国有银行进行资本重置,弥补贷款损失,提高资本充足率;波兰财政部对国有银行补充资本;1989年8月,美国政府实施了对金融机构改革的救济措施,政府用公共资金直接购买不良资产.从过去我国的经验来看,各种公共危机一旦来临,财政总是难以置身事外的。

在这次“非典”危机中,财政部门反应及时。

截至今年5月14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拿出126亿元用于抗击“非典”(见表1)。

与此同时,财政部及时地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对受“非典”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给予一定时间的税费减免,财政调整了支出结构和进行贴息,农村“非典”患者的医治费用由财政支付、“非典”津贴不纳税等等。

资金、政策和措施三者并举,对抗击“非典”发挥了公共财政的积极作用。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财政实力也不断壮大,拿出几十或上百亿元资金来抗击“非典”似乎是小菜一碟,用预备费即可解决问题。

但假如不是几十亿元,而是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呢?我们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假如”,但现实中显露出来的公共风险在时刻提醒我们,不断向我们发出警告,是到了该关注的时候了。

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当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政府被迫承担了清偿的责任,结果导致不少地方财政无力承担,不得不向中央银行借钱,至今仍是挂着账,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一大包袱,威胁着地方财政的稳定。

若考虑到全国目前有1/2的县、2/3的乡都有财政缺口的现实,可以说,地方财政已经没有多大能力应付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引发的突发性支出。

另外,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公共风险,如国企的社会压力、金融业的脆弱性、失业引起的贫困人口的增加、基础教育的大量欠账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等等,都可能引发财政的突发性支出.这次非典危机所暴露的公共卫生领域的脆弱性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特别是在市场化过程中,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且作为WTO成员国,资本账户的开放将是迟早的事情。

届时,政府很难控制全球性的短期资本流动,如前所述的公共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将会发挥作用。

如果考虑到我国银行现有的不良资产率,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当金融风险超出金融体系自身承受力时,财政的介入和救助不可避免。

这时的财政援助就不是几十亿元能够解决得了的。

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国有商业独资银行补充资本金,实际上就是政府财政舒缓金融风险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类似这样巨额的财政救助在今后的金融改革过程中恐怕难以避免,而能否再次采取发行国债的方式,则是一个问号。

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长期偏热转向偏冷,经济不断滑坡,面对从未有过的这种情况,政府被迫调整预算,增发国债,当年增发的国债达到1000亿元。

这也是政府财政舒缓经济风险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

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至今仍在执行,当出现国债发行困难的情况时,这项政策就无法继续实施下去了,而不管经济是否仍在下滑。

若是面对这种境况,政府财政将如何应对?心存侥幸,恐怕是不行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不必过分担心。

但我们不能“赌”,因为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如战争、不知名的传染病、气候反常引发的大涝、大旱、社会骚乱、国际恐怖主义等等,诸如此类的公共风险和公共危机在我国这样一个快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