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 教育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是建构课堂的“脚手架”。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也启示我们要多研究提问。

近几年来,以“问题”为突破口来改革课堂教学的思路方兴未艾。然而,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存在以下几种弊病:一是问题多而琐碎。我们经常发现,在短短的40分钟内,教师的问题多达四五十个,平均一分钟就有一个。这么多的问题充斥在课堂中,犹如“枪林弹雨”,让学生疲于应付,最多只能作“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般的肤浅思考。二是问题杂而随意。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挑选,都是“由着性子”随意而问,很多枝节问题都没有思维的价值或偏离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这不但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三是问题设置不当。有时问题过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时问题过小,缺乏一定的思维含量;有时问题过深,超出学生认知水平;有时问题又太浅,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诸如以上弊病,比比皆是,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改变这种低效的现象?我们提出了“核心问题”的教学思路,期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打开一道自主探究的通道,使之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核心问题”及其相关特征

我们所说的“核心问题”也可以称为“核心任务”,它是一节课或某一个板块环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课堂中派生出的其他问题都与之存在相关的逻辑关系。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应该围绕它展开,它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

有专家对其概念做出了这样的界定:“核心问题,指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1]

基于以上认识,“核心问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鲜明的指向性

“核心问题”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即鲜明地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判断一个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是“非核心问题”,或者说判断一个“核心问题”的价值,就是看它是是否具有更否具有整合现行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的特征,

高的和更全面的教学目标达成度。

2. 高度的整合性

“核心问题”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这个整合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从与课堂其他问题的关系上看,是“主辅”关系,即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从“核心问题”派生出来的。派生问题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并按一定序列整合起来的,是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二是从与学习主体的关系上看,“核心问题”既关联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它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主动建构。它将课堂的核心内容、核心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高度地整合起来。

3.适度的开放性

“核心问题”的结构应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所谓“开放”亦即“不但一个问题之中多处呈现开放状态,而且解决路径和解决评价标准也往往是开放性的”[2]。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自己的解决路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展开思维,自觉地进行反思,积极地寻求突破。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从学生身上挖掘大量多样化的答案和思路。

三、“核心问题”的设计

1. 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

“核心问题”的鲜明指向性决定了能否精准地把握教材的

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基于此,我

们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对当下学段提出的阶段目标,认真领会课标的要求;其次,要在课程标准层面上以“鸟瞰俯视”的方式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用心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以精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继而,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核心任务。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学生提出的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结合本课的核心内容,可以确定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入手,学会阅读小说,感受人世间的真情,学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据此,可以将此课的教学分为三大块,每一块可以提出相应的核心任务:一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二是“朗读环境描写,体会情景之‘相生'”;三是“品读人物细节,体会形象之‘典型'”。通过这样的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就会纲举目张,目标集中。

2. 正确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

题的基础.

“核心问题”一头联结着核心内容、核心目标,一头则联结着学生。在设计上必须基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因此,正

确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基础。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要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客观、系统地做好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包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兴趣等,还要做好学习需求的分析,亦即“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水平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水平之间的距离”

[3]。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围绕着“美丽”写了丹顶鹤的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丹顶鹤的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虽然直接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核心目标,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特点”这样的词汇领悟起来有点困难,而且,问题的答案需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超越了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课堂效果不好。教师只要稍微将问题改动一下,效果则截然相反:“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丹顶鹤,请你当一回小画家,把它画下来,先说说你会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这个问题激发了二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课文的欲望,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教师则可以在同学生的对话中引导他们从“颜色、形体、姿态”等方面来感受丹顶鹤的美丽。当学生真正被调动起来,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之后,其思维探索的方向就不受别人的控制而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寻找到恰当的切入口是设计核心问题的有效方式3.

(1)抓课文题目,以疑导究。课题是文眼,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并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课题往往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