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试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

武侠天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11试论金庸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袁杰摘要:金庸小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小说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叙事结构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景观。
它不拘泥于现成的叙事模式,而是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造。
本文从固定模式的创新运用、/建筑框架式0的叙事结构、设置悬念的结构艺术和演绎人性的情节驱动模式四个层面入手,对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艺术作一粗略的探索。
关键词:金庸小说;创新模式;建筑框架式结构;悬念设置;人性驱动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04)1-0065-04/五四0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小说努力取法西洋,注重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逐步摆脱传统章回小说散点透视的窠臼,建构了自己的叙事方式。
就技巧而言,金庸小说无疑脱胎于此,但其克服了新小说过分依赖逻辑演绎而想象力不足的毛病,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独辟蹊径,继承传统又有所革新,较好地把握了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点,以雄奇奔放的丰富想象,成就了变幻百端的艺术结构。
其小说结构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前后呼应,张弛有致,真正做到了/奇而致真0。
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的:/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0[1]本文立足于小说文本,拟从以下几方面对金庸小说的结构艺术作一粗浅的探析。
一、武侠固定模式的创新运用千年而下,武侠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模式,如争霸、抗暴、复仇、夺宝等。
唐代的豪侠小说就具有了这些模式的雏形,如5谢小娥传6就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谢小娥夫、父均为盗贼所杀,她忍辱负重伺机报仇,终遂心愿。
牛僧孺的5郭元振6则可视为抗暴模式的先声。
经过宋元话本和清代侠义小说的丰富和发展,武侠小说的一些基本模式已经定型。
5三侠五义6较好地揉和了多种模式,故其成为古代侠义小说的代表之作。
旧派武侠小说之所以一时间取得轰动效应,关键是他们为武侠小说新增了一个重要的模式)))爱情模式。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叙事结构特色摘要: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气势恢宏、结构庞大、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众多。
其突破传统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创作手法更成为作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新武侠小说的开拓者。
希望能通过对金庸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对其武侠小说的情节艺术特点进行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金庸小说;创新;结构;叙事模式对于金庸来说,他较早地接受新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影响。
年轻的时候更是对那些具有紧张曲折的剧情,精彩的打斗场面和生动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名作,如英文的司各特作品《撒克逊劫后英雄传》,大仲马的《侠隐记》、《基度山恩仇记》等情有独钟。
因此他的武侠小说也跳脱了传统武侠小说套路单一、散点透视的窠臼,构建了自己的叙事方式。
在吸取传统经验的同时又独辟蹊径,逻辑缜密、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想象力丰富。
其小说结构前后呼应、张弛有致,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奇招迭出”的开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说更是如此。
更何况金庸武侠小说最初是在报纸上连载,因此其开篇够不够精彩,能不能吸引读者至关重要。
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很讲究在开头营造一种奇境来造成对读者强大的吸引力。
在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开篇便描写的是一个小女孩进入一位教书先生书房的情景,看似平淡却笔锋急转,原来这位教书先生陆芷菁是施展飞针刺蝇绝妙神功的武林高手。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营造极富传奇色彩和悬疑的开头,吸引读者。
到了《碧血剑》中,金庸又采用的另一种描写开头方式便是依照中国古典小说《水浒》的技法。
讲述了南洋归侨青年张朝唐的来历,可他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起到了一个传统小说中“引子”的作用。
虽然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张朝唐的作用便是引出本篇的主人公袁承志。
当代文学论文《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

当代文学论文《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论金庸武侠小说艺术特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笔下的武侠,女子――新月初晕不足比其清丽,修竹临风不足比其高节,春梅绽雪不足比其雅致。
无论是金戈铁马的疆场拼杀,腥风血雨的武林争斗,情意缠绵的儿女私语,文之所致,意之所达,众生百态皆于行云流水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庸非凡的功力是通过交互式生硬的唯美故事情节结构的侠谱。
武侠小说做为“写下梦的文学”本不以叙事著称,其人物缔造主要源自作者想象和文学创作传统,不轻易源于现实。
金庸小说做为一种经典就恰恰是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并致等本属中国古典文化建议的东西整体表现了出,并利用独有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使我们并作了一次可说是创举的乌托邦飞翔。
于是存有了令狐冲、杨过、小龙女等栩栩如生的人物。
也因此,金庸刻画的“侠五音”才可以比千年佳酿更醇香极其。
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置也使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系列出来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就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以下通过对金庸小说形式和语言的论述,来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金庸提到:“武侠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
目前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做为武侠小说,它继承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为金庸在创作过程中维持了武侠小说繁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琐多样的武侠文学。
内容方面,与武侠存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涉至三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多小区别,江湖恩怨、武林纷争、男女悲欢离合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瑀的主题,它的繁杂变化充分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龙彼德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实在的,叙事文学的形式应当是一张有缝隙的网,作者可以有三五年创作时间在其间自由穿行,倘若形式的网结拉得过紧,抽得过密,那么作者就会成为乍一打开即被永久固定的思路的牺牲品。
在形式的束缚下,他没有继续发展的余地,因为形式不允许他随心所欲地去写。
然而,随心所欲的创作将会挣脱形式的羁绊,不断地合理地威胁着长篇小说,并且正在成为叙事文学的一种形式。
眦”用这段话来衡量与分析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笔者以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因为金庸所注重的就是。
随心所欲”,即在一定规范中尽可能获得最大自由,这也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提到的人生最高境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邢爵疏:“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
六十而顺者,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除<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这三部为中篇小说外,其他十二部都是长篇小说,皆是正确处理“随心所欲”与“形式限制”矛盾关系的杰作;是。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的典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正在不断地合理地威胁着我们既定观念的长篇小说,并且已经成为叙事文学的一种形式。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507第一,线索不单一。
有复线。
如<雪山飞狐>,由“一日”与“百年”两条线索组成。
一日”,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辽东天龙门诸公找饮马川陶氏父子复仇,宝树和尚横插一杠,将打斗双方强行邀上乌兰山玉笔峰,为山庄主人杜希孟助拳,共同对付雪山飞狐胡斐。
不料杜希孟邀请来的苗人凤,却成了大内总管及众位高手联合攻击的对象,要不是胡斐伸手救援,苗人风早没命了。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

浅析金庸小说写作技巧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以英雄豪杰的传奇经历和情感纠葛为主线,融入历史典故与宏大的社会背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武侠世界。
金庸小说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他独特的写作技巧,以下将对其进行浅析。
首先,金庸小说的创作中充满了令人难以抗拒的剧情张力。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构筑紧凑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他熟练运用快节奏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紧张刺激的情节中。
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并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参与到故事中。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金庸通过杨过与小龙女的离合悲欢,展开了一幅动人的爱情画卷,让读者为之动容。
其次,金庸小说的魅力还来自于他独特的人物塑造。
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丰满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故事中焕发出个性魅力。
金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心理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而且,他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与主人公的关系中产生冲突和碰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人性。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一方面聪明机智,能与世故的人打交道,一方面心地善良,以智慧和机智帮助杨过解决难题,使得读者为之倾倒。
此外,金庸小说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对历史与江湖文化的巧妙融合。
金庸擅长描写历史背景,并将历史事件与武侠传奇相融合,使得故事更加丰满。
他通过详实的历史背景描绘和以史为鉴的思考,为小说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他对于江湖文化的描写也是独具一格,刻画了无数江湖豪杰的生死相搏和荣辱情仇,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最后,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优美文笔。
金庸的语言简练明快,文字流畅自然,给人以极强的阅读愉悦感。
他善于以寥寥数语形容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得读者能够立即形象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技法陈伟华内容提要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有一点历史因由,往往以人性为中心,着眼人的成长和发展。
它以侠事和情事交融的方式书写侠客的传奇人生,同时致力于建构完整的江湖体系和武林谱系。
这些创作技法是新武侠小说的范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金庸小说;创作技法;武侠言情武侠小说继承的是中国小说的传统。
[1]这句话揭示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师承。
但读者们不得不承认,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们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
一从历史上寻一点因由历史题材往往拥有大量读者,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伊始,就发现了“历史”的重大价值。
他的首部作品《书剑恩仇录》就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
在武侠小说中引入历史,金庸不是第一人。
远一点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作品,同时代有梁羽生等人的作品。
鲁迅在论《三侠五义》时指出,其中人物之见于史者,惟包拯八王等数人;故事亦多非实有。
[2]鲁迅还曾在《故事新编》序言里指出自己的创作方法是“从历史中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豕蹄》集的写法也与此相类似。
但鲁迅与郭沫若有所不同,鲁迅只是借历史人物的影子,渲染和添加的成分较多,如《铸剑》。
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中渲染和添加的情节较少,如《秦始皇之死》。
整体看来,金庸的做法类似鲁迅和《三侠五义》。
除《笑傲江湖》外,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有历史背景。
如《书剑恩仇录》以清朝为背景,引入了“换太子事件”和“香妃之死”等故事。
《射雕英雄传》以宋元为背景,出现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
《倚天屠龙记》以明代为背景,有朱元璋的事迹。
这些传奇故事点缀其中,形成巨大的叙事张力。
金庸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充分发掘了“历史”的功能。
在《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作品中,它分别具有情节、背景、线索、引子等功能。
请谈谈你对金庸武侠小说艺术性的认识。

请谈谈你对金庸武侠小说艺术性的认识。
首先,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性。
金庸的武侠小说并非凭空杜撰出一个个故事,金庸先生对待创作是十分严肃的。
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到最后一部《鹿鼎记》,金庸对每一部小说的创作都下了极大的功夫。
对所用的史料,都有详尽的考证。
例如,《射雕英雄传》在动笔前,作者便参阅了12卷《蒙古秘史》、《南诏野史》、《元史》、《新元史》、《成吉思汗传》、《皇元圣武亲征校录注》等大量史书传记;写《飞狐外传》查阅了《明史》、《明纪》、《明季北略》、《澧州志》、《吴三桂演义》等等。
金庸先生不但致力于历史研究,文学功底也十分深厚。
他的作品里十分自然地穿插着大量诗词名句,到处显示着他渊博的知识。
《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幕:“那书生经过黄蓉身边,见她晕生双颊,喜透眉梢,笑吟道:…隰有苌楚,猗滩其枝!‟黄蓉听他取笑自己,也吟道:…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那书生哈哈一笑,一揖而别。
”原来,这都是引用诗经上的话。
“隰有苌楚,猗滩其枝!”下面有“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三句,是少女爱慕一青年男子的情歌。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下面则是“羊牛下来,羊牛不括。
”却是骂那书生为畜牲了。
试想,作者若不是将诗经烂熟于胸,又怎能写出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情节呢?此外,小说中对于易经八卦、奇门算术、医药、音乐、书画等杂学也多有涉猎。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大约都对祖千秋与令狐冲论酒的情节记忆犹新。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中包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后序中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象大多数小说一样。
影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创作在金庸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笔者或用浓郁的色彩为人物性格上色,或用简单的笔道素描。
于是乎,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清晰可见了。
《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幕: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城,郭靖领兵拒守,而其爱妻又有孕在身。
金庸新论——关于金庸小说文化策略叙事模式及其文学史意义的思考

虽然自魏晋以来儒、道、佛相融交渗共同构成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内容, 但是儒家文化毕竟以其一以贯之的道统结构着封建宗法制的社会形态,并始 终以其实用性居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因此,旨在实现社会现代性转型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将文化批判的目光投向儒家文化。得之于儒家文化批 判的种种思想成果是五·四新思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虽然文化先驱们立足 于西方现代价值观所进行的文化批判未免矫枉过正,但是传统中国社会落后 于西方的现实毕竟使得儒家文化批判思潮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并且烛照着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明确上述历史.现实和思想背景,就不难理 解余席为何始终以儒家文化作为结构其笔下江湖世界的精神龙骨;也就不难 理解余庸为何由早期对儒家文化理想的正面阐释转变为后期对儒家文化现实 政治进程的批判,最终体现出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西方社会政治 价值的认同。
monarchical system deeply rooted in the feudal patriarchal society,as well as such stale phenomena as caltural narcisism,blood and violence,masculinism,etc.The lack ofa unified cultural stantpoint,as a result.
自来沦者多以“将民族斗争引入武侠小说”(3 J作为以会庸、梁羽生为代 表的所谓“新派武侠小说”与此前武侠小说的根本区别。然而这一论断仅仅 是简单的现象分析,其实更具本质意义的是自五·四以来巨大的社会意识形 态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观念的变迁,正是由于新的文化观念的产生才会发生小 说叙述内容的相应变化。同时,新文学的发展改造了人们的艺术趣味,这必 然要求武侠小说对于现代叙事方式的追求。文化内涵与叙事方式的与时俱进 成就了“新派武侠小¨毛”的“新”意。然而,社会大众文化观念和艺术趣味 的蜕变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新质的产生与旧质的保留即便对于今同的读 者而言。仍然是一个基本事实,由此引出更为重要的命题——即会庸笔下武侠 小说之求新求变究竟达到了何种限度?在其创作过程中究竟如何对待读者新 旧杂陈的观念形态?列于这一问题必须结合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创作追 求才能作出吲答。唯其如此,才能合理解说金庸。
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

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有强大魅力的艺术迷宫——不靠误会取巧,不靠诞妄情节——借用某种模式,又不落入某种模式——善于设置悬念,借转折提出悬念——复式悬念,环环相套——虚虚实实,扑朔迷离——奇峰突转,敢用险笔——出人意外,在人意中——《西游记》和卡夫卡《变形记》的启示读金庸的许多作品,我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西游记》和卡夫卡《变形记》的启示读金庸的许多作品,我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里有真假裘千例,《侠客行》里有石中玉、石破天),但绝不靠这种方法来支撑作品情节的主要骨架。
金庸自己在《侠客行》的《后记》中说:侠客行》里有石中玉、石破天),但绝不靠这种方法来支撑作品情节的主要骨架。
金庸自己在《侠客行》的《后记》中说》这部小说中,我所想写的,主要是石清夫妇爱怜儿子的感情,所以石破天和石中玉相貌相似,并不是重心之所在。
”①可见,金庸在情节构思上不想走捷径。
那么,金庸小说能够吸引人,抓住人,靠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靠的是艺术想象的大胆、丰富而又合理,情节组织的紧凑、曲折而又严密。
也就是说,他靠的是艺术本身。
金庸确实是设计情节的好手。
他的小说情节有以下长处和特点:一曰跳出模式,不拘一格一般武侠小说总有一套模式化的东西:人物分成两类,一类是正义的英雄,满身正气,另一类则是邪恶的化身,阴险好邪;而总体模式是“邪不压正”:恶人虽有武功很高的,但最后总要被正义力量所消灭。
这种小说看多了,是会倒胃口,使人厌倦的。
金庸小说突破了这一种框子。
(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中,那个武艺高强、大义凛然的英雄胡一刀,恰恰中了小人暗算,冤枉地把性命丢在被涂了毒的刀上;而那个最缺德的田归农,偏偏生就了一副英俊的外貌,害得亩人风的妻子为他着迷,跟着他私奔。
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手法与影响力

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手法与影响力简介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中国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远的影响力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手法以及对于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创作手法描写细腻生动的场景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通过精彩而详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江湖世界。
他用生动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各种情景,使人们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战斗、华丽舞剑和美丽风景。
精心构建复杂而吸引人物关系金庸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他善于通过交叉和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来加强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他通过揭示角色之间相互作用背后隐藏着的深刻情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立体、富有情感共鸣的故事。
探讨社会问题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金庸的武侠小说并非仅仅是战斗场面和刀剑江湖的描写,他也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他常常通过角色的内心独白和思考来揭示出不同人物对于江湖、荣誉、正义等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引发读者思考并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
影响力重新定义武侠小说金庸在二十世纪以其独特而现实主义的武侠风格重新定义了武侠小说这一文学流派。
他将传统武侠小说中浓郁且程式化的元素融合到更为真实、复杂且有情感共鸣的故事中,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新标准。
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金庸创作出了一批批令人难以忘怀、走入民间并成为文化符号的经典角色。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他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情感交流都成为了读者心中的文学偶像。
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与社会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娱乐,它们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作品展现出了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同时在塑造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金庸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远的影响力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他通过描写细腻生动的场景、精心构建复杂吸引人物关系以及探讨社会问题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了武侠小说,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
对传统叙事视角的继承与突破: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

对传统叙事视角的继承与突破:浅谈金庸小说的视角特点中国传统文学以全知视角的叙事模式为主。
陈平原指出:“在20世纪初西方小说大量涌入中国以前,中国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并没有形成突破全知叙事的自觉意识,尽管在实际创作中出现过一些采用限制叙事的作品⋯⋯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大都是借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说话人的口吻”。
所谓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他甚至可以是他的主人公头脑里的想法。
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是叙述者可以表现为知道某个人物的秘密愿望,也可以表现为同时知道几个人物的想法、或者仅仅表现为叙述那些不为一个人物所感知的事件。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在视角方面的理论缺乏系统性,但是中国古典作家却能够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着以叙事视角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这种创作方式对古典文学底蕴深厚的金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借鉴的同时更进行了创造性发挥。
金庸是如何借鉴古典文学中的视角操纵方式的呢?其在借鉴过程中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特点的呢?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全知视角。
是传统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叙事视角,叙述者采用的是自己处于故事之外,可随意变换的上帝般的叙述眼光。
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作品中的人事、心理和命运,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甚至连人物的潜意识和梦境都可以叙述。
金庸的大部分作品就是以这种视角来构筑全篇。
以《书剑恩仇录》为例,作者或者说是虚构文本的叙述者在这部小说中,始终以全能的上帝般的眼光来注视文本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虽然小说的主人公是红花会大当家陈家洛,但是叙述者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他一人身上,而是每写到一个人物,视角焦点就在这个人物身上,如在第一回“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视角的转换极为频繁,一会儿从李沅芷的视角看问题,一会儿是从陆菲青的角度叙述他的活动甚至是探究人物的心理,在城西决斗时,甚至深入到焦文期、罗信、贝人龙的内心,这种叙述视角可以说让读者对人物的所作所为甚至是所想都可以了如指掌。
中国文学的叙事艺术与形式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中国文学的叙事艺术与形式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艺术和独特的形式吸引了全球读者。
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广大读者所青睐,其作品集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叙事艺术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与形式,并解读其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金庸的武侠世界——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虚实交错金庸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独特绚丽的武侠世界。
他的叙事结构常常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主线故事为基础,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众多的支线故事来丰富情节。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体验故事。
同时,金庸巧妙地利用了虚实交错的叙事手法,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都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
二、人物刻画——传奇英雄与现实人物的结合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人物刻画是其独特魅力的核心之一。
他创造了一系列充满个性与魅力的英雄人物,如郭靖、杨过、黄药师等,这些人物成为了读者心中的传奇英雄。
同时,金庸也不忘描绘现实中的人性和矛盾,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阴险狡诈的人。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和情感揭示,金庸的作品展现了多元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三、反叛与正义——武侠世界的价值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探讨反叛与正义的议题。
他通过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反叛者,他们与权贵势力对抗,追求自由和公平。
金庸的作品强调个体的力量和反抗的精神,它们极具启示意义,对社会正义与自由的讨论具有重要价值。
四、古今相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金庸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
他以明清时期为背景,将历史人物、事件融入到小说中,使武侠世界更加贴近现实。
与此同时,金庸的作品也不乏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金庸的武侠小说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批判精神。
五、精巧的语言和叙述技巧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精巧的语言和叙述技巧闻名。
他独特的文风简练明快,字字珠玑。
他运用典故、俚语、歇后语等丰富的语言形式,使得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魅力。
文学作品《鹿鼎记》的评论

文学作品《鹿鼎记》的评论
《鹿鼎记》是中国作家金庸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明朝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庶子出身的少年逆境成长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虚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探讨了权力、义理和爱情等主题。
该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该小说的情节非常精彩。
金庸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荒诞的情节设计,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表现得非常生动和有趣。
小说中的各个情节和人物形象也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和人物群像。
同时,小说中的武打场面也非常精彩,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性。
其次,该小说的思想深刻。
金庸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探讨了权力、义理和爱情等主题。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命观,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金庸的思想也体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中,例如九龙真经的作者陈近南,就代表了金庸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
最后,该小说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
金庸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和立体。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每个角色的故事也都是非常感人和有启示性的。
小说中的主角韦
小宝更是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他的搞笑和机智也让读者深深地喜欢上了他。
总之,《鹿鼎记》是一部充满情节精彩、思想深刻和人物形象生动的经典小说。
该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虚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探讨了权力、义理和爱情等主题。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金庸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将从叙事风格、人物性格塑造、主题思想以及情节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金庸的叙事风格独特而生动。
他善于运用夸张、精确的描述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武侠世界的气氛和场景。
在他的描写中,赋予了武功高强的人物以神奇的能力,展现了武侠世界中的英雄壮举。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斗争,突出主题。
金庸的叙事风格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感,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剧烈的打斗场面和人物之间的紧张对抗。
其次,金庸的作品以人物性格塑造为重点。
他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各具特点的武侠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善良、正直、义薄云天的正派人物,也有奸狡、心机深沉的反派人物,他们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金庸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既有英勇善战、英雄救美的男主角,也有聪明机智、智勇双全的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在情感世界、智力水平、行动能力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金庸的作品涉及的主题思想非常丰富。
他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道德与正义、仁爱与背叛、忠诚与利益等一系列现实和哲学问题。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正派人物还是反派人物,都有各自的追求和价值观,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选择给了读者深思。
金庸的作品中,还贯穿着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溯和反思,他不仅注重武侠故事的传承和发展,还在作品中通过对于历史、文化、民俗等的描写来展示民族自尊、民族精神等价值。
最后,金庸的情节结构紧凑有力。
他充分利用了武侠小说的特点,将故事情节紧凑地安排在一个个环环相扣、令人回味无穷的情节结构中。
他在小说中布置了众多的谜团和反转,通过前后呼应,情节交错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一次次意想不到的故事发展中。
他的小说既有跌宕起伏、激烈紧张的斗争场面,也有悲欢离合、亲情爱恨的情感描写,使得读者的情绪始终保持在高度紧张和兴奋的状态。
“射雕三部曲”的空间叙事研究

“射雕三部曲”的空间叙事研究射雕三部曲的空间叙事研究《射雕三部曲》是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合集,由《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三部组成。
这三部作品不仅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入描绘的人物形象闻名,还在其叙事结构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元素,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对《射雕三部曲》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叙事中空间的运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物行走的空间来观察《射雕三部曲》的叙事方式。
在小说中,金庸巧妙地安排了许多人物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的情节,通过描述他们的道路、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势力的碰撞和交织。
比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从南方逃亡到北方,并与蒙古和汉人的势力展开激烈的角逐;而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故事发生在神雕山、白马坡、襄阳等地,他们的行走轨迹恰好揭示了南北文化差异和他们之间的纠结与追寻。
通过人物行走的空间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纷争和纠缠,同时也能体验到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丰富多样。
其次,小说中的场景转换也为叙事增添了更多的张力和想象力。
金庸善于将不同地域、不同场景的描述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空间布局更加独特。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江南和西域就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场景,前者以烟雨蒙蒙、水乡风情为特色,后者则以沙漠辽阔和异域风情为景观。
两个场景的转换使得故事的跨度更大,也为人物之间的交往、变故和决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冲突点。
通过场景转换的方式,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小说中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除了人物行走和场景转换,小说中还通过具体地点的描写来营造空间叙事的魅力。
金庸的描写常常集中在一些重要地点,这些地点既有自然景观的美丽,也有历史文化的底蕴。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黄土高坡、鸡鸣山等,以及《神雕侠侣》中的绝情谷、梁山泊等。
这些地点作为故事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丰富的描写和背后的故事,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独特且有血有肉的场景,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论金庸小说全知视角的叙事艺术

On Jin Yong's Novels Omniscient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Art
作者: 刘志向
作者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1-7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金庸 小说 全知视角 叙事
摘要:金庸小说大部分采用全知视角来叙事。
通过全知视角作者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瑰丽无比的武侠世界。
利用全知视角的叙事特点,作者全面掌控故事,或向读者做出详尽的解释和评价,或留有伏笔做铺垫,予取予夺,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这种叙事策略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上取得了非凡的效果。
浑人的价值--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名作欣赏/通俗小说研究>浑人的价值——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张孟洋[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摘 要:金庸小说中的浑人在叙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以叙事学为指导,从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的呈现方式、人物在叙事中承担的功能三个方面,对金庸小说中的浑人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浑人在性格上以愚为主,同时具有诸多矛盾的性格要素,在呈现方式上主要是对话和叙述者评论,在叙述功能上担任不稳定的行动元。
对浑人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挖掘浑人的叙事价值,帮助我们欣赏金庸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金庸小说 浑人 叙事在金庸小说中,“浑人”一词最初出现于《射雕英雄传》中,用来描述侯通海,他头脑简单,不守规则,其逻辑常常脱离常规,自相矛盾,我们可以把类似于侯通海的这类人定义为“浑人”。
中外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人物,如莎翁戏剧中的小丑,京剧、元杂剧中的丑角,他们担任着插科打诨的角色,在引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以嘲讽的方式对主要角色的行为做出批判。
然而这些人物都性格单一,在叙事中的功能十分有限,金庸小说中的浑人则不然,他们性格多种多样,在叙事中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表现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研究金庸小说中的浑人形象,既有助于帮助我们欣赏金庸小说的叙事技巧,亦有助于我们挖掘“浑人”这一人物类型的叙事潜力。
一、愚者非愚——滑稽者的性格塑造愚是指缺乏常识、思维迟钝。
愚是浑人最明显的特征,因为缺乏常识,他们对行为的结果和评价缺乏预见性,常常遭遇不幸而无可奈何,因为思维迟钝,他们不辨真假不知轻重缓急,常常被人嘲笑而不自知。
侯通海在牛家村客栈一本正经地向“恶鬼”挑衅,却不思考“恶鬼”的真假,耿天霸骂丁典“虎落平阳被犬欺”,话已说出才知这是自骂为犬。
侯通海在此表现出的是缺乏常识,耿天霸表现出的是思维迟钝。
愚的这两个特征在于浑人们身上根据场合交替出现,使得浑人看起来浑不解事。
因此,浑人所参与的叙事常常充满意料之外的变数,有一种滑稽效果。
论金庸小说中口头文学的叙事功能

名作欣赏/通俗小说研究>论金庸小说中口头文学的叙事功能⊙余冰清 [安徽大学文学院, 合肥 230039]摘 要:在金庸所著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民间传说、故事以及曲词这几种类型的口头文学出现较多,其主要具有的叙事功能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作者出于故事动机的嵌入,二是出于审美动机的插入。
故事动机要求在作品中描写的事件,必须在故事的逻辑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具有功能性。
金庸小说中,一些人物行动的逻辑起点,与口头文学有着颇为紧密的关系。
与故事动机相对的审美动机,在故事的逻辑发展中不占有功能性的地位,但具有审美价值。
出于审美动机写作的情节或是人物,如同歌唱表演中配合主唱的副唱部分,不在故事的“主旋律”之中,而具有修饰、烘托作用。
关键词:金庸小说 口头文学 叙事功能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金庸小说,从俗文学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为自身增添了古典的韵味和大众化、生活化的气息。
口头文学往往与俗文学、民间文学或民间口头文学指向同一个文学概念,《民间文学词典》中,对口头文学下了这样的定义:“口头文学是民间文学的别称,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手段流布的文学作品。
它常常作为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的对应语存在。
”a从中我们可看出关于口头文学的创作主体是“人民群众”,传播媒介是“口耳相传”,目前已有的关于金庸武侠小说与民间口头文学的关系之论述,主要的观点是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一种生动的“小百科全书”b,令读者从中初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化等。
或是对于单一文本的研究,如针对《射雕英雄传》的叙事,探讨民间故事模式、民间文学审美特征、民间价值观念在其中的渗透c,以及分析多种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在《射雕英雄传》中的展现的论文。
d本文则主要针对口头文学在金庸小说的叙事中起到的作用,探究口头文学对于小说叙事的推动、审美性的提升。
文中所论及的金庸小说中出现的口头文学,不局限于“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天龙八部》中阿碧所唱的《采莲子》《踏莎行》与《神雕侠侣》中采莲女所唱的《蝶恋花》、李莫愁所唱《迈陂塘·雁丘词》等,尽管出自文人之手,但在书中是经人物之口歌唱出的,因此也纳入讨论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
前言
近几年来兴起的“金庸热”推动了对金庸作品的影视拍摄,加之各种网络、新闻、报业连篇累牍的报道及诸如陈墨等大家的评论使金庸小说的文学影响与日俱增。
目前传统的对金庸小说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其情节艺术、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的阐释,即使对于叙事模式的说明也是过于单一。
此次论文立足于前人对金庸小说诠释的基础之上,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时间等要素全面系统的探究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
金庸十四部经典武侠作品洋洋洒洒,数百万言,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要想错综繁冗的故事情节之中提炼出最具典型的叙事技法是一项艰巨浩繁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地理历史学、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这需要在翻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博采众长,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说,难度系数较高。
论文着重从金庸的十四部经典小说出发,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分析法力求抽象出其典型的代表性的叙事模式。
从根本上说,小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因此,最能显示其文体风格的便是叙事模式。
现代小说越来越追求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有的论者把这种叙述的转变视为传统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这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自然不无道理,因为它确实弥补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过于单一的缺憾。
但是,许多时候一个作品的价值高低并不是取决于叙事模式的新鲜或陈旧,而在于作者如何使用它。
一种新鲜的叙事模式固然可以令读者耳目一新,但同样也会使其中的一些人“望而却步”;相反的,一种看似陈旧的叙事模式,也会由于作家的灵活运用而变得生机盎然。
金庸小说继承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同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使程式化的叙事模式表现出新的内涵。
研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必须努力找到其隐藏在纷纭复杂的故事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语法,并描述其发展趋势。
金庸有意识地汲取西方现代小说的某些技法,创造出“俗极而雅”的小说世界,下面就金庸小说的叙事方式分四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整体与细节
金庸小说叙事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其注重整体的结构安排,而且表现在其细节的丰富。
细节的描写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充实作品的形式,而且还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与生动性。
金庸却不一样。
在金庸小说的叙事过程中,对细节的描写十分注重,细节的安排十分巧妙得当,而细节描写本身则十分精彩生动。
这使金庸的小说比起一般的武侠传奇小说故事简直不可同日语。
它不仅超越了故事层面而成为真正的小说,而且超越了一般小说的水准,而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金庸小说叙事的细节描写,有如下的功能及其特点。
1、丰富性
金庸小说的细节之丰富这是有目共睹的。
看其他作家作品可以看头知尾,而且只能沿着一条故事情节的通道往前走。
而看金庸的小说则不同,几乎每个章节,甚至每个片段中都含有丰富的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像是金庸小说“风景线”中的花、楼、亭、石、松、泉、雾,虽不是故事情节的主干,但有它与无它,情形不大相同。
金庸小说的丰富细节,不仅使它具有故事性,而且还有文学性、艺术性,进而还使之具有一种文化性。
2、真实性
金庸小说的细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及其文化趣味,同时还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武侠小说本是些传奇故事,金庸的作品自然也不例外。
但金庸小说常常又使人觉得真实可信,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细节。
小说的情节是传奇的,而小说的许多细节则是真实可信的,这造成了金庸小说的传奇而又不失其真实的特殊风貌。
3、生动性
金庸小说叙事中的一些细节的运用,使人物、情节以及整部作品都显得更加充实而又生动。
在丰富性和真实性的举例之中,我们其实已经同时看到了生动性的一面。
合适的细节的选用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小说的叙事,也不只是小说的传奇故事具有真实性的功能,而且同时使作品变得生动、充满艺术趣味。
二、叙事时间变化多样
“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凡是我所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的。
” 金庸善于用自己的感觉方式来自由切割、变换小说中的时间,使小说获得形式上特殊的美学效果。
小说的叙事时间大致采用两种方式。
其一是传统中国小说连贯叙述方法,讲究布局,讲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手叙来,但都没有打乱故事的自然时序。
主要故事可能由于次要故事的插入而中断,可插入一旦结束,故事又接着讲。
《鹿鼎记》就是这样,小说从韦小宝十二三岁跟茅十八进京城,到二十出头从法场上救下茅十八,由此告老还乡,回到扬州,其间韦小宝凭着在妓院学来的本事,在宫中竟如鱼得水,飞黄腾达,从小太监荣封忠勇伯、鹿鼎公,他炮轰神龙岛,大闹罗刹国,屡建奇功,在众美女间左右逢源,在清廷与天地会之间里外为难,所有这一切都按照自然时序依次叙写,其中插入天地会反清故事,顺治皇帝的故事,都没有打乱小说叙事时间。
小说从扬州出发,又回到扬州,完整统一,富于艺术的韵律。
其二交错叙述,同一情节的叙述,一会儿现在,一会儿过去,作者把同一情节线切断,提前挪后,重新剪辑组合,具有侦探小说的叙事时间特征。
如《雪山飞狐》就有两个叙事时间,一是现在,指的是小说中所写的清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日这一天。
一是过去,过去有两个时间,一百多年前和二十七年前。
过去的故事借小说中人物的叙述插进现在的时间进程,有的说“百年往事”,有的说“二十七年前的沧洲比武”,有的说“前因”,有的说“后果”,故事不曾遵循自然时序依次出现,二十七年前的沧洲比武,小说用第四章、第五章和第七章,逐渐补充叙述完整,其中夹着第六章写“现在”飞狐上山。
现在的故事和过去的故事纠合在一起,“一日”之事和“百年”之因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绵长的故事。
如果按照正常的叙事,则由百年之前说起,然后说二十七年前,再说现在。
运用交错叙述来处理叙事时间,不仅让读者看得轻松、明了,而且故事也不失完整动人。
作者自觉变换小说时间,可以使故事更复杂更曲折更吸引人,便于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变化无常的情绪,突出作品的整体氛围。
《笑傲江湖》第一回《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