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朗读指导
《七律 长征》一文的朗读指导
《七律长征》一文的朗读指导
《七律长征》一文的朗读指导《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本文虽然是短短的一首诗,但含义深刻,全诗的意思较难理解,我今天的交流的不是如何理解这首诗,而是在学生理解诗的基础上作朗读指导,读出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应该把长征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表现出来,孩子们也是这么做的。
在理解诵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出示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抓住“逶迤”和“磅礴”两词,以便更好的对句子有形象的理解,在读中感悟。
我想,那豪迈、雄壮的读书声一定会让人感慨万千。
在指导“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怎么读出这“暖”与“寒”呢?我先让学生自悟自读,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诵读。
读出“暖”、“寒”这两份不同的心情!但都需表现出我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在指导朗读最后两句时,尤其是“三军过后尽开颜”,充分表现出红军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我尽可能的让学生结合全文体会情感,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感情。
是呀!歌者会用歌声表达他的情感,我们的学生也许用朗读来表达情感是最好的方式。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山(mín)律lǜ:七律、规律、韵律、律师崖yá:云崖、悬崖、石崖、崖谷渡dù:大渡桥、渡轮、轮渡、过渡索suǒ:铁索、索取、索要、线索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书法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
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
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2.制作视频课件:视频《长征》歌曲,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地图图片。
学生准备:1.自读《长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1.播放《长征》歌曲。
教师激情解说同时屏显: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
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题。
学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
每次读前教师引读:这是地球的红飘带。
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3.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泽东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一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入语,加上层层深入的朗诵,不仅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而且将学生迅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文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因此会产生了解长征、阅读诗歌的欲望。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并简要介绍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2.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长征的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七律·长征》,介绍作者毛泽东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活动:1.回忆并分享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2.聆听教师的介绍,对《七律·长征》产生好奇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巧妙地通过长征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回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七律·长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过程(1.2)1. 朗读与感知教师行为:•示范朗读《七律·长征》,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意境。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进行朗读练习,尝试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
•思考并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色彩和意境的感知。
2. 诗歌解析教师行为:•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讲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解析,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和语言。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3. 拓展与讨论教师行为:•引导学生结合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长征历史背景,思考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与他人交流思想。
提纲式板书设计《七律·长征》1.诗歌背景•作者:毛泽东•创作背景:长征途中2.诗歌内容•逐句解析•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3.主题思想•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作业布置1.背诵《七律·长征》全诗。
六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牢记红色精神——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主题的开篇,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作为诗人,毛泽东在诗词方面的深厚造诣自不必多言,单从诗词传递的诗人情感和其它精神层面的内涵,就特别值得我们当下小学生去品悟,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七律的体裁特点和诗词的含义,更主要的是借助品悟诗词,去了解背后的那段历史,并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心灵上的洗礼。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从知识积淀,到理解和表达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对于红色故事虽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长征这段历史和长征精神的了解并不深。
再者,孩子们对七律的体裁特点也是一知半解。
另外,对毛泽东的诗词孩子们也许有吟诵过,但是并不曾深入去赏析品悟,因此本课的学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积淀和既定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以实现学有所长。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2.借助注释、资料等,理解本首诗词的含义;3.在品悟诗词含义的基础上,了解创作背景,感受诗人对红军不怕困难、乐观主义品质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重点借助注释、资料等,理解诗词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在品悟诗词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习红军的不怕困难、英勇无畏、乐观主义的品质。
六、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曲《十送红军》片段,组织学生自由发言:你从歌曲中听出了什么?(自由发言,预设:送别红军,军民情深......)2.教师小结并过渡:这首《十送红军》唱出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和老百姓互帮互助的画面,唱出了军民一家亲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毛主席写的诗词,看看这里面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揭题,板书:5.七律·长征)设计意图:用红色经典歌曲《十送红军》导入,不仅仅是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情境,更是为了解本课学习的古诗《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提示,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名师经典教学资料】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读懂诗意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这首诗。
5、初步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3、背诵课文,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1、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课前准备:1、五图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巧渡金沙江资料飞夺泸定桥视频朗读声音文件歌曲声音文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了解长征:1、谈话导入71年前,有一个词开始在华夏5千年的历史中绽放璀璨的光芒;71年前,有一个词,它记录了我们无数革命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71年前,这个词成就了一代伟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它就是----齐读《长征》2、交流材料,了解长征1)、结合课前阅读的资料,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2)、出示长征地图及背景资料,老师简介。
3、情感铺设,读好课题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
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
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带着感受读课题。
4、简介毛泽东,了解七律知识。
(屏幕出示,指名学生读)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首先我们认识诗里面的几个生词。
出示卡片逐一朗读。
逶迤磅礴岷山等闲等。
2、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
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然后停下来。
(出示朗读要求)3、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朗读。
4、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
《七律长征》的朗读节奏划分
《七律长征》的朗读节奏划分
《七律长征》的朗读节奏划分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赞扬了红军长征时的英勇无畏,表达出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信念。
朗读时,语调相对高昂、欢快、流畅,速度明显加快,要注意平仄声调的变化运用。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七律·长征》诗歌朗读技巧
《七律·长征》诗歌朗读技巧作者:邹同辉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基于课文《七律·长征》的教学,论述了诗歌朗读时要注意把握音节、理解词语、体会情感。
【关键词】《七律·长征》朗读技巧【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2-01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深刻、全面、生动地再现红军战士历经艰难险阻,为了人类革命事业奋勇前进的英雄壮举,赞美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藐视困难、积极乐观的气概,也令人领略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以及对胜利充满坚定信念的精神。
全诗气势豪迈、激越高昂、催人奋进,成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
诗歌贵在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及音节等方面的朗读技巧,全面掌握全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特有情感,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领悟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
一、朗读要把握节奏学习诗歌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于体会课文朗读的语感方面、思想感情以及词语的运用规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掌握了诗歌节奏规律,将使诗歌朗读富有韵律、流畅、自然,更加朗朗上口,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抒发。
以下是某位教师指导学生划节奏朗读诗歌的教学片段。
师:在诗歌朗读中,要注意节奏划分,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吗?(生列举诗歌朗读节奏,师及时补充)师:古诗朗读节奏主要有“二二三、二三”的形式,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生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师:《七律·长征》在朗读也可以根据“二二三”节奏划分,同学们可以自主试着划节奏朗读。
(生读,师指导)教师从同学们熟悉的古代诗词朗诵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切入本文的朗读节奏学习,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3.老师补充资料。
(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七言律诗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两句按常规要对仗。
2.师范读课文,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整理了小学五班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理解三个新单词,能写出三个新单词。
能正确读写《长征》等单词;(2)动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读懂诗歌,感受毛泽东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
2. 课文讲解: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二万五千英里长征的艰辛历程,赞扬了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韵诗。
这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幕一个句子和四句,由头对、颏对、颈对和尾对组成。
第一联以总指挥的豪爽话语、豪言壮语、高楼大厦、诗词,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不畏艰险的英雄精神。
下巴关节承接"千山'。
首先用"战栗'和"壮阔'的夸张手法来表达山的危险,然后用"小浪'和"泥丸'的比方来描述山的渺小,用"克制'的手法来表现红军的伟大。
它的颈部连接着一万个水。
"暖'和"冷'不仅可以描述天气状况,还可以写出心理感受。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一程。
"千万里雪'翻越岷山,其实比"千姿百态'的武陵山、乌蒙山更难。
但此时,胜利在望,心情愉悦,"喜悦'发自内心,暴风雪过境的眼神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以《开放的面孔》作为结语,写出了红军翻越雪山后的欢乐状态,同时也预示着长征的圆满胜利。
整首诗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格调高雅、笔法雄浑。
它不仅总体上雄浑有力,节奏强劲,而且在小调、抑扬顿挫上细腻细腻。
这首诗的对仗很工整,词也很准确。
《七律 长征》(解海云)教学案例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以及语文实践水平。
二、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朗读诗歌,渐入诗境1、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走过的漫漫征途:腾越巍峨的山岭、渡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险象环生的草地,喜踏白雪皑皑的岷山……诗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地写道----(此时,老师在悲壮而又激荡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重走长征路(板书:追忆),感受诗人的复杂心情(板书:抒怀)。
(1)、生自由读诗,读出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和感悟。
(2)、指名读。
(教学意图:虽然在第一课时已经指导过朗读,但是,此时的音乐、背景、范读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长征时的种种画面,让他们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此时再让他们读课文,就会有更深的感情体现在朗读中。
)(二)、再读诗歌,知晓“长征难”1、长征途中,红军翻过一座座的高山,又淌过一条条的大河,表示山水很多,作者用什么词?(万水千山)2、红军面对的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有敌人的疯狂追击,每天天上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面对这样的恶境,作者用哪个字概括?(难)3、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用原诗回答:不怕!)4、诗中毛主席用哪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只等闲)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教学意图:要让学生能全面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就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从整体的情感上来把握本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科版四年级上)朗读指导
《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
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险、壮观的场面,抒发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应是昂扬、激越、奔放的。
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等闲”略微舒缓。
颔联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
颈联中的“云崖暖”“铁锁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
“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
尾联展现出了美好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此外,由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时要将每个音节读得清晰、略长,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时讲究押韵、平仄和对仗。
这首诗每句都可划分为四个“音步”,第一、三、四联可按二、二、二、一的节拍处理,第二联可按二、二、一、二的节拍处理。
朗读时,要注意平仄声调的相互映衬调节和节奏的均匀多变,以突出律诗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造型整饬的复迭美。
同时,朗读律诗又要避免因固守节奏、韵律的规则而影响表情达意,即朗读时可根据内容、感情的需要灵活处理节奏、韵律。
参考文献:
王明东: 《谈〈长征〉的朗读》(《语言文字报》2000年7月2日第820号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