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掮住了黑暗的闸门_鲁迅的教育思想
高中语文 13.灯下漫笔(节选)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疱丁巧解牛文题解读本文是一篇随笔。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作者笔触所及,涉及中国几千年历史,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的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作者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的影响最广。
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上是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多为短篇,这些作品往往通过人物、事件的精彩描写,再现中国现代社会,表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
鲁迅的杂文深刻、丰富、灵活,成为一种对敌对恶作战的锐器。
背景纵览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掮起明天的闸门

掮起明天的闸门——谈《儿童文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内容摘要]《儿童文学》作为关系到两代学生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其价值与作用亦愈趋明显。
尤其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儿童文学》应该比其它学科做得更好。
本文着重从教材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教学中对人文素质的挖掘,学生文化素质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人文精神与教师涵养的关系等几方面作了浅要的探讨。
不当之处望多加指正。
[正文]看到儿童和人文素质这些字眼,我想到鲁迅的一句话话:“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这句话现在说来似乎太过沉重,但作为《儿童文学》的教育者,我们却不能没有鲁迅这种深邃的眼光与深广的人文情怀。
何况今天与将来的孩子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和关怀,我认为《儿童文学》在这方面应该比其它学科做得更好。
对在校学生《儿童文学》是研究教学对象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校学生都是将来的教师,他们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一代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与接受,影响到未来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世界现代文化都把一个国家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建设及其教学研究视为这个国家国力强弱、现代化进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到:“看一个国家儿童读物的出版状况,就可看出这个国家的未来。
”21世纪将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在素质教育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社会工程中,《儿童文学》课程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担当起塑造民族未来性格的重任。
(一)儿童文学是“真、善、美”的启蒙,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
他以爱的传播滋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他以对真善美的颂扬担负起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重任。
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真的文学,美的文学,快乐的文学。
我们哪一个人没有受到儿童文学的熏染,哪一个人不是在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爷爷奶奶那动人的传说中学着做事、做人,观察周围的环境与社会,学会了初涉人生的第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1)《狗·猫·鼠》一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中列举猫的罪行,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这些罪行主要是:一,________;二,________;三,________。
虽然后来知晓隐鼠并不是猫所害、但鲁迅先生还是没对小猫产生好感。
文章讽刺和嘲讽生活中与猫同一类型的人。
(2)《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
遇到山中妖精,山中妖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于是一变①________,二变②________,三变③________,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唐僧大怒,逐走悟空。
(3)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像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④道“我姓孙。
”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
”④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⑤。
”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
你这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⑥,好么?”⑤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⑥。
上面文段中横线处是同一人物形象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称呼。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出与原文内容相符的称号。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几次?________2.名著阅读(1)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B.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C.《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D.《朝花夕拾》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不多,最突出的是长妈妈,刻画了一个文化水平低但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的进化观

安徽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Anhui U niv ersity ( Philosophy and Sciences)
M arch 2004 Vol. 28 N o. 2
论鲁迅的进化观
王永茂
( 徐州师范大学 敬文图书馆 , 江苏 徐州 摘 221116) 要 : 鲁迅在扬弃严 复进化论的基础上 , 通过 自己的价 值实践 、 价值 矛盾 、 价值选 择并
进化论不仅与鲁迅的人性观密切相关 , 与鲁迅的道德伦理思想也密不可分。马克思主 义认为, 道德是社会意识范畴内的一个子概念 , 而人性则是产生道德的第二土壤, 离开人性 的道德 , 则是无 德 之 道 。鲁迅正是从这一层次上立论的。 人性日益进化, 兽性日益减 缩, 从而致人性于全的。[ 6] ( P128) 人, 天赋之善, 是对人性的维护, 即对道德规范的服从 , 从而 成为鲁迅的价值原点。兽性之恶则是对人性本真的破坏, 是对人性的扭曲蹂躏与践踏。 而鲁迅的道德伦理思想, 就是不断的用以人性的自由为总体特色的人道思想抵制反击 以私欲中心为逻辑原点的兽道思想。 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 , 来自生物界的现象 : 一、 要保存这生命, 二、 要延续这生命, 三、 要 发展这生命。( 第三步就是进化 ) 这就是 爱己 的道德原则, 由此出发, 他说: 无论何国何 人, 大都承 认 %爱 己& 是 一件 应当的 事。这 便 是保 存生 命的 要义 , 也 就 是继 续生 命的 根 基。[ 4] ( P1) 这也就是鲁迅由此引发出反对 灭人欲 、 节烈、 坚壁清野主义的原因。他曾说, 要风化好 , 是在解放人性 , 普及教育, 尤其是性教育, 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这可谓治 化之本。理想的生活既有物欲、 性 , 也许有精神生活的需求。 倘是不安物质之生活 , 则必有 形上之需求。[ 6] ( P106) 所以鲁迅在其早年写的∀科学史教篇# 中才提出 致人性于全, 不使之 偏倚 。人道主义的人性理想更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说, 由于人性 恶 喋血 , 恶杀人, 不忍别离, 安于劳作 , 所以健康的人性观应该是 相爱相助 , 平等自由 。 人 是天生平等的, 自由 的, 社会 国家, 又非 单是男子 造成。所 以只好相 信真理 , 说是一 律平 等。[ 7] 在鲁迅的作品中 , 也渗透这种思想。如在∀狂人日记# 中鲁迅就对封建社会兽道的吃 人的道德规则, 把人不当作人的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入猛烈的鞭挞。 对于 执进化留良之言, 攻小弱以逞欲 的帝国主义分子, 鲁迅则斥为 兽性爱国之士 , 对 两半 社会 !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鲁迅批为 二样文明的时代 ! ! ! 暂时做稳了 奴隶的时代与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这都表现了鲁迅深切关注人性进化现状的焦虑意识 与急切心理。 如果说平等自由是鲁迅的人性进化的基本道德原则 , 那么相爱互助应当是最高原则。 中国的社会, 虽说%道德好& , 实际上太缺乏相爱互助的心思。这也就说明鲁迅强调相爱的 重要性。没有相爱作为前提, 便没有真诚的相助。有了的就是 挂了旗子的相助 , 那只不过 是出于私心的工具利用论 , 或者是享受威福子女的放债行为。 真正的平等自由互爱互助原则 , 使鲁迅经过现实生活的种种体验与反思, 得出如下的结 论, 他在∀忽然想到( 五至六) # 中说 : 我们日下的当务之急, 是: 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 , 三要发 展, 对于阻碍这前途者, 无论是故是今, 是人是鬼 , 是∀ 三坟#∀五典# , 百宋千元 , 天球河图, 金 人玉佛 , 祖传丸散, 秘制膏丹, 全部踏倒他。 不但如此, 鲁迅还崇尚本真的人性, 他曾说 : 世 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 , 就先该敢说 , 敢笑 , 敢哭, 敢怒, 敢骂 , 敢打 , 在这可诅咒的地 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另一道德原则, 是从发展生命的人性出发 , 鲁迅提出 以幼者为本位 反对以长者本位的 132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r——论鲁迅的侠义人生及其意义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r——论鲁迅的侠义人生及其意义
陈夫龙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鲁迅创作深受侠文化影响,他以笔为剑,正视被压迫民族屈辱压抑的奴隶地位和悲剧现实,将个性解放意识和民族国家独立意志紧密结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
自由,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铸就了他独立不羁、顽强坚韧、挺拔傲岸的精神界斗士的形象.鲁迅创作中灌注着同情弱小、不畏强权、大胆叛逆、勇于反抗、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和勇于自我牺牲等侠文化精神的质素,
这使他的创作闪耀着侠文化的光辉.
【总页数】5页(P147-151)
【作者】陈夫龙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肩负黑暗的闸门放人到光明之处:谈鲁迅的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及其超越 [J], 王兵
2.肩住黑暗的闸门——浅析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黑夜意识 [J], 明飞龙;晁辉
3.鲁迅的黑暗与博尔赫斯的黑暗 [J], 蒋蓝
4.“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试析“博识”对鲁迅创作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影响 [J],
荣挺进
5.立在时代潮头的现代“匪徒”——论郭沫若的侠义人生及其意义 [J], 陈夫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当年怎样做父亲

鲁迅当年怎样做父亲作者:杨早来源:《青年与社会》2016年第17期“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世间有些人,在还没有做父亲之前,就敢于对“怎样做父亲”发言。
比如鲁迅。
1919年10月,鲁迅写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这一年,鲁迅38岁,但是还没有做父亲。
他的儿子要十年后,方会在上海出生。
我手里的这套《鲁迅全集》是家父购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收在第一卷的《坟》里。
这套书陪着父亲,从读研究生到教书廿五载到退休,相信这篇文章已是读得烂熟入味。
父亲一直很佩服鲁迅“怎样做父亲”的观念。
来看父亲在哪些地方,划了代表重点的波浪线:“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独有对于孩子,却威严十足。
”“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
”“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
”鲁迅这篇文章,代表了五四诸贤的观点:爱护儿童,尊重儿童的特殊性,保护他们不受自然与社会的伤害。
这里面有些话当然是不易的真理,比如父母于子女,“愿他生存”,“愿他比自己更好”。
我们自己在电梯里碰到陌生人,除非对方是老外,不然一般都是眼光看着脚尖,或掏出化妆镜或手机,总之很尴尬地盼着赶紧到站走散。
但如果其中一人携了孩子,似乎自然就会教他/她打招呼,喊叔叔喊阿姨,旁人也就配合地逗一逗孩子。
说明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态度更友善,什么样的相处更和谐,只是自己做不到,却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有意思的是,五四诸贤发起新文化运动时,大都还没有子女。
他们主张“儿童的发现”,主要来自西方传来的现代教育观念,自觉真理在手,虽无实践经验,说话的时候也能斩钉截铁,第一第二第三。
也是在1919年,胡适长子胡祖望出生,胡适写了一首《我的儿子》,里面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掮住黑暗的闸门_创伤体验与鲁迅的自我救赎

掮住黑暗的闸门:创伤体验与鲁迅的自我救赎□ 贾振勇一、 “为自己”与“为别人”如果从1903年《斯巴达之魂》发表算起,鲁迅作品来到世间已经一个多世纪;如果从1913年恽铁樵评点《怀旧》算起,鲁迅研究的历史也行将百年。
如果说“光焰万丈长”的李、杜已经化作历史的回响,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则依然闪烁着“精神界战士”的光芒。
鲁迅的影响自然不必多言,鲁迅研究当然也问题多多。
我要说的问题是:鲁迅研究尚未“充分历史化”。
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依然处于迈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不仅是因为鲁迅言说的诸般命题依然具有现实针对性,当然也不仅是因为鲁迅已然构成了我们社会的一个精神传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式的研究依然显得浮光掠影,人们对于鲁迅的解读与理解往往各取所需,人们把鲁迅化作自我资源和支撑的动力远远超过尊重鲁迅本人,鲁迅身上“神”的色彩依然远远大于“人”的色彩。
指出鲁迅研究尚未“充分历史化”,当然不是评说鲁迅研究的孰是孰非,而是探讨鲁迅研究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本文所说尚未“充分历史化”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鲁迅研究中的“六经注我”倾向。
也就是说很多学者的研究,是在有意无意地把鲁迅当作叩开自我心灵、阐释人生、分析历史和批判社会等等鲁迅身外之物、身外之事的敲门砖,而很少把注意力集中到鲁迅所作所为、鲁迅思想和精神对于鲁迅本人的价值和意义。
毫无疑问,一切留名青史的历史人物都面临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拿来主义”筛选法则。
然而历史不但是当代人的历史,还是后来人的历史。
正如我们穿越历史的漫漫尘埃,不再以李白杜甫们的苦恼烦闷为块垒,而往往只为他们那些千古传颂的名句而感动,当后来人不再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更不为我们鲁迅研究中的思想症结、精神纠葛所困扰的时候,那时的鲁迅会是一个什么形象?会发挥怎样的价值与作用?那时有了充分的历史距离和充分的审美距离,中国文学史中的鲁迅及作品该如何定位、该如何述说?鲁迅精神和思想成为当代人的心灵支点,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也是鲁迅的魅力所在。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鲁迅的文章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鲁迅的文章高中语文鲁迅的文章有《祝福》、《拿来主义》、《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矗立在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
“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改革开放以来,总计有50多篇鲁迅作品曾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这些进入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就是撒播鲁迅精神的种子”,对于一代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高中,除了选入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数量显著增加,思辨要求明显增强。
“拿来主义”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深刻的针对性,阅读《拿来主义》,学生还能学习鲁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会发现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杂文,除了须把握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体会烈士的崇高形象,还要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更要进一步追问: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触动大众的神经,激起舆论的热潮,有说鲁迅文章难懂要缩减篇幅的,有说鲁迅作品不适用于当今时代需要删减的,有为鲁迅某篇作品退出教科书而惊呼“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等等。
今天我们可以从鲁迅作品学什么?鲁迅以他的丰富矗立在20世纪文化的中心点上。
他如同我们民族的精神父亲,“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引领我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他的“那些关于启蒙的沉思,关于国故的愁思,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探究,关于己身与社会、与历史乃至人生永恒之谜的断想,都是永具诱力的”。
这就是中学生为什么要学鲁迅,读鲁迅。
托起明天的太阳_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3一、对传统教育观的颠覆与批判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在儒家文化几千年影响下已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套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文化教育体系和儿童观,所有这一切都制约着儿童教育,摧残着他们身心。
这些在鲁迅的作品中都给与了深刻的批判。
以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中均有关于儿童教育方面的论述。
儿童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
早在“五四”前期,鲁迅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二十四孝图>》的开头鲁迅写到“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出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着最恶的心,应该坠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者,妨碍白话者。
”为什么呢因为从“五四”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以来,供给孩子们的书籍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
“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碍它,要使孩子们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鲁迅说,这种人的危害,比蒸吃小孩的麻胡子还要厉害,因为麻胡子吃小孩毕竟有限,而“妨碍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的都死在他肚子里。
”鲁迅还会以他和他的小学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的要枯燥而死了,多么渴望看看那些有图画的书啊,但是,只要是略有图画的本子都要被老师呵斥,乃至于打手心。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淳朴,善良,但却愚昧,粗俗而守旧。
她可以说是鲁迅的第一任家庭教师,但她对幼年鲁迅的教育却非常陈旧,长妈妈给鲁迅买来了最为心爱的宝书———有画儿的“三哼经”,使鲁迅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然而这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劣的本子,不仅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
由此可见当时儿童读物的匮乏。
鲁迅还曾收到另一位长辈的礼物:《二十四孝图》。
他说:“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文学类文本《鲁迅的目光》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房山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鲁迅的目光一个人一生总要做很多梦,但能记得的屈指可数。
而我,竟然梦见过鲁迅先生,而且还相当真切,真切得仿佛实有其事。
那个时刻、那个空间,乃至那个遥远的自己,都因那个梦而成了心底坚不可摧的存在。
那时的我,是西北一座边陲小城的中学生,爱好文学。
每天睡前,都会读一读文学作品。
那天午饭后,我开始读鲁迅先生《野草》中的《雪》,很快就被深深地触动了。
先生作为一个生于江南的人,却在想象中将那朔方之雪真实地写出来了!就在我感慨先生能够用文字呈现遥远的真实之际,却看到了那寒风中的雪末竟然如同包藏火焰的大雾,升入太空而且旋转、闪烁。
我被震撼到无以复加!仿佛独自置身在宇宙的荒原中央,看见星云的爆炸与生成、恒星的旋转与炽烈。
在无限宏阔中,那雪,却原来是雨的精魂,是艰难而死的微小之水,是生命的基本分子构成。
我从震撼陡然进入感动。
这么短的一篇文章,读完它连十分钟都不需要,却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段上天入地的精神旅程。
可能是缘于此,我睡着之后,便梦见了先生。
我的房间很小,兼具卧室和书房的功能,先生就坐在我平时坐的椅子上。
他用和煦的目光看着我,我就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也没有动的意念,仿佛被那目光完全笼罩了。
我也盯着先生仔细看了。
他虽然瘦削,面色却是红润的;胡子经过了精心修饰,每根都似乎清晰可见,又构成了有棱有角的整体。
在这样的对视中,我们好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
等到我醒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个梦。
但难以置信的是,除了椅子上空空的没有先生之外,房间的其它景象乃至细节,跟梦中看到的完全一样,连书和笔摆放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仿佛先生真的来过,然后安静地走了。
也许,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梦;也许,这个梦一点也不神秘,完全可以进行理性分析,比如那是出自大脑的记忆。
无论如何,先生给我带来的温情变成了我真实记忆的一部分。
即便我日后不写作,没有做一个所谓的作家,这个梦依然会持久地用温情安慰着我的生命。
“掮住了黑暗的闸门”——鲁迅的教育思想

其 中很 重 要 的一个 方 面就 是 : 他 在作品 的结 尾所发 Ⅲ的一声最 为
沉痛愤 懑的呼喊——“ 救孩 子” 救
— —
范学 堂 、 中学堂等校任 教师 , 府 还
当 过 学 堂 监 督 ( 长 )后 义 在 教 校 ,
育部任部员 , 还在北 京大学 、 北京 师范大学等校兼 任过教 职。他不
以父 母与子 女 可 以是平 等 的 , 父
母应 该不罔 同报 , 以“ 全 的产 而 健 生 , 力的教 育 , 尽 完全 的解 放 ” 来 养育 子女 。I 为是 m于爱 , 大 1 长辈甚 至 可以做 f牺牲 : 自己背着 因袭 } I “ 的 重担 , 住 了黑 暗的闸 门 , 掮 放他
维普资讯
l 视点, 深 阅 Y视点 = 度 读] i
思 想 家没 有 不重 视教 育 的 。 何况 , 2 在 0世纪 初 的 中围 , 蒙 启 理想 成为思想 的主潮 , 教育 , 成为
这个 主 潮 巾最 重要 的 思 想 内 容 之
一
前》 。从表 面看 , 他谈论 的是 文艺 问题 , “ 是 天才 ” 的期待 与 培养 问 个根本问题 。 鲁迅演 讲 的主 旨是 希望 “ 天
国》见 《 , 鲁迅 全集 》 4 , 1 第 卷 第 5
页 , 民文学 出版社 1 8 年版 ) 人 91 也 正 因为是从 “ 本位 ” 幼 的观 调 的“ 师道尊严 ” 提出 师生 之问应 该 建立 “ 等 关 系” 要求 老 师对 平 ,
狂 ,在现代 中国文学 史 然是一位教育 家 ,至少是一 位关 《 人 日记》
恩 为“ , 和思想 史上 都造成 了极为深远 的 ‘ f 于“ 。冈为改 “ ” 爱 ”所 H 爱”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修改稿)自创作品2009-08-20 18:18:37 阅读18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过时论”估计是读不懂鲁迅的人,或者只想读那些无聊东西的人的想法而已,我认为连构成一种观点的资格都没有。
鲁迅深有对黑恶的疾恶,对人心的洞悉,对人世的怀疑而又存寄望的善良。
如果有人对鲁迅先生的这些都不能体会,那么任何的谈论都只笑谈而已。
深刻,冷峻的文风中包藏有无边的大爱,鲁迅先生有时对年轻人的超乎热情与玩童式的表现都说明洞悉世事的沉重而又热爱人世并非只是一种冲突的不相容,而是源有一种内在的平衡。
先生把对生的痛苦与活的惨烈的体认对象化,作为一种纯粹的现象加于研究时,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犹如狼嗥般的内心情感的撕裂。
因为先生没有那种“明镜本无台,何处染尘埃”的洒脱,所以,先生内心深处的荒原感便是这种无处着落的象征物,而并不一定是某种社会意义上的对应物。
鲁迅的确不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有些人是“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但先生对某些人的冷眼甚至匕首与投枪跟他对自身的苛刻是一致的,先生在用他的理性的尺度度量人世。
我们或许可以用检讨这种理性在当下的合法性来检测鲁迅及其作品的是否合乎时宜,只要这种时宜同时具有合法性。
因此而同样需要如同鲁迅先生一样的深刻而冷峻的理性。
就目前为止,在中国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能够超越的。
谁能够担当此重任呢?若有谁能自任,不仅是鲁迅先生的幸福,更是中华民族的幸福。
但愿真的能有此人横空出世!可以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英雄的个人主义者。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它们之间互不相关的联系正好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特征。
它们各自对待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冷眼”。
当然我们还必须找出许多另外的证据来加以证明。
但把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在生存的意义上来阅读或许比放在某种社会的意义上来阅读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鲁迅先生看到黑屋子里的人,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思考与处理这黑屋子里的人,因为没有任何办法把他们放在鲁迅先生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去考量他们。
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名著细读】《明天》:背负枷锁依然顽强面对人生

【名著细读】《明天》:背负枷锁依然顽强面对人生【作品简介】《明天》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至1922年创作的14篇短篇小说,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欲望。
小说《明天》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还具有一点儿古风的鲁镇上特定的“三个晚上两白天”这个时间段里的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一事展开全篇的事件叙述。
原文解析《明天》节选(“明天”总是意味着“希望、未来”,而本文却充满了面对死亡时的空虚绝望之感,社会的麻木也让人看不到希望。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说,“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确实不能抹杀的。
”对于《明天》,他也坦言是“不主张消极的”,逝者已矣,留下的人要继续生存。
作者以此为题,表面看是矛盾冲突的,实际上却表达了面对绝望处境仍要抗争的深刻主题。
)①“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②红鼻子老拱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
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用死劲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③“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三段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两个低俗又冷漠的男性形象,面对隔壁单四嫂的艰难境地,两人没有表现出丝毫同情,反而依旧用病态的淫秽心理开着下流的玩笑。
“小东西”是他们对小宝的称呼,充满了漠视和麻木,表现了两人高高挂起的态度。
④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绵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只有两家不睡,一家是酒楼,那里本就是日落而作,日出而息;一家是单四嫂子,并不是因为她勤劳,而是由于丈夫亡故失去经济支撑,不得不辛勤劳动,作为一个寡妇在“还有些古风”的村子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两家一热闹一凄清的对比,更显示出邻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鲁迅、朱自清怎样做父亲

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这篇后来成为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名篇。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鲁迅的设想是对的,但做起来容易走样。
鲁迅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就遇到困难。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孩子很调皮,周作人无所谓,但鲁迅却受不了。
鲁迅看不惯周作人那样纵容孩子,可是,鲁迅自己有孩子以后,他的孩子儿时也许比周作人的孩子还要调皮,鲁迅却一再纵容,以极端的方式兑现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承诺。
鲁迅写作时极不愿别人打扰,连许广平也不允许,但小海婴却可以从背后悄悄上来,用小手在笔的顶端一拍,稿纸上立刻墨黑一团。
鲁迅虽然搁笔,却并不生气:“唔!你真可恶。
”而他早已一溜烟似的逃跑了!在《鲁迅日记》中,有关抱海婴住医院,或者延医来寓为之诊视的记载,就多达300余次。
很多毛病在今天看来都是典型的“父源病”。
很多朋友看不过去,认为太过溺爱,而鲁迅却不以为然,他以《答客诮》一诗作答:“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长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为什么鲁迅会这样对待孩子呢?许广平说:“鲁迅先生活的时候,给予他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他要海婴‘敢说、敢笑、敢哭、敢打’。
”鲁迅小时候在父亲的严格监管下读书,因憎恨父亲的严格,因此他在做了父亲之后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的“顺其自然”的态度。
鲁迅49岁才有了唯一的孩子,在这之前,他的生活一直是极为恶劣的,在家里无幸福,在社会上遭围攻。
他对孩子的态度我们不应过多苛求,他是将自己的一个男性所有的柔情,都喷发在孩子身上。
朱自清的做法与鲁迅相反。
朱自清在心中为孩子建立了无形的规则,只要孩子稍有冒犯,就会责罚。
(呐喊)自序课题实录

实录师: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已经自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在大家自读的时候,我请大家在精彩的地方做一些批注。
那么今天我们就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深入讨论这篇文章。
请大家打开课本,首先我们来齐读课文第一段。
这一段写得特别好,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可以涵盖整篇文章的内容。
有心的同学去发现—下,是哪几个词?生:梦、寂寞、呐喊。
师:鲁迅从寂寞中出来直接就呐喊了吗?必须经过哪一步,鲁迅才能够在沉寂之中又拿出笔来大声呐喊?大家找到了吗?生:希望。
师:对!(横向板书)梦、寂寞、希望、呐喊。
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就以这四个关键词为线索。
我把大家分成四个组,10人一组,选择一个关键词。
一旦选择就要对这部分文字负责,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段文字解读好,不妄为能和鲁迅对话的90后。
四个组就叫“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组”“呐喊之组”吧。
现在给大家十分钟时间: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
读的时候注意这么几点:1.文采,也就是哪个句子特别棒。
2.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3.解释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那么来展示—下,看看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先研究“梦”这个关键词。
生:我非常喜欢第一段的两句话,我觉得这么几个词特别好:“忘却了”“不觉得可惜”“使人欢欣”。
“忘却了”和“不觉得可惜”说明他认为他找到了中国问题的症结,所以不觉得可惜;“使人欢欣”是指办《新生》杂志时,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纵谈将来的好梦时的感受。
这一句写得特好,把后面对梦的不同的情感都表达了出来。
生:文章写了学医救国梦、文学救国梦这两个梦。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找出了两个梦——学医救国和文学救国。
作者说这些梦“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大家在办《新生》杂志时畅谈的好梦,就是鲁迅的梦“使人欢欣”的部分。
那么为什么又常常“使人寂寞”呢?希望“寂寞组”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作者的寂寞分为两点:一是成长的寂寞,一是思想上的寂寞。
_掮住了黑暗的闸门_鲁迅的教育思想

却 足 以 表 现 出 他 丰 富 深 刻 的 教 育 为《我们怎样做“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 鲁迅明确地 提 出 了 一 个“ 幼 本 位 ”的 主 张 , 即 , 要 把 孩 子 放 在“ 本 位 ”, 一 切 为 了 孩子, 一切从孩子出发。他首先批 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 父 亲 对 孩 子 有“ 恩 ”的 思 想 , 提 出 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 出于“爱”。因为改“恩”为“爱”, 所 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 父 母 应 该 不 图 回 报 , 而 以“ 健 全 的 产 生 , 尽 力 的 教 育 , 完 全 的 解 放 ”来 养育子女。因为是出于爱, 长辈甚 至 可 以 做 出 牺 牲 :“ 自 己 背 着 因 袭 的重担, 掮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 们 ( 孩 子 们) 到 宽 阔 光 明 的 地 方 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 人 。 ”这 是 最 为 无 私 的 爱 , 从 这 段 话中, 不但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 教育观念, 也可以感受到他博大 的胸怀。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呐喊自序4精品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
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讲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板书)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
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鲁迅生平(照片)1、照片简介2、鲁迅年表年份::::事件::::1881 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
1898 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1902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6 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
1909 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8~1936 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
1936 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
三、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
26213714_孩子拖拉,请这么做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之所以做事拖延,大多数是因为他时间规划太差,导致做事没有条理。
因此要克服拖延症,应该做好时间管理。
但有的家长会发现,即使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孩子依旧会做事拖拉。
这时候家长就会困惑,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孩子的拖延症呢?《纽约时报》有篇文章曾说,拖延症产生的原因,其实是人对开始或完成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情绪调节决定了是否拖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我们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拖延吗?孩子之所以写作业拖拉,仅仅是因为没心情写?简而言之,是的。
心理学教授蒂姆·皮切尔提到:“拖延是一种情绪调节问题,而非时间管理问题。
”拖延不是性格缺陷比如懒惰,也不是时间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为要完成某些任务的挑战性,以及产生的消极情绪:无聊、焦虑、不安、沮丧,甚至自我怀疑。
有可能任务本身就让人厌恶,比如孩子很讨厌数学,却被要求写好几份数学试卷,会本能地有抵抗情绪。
拖延症也有可能和更深层次的感受有关,比如自我怀疑。
可能孩子不写作业的原因,是在想数学这么难,我要是做得不好怎么办?事实上,有研究证明,很多人在拖延之后往往都会自我责备,这种想法叫做“拖延认知”。
我们会懊恼当时为什么不尽快把事情做完,这样的想法施加的压力通常会导致进一步的拖延。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多优先考虑当下的感受。
如果拖延能够让自己的心理好受一些,即使知道日后可能会后悔,我们还是会拖延。
所以要解决拖延的问题,最重要的不是避免面对新的挑战时产生消极情绪,而是找到一个既能减轻开始任务时的挑战感,又不会在未来产生懊恼情绪,形成二次伤害的方式。
从内部去解决拖延症一种策略是在拖延的时刻原谅自己。
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能够原谅自己在准备第一次考试时拖延的学生,在准备下次考试时拖延的次数反而会减少。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自我原谅可以让个人摆脱不适应的行为,专注于即将到来的考试,而不受过去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从 表 面 看 , 他 谈 论 的 是 文 艺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问 题 , 是“ 天 才 ”的 期 待 与 培 养 问
也 正 因 为 是 从“ 幼 本 位 ”的 观
题, 而事实上, 仍是青少年教育的 点出发, 鲁迅针对中国长时期强
一个根本问题。
调 的“ 师 道 尊 严 ”提 出 师 生 之 间 应
注教育问题的思想家。
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
鲁 迅 本 人 是 有 教 育 实 践 经 历 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
的。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 就在师 其 中 很 重 要 的 一 个 方 面 就 是 : 他
范 学 堂 、府 中 学 堂 等 校 任 教 师 , 还 在 作 品 的 结 尾 所 发 出 的 一 声 最 为
有 论 述 。 他 认 为 , 对 于 孩 子 们 来 迅 全 集》第 6 卷 , 第 36 页 , 人 民 文
说 , 幼 稚 是 他 们 发 展 过 程 中 极 为 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正常的事, 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没
1933 年, 鲁迅写有 一 篇 杂 文
有幼稚就没有发展、没有成熟。我 《上 海 的 儿 童》, 短 短 几 百 字 , 而 且
走路, 即使跌倒了, 她决不至于叫 流的家庭, 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
法。其一, 是任其跋扈, 一点也不 管, 骂人固可, 打人亦无不可, 在 门内或门前是暴主, 是霸王, 但到 外面, 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 立 刻毫然能力。其二, 是终日给以冷 遇或呵斥, 甚而至于打扑, 使他畏 葸退缩, 仿佛一个奴才, 一个傀 儡 , 然 而 父 母 却 美 其 名 曰‘ 听 话 ’, 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 待到放他 到外面来, 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 他决不会飞鸣, 也不会跳跃。”
此后不久, 北京师范大学附
12 /2008·4 青年教师
视点
深度阅读
属中学校友会请鲁迅演讲, 他又 孩子从此躺在床上, 待到学会了
一 次 涉 及 了 青 少 年 的 教 育 问 题 。 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无声的中
这 次 演 讲 的 题 目 是 《未 有 天 才 之 国》, 见《鲁 迅 全 集》第 4 卷 , 第 15
中, 甚至有些思考和见解是表现 则, 但实际上核心的问题正是教
在 一 些 小 说 、散 文 创 作 中 , 总 起 来 育 , 换 句 话 说 , 也 不 妨 把 题 目 扩 展
却 足 以 表 现 出 他 丰 富 深 刻 的 教 育 为《我们怎样做“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 鲁迅明确地 提 出 了 一 个“ 幼 本 位 ”的 主 张 , 即 , 要 把 孩 子 放 在“ 本 位 ”, 一 切 为 了 孩子, 一切从孩子出发。他首先批 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 父 亲 对 孩 子 有“ 恩 ”的 思 想 , 提 出 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 出于“爱”。因为改“恩”为“爱”, 所 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 父 母 应 该 不 图 回 报 , 而 以“ 健 全 的 产 生 , 尽 力 的 教 育 , 完 全 的 解 放 ”来 养育子女。因为是出于爱, 长辈甚 至 可 以 做 出 牺 牲 :“ 自 己 背 着 因 袭 的重担, 掮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 们 ( 孩 子 们) 到 宽 阔 光 明 的 地 方 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 人 。 ”这 是 最 为 无 私 的 爱 , 从 这 段 话中, 不但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 教育观念, 也可以感受到他博大 的胸怀。
下 来 的 第 一 声 啼 哭 , 也 和 平 常 的 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 只
儿童一样……因为幼稚, 当头加 得施一点所谓教育, 也以为只要
以戕贼, 也可以萎死的。”
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
对 于 怎 样 看 待 孩 子 的 “ 幼 长大起来, 就真的成了蠢才, 和我
稚 ”, 在 后 来 的 一 些 场 合 鲁 迅 还 曾 们 一 样 了 。 ”( 《看 图 识 字》, 见《鲁
1919 年 , 正 当“ 五 四 ”新 文 化
对教育问题也有许多重要论述。 运动处于高潮, 鲁迅发表了著名
自 然 , 他 的 关 于 教 育 问 题 的 论 述 , 的 社 会 评 论 《我 们 现 在 怎 样 做 父
大 多 散 见 于 他 的 一 些 杂 文 、 书 信 亲》, 虽 然 说 的 是 做“ 父 亲 ”的 原
离 旧 套 ”; 其 次 是 鼓 励 青 少 年 大 胆 自 救 。 ”( 《鲁 迅 书 信 集·致 曹 聚
吸 取 新 知 识 、新 思 想 , 就 是“ 扩 大 仁》, 见《鲁 迅 全 集》第 12 卷 , 第
了 精 神 ”,“ 收 纳 新 潮 ”; 再 一 点 , 也 185 页,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1 年
样 。 幼 稚 是 会 生 长 、会 成 熟 的 , 只 束 ”两 个 极 端 的 问 题 , 多 少 年 来 不
要不衰老, 腐败, 就好。倘说待到 知贻误了 多 少 青 少 年 的 健 康 发
纯 熟 了 才 可 以 动 手 , 那 是 虽 是 村 展。鲁迅敏锐地发现这个弊端, 提
妇 也 不 至 于 这 样 蠢 。 她 的 孩 子 学 出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他 说 :“ 中 国 中
视点
深度阅读
“掮住了黑暗的闸门”
— ——鲁迅的教育思想
□张洁宇
思 想 家 没 有 不 重 视 教 育 的 。 理论和教育思想。实际上, 这也是
何 况 , 在 20 世 纪 初 的 中 国 , 启 蒙 和 他 作 为 文 学 家 立 志 改 造 “ 国 民
理 想 成 为 思 想 的 主 潮 , 教 育 , 成 为 性 ”、“ 启 发 民 智 ”的 主 张 和 出 发 点
当 过 学 堂 监 督( 校 长) , 后 又 在 教 沉 痛 愤 懑 的 呼 喊— ——“ 救 救 孩 子 ”
育 部 任 部 员 , 还 在 北 京 大 学 、北 京 — ——惊 醒 了 一 个 时 代 , 开 启 了 一
师范大学等校兼任过教职。他不 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但有教育实践方面的具体经验,
我们很难说清, 鲁迅这到底 是在谈一个青少年教育的局部的 问题, 还是在谈论一个民族的国 民性的宏大问题。显然, 鲁迅是深 刻地认识到, 教育问题不是孤立 的, 而是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 所 以 他 说 :“ 学 风 如 何 , 我 以 为 是 和 政 治 状 态 及 社 会 情 形 相 关 的 ”, 又 说 :“ 正 如 人 身 的 血 液 一 坏 , 体 中 的一部分决不能独保健康一样, 教育界也不会在这样的民国里 特 别 清 高 的 。 ”( 《两 地 书·二》, 见 《鲁 迅 全 集》 第 11 卷 , 第 14 页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81 年 版) 因此, 在他看来, 教育的改革必 须和社会同步甚至以社会改革 为前提, 没有社会改革或者社会 改革不彻底, 教育改革也只能是 一句空话。
鲁 迅 演 讲 的 主 旨 是 希 望 “ 天 该 建 立“ 平 等 关 系 ”, 要 求 老 师 对
才 ”的 培 育 者— ——民 众( 以“ 花 ”。 他 说 :
比 拟“ 天 才 ”, 则 这“ 培 育 者 ”即 为 “ 长 者 须 是 指 导 者 协 商 者 , 却 不 该
这个主潮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 是完全一致的。
一。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说, 作为
1918 年, 鲁迅发表 了 他 的 堪
启蒙主义思想家的鲁迅, 同时必 称为中国 现 代 文 学 奠 基 之 作 的
然 是 一 位 教 育 家 , 至 少 是 一 位 关 《狂 人 日 记》, 在 现 代 中 国 文 学 史
能 培 育 出 好 的 花 朵 。 这 好 的 “ 泥 又 说 :“ 古 之 师 道 , 实 在 也 太 尊 , 我
土 ”应 该 是 怎 样 的 呢 ? 他 认 为 : 首 对此颇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 不
先是不要用太多旧思想、旧传统 妨叛之, 但师如非罪而遭冤, 却不
薰 染 青 少 年 , 简 言 之 , 就 是 要“ 脱 可 乘 机 下 石 , 以 图 快 敌 人 之 意 而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便 是 要 爱 护 青 少 版) 鲁 迅 曾 为 当 时 所 谓 的“ 教 育 ”
年 , 不 要 怕 他 们 幼 稚 , 不 要 责 怪 他 忧 心 感 喟 , 他 说 :“ 我 们 是 忘 却 了
们无知, 更不要动辄打击, 以至扼 自己曾为孩子的时候的情形了,
杀他们。鲁迅说:“即使天才, 在生 将 他 们 看 作 一 个 蠢 才 , 什 么 都 不
青年教师 2008·4 / 13
“ 泥 土 ”) 恪 尽 其 力 , 艰 苦 卓 绝 地 做 是命令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
好 培 育 爱 护“ 天 才 ”的 工 作 。 他 的 亲》, 见《鲁迅全集》第 1 卷, 第 136
基 本 观 点 是: 没 有 好 的 泥 土 , 不 可 页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81 年 版)
对此, 鲁迅的态度是尖锐的。 他 指 出 :“ 顽 劣 , 钝 滞 , 都 足 以 使 人 没落, 灭亡。童年的情形, 便是将 来的命运。我们的新人物, 讲恋 爱, 讲小家庭, 讲自立, 讲享乐了, 但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 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问题, 社会改 革 的 问 题 。 先 前 的 人 , 只 知 道‘ 为 儿 孙 作 马 牛 ’, 固 然 是 错 误 的 , 但 只 顾 现 在 , 不 想 将 来 ,‘ 任 儿 孙 作 马 牛 ’, 却 不 能 不 说 是 一 个 更 大 的 错误。”
们决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幼稚而扼 只是发表一些对当时学校教育、
杀 其 发 展 和 成 长 。 他 曾 说 :“ 至 于 家 庭 教 育 的 感 想 , 却 一 针 见 血 , 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