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唐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唐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唐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与成就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辉煌的时期,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雕塑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推广,成就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唐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但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雕塑主要表现在佛教艺术和皇家雕塑两个方面。

佛教艺术在唐代的发展是非常显著的。

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艺术繁荣的时期。

在唐代的佛教雕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型佛像。

唐代的佛像高大雄伟,栩栩如生。

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表情上,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感觉。

例如,著名的大佛像 "洛阳白马寺大佛" 和 "四川乐山大佛" ,都是唐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佛像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也是佛教信仰的象征。

它们以其丰富的细节和优雅的线条,在唐代传承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

此外,唐代的佛教雕塑还有一个特点是刻画了佛教故事和人物。

唐代雕塑家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技巧,将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雕塑作品中。

有些雕塑作品还用雕塑材料的颜色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和情绪。

这种创新的手法使得唐代佛教雕塑更加生动、立体、具有表现力。

另一方面,在唐代的皇家雕塑中也有卓越的成就。

作为一个庄严而严肃的时代,唐代的皇家雕塑也是威严肃穆的。

皇帝和皇后的像像都被塑造得庄重、雍容,体现了唐代皇家血统的尊贵和威严。

比如,洛阳 "龙门石窟" 中的 "太平公主像" 和陕西"华山石窟" 中的 "皇帝和皇后像" 都是唐代皇家雕塑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皇家权威的象征,还展示了雕塑家对人物形象的准确刻画和技巧。

在唐代的雕塑艺术中,还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陶塑。

陶塑在唐代的发展也非常显著。

通常,陶塑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例如人物、动物等。

唐代的陶塑作品不仅仅用于装饰建筑物和壁画,还被广泛应用于民间艺术和宗教仪式。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视传802 张茂俊一、佛像雕塑概况: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

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

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

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

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

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

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

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

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

唐朝的雕塑艺术石刻艺术的瑰宝

唐朝的雕塑艺术石刻艺术的瑰宝

唐朝的雕塑艺术石刻艺术的瑰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使之成为艺术瑰宝的集中体现。

在唐代的众多艺术形式中,雕塑与石刻艺术被认为是最为出类拔萃的,凭借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朝的雕塑艺术和石刻艺术,并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瑰宝进行介绍,展示唐代雕塑艺术的魅力。

一、唐朝雕塑艺术的发展唐朝时期,雕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时期,雕塑创作主要表现为佛教造像和皇家景观雕塑两个方面。

首先是佛教造像。

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造像以大型石刻佛像为主,这些佛像高大雄伟,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宗教氛围。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两个地方。

龙门石窟以千佛洞为代表,这里有许多大型佛像,其中以外塑大佛最具特色,眼睛明亮,威严庄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大足石刻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石窟艺术,其以十三层佛像塔为瑰宝,这些佛像塔造型宏伟,雕刻精细,给人一种壮观之感。

其次是皇家景观雕塑。

唐朝皇家对雕塑艺术的推崇使得皇家景观的雕塑成为了当时的热点。

以长安城为中心的皇家园林中,充满了各种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群雕、石柱、宝塔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门寺的石经幢,这种雕塑造型独特,内容丰富,是唐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唐朝雕塑艺术的特点唐朝的雕塑艺术在技术上具有精湛、细腻的特点,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和雕刻工艺的改进,使得雕塑作品更加精致。

唐代雕塑注重表现力和写实性,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雕刻,力求栩栩如生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气质。

另外,唐代的雕塑艺术也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力求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

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的再现,展示了唐代人民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有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的刻画,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三、唐代雕塑艺术的瑰宝1. 龙门石窟的千佛洞千佛洞是龙门石窟中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石窟之一。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唐朝美术与雕塑佛像壁等的艺术之美

唐朝美术与雕塑佛像壁等的艺术之美

唐朝美术与雕塑佛像壁等的艺术之美在唐朝时期,美术与雕塑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佛像、壁画等作品,展现了唐代艺术的独特之美。

这些作品的艺术之美,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学享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

本文将从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的特点、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唐朝美术与雕塑佛像壁等的艺术之美。

一、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的特点在唐朝时期,美术与雕塑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唐代美术讲究写实主义,注重对自然景物及人物形象的真实描绘。

佛像的雕刻艺术,以其栩栩如生的形态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艺术家对形象真实性的追求。

同时,壁画作品通过精细的色彩运用和逼真的形象塑造,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唐代美术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唐朝是一个开放进取的时期,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朝美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融合了中原汉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风貌,形成了高度独特的唐朝美术风格。

二、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中,艺术家们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以展现作品的艺术美感。

首先,唐朝美术以线条勾勒为主要表现手法。

线条的运用可以使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立体,体现出唐代艺术家的造型才华和技巧。

在佛像的雕塑中,线条的运用使得佛像的表情、姿态更加传神,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佛教的宁静与安详。

其次,唐朝美术强调色彩的运用。

色彩丰富多样,使得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在壁画作品中,唐代艺术家通过运用明亮的色彩,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同时,唐代壁画也注重对光影的把握,运用明暗交织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层次感。

此外,唐朝美术注重细节的刻画。

艺术家们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作品更加丰富、立体。

佛像雕塑中,艺术家们精心雕琢佛像的面部特征、神态表情等细节,使佛像形象更加完美。

而壁画作品中,唐代艺术家则注重对场景中人物服饰、器物等细节的描绘,以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腻。

中国历史朝代唐朝的雕塑艺术

中国历史朝代唐朝的雕塑艺术

中国历史朝代唐朝的雕塑艺术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雕塑艺术经历了一个繁荣和创新的时期,呈现出了独特而丰富的风貌。

唐代的雕塑作品,无论是形式表现还是题材内容,都展现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1. 宗教题材的雕塑艺术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和发展的时期,而佛教雕塑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佛教雕塑作品,特别是千手观音、弥勒佛等形象,形态庄严、富有灵性。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借鉴了古代希腊雕塑的立体感和宏大的气势,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2. 宫廷雕塑艺术唐朝以宫廷雕塑艺术的发展而著称。

宫廷雕塑作品主要以皇帝和贵族为题材,表现了当时政治权力和社会阶层的秩序。

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栩栩如生、细致入微,通过对服饰、姿势、面部表情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其中以唐高宗和武后的塑像最为著名,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统治者的形象。

3. 墓志铭和墓碑雕塑唐朝是中国墓志铭和墓碑雕塑的鼎盛时期。

墓志铭和墓碑雕塑是用来纪念和祭奠已故人的方式,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独特的要求。

唐代的墓志铭和墓碑雕塑刻画了死者的事迹和个人形象,并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些雕塑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人文风貌,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石窟雕塑艺术唐朝时期,石窟雕塑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石窟内的佛教雕塑凭借其壮丽和庄重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例如,洛阳白马寺的卧佛、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等,都是唐代石窟雕塑的代表作品。

这些雕塑作品既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艺术创作的杰作,不仅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巧,也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充盈。

总之,唐朝的雕塑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瑰宝。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代。

佛教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一、汉唐佛教艺术1、佛教雕塑汉唐时期的佛教雕塑技艺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高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佛教雕塑方面,汉唐时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造像”,即按照佛陀原貌来塑造佛像。

这种造像风格始于汉代,发扬于唐代。

汉代的佛像还比较朴素,唐代的佛像在基础上更具装饰性,呈现出美的风格。

二是“变相”,即将佛陀的故事、寓言或典故通过造型和比喻手法转化为佛像。

这种雕塑形式主要出现在唐代。

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鲜明,线条优美流畅,以及完美地表现了佛教思想的表情和动作。

2、佛教绘画汉唐时期的佛教绘画也非常发达。

其中出现最为著名的是“洛阳画派”,以及“敦煌壁画”。

洛阳画派主要表现为彩绘陶器,当时被广泛传播于中原地区和东亚地区。

这些彩绘陶器主要以佛教图案和人物绘制而成。

在绘画技法上,洛阳画派注重色彩鲜艳,线条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主要出现在敦煌莫高窟。

它们以描绘佛教题材世俗生活为主要内容,像是传说、经文、佛陀的生平故事以及众多的佛教造像,以及各色人物等。

敦煌壁画的风格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佛教艺术形式之一。

3、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也是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汉代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的建筑,而唐代则是以佛塔为主。

唐代佛塔具有非常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在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有很多相似的建筑形式。

二、汉唐佛教信仰文化佛教在汉唐时期传播迅速,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汉族的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佛教思想与哲学的融入汉族宗教文化汉唐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思想和哲学对汉族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对于社会教化、道德建立和人文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深刻启发和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

唐朝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唐朝被誉为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峰之一,其佛像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佛像风格唐朝时期的佛教雕刻以线条简练、造型简约、神态虚幻、气韵深远的特点为主。

唐朝佛像既有继承南北朝佛像艺术特点的作品,也有迎合时代需要的新风格作品。

唐代的石造佛像,尤其是大型的石雕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峻宏、庄严的气势。

从胸腹到两胁展开的壮丽衣褶,不仅透露出其深沉丰腴,也表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浑厚深邃"的艺术效果。

这与统治者推崇气势磅礴的汉家山水意蕴不谋而合。

在质地细腻的石雕中,唐代佛像常常以少雕出多、虚实并济、形象空灵的精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二、佛像特色唐代的佛像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致,也体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

唐代佛教对佛像特别重视,佛像是供奉佛教寺院的主要物品。

唐代佛教信仰中,弘扬慈悲和智慧,推崇默默无言的修行,这种信念经常通过佛像形象的设计和刻画表现出来。

唐代佛像中最为著名的是释迦摩尼佛像。

唐代的佛像造型多以存在感强、脸部线条简练、不作过多修饰,尤其是释迦摩尼佛像的脸部线条简练,眼睛平静且目光深邃,旋转让人无从捉摸,同时也表现了佛教的慈悲与哲学。

唐代佛像的另一个特色是“轻盈”。

唐代佛像通常比例长,身材修长,线条流畅,不厚重,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典型佛像,给人以柔美与浪漫的感觉。

这体现了佛家的虚空教义和身心的身心和谐,也表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视“中和”思想的特点。

佛像的创作,除了装饰寺庙以外,更是反映出了时代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情况,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对唐朝佛像造像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佛像的继承和创新唐代佛教沿袭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艺术特色,如释迦牟尼坐像和立像的制作风格颇为类似。

这些古代佛像造型简朴,线条流畅,风格古朴,充分体现出了佛教生活和修行的质朴之处。

然而,唐代佛像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深化了佛教表现形式。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唐代进一步发扬光大,人们笃信佛教,心不虔诚地为佛祖、菩萨雕刻各种石像、玉像,并把佛像、菩萨像雕刻得更加中国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朝佛像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朝佛像的特点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唐代菩萨像鉴定特征一是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二是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

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三是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形象重要标志。

唐朝佛像的鉴定方法1、初唐的造像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

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

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

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

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唐代雕塑的特点艺术特征

唐代雕塑的特点艺术特征

唐代雕塑的特点艺术特征唐代雕塑的特点艺术特征唐代雕塑,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底蕴的文化遗产,有大足石刻艺术,西安菩萨立像,龙门石窟,昭陵六骏,水陆庵等精美代表性雕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代雕塑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代雕塑的特点唐代雕塑艺术整体发展,并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顶峰。

因此,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中,唐代雕塑占有精彩的篇章。

唐代国富民强,对墓俑、造像等雕塑品的需求量很高。

唐代雕塑大量使用传统的铲地、镂雕与圆雕,大量使用阴刻细线,用阴刻表现细部与绘画线描一样,用繁密的细线与短阴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等等。

动物丰满健壮,活泼和谐,气息浓郁,与金银器、瓷器、铜器等鸟纹一致。

人物形象善歌善舞、吹拉弹奏各种乐器,场面欢快;构图新颖,刀法娴熟。

总之雕刻工艺精巧,注重整体造型的准确,又在细部刻划上下功夫,大中显精神,细中见灵气,具有丰满健壮,雍容大度,浪漫豪放的时代气息。

唐代雕塑{一}大足石刻艺术重庆大足县境内,有唐宋以来石刻造像100余处,6万余尊,总称大足石刻。

其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摩岩造像规模最大、最集中,最为壮观。

北山摩岩造像,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创于晚唐,历经五代、两宋,雕刻诸佛、菩萨等,造像近万尊,以精美典雅著称于世。

唐代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珑,神情潇洒;宋代作品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

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颇具民族审美情趣。

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建于南宋(1179-1249),是我国唯一现存的石雕佛教密宗道场。

{二}西安菩萨立像唐大明宫遗址的这尊高110厘米的大理石菩萨残像,出土时头部及双臂、双脚均残缺,却不减那动人的姿态。

其身躯雕成盛行于唐代的左右屈曲的造型,上身几近全裸,左肩披一缕薄纱,下腰束露脐薄柔透体的长裙,若烟笼水洗,匀称健美的躯体曲线暴露无遗。

裸露的肌肤丰满润泽,富有弹性。

优美的造型呈现现出年轻女性婀娜多姿的风采,披巾和蝉翼般的裙衣飘拂,劲戴镶满晶莹宝珠的项练,既华丽典雅又不琐细,落落大主,使雕像更加高贵精美。

盛唐佛像文化

盛唐佛像文化

盛唐雕塑气势宏大,且造型典雅。恰到好处地在世俗肉体中保存了神性 尊严,雍容、典雅。第 54 窟西龛系列塑像最具美学价值。整体对称中 有变化。两尊菩萨,更达到前所未有艺术水准。
双眸微启笑口半开温婉柔媚又含蓄大方使人远之而不忍离去近之而不敢不恭高髻束冠颈佩璎珞披巾斜贯前胸冰清玉润的肌肤随呼吸而微微起伏轻柔稀疏的衣纹如音乐随风飘荡体现盛唐艺术人物丰腴肌胜于骨的特点
盛唐气象:恢弘盛大
——佛像艺术
佛像艺术
• 唐代佛像风格的演变是佛教雕塑进一步中 国化,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的结果。
•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 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 浑身肌肉突起,既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 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 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 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大佛
大佛像头部 第130窟
高髻束冠,颈佩璎珞, 披巾斜贯前胸,冰清 玉润的肌肤随呼吸而 微微起伏,轻柔稀疏 的衣纹如音乐随风飘 荡,体现盛唐艺术 “人物丰腴,肌胜于 骨”的特点。身体微 斜,重心略偏,使头、 胸、胯 “一波三 折” ,妩媚动人、 婀娜多姿。双眸微启, 笑口半开,温婉柔媚, 又含蓄大方,使人远 之而不忍离去,近之 而不敢不恭 莫高54窟菩萨

唐代菩萨像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研究

唐代菩萨像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研究

唐代菩萨像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

佛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佛教艺术品的制作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其中,唐代菩萨像是唐代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其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一、唐代菩萨像的艺术风格1.群像风格唐代菩萨像的艺术风格非常明显的特点是群像风格。

在唐代菩萨像的制作中,多个菩萨会被描绘到一个支架上,形成一个庄严肃穆的群像。

在这种群像中,每个菩萨都会被赋予不同的形象和象征,也展现出了佛教意义上的不同属性和功德。

这种群像风格的呈现,不仅加强了佛教教义的传播和认知,也是唐代佛教艺术的一大贡献。

2.富丽华贵的造型唐代菩萨像的造型富丽华贵,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富足和盛世。

在唐代佛教艺术中,菩萨像被描绘成肥胖、丰满,衣袍褶皱生动,立体和圆润感强烈,头戴甲冑,身穿长袍,脚踏华丽的靴履。

这种华丽的造型既突出了唐代文化的风骨和威严,也体现了佛教琢磨中的菩萨形象和性格。

3.流畅自然的线条唐代菩萨像的线条流畅自然,再现了自然界万物的流动和生生不已的特点。

唐代菩萨像的线条和轮廓在表现上非常自然,非常接近自然的形态,给人以圆润、和谐、完整的视觉感受。

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图像的和谐,是唐代菩萨像艺术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唐代菩萨像的文化价值1.传播佛教教义唐代菩萨像的制作是佛教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既承载了佛教教义,也展示了唐代时期的文化底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的黄金时期,菩萨像的制作和展示,不仅弘扬了佛教教义,也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传递给了后人。

2.反映唐代文化精神唐代菩萨像体现了唐代文化的丰厚和特点。

作为一种佛教艺术品,唐代菩萨像深刻地体现了唐代时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传承了唐代文化的精神,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明。

3.影响后世佛教艺术品唐代菩萨像对于后世佛教艺术品的发展和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唐代菩萨像的群像风格和富丽华贵的造型等艺术形式被后世佛教艺术品借鉴和吸收,成为佛教艺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唐代的雕塑和中原文化

唐代的雕塑和中原文化

唐代的雕塑和中原文化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其中,唐代的雕塑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中原文化的精髓和丰富性。

一、唐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唐代是从雕刻到雕塑的过渡时期,它继承了北魏和隋朝时期的雕塑艺术,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南朝时期的细腻和晋朝时期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唐代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感十足唐代雕塑作品的造型非常生动,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强调了各个部位的肌肉和骨骼的结构,以体现出人物的动态、力量和节奏感。

比如,大唐西域记中描述的玄奘法师雕像,其姿态端庄,步伐稳健,手握法器,表情严谨,便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法师信仰之心,同时也富有生命力和力量感。

2. 线条流畅唐代的雕塑艺术在线条的处理上非常流畅,各种姿态和形体都通过流畅、宽广的线条表现出来。

这种线条的流畅不仅是在雕塑的表面上,还体现在整个体态和动态上,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姿势感和身体语言。

3. 色彩丰富唐代雕塑艺术采用了多种材料,如石、铜、木、陶等,不但让雕塑作品的手感更加丰富,而且在彩绘方面也更为丰富多彩。

唐代的彩绘重点显示人物面部和衣服的颜色,强化了人物的特征和个性。

二、唐代雕塑的文化内涵唐代的雕塑艺术融合了中原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它不仅表现了宏伟的形象,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1. 对佛教的表达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因此唐代雕塑中反映了大量佛教的元素。

其中,以大雁塔的雕塑为代表,展示了唐朝时期对佛教文化的最高峰创作。

雕塑中所呈现出的佛像形态、佛教思想等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佛塔的设计也非常独特,充分表达了浓郁的佛教意味。

2. 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唐代人物雕塑也非常独特,首先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和风采。

其次,不少唐代雕塑受到唐人的崇拜,尤其是那些任职权贵的人,他们的雕像造型在表现个性和气韵上都非常成功。

莫高窟唐代维摩天女图像研究

莫高窟唐代维摩天女图像研究

莫高窟唐代维摩天女图像研究莫高窟唐代维摩天女图像研究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一处古代佛教艺术瑰宝,因其保存了大量壁画、彩塑而享有盛誉。

其中,维摩天女图像是莫高窟中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佛教雕塑形式。

这些图像呈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貌,其研究对于了解唐代佛教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莫高窟中,维摩天女图像是以华丽而细腻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

这些图像通常以石雕形式呈现,多为奏乐、舞蹈和祭拜等动作形式,身穿华丽的仙袍,配以繁复的头饰和饰物。

她们的饰物中常出现蝴蝶、莲花等自然元素,寓意吉祥与美好。

维摩天女图像在唐代以及以后的艺术作品中,往往被描绘为仙女般的存在,是佛教信仰中的护法神,赐予信徒福祉和保佑。

首先,维摩天女图像的研究,可以从艺术角度探究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和特征。

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它融汇了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维摩天女图像作为唐代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和高度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当时艺术家们的造诣和表现能力。

同时,维摩天女图像的存在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佛教艺术的推崇和支持,可见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维摩天女图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唐代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佛教的思想和教义深入人心。

维摩天女作为护法神的形象,代表着佛教信徒对善良、慈悲和真理的追求。

通过研究维摩天女图像的风格和特点,可以深入探究唐代佛教文化中的信仰、仪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理解当时人们对于宇宙存在、生命意义以及超越自我的追求。

最后,维摩天女图像的研究带给我们关于唐代社会的重要线索。

在唐代,佛教的兴盛与社会的变革、文化的繁荣密不可分。

维摩天女图像的描绘中,可以发现当时社会风貌、服饰流行以及宫廷文化的影响。

例如,图像中维摩天女的发型和头饰可以反映出唐代宫廷女性的时尚特点。

同时,莫高窟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的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繁荣,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初中美术新版精选唐代雕塑的介绍精品

初中美术新版精选唐代雕塑的介绍精品

初中卡通美术知识
重点知识精选
美术劳逸结合,陶冶心智,我们来学习美术知识吧!初中美术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唐代佛像雕塑的介绍
唐代佛教文化快速的传播,使得佛像雕塑比比皆是,广为普及。

石窟中雕凿的大、小石佛为当时盛行,寺院中佛像,多流行泥塑或木雕佛像;铜、铁佛像的雕塑也随处可见,大铜佛雕塑也具一定数量;观音、文殊、普贤、罗汉等各种佛像运用材料多样,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龙门石窟中奉先寺中有九尊造像,其《卢舍那佛》形象各异、气质各不相同,每尊雕塑雕刻细致入微,整组佛像组合排列有序,氛围和谐。

无论规模的宏大和佛像造像工艺的完美均为罕见。

《卢舍那佛》为经典佛像雕塑之一,佛像头部雕刻最为细致,佛面浑圆饱满,眼睛雕刻慈悲入神。

精湛的佛像雕刻艺术为佛像自身增添了无限的智慧和法力,好似具有洞穿一切的力量。

唐佛像其面丰满,神情庄重、慈祥;身材雕塑比例均匀、结构合理,比较写实;形态舒展大方,动感强,佛衣质感柔和、轻薄。

佛像雕塑艺术富有的真实感、立体感,也是唐代雕塑风格成熟的表现。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数学思维
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分析

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分析

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分析作者:王海彬来源:《祖国》2016年第22期摘要:佛教经古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数个朝代的传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文化进行了融合与交流。

佛教在唐代是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出现了很多佛教雕塑。

唐代佛教雕塑中的人物造像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与唐朝的主流审美不谋而合,是唐代社会现实的艺术概括,也是封建统治具象化的体现。

关键词:唐代佛教雕塑人物造像一、唐代塑像人物造型唐代佛教造像的风格发生了改变,与当时的艺术审美相一致,追求丰腴之美,佛教造像面部饱满圆润,精神健康向上,衣纹流畅自如,体态神情变化各异。

唐朝雕塑中有两处极为壮观的佛像,一处是公元695年完成的北大像,此像高33米,另一处是开元年间的南大像,有26米,这两处佛像均为弥勒佛。

“善跏座”形式,这两处佛像集中体现了唐朝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的大唐风范。

佛像体魄健硕,面部表情祥和丰满,神态庄重,维持了盛唐的审美风格。

唐代的佛教造像种类繁多,其中的天王和力士像,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武士形象,体格健壮,精神饱满。

在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佛教造像作品。

根据各自神位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比如龙门石窟第一百九十四窟的力士像和三百二十二窟的天王像,在外部特征和性格塑造方面就极其不同。

龙门石窟第四十五号窟的菩萨造像极为美轮美奂,站姿优雅,头微微轻扬,身体曾“S”型造势,凤眼细长微闭,面带微笑,右臂自然下垂,左臂举起,衣纹处理的细腻流畅。

唐代菩萨造像,多女性柔美风格,体态丰腴,眉目柔和自然,反映出“环肥燕瘦”的唐代审美特征。

唐代菩萨的女性化,与当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有关。

而唐代佛教造像与历代雕塑最突出的不同点就是这种世俗化的审美要求,这种审美和文化思想的改变从佛像的艺术造型上直接体现出来。

与菩萨造像的柔美端庄不同,大凡僧尼的造像都很伟岸挺拔,雄性特征明显,没有菩萨造像那样的程式化,更接近写实的风格,面部与衣纹的塑造都很逼真。

无声的表达 大唐的遗珍——浅谈青龙寺唐代木雕佛像

无声的表达 大唐的遗珍——浅谈青龙寺唐代木雕佛像

艺术鉴评文 曹晓理无声的表达 大唐的遗珍一、晋南汾河木雕流派晋南地区自古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是佛教文化及艺术的一片沃土。

在唐宋时期,山西南部活跃着一个以佛教造像为主要特色的木雕流派。

因其作品主要集中在汾河流域的佛寺之中,故称之为“晋南汾河木雕流派”,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赢得了山西南部寺庙的青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就是其中之一。

青龙寺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5公里的马村西隅,据明成化版《山西通志》和现存碑记载,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工部尚书王政奉旨创建青龙寺。

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现存建筑腰殿、后殿、东西殿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明代重筑。

塑像虽然无存,但殿内壁画至今仍鲜艳夺目,更重要的是馆藏有一尊唐代木雕释迦立像,它是晋南汾河木雕流派的典型标本。

晋南汾河木雕不仅表现了民间工匠们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晋南汾河木雕流派的艺术风格。

在金石造像渐渐衰落之际,晋南汾河木雕佛像却崛起,接续了中国木雕向前发展的历史。

二、唐代木雕释迦牟尼立像中国的早期佛教雕塑以金石造像为主。

唐代始,木雕造像逐渐流行起来,传世的唐代木雕多为便携式的像龛或尺寸较小的单身造像。

青龙寺唐木雕释迦牟尼立像系青龙寺之遗存,国有馆藏一级文物,通高75厘米,选取当地榆木,采用圆雕技法制作。

这尊精美的木雕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满感。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自信满满,以胖为美。

形式美的观念积淀过程同样以人自身为根据,佛像也因这个时候的趣味而发生了变化。

佛还是同一尊佛,但是根据造像者的不同,则有了不同的面目,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

其主要艺术特征有: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形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唐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唐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唐代雕塑的艺术特点唐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唐代雕塑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逼真,富有生动性。

唐代雕塑以形象逼真而著称,艺术家们注重捕捉人物的神态、表情和动作,力求展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他们通过丰富的雕塑技巧和细腻的表现手法,使雕塑作品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观赏体验。

二、注重细节表现,追求精雕细琢。

唐代雕塑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注重细节的表现。

无论是服饰、发饰、手势还是面部特征等,都力求精雕细琢,使之更加精致、逼真。

这种注重细节的表现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也展现了雕塑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对艺术的追求。

三、注重肌理的塑造,追求立体感。

唐代雕塑在肌理的塑造上非常讲究,雕塑师们通过对人物肌肤、衣纹、饰品等细节的处理,使之更具立体感。

他们巧妙地运用凹凸线条和阴影的处理技巧,使雕塑作品更加立体饱满,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和触觉感。

四、兼收并蓄,形式多样。

唐代雕塑吸收了中原和西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色。

早期的唐代雕塑以佛教造像为主,继承了北朝时期的造像传统,形象庄重、神态庄严。

而后期的唐代雕塑则更加注重人物的生动表现和个性化塑造,形式更为多样化。

此外,唐代雕塑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这也为唐代雕塑增添了异域情调。

五、注重艺术表达,强调审美价值。

唐代雕塑注重艺术表达,追求审美价值的体现。

艺术家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细节的表现,以及对姿态和神态的捕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唐代雕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通过艺术语言传递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总的来说,唐代雕塑以形象逼真、注重细节表现、强调肌理塑造、形式多样和注重艺术表达等特点为主要特征。

这些特点使唐代雕塑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对后世的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代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创作借鉴。

雄浑壮美的唐代雕塑

雄浑壮美的唐代雕塑

雄浑壮美的唐代雕塑佛教雕塑唐代佛教兴盛,佛教造像也随之流行,有“倾国造像”之风。

这时的佛教造像,宗教色彩大为减弱,手法更为写实。

它们大多集中在石窟中,遍布全国各地。

洛阳龙门有唐代造像石窟10余处,最重要的是奉先寺。

奉先寺始修于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竣工,是由皇后武则天施助宫中脂粉钱2万贯修凿的。

奉先寺群像以其形象的创造、构图关系和艺术概括力成为不朽的典范。

奉先寺本尊卢舍那大佛面容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右手掌心向前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地微屈,表现了一个富于同情而又睿智明朗的理想形象,卢舍那大佛的创造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伟大的典范之一。

太原天龙山石窟有很多唐代造像,是唐代“曹衣出水”样式的代表作品。

佛像大多袒胸露体,体格匀称丰腴;衣薄透体,衣褶自然而有规律,突出了动作的变化。

佛像一般是端坐垂下双足;菩萨像或作立状,或垂一足盘坐,而身躯微微侧转,姿态自然,变化丰富。

天龙山唐代造像创造了人体美的典型,显示了宗教美术塑造优美形象的高度成就。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西部的敦煌县城东南30余千米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中,绵延4千米。

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体是彩塑。

彩塑以其主体的造型而显得形象突出,色彩与壁画和谐而相得益彰,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彩塑造像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神情肃穆,完全参照人的形象而造。

陵墓雕塑陵墓雕塑分为陵墓石雕和墓俑雕塑。

陵墓石雕是指统治者在其陵墓前设置的守墓。

唐代的陵墓石雕,数量和种类都非常丰富。

从太宗起,共建有18座帝陵。

昭陵六骏是太宗昭陵前6匹骏马的浮雕,是驰名中外的雕塑杰作,分别是青骓、什伐赤、特勒骠、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

贞观十一年(636),太宗命宫廷画师阎立本绘写图形,并选用名匠把它们雕成比真马略小的六块浮雕,又命书法家欧阳询在每块浮雕右上角写下太宗亲自撰写的赞词。

六骏表现了马的立、行、奔驰等各种神态,细节描写真实而富于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视传802 张茂俊一、佛像雕塑概况: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

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

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

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

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

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

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

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

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

树上生衣,绫罗绸缎任人选用。

山上喷出来的是香气,地下涌出的是甘泉。

晚上有罗刹扫地,龙王下雨,白天地平如镜,风不扬空。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多美好的世界,它寄托了人们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所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把卖儿贴妇钱都拿出来开窟、修庙、绘塑佛像。

佛教艺术美中饱含着信仰的因素,它们是信仰、崇拜的对象,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佛像之美与佛教教义,与信仰情感紧密相联。

但是佛教艺术又不等同于佛教。

艺术家们把佛经中抽象的哲学概念、神学术语,用绘画雕塑的艺术形式表现为视觉立体形象,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画师、雕塑师们必然要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中寻觅素材,经过匠心熔铸形成意象。

把时代的特色,民族的风貌带入作品,印度佛像表现印度人风貌,中国佛像则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

佛教中诸神形象创造于印度。

有趣的是它并不是伴随佛教的诞生出现的。

早期的印度佛教雕刻中并没有佛的形象,只用宝座、法轮、伞盖、菩提树来象征。

因为当时早期佛教思想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相貌。

直到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品中才直接雕刻出佛的形象,因贵霜王朝统治地区长期受希腊文化影响,继承了希腊美术传统,主要产生于犍陀罗地区,故称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佛像椭圆脸形,眉细长眼窝略凹,高鼻梁,薄嘴唇,波浪式卷发,袈裟是通肩的希腊式长袍,衣褶厚重,表现毛质的厚衣料。

一派希腊人、罗马人风貌,只是头顶的肉髻,身着袒右肩轻薄袈裟,肩宽胸实,肌肉匀称,表现出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同为佛陀像,却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与风格。

到了笈多王朝时期(320-600年),两种艺术逐渐相互借鉴融合,完成了希腊式佛像向印度佛像的过渡,实现了印度本土传统和外来影响的完美结合。

可见佛像在其发源地印度,就是一种包含着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多种成分的复合形象。

与佛像艺术产生的社会环境紧相联,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佛教自身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决定了不同时代地域的佛像审美标准不同。

唐代佛像雕塑发展:雕塑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传神,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佛像雕塑中杰作无一不是传神之作,最典型如龙门奉先寺庐舍那大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创造了传神之美的典范。

突破了佛教禁欲出世的思想限制,塑造了饱满健美,有血有肉的理想形象。

唐代佛像风格的演变是佛教雕塑进一步中国化,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的结果。

到了唐代,中国佛像又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唐朝的审美趣味,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

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初唐的雕塑,除上节已经加以论述的昭陵六骏等以外,在龙门及莫高窟也都保留有重要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唐代的健康有力的艺术风格的出现。

盛唐是唐代社会各种艺术最富有成就的时期,在雕塑艺术范围内就出现了奉先寺、天龙山和乾陵诸石刻那样的不朽杰作,而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高峰“盛唐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肥感……”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自信满满,以胖为美,“形式美的观念积淀过程同样以人自身为根据”,佛像也因应这个时候的趣味发生了变化。

如果再拿唐以后的中国佛像与犍陀罗时代的佛像相比,可以说除了表情中的宁静大致相同外,其他衣饰、五官等都有了许多不同。

佛还是同一个佛,但是根据造像者的不同,则有了不同的面目。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

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佛像是佛的造像,现代人一般都会把佛像看成是艺术品。

但佛像是佛教传播和教化的载体,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得以在中土普及,主要靠佛像的传播和才华,所以有人说佛教其实是像教。

由于佛像是佛教流传的方式,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造像形式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

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

奉先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

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

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

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唐朝佛像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

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 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

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唐代佛像雕塑代表作: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

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

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

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现在佛像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似乎看到,佛像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停滞阶段,我们看不到穿着现代服装的佛像,而勇敢的犍陀罗人、唐朝人都让佛像穿上了他们认为好看的衣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再勇敢?我们今天的佛像只是在不断复制古代的佛像,再也没有对佛陀的想象力。

我们似乎认为他是活在古时候的,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呈脱节状态,只有出家的僧侣才会穿着佛像那般的长袍,而出家的僧侣则应该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关系的,他们应该远离现代人群,生活在古老的寺院中,独自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

但是佛陀在世时,除了在森林中苦修的那几年,他一直都行走在印度的大地上,为各地的人们讲法,他还住在施主捐赠的房子里,每天出门乞食,然后回来讲法。

今天的人们是否不再能从佛陀身上直观到自己,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了放弃,任佛陀活在古代,任佛像与我们今天的样子相去甚远。

又或者说,形成于精神世界中的美,今天已经褪色,以至于人们已经不再能从佛像上发现到美,能做的只是在复制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尺寸,今天高达数十米的佛像并不少见,它反映了当下人们以大为美的心理状态,但是佛像曾经那么靠近人类生活的那种纯真感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