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2.3蜗牛(二)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主要介绍了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蜗牛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蜗牛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蜗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蜗牛标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放大镜、笔记本、实验器材等。
3.教学资源:相关自然科学的资料、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蜗牛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蜗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蜗牛的形态结构,展示蜗牛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部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蜗牛的爬行、呼吸等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蜗牛的生活习性与形态结构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特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蜗牛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保护蜗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7.家庭作业(5分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通过展示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蜗牛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点:1. 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教学准备:1. 指导学生准备筷子、放大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2. 准备蜗牛模型或图片等用于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关于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今天将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更加了解蜗牛的特点。
二、展示和讲解(10分钟)1. 准备一只真实的蜗牛或者使用蜗牛模型或图片等展示给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壳的纹路等。
3. 讲解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例如蜗牛爬行的方式、喜欢吃什么等。
三、观察和描述(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各自观察一只蜗牛,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仔细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
2. 每位小组成员依次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蜗牛的特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讨论。
3.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和详细地描述蜗牛的特点。
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
2. 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结果展示在教室的展示板上或者课堂博览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3. 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以增加互动和学习效果。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如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者写一个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蜗牛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精编】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2.3、蜗牛(二)》教案(2).doc
“蜗牛”(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蜗牛”这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吃食和饲养方面的情况,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但他们自从学爬、学走、学讲时起,就已经可以自己学习,通过模仿和自己反馈的机智学会了不少东西。
因此,在观察蜗牛时,我们也不能把他们看作一张白纸。
活动时应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主动探究事物。
这样,获取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鲜明、丰富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
因此,开好这个头,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重在让学生经历按一定顺序去观察的过程,不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只要是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只要没有错误,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就行让学生通过活动建构自己的关于蜗牛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科学概念: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三、活动准备每个小组课外捕捉若干蜗牛,每人准备好放大镜,一组一张白纸,一张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葱头等四、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布置教室:(1)大屏幕显示一个画有蜗牛的像框。
(2)每组桌上的水槽中都放着几只蜗牛。
)老师:同学们,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水槽,大家刚才一定看到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小动物,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学生:蜗牛。
老师:你们喜欢蜗牛吗?老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
科学《蜗牛》教案5篇
科学《蜗牛》教案5篇科学《蜗牛》教案篇1一、设计意图曾看到国外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讲过:“你们将来教美术,目的不应该是造就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国民,让他们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更使他们感受美。
”我觉得,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中,她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心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
在《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因而,我根据季节特征及孩子们生活的经验选择设计了《雨天的蜗牛》。
该活动是融渲染、剪、粘于一体的美术综合活动,在塑造和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蜗牛,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帮助。
并在此过程中使幼儿认识巩固了空间方位,建立几何形体的概念,发展小肌肉动作进一步培养了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从幼儿发展水平及认识能力出发,我为本活动制订了两条目标: 1、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
2、感受色彩的美,增强动手能力。
由于在日常美术活动中较多地是进行一种技能或方法的学习,而在本活动中,巧妙地综合了各种美工手段,所以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于“学习用渲染、剪纸、粘贴的方法来表现雨天的蜗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潜移默化与暗语引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述、示范引导中使幼儿主动地感受、感觉各手段的运用,使之表现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虽说日常活动中也时常渗透着剪,但这一材料的提供都画有实线或虚线,而在本活动对幼儿的要求更上一层(空白色纸上剪出大、小圆及长方形)。
对幼儿的剪能力又有了新的挑战,因此将“学习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大小不同的圆”定为难点。
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眼神、动作、手势的提示使幼儿了解剪圆的方便方法,并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寻求更佳的方法,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流程本活动主要分二个环节,第一环节以教师示范为主,第二环节在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创作中展开。
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
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科学蜗牛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观察和记录蜗牛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记录蜗牛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蜗牛模型或图片。
3. 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工具(放大镜、铅笔、纸张等)。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蜗牛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物吗?它有什么特点?”Step 2: 探究蜗牛(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和壳的特点。
2.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蜗牛的生活习性,如喜欢潮湿的环境、慢慢爬行等。
Step 3: 观察和记录(20分钟)1. 分发观察和记录蜗牛的工具,并向学生解释如何使用。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一只蜗牛,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行为。
3. 鼓励学生用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Step 4: 分享和讨论(10分钟)1.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记录作品。
2. 引导学生讨论蜗牛的共同特征和行为,以及他们为什么喜欢潮湿的环境等问题。
Step 5: 总结和延伸(5分钟)总结蜗牛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强调保护自然生物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观察和了解更多的生物多样性。
Step 6: 家庭作业(2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行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更多的生物,并记录下他们的特征和行为。
2. 鼓励学生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更多关于蜗牛的资料,并制作展板或小册子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环节中的表现和对蜗牛的理解程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第二课《蜗牛》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二课《蜗牛》(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通过观察蜗牛,了解它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牛。
通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熟悉了解这类小动物。
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细致地观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本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背景: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
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曾细致观察过。
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基础。
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词汇:触角,腹足,黏液,螺旋,螺线,应激性(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科学方法:有序观察,对比联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1、同学们在课前寻访了小动物,找到了蜗牛,你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2、学生介绍交流:草丛中,花坛边……3、小结: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这就是适合它生存的生活环境。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科学课中已经学习了动物的基本分类,对于蜗牛这种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认识蜗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分类依据。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参与蜗牛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蜗牛的分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蜗牛、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2.学具:观察记录本、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谜语“背着房子走的动物是什么?”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进而引入本节内容《蜗牛二》。
2.呈现(10分钟)展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蜗牛观察实验。
每组发放一只蜗牛和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通过讨论,总结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根据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蜗牛分类。
教师提供分类依据,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分类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蜗牛,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形态结构、蜗牛的运动、蜗牛的生活习性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蜗牛(一)》,对蜗牛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能描述蜗牛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难点:蜗牛的运动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任务驱动: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活的蜗牛,以便学生观察和实验。
2.准备蜗牛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培养皿等。
4.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蜗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蜗牛的特征。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蜗牛是如何运动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蜗牛的足、壳等特征。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蜗牛的运动原理。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活的蜗牛。
要求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记录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蜗牛》(二)》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 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 学习过程,在学生的期待中,学生领到了蜗牛分小组开始观察。观察过程中,学生发现 蜗牛吃尖椒、白菜的叶柄、西红柿、肉、胡萝卜、豆干、大蒜等食物均可以吃,使学生 大开眼界,原来蜗牛什么都吃,思维水平得到提升。顺利成章引导学生认识蜗牛是杂食 性动物。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与休眠、呼吸、吃食与排泄。 【科学词汇】:
休眠,气孔,排泄,繁殖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科学方法】:
观察,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核心价值观:细致观察,发现细节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蜗牛》(二)》板书 吃菜叶,会排泄,会呼吸(气孔)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 第三课 《蜗牛》(二)》。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重点在于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由于学生在此 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 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 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主要研究蜗牛的 食物、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关于蜗牛的繁殖,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 ,去发现这个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2)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案 (2)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分类。
2.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蜗牛的特点。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蜗牛爬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蜗牛的生活习性。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蜗牛的分类。
六. 教学准备1.蜗牛若干只。
2.观察蜗牛的容器或盆栽。
3.实验器材:计时器、尺子等。
4.分类卡片。
5.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谜语“背着房子走的动物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2. 呈现(5分钟)展示蜗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观特点,初步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如蜗牛的爬行速度、活动范围等。
同时,用计时器记录蜗牛的爬行时间,用尺子测量蜗牛的爬行距离。
4. 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蜗牛的生活习性特点。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蜗牛的分类,分发分类卡片,让学生根据蜗牛的特点进行分类。
最后,总结蜗牛的分类情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学设计 (I)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教学设计 (I)教学背景分析继续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
本课主要研究蜗牛的食物、休眠、排泄三方面的问题。
关于蜗牛的繁殖,只是要求学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去发现这个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蜗牛二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蜗牛二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的运动”,着重探讨蜗牛的运动机制和生活习性。
详细内容将围绕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食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认识到动物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能力,激发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
3. 使学生了解蜗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蜗牛的身体结构及运动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了解其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蜗牛标本、放大镜、显微镜、PPT课件、视频资料。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蜗牛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讲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让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器官及其功能。
3. 实践观察:分组让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记录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蜗牛运动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蜗牛运动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画出一幅蜗牛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对蜗牛运动方式的理解。
6. 知识拓展:介绍蜗牛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动物。
六、板书设计1. 蜗牛的身体结构蜗牛的贝壳蜗牛的肉身蜗牛的眼睛、触角等2. 蜗牛的运动方式肌肉蠕动贝壳旋转3. 蜗牛的生活习性食性繁殖方式生活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选择一种动物,记录其运动方式和特点,画出动物运动轨迹图。
2. 答案示例:以蝴蝶为例,描述其翅膀振动、飞行高度等,画出飞行轨迹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第2课时
《蜗牛(二)》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蜗牛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呼吸和排泄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3.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呼吸和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讨论法课前准备放大镜、蜗牛、菜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蜗牛的身体构造、它的运动、生活环境以及食物,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需要了解它们的什么呢?(呼吸和排泄)由此引入新课二、新授1.观察蜗牛的排泄(1)在观察蜗牛吃食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的蜗牛排出粪便了吗?(2)蜗牛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3)它的粪便是什么样的?生A:我观察了蜗牛的排泄,蜗牛的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那个孔叫做气孔。
而且,它会把粪便先排在自己的身上,通过腹足和粘液最终将粪便留在地上。
生B:我观察到了它们的粪便,有的是黑黑的,有的是绿绿的,有的也是白色的。
……(4)师小结:和其它动物一样,蜗牛的吃食和排粪便是它的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蜗牛才能生存和生长。
2.观察蜗牛的呼吸(1)师指出,观察蜗牛的呼吸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2)你们能找到蜗牛的呼吸孔吗?(3)师指导,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让蜗牛扭动身体,然后观察蜗牛壳顶部位置,随着蜗牛的活动,每间隔10多秒钟,蜗牛的气孔会打开成一个小洞,可以明显地看到蜗牛的呼吸。
(4)生观察蜗牛的呼吸(5)汇报交流3.继续观察蜗牛师: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蜗牛的哪些特点?生合作交流并汇报生C:我想知道蜗牛会游泳吗?生D:我想观察蜗牛怎样生孩子。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要一个一个的去探索,希望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对待我们的小动物,努力寻找我们的答案吧!4.课下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参考教案
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2.3《蜗牛二》教案----988c73fe-6eb3-11ec-b490-7cb59b590d7d蜗牛(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体验蜗牛进食、休眠和排泄的过程,认识观察在获取信息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方法:观察与讲解结合学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学准备】2-3饥饿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注意:报告的真实性要求报告基于您自己的观察,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老师的指导:当蜗牛睡个不停时,它会用粘液膜密封外壳,不再移动。
问题2:蜗牛睡觉后怎么醒来?学生回答:轻轻地擦,自来水??解决方法:将蜗牛放入水中。
由于呼吸受阻,蜗牛将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尝试爬出水面。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物的信息,列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多媒体展示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如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5.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设计意图: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3、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结合蜗牛的身体特征和多媒体课件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设计意图:意识到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牛能长时间放在水里吗?四、继续观察蜗牛(多媒体显示,观看视频资料)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蜗牛二》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蜗牛二》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科学课上一程度上已经接触过蜗牛,对蜗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学会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难点: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蜗牛标本或图片。
2.观察蜗牛的工具(如放大镜、解剖刀等)。
3.实验材料(如土壤、水等)。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蜗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展示蜗牛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如蜗牛如何爬行、如何进食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蜗牛的特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何保护蜗牛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蜗牛,记录蜗牛的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2.3、蜗牛(二)》word教案
“蜗牛”(第 1 课时)教课方案教课目标一、科学研究:1.能按必定的序次观察蜗牛的身体和壳.2.会简单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状况.3.能聆听其余同学的想法和建议.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小动物,爱惜生命 .2.愿意与别人合作并交流想法.三、科学知识知道蜗牛的身体特色和生活习惯.教课重、难点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合适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课准备教师、学生准备:( 1)学生课前捉到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供蜗牛选择的食品,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教课过程一、导入1.平常大家都喜爱猜谜语,今日老师让大家猜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板书:蜗牛)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 .谈谈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发给学生放大镜),你能用它来干什么?(观察蜗牛)(板书:观察)我们如何观察?(试试按必定序次)2.此刻就请大家认真观察蜗牛,并把它画下来.3.谁来谈谈经过刚刚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画的蜗牛.(出示蜗牛的身体的课件)三、观察蜗牛的壳1.观察过蜗牛的壳吗?有什么特色?怎么描述蜗牛的壳?2.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谈论.3.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4.螺线的睁开方向是如何的?5.自然界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四、观察蜗牛吃食品1.蜗牛小伙伴抵达我们课堂上,我们该怎么款待它?2.蜗牛是如何吃食品的?谈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你们想认识的问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3.依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供给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实验用品 .4.提出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前能不可以给你们的实验结果先做一个展望?5.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 .6.报告交流研究成就:经过刚刚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四、拓展今日我们经过对蜗牛的研究,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家依据对蜗牛的认识,给蜗牛小伙伴设计一个家,饲养它,把它养的壮壮的,下节课把它带回来参加“蜗牛运动会”,好不好?。
蜗牛二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蜗牛二课件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以及蜗牛的运动方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认识蜗牛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
2. 掌握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能描述蜗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及运动方式。
难点:理解蜗牛如何通过腹足运动,以及蜗牛在自然界的适应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蜗牛标本、显微镜、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放大镜、观察盒、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蜗牛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蜗牛的各个部位,了解其功能。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蜗牛的图片,讲解蜗牛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运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蜗牛在不同地面上的运动,记录并分析其运动方式。
六、板书设计1. 蜗牛的身体结构螺旋形外壳腹足肺触角2. 蜗牛的生活习性湿润的环境夜行性杂食性3. 蜗牛的运动方式腹足蠕动胶囊状肌肉收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蜗牛,记录其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 答案:生活习性:蜗牛喜欢生活在湿润、阴暗的环境中,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运动方式:蜗牛通过腹足蠕动前进,依靠胶囊状肌肉的收缩和伸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对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可让学生关注蜗牛在自然界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蜗牛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观察不同种类的蜗牛,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蜗牛的身体结构及功能2. 蜗牛的腹足运动方式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与实践一、蜗牛的身体结构及功能蜗牛的身体结构主要包括螺旋形外壳、腹足、肺和触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以下是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
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二、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足三、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1.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四、蜗牛赛跑。
1.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蜗牛爬得快?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让蜗牛在棉线上爬行)……☆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爬行)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让蜗牛在白纸上爬行,画出蜗牛爬过的路线,然后用细线沿着纸上的路线放好,记下起止点,把线拉直,量出线的长度就是蜗牛爬的路程。
)……3.各小组选择一种方法,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
五、交流、小结。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教学建议:1.棉线要根据蜗牛的大小来选择,不能太细,以免蜗牛掉下来。
2.蜗牛赛跑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尽量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局限于一二种方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蜗牛”(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蜗牛”这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目的。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吃食和饲养方面的情况,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但他们自从学爬、学走、学讲时起,就已经可以自己学习,通过模仿和自己反馈的机智学会了不少东西。
因此,在观察蜗牛时,我们也不能把他们看作一张白纸。
活动时应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智力结构,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实践和一系列思维过程去认识事物,主动探究事物。
这样,获取的知识必然是生动、具体、深刻、鲜明、丰富的,也是终生难忘的。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
因此,开好这个头,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重在让学生经历按一定顺序去观察的过程,不要求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只要是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只要没有错误,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就行让学生通过活动建构自己的关于蜗牛的意义。
二、活动目标:
科学概念: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蜗牛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食物等方面的直接认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三、活动准备
每个小组课外捕捉若干蜗牛,每人准备好放大镜,一组一张白纸,一张记录纸;食盐、苹果、面包、菜叶、萝卜、葱头等
四、活动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置教室:(1)大屏幕显示一个画有蜗牛的像框。
(2)每组桌上的水槽中都放着几只蜗牛。
)老师:同学们,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水槽,大家刚才一定看到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种小动物,一起告诉老师是什么?
学生:蜗牛。
老师:你们喜欢蜗牛吗?
老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蜗牛的知识。
[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让学生看到蜗牛这一实物,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 (二)创设直观情境,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兴趣
老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关于蜗牛的动画故事。
学生看动画片(动画片中介绍了蜗牛的种类、生活习性、颜色等特点。
)
老师:谁来说一说,你从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哪些关于蜗牛的知识?
学生:回答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老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记住了这么多的知识。
[放关于蜗牛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对蜗牛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从而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记忆能力与观察能力。
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
(三)设置疑问,启发探究
老师: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思考,除了刚才画面中了解的蜗牛的知识,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知识?同学们提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我鼓励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究,并把他们最关
心的问题列到黑板上。
如:外形、运动、饲养。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兴趣的激励下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
由被动转向主体,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充分体现。
]
(四)深入探究,学生解疑
(1)首先观察蜗牛的外形,这个时候我做了一些提示,如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然后采用四人小组的形式,让学生用手中的放大镜进行观察。
观察完后,四人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全班进行交流。
[在这一环节,我创设自主探究的条件,采用四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分析,互相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
同学们观察到了蜗牛的壳、眼睛、触角外,还有很多新的发现。
接下来是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观察前,我提出问题并出示观察
要求。
如:
(1)蜗牛靠身体的哪个部位来爬的?
(2)怎样爬?
(3)爬的快慢怎样?
并要求学生放声读一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明白主要观察什么,从哪些方面观察,观察时我引导了一句:“观察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把蜗牛放在刀刃上、尺子上、铅笔上、文具盒上等。
[这一环节的特点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
接下来是研究蜗牛的吃食和饲养,我只是给学生们进行引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
到下课铃响的时候,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完。
我向同学们征求意见,怎样弥补这个缺憾呢?有的说接着上、接着研究;有的说下节课研究;有的说回家自己研究。
因为下节课是别的学科的课,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带着疑问回家后进行研究。
下节课带着研究成果再共同进行交流。
我认为科学课的研究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应向课外、校外进行延伸,从而使知识得到扩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把“学会”变成“会学”是本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观察蜗牛后,掌握观察动物的几个基本方面。
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