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6孤独之旅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6孤独之旅 教案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走近“孤独”:同学们:我们在美丽的家园中快乐成长,享受着花样年华的多彩与生机。

而有时,困难和孤独会不期而至。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二、朗读课文,感知“孤独”:1、说出加线字的读音,抢答完成:请同学们独自完成,时间为5分钟,加油哦!撩逗胆怯找茬肥硕戳破撅断解释词语:一落千丈:撩逗:歇斯底里:干巴巴: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苇荡高潮、结局:遇雨考验与鸭成长三、跳读课文,理解“孤独”:小组合作探究: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朗读画出的语句。

从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时间为6分钟)教师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7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

注音并简介作者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瘴江(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教材,本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体会到孤独的内涵和价值。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感受,并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境。

本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孤独的本质,认识到孤独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并学会在孤独中思考和自我提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孤独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人生哲理类的文章感兴趣,但需要注意避免陷入过于沉重的思考,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孤独的内涵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孤独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的孤独感受。

2.突破策略: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孤独的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验孤独的感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一段孤独旅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孤独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推举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一一、科任教师层面1、利用年级教师会议,准时传达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思路,统一思想、统一备考策略。

2、屡次召开备课组长会议,组织催促年级集体备课活动,常常关注中考动态,讨论中考题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3、协调班主任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4、协作政教处、教务处做好年级科任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5、催促班主任以各种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6、帮助教务处做好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模拟考等工作并准时向教育处和校长室反应教学状况。

7、每次综合性测试后,召开一次年级教师大会,探讨中考总复习工作,小结阶段性的教育教学得与失,提出下阶段的整改规划与措施。

二、班主任层面1、帮助班主任共同处理年级(班级)日常事务,如课间操、年级各项活动,课堂、课间纪律检查,学生行为标准,违纪处理,办公室整理等。

2、协作政教处作好“班级常规评比”等工作,抓好学生的常规治理。

3、协作政教处、团委开展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拔河、跳绳等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总结班主任治理中优点与缺乏,布置年级的阶段工作。

5、帮助班主任抓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6、帮助班主任抓好班级安全、稳定工作。

三、学生层面1、加强行为标准(仪表、头发等)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强学生的出勤状况考核,监视学生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加强“静校”治理。

3、分批分层次召开全年段学生座谈会(共6次),向学生介绍中考动态和复习策略,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

4、抓好“培优补差”和尖子生的拔高工作,搞好“重点生”的培育和“薄弱生”的培育。

5、加强早读和晚自习的监视,加强小题训练的开展和监视、考核工作。

6、抓好英语听力和机读卡的训练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1、初三年级整体较稳定,但成绩不尽人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0、孤独之旅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0、孤独之旅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孤独之旅》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含义。

2.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3.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课文《孤独之旅》2.多媒体设备3.课堂讨论素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孤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孤独的时刻?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三、深入分析1.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形象a.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杜小康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描写对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a.课文《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b.你觉得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收获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对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作用。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深刻内涵。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对表现主人公成长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孤独,实现自我成长?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孤独与成长的作文。

五、课后延伸1.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关于成长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孤独之旅》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知道霎Time的成长经历;2) 理解霎Time对“孤独”的认识;3) 理解“他人视角”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4)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及短语。

2. 能力目标1) 学会如何理解英语文章中的细节,了解文章的主旨;2)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 情感目标1) 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2) 让学生认识到“孤独”对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文章并理解其主旨。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他人视角”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阅读理解、讨论、情景模拟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5分钟)教师可播放一段关于自我认知和孤独的视频进行热身。

为学生引入“孤独”主题。

2. 导入(7分钟)展示题目: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hear the word "loneliness"? Ask students to brainstorm ideas and collect the answers.3. 阅读(30分钟)1)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孤独之旅"(Lonely Journey)。

2) 观看课堂视频。

4. 学生讨论(15分钟)教师分为小组让学生讨论问题:“你认为霎Time是怎么样的人?他有哪些特点?”5. 总结(8分钟)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并检查课堂考试。

2)学生们针对此主题写一篇文章或进行图片表达(待定)。

五、教学反思1. 通识性讲解通过本次课中对于“他人视角”的解释,学生对于团体观察与群体思维的认识更加深刻。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9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9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9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沉默为大家整理的6篇孤独之旅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感受2、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九年级语文中小说单元的出现,不啻是给紧张忙碌的初三生活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大家都爱读小说。

在第三单元里,我们领略了鲁迅先生沉郁悲凉的故乡之别,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构思,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阅读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写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没读过的长篇小说的节选《孤独之旅》。

同学们事先已经阅读了课文,也查找了资料,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有一学生带来了《草房子》,说是她五年级时买的,给大家介绍了课文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并用软盘作了电子板书,与我的介绍基本相同)《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学生打开软盘,有关于曹文轩的介绍,我补充的是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自己读过的他的文化散文)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同名电影19届金鸡奖较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铜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十月》刊登过他的文化散文《银斧高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关于毛姆。

最新-《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

最新-《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孤独之旅》教案1【指导思想】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广阔的自然风景和社会场景。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运用小说的人物、民用工业节和环境三要素梳理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导读──整体感知1、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2、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小说的三要素)a、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b、教师小结:──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二、导思──理解探究3、分析故事情节: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a、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b、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c、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d、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明确: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篇一:《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标题含义,把握课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把握小说主题。

学法指导诵读法: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有人在阳光下成长,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无忧无虑中成长,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长有成长的快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

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曹文轩,当代作家。

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背景介绍: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嬉闹(x238;)掺杂(ch226;n)撩逗(liáo)眺望(tiào)凹地(226;o)胆怯(qiè)戳破(chu244;)撅断(jǖē)2、理解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三、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新人教版

16 孤独之旅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观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细心打算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忱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沟通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日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子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验。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有的生活、优异的成果,使他始终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渐渐成熟、坚毅。

2.再读文本,梳理详细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微环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共享沟通。

要求:1.依据情节的依次,依次作答。

2.共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留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尽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远眺,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孤独之旅》教案(通用16篇)

《孤独之旅》教案(通用16篇)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教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式: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驱除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乘巧4、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到四个词语说一段话,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相当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

因此可以采用选择重点段落朗读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朗读如下段落:(1)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小说的主题——“孤独之旅”,体会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心路历程。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杜小康的性格特点。

3.掌握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和人物心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小说的象征意义,理解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孤独之旅》,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孤独之旅”为题?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三、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找出文中对主人公杜小康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成长变化的语句,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主人公杜小康的形象,为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及主人公性格特点。

2.提问:课文为什么要以“孤独之旅”为题?二、深入分析主题1.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孤独的描写,分析其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语句,进行讨论。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1.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和人物心情的作用。

2.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杜小康的心情变化。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孤独之旅》的主题,理解了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内涵,并体会了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特点及主题。

2.提问:课文中的孤独之旅对你有何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孤独中成长的经历和感悟。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我的孤独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表达在孤独中成长的感悟。

孤独之旅教案【10篇】

孤独之旅教案【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讲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小说情节。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除文字障碍,给加横线字注音嬉()闹觅()食旧茬()儿戳()破撩()逗凹()地掺()杂胆怯() 撅()给()予2、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概括出主要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或: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故事,表达了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

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

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模板5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6 孤独之旅》优质教案_1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6 孤独之旅》优质教案_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梳理小说中的三要素;2.细读课文,品味杜小康的心路历程;3.悟读课文,感悟主人公成长的真谛教学重点:1.品味杜小康的心理感受2.感悟成长的真谛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人生路上难免有风雨和痛苦,要勇敢抬头,请相信风雨之后会有彩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草房子,去感受一位少年的孤独之旅。

1、了解作者。

2、了解《草房子》。

3、明确阅读方法:初读,细读,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阅读小说的主要信息:人物、情节、环境。

2.小组交流,抽生展示:梳理小说中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情节: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外地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

在一场暴风雨后,他“长大了,坚强了!”环境:芦苇荡三、细读课文,品味心路历程杜小康远行到几百里以外的芦苇地放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重点朗读以下段落,体会杜小康的心理感受。

1、20—27自然段。

四人小组合作完成(1)分角色朗读,找出这部分杜小康心理感受的关键词并做上记号。

(2)小组展示:朗读,杜小康的心理(3)全班齐读,感受杜小康的害怕与胆怯,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28—31自然段(1)男、女生分组朗读。

(2)找出这部分杜小康最突出心理感受的关键词并做上记号。

(3)抽生朗读,感受杜小康的孤独,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33—35自然段。

(1)默读课文。

(2)用文中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杜小康对待孤独的态度。

(3)抽生朗读,感受杜小康的勇敢,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36—48自然段。

(1)4个大组依次朗读课文。

(2)用文中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杜小康的心理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孤独之旅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

”“用净水瓶去盛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难字词(1)字音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ɡ)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yǔ)觅.食(mì) 撩.逗(liáo)(2)词义【厚实】①丰富;富裕。

②宽厚结实。

③(学问等)深厚扎实。

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

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②癔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顽强、不畏惧的精神战胜了困境,真正成长起来。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明确:(1)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

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同困难搏斗。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主旨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明确: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明确:孤独。

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

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明确: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地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2.拓展延伸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

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仿写。

示例: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明确:孤独是一场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3)完成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

16孤独之旅1.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文本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经历,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一、导入新课到了九年级,同学们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的确,你们的身高或许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们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成长。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一)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二)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物情感变化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

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

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1)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

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

(4)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教师小结:在整个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经历了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再到战胜孤独的过程,这其实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教学提示】怎样分析小说题目的含义或作用?小说题目的含义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作为文章的线索。

③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具有其他的象征义。

⑤揭示文章中心。

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目标导学四:赏析景物描写1.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教学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如芦苇荡、放鸭图、孤独的杜小康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对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

鸭群、水流虽然美,但毕竟单调。

这些更增添了杜小康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2)黄昏时的炊烟和河面的热气,单调、虚无,更增添了孤寂的感受。

(3)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切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而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芦苇荡暴风雨的凶猛,是对杜小康的考验和磨炼。

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教学提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④推动故事情节。

⑤暗示社会环境。

⑥深化主题。

2.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