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龄段的划分
婴儿期:0-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7-12岁
青春期:11、12-15、16岁
青年期(成年初期):17、18-35岁
中年期(成年中期):35、40-60、65岁
老年期(成年晚期):60之后
二、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
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运动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已具有“客体永久性”,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幼儿期:前运算阶段:把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符号功能,开始用语言和符号表达。

具体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童年期: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持,认知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青春期: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形式从内容中解脱,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认知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青年期(成年初期):
中年期(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
三、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
婴儿期:
幼儿期: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童年期: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即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道德实在论:判断的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动机。

青春期: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他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青年期(成年初期):
中年期(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
四、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婴儿期: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调整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幼儿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童年期(7-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是能力品质。

青春期: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是诚实品质。

青年期(成年初期):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是爱的品质。

中年期(成年中期):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是关心品质。

老年期(成年晚期):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人格是智慧、贤明品质。

五、主要特点
婴儿期: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源泉或前提;是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规律性: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住动作(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身体移动被动转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交往机会)。

幼儿期:幼儿的游戏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

游戏的发展:遵行一定规律(婴儿游戏-被动、实物、模仿《独自游戏》;幼儿游戏-替代物、目的性、过程、想像、概括性《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童年游戏-规则性。

游戏的意义: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童年期: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的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发展:外部活动-内容;兴趣不分化-分化为对不同学科和内容;游戏因素对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起一定作用。

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生理发育高峰: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身体外型的变化(身高、体重、头面部);生理机能的变化(肌肉与脂肪的变化、脑与神经系统走向成熟、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性的发育和成熟(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机能的成熟)。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和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年期(成年初期):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成“第二次诞生”,第一次为生存而诞生,第二次为生活而诞生。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身体生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发展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中年期(成年中期):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身体变化:表现在外表和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期,包括: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

毕生发展观: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同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六、认知发展(变化)
婴儿期:感知觉发展: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优先注视范式);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味觉:甜、酸、苦、咸;嗅觉:习惯化和嗅觉适应;肤觉:温觉、痛觉)。

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记忆的发展:12月后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

思维的发展:感知运动阶段,其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狭隘性、思维和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言语的发展: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

言语发展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单音、多音节、有意义语音三个阶段,三岁掌握母语全部发音)、词汇的发展(三岁1000个词汇)、句法的发展(三岁使用完整句)。

幼儿期:言语的发展:语言是人交流的工具,幼儿期言语发展迅速。

词汇的发展:词汇量增加;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词类的扩展。

语法结构的发展:简单句-复合句;陈述句-多种形式句子;无修饰句-修饰句;短句-长句(词的多少)。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对话句-独白句;情景语-连贯语。

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先快后慢);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记忆策略形成:(记忆策略的发展;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
位策略;复述策略。

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体符号功能;一定的计划和预见性。

抽象概括性初步发展: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概括能力的发展(开始按事物本质特征掌握概念)。

童年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接近成人水平(7+2信息单位);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意义记忆超过机械记忆;抽象记忆的发展超过形象记忆);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即背诵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的过程;组织-归类;系列化);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

思维的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基本特点: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质的变化;不能摆脱形象的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关系认知;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比体系化;序列化)。

青春期: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11.04+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运用意义记忆、有效运用机械记忆;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最佳时期《形象记忆量初中最高;抽象记忆高百分比;抽象记忆发展量高于形象记忆》;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思维的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脱离具体事物和情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青年期(成年初期):智力的发展:卡特尔把智力构成分为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包括: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型关系等,不受教育和文化影响),人的流体智力25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开始缓慢下降;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存储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晶体智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思维的发展:美国帕瑞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没有“灰色区”;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约定性阶段-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认识两个相反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因出发点不同。

勃拉维维夫:“实用性思维”思维出现“变通性”。

中年期(成年中期):感知觉变化:出现最早,衰退最早,40岁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记忆的发展变化:记忆的侧重点或结构的变化,对表面细节记忆力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创造力的发展:不同专业领域,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不同。

老年期(成年晚期):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发展最早,衰退最早。

视觉退化-器官功能下降,视力明显降低(老花眼);听力下降;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记忆的年老变化: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下降。

两种观点: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下降的根本原因;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下降的根本原因。

思维的年老变化:个体差异大,随着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积累,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七、社会性发展(变化)
婴儿期:情绪的发展:笑、哭、恐惧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遗传本能(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哭:是不愉快的消极反应《五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觉无聊》;恐惧:是消极的情绪,引起紧张、逃避和退缩,长期会导致怯懦的人格特征《本能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怕生、预测性》)。

气质: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表现分为(容易性-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得到关怀和喜爱,占40%;困难性-占10%;迟缓性-占15%;其余为混
合型)社会性依恋:与抚养着的社会性联接,是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特殊情感联接阶段);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是自然人转化社会人的标志。

两个阶段(主体我的发展-能将自己和他人分开;客体我的发展-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依从成人评价-独立的评价;外部行为表现-内在品质;简单、笼统-较为具体;主观情绪-初步客观。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四个活动区: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

道德行为的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

道德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形成自我概念过程中,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

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

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起着独特作用(包括:促进儿童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满足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

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发展,自主欲求提高,希望…我自己做‟,对帮助、指示、阻止要用“不”来反抗。

经过反抗期的幼儿,成人后自主性强。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的概念-个人心中自己的形象,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评价的特点(独立性日益增长;批判性有一定提高;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稳定性越来越高)亲子关系的发展:首先时间减少;问题类型变化;控制力量变化。

同伴关系的发展:人气特点(受欢迎的;不受欢迎的;受忽视的);伙伴集团的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友谊的发展: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6-9岁单向帮助关系;9-12双向帮助关系;亲密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欺负与被欺负:中小学生之间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多种理论-竞争假设;外部特异性假设;心理理论。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情绪变化特点: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疾风暴雨);青春期躁动。

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形成的原因(生理方面-成人感和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方面-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社会因素-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

人际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标准: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互相理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父母的榜样状态消失,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价;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具备: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

青年期(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并且不断进行修正,主要依据一是生活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青春期萌芽、高中期发展、大学期走向成熟;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其一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与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相互制约;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其二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三与个人命运有关的突发事件,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等.亲密感的建立:恋爱和结婚;朋友关系的友谊.社会关系的变化:安托露丝将三重关系成为“人生护航舰”(伴侣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职业的适应:影响择业的四个因素(家庭原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人格的变化:人格表现越来越成熟。

中年期(成年中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人格的
变化: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心理防御机制日趋完善;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职业的发展:工作的满意度(人生最高峰);工作绩效(依靠体力、反应,绩效下降;依靠认知技能,绩效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赡养和照顾);与子女的关系(易产生失落感和寂寞感);与朋友的关系(交情越来越深)。

老年期(成年晚期):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逐渐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形成一套与退休角色相适应的生活模式。

人际关系的变化:夫妻关系(呆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快乐程度约高);与子女的关系(长于子女沟通,却能给老人带来快乐,但与时间长短和次数关系不大);与朋友的关系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死亡来临:解决如何面对死亡的的问题,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过程五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八、心理卫生
婴儿期: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关注情感的需要,建立安全型母婴依恋;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幼儿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

童年期:学会学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品行: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养成的行为习惯。

青春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教给青春期的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

青年期(成年初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中年期(成年中期):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其一认识挫折和不幸的普遍性;其二淡泊名利,做到“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其三风物长宜放眼量)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

老年期(成年晚期):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发挥余热、培养爱好);生命不息,活动不止(体育锻炼;脑力活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坦然面对死亡(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