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检测分析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d19e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f.png)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视锥细胞及视杆细胞等视网膜细胞受损,导致逐渐视力减退,最终导致失明的一系列疾病。
该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数百万人。
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是该疾病的主要遗传模式之一,该模式具有隐匿性和可逆性,患者往往在先天后将来的日子里逐渐表现出病状。
因此,对于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分子遗传学、克隆技术的发展,对RP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RP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还存在局限和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因突变分析,筛选出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为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具体任务包括:1.筛选具有RP家系的患者,准确诊断病情,并开展基因突变分析;2.根据先前相关研究,选择合适的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并建立分析框架;3.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探究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具体作用机制;4.分析突变基因在RP中的表达和调控,以及与其相关的生物通路;5.提出RP治疗和干预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通过此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的作用机制,为R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向对照研究设计,对具有RP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
主要方法包括:1.收集RP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实施基因突变分析;2.建立分子遗传学分析框架,拟定突变基因的函数筛选和功能分析;3.采用PCR、DNA测序、南方和西方印迹等方法进行突变基因的检测和分析;4.上机分析和生信分析,探究突变基因在RP中的表达调控和与其相关的生物通路。
四、研究计划1.前期准备(1个月):采集RP家系患者生物样本,建立临床数据库,拟定突变基因分析方案。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283f29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7.png)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是一种以视网膜萎缩和视力丧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影响人类视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其遗传方式之一。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患者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的研究旨在揭示该病的遗传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对该病的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其中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方式。
该模式主要是由一个有缺陷的基因所引起的,称为突变基因,同时另一个正常的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中,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分别处于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上。
因此,突变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作用是互相抵消,使得基因表达和遗传信息的继承规律有一定的变异性。
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指患者只需有一个基因突变就能够表现出疾病的特征,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需要两个基因突变才能表现出疾病的特征。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突变基因只需要与一个野生型基因匹配即可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该模式的患病率比较高。
而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突变基因需要与另一个突变基因匹配才能表现疾病的特征,因此患病率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不同基因位点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遗传规律,这些特点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的来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基因单基因遗传模式研究在深入了解该病的遗传机制和发病规律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对该病遗传机制的深入探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进展和成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MYO7A基因致病突变筛查
![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MYO7A基因致病突变筛查](https://img.taocdn.com/s3/m/3e651872f524ccbff0218454.png)
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MYO7A基因致病突变筛查发表时间:2017-04-25T15:33:26.6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作者:王佳盟马誓成静石毅朱献军[导读] 探讨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
1、河南省虞城县高级中学高三13班;2、四川省人民医院摘要:目的探讨一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
方法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该家系先证者及父母进行病史收集、常规查体、视野检查及视网膜电图检查。
采集家系成员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结果该家系有1例患者,表现为青少年时期发病,视野渐进性变窄,周边视力受损,听力受损,耳聋,视网膜现色素沉着,mfERG显示a波、b波振幅下降。
患者父母均正常,为杂合突变携带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特征。
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过滤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在MYO7A基因上存在两个突变位点:NM_001127180, c.3695_3705del, p.R1232fs和NM_001127180,c.6234+5 G>A。
在1000例健康人对照中没有发现该两个突变。
结论本研究发现MYO7A致病基因上两个新的突变位点,扩大了MYO7A致病突变谱,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新靶点。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MYO7A基因视网膜色素变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综合征1型(Usher I)是一类以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受损、先天性耳聋为之一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具较强遗传异质性,以其发现者英国眼科医生Charles Usher命名。
Usher综合征在美国和欧洲的发病率约为4.4/100,000[1],中国的发病率约为0.03%[2]。
眼科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夜盲,暗光线下视力障碍,行走困难,伴视力渐进性丧失,视野缩小,直至管状/隧道状视野。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及Usher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分析及致病基因研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及Usher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分析及致病基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d201dd58f5f61fb7366657.png)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和Usher综合征家系 临床表型分析及致病基因研究
中文摘要
目的: 1.建立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资源收集保存的标准化操作程序。 2.分析3个RP家系RP-GC-00 l、RP-DX-002、RP-PG-003临床表型及遗 传学特点,寻找致病基因突变。 3.分析2个Usher综合征家系USH一001、USH一002的临床表型特征及遗 传学特点,筛选可能的已知致病基因位点。 方法: 1.对RP患者进行鉴定和临床分型,分析其遗传方式。收集、保存RP 遗传资源,包括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填写RP调查表、抽取外周静脉血制 备基因组DNA的、提取基因组DNA、保存及鉴定基因组DNA。建立RP遗传资 源库,包括纸质档案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2.分析RP—GC一001、RP—DX一002、RP—PG一003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 系谱特征,利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并对RHO、RDS、ROMI、NRL、CRX 等5个己知致病基因的15个外显子进行筛查。 3.分析USH一00l、USH一002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系谱特征,利用 连锁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12个已知致病基因位点周围的微卫星标记进行扫 描,筛选可能的致病基因位点。 结果: 1.建立了规范、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国际、国内遗传资源采集研究原 则要求的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资源收集保存标准化操作系统。 2.RP—GC-001、RP-PG-002、RP—DX-003表型具有共性:夜盲、进行性视 野缩小、视网膜骨细胞状色素沉着、视乳头呈蜡黄色萎缩,表型垂直连续传 递,男女均可发病。同时又具个性特征:RP-DX-002家系中患者视网膜骨细 胞样色素沉着累及黄斑区和视乳头旁,多个患者伴有虹膜局限性前粘连、玻 璃体烟灰样混浊。RP-PG一003家系患者在50岁左右出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RHO基因突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RHO基因突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分子遗传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c547c689eb172ded63b7f4.png)
文章编号:100025404(2002)0120055203论著RH O基因突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张晓莉,府伟灵,薛 强,张 雪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检验科,重庆400038) 提 要:目的 探明我国RP患者视紫红质(rhodopsin,RH O)基因突变的特征和意义。
方法 在98例RP患者中运用构象敏感凝胶电泳(con 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CSGE)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RH O基因全编码区范围内的点突变。
结果 一个ADRP家系的4名患者第347密码子发生点突变,Pro347Leu;另一个ADRP家系中一名晚发型患者及其目前还未出现症状的女儿在第327密码子出现点突变,Pro327(12bp del),而对照组100例健康成年人未发现上述两种突变。
此外在1名患者和2名对照者中还检出一非致病的点突变,Ala299Ser,属单个碱基多态现象(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phism,S NP)。
结论 98例RP先证者中检出2例携带RH O基因突变,由此可初步预测RH O基因在我国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约为2%(95%的可信区间为0.2%~7.0%)。
Pro347Leu突变改变了视蛋白C末端一段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致使该蛋白在胞内的运输发生障碍。
Pro327(12bp del)使突变蛋白的羧基末端失去了原有的磷酸化位点及上述一段高度保守的功能区,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建立相应的转基因模型或细胞培养系统来阐明。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红质基因;基因突变;构象敏感凝胶电泳;DNA测序 中图法分类号:R394.3;R774.13 文献标识码:AMolecular study on rhodopsin gene point mutations in retinitis pigmentosaZH ANG X iao2li,FU Wei2ling,X UE Qiang,ZH ANG Xue(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ies,S outhwest H ospital,Third M ilitary M 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patterns and significance of rhodopsin(RHO)gene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RP).Methods C on 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CSGE)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 were em ployed to detect point mutations occurring in the5coding ex ons and splice sites of rhodopsin gene in98subjected patients with RP.Re sults F our patients of one autos omal dominant RP (ADRP)family were found to have a missense mutation at codon347,Pro347Leu.One late2onset RP patient and her daughter,who had no clinical expressions at present,were discovered to have a novel frameshift mutation at codon327,Pro327with only one base loss.N one of the2mutations was found in100normal controls.Ala299Ser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as missense mutation.T w o control subjects als o had Ala299Ser,suggesting its nonpathogenicity and jus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phism(S NP).Conclusion S ince2out of98RP patients have rhodopsin mutations,the frequen2 cy of RH O mutations in RP might be about2.0%(95%con fidence interval0.2%~7.0%).A highly conserved C2terminal sequence QVS(A)PA is altered due to Pro347Leu and thereby rhodopsin is misdirected to an incorrect subcellular location.Loss of all phosphorylation sites at the C2termi2 nus and the highly conserved sequence QVS(A)PA may occur because of Pro327.T o elucidate the predominant biochemical defects in such mutant, the study of transgenic mice and trans fected culture cells carrying Pro327(12bp del)is of great value. K ey w ords:retinitis pigmentosa;rhodopsin;mutation;con 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sequencing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组最常见的致盲眼底病,全世界约有150万人患此病,其中中国人占1Π4左右[1]。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5f251a5f0e7cd18425365e.png)
F: GAGT GC AC C C T CC I TA GGC A
R: T CC T GAC I V , GAGG ACC C T AC F: C T GTF CC C AAGT C C C T CA CA 2 。 R: CI I G( CC C I ℃AGAGC C GT GA F: AC GT G CC AG I TCC AAGC AC A 3 。 R: A Tr C TC , CAC AC , GCG C TG C TC F: AT r A T GAAC AC C CC C AAT C T C C 4 R: GGGC Tr I ' G GA T A ACA I TGAC AG F: C G AACC T C AC T AAC GT G CC AG ’ R: G r ( m G TC . GA TG TC C C T ̄ C 6 7 9
2 9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 - - - - — - ・ _ — - ・ - - - - - ・ - — - _ - - - - ・ — - - _ _ , — - ・ _ - - ・ _ - - _ - - _ — ・ ・ - - - ・ - ‘ 一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64 ・
2 0 1 3年
第3 4卷
第2 期
J 0URNAL 0F MUDANJ I ANG MEDI cAL
NI VEI t s r r Y Vo L 3 4 NO. 2 2 0 l 3
表I R HO基因引物序列、 扩增片段及产物长度 ( b p )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报告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894d31b6c175f0e7cd13726.png)
结晶样视 网膜 色素变性 一家 系报告
年春 志
1 病例报告
高明宏 徐
旭 杜 春光
患 者 , ,8岁 。 以 双 眼视 物 不 清 逐 渐 加 男 3
证实为结 晶样 视网 膜色 素变 性 患者 , 家族 遗传 发 病。 呈
三 代 2 中 有 4人 为 本 病 患 者 ( 2 。 3人 图 )
和渗 出病 灶 。 眼压 : 1 H , 1 H 。视 野 检 查 : 右 4mm g 左 3mm g
双眼 周边视野 向心性 缩小 , 成管状 。暗适 应 时间 明显延 长, 色觉检查均有红绿 色弱。视觉诱发 电位 ( E 检 查 : V P) 双眼 P—V P波 形 分 化 不 良。荧 光 素 眼 底 血 管 造 影 E
3
/为 先 证者
图 2 结 晶样 视 网膜 色 素变 性 患 者 家 系 图
依据典 型的症状和特有 的体征 , 明确 的家族史以及视
野 、 适 应 、 E F A等 辅 助 检 查 , 病 不 难 诊 断 本 病 暗 V P、F 本 在治 疗 上 很 多 医 生 采用 中西 医结 合 疗 法探 索 多年 , 果 均 效
2 3发现 优质服 务 的工 作人 员 , 期 评 选 为兵 服 . 定 务标 兵 , 表扬 和激励 为兵服务 先进集 体和个 人 。 2 4“ . 中心” 定期 为 工作人 员开设 讲座 , 动 式培 互 训 根 据心理 测试 结 果 , 了解 军 人 患者 就 医 心理
利因素对军人患者就医心理的影响。②聘请礼仪
专 家对 门诊工作 人员进 行礼仪 知识培训 。③进 行
医患沟通 与交 流技 能 培训 , 医疗 纠纷 防范 知识 培 洲等 。 总之 , 中心 ” “ 的建 立有 助 于持 续 改进 门诊 为 兵 服务质 量 , 高军人 患者就 医满意 度。 提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d2ca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d.png)
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的遗传学研究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简称AMD,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疾病,主要表现为视力逐渐减退、视野模糊、颜色感知异常等症状。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AMD的遗传学研究至关重要。
AMD的遗传模式复杂多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单基因遗传模式和复杂遗传模式。
单基因遗传模式指的是AMD是由一个单一的遗传基因所致,这种遗传模式多见于家族性AMD的病例。
复杂遗传模式包括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多个因素所导致的AMD,这种遗传模式多数见于散发性AMD的病例。
在AMD的遗传模式中,相关的基因被认为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的与AMD相关的基因包括了CFH、ARMS2、HTRA1等等。
其中,CFH基因的突变是AMD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ARMS2和HTRA1基因的突变也在AMD的发生中贡献不小。
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也对AMD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
如年龄、吸烟、营养状况、糖尿病等都与AM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在基因和环境之间也有着交互作用,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用不仅对AMD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AMD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挑战。
幸运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AMD的遗传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进步。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病例的基因组序列、表达谱和蛋白质组等数据,科研人员逐渐揭示了AMD的遗传调控网络和分子机制,这为AMD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为准确和有效的依据。
另外,由于AMD的遗传模式具有较高的家族性,家系研究也成为AMD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通过追踪家庭中多代人的AMD发病情况,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AMD的遗传模式和机制。
总的来说,AMD的遗传学研究在不断深入和进步,不仅为A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遗传学机制和生命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AMD的遗传特征,为保护人类视力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蛋白、展望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蛋白、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4e3e7f3983c4bb4cf7ecd19e.png)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蛋白1857年在眼底镜发明不久,德国的一位内科医生Donders就发现了一些致盲的疾病视网膜有骨细胞样色素,为了描述他所见,起名为 Retinitis Pigmentosa(RP),这在学术上实际为一个误称,因为这种原发性缺陷并无炎症现象,但这个名称一直被广泛使用而得以保留下来。
在现代医学的定义中,RP被描述为一组遗传异质性的进行性的视网膜变性,主要影响周边部视网膜,病人有夜盲和进行性视野丧失,大约30%病人最终失明,其余病人最终也视力严重受损。
RP是一种最常见的视网膜变性,发病率约1:3500,全世界约有200 万人受累,眼科检查一般有视网膜动脉变细,视盘蜡黄色,有特征性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同时电生理检查有杆细胞反应降低或引不出。
RP的色素一般认为是由于RPE(含色素)迁移到变性的视网膜上或由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巨噬细胞在迁移到受损的视网膜过程中“捡到”的变性RPE细胞中的色素。
RP的遗传类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遗传以及少数的线粒体DNA遗传和双基因模式遗传,另外仍有50%的患者无家族发病史,这些病人一般认为是阴性的,虽然他们也可能是X连锁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不全显性遗传,或新的显性突变。
这也可能说明他们代表了由于多对基因座的不支持的等位基因造成的遗传复杂性。
最近十年,我们对RP的遗传学认识有了很快发展,通过人量研究,对它的遗传异质性己成共识,这儿我们仅对无其它系统缺陷的RP进行综述。
到目前为1卜,有39个基因位点涉及典型的非综合症RP中,有30个致病基因确认,剩余的9个止在鉴定中(显性1个,阴性5个,性连锁3个)实际上RP仅是大量视网膜疾病中的一种,另外还有33个基因或位点与综合症型RP有关,总共有132个基因参与了人类各种形式的视网膜色素变性。
随着大量致病基因被确认,我们将大多数影响RP的蛋白质规划为6大类,表工综合了各组以及对各个蛋白的认识,汇总了各个致病基因,这种形式的分类让我们对引起视网膜变性的各种细胞缺陷有了清晰的认识。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81da12964bcf84b9d57bd3.png)
关键 词 : 网膜 色素 变性 ;X连 锁 ; 卫 星 DN 单 倍 型 视 微 A; 中 图分 类 号 : 7 . 2 R7 4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1 3 8 2 0 ) 60 0 — 2 1 7 - 4 ( 0 8 0 — 6 80 8
I v s i a i n o g n tc ln g n l s s o a iy wi h X’ i e e i ts p g nt s n e tg t o n e e i i ka e a a y i f a f m l t lnk d r tnii i me o a
zH U J n , i gl zHANG a — i , xi o l l FU iln . t 1 We —i g e . a
( . e tro n a n ssa d Tra me t 2 De a t n f h h l lg S uhv s s ia , 1 C ne f Ge eDig oi n e t n ; 、 p rme t Op ta moo y, o t zetHop t l o T idMiia y Me ia ie st f Chn s h r ltr d c lUnv riy o ieePLA , o g i g 4 0 3 Ch n 3 Bejn n misI siue Ch n qn 0 0 8, ia;. ii gGe o c n ttt Chn s Ac d my o cec s Bejn 0 3 0, h n iee a e f S in e , iig 1 1 0 C ia) AbtatObetv To ie tf h ie s o u nas s e tX l k dr t ispg n o a( RP)fmi sn e e i l k sr c: jcie d n iytedsa elc si u p c -i e ei t ime ts XL n ni a l u ig g n t i - y c n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3b968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7.png)
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朱静;张晓莉;府伟灵;阴正勤;张峰;贾若愚;李新【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08(37)6【摘要】目的对一个疑似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家系进行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的所在位点.方法选取已知XLRP候选基因附近的微卫星位标,用多点参数分析方法计算其最大优势对数值(LOD score),并通过对家系成员单倍型分析,确定该家系致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结果位于X染色体长臂的微卫星标记DXS8043与该例遗传家系间最大LOD 值小于-2,其他位于X染色体短臂的11个微卫星标记与该例遗传家系LOD值保持在0.5上下,无明显的高值.单倍型结果表明该家系中2例患者兄弟(Ⅲ1、Ⅲ6)和他们的携带者母亲(Ⅱ2)在DXS8051与DXSl214之问拥有在正常成员中不存在的基因型,表明该基因型与疾病共分离,进一步确定了他们X性连锁遗传模式,并且可将致病基因初步定位于DXS8051与DXSl214之间的RP23和RP6基因.结论可以排除该例家系的致病位点与X染色体长臂上的RP24基因的连锁,高度怀疑连锁位点存在于X染色体的短臂的RP23和RP6基因,需另增加位标的信息量,以进一步缩小致病基因所在的具体范围.【总页数】2页(P608-609)【作者】朱静;张晓莉;府伟灵;阴正勤;张峰;贾若愚;李新【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基因诊断治疗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基因诊断治疗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基因诊断治疗中心,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眼科中心,重庆,400038;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10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4.12【相关文献】1.应用微卫星多态位点对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J], 陈翠敏;府伟灵;张晓莉2.中国人一个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8号染色体连锁分析 [J], 李宁东;李扬;赵堪兴;陈薇英;陆莎莎;王立;王黎明;单晓艳3.一个镜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经济性状的遗传连锁分析 [J], 金舒博;张晓峰;贾智英;郑先虎;孙效文4.一个肌萎缩侧索硬化家系D21S223微卫星位点遗传连锁分析 [J], 史树贵;李露斯;刘昕;倪兵;陈康宁5.遗传连锁分析法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J], 马晓晔;魏锐利;蔡季平;朱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b0c87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0.png)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性眼病的统称,其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进行性死亡和退化。
R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它的遗传性质使得它在某些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本文将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与RP相关的遗传突变共有1000余种。
大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这些遗传突变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进而引发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和退化。
通过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研究,已经鉴定出许多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RHO、RPGR、PRPH2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逐渐丧失对光信号的感知和处理能力,从而造成患者在视觉上的受限。
研究表明,RP的发生率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和北美等地的人群中RP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4000至1/5000,而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RP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1000至1/2000。
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群中的遗传突变有关。
除了地域差异外,RP的遗传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
虽然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
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的RP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RP病例的15%至20%。
此外,X连锁遗传模式的RP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中,而女性患者则往往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对于RP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尽管已经鉴定出许多与RP相关的基因,但仍有一部分RP病例无法找到明确的遗传突变。
这表明还存在其他未知的遗传因素参与了RP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RP的遗传变异对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d1a7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6.png)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概述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眼部疾病,主要影响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导致渐进性视力损失。
近年来,通过对RP患者的遗传学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多个与亚洲人群RP相关的基因突变。
本文将探讨这些基因在RP发病中的作用,并尝试提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可能途径。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基因1. RP的遗传方式视网膜色素变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根据以往的研究,RP 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等几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又涉及到多个不同基因突变。
2. 亚洲人群RP相关基因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亚洲人群RP相关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一些突变基因在亚洲地区患者中被发现频率较高。
研究表明,CERKL、EYS、USH2A、PRPH2等基因与亚洲人群RP的发病有关。
这些基因在视网膜中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感光细胞逐渐退化。
3. 基因突变对RP发病的影响亚洲人群RP相关的基因突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正常功能。
一些突变会损害视觉信号传导、感受器结构或保护系统,导致感光细胞死亡和视力退化。
此外,有研究表明RP可能涉及到其他脑部和视觉系统内组织的异常功能。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突变对RP发病机制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寻找针对性治疗方法。
预防和治疗策略1. 基因诊断和咨询根据已知的RP相关基因,在亚洲人群中进行基因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
当有家族成员患有RP时,其他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遗传风险,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 药物治疗的前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完全治愈RP。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潜在的药物具有减缓RP进展的作用。
例如,利用维生素A、抗氧化剂和光敏剂等对视网膜进行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发展。
此外,使用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也显示出治疗RP的潜力。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71e9bc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3.png)
我国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及突变的分析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是一种以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凋亡和色素沉积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眼病。
RP的发病率很高,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有150万人。
在RP中,X连锁遗传的RP(X-linked RP, XLRP)约占15-20%。
XLRP的致病基因研究对于揭示RP的分子机制、提高对RP的认识和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寻找并锁定我国XLRP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突变类型,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研究方法3.1 家系选择:收集我国某地区具有 XLRP 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和家人,建立家系并进行基因型分析。
3.2 DNA 提取:从家系成员的外周血中提取 DNA,采用标准的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
3.3 PCR 扩增:利用已报道的据有代表性的 XLRP 基因及 flanking 区的 primers 进行 PCR 扩增,选取家系成员的特定基因位点,分别分析家系内序列特征,检测序列多态性。
扩增反应后,将 PCR 产物纯化后送至生物科技公司进行测序。
同时,利用多态性标记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型,筛选与 RP 相关的多态性标记,与基因座进行连锁分析。
3.4 测序与分析: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序列比对和变异筛选,计算 LOD 分值和连锁分析,测序结果进行群体遗传和统计学分析,根据家系成员的基因型确定XLRP 病因基因定位,进行突变分析和功能预测。
4.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通过家系整合、遗传分析、定位鉴定确切的 XLRP 病因基因。
预计可筛查发现新的 XLRP 突变位点,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 XLRP 相关基因功能和调节机制,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揭示 XLRP 的病因机制、临床症状和分子特征的提高和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基因检测案例16-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
![基因检测案例16-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4dc04b27f524ccbff021845c.png)
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基因检测过程中,数据解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对疾病了解不清楚,或者对数据不敏感,很有可能会漏检。
后续我们会为大家介绍解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坑儿。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个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的检测案例。
1.视网膜色素变性简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进行性选择性丧失为特点的遗传致盲眼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1/3000,是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无有效疗法。
该病早期症状为夜盲,随病程发展,中心视力逐渐减退,最终可完全失明。
RP可以在眼部单独存在,也可以是全身多个系统疾病或综合征的眼部组成部分。
RP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和双基因遗传。
在所有RP患者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15-25%,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占5-22%,X连锁遗传占5-15%。
2.RPGR是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致病基因,外显子ORF15具有复杂结构在各类遗传型的RP患者中,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 X-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XLRP)临床表现最为严重,患者发病早,通常在20岁之前出现夜盲等视觉障碍,在40岁之前可进展为部分或完全失明。
RPGR是XLRP最重要的的致病基因,能解释XLRP 70%-75%的病因[参考文献1]。
RPGR又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GTP酶调控因子(retinitis pigmentosa GTPase regulator),位于Xp21.1。
该基因有多种剪切体,最初发现的剪切体A含有19个外显子,编码815个氨基酸的蛋白。
检测该转录本上的变异,能够找到10-20%的XLRP 患者的致病变异。
后来剪切体C的发现是RPGR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转录本含有15个外显子,编码1152个氨基酸。
该转录本含有一个新的外显子ORF15,它是由原来的Exon15及一部分Intron15序列组合构成。
基因检测案例16-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
![基因检测案例16-视网膜色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3aefb02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6b.png)
基因检测案例16-视⽹膜⾊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视⽹膜⾊素变性RPGR基因ORF15检测基因检测过程中,数据解读是很重要的⼀个环节。
如果对疾病了解不清楚,或者对数据不敏感,很有可能会漏检。
后续我们会为⼤家介绍解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坑⼉。
今天为⼤家带来的是⼀个视⽹膜⾊素变性RPGR基因ORF15的检测案例。
1.视⽹膜⾊素变性简介视⽹膜⾊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组以感光细胞和⾊素上⽪细胞进⾏性选择性丧失为特点的遗传致盲眼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1/3000,是致盲的主要病因之⼀,⽬前⽆有效疗法。
该病早期症状为夜盲,随病程发展,中⼼视⼒逐渐减退,最终可完全失明。
RP可以在眼部单独存在,也可以是全⾝多个系统疾病或综合征的眼部组成部分。
RP可呈常染⾊体显性遗传、常染⾊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和双基因遗传。
在所有RP患者中,常染⾊体显性遗传占15-25%,常染⾊体隐性遗传占5-22%,X连锁遗传占5-15%。
2.RPGR是X连锁视⽹膜⾊素变性的主要致病基因,外显⼦ORF15具有复杂结构在各类遗传型的RP患者中,X连锁视⽹膜⾊素变性(X-linkedretinitispigmentosa,XLRP)临床表现最为严重,患者发病早,通常在20岁之前出现夜盲等视觉障碍,在40岁之前可进展为部分或完全失明。
RPGR是XLRP最重要的的致病基因,能解释XLRP70%-75%的病因[参考⽂献1]。
RPGR⼜称为视⽹膜⾊素变性GTP酶调控因⼦(retinitispigmentosaGTPaseregulator),位于Xp21.1。
该基因有多种剪切体,最初发现的剪切体A含有19个外显⼦,编码815个氨基酸的蛋⽩。
检测该转录本上的变异,能够找到10-20%的XLRP患者的致病变异。
后来剪切体C的发现是RPGR研究的⼀个重要的⾥程碑,该转录本含有15个外显⼦,编码1152个氨基酸。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临床表型和致病突变基因位点鉴定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临床表型和致病突变基因位点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c46ac13b0975f46526d3e1d2.png)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临床表型和致病突变基因位点鉴定作者:李菁蒴汤苏珍刘雅宁陈鹏来源:《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年第01期[摘要]目的分析一个中国北方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病人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突变,寻找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探讨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RP家系的临床资料,共有11例家庭成员参与研究,其中包括5例病人和6例正常成员。
完善该家系内所有参与研究成员的眼科检查,提取该家系中全部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选取先证者进行视觉系统相关目标区域全外显子组测序,最终通过家系内共分离验证致病突变,进一步分析该突变与病人表型间的关系。
结果临床检查显示该家系内5例病人均符合典型的RP表型,目标区域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核受体亚科2第E组第3个成员([STBX]NR2E3)基因c.166G>A突变,该突变导致了[STBX]NR2E3基因所编码蛋白第56号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p.56,G>R);保守性分析显示该突变在各物种中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该突变具有较高的致病性。
结论该家系内符合典型RP表型病人目标区域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了[STBX]NR2E3基因上一个已知的突变(c.166G>A,p.56,G>R),该突变在家系内共分离。
[关键词]视网膜变性;色素细胞;点突变;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STBX]NR2E3基因[中图分类号]R774.13;R3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532(2020)01-0030-05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早期夜盲,随后出现渐进性视野缺损、视网膜色素沉着、视盘蜡黄色、视网膜电图呈熄灭型以及中心视力下降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见致盲性遗传眼病[1]。
在世界范围内RP的发病率为1/3800~1/3500,在我国其发病率约为1/3784,全世界至少有100万病人[2]。
此组疾病是导致人类视力障碍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f72c5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6.png)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解析黄家学•佳学基因医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基因解码导读:根据《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疾病表征数据库》,xx基因发现和明确了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
基因解码表明,有多种基因突变均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
致病基因不同,遗传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的遗传方式需要经过基因解码才能明确。
案例分析2016年9月,xx基因解码研究中心收到了来自山东烟台张瀚(化名)先生的检测样本,张先生今年27岁,父亲在36岁时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母亲正常,目前张翰(化名)眼部暂未发现病变。
因已到结婚年龄,担心自己会有遗传风影响后代,于是找到xx基因进行遗传咨询。
基因解码专家建议他先查找导致父亲患病的致病基因,然后自己进行验证,遂将其父亲和他的血液送检至基因解码研究中心,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
解码结果显示,父亲是视网膜色素变性H***3基因纯合突变,张瀚(化名)H***3基因杂合突变。
解码结论为,张瀚(化名)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携带者,若想生下健康宝宝,需要结合配偶基因型进行后续的基因解码分析。
疾病介绍1视网膜色素变性,英文名称Retinitis pigmentosa,又译为色素性视网膜炎、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杆锥营养不良,它是一组彼此相关的眼部疾病。
视网膜是眼后部的一层感光组织,视网膜色素变性影响这一感光组织,使得里面的感光细胞逐渐退化,视力丧失。
通过基因解码,可以将几十种不同形式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与畏光症、夜盲症及Usher综合征、Bardet-Biedl 综合征;Refsum病;神经病变、共济失调视网膜色素变性(NARP)区分开来。
临床表现2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最初症状是夜视减弱,出现夜盲症迹象,中间周边视野丧失。
位于视网膜周边的杆状感光细胞,负责低光视觉,在非综合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首先受到影响。
相对来说,在视网膜的远周边区域,视觉下降相对较快,随着隧道视觉增加,最终延伸到中央视野。
宁夏地区一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五代家系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
![宁夏地区一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五代家系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555e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2.png)
临床研究 宁夏地区一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五代家系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容维宁1㊀张芳霞1㊀刘雅妮1㊀雷博2㊀盛迅伦1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㊀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㊀宁夏致盲性眼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50001ꎻ2河南省人民医院㊀郑州大学人民医院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㊀河南省眼科研究所ꎬ郑州450003通信作者:盛迅伦ꎬEmail:shengxunlun@163.com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研究宁夏地区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5代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特征ꎮ㊀方法㊀家系调查研究ꎮ收集1个adRP家系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病史资料ꎬ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ꎬ抽取3例患者和1名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ꎬ提取DNAꎬ运用全外显子测序(WES)芯片进行检测ꎬ对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ꎬ运用PCR和直接测序在家庭成员和正常对照组中进行验证ꎬ最终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ꎬ并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ꎮ㊀结果㊀通过WES技术和优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证实ꎬ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ꎮ该家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5~6岁发病ꎬ均以夜盲为首发症状ꎻ病情进展较为迅速ꎬ视功能均严重受损ꎬ同时合并后囊下白内障ꎬ眼底和视网膜电图(ERG)均呈现典型的RP改变ꎮ㊀结论㊀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ꎬ该突变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ꎬ该突变可引起的临床表型包括发病年龄早㊁病情进展较为迅速㊁合并后囊下白内障及视功能严重受损等ꎮ㊀ʌ关键词ɔ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ꎻ基因型ꎻ临床表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60180)DOI:10.3760/cma.j.cn115989 ̄20190212 ̄00050Genotypeandclinicalphenotypeanalysisofafive ̄generationNingxiafamily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pedigreeRongWeiningꎬZhangFangxiaꎬLiuYaniꎬLeiBoꎬShengXunlun1NingxiaEyeHospitalꎬPeople'sHospitalofNingxiaHuiAutomousRegionꎬ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Nor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ꎬNingxiaClinicalResearchCenteronDiseasesofBlindnessinEyeꎬNingxia750001ꎬChinaꎻ2HenanEyeInstitute&HenanEyeHospitalꎬHenanProvincialPeople'sHospitalꎬZhengzhouUniversityPeople'sHospitalꎬZhengzhou450003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ShengXunlunꎬEmail:shengxunlun@163.com[Abstract]㊀Objective㊀Toidentifythepathogenicmutationinafive ̄generationNingxiafamily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soa(adRP)andtoanalyzeitsassociatedclinicalphenotype.㊀Methods㊀OneadRPpedigreewasrecruitedforthisstudy.Allthepatientsandfamilymembersreceivedcompleteophthalmicexaminations.DNAwasabstractedfromperipheralbloodofthreepatientsꎬonenormalfamilymemberand300normalcontrols.Usingwholeexomesequencing(WES)chipandbioinformaticsanalysistoscreenthecandidatedisease ̄causingmutations.PCRanddirectsequencingwereusedtoconfirmthedisease ̄causingmutations.Genotype ̄phenotypecorrelationwasalsoanalyzed.ThisstudyfollowedtheDeclarationofHelsinki.ThestudyprotocolwasapprovedbytheEthicsCommitteeofPeople'sHospitalof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No.20160204).㊀Results㊀PRPF31c.C1048T(p.Q350X)nonsensemutationwasidentifiedasthedisease ̄causingmutationforthisfamilybyWESchipꎬPCRanddirectsequencing.Thisfamilydemonstratedearlyonsetofthediseasebypresentingnyctalopiafrom5to6yearsꎬperformedrapiddiseaseprogressionꎬseverelyimpairedvisualfunctionandposteriorsubcapsularcataract.Thefunduspresentationsandelectroretinogram(ERG)resultsshowedtypicalRPprogressions.㊀Conclusions㊀PRPF31c.C1048T(p.Q350X)nonsensemutationisthedisease ̄causingmutationofthisfamily.ThismutationisfirstreportedinChinesewithdistinctphenotypesinthepresentfamilyꎬincludingearlyonsetofthediseaseꎬrapiddiseaseprogressionꎬseverelyimpairedvisualfunctionandposteriorsubcapsularcataract.[Keywords]㊀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ꎻGenotypeꎻPhenotypeFundprogram: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760180)DOI:10.3760/cma.j.cn115989 ̄20190212 ̄00050㊀㊀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ꎬRP)是一组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㊁由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进行性视野缺损和夜盲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ꎮ据报道ꎬ在21~60岁人群中有25%~29%的盲或视力损伤是由RP引起的[1-2]ꎮ在世界范围内ꎬRP的平均发病率为1ʒ4000[3]ꎮRP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夜盲㊁视野进行性缩小㊁最终影响中心视力ꎬ甚至导致患者视力完全丧失ꎮ通常为双眼患病ꎬ部分患者可同时伴随近视㊁白内障及青光眼ꎬ部分患者甚至合并多个器官的异常而表现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综合征ꎮRP为单基因遗传疾病ꎬ有多种遗传方式ꎬ包括常染色体显性RP㊁常染色体隐性RP和性连锁RPꎬ双基因突变RP和线粒体相关RP仅占极少数ꎮ迄今ꎬ已经被证实与RP相关的基因接近90个[4]ꎬ在中国尚未有任何一个已知RP的相关基因能够单独解释超过5%的RP发病原因[5-6]ꎮ遵循既往研究经验逐一热点基因验证的方法在RP的遗传学研究中已不再适用ꎬ近年来出现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sequencingꎬWES)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ꎬ具有对常见和罕见变异较高的灵敏度ꎬ能够发现外显子区绝大部分疾病相关变异等优点ꎮ本研究利用WES对1个5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soaꎬadRP)家系进行遗传学研究ꎬ确定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ꎬ并对临床表型进行分析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择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1个5代遗传的adRP家系作为研究对象ꎮ家系患者及家庭正常成员均接受详细的眼部检查ꎬ包括裸眼视力㊁最佳矫正视力㊁裂隙灯显微镜检查㊁双眼间接检眼镜检查㊁视野检查㊁黄斑部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ꎬOCT)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㊁视野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yꎬERG)检查ꎮ详细询问并记录家族史㊁婚育史及全身其他疾病史ꎮ正常对照组为300名于宁夏眼科医院参加体检的无亲缘关系的健康成年人ꎬ年龄>65岁ꎬ除轻度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外无其他任何眼科疾病ꎮ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ꎬ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ꎬ本研究方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文号:20160204)ꎮ1.2㊀方法所有家系成员和正常对照组均采集外周抗凝血5mlꎬ利用QiampBlood试剂盒(德国QIAGEN公司)提取全基因组DNAꎮDNA质量浓度ȡ50mg/Lꎬ纯度A260/280为1 8~2 0ꎮ利用液相外显子组序列捕获芯片v2.0(瑞士罗氏公司)进行WESꎬ该芯片覆盖了超过2万个人类相关基因ꎬ可捕获包含miRNA的约30万个外显子ꎬ除外显子区域外ꎬ包含所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处的100~200bpꎮ从所有家系成员中挑选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例患者和1名正常家系成员进行WESꎬ筛查致病基因突变位点ꎮ经过严格的数据控制后ꎬ将所得的原始测序数据与5个数据库(1000GenomeProject㊁dbSNP135㊁NHLBI外显子测序数据库㊁NIEHS外显子测序数据库和包含997个外显子的内部控制数据库)进行比对ꎬ优先关注编码区位点ꎬ同时结合4个家系成员的结果ꎬ进一步分析筛选出3个患者样本所共有的而正常成员样本所不具备的DNA变异ꎬ优先分析无义突变㊁错义突变㊁插入突变㊁缺失突变和已经报道的突变位点ꎮ随后针对筛选出的突变位点经Sanger测序验证排除假阳性ꎬ同时在家系成员中验证共分离现象ꎬ在正常对照组中进行最终验证并确定突变位点ꎮ2㊀结果2.1㊀adRP家系临床特点该家系为5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ꎬ家庭成员中共有19例RP患者ꎬ其中2例已去世ꎬ有9例患者和7名正常家庭成员参与本研究(图1)ꎮ先证者就诊时年龄54岁ꎬ自诉5~6岁时出现夜盲症状ꎬ后视力逐年下降ꎬ入院查体双眼裸眼视力均为手动/眼前ꎬ矫正视力不提高ꎬ双眼后囊下型白内障ꎬ眼底窥不清ꎬ双眼白内障术后双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至0 1ꎬ术后检查眼底发现双眼视盘颜色明显变淡㊁视网膜血管变细ꎬ周边视网膜表面可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图2)ꎬ双眼黄斑区萎缩ꎬ黄斑OCT提示中心凹厚度明显变薄ꎬ神经上皮层变薄(图3)ꎮERG显示视锥细胞㊁视杆细胞a波和b波振幅均显著降低ꎬ双眼管状视野改变(图4)ꎮ家系其余患者均为幼年发病ꎬ首发症状为夜盲ꎬ就诊时双眼视力为光感~数指/眼前ꎬ均合并后囊下型白内障ꎬ部分患者行双眼白内障矫正手术后检查可见眼底呈现典型RP三联征ꎬ病变累及黄斑区ꎮ图1㊀1个5代遗传的adRP家系图㊀ʏ:男性患者ꎻѲ:健康男性ꎻӘ:女性患者ꎻʻ:健康女性ꎻ/:已故ꎻ↗:先证者ꎻ红色边框: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者ꎻ绿色边框:进行共分离验证者Figure1㊀Afive ̄generationadRPpedigree㊀ʏ:MalepatientꎻѲ:HealthymaleꎻӘ:Femalepatientꎻʻ:Healthyfemaleꎻ/:Deceasedꎻ↗:ProbandꎻRedborder:WESwasperformedꎻGreenborder:Co ̄segregationanalysiswasperformed㊀BA 图2㊀先证者眼底照相㊀可见视盘色淡ꎬ血管变细ꎬ周边视网膜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㊀A:右眼㊀B:左眼Figure2㊀Fundusphotographyoftheproband㊀Itshowedwaxypallorofthediscꎬretinalarteriolarattenuationꎬbone ̄spiculepigmentationofperipheralretina㊀A:Righteye㊀B:Lefteye㊀BA 图3㊀先证者双眼黄斑OCT表现㊀可见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ꎬ神经上皮层变薄㊀A:右眼㊀B:左眼Figure3㊀BinoculusmacularOCToftheproband㊀Itshowedathinningofthemacularfoveaandtheretinalneurepitheliumlayer㊀A:Righteye㊀B:Lefteye㊀G r e y s c a l e o f v a l u e s30?G r e y s c a l e o f v a l u e s30?图4㊀先证者双眼视野检查㊀可见双眼呈管状视野㊀A:右眼㊀B:左眼Figure4㊀Thebinocularvisualfieldexaminationoftheproband㊀Tubularvisualfieldchangewasobservedinthebinoculus㊀A:RighteyeB:Lefteye㊀2.2㊀adRP家系基因检测分析对该家系的3例患者和1名正常成员进行WESꎬ目标序列的覆盖率均大于98%ꎬ测序深度大于50Xꎮ对测序后产生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ꎬ将候选突变位点进一步在2例患者和3名正常家庭成员中进行验证ꎬ发现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在该家系中呈共分离状态(图5)ꎻ在300名正常对照组中未检测到该突变位点ꎬ最终证实PRPF31基因的p.Q350X突变系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位点ꎮ该位点在人群中突变频率<1/10000(gnomad.broadinstitute.org)ꎮ图5㊀PRPF31基因的p.Q350X突变测序㊀上排:突变型ꎻ下排:野生型ꎻ红色箭头所示为突变位点Figure5㊀Sequencingofp.Q350XmutationonPRPF31gene㊀Upper:mutationtypeꎻLower:wildtypeꎻredarrowshowsthemutationsite㊀3㊀讨论酵母的前体 ̄RNA剪切基因的同源基因PRPF31于2001年被确定为与adRP的发病相关[7]ꎬ约2 5%的adRP由PRPF31基因突变引起[8]ꎮ该基因定位于19q13 42ꎬ在前体mRNA剪接加工过程中ꎬPRPF31对小核糖体蛋白U4/U6 ̄U5三聚体的装配形成是必要的ꎮPRPF31能与U4/U6二聚体的U4结合ꎬ再通过与U5的PRPF6作用ꎬ从而在U4/U6二聚体和U5间架起一座桥[9]ꎮSchaffert等[10]证实将PRPF31或PRPF6基因敲除后ꎬU5㊁U4/U6将会积聚ꎬ不能形成U4/U6/U5三聚体ꎬ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ꎮ虽然PRPF31基因广泛表达于全身多种组织中ꎬ并且在前体mRNA的剪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ꎬ但是致病突变却仅在视觉系统中表现出疾病的表型ꎬ分析可能的原因为:(1)PRPF31的突变均为显性杂合突变ꎬ是在正常野生型蛋白存在的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ꎻ(2)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代谢极其旺盛ꎬ视杆细胞的外节盘膜需不断更新ꎬ有报道在脊椎动物中ꎬ组成外节膜盘的主要蛋白-视蛋白的mRNA水平在一天内呈节律性变化ꎬ故对剪切效率的要求很高[11]ꎮ所以ꎬ对绝大多数细胞而言ꎬ突变杂合子野生型蛋白的剪切活力足以满足一般细胞功能的需求ꎬ却难以应对视杆细胞高代谢的需要[12]ꎬ从而表现视觉系统的功能异常ꎮ根据RP的临床特征ꎬadRP家系通常被分为3型:(1)Ⅰ型㊀发病早ꎬ视网膜广泛受累ꎻ(2)Ⅱ型㊀发病晚ꎬ局部视网膜受累ꎻ(3)变异型㊀发病早晚与视网膜受累程度不一ꎬPRPF31基因突变导致的RP患者其临床表现一般具有全或无现象ꎬ即患者可以具有典型的RP临床症状或临床表型完全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6ꎬ13-15]ꎬ从而导致家系的外显率降低ꎮ这是由于PRPF31基因突变致病的主要原因是单倍型剂量不足ꎬ而野生型等位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代偿突变型等位基因ꎬ那么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可以不表现出临床症状ꎬ从而成为无症状携带者[16-17]ꎮ本研究家系属于典型的Ⅰ型adRP表型ꎬ而PRPF31基因的p.Q350X突变位点在家系检测的9例患者中也表现出完全的外显率ꎬ部分家系成员由于交通不便未能参与本研究ꎬ该家系中是否存在不完全外显率还需要对更多的家系成员进行进一步检测和分析ꎮ在绝大多数与PRPF31基因相关的adRP中ꎬ由于多数突变导致功能蛋白截断ꎬ所以光感受器变性的主要发生机制是蛋白的功能不全[7]ꎮ由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有核膜包被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0000蛋白质只能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核ꎬ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必须在其序列上拥有特殊的信号ꎬ即核定位信号ꎬ才能被相应的转运蛋白识别ꎮ本研究中检测到的PRPF31基因p.Q350X无义突变与核定位信号区域(351-364)邻近ꎬ突变可能会导致核定位信号缺失ꎬ转运蛋白不能被识别ꎬ肽链合成提前终止ꎬ从而产生异常蛋白质ꎬ最终导致RP的发生ꎮ该突变系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ꎬ既往曾有研究报道过该突变位点在一欧洲女性患者中检测出[18]ꎬ但并未对患者的临床表型进行详细描述ꎮ本研究中家系的发病特点为自幼发病ꎬ病程进展较快ꎬ合并后囊下型白内障ꎬ眼底呈现典型的RP三联征ꎬ黄斑区受损严重ꎮ白内障是RP患者常见的并发症ꎬ超过40%的RP患者可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出现晶状体混浊[19]ꎬ以后囊下型白内障为主ꎮ目前RP并发白内障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ꎬ研究认为可能与RP导致的慢性炎症引起晶状体营养代谢异常有关[20-21]ꎮ由于RP具有一定的遗传和临床异质性ꎬ该突变位点在不同种族㊁不同家系中所导致的临床表现是否相同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ꎮ尽管近年来RP的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ꎬ但目前仍有近60%的RP患者遗传学原因不明[22]ꎬ且仍有50%的adRP家系未能找到致病基因[8]ꎮ对RP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RP的发病机制ꎬ并以此为依据探索新的疾病治疗方法ꎮWES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策略ꎬ不仅有助于快速检测基因突变位点ꎬ还有助于发现新的致病性突变位点ꎬ在临床病例的基因诊断和基因分析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综上所述ꎬPRPF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ꎬ该突变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ꎬ该突变可引起的临床表型包括发病年龄早㊁病情进展较为迅速㊁合并后囊下型白内障㊁眼底呈现典型的RP三联征和黄斑区受损严重ꎮ针对RP这种表型复杂㊁致病基因多㊁遗传异质性高的疾病ꎬWES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基因筛查和基因诊断手段ꎮ利益冲突㊀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参考文献[1]BuchHꎬVindingTꎬLaCourMꎬetal.Prevalenceandcausesofvisualimpairmentandblindnessamong9980Scandinavianadults:theCopenhagenCityEyeStudy[J].Ophthalmologyꎬ2004ꎬ111(1)ʒ53-61.DOI:10.1016/j.ophtha.2003.05.010.[2]Al ̄MerjanJIꎬPandovaMGꎬAl ̄GhanimMꎬetal.RegisteredblindnessandlowvisioninKuwait[J].OphthalmicEpidemiolꎬ2005ꎬ12(4)ʒ251-257.DOI:10.1080/09286580591005813.[3]HartongDTꎬBersonELꎬDryjaTP.Retinitispigmentosa[J].Lancetꎬ2006ꎬ368(9549)ʒ1795-1809.DOI:10.1016/S0140 ̄6736(06)69740 ̄7.[4]TheUniv.ofTexasHealthScienceCenteratHouston.Theretinalinformationnetwork[DB/OL].(2019-01-04)[2019-02-10].http://www.sph.uth.tmc.edu/RetNet/.StephenPD. [5]闫光辉ꎬ盛迅伦.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研究现状[J].中华眼底病杂志ꎬ2011ꎬ27(5)ʒ471-476.DOI:10.3760/cma.j.issn.1005 ̄1015.2011.05.016.YanGHꎬShengXL.Retinitispigmentosa ̄relatedgeneresearchesinChina[J].ChinJOculFundDisꎬ2011ꎬ27(5)ʒ471-476.DOI:10.3760/cma.j.issn.1005 ̄1015.2011.05.016.[6]SullivanLSꎬBowneSJꎬBirchDGꎬetal.Prevalenceofdisease ̄causingmutationsinfamilies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ascreenofknowngenesin200families[J].InvestOphthalmolVisSciꎬ2006ꎬ47(7)ʒ3052-3064.DOI:10.1167/iovs.05 ̄1443. [7]VithanaENꎬAbu ̄SafiehLꎬAllenMJꎬetal.Ahumanhomologofyeastpre ̄mRNAsplicinggeneꎬPRP31ꎬunderlies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onchromosome19q13.4(RP11)[J].MolCellꎬ2001ꎬ8(2)ʒ375-381.DOI:10.1016/s1097 ̄2765(01)00305 ̄7. [8]SullivanLSꎬBowneSJꎬSeamanCRꎬetal.GenomicrearrangementsofthePRPF31geneaccountfor2.5%of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J].InvestOphthalmolVisSciꎬ2006ꎬ47(10)ʒ4579-4588.DOI:10.1167/iovs.06 ̄0440.[9]MakarovaOVꎬMakarovEMꎬLiuSꎬetal.Protein61Kꎬencodedbyagene(PRPF31)linkedto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ꎬisrequiredforU4/U6∗U5tri ̄snRNPformationandpre ̄mRNAsplicing[J].EMBOJꎬ2002ꎬ21(5)ʒ1148-1157.DOI:10.1093/emboj/21.5.1148.[10]SchaffertNꎬHossbachMꎬHeintzmannRꎬetal.RNAiknockdownofhPrp31leadstoanaccumulationofU4/U6di ̄snRNPsinCajalbodies[J].EMBOJꎬ2004ꎬ23(15)ʒ3000-3009.[11]HammHEꎬBowndsMD.Proteincomplementofrodoutersegmentsoffrogretina[J].Biochemistryꎬ1986ꎬ25(16)ʒ4512-4523.DOI:10.1021/bi00364a010.[12]FreundCLꎬGregory ̄EvansCYꎬFurukawaTꎬetal.Cone ̄roddystrophyduetomutationsinanovelphotoreceptor ̄specifichomeoboxgene(CRX)essentialformaintenanceofthephotoreceptor[J].Cellꎬ1997ꎬ91(4)ʒ543-553.DOI:10.1016/s0092 ̄8674(00)80440 ̄7.[13]SatoHꎬWadaYꎬItabashiTꎬetal.Mutationsinthepre ̄mRNAsplicinggeneꎬPRPF31ꎬinJapanesefamilies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J].AmJOphthalmolꎬ2005ꎬ140(3)ʒ537-540.DOI:10.1016/j.ajo.2005.02.050.[14]AudoIꎬBujakowskaKꎬMohand ̄SaïdSꎬetal.PrevalenceandnoveltyofPRPF31mutationsinFrenchautosomaldominantrod ̄conedystrophypatientsandareviewofpublishedreports[J/OL].BMCMedGenetꎬ2010ꎬ11ʒ145[2019-07-05].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84399/.DOI:10.1186/1471 ̄2350 ̄11 ̄145.[15]XiaKꎬZhengDꎬPanQꎬetal.AnovelPRPF31splice ̄sitemutationinaChinesefamily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J].MolVisꎬ2004ꎬ10ʒ361-365.[16]VithanaENꎬAbu ̄SafiehLꎬPelosiniLꎬetal.ExpressionofPRPF31mRNAinpatients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amolecularclueforincompletepenetrance?[J].InvestOphthalmolVisSciꎬ2003ꎬ44(10)ʒ4204-4209.DOI:10.1167/iovs.03 ̄0253.[17]RivoltaCꎬMcGeeTLꎬRioFTꎬetal.Variationinretinitispigmentosa ̄11(PRPF31orRP11)geneexpressionbetweensymptomaticandasymptomaticpatientswithdominantRP11mutations[J].HumMutatꎬ2006ꎬ27(7)ʒ644-653.DOI:10.1002/humu.20325.[18]EisenbergerTꎬNeuhausCꎬKhanAOꎬetal.Increasingtheyieldintargetednext ̄generationsequencingbyimplicatingCNVanalysisꎬnon ̄codingexonsandtheoverallvariantload:theexampleofretinaldystrophies[J/OL].PLoSOneꎬ2013ꎬ8(11)ʒe78496[2019-07-0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27063/.DOI:10.1371/journal.pone.0078496.[19]AuffarthGUꎬTetzMRꎬKrastelHꎬetal.Complicatedcataractsinvariousformsofretinitispigmentosa.Typeandincidence[J].Ophthalmologeꎬ1997ꎬ94(9)ʒ642-646.DOI:10.1007/s003470050175.[20]MurakamiYꎬYoshidaNꎬIkedaYꎬetal.Relationshipbetweenaqueousflareandvisualfunctioninretinitispigmentosa[J].AmJOphthalmolꎬ2015ꎬ159(5)ʒ958-963.DOI:10.1016/j.ajo.2015.02.001.[21]YoshidaNꎬIkedaYꎬNotomiSꎬetal.Laboratoryevidenceofsustainedchronicinflammatoryreactioninretinitispigmentosa[J/OL].Ophthalmologyꎬ2013ꎬ120(1)ʒe5-12[2019-07-09].https://www.aaojournal.org/article/S0161 ̄6420(12)00632 ̄X/fulltext.DOI:10.1016/j.ophtha.2012.07.008.[22]WangDYꎬChanWMꎬTamPOꎬetal.Genemutationsinretinitispigmentosaandtheirclinicalimplications[J].ClinChimActaꎬ2005ꎬ351(1-2)ʒ5-16.DOI:10.1016/j.cccn.2004.08.004.(收稿日期:2020-02-12㊀修回日期:2020-06-13)(本文编辑:刘艳)消㊀息«病理性近视»出版发行㊀㊀被国际眼科界誉为 近视的圣经 的«病理性近视»一书于2020年7月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ꎮ该书由国际眼科著名学者RichardF.Spaide㊁KyokoOhno ̄Matsui和LawrenceA.Yannuzzi主编㊁河南省人民医院㊀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雷博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主译ꎮ全书以45万字㊁25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近视ꎬ尤其是病理性近视的最新理论和认识ꎬ以及临床诊断治疗进展ꎮ全书内容翔实㊁图文并茂ꎬ相信临床眼科医生㊁科研人员㊁眼视光从业人员㊁医学生㊁研究生以及所有关心近视的读者都会从中获益ꎮ本书详细论述了近视ꎬ尤其是病理性近视的定义㊁研究历史㊁流行病学㊁相关风险因素㊁遗传背景㊁后遗症和并发症以及动物实验研究成果ꎬ为了解病理性近视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方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ꎮ本书对病理性近视眼球形态改变及其可能的原因㊁相关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ꎬ不仅深化了对于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的理解ꎬ也对该病的临床诊断㊁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尽的阐述ꎬ加深了对该病预防和治疗新观点的理解和认识ꎮ书中配有大量生动且清晰的示意图㊁机制图㊁临床影像检查结果和病理图片ꎬ极具临床和科研参考价值ꎮ本书定价218元ꎬ当当网㊁天猫商城均有售ꎮ(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