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朗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1《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在以前的老教材中也收录了,个人认为本篇课文应该放在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因为这个学期刚好是春季,适合孩子们结合生活去观察发现。

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二、三、四段的开头都有相同的一句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而且小蝌蚪的变化都放在了每段第一句的后半句,这三段结构也相似,这种类似的叙述结构,有利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并且,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和小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被一点点勾画出来。

并且本课中动词用的非常巧妙,为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课文有三幅插图,色彩鲜艳,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有序地呈现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课后四个练习题也是紧扣课文知识重点和能力提升重点设计,有效地巩固了课文学习。

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看图学文和朗读课文的方式,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和归纳能力。增强学生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3. 关注文章语言特点,了解动词运用的好处。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4. 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应该保护青蛙。

三、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的不同用法是重点。从字里行间捕捉文字信息,归纳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和青蛙的特点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导入本课时学习

1. 师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2. 理清课文写作顺序和内容:指名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提问“小蝌蚪都遇到了谁?”

板书:鲤鱼T乌龟T青蛙妈妈

(二)以朗读为载体问题挈领,抓住重点读懂课文

1. 出示学习指导图表,带着问题来学习讨论思考。

学习第二段:观察第一幅插图同桌交流小蝌蚪遇到了谁?他们会

说些什么?找出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理解“迎上去”:正面的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

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小蝌蚪)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

妈的话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指名回答归纳:小蝌蚪是什么样的?鲤鱼介绍小蝌蚪的妈妈有什么特征?。师板书。

2.按照这样的模式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

继续观察插图:小蝌蚪又遇见了谁?理解“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指导朗读,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师板书。

3. 学习理解四、五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蝌蚪的形体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所以找到了妈妈。

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

4. 引申扩展:通过学习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青蛙能吃害虫,保护庄稼,因此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不捉青蛙、不吃青蛙肉、积极向家长和亲戚朋友宣传保护青蛙……)

5.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后第一题):提示注意老师读的“旁白

部分”语气是怎样的?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帮助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也了解到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课件出示小蝌蚪成长过程,并请学生自主叙述出来。

1. 课件出示练习题: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长出(),又过了几天,()变短了,长成了()。(完成课后第二题)

青蛙四条腿,()嘴巴,鼓着(),披着(),露出()。

2. 学文积累(课后第三题)先读一读,找出与第三题词组相似的例子在文章中画出来。仿照例子,练习生活,同桌交流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再指名说一说。

(四)本课时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小同学或者父母讲讲这个故事。

2.召开阅读分享会:交流读到的有关蝌蚪、青蛙的故事或者诗歌、儿歌等。

3.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画一画蝌蚪和青蛙,并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画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